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51毕业论文网

学籍批次200909

学习中心陕西咸阳奥鹏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李翔

内容摘要

国债市场是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政府一种临时性的筹资手段,国债为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国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对国债问题的研究自然成为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首先对国债的涵义作出界定,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并进一步从我国国债市场的法律基础、国债发行市场、国债流通市场以及国债市场的监管机制四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国债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债发行市场流通市场监管

目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债市场运行的基础理论 (3)

(一)国债的涵义 (3)

(二)国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

三、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4)

(一)国债发行市场存在的问题 (4)

(二)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 (6)

(三)国债期货市场发展及经验教训 (7)

四、促进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9)

(一)完善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9)

(二)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国债发行市场 (9)

(三)建立高流动性、高安全性的国债流通市场 (10)

(四)构建国债市场监管机制 (10)

附录 (11)

参考文献 (12)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自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和1988年开放国债二级市场以来,国债的发行量逐步增大,交易额也不断增多,国债市场已成为整个市场体系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以及社会资金循环的一个重要渠道,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国债的投资价值已被广大投资者所认可。国债已经从一种单一的筹资工具发展成为集融资储蓄投资宏观调控为一体的多面手,真正成为信誉高、变现能力强的“金边债券”。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带来了一个“国债时代”。但是,从发达国家国债市场发展的实践来看,在任何国家,大量国债的发行都必须以一个发育完善、运行正常、流通顺畅的国债市场为依托。如果没有相当发达的国债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国债二级市场,国债的大量发行也是不可能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国债市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的国债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运作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国债市场化改革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而国债问题的研究自然成为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债市场理论是国债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债理论尤其是国值市场理论比较欠缺。本文对国债市场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可以发展国债市场理论,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国债理论。另外,国债市场又属于金触市场的范畴,发达国家的国债市场既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资本市场的重心,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所以对国债市场的研究在丰富国债理论的同时也将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丰富金融市场理论。

(2)实践意义

①、国债市场研究可以支持我国财政政策,减轻财政负担

健全的国债市场不仅有助于拓宽财政融资渠道,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而且能促进财政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加大基础产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回升。

②、国债市场研究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功能实现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通过在国债市场上进行买卖和回购交易吞吐货币量,调节市场信用规模,并影响利率水平。它是央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否达到理想效果则取决于国债市场的深化程度。

③、国债市场的研究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和深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各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管理意识增强,他们越来越需要像国债这样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高度统一的金融工具来进行资产管理。只有健全的国债市场才能为国债工具提供高度流动性,实现国债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真正统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可以说,国债从一诞生,经济学家便围绕它展开了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三个:

(1) 正统公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公债是有害的,它和私人负债一样会造成负担在时间上的转移;主张只有在公共支出需求是临时性时才能求助于举债。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重新出现了以弗兰科·莫迪利亚尼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对“古典”分析的支持。他们认为,公债使消费需求扩张,储蓄减少,利率上升,从而排挤私人投资,减少生产性资本存量,造成负担在代际之间转移。[1]

(2) 凯恩斯学派的公债理论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发行公债可以增加私人财富,扩大总需求,从而提高产出和就业,并不会引起负担转移,因此发行公债是经济萧条时增加需求的有效途径。后凯恩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还认为,公债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

(3) 李嘉图等价定理

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这样表述的:无论政府是以纳税方式还是以举借方式弥补公共支出,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无差别的,即公债是中性的。这一观点最初由李嘉图作为一种猜测推出。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利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发展了的理性人假说,支持并发展了李嘉图的观点,认为征税和举债等价,这一观点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极力坚持。不管理论如何,国债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工具,在世界各国己得到普遍运用,并在实践中确立了金边债券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

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围绕国债市场发展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适度国债规模问题

自1990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呈跳跃式前行,扩张速度之快是其他宏观经济指标所远不及的。关于规模界限与适度的探讨随之产生,主要有三种观点:(l)一种观点认为从国债承购者应债能力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来看,我国的国债规模还属于较低水平,国债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张的潜力[3]。(2)另一种观点认为,从举债主体的承受能力看,我国国债规模己达到很大规模,形势比较严峻,应给予控制[4]。衡量的指标是财政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3)第三种观点认为,就我国目前国债规模而言,如果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近期国债发行量不宜再急剧扩大,而远期则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 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格局中,国债发行利率己成为整个利率体系先行开放部门,这就决定了国债发行利率必须以其相应二级收益率以及其他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水平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和判断,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债发行利率高低不是发行方式的产物,而是另有深层原因:一是国债作为金融商品的竞争能力未能充分显现;二是国债市场资金供给渠道未能有效开拓,致使国债发行利率偏高。[5]

(3) 关于国债市场的监管问题

我国国债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问题较多。有多人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分析意见,主要集中在四方面:第一,缺乏一个全国统一集中的国债托管结算系统。第二,国债市场监管主体不明,职责范围不清。监管主体是市场监管的核心,而我国的国债到底由谁管理却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导致国债市场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棍乱局面。第三,国债市场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立法工作滞后,严重影响国债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国债市场的立法工作。[6]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国债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国债的涵义以及国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从法律基础、国债发行市场、国债流通市场以及国债市场的监管机制四个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国债市场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最后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以更好的规范我国国债市场的运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对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时,综合运用了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历史考察与现实透视、规范分析方法及制度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二、国债市场运行的基础理论

(一)国债的涵义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收入另一重要来源税收不同的是,国债的发行必须遵循信用原则:有借有还,到期要还本付息,而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债还具有认购上的自愿性,除极少数强制国债外,人们是否认购、认购多少,完全由自己决定,这也和强制课征的税收是不同的。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是以国家的信用为担保发行的债券,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二)国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世界各国发行的国债,绝大部分是用于抵补财政赤字的,尽管各国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与增加税收或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由财政部门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等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相比较,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是不说自明的。在我国,财政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在总支出中经济建设资金占5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都较大,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从这个角度讲,发行国债主要是为了国家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3.调节经济,实现金融调控

国债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债市场可以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如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或通货膨胀目标,有助于使用市场化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等等。总之,国债的经济调节、金融调控功能是与国债本身共存的。

三、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发行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不论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既认为财政赤字不宜过大,国债有害,但又不能根除国债。世界各国的国债发行量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不断增加。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国债的认识只停留在国债是一种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因此,国债总是和财政赤字和滥发纸币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直到最近几年,很多人才开始认识到,国债不仅仅是一种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更重要的也是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只要资金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就不怕还不了债。而且,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对国债理论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从法律角度看,债表示一种借贷关系,债券是一种表示借贷关系的法律证书;从经济角度看,债表示一种经济关系,债券是表明资金借用证书的有价证券。我国国债的发行市场随着这一观念的更新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发行规模偏小

国债由于具有最高信用等级、免税等诸多优势,是市场机构最为青睐的投资品种。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银行、保险等金融系统内积聚了海量资金,对债券投资的需求巨大。而目前相对有限的国债年度发行规模与机构的投资需求相差甚远。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状况造成国债在一级市场被认购后,大部分就直接“沉淀”了,二级市场机构惜售的现象十分普遍,交易不活跃。

图1:Array

1997-2009年度债券发行量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b013474815.html,

2.发行频率较低

目前,我国定期、滚动发行1、3、7、10 年期的关键期限国债和3 个月、6 个月的短期国债。但是,上述各期限品种国债的发行频率均较低,平均每年仅3 次左右。至于20、30 年期的长期品种则往往每年仅发行一次。2007 年我国记账式国债的发行总次数为29 次,而美国高达220 次,且美国国债市场上的关键期限品种至少每月发行一次,可见我国与成熟市场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债的发行频率低,不利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构建。

表1:1999-2006记账式国债发行期限结构统计(单位:期)

年度 1年以下 1-3年 3-5年 5-7年 7-10年 10年以上(含10年)

1999 0 1 2 2 6 3

2000 0 3 0 2 4 4

2001 0 1 2 2 3 4

2002 0 3 2 2 4 5

2003 1 2 1 2 4 4

2004 1 4 1 3 4 1

2005 1 5 1 2 3 3

2006 5 2 3 3 4 4

数据来源:牛玉锐,中国国债市场有效性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定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2000 年起,财政部一直坚持采用招标方式发行国债,综合运用过荷兰式、美国式和混

合式等多种方式。目前,以混合式价格招标方式为主。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荷兰式和美国式的优点,但仍难以避免“承销团成员为满足承销义务而导致非理性投标”,以及“承销团成员联合垄断发行市场、操纵中标结果”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致使一级市场定价失真。

(二)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

1.市场分割状况较为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同时存在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且两个市场基本处于分割状态。财政部也采取了“跨市场发行国债”、“允许国债在两个市场间转托管”等措施,设法推进市场统一。但由于两个市场的参与主体、资金性质、资金量和交易机制等基本因素差别较大,市场分割的状况依然突出。集中表现在两个市场的规模失衡和收益率水平混乱两个方面:从托管量来看,银行间市场持续增长,而交易所市场持续萎缩。2007 年末,银行间市场的记账式国债托管量为43255亿元,而交易所市场仅为2857 亿元,交易所市场有明显被边缘化的趋势;从收益率水平来看,两个市场的收益率水平经常会出现明显差异。以2007 年8 月28 日的交易数据为例,同一只国债(02 国债15)在交易所的收益率为3.27%,而在银行间市场的收益率仅为2.94%,两者相差达33 个基点。市场分割问题扰乱了市场价格信息,不利于国债市场的整体长远发展。

2.市场流动性较差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造成交易价格不够真实。2007 年我国国债现货的平均换手率仅为0.5 倍,一般成熟市场国家都在5-10倍之间,美国2006 年已达到33 倍,可见我国与成熟市场国家的差距巨大。市场流动性差往往导致现货交易中出现异常价格。从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双边报价数据来看,国债的买卖点差通常都在10 个基点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0 个基点。在如此宽的范围内,即使是中间价也可能与市场真实利率水平有较大偏差。造成二级市场流动性差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做市商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表2:国债现货交易的年度换手率

2004 2005

中国 1.8 1.72

中国香港 34.38 52.82

韩国 3.65 3.26

日本 4.97 4.66

美国 31.56 33.25

数据来源:亚洲开发银行《Asian Bond Monitor 2005》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除了拥有市场声誉外,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利益,相反还承担了更大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现状使得做市商对市业务并不积极,具体表现为:买卖价差大、做市品种不全、长期国债的双边报价严重缺失等等。此外,目前尚未建立国债一级市场承销商与二级市场做市商的联动机制。国债承销商绝大部分不是从做

市商中选出的,而财政部对国债承销商也没有做市要求。

3.市场缺乏风险规避工具

利率风险是国债市场上最主要的风险之一。成熟市场国家中,投资者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运用利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实现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衍生工具的存在也使市场自动产生一种多空制衡机制,避免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当前,我国国债市场的交易方式以现券和质押式回购为主,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匮乏。在“做多才能盈利”的单边市况下,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趋同,一旦发生人民银行大幅降息等情况时,市场会出现单边大幅下跌的走势。由于基本没有风险规避工具可供选择,所以投资者不是斩仓亏损就是被套。如2003-2004 年间,我国国债二级市场出现单边大幅下跌行情,令大多数投资者损失惨重,信心丧失,甚至影响到国债一级市场的正常发行。

4.市场尚未形成完整、可靠的收益率曲线

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反映国债投资收益率与期限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解决的是一系列关键期限国债的定价问题。由于国债收益率通常被作为无风险利率而成为其他金融资产的定价基准,所以国债收益率曲线被称为“金融市场的基石”。成熟市场国家基本上都各自形成了为完善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我国以财政部为代表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以中央国债登记公司为代表的市场成员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建设十分重视,市场中也已出现了“中债收益率曲线”等产品。但是,由于上述国债一、二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容易造成收益率曲线的数据基础——市场价格的不完整或者失真,所以直接影响了收益率曲线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三)国债期货市场发展及经验教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开始试点运行的同时,中国国债期货市场也逐步启动,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践探索。尽管我国的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1.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新中国首个国债期货品种于1992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1993年12月,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上市国债期货品种。从1994年开始,国债期货快速发展,成交金额超过同期的股票市场。1994年当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成交金额达2.3万亿元,到1995年最多有14家相关机构上市国债期货品种。在国债期货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制度缺陷和其他原因导致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积累,终于导致了1995年2月发生的“3.27”国债事件。之后,虽然管理层严格规范了国债期货市场的运作行为,补充完善了相关制度,加大了管理力度,但市场的先天不足和过度弥漫的投机气氛再次导致1995年5月的“319”违规事件发生。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下达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通知,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历经两年多的实验性运行后告一段落。

在国债期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3.27”事件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国债期货市场存在的各种不成熟、不完善的因素,微缩了国债期货最终被叫停的种种诱因

“3.27”国债指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即“92(三)现券”。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计划规模和“3?27”国债保值贴补率等消息被国债期货市场认为利多。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万国证券在该合约上已经避开交易所监管超限仓量持有空头仓位,当天主力空头在护盘失败、国债期货行情飙升后,为挽回巨额亏损而再次蓄意违规,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国债期货价格打压下3.8元,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后经管理层查实,将违规成交的合约全部宣布无效,避免了更大的金融混乱。这就是著名的“3.27”国债事件。该事件发生3个多月后,国债期货被叫暂停。“3.27”事件的发生集中暴露了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初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从“

3.27”事件看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初期存在的问题

①.国债市场的法律基础薄弱

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建立国债市场以来,相继颁布了很多规范国债市场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国务院每年颁布的《国库券条例》、《特种国债条例》;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国债一级自营商管理办法》、《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审查与确认实施办法》;财政部每年颁布的《国库券发行工作若干具体事项的规定》、《到期国债还本付息办法》;中国证监会、财政部颁布的《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颁布的《国债托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业务规则》、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跨地区证券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等。这些法规呈现出以下特点和不足:

一是这些规定大多属于行政规章性质,法律地位低,法律效力层次低。二是这些规定零散、不系统、不规范。国债市场的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必须有完善、系统、权威的法律制度严格保障,以便国债市场参与者有法可依,发生纠纷时法院有判案的依据,并且也便于监管机关监管国债市场依法运行和国债市场自律组织依法自律。三是规定不够完善,有些规定之间甚至存在不协调之处。

②. 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国家强制手段。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很不健全,没有一套适用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对违犯者处以应有的惩罚,特别是对市场操纵这一具有典型金融市场特征的犯罪行为没有明确的司法界定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使得市场行为缺乏以法律形式为保障的强制性约束,造成了法制管理的真空。“3.27”事件的始作俑者万国证券的总经理管金生,最后是以与期货价格操纵毫不相干的受贿罪等提起公诉并被判刑,就是很好的例证。

3.国债市场的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在国债市场的管理上,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规范围债市场的运行。如美国在1933

年一1940年就连续通过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许多法律,并设立了有关管理机构,对包括国债在内的证券市场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日本有完善的《国债法》,它严格各类国债的发行条件、发行方式,即使是某一时期的国债发行额,也必须根据《国债法》加以确定。我国国债市场和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的国债市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既有外部经济环境的因素,如:金融体制僵化,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等。也有国债市场自身内部构成的原因。

成熟市场国家往往指定财政部或中央银行,或是成立专门的债务管理部门作为国债市场的主管机构,对市场发展负全责。而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处于多头管理的格局。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以及发改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均参与国债市场的管理。多头管理的弊端在于:各部门的职责不甚明确,监管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和空白的区域,一旦出现问题又往往难以协调。

四、促进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对国债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尽早出台国债管理的基本大法——《国债法》,使国债发行、兑付、交易、托管、结算、监管等各个环节均实现有法可依。借鉴发达国家的国债立法经验和总结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经验,国债市场专门立法应就以下问题作出规定:国债市场立法之宗旨;国债市场立法的基本原则;国债发行体及权力;国债发行方式和国债发行程序;发行国债所筹资金的托管、使用及偿还;国债市场参与者;国债交易对象、方式、规则、场所;信息公开制度;禁止的国债交易行为;国债托管结算清算机构;国债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关;国债市场自律协会以及法律责任等。

(二)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国债发行市场

1.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从国债负担率(累积国债余额/ 年度GDP)指标来看,2007 年末我国的国债余额为46503 亿元,国债负担率约为19%,远远低于欧盟“马约”60%的警戒线和同期主要发达市场国家87%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在扩大国债市场规模方面仍大有可为。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不仅能够满足市场机构的投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2.提高国债发行频率

建议关键期限品种和短期品种至少每月发行一次;超长期品种至少每季度发行一次。一个可供考虑的选择是将每期国债数量相对较大的发行规模进行拆分,再分为多次发行,持续向市场提供各期限品种的定价信息,促进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

3.完善国债发行定价机制

建议尽早推出国债预发行,促进国债发行的合理定价和一、二级市场的更好衔接。国债预发行是指在国债已被授权核准发行但尚未正式发行的情况下,市场就对该期国债先行报价买卖的行为,其实质是对即将发行的国债进行的一种远期交易。目前,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国家均建立了国债预发行制度。国际经验表明,预发行市场的效率很高。2007 年,美国2、5、10 年期国债的中标利率与同时点的预发行收益率的利差均值仅在0.5 个基点的范围内,可见,预发行确实扮演了价格发现的角色。通过预发行,国债承销团成员可以以招标前连续

的价格信息揭示为参考,更加合理地进行投标,极大地提高国债发行定价的准确性。

(三)建立高流动性、高安全性的国债流通市场

1.建立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体系

“打通”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体系。“市场统一问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积极推动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使两个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基本实现一致;二是进一步提高转托管效率,使跨市场套利真正成为可能,通过套利机制的发挥避免“两个市场、两种价格”情况的产生。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最终统一托管的方向努力。

2. 发挥做市商的作用

充分发挥做市商的作用,活跃国债二级市场交易。为此需要对做市商制度进行改进:一是建立国债一级市场承销商与二级市场做市商的联动机制,将机构在二级市场的做市业绩作为入选国债承销团的一个必要条件。二是给予做市商更多的实质利益,以增强其做市的动力。具体包括:在国债发行时给予做市商优先认购权或追加认购权;为做市商的做市业务提供融资、融券的便利等等。

3.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积极研究推出国债利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为市场投资者提供可以主动进行风险规避的手段和工具,促进国债市场健康、稳定发展。1995 年的“327 国债期货事件”一直给我国发展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制度和监管体系建设已今非昔比,市场条件也已基本具备,我们有能力将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产品的创新稳步推进。

(四)构建国债市场监管机制

我国国债市场监管机制的建设既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行之有效的经验,又要放眼国债市场的演变趋势,考虑我国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

1.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

我国现行的国债市场监管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组织结构和职能上的分散和冲突导致了约束力严重不足。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对监管的组织体系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革,其总的方向是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多头监管体制越来越被证明不适应国债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

2.完善与创新监管工具

一是道德自律。中国国债市场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实际上是道德危害的表现。因此,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国债市场上各行为主体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对法规的遵从成为自己的内在要求,这不仅能大大减少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而且会增加社会收益。

二是社会舆论。舆论可以渗透到法律无法达到的、无能为力的角落和缝隙,运用逐渐增加的社会或群体氛围压力可预先制裁那些可能发生的越轨行为。因此监管当局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揭露国债市场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内幕交易、价格操纵、欺诈等,形成社会舆论,从而约束国债市场上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

本文在对国内外国债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债的涵义以及国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接着,从法律基础、国债发行市场、国债流通市场以及国债市场监管体制四个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国债市场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最后,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以更好的规范我国国债市场的运行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 王传伦,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 邓子基,张馨,王开国,公债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3. 袁东,充分发挥国债在启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中国财政,1999,(1)。

4. 李松林等,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债市场的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9(10)。

5. 李志辉,中国国债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南开经济研究,1998,(5)。

6. 赵巧英,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5

7. 石志红,浅析我国国债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济南金融,2006,(6)。

8. 李英霞,中国国债市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3,(9)。

9. 牛玉锐,中国国债市场有效性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4)。

10.朱岩,当前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南方金融,2009,(2)。

11.王晓亮,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财经论坛,2008,(9)。

12.杜慧英,论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完善,辽宁经济,2001(10)。

13.徐清安,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评论,2000,(5)。

14.刘中文,聂国栋,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经济,2003,(9)。

15.中国债券信息网 https://www.doczj.com/doc/b013474815.html,

完善国债市场功能与货币政策操作_1

完善国债市场功能与货币政策操作 [ 内容提要]国债市场具有筹资功能和调节功能,前者与财政政策有关,后者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基础条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点。国债市场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即期限结构与持有者结构。我国国债市场无论是从期限结构还是从持有者结构看都偏重于筹资功能,而调节功能不足, 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因此应从期限结构与持有者结构的角度完善国债市场,从而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国债市场公开市场操作 国债是财政弥补赤字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从8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发行数量不等的国债,为财政筹资弥补赤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为央行提供适宜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方面却一直不尽如人意。1998、1999两年,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但期限都在3年以上,未能缓解央行缺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也使国债市场的一部分功能闲置,本文试图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对完善国债市场的功能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债市场的功能 (一)筹资功能 为国家财政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国债市场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从世界各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史看,国债市场的规模与国家财政赤字的发生与扩大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家

财政弥补赤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增税。增税会影响民间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对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增发货币,由国家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其后果是易于造成货币贬值,因此许多国家都已放弃使用这种方式。三是发行国债。与前两种方式相比,发行国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国债具有偿还性,虽然在发债期间财政从民间拿走了资金,减少了民间当期投资和消费支出,但是这只是推迟了这部分投资与消费的支出时间,就国债购买者来讲,用于购买国债的这部分支付能力只是一段时间内的让渡而已,其总支付能力并未改变。二是国债的发行没有强制性,它给购买者提供了资产选择的机会,购买多长期限,多少数量的国债完全由购买者根据资金状况自主决定。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增税是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所得转移给了财政当局,在数量上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纳税人所支配的资金减少。发行国债也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购买者可支配资金减少。但是税收是强制性的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资金,可能是以纳税人牺牲一部分必要的投资与消费为代价的。发行国债则没有这种强制性,因此它转移的这部分资金基本上是属于购买者的一部分闲置或沉淀的资金,不仅不会影响购买者的必要支出,而且会使整个社会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鉴于以上优势,许多国家都把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赤字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财政赤字并非意味着仅仅是国家财政消费性开支增长,政府通过扩大赤字扩大财政生产性投资,改善社会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有效地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成为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式之一,而国债市场则可以保证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一、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评价国债有不同的内涵。; ;通常来说,国债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广义地讲,国债是指政府实际负担的债务,除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外,还加上或有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国有银行系统中的坏帐,随着现收现付制逐渐取消而产生的退休金债务,国家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外借款,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积累的损失)2。在众多学者与评价债务规模时,国债有时指内债,有时指外债,这些差异不他们提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涉及到总的债务规模时,对形势的某些判断则有所不同。; 国债规模即内外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我国从1979年开始恢复发行公债,截止到1998年,累计公债发行13755.8亿元,1997年底公债余额为4825.84亿元,年度公债发行额从1979年35.3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亿元,国债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和评价国债规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有学者认为,判断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主要指标有五项:一是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它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二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GDP,表示国民的国债化程度,指标越高,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而财政收入相对不足。三是国

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到期付息额/GDP,指标越高,表示债务偿还越集中,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四是财政分配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GDP,比率越高,表示财政通过发行国债集中的财力越大。五是国民应债率,既人均国债量/人均存款,指标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购买国债的比率越高,而其潜在购买力不足3。按照国际标准,前4项指标的警戒线分别是20%、15%、6%、3%。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债依存度在1996年已达26%,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债负担率1995年达到5.2%,国债偿还率1994年为7.48%,1995年为13.48%,财政分配率1991年超过警戒线,达到3.3%,1995年末3.8%。储蓄存款的应债比率1995年仅为5.1%,但人均国债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国债偿还率、国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其中三项指标超标说明不能对继续扩大国债规模过于乐观。; 毕业论文 也有学者提出这样几组相对指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其债偿债率指一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居民应债能力指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或其余额1。有学者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比较国债的增幅与财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国债增幅超过财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个年度出现跳跃式增长,说明国债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没有密切关系,主要取决于政府需要和国债自身还本付息。二是分析国债依存度,有三个口径:内外债/国家财政支出,反映国债总规模;内债/财政支出,反映内债规模;内债/中央财政支出,反映发行主体的债务负担;从90年代起,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对国债市场的现状、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立国债发展战略,培育和吸引机构投资者,统一国债市场体系。 债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的总称,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我国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融资工具;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2)我国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供投资者选择的空间很大债券的交易市场按市场层次可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场外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的柜台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大宗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报价驱动交易方式。银行的柜台市场,也是场外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是国债。其特点是便捷、分散、覆盖面广,是对上述两个市场的有益补充。场内市场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

国债系列四:国债续发行制度与国债的期现货市场

1 续发行也称为增额发行,是增加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特定期次债券的发行额度的一种债券发行制度。自2011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共进行了11次国债续发行,续发行制度在我国国债发行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正积极探讨重新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因此,研究国债续发行制度对我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国债续发行制度延长了国债现货的交易寿命,从而增加国债流动性,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另外,国债续发行制度扩大了单期国债的发行量,这可以增加机构投资和交易需求。与此同时,国债续发行制度为国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充足的可供交割债券,随着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和深度的增加,这将有助于防范逼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国债续发行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将具备更加稳健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债续发行制度已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国债发行环节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共进行了11次国债续发行,这表明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深入发展,财政部越来越重视续发行制度,续发行制度将会在国债发行环节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正积极探讨重新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因此,研究国债续发行制度对国债市场的影响,以及对国债期货交易的影响,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国债续发行的基本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债续发行制度对国债市场和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影响。 一、国内外续发行制度的发展状况 续发行也称为增额发行,是增加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特定期次债券的发行额度的一种债券发行制度。其中,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债券称为原发行部分,增加发行的部分称为续发行部分。一般而言,续发行部分的起息时间、票面利率、付息频率和到期日等要素与原发行部分相同,发行日期、发行价格则与原发行部分不同。例如,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1月12日招标发行了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记账式附息(一期)国债,发行金额为300亿元,票面年利率为2.81%,发行价

浅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论文

浅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论文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 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 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论文正文】 浅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的国债市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 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 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 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 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 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 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 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 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 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 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 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 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 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 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 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 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 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现状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国债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基准收益率曲线初步形成。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国债市场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流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分割局面严重、基准收益率曲线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等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市场管理国债市场现状政策建议 一、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总体回顾 我国政府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更为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债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各类投资者投资国债、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国债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发行规模日益壮大。总体来说,市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国债市场经过24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债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共发行国债7022亿元,比1981年的49亿元增加6973亿元。国债余额到2005年底已超过3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7%。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行政分配方式,到90年代初的承购包销方式,发展到目前全部国债通过承销团成员承销,全部记账式国债都通过招标公开发行。在招标方式上,财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创新,综合运用了国际通用的荷兰式招标、美国式招标,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混合式招标,使得国债管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债券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 为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保证银行间市场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努力拓宽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参与主体类型从原来单一的商业银行扩大到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者为补充的新格局,增加了不同投资偏好的交易对手,形成交叉的市场需求,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

我国国债立法研究的论文

我国国债立法研究的论文 我国国债立法研究 国债法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基于履行公共职能等目的以其自身信用为担保而依法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并按约定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一种债。国债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债与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公司发行的企业债相比,具有信用度高、流动性高以及抵押代用率高的特点,因此国债又被称为“金边债券”。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的规模增长迅速,2011年我国国债发行额为亿元,到2011年底,我国国债余额限额已达到亿元,国债市场发展如此迅速,却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加以规制,而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也严重滞后,导致国家对国债市场的规制并不完善,本文将从立法现状和实践状况出发,为《国债法》的制定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国债立法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建立国债市场以来,相继颁布了很多规范国债市场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国务院每年颁布的《国库券条例》、《特种国债条例》;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国债一级自营商管理办法》、《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审查与确认实施办法》;财政部每年颁布的《国库券发行工作若干具体事项的规定》、《到期国债还本付息办法》;中国证监会、财政部颁布的《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颁布的《国债托管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局、公安部《关于打击国债券非法交易活动的通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国债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国债法律体系不完善,国债法律制度总体的法律层次非常低,无法树立起国债规制的权威性,与国债市场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次,国债立法的质量不高,对某些问题仅限于原则性的规定并且存在漏洞,从而影响到执法的可操作性,比如对于国债发行的主体,《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第一款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第22 条第4款规定,“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第4条规定“每年国库券的发行数额、利率、偿还期等,经国务院确定后,由财政部予以公告。”,第7条规定:“国库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由财政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有关部门多渠道办理。”这实际上是同时将国债发行权赋予给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造成了部门间分工不明。最后,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与流通被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分别是:银行间国债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和凭证式国债买卖市场(银行柜台)。这三大市场被人为地严格区分,致使彼此之间互不相通。 二﹑我国国债市场独立立法的必要性 首先,如上文所述,我国现行的国债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各类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法律文件庞杂并存在冲突,对国债市场缺乏有力的监控,随着国债市场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一部完备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来对国债相关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从而对国债市场进行有力的规制。 其次,2006年修订后证券法已经将政府债券纳入到证券法的规制范围内,但毕竟政府债券与股票﹑公司债券等公司证券等存在着差别,主要体现在:第一,发行主体不同。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政府,是国家的代表,而公司证券的代表是公司。第二,两者的性质不同,国家发行政府债券是一种宏观经济行为。而发行公司债券是仅仅是一种微观经济行为。第三,两者的发行目的不同。国家发行政府债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实现公共职能,而公司发行公司证券是为公司筹措资金。 综上所述,虽然政府债券和公司证券同属于证券,两者相互联系,但是同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是属于不同层面上的证券活动,并且《证券法》并没有将有关国债发行的事项全部

国债规模现状与计策.docx

国债规模现状与计策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XX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XX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XX年的近20XX年鉴(19XX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XX年,从19XX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XX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XX年,19XX 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XX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XX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Y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Y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则在

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1987年以前这个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Y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从19XX 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接近20XX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了政F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二)衡量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 上面在描述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时,我国使用的是绝对数。实际上,衡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通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Y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Y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Y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Y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市场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尸■、亠 前言 我国自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 年。该年 4 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有70 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 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 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 年第三期。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以承销方式向,如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不上市的储蓄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机构和出售。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 年开始,首先允许7 个随后又批准了54 个城市进行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 年和1986 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1992 建立,专营国债转让)、。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 年兴起。所谓,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也为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我国1995 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 年10 月还曾一度推出。所谓是相对而言,其特点是买卖双方债券所有权的转让和货款的交割时间分割开来,双方签订交易合同后不是立即和交付债券,只是到了约定的交割时间才进行买方付款,卖方交付债券。 它具有独特的功能: 1. 显示和引导国债价格或国债行市。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一、国债的概念及分类 国债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运用国家信用产生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法律上表示为一种国家政府与国债的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国债的发行主要体现两种形式:借款凭证和债券凭证。其中借款凭证是中央政府向国内的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结构或者国外政府的一种借款;债券凭证是中央政府在金融市场发行认购,面向国内外投资者、特定机构和居民个人发行的债券。我国的国债是国家财政部代表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是由中央银行向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对于国债的分类有很多种:(一)按照国债的发行形式不同,分为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其中记账式是以电子记账的形式记录债权,可以记名、挂失、上市和流通转让;储蓄国债是政府向个人发行的债权,不可流通且记名的国债。(二)按照国债的付息方式不同,分为附息国债和贴现国债。其中附息国债是按半年或者一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的方式;贴现国债是以低于票面价值的方式发行的国债。(三)按照国债发行的期限不同,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短期国债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中期国债是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国债;长期国债是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 二、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的发行市场

上表所示是2016年我国储蓄国债的发行计划表,可见: 1.国债品种单一,以中期国债为主,是降低了财政政策相机微调的作用。 2.供求不平衡。国债一直以来是投资者偏好的投资债券,目前国债是发行量处于一直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国债的流通市场 1.银行间的国债市场和交易所的国债市场严重分割,呈现的状态是银行间的收益率低于交易所间的国债收益率。 2.由于我国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国债为主,投资者又是以一种储蓄的心态来购买国债,因此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很差。 3.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稀少,流动性低,起不到规避国债利率风险的作用。 (三)市场监管体系 1.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相继颁布了很多关于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但是扔存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 2.我国国债市场由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多头管理,但是职责划分不明确,出现了“九龙治水,水不治”的现象。 三、促进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国债发行市场 正所谓水无常形,国债的发行市场更需要因时制宜。提高国债的发行量、增大交易次数、丰富国债种类,这不仅可以增加国债总量的

毕业论文范文完善我国国债市场论文_0638

2020 毕业论文范文完善我国国债市场 论文_0638 EDUCATION WORD

毕业论文范文完善我国国债市场论文_0638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前言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年。该年4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国债承销团,有70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年第三期记账式国债。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如商业银行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销售不上市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定向国债。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年开始,首先允许7个城市随后又批准了54个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年和1986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清算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买卖差价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场内交易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国债交易中心(1992建立,专营国债转让)、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中心。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年兴起国债回购市场。所谓国债回购,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逆回购。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渠道,也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国债回购市场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金融秩序。我国1995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年10月还曾一度推出国债期货市场。所谓期货交易是相对现货交易而言,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地现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翻译时制作一个简单的表格(表格无要求,看的顺眼就行)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途径和步骤 尽管利率的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但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1、改革利率管理体系。一是体现整体水平,国家有所控制,能放能收,执行灵活;二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能优化资金配置;三是能调动各级银行管理利率的积极性。最终建立起一个“多层次、有差别、敢开放、能控制”的比较科学的利率管理体系。所谓“多层次”,就是要改变一统到底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各级银行有利率管理权、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伸缩性的多层次的利率管理体系:中央银行主要管理基准利率、利率极限与往来利率的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资金供求关系确定融通资金的利率和民间资金自由借贷的利率。所谓“有差别”,就是对不同情况的存贷款,实行不同档次的差别利率,包括存贷差别、效益差别、行业差别、时间差别、风险差别等。所谓“敢开放”,是指存贷款利率不仅有差别,而且在已确定的差别利率的基础上敢于放开,最大可能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所谓“能控制”,是指利率在各个层次都实行差别利

率并敢于放开的同时,中央银行能把握住利率变化规律,对利率发展的趋势实行有效控制。 2、实施分步推进策略。就利率管理体制而言,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在调整银行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同时,建立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为基准的利率体系,调高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使其高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平均成本。这一步已经有所体现,但仍要完善提高。同时,要进一步放松管制,让银行间拆放利率自由协定。并且要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先行放开利率管制。第二步,中央银行只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在这个范围内允许自由浮动,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开放,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和调节。第三步,在加入WTO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可以考虑只管少数利率,其余全部放开,基本实行利率的市场化。 3、开发短期国债市场。没有发达的短期国债市场,金融产品的定价就失去了衡量标准,而非理性的定价很容易产生价格扭曲。在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控基础货币的时候,一个发达的短期国债二级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利率传导机制的出发点。除了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基础外,由不同期限国库券的市场交易价格所确定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为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息,基本能客观反映市场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预警信号。目前,我国缺乏一个发达的短期国债市场,品种不多,发行量少,未能竞价发行,没有形成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因此,应大力开发短期国债市场,一方面短期国债市场可以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照坐标,一方面还可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找到更为合适的出路,同时能为国家筹集最大化的建设资金,解决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周转。 4、加强银行自身建设。中央银行应当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利率的调控上,既有必要规定市场短期利率的上限和下限,更有必要灵活地调整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利率,时而使它们成为惩罚利率,时而也可以使它成为优惠利率,总之使其成为市场利率的基准。要增加利率的档次,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国债是国家以财政收入作担保, 凭借国家信用发行的债券,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主要用于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和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阶段市场特征 1950-1958 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计划经济体制) 1959-1980 国债市场“空白期” 1981-1987 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 1988-1991 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1991-1996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7-2001 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兴起2002- 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A、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 (一)1950-1958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针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2、不流通3、完全政府行为(二)1959-1980年,“空白期”,无国债发行 B、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债市场 (一)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1、经济改

革引发的国债发行(国有企业改革)2、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国债发行采取行政分配方式4、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表现,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并缩短国债期限5、开始面向个人发行国债 (二)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1、1988年,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2、1991年,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3、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4、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三)1991-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1、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2、国债期货交易开设与关闭3、1995年8月,国家停止一切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债交易市场4、国债逐步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行5、实现了国债发行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的转变6、实现了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四)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1、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银行间市场 3、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债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五)2002年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国债知识介绍

国债知识介绍 一、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 xx年以来我国所发行的国债品种比较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作以下分类: 1、按可流通性可分为: (1)可转让国债:包括记账式国债和无记名国债 记账式国债,是指国库券的发行不采用实物券面,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进行交割结算,兑付时凭能证明持有国库券的凭证办理还本付息。 无记名国债,是一种实物国债,以实物券面的形式记录债权,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交易,历年来发行的无记名国债面值分别有1、5、10、20、50、100、500、1000、5000、10000元等。 (2)不可转让国债:包括凭证式国债和特种定向债券凭证式国债,是以国债收款凭单的形式来作为债权证明,不可上市流通转让,但可以提前兑付。提前兑付时按实际持有时间分档计付利息。 特种定向债券,是面向职工养老金、待业保险金管理机构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定向发行的一种国债,与个人投资者关系不大,如xx年8月向国有银行定向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 2、按票面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国债 固定利率国债的票面利率在发行时确定,在国债的整个存续期内保持不变。浮动利率国债的票面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浮动,付息利率为付息期起息日当日相同期限市场利率加固定利差确定。 3、按付息方式可分为:零息国债和附息国债 零息国债在存续期内不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我国在xx年以前发行的国债均属此类。 附息国债的利息一般按年支付,到期还本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我国于xx年6月14日首次发行了十年期附息国债(000696)。 二、我国国债交易的种类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过程中已出现的国债交易按交易的形式可分为国债现券交易、国债回购交易和国债期货交易。 国债现券交易是一种即期易货交易形式,交易双方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对上市流通的国债进行买卖报价,由交易系统撮合成交。一旦成交,即进行券款交割过户。与股票交易过程基本一致,是最基本的国债交易形式。 国债回购交易是指国债交易商或投资者在卖出某种国债的同时,以国债回购协议的形式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协议确定的价格再将等量的该种国债买回的交易。其实质是国债的卖出者以国债为抵押向买入者借入资金,买回国债时所支付的价款与卖出国债时所获得的价款之间的差额即为借入资金的利息。在国债回购交易中,最初卖出国债的一方为回购方,买入国债的另一方则为返售方。 国债期货交易是以标准化的国债期货交易合约为标的,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所,约定在未来特定的交易日以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券款交收的交易方式,是一种国债的衍生交易形式。三、什么叫荷兰式招标和美国式招标? 荷兰式招标(单一价格招标) 标的为利率时,最高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标的为利差时,最高中标利差为当期国债的基本利差;标的为价格时,最低中标价格为当期国债的承销价格。 美国式招标(多种价格招标) 标的为利率时,全场加权平均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各中标机构依各自及全场

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与美国比较得出的一些发展趋势的启示

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与美国比较得出的一些发展趋势的启示 作者:李雪寒 内容摘要: 1中国债券市场最新数据及发展现状 2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3中美两国比较中得到的中国发展未来趋势 1 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最新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并形成了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发展特点,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点: 1.1中国债券市场的组成结构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基本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其中,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和交易量约占全市场90%左右。交易所市场是除银行以外的各类社会投资者,属于集中撮合交易的零售市场,实行净额结算。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也属于零售市场.如下图所示:

表1: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图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从发行债券的属性来看,前中国债券的有政府债券、政策性银行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上市公司债、可转换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国际机构债、非银行金融债等。 1.2 我国债券市场的最新发展特征: 1.2.1 债券市场总体发展规模近些年来迅速扩大。 1997年到2011年的十四年间,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从4781亿元,增加到22.1万亿元,增长了近45倍,年均增速达31.5%,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从6%升至47%。其中2011年的信用类债券发行总额就超过2.3万亿元(如下图所示),发行只数也从几只单一国债到仅信用类债券2011年就达到1385只。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我国债券市场排名从世界第20位已提升至世界第4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