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一节(一)

第二章第一节(一)

第二章第一节(一)
第二章第一节(一)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2年9月28日

【课标要求】

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前预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是地球大气

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

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分布和变化,

制约着大气的。

探究讨论1:为什么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理解并记忆)

答: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 吸收较少。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对图中的B 吸收较多。

探究讨论2: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成因:地面。

3.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课堂探究】

一、重难点突破: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发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削弱作用,二是保温效应, 1.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减作用,结合图2.1可知,

大气只能吸收少量太阳辐射,因此绝大多数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2.保温效应

如右图所示,大气的温室效应分三个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②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

给大气,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能量返回

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

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总之,整个的大气受热和保温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和“大气还大地”。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判读: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

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

析如右图:

2.气压高低的判读如右图

(1)无论是低空还是高空,高压

处等压面都向上凸起,低压处

等压面向下凹陷。

(2)近地面受热气流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如A处。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近地面形成高压。

(3)水平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4)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

气压越低。

(5)图中高低压为同一水平方向的比较。

3.常见的热力环流的形成:

(1)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

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空气膨

胀上升,高空形成高气压,空气由

陆地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

低气压,海洋上因有空气流人,形

成高气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

形成海风(如图a)。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

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2)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城市,称为城市风(如图)。

三、典例剖析

例1 深秋和初冬,我国北方白天晴空万里,

傍晚人们却在制造烟雾,据此分析并回答

下列问题。

(1)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天气晴朗的夜晚气温相

比阴天反而要低,原因是什么?

(2)人们在傍晚制造烟雾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保温效应。由题干可知:①北方白天为晴天,夜间反而气温较低;②人们制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③地点是北方,时间是深秋和初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1)、(2)题都是考查有云雾和烟雾可以提高大气的保温作用。

例2 右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气压最低

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

原因是;冷却的是,该地

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

(3)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热力环流形成的知识。解本题的关键是从高空等压面的凸凹入手,逐步推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地高空等压面下凹,B地等压面上凸,B地高空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或④点气压大于③点气压,①、②、③三点气压相等,①点气压又大于⑤点气压,故④点气压大于⑤点气压),这说明A地空气下沉,B地空气上升,从而可以判断A地冷却B地受热,高空气流从B地高空流向 A地高空,近地面气流从 A地流向B地。

合作探究:在山区,山顶和山谷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试结合图分析。

探究思路:

四、巩固检测(C 级)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太阳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热的地方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为低压

B .在热力环流形成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C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D .在热力环流系统中,气流不一定由高压流向低压

3.下列辐射中波长最短的是( )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逆辐射

D .大气辐射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 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回答4~6题。

4.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 )

A .气温高,气压高

B .气温高,气压低

C .气温低,气压低

D .气温低,气压高

5.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

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 .市区

B .近郊区

C .远郊

D .农村

五、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到地面△地面辐射到大气 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运动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热力环流

【课后拓展】

(1—2 C 级,3—5 B 级)

1.下列选项中体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是( )

A .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高

B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多云的夜晚

C .城市比郊区的气温低

D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2007年12月15日晚到16日晨,山东枣庄市区出现大雾,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500米, 有些地方的能见度只有几十米。大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户外活动。据此回答。

2.初冬时节山东等地区时有大雾的原因是( )

A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扬尘产生

右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3.若a 、b 、c 、d 、e 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是( )

A .甲>乙>丁>丙

B .乙>甲>丁>丙

C .甲>乙>丙>丁

D .乙>甲>丙>丁

4.若a 、b 、c 、d 、e 为不同的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

气流运动方向是 ( )

A .甲→乙→丁→丙→甲 B

.丁→丙→甲→乙→丁

C .乙→甲,丙→丁

D .乙→甲→丙→丁→乙

5.图一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图二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 )

图一 图二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答案

【课前自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能地面

2.温度运动状态

3.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地面长波辐射

二、1.太阳辐射能热量差异

2.冷热不均 3.垂直气压

【课堂导学】

三、典例剖析

例1(1)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2)制造烟雾,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从而提高大气的保温效应,防止霜冻危害。

例2(1)④⑤

(2)B 受热膨胀 A 下沉

(3)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地的高空流向A地的高空;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

图示如下:

探究思路点拨:

山顶与山谷相比,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小,地面增温快,温度高于山谷;夜间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温度低于山谷。

四、巩固检测

1—5 AABBC 6 B

【课后练习】

1—5 DDADB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计44分) 1.(山西)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湖北黄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3.(杭州)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 4.(广东深圳)“神十”上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5.(河北广阳区一模)有些成语来源于声现象,以下几个成语中,与声音的音色相关的是() A.人声鼎沸 B.绕梁三日 C.晨钟暮鼓 D.声振屋瓦 6.(安徽)下列图1中各项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7.(成都)如图2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8.(哈尔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A.发声的音叉 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 越响,乒乓球被弹开 德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 度变短,振动时声音 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 气,听到罩内的铃声 减小 A.动物之间可以通过 声音传递信息 B.控制公路噪声的唯 一路径是减少鸣笛 C.海豚只能接收超 声波 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 器音色完全相同 图1

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现代自然科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现代自然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本章只介绍自然科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是指那些亘古以来人类就开始探求,而至今仍在不停地探索的自然奥秘;是指那些与人类认识论、自然观等命题密切关联、相互促进、有重大哲学意义的课题。例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等等。本章只介绍前三个问题。 第一节物质的微观结构 一、探究物质结构之谜 1.历史的回顾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结构层次上看,有宇观、宏观、微观之分,宇宙之大与粒子之微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极端,而其中微观世界又是构成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基础。然而,即使在今天,人们借助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甚至是电子显微镜仍无法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那么,微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大千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 古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带有强烈的猜测和思辨的成分。早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阴阳五行说,即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原料构成。《周易》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势”之说。太极即世界的本源,两仪是天地,四象是春、夏、秋、冬四季,八势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战国时的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指阴和阳,阴阳合一为“冲气”; “三”者产生万物。公元前7 世纪,印度人提出,水、火、土、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些观点大多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这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一致的。而古代原子论的提出,则将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跨上了抽象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伯(Leucipus )和德漠克利特(Democritos ),他们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不可入的永恒的原子构成;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的各个方向上运动,其相互结合、分离以及排列的次序、位置和原子形状的多样性,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古代原子论对物质结构问题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原子是实物粒子,无限的虚空即“场”,而正是“场”和“实物粒子”,构成了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真正对物质的构成进行科学的探索和解释,则是近二三百年来的事情。 2.近代物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近代,牛顿以“质点”概念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使原子论进入了科学的殿堂,而科学的原子论是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300 年前,英国科学家玻意耳(R . Boyle)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定义:元素是某些不由任何其他物质所构成的、原始的、简单的物质,而且是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实物。100 年前,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遵循已发现元素的规律,制成了元素周期表,通过该表可以预见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如果说化学使原子论步入了实验科学的领域,那么,19 世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讲义

离子反应 知识要点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材30页,资料36、37页) 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0页,资料36、38、39页) 四、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资料36页) 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教材31~32页,资料39、40页) 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1~32页) 1、书写注意事项(资料40、41、43页)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资料41页) 3、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资料43页) 七、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即判断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反应则不共存、资料41页) 八、离子的鉴定与推断(资料42页) 知识详解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或均能够导电的 (、、、、)(提醒:无氧酸——HCl或液态HCl是电解质;晶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是自由移动,也不能导电)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的化合物(、、) 两者的区别在于看能导电的离子是否是电离出来的。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而单质与混合物均不说电解质与非电解质,NaCl的水溶液只能说是电解质溶液。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部分电离“ COOH 43 因为它溶解的一点点是完全电离的;Pb(CH3COO)2能溶于水,但是属于弱电解质,因为它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资料36、38、39页)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它不需要通电,是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的前提。 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称号或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NaOH===Na++OH- H2SO4===2H++SO42- Al2(SO4)3===2Al3++3SO4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教案 2.1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理由.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工具】: 有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刀.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2.1.1 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2.1.1 B). ◆教学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了好多年的学,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的提出[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展示一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基础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兴奋,并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种类: 2、反射: 定义: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应答。 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就有的,低级的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如: 反射种类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参与完成,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如:3、: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 组成():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功能等归纳为下表: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神经末梢

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 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 殊结构 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化 为神经的兴奋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有感受器传至神 经中枢 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 与综合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 效应器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 所支配的肌肉或腺 体等 对内外刺激做出相应的 反应 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均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完成反射的条件:、。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2)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的。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实现的 突触:包括、、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 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的,只能是:→ → (上个神经元的→下个神经元的或) (3)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转化:→ → (4)神经递质的种类:、 (5)神经递质的作用: (6)神经递质的去向:、、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测试题

八年级第二章勾股定理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数中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 ) A. 1.5, 2, 3; B. 7, 24, 25; C. 6 ,8, 10; D. 9, 12, 15. 2、适合下列条件的△ABC 中, 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 ①;51 ,41,31===c b a ②,6=a ∠A=450; ③∠A=320, ∠B=580; ④ ;25,24,7===c b a ⑤.4,2,2===c b a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为A 和B ,则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为( ) A 、A + B B 、2AB C 、B -A D 、22B A + 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5厘米、12厘米,则斜边上的高是( ) A 、6厘米 B 、8厘米 C 、13 80 厘米 D 、1360厘米 5、若等腰三角形腰长为10cm ,底边长为16 cm,那么它的面积为 ( ) A. 48 cm 2 B. 36 cm 2 C. 24 cm 2 D.12 cm 2 6、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于离地面5米处折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 成30°夹角,这棵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 ) A .10米 B .15米 C .25米 D .30米 7、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cm ,另一条直角边比斜边短1cm ,则斜 边长为 ( ) A.18 cm B.20 cm C.24 cm D.25 cm 8、一部电视机屏幕的长为58厘米,宽为46厘米,则这部电视机大小规格(实际测量误差忽略不计)( ) A.34英寸(87厘米) B. 29英寸(74厘米) C. 25英寸(64厘米) D.21英寸(54厘米) 9、一块木板如图所示,已知AB =4,BC =3,DC =12,AD =13,∠B =90°,木板的面积为( ) A .60 B .30 C .24 D .12 10、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 1m ,当它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m 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旗杆的高为 ( ) A .8cm B .10cm C .12cm D .14cm 30° 6 A D B C 第9题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复习提纲整理版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目录: 1 大气层 2 天气和气温 3 大气的压强 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5 风 6 为什么会降水 7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9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 1、 2、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 袭;D 3、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 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 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升冷降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5、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因为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暖气片安装在下部。 6.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气温 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的5个基本要素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3、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覆杯”实验、挂钩吸墙等 解释(答题模式):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大于内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挂吊瓶时,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

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教案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各数、23π、0)(π-、14.3、80108.0、ππ--1、 1010010001.0、4、 544514524534.0其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B 、正数、负数统称有理数 C 、无理数的相反数还是无理数 D 、无理数的倒数不一定是无理数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1-的立方是1-,1-的平方是1 B 、两个有理之间必定存在着无数个无理数 C 、在1和2之间的有理数有无数个,但无理数却没有 D 、如果62=x ,则x 一定不是有理数 4、两个正有理数之和 ( ) A 、一定是无理数 B 、一定是有理数 C 、 可能是有理数 D 、 不可能是自然数 5、36的平方根是 ( ) A 、6 B 、6± C 、6 D 、6± 6、下列运算中,错误的是 ( ) ①125 114425 1=,②4)4(2±=-,③22222-=-=-,④209 51 41 251 161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7、若9,422==b a ,且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 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 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 或没有介质)。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5、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真空就是空无一物,没有介质);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 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S=Vt/2=340×0.1÷2m=17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 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4、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3、耳聋: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 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不可能听见声音);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听见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1.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 响度越强(大);(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3)利用音色可以判断碗(瓷器)是否有裂纹、男女生、乐器的种类等。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2)

钠及其化合物(2) 核心知识点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CO-2 3 +2H+===CO2↑+ H2O HCO- 3 +H+===H2O+CO2↑ 与NaOH反应(离子方程 式) 不反应HCO - 3 +OH-===CO-2 3 +H2O 与足量Ca(OH)2反应(离 子方程式) Ca2++CO-2 3 ===CaCO3↓ Ca2++OH-+HCO- 3 ===CaCO3↓ +H2O 与BaCl2反应(离子方程式) CO-2 3 +Ba2+=== BaCO3↓ 不反应与CO2反应 (离子方程式) CO-2 3 +CO2+ H2O===2HCO- 3 不反应 热稳定性(化学方程式)较稳定 2NaHCO3===== △ Na2CO3+CO2↑+ H2O 相互转化Na2CO3NaHCO3 2. Na2CO3、NaHCO3的鉴别 (1)利用热稳定性不同 (2)利用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相同条件下) (3)利用阴离子不同 (4)利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 3. Na2CO3的工业制备——侯氏制碱法 (1)制备原理 把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过滤

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 +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 ;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 4. Na 2CO 3、NaHCO 3的用途 (1)Na 2CO 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NaHCO 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核心知识点二: 1. 焰色反应 (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 铂丝无色 待测物 观察火焰颜色 铂丝 无 色。 洗:用稀盐酸洗铂丝 烧:将用盐酸洗过的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目的是除去铂丝上的杂质。 蘸:用灼烧合格的铂丝蘸取硫酸钠溶液。 灼:将沾在铂丝上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 洗:再用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4)注意事项 ①焰色反应实验要求灯焰的颜色浅,如用酒精灯,则要使用外焰,因为焰心的颜色偏黄 ②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最好用铂丝,也可以用钨丝、镍铬丝(电炉丝)等来代替,每次使用金属丝时,必须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免干扰对颜色的观察。 ③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洗净,不能用稀硫酸洗涤,因为金属氯化物灼烧时易气化而挥发,而硫酸盐的熔沸点较高,难以挥发,会对后一个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 ④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因为钾中常混有Na 的杂质,蓝色钴玻璃可滤去钠的黄光所造成的干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 识点总结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知识识记单 一、长度测量 ㈠、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 度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1m=10-3km1m=10dm1dm=10-1m1dm=10cm1cm=10-1dm1cm=10mm1mm=10-1cm 1mm=103μm1μm=10-3m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1nm=10-3μm1nm=10-9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 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 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 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 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 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 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㈡、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 避免的。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 2kg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声音的产生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 >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二、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四、知识拓展 1、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0.29s (当时空气15℃)。

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3、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11?葫芦岛)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交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2.(2012?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2010?哈尔滨)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 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 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 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