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赏析论文

西方音乐赏析论文

西方音乐赏析论文
西方音乐赏析论文

西方音乐赏析论文

西方音乐,一种以乐器弹奏的形式,谱出一首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曲子,这是音乐史上无可比拟的文化瑰宝.这是一种纯音乐的文化,需要人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想象那奇妙的意境.

轻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一定说人人都有欣赏它的品味,而是轻音乐本身就有着不同一般的魔力,悄悄潜入人的大脑,影响我们的情绪.我是一名工科的学生,没什么艺术细胞,也没什么艺术修养,更没什么艺术品位,我只是知道这种音乐是一种很有品位的培养艺术欣赏能力的音乐,并且确实能产生出乎意料效果的天籁之音.有时候,十分疲劳困顿的时候,置身于这种音乐中,可以让我情不自禁地忘了劳累,身心放松;有些慷慨激昂的曲子,让一颗消沉的心不自觉地跟随着音乐起舞,斗志勃发;那些描写山水风光的调子,让我不由自主地跟音乐起伏,仿佛亲身体验了那旖旎的风光……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音乐,让我们换一种方式,生动地感受这个世界,体会心灵的驰骋.

西方音乐要追溯到巴洛时期的音乐,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和亨德尔,自此,开始了西方音乐的辉煌历程.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音乐形式中都出现了一批伟

大的音乐家,他们创作了世代传承的经典音乐,为世界音乐史添上了华美篇章.许多音乐家,像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音乐伟人,而他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悲怆交响曲》等更是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引起是人共鸣。

最让我震撼的一首曲子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且不说贝多芬在自己多舛的命运下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是一件多么令人钦佩的事,单是曲子本身就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命运一曲以贝多芬对生命执着的态度,挑战命运的决心,用雄伟的音乐奏出了这伟大的心声。早在1803年,贝多芬就开始有意创作这部作品,直到五年后才全部完成。他在1808年11月写给韦格勒的信中说:“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从1803年他的耳疾逐渐加重,并且还伴随着严重的杂音,让他苦不堪言。贝多芬能够重拾信心完全是精神上的胜利,来自对“命运的挑战”,为此他想用一部大型交响乐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自我斗争。第二乐章旋律舒缓,像一位母亲伸出双手抚慰刚刚经历一场恶战的儿子,又像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后对敌人对未来的交流和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却默默地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好像

在不断地鼓动战士继续前进。每次听到这首曲子,我的心中总会充满感动和震撼,也因此一直被它深深地吸引着。

此外我比较喜欢的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曲风轻快活泼,令人舒畅放松,似乎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却也是苦难的。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但他却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快乐给了世界。当时的贝多芬仅二十多岁,在那个寒冷的圣诞节之夜,他遇到一个瘦弱绝望的小女孩,爱丽丝,她告诉贝多芬她的邻居老爹病入膏肓,却深深热爱着音乐和大自然,唯一的心愿就是临死前看一眼森林和高山,阿尔卑斯山脉。。。于是贝多芬打开了那架旧钢琴,灵感激情迸发。病人似乎回光返照,在那有魔力的音乐中似乎真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自然,感觉的那么真切。贝多芬把这首曲子献给了爱丽丝。此外,他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是他献给他爱慕的女学生特蕾泽的礼物。乐曲一开始主题纯朴亲切,刻画了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重复的三次中有来两个对比的插部,一个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另一部分色彩黯淡节奏性强,严肃而坚定,最后乐曲在明快的气氛中结束。我可以从中想象到爱情的美好,纯洁和令人向往。

在我感到挫败,受到打击的时候,我总会听《命运》,似乎真的听到了命运来敲门的声音;在我学习疲劳,或者午后坐在阳台上闲适地看书时,我会听几遍《致爱丽丝》,那会让我的心情不知不觉变得阳光,全身放松,享受身心宁静的美好。其实更多情况下,我会听许多不同的名曲,的确,很有名的那些曲子。因为我欣赏能力不够,所以对于一些陌生的曲子,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唯有那些经典名曲,我才会被不由自主的吸引,这是由我的音乐造诣过浅所致。上西方音乐赏析这门课,一方面是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名曲名家,了解各个时期不同的音乐背景;另一方面,应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欣赏音乐的能力。这短暂的一门课的时间相当有限,仅仅是个向导,让我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找到一种高雅艺术来放松身心。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外国音乐作品赏析

外国音乐作品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通过本学期的外国音乐作品赏析课学习,我了解到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高科技的舞美技术,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这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一起,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舞蹈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我们。《猫》可以说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称号。它的作者是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这部作品在1983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剧中一曲《回

忆》,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我就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领略《猫》的魅力,走近音乐剧,了解音乐剧。 光怪陆离的舞台,满眼堆放着各式废弃物,在明亮的灯束下,一只只猫或坐或立,或舞或歌,《猫》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得以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取得这唯一的机会。其中“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她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起初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然而她以一曲《回忆》最终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天的猫。此外还有“领袖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 “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的剧情很简单,猫与猫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明细,我想这也正使作者更专注于对音乐,舞美的高质量追求。作品中高质量的音乐,新颖的舞台布景,演员的精湛技艺和服装的精妙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猫》这部音乐剧的艺术特征的赏析。 一、令人震撼的舞美 设计者用猫的眼光看世界,在舞台上建造了一个供猫表演的巨型游乐场,逼真的情境给音乐剧的表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想在现场欣赏的观众一定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说《猫》的服装与化妆,设计者极大的发挥想象力,将几十种猫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给我们,每一只猫身上的条纹都十分逼真,服装和道具也与它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密切相关。例如,“领袖猫”的皮毛很长,而且没有花纹,身材高大魁梧,显得有威严有气势。而其中最重要的角色“魅力猫”格里泽贝拉,为了显示无情的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的痕迹,她的皮毛选用了很暗淡的颜色,并且看起来像布满尘垢,很久没有梳理,脸色也很灰暗,眼角向下拉,满眼沧桑,是一位光华已尽的中年妇人写照。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1]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赏析论文 土木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201001020204 董硕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 摘要:在音乐中,有魔鬼的诱惑,有上帝的昭示,有人类的挣扎。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大学生影响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音乐,是思维者的声音。——雨果 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古典音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世界杯开幕式演出郎朗的演奏、F1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卡门》、北京残奥会盲人演奏的《c 小调幻想即兴曲》,甚至是《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根据尼采作品创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被运用于《2001太空漫游》……还有流行歌曲借用古典旋律:SHE的《不想长大》、Hayley Westminster的《never say goodbye》等等。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时期 欧洲古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了解和欣赏欧洲古典音乐会使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 欧典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特点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时期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得彪西、舒曼、舒伯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

论音乐艺术的思想意义和形式价值 音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伴随人类穿越古今。音乐是寄托人情感的媒体,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有着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从声乐到器乐,从钟鼓到交响乐,从传统到现代,古今中外伟大的音乐和音乐人不计其数,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曲曲美丽动人的旋律在不断地感动和感染着你我他。音乐是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是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是和谐社会的动力源,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食粮。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音乐是多种魅力的综合体,西洋乐,民族乐等等这众多的选择,给与我们的自然是多元化的听觉美感。也许你从前与那么些音符毫不相识,但它们与你听觉接触的一霎也许心灵便被它俘获。正如音乐人门德尔松的作品《庄严变奏曲》是一首多姿多彩的变奏曲,乐曲由主题和十四个变奏组成。主题是很严肃而且很认真的,充实表现出门德尔松精致的创作技巧。十四个变奏中,包括浪漫时代钢琴演奏的各种技法。有单声部的变奏(第一);也有赋格曲风格的变奏(第十);旋律或由高音声部,或由次中音声部出现的变奏(第十三);柔美断奏式的变奏(第三、第四);还有切分音有趣的变奏(第四、第十一);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拥有门德尔松其他钢琴作品中很难见到的飞跃的和弦等演奏技巧(第六~第九、第十二)。门德尔松并不满足于表现技巧,他在各变奏的主题中,加入了各具特色的微妙的明暗变化,将各变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这首“庄严”的大变奏曲。 音乐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能够舒缓心情,更在于能在听者倾听之时对音乐产生自我的共鸣,将声音阐发为内心的鸣唱,这才是音乐最大的魅力。他的钢琴作品就具有这种魔法的力量。音乐就是如此,只要有机会接触到听者的耳朵,它就有魔力抓摄住你的灵魂。《庄严变奏曲》除了主题表现出门德尔松性格敏感细腻之外,在几个变奏里更是展现出他对各种变奏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第一变奏的单声部变奏、幻想性质的第二变奏、精灵般跳跃的第三、第四变奏的断奏手法、赋格风格的第十变奏、第十一变奏的切分音伴奏、其他的一些变奏无不展现了作曲家的种种娴熟的技巧。 音乐没有国界和民族的区分。音乐可以鼓舞我们的士气,坚定我们的意志。就拿《国际歌》来说吧,伟大的导师列宁曾说过“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唱起《国际歌》,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就能团结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士兵听到了《国际歌》受到了感染,团结在一起,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我国的八年抗战中,全国人民在聂耳冼星海《国歌》的感召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赶走了日本侵略者。音乐的力量不可估量,让我们都来热爱音乐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音乐,让音乐为我们人类造福!摘要: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象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在总结音乐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行了阐述,并以中外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举例说明。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以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它通过表演在时间中展开,最终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形式。它以不同声音的特殊组合,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 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四音音列 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Tetrachord)。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 完整音列体系 两个四音音列便可以构成七音体系或是八度体系。构成的方法有两种: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作为下一个四音音列的第一个音)和非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与后一个四音音列的开头的音相隔一个全音)。 调式 四音音列可根据全音和半音的不同位置,排列成7种不同的音阶。古希腊的调式体系以古希腊的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及其各种变体,排列方式自上而下。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多里亚调式富有男子气质,能使人安静、坚强;弗里几亚调式狂野而具有酒神精神,能激发人的热情;利第亚调式使人柔弱;混合利第亚调式易使人悲伤 音乐社会功能学说 在古希腊人心中,音乐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认为音乐可以除邪防病,也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非常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利士多德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过著述。 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军队中配有军乐队、乐师和歌手,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音乐在古罗马统治阶级的手中,成为炫耀权势或纯粹娱乐的工具。在古罗马文化生活中,有深刻伦理道德意义的古希腊悲剧也被豪华的马戏演出或血腥的角斗士格斗场面所取代。 与古希腊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职业音乐家到处巡回演出,待遇优厚,被人们奉为偶像。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 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较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调式体系:教会调式。 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 英国音乐的风格特点: 1、和声方面 a、使用不省略三音的完全三和弦; b、常用相同节奏的和弦进行; c、运用协和的和声,避免强拍上的不协和音程。 2、织体方面 a、多采用和声式的织体; b、常将两个声部的旋律和节奏组合在一起,并创造出“福布尔东”的复调音乐手法。 福布尔东 从乐谱上看,是一种二声部音乐,高声部与低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偶尔出现八度,每个乐句总结束在八度上。 演唱时在高声部下方四度再即兴加入一个声部,该声部在谱面上往往未写明。

欧洲经典音乐赏析

听《悲怆》感受平静 院系:理学院 班级:化学一班 学号:09052107 姓名:李明星 任课教师:孙亮

听《悲怆》感受平静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那部韩剧“爱有天意”中女孩子在学校作钢琴独奏时演奏的就是“悲怆”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听“悲怆”的曲子时,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 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的框架,凸显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作品分析与人文内涵相联系,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相融合的特点。 二、教学目的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需要重点讲述的理论内容,包括了解包括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世界各地域各历史时期的歌曲、器乐等的世界音乐文化部分。第二,通过对中外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内容的掌握,通过相关经典作品的赏析,提高对中外音乐鉴赏风格演唱的能力;从理论层面进行作品曲式及音乐美学角度的分析,进而达到具备写作思辨性文章的能力。第三,通过以上两层面的学习,在熟练掌握中外音乐史基础知识、经典作品鉴赏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在未来从事音乐教学及音乐鉴赏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加强音乐审美感受,多唱、多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作理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注意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世界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讲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对中外各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分析中,贯穿“文化中的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

中外流行音乐鉴赏(论文设计)

中外流行音乐文化论文 现在我们所听的歌曲,像是周杰伦、蔡依林、喆等歌手,他们的歌都属于流行音乐。我们熟知美国流行音乐中的布鲁斯、爵士乐,布鲁斯俗称蓝调,蓝色在美国文化代表着忧郁、忧伤。 真正将R&B引入中国的是喆,也有人称他“中国的R&B之父”。音乐才子喆推出了全新大碟《太美丽》。喆说,这专辑是他在音乐上的一个突破,同时也感觉到现在亚洲流行音乐正在退步,所以他特别想生活在音乐发展最快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忧虑亚洲流行音乐的退步对于喆来说,音乐是他现阶段的全部生命,所以在专访中,喆一再表示了对当前亚洲乐坛流行音乐质量下滑的忧虑。“我觉得现在的音乐圈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那就是一些有品质的歌曲却不能流行,歌迷们越来越不注重音乐本身,这样会造成整体水平下降。”喆说,他现在平时听的音乐都不是音乐排行榜(图片-新闻-网页)上占据高位的歌曲,反而是甲壳虫乐队时期的经典作品。“我觉得那时候的歌儿特别耐听,可以从中回味很多东西,一点儿不肤浅。”喆笑着说,他着实羡慕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在一个音乐极速发展的时代里,“我特别想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再早一些,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喆认为,那个时候资讯不像现在这样丰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用心去听音乐。“我觉得其实资讯量过大不见得是好事情,现在人们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筛选资讯上,看什么、听什么都是走马观花!”喆说,对于在音乐上很有洁癖的他来讲,他为现在的乐坛而忧虑。到了用平和心态看社会的年龄喆的这《太美丽》推出后,各界的评价不一。有些听众还表示,《太美丽》专辑没有什么突破,对乐坛不再有指导作用。对此,喆坦然受之,“没有任何一个艺人能够永远领导市场,不管是麦当娜(图片-新闻-网页)还是谁,都不可能做到这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喆说,他永远也不会去揣摩时下流行什么,听众愿意接受什么,“在音乐这方面,我很坚持我自己,我也不期待我的音乐都能让受众接受!”至于有人批评《太美丽》没有创意,喆的音乐已经到了瓶颈期,喆回应,实际上,《太美丽》是有突破的,和过去相比不管是音乐本身还是包装都更加自然、质朴,“我现在做音乐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了,《太美丽》这唱片让音乐整体都宽泛了起来,虽然我可以接受大家对这唱片看法的不同声音,但是我不能认同瓶颈期的说法。”喆还表示,以前他的音乐比较有批判性,比如《太平盛世》等,但是《太美丽》是温和、平静的,“我都过了35岁了,这是一个可以用平和心态看社会的年龄,我希望我的音乐可以反映我的心态!”在喆以往的专辑发行记录中,两三年才推出一唱片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不到两年就创作出来的这《太美丽》则创造了喆自己最快的发片纪录。“因为这一年多我没有回美国,”喆这样解释,“我觉得美国和亚洲的生活方式挺不一样的,我在美国就会特别想休息,想放松,但是亚洲的工作节奏就很快,这一年多以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亚洲各地做演唱会,所以亚洲的工作节奏让我比较快地做出了这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贝多芬的《月光》 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 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 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 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 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 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 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 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 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 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幻想奏鸣曲》 《月光》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吴旺维创作的成熟期。这 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 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 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 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

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 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 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 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 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 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 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 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 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 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 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绕着《月光》,有一段误传的轶事。上半世纪,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 “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 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 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 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 光曲……”。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 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 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 “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QuasiunaFantasia)。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摘要:《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命运交响曲》蕴含了贝多芬的精神寄托,反映了人类永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 关键词:经典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作曲家就是高超的建筑师。在《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鉴赏》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对贝多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命运交响曲》了。 这首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作《命运交响曲》(以下简称《命运》)。《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从1805年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直到1808年才得以完成。[1]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情人离他而去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他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 [2]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1]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命运》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摘要 本文阐释了交响乐的动力来自欧洲文明,早在光荣而伟大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交响乐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欧洲交响乐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 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因而具有强烈而感人的艺术魅力.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但是今天仍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论文站在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交响乐发展的见解.文章阐释了西方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囊括了各个时期的一些相应的实例,其中也不乏自己对于交响乐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 交响乐文化发展历史 一、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本学期通过大学美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交响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如何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提高对音乐尤其是西方交响乐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 从当今交响音乐概况和历史发展这两个方面浅述本人对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的感悟和理解. 二、欧洲交响乐概况 西方音乐经历数百年, 被公认为有着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欧洲交响乐由于其结构宏大, 乐队庞大齐全, 有强大的音响力量, 加上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管弦乐队的表现能力得到 高度的发挥, 尤其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是具有独特的色彩效果.通过对交响乐赏析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交响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交响乐可以采用任何曲式结构, 而最典型的趋势结构就是交响曲. 它由三,四个乐章构成, 其中必有一个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快速, 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鲜明的主题, 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和复杂的内心;第二乐章:缓慢抒情, 如歌的旋律, 沉思的音调叙述哲理;第三乐章:活泼快速, 有舞曲和诙谐曲的特色;第四乐章: 极快的终曲, 以辉煌的音效, 表达欢庆向上的心情.交响乐作为一种大型器乐套曲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发展, 是由许多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的结晶 三、欧洲交响乐发展史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

音乐鉴赏 听中外民歌之感想

听中外民歌之感想 民歌,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别人类自娱、文化流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名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用朴实洗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外的民歌各有什么特色,为何到现在还处处传唱。 中国民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民歌的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因此在中国民歌的演唱上,我们应该掌握它的风格特点及民歌演唱中的地方色彩,才能唱出味道来。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演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恨,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述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到了南宋讽刺性的歌谣多了起来······ 中国民歌的体裁形式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它们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盛开,美不胜收。 (1)陕北民歌 相信大家熟知《信天游》吧,《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这些地区的民歌。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和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说《采红菱》、《杨柳青》、《茉莉花》等。尤其是《茉莉花》被引用,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经典。 (3)四川、湖南民歌 这一代的民歌许多是以劳动号子为形式的,因为那里有一条长江从他们的土地上流过,湖南民歌的特色是音调嘹亮悠长,演唱时真假声运用自如,高声区音高所以多用假声,高腔发挥淋漓尽致。所以要唱好湖南民歌,一定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是不可少的。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

音乐欣赏结课论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af5989225.html,,请保留此标记。)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af5989225.html,,请保留此标记。)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新大学音乐欣赏论文完整篇 摘要:音乐欣赏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有感,音乐欣赏的素养以及欣赏时的心理活动。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中国民歌的特点,乐器在音乐发展上的作用不可磨灭,对此课的建议。关键词: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乐器、民歌、西方音乐、现代音乐 正文:经过上音乐知识欣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知识欣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知识欣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对自己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就意味着学会了如何欣赏生活中一些和音乐一样美的东西。 一、音乐欣赏的素养 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从感官上觉得好听就行了,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音乐。要欣赏一首曲子,我们应该了解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当时的生活社会环境是怎样过的,他为什么会写这首曲子,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作为大学生要上这门课,我们最起码要知道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才能对音乐进行更深层次和有意义的欣赏。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