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oc 8页)

对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oc 8页)

对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oc 8页)
对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oc 8页)

对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oc 8页)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何克抗

一、引言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之所以要把教学模式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因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指

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所以教学模式是很重要的,它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将要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所以它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意义要重大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这是因为,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这种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就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

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棗“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例如,他们指出,美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

而在我们国家,除非老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决不敢这样做。其结果是使中国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和美国的同类学生相比,从总体上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江泽民同志在98年2月14日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13日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未来21世纪的需要—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1],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这就不难理解,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什么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在西方迅速流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

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

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由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所以上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本身优缺点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应用与推广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由以上分析可见,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为了与前面的以教为

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和目标实现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双主教学模式(以强调这种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应当着重指出,这里所说的“双主”和前几年有些人所主张的“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的“双主”是有原则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如上所述,我们所说的“双主”是指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里的认知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而有些人所主张的“双主”,则是指双主体,其用意是强调“教师也是主体”,所以其实质仍是维护“教师中心论”,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

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由于双主模式是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为了阐明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必须先了解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上面我们已经简要地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棗建构主义,下面再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作一

扼要介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由于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理论基础比较单一,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比较复杂,因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十九世纪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二十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加以改造,提出一种新的五段教学论棗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赞可夫的“发展观”(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要从实际情况的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

量标准,选定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以及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认为不应强调增加教材的量,而应按照学科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即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教学法”,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等等。

综观上述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有关的众多理论,尽管其中每一种都对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真正能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给以全面支持的恐怕只有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这是因为,学习过程既涉及认知因素,也涉及情感因素。因此,若要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给以全面的理论支持,必须既研究认知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要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为了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真正提高学习的

质量与效率,最好还能在上述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可以付诸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按照这样的要求,再来看看上述各种理论,不难发现,其中有些理论完全没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如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理论),有些虽然考虑了认知因素,但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坚持不够彻底(如加涅和布鲁纳的理论),其它或是对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重视不够,或是未能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奥苏贝尔对这三个方面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因此我们认为,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作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恰当的(但是并不否认、更不排斥其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能对这种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提供支持)。下面就是关于奥苏贝尔理论的介绍。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分述如下: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

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2]:“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2]:“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

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2]:“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2]:“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可见,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贝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则简称之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

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併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2]。因此,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也将只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类型(也就是“传递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

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

3.动机理论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2][3]:

①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

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②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③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2)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2][3]: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

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网上教学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网上教学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提到网上教学我们就要知道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就是课程。网络课程是指以网络为主要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按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2、支撑起整个网络教学的教育软件和教学资源。 3、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内容。 基于这三点我们来看看网上教学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直播 作为现在网络教学的绝对主流与大势,直播火的一塌糊涂,从娱乐性质的直播到现在教育性质的直播,因其互动性、时效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可以反复观看性,在线直播受到无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录播 在直播之前,我们网上学习一直都是看录好的视频课程,这种方式无法做到与老师互动,但是也有他独特的优势,像现在的慕课,公开课等,都是录播的形式,这更加方便我们对于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和稳固,或者对于非必修学科,我们采用录播的方式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随时随地的可以观看学习。 直播面授 这种形式适合很多人同时听课,直播与面授相结合,比如学校的多功能厅,几十上百人,那么坐在后面的人就不能看清前面讲什么,这时候就需要直播面授,让每个人都可以看清听清老师讲的什么,或者同

一个老师讲课,几个班的同学都需要上课,那也可以进行直播面授,让几个班的同学同时看到老师讲课内容。拥有直播面授2in1模式的平台并不多见,云朵课堂就是一个,而这种模式却是很多学校和机构所需要的。 一对一 一对一在线教育就相当于线下的一对一家教一样,由线下转到了线上,但是这种网上教学形式很大程度的方便了课程的实施。让孩子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在往返路程上,让家长不用在接送孩子,安心省心。 大致上分析了解了现在的在线教育行业的网上教学模式有哪些,这些通过PC端都可以实现,而学生可以在PC端、手机、pad、微信课堂等端口随意切换学习。了解了之后,相信会方便大家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网上教学学习模式。

(完整版)网络课程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课程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课程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而开始盛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它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学习的协作性等特点。 网络课程学习的模式概述为:文字教材自学+网络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必要的面授辅导+网上讨论+小组活动+课程作业+模拟试题自测+学习中心导 学辅导+集中考试+课程终结性考试。 (1)学习时间、地点上的随心所欲 只要拥有一条电话线和一台电脑,您就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而不用象传统面授班那样必须在固定的星期六或是星期日早上9:00到一个离您家很远的地方去上课,远程教育可以使学员能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完全突破了学习在时间、地点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很好地处理了工作、学习、生活三方面的矛盾,使自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避免了上面授辅导班的来回路途奔波之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2)学习进度上的随意安排 每个学员的领悟能力和课程的难易程度都不一样,有些学员的领悟能力高,他就学得快一些;有的学员领悟能力差,他就学得慢一些;有些章节比较简单可能一点即通;有些章节难一些可能就需要反复学习才能掌握。但传统教育在教学进度上是固定化、统一化的,很难顾及个别学员的学习特点,也不会因为某个学生的某个章节没有听懂就把整个课程重新再讲一遍,而远程教育的课件是事先做好了放在网上的,想学哪章,想学多久完全由学员自己掌握,熟悉的可以减少学时甚至不学,而自己较难理解的可以安排大量时间,完全不受任何的限制,对于一次听不懂的问

题,可以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 (3)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各地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严重匮乏,良莠不齐、有的地区甚至没有师资,这些都制约着当地教育水平向高层次迈进。而网络教育优势就是可以把全国的优秀师资汇集到一起,使各个地区的的学员都能听到名师讲授的课程,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 (4)充分的答疑时间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学员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及时的发现和纠正、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传统教学种学生的答疑和老师的授课时间是混在一起的,答疑的时间多了,那么讲课的时间必然就少了,网络教学通过它特有的答疑工具,如:答疑板、论坛等工具将学员的提问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学员在学心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并在短时间内得到细致的解答。同时可以查看别人所提到的问题,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5)交流范围扩大 传统教育由于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学员之间的交流往往局限于班中几十个同学的交流上,而远程教育则通过答疑板、论坛、聊天室等途径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链接在一起,为大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 (6)相关信息共享和反馈的及时性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为了查找一条相关信息、政策、法规,查遍了整个图书馆、阅览室、转遍了大大小小的书店,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有时候更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而根本找不到。而网络教育在提供在线课程的同时,也提供丰富、翔实的在线资料库,学员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字,就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所需的资料,同样有关考试的最新的政策、教材的最新变化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学员那里。

设计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花旗营校区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姓名:徐秋池 班级:09级网络工程 指导教师: 日期:2012.5.6

目录 前言 一、项目概述 二、需求概述 三、逻辑网络设计 1.组网技术选择 2.网络设计原则 3.网络拓扑结构图设计 四、网络设备选型 1.交换机选型 2.路由器选型 3.服务器选型 4.不间断电源选型 五、价格报表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型商用企业的业务将进一步的电子化,与Internet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他们也需要信息基础平台去支撑业务高速发展。这样没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企业也将会对网络建设有主动诉求。任何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和决策是同一管理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因此行业信息化也就成了人们所讨论并实践着的重要课题,众多行业巨擘纷纷上马各种应用方案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信息化建设更具吸引力。 相对于大型应用群体而言,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程通常有规模较小,结构简单的特点,综合资金投入、专业人才以及未来发展等因素,网络的实用性、安全性与拓展性(升级改造能力)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求,因此,成本低廉、操作简易、便于维护并能满足业务运作需要的网络办公环境是这一领域的真正需求。针对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集中办公这一现实特点,我们设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常用解决方案,能够较好地发挥企业网的使用效果和水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项目概述 1、网络部分的总体要求: (1)满足集团信息化的要求,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路。 (2)良好的性能,能够支持大容量和实时性的各类应用。 (3)能够可靠的运行,较低的故障率和维护要求。 (4)提供安全机制,满足保护集团信息安全的要求。 (5)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6)未来升级扩展容易,保护用户投资。 (7)用户使用简单、维护容易。 (8)良好的售后服务支持。 2、系统部分的总体要求: (1)易于配置:所有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系统应该是易于配置和管理的,并保障客户端的方便使用; (2)更广泛的设备支持:所有操作系统及选择的服务应尽量广泛的支持各种硬件设备; (3)稳定性及可靠性:系统的运行应具有高稳定性,保障7*24的高性能无故障运行。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作者:訾斐) 2009-12-27 9:22:22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有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超越式发展,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于2002年元月,五条路小学继“九五”成果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试验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4月立项,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二项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我校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于2002年4月在数学、英语、美术三个学科开始进行试验研究,经过三年的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基于网络环境下,建立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2、解决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营造英语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口语交流、表达的实践能力; 3、创设一种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索引美术信息,提高其整合素材及绘图创新能力; 4、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提高,进而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5、编写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方案; 6、研制、开发与课题研究教学配套的工具平台,教学网络资源库等; 7、摄制一批课题研究典型课例,逐步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8、撰写一批研究论文,总结并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英语、美术各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二、项目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 1、夯实理论,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何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它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学校为此加大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其做法是:做好“三个结合”,保证人人受训,人人提高。第一是校内普及培训和校外提高培训相结合。自开展“十五”课题以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课题研究理论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的撰写。同时,选派学校领导、课题实验教师、骨干教师、电教员先后参加了南京、北京、成都、广州、上海、郑州、许昌等地组织的理论培训。第二是辅助讲座和研讨交流相结合。近三年我校先后请省内外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内每学期举行经验交流会,教师人人参与,研讨、交流使新的教育理念在自己心中定位。第三是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我科研室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十五课题”专题讲座。同时我校科研室在每月两次的教研科研活动中,系统地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2、制定制度,务实研究,确保课题有序进展。 我课题组对实验制订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但鼓励教师参加科研,而且每位实验人员有义务对实验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负完全责任。 人们曾形象地将网络硬件设施比作“马路”和“汽车”,各种软件和网络信息资源比作“货物”,把实验人员比作“司机”,对于我实验学校当时的状况来说,我校选定的实验教师——“司机”可以说是素质比较高的,但其它两项却处于弱势。课题组根据校情充分发挥优势,由实验教师视校情制订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各学科具体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科学严密地设计前测项目,把握好实验的重要环节,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实验中、后期定出了很好的坐标。 在网络环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中,我课题组注重从理论上提升,从方法上探索,在实践中研讨,把基

常用教学网络平台的比较

常用教学网络平台的比较 一、五种平台的特点 网络教学 平台类型 特点优点缺点 Blackboard 1、以课程为核心,每一个课 程都具备内容资源管理、在线 交流、考核管理及系统管理的 功能; 2、课程学习内容和学 习辅助工具的分离,兼容 多种文件格式; 3、具有笔记功能,随时 进行网上学习和查看自 身的学习安排; 4、支持同步教学、异步 教学;还有在线讨论区; 5、定制个性化试题,创 建实时测验,开放考试时 间; 6、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 和效果。 1、系统技术的大 容量和高稳定性, 支持百万级用户; 2、安全性高; 3、平台具有高易 用性; 4、个性功能强 大,满足不同的需 求者; 5、可定制、互操作、 扩展和角色灵活,实 现“一平台,一门户, 多应用”; 6、资源共享和互换 好,提高资源的利用 效率; 1、文字编辑功能 差; 2、兼容性、灵活 性差; 3、教师工作量 大,管理复杂; Moodle 1、具备网站管理、课程 管理和学习管理; 2、动态模块管理,可以 对模块灵活地移动、删除 和修改; 3、快速安装,低门槛技 术; 1、开源性和免费 性; 2、使用配置方便; 3、跨平台; 4、安装容易,操 作简单 5、可以在各种操 作系统中进行; 1、版本之间的兼 容性差且版面混 乱; 2、占用系统资源 大,运行速度慢; 3、无法统一控制 和安排课程学习 活动; 4、不能制定个人 的学习计划; IBM协作教学平台1、分布式教学,具有具 备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和 学习管理; 2、以“学习者”为主的 协作学习; 1、可通过web学 习,无须下载客户 端; 2、支持SOL、 Oracle和DB2三种 1、在教学应用 少,多应用于商 务;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Will Network Classroom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an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given in Chinese) below: 重磅阅读 1)网络课堂教学的兴起,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3)你的看法,理由是……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提纲式文字命题。提纲第1点指出一种新兴事物,提纲第2点针对该事物提出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提纲第3点要求表明“我”的看法,由此可判断本文应为对比选择型作文。 根据所给提纲,本文应包含如下内容:描述网络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提出关于网络课堂是否会取代传统课堂的两种不同观点并说明理由;表明“我”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classrooms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As a new teaching pattern, network classroom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s. So some people propose one question: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大学校园局域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级)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园网的设计 学生姓名: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学号:10000000 题目类型:工程设计(G)指导教师: 一、课程设计的目标 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及相关命令。根据网络案例设计出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图、IP分配及规划、特殊网络应用技术。从而提高设计方案的分析、设计、论证、实现及文档规范书写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 1.计算机网络方案设计 完成需求分析; 选择确定局域网网络技术; 选择传输介质; 确定主干网传输方案; 划分子网与设定VLAN; 确定Internet接入方案; 确定中心机房设计方案; 绘制网络拓扑图; (综合布线方案设计) 完成设备选型; 做出设备报价; 完成方案文档(课程设计说明书)。 2.可选内容 VPN支持; 视频会议; 无线局域网;

其它弱电系统:音响(背景音乐)系统、有线电视、LED点阵显示屏、IP 电话、门禁考勤、电子巡更、消防报警、防盗报警、视频监控等。 三、设计原则 实用性; 先进性; 可靠性; 可伸缩性; 可管理性。 四、方案文档(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主要内容 1.前言 2.企业案例描述:企业名称,行业,业务,规模,下属部门与分支机构、网上业务,信息流量,(包括分支机构的)地域分布图(决定传输介质与走线),网络建设投资规模。 3.需求分析:根据企业性质、机构分布、网上业务、信息媒体的类型及流量,确定: 1)带宽(核心层、(部门层、)桌面); 2)子网与VLAN规划; 3)实现的信息服务; 4)应用程序; 5)存储系统分析:(数据量、访问流量、DBMS) 6)系统及数据安全分析; 7)网间隔离。 4.拓扑图及方案整体描述和实现(在实验室搭建模拟网络): 1)主干网传输方案设计 2)Internet接入方案 3)远程访问支持 4)子网划分与VLAN设定 5)存储方案:双机(热)备份、RAID、磁盘阵列、存储局域网(SAN) 6)设备选型:传输介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RAS、Modem Pool)、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

---------------------------------------------------------------最新资料推荐------------------------------------------------------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案例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和梳理了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特点和实施步骤,并综合评述了案例教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进行网络环境的案例教学指明了以后要研究的问题和方向,为更好的实施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提供指导。 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环境的日益普及,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也成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之一。 由于网络案例教学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学习的灵活性强、互动性好,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强等优点,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被广泛应用。 案例教学于 1 9 世纪 70 年代在哈佛大学诞生,随后在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医学院以及公共管理学院的课堂中推广。 在 1 918 年, 人们正式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1 ]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陆续应用于教师培训、图书情报学等专业,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法学、医学等领域的教学中已 1 / 12

获得广泛应用和认可。 为了配合案例教学的进行,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哈佛大学已经着手建立案例库。 现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HBS)、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案例库(IVEY) 和欧洲案例交流中心案例库(ECCH)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案例库。 我国在案例教学的开展方面起步较晚。 1980 年, 美国商务部与中国经贸委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中美合作 MBA 培训项目。 在这一项目中, 第一次系统介绍了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和案例教学, 从此案例教学开始引入中国。 随后国内的案例库建设也初具规模。 在国内, 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案例库、大连理工大学案例库被称为中国三大案例库[2]。 现在国内外的案例库都已经由文本、光盘发展到了网络模式。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逻辑,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具体讲,我的关注点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来看,网络案例环境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它比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环境有哪些优点与不足?我们今后在进行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随着各种网络案例库的建成,从网络案例教学的应用现状出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及怎么样做才会使网络案例教学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及教学模式初探

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及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课程的开设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趋势。本文在调查网络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说明网络课程的一般形式;通过对课程内容、师生关系、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分析,列举了目前网络课程的6种模式,最后对网络课程的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字】 Web WWW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一、对目前网络课程实践的调查 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趋势。国内外一些大学甚至一些信息技术公司纷纷设计网络课程来进行教学或培训,它们开发出各种网络课程数据库来管理教学,开发出各种工具来组织教学活动。 目前已开发的网络课程种类繁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从网络课程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课堂的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另一种是网络课程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但是,从当前实践来看: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展,许多活动的展开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许多学校都正在积极地开设网上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远程学习的气候;从教学模式上来看,网络课程是相对于教室课堂教学而提出的,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程在教学法上以及对学生与教师的要求等方面是不同的,当前的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混合的模式,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堂教学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作者认为,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网上课程基本功能结构模块

企业网络课程设计方案

企业网络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 一、需求分析 企业网络需求分析 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和网络的稳定运行,今天的企业网络建比传统企业网络建设有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带宽性能需求 现代企业网络应具有更高的带宽,更强大的性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日益增多,今天的企业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业务承载平台。不仅要继续承载企业的办公自动化,Web浏览等简单的数据业务,还要承载涉及企业生产运营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数据,以及带宽和时延都要求很高的IP电话、视频会议等多媒体业务。因此,数据流量将大大增加,尤其是对核心网络的数据交换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另外,随着千兆位端口成本的持续下降,千兆位到桌面的应用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企业网的主流。所以,今天的企业网络已经不能再用百兆位到桌面千兆位骨干来作为建网的标准,核心层及骨干层必须具有万兆位级带宽和处理性能,才能构筑一个畅通无阻的"高品质"企业网,从而适应网络规模扩大,业务量日益增长的需要。 稳定可靠需求 现代企业的网络应具有更全面的可靠性设计,以实现网络通信的实时畅通,保障企业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随着企业各种业务应用逐渐转移到计算机网络上来,网络通信的无中断运行已经成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关键。现代大型企业网络在可靠性设计方面主要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不仅要考察网络设备是否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冗余备份,还要从网络设备整体设计架构、处理引擎种类等多方面去考察。 2、业务的可靠性设计:网络设备在故障倒换过程中,是否对业务的正常运行有影响。 3、链路的可靠性设计:以太网的链路安全来自于多路径选择,所以在企业网络建设时,要考虑网络设备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链路自愈手段,以及快速重路由协议的支持。 网络安全需求 现代大型企业网络应提供更完善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以阻击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传统企业网络的安全措施主要是通过部署防火墙、杀毒软件,以及配合交换机或路由器的ACL来实现对病毒和黑客攻击的防御,但实践证明这些被动的防御措施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网络的安全问题。在企业网络已经成为公司生产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现代企业网络必须要有一整套从用户接入控制,病毒报文识别到主动抑制的一系列安全控制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网络的稳定运行。 应用服务需求 现代大型企业网络应具备更智能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维护工作更加复杂的需要。当前的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以应用为中心"的信息基础平台,网络管理能力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业务层次,传统的网络设备的智能已经不能有效支持网络管理需求的发展。比如,网络调试期间最消耗人力与物力的线缆故障定位工作,网络运行期间对不同用户灵活的服务策略部署、访问权限控制、以及网络日志审计和病毒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由于受网络设备功能本身的限制,都还属于费时、费力的任务。所以现代的大型企业网络迫切需要网络设备具备支撑"以应用为中心"的智能网络运营维护的能力,并能够有一套智能化的管理软件,将网络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企业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企业网,有10个部门,共分5栋楼,1栋,2栋,3栋,4栋,5栋,各栋楼之间的距离不相同。1栋与3栋之间相隔300米,2栋与3栋之间相隔200米,4栋与3栋之间相隔180米,

好的网课平台推荐

好的网课平台推荐 先声明一点,选网课平台不如选优质的网课老师!!! 网课平台有很多,课外辅导、少儿英语、素质教育、内容平台等等,各个平台都有一些特点优势,也有一些不错的老师,以下是我整理的比较不错的网课平台,也有各平台不错的网课老师,给大家选择作为参考!!! 以下是网课老师推荐的部分,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推荐,小学推荐的大部分是我们家娃有报过,然后反馈不错的;初中高中是我原来带过的学生还有家长推荐的,尽量做到客观。

【高中】 高中的网课老师比较多,就按照推荐等级来吧,从A-到S,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S 圈内大佬级别,实力超群的殿堂级老师,一两句话就能让人醍醐灌顶。 A+ 各大机构的王牌老师,教学有独到之处,不经意间就能打通你的任督二脉。 A- 三星推荐:实力稍高于一二线城市学校的老师,远强于三四线城市; 高中语文: S 国家玮乘风杨洋 A+ 谢欣然陈焕文马昕 A- 谢明波王丹宁赵佳骏马步野杨勇 高中数学: S 赵礼显周帅 A+ 李永乐郭化楠司马红丽苗金利 A- 毕冶王伟张钢王嘉庆蒋叶光

高中英语: S 徐磊陶然 A+顾斐杨文哲巴哈 A- 王赞靳静罗曦祥曾菡灵刘旸高中物理: S 无 A+李玮耿佩夏梦迪李永乐 A- 姜停停宋晓磊张雯李楠王文博高中化学: S A+ 李政陆艳华韩逸伦高东辉 A- 祝鑫史树彬康冲张梅郑瑞 高中生物: S 李泓婷 A+张继光万猛宿阳高立新

A-谭远钰刘大鹏张元振陆巍巍高阳高中政治 S 李谓 A+ 徐微微郑关飞马宇轩 A-刘燊刘勖雯王雪刘佳彬 高中历史: S 袁腾飞 A+周建定朱秀宇 A-刘勖雯唐浩北辰张志浩 高中地理: S 张艳平 A+ 安迎林潇崔亚非 A- 刘勖雯李伟俊李芸乐王志伟【初中】

“互联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互联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互联网+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进阶。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插上了充满新能源的翅膀。 在我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互联网+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互联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一块黑板足矣。而现代的互联网+教学模式,需要一个与世界连通的网络,每个学生一台平板电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做支撑。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道德水平。 2、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参与式的教 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师生地位平等,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

一个环节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和信息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传递过程,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没有选择权,这就导致了知识的传授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我们期待的最大值。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的个体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是双向的,知识的接收带有极大的自觉意识,是多次精神碰撞后达成的认知统一和认知共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有精确的教学目标定位。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定位精确,内容精练,板块功能明确清晰。很好的使用微课,能最大程度保障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效果。微课的录制方便,录制的时间较短,内容精练,使用方便,能很好的满足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微课资源多样,情景真实,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正好迎合了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每一堂课可以使用3-5个微课课例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大大缩短课堂讲授时间。同时,视频短片的播放,让真实的情景重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实时互动的教学方法。 有了迅速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让信息的实时交流成为可能。学生的发言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个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设计方案指导书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设计》 指导书 编制系部:信息工程系 适用专业:网络技术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00九年编制 目录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规划、设计和维护基于路由和交换的网络,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VLAN的划分及安全设计,及广域网中的静态、动态路由的配置,NAT转换和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本课程通过实际的网络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安装、配置和运营LAN、WAN和中小型企业网络的实践技能。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或高于CCNA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能设计、架设和维护中小型网络的能力。 二、课程的要求 本课程通过典型的网络案例,分析从设备的选择、安装、配置、调试、管理

的网络工程实施步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CCNA所具有的规划、设计、安装、配置和管理中小行企业网络的动手能力。熟练的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包括VLAN的划分及安全设计,及广域网中的静态、动态路由的配置,NAT转换和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广域网协议的配置等运用到实际当中。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和一名合格的网络工程师。 三、实训设备、工具、材料 CISCO路由器、CISCO交换机、电脑、网线、CONSLE电缆、串型线缆、网络设备仿真软件等. 四、课程的内容 课题一:中小型企业网解决方案----小型园区网 1、模拟小型校园网,根据客户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CISCO网络设备,规划基本网络拓扑图。提出网络的需求,将网络进行规划、设计、及配置 2、企业网概要情况: 接入:申请四个公网IP,一个供WEB服务器使用,一个供企业上网用户使用,其余备用。要求以光纤接入,内网服务器3个。 范围:企业网络节点数在200-800左右,位于不同建筑物,有不同部门。 VLAN:部门划分在不同的VLAN中: 为增加内部网广播域数量和关键部门网络安全性,按照部门和 不同终端群体分类划分VLAN。部分VLAN之间允许通信。 安全:WEB服务器配置私有地址,外网访问WEB的公用地址时,在接入路由器中转换成WEB服务器的私有地址, 部分部门在上班时间段不允许上外网, 防黑客入侵。 WLAN:对于网络布线高密度覆盖无法实施环境,如会议室、图书电子阅览室大厅采用无线接入方式部署WLAN。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需求,设计网络,拓扑图如下:

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

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

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与实施

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与实施 摘要:21 世纪是网络时代,人类活动更依赖于网络,同样教学也离不开网络。先进的网络技术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本文在阐述思政课实施网络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我院思政课实现网络教学的方式以及网络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一、思政课实施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它借助网络平台,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想与多媒体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有机结合,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网络教学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板书、讲解为主要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量小,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网络教学将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为一体的海量信息教育环境,把深奥或生硬的理论传授变成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生动讲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常常受到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局限。而网络的虚拟课堂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也可以进行虚拟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网络教学不再局限于师生间面对面的班级授课,教师借助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教师咨询,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还可以与素不相识的人讨论,原本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三)网络教学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不管学生的思想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如何,都采取“齐步走”的模式进行教育,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学习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独立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交互式学习。同时,网络环

网络课程设计-企业网络规划书

网络课程设计-企业网络规划书目录 一.前言 二.需求分析 1.背景分析 2.业务需求 3.管理需求 4.安全需求 5.通信量需求 6.网络扩展性需求 三、公司网络规划原则 1.先进性 2.标准性 3.兼容性 4.可升级和可扩展性 5.安全性 6.可靠性 7.易操作性 8 .可管理性 四.综合布线方案 、需求分析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 五.网络设计方案 网络设计需求 整体方案设计策略 网络设备选型 5.3.1选型原则 5.3.3汇聚层设备 5.3.4接入层交换机 主干网络技术选型 网络安全设计 六、网络逻辑结构设计 一.前言 武汉某公司,下设两个分公司,第一分公司在北京,第二分公司在上海,各有自己的办公楼,总公司部门结构: 财务部(20人),行政部(20人),生产部(100人),研发部(30人)后勤部(10人),业务部(80人),人力资源部(10人). 分公司部门结构与总公司部门结构一样. 本项目要求在公司内部建立稳定,高效的办公自动化网络,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所有员工能够通过总部网络进入internet,从而提高所有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加快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同时需要建立WEB服务器,用于在互联网上发布企业信息。在总部和子公司均设立专

用服务器,使集团内所有员工能够利用服务器方便的访问公共文件资源,并能够完成企业内部邮件的收发。系统建立完成后,要求能满足企业个方面的应用需求,包括办公自动化,邮件收发,信息共享和发布,员工帐户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等。并能够实现网上视频会议,出差员工远程连接. 二.需求分析 1.背景分析 伴随着VPN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迅速普及应用,本分司作为一名国内500强企业,本公司于08年,预选用VPN改进了原有网络接入体系,在保证原有的应用基础上实现IPSEC VPN移动接入的升级。 公司采用的VPN解决方案,是利用IPSEC(IP层协议安全结构)协议和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协议、认证、加密、完整性验证技术,使用户能够安全的接入企业资源、VPN和外联网。此解决方案主要特点为: ·通过简单易用的方法实现信息远程连通,任何安装浏览器的机器都可以使用,网络部署灵活方便。 ·提高访问控制能力,安全易用以及高额的投资回报率。 ·提升C/S应用程序的加速执行,为应用程序向B/S结构提供过渡。 ·便于大规模单点接入管理,用户授权与安全认证进一步加强。 ·Web资源发布更加集中、简便。 ·在原系统上升级,降低设备成本投入。 2.业务需求 1.文件共享、办公自动化、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 2.文件数据的统一存储; 3.财务系统; 4.提供与Internet的访问; 5.通过公开服务器对外发布企业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等; 6.视频会议、网上招聘; 3.管理需求 1.网络流量管理 软件的控制 3.带宽优化和多线路策略 4.部门之间的访问权限 4.安全需求

网络课程平台数据库的设计

网络课程平台数据库设计(网络测试方面) 第一章系统需求分析 1.1需求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使用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扩展性高、成本低等,并且突破传统教学的地域限制。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老师的教学。因此,开发一套网络课程平台管理系统成为很有必要的。学网络课程平台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学生自主学习功能,同时也方便系统管理员对学生成绩等信息的添加、修改,打印等操作,同时一样的方便学生对自己各科成绩查询,学习的交流。开发一个网络课程平台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为教师和学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互联网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在今天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方法必然会被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教育系统所代替,一个高效的网络课程平台可以给予学生无空间,无时间限制的自主学习,可以使传统的教学的效率更加的提高,节约了传统的教育成本。用户可以迅速查到所需信息,学生在能方便的查看自己的成绩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网络课程平台数据库应具有以下功能 (1)能够实现学生自主选择网络课程,在完成必要公修课之后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课余时间里选择一些课程来充实自己,相当于学生的选课系统中的选课环节 (2)管理员能够可以平台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此平台系统易于不同权限管理员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也将数据库工作均匀的分配,做到数据库的高效管理 (3)相关教师能够对自己所辖课程进行简单管理、查询、打印等工作 老师可以实时地观看所辖课程的情况,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和测试情况,并且可以将某些信息打印下了。 (4)能够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的管理 记录用户使用平台的日常情况,例如存储教师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学生在网络的学习记录,和其他用户的交流 1.2 需求描述 1.2.1 数据流图

浅议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 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任何方式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更多 地是取决于是否尊重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是否顺应了数字化教育环 境下课堂教学“发展性、目的性、适切性、变革性”原则,而并不是 单纯的领先数字化技术水平决定。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生态恰适度理性对待 如果说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那么时至今日,我们的时代已经跨入“互联网+”时代。电脑、智能手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人们对互联网作用的开发。互联网在微观领域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在宏观领域,更是引发产业创新、成为引领新兴业态的强大引擎,而在教育领域更是掀起了一阵阵新鲜浪潮。于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也持续升温。之后,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而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网络化进程及其校园实践 近年来,慕课(MOOC)作为主要的网络化教育载体之一,受到了很高的推崇。它打破了教室的限制,翻越了院校的围墙,使知识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物品。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edX相继成立,并很快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供应商。2013年5月21日,中国北大、清华在同一天加入edX,在该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慕课。国内很多高等院校迅速跟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985”学校,还有国立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都在同年陆续加入慕课的三大平台之一。国内的慕课平台也陆续上线,如网易云课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等,2014年,“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有39所大学的340门网络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