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

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

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
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

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

产业集聚是做大做强产业的有效途径,它体现一种在竞争中融合的思维,即:不仅是单个企业“做精做强”与相互竞争,更是众多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唇齿的“抱团打天下”,最终咬合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以引导、带动、促进、服务为手段,实现产业集聚。

科学制定规划,引导产业集聚。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区域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着手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并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使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确定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指导产业选择、调整和发展,防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对现有产业进行梳理与整合,在明确本地区哪些产业链环节缺失需要补充,怎样加强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和如何整合现有的产业链的同时,因势利导引进一批能与现有产业和企业对接、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跟进,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产业集聚。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培育和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大科技创新、创品夺牌力度,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产业集聚的支点。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打造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加强园区建设,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坚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原则,根据产业集聚发展规划,整合、提升、优化现有开发区、工业园,与开发区、工业园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吸引同行业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

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产业集聚。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整个行业、整个产业和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能、完善基础设施等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环境。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鼓励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开发,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对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营造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投资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服务等服务体系,形成以综合服务为中心、专业服务一条龙的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为促进产业集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发挥工业主导作用

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兴县”的思想,把大办工业、大上项目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跃式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十五”初期,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44.6%;“十五”末,所占比重达到57.6%;2006年占到60.3%,与“十五”初期相比,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交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十五”初的29.9%上升到50.6%,上升了20.7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分量日渐加重,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2006年,县域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17‰,位居全市第3。

——规模工业贡献扩大。入统工业总量飞速增长,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入统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2.3亿元,增长了13倍。实现利润由2000年的

0.28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8.55亿元,增长了29.5倍,年均增速76%。自2004年以来,规模工业实现利润增速均在150%以上,高居全市榜首。

——重点项目强力支撑。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县实施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8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个,完成投资12.6亿元。特别是宏凌无缝钢管、纵横综合技改、裕泰煤化工、中德实业迁扩建、奥德汽车特种玻璃5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的同时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县项目建设力度加大,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5个超亿元项目同时投产后,新增产值18亿元,新增利税6.2亿元,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年,纵横活性石灰窑、无缝钢管159型特种钢管项目进展顺利,中国重汽邯郸路神专用汽车一期工程等战略支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省市备案项目在全市排名第一。

——冶金产业成为支柱。我县从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出发,依据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和“龙头”企业,打造战略特色产业。目前,冶金产业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冶金企业中仅10家入统企业就完成总产值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2.6%提高到9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上缴税金2.2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7%。

——“超亿逾千”取得进展。工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初期,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有10家,超亿元的仅有雪驰1家;2006年总产值过千万元的达到11家,超亿元的达到8家。2000年实交税金超100万元的企业仅有4家,没有超500万元的企业;2006年,我县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00-500万元的9家,500-1000万元的2家,2000万元以上的3家,超亿元的1家。其中规模最大的纵横公司,2006年生产中宽带钢245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7亿元,利税9.7亿元,实现利润7.9亿元,上缴税金1.8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92%,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龙头”老大。

虽然我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是规模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布局还不合理,集聚效应发挥不够;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五是品牌效应呈现不足,在引进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上成效还不突出;六是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很重。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目标,为此,发展工业经济已成为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加快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一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改造提升钢铁、服装、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培强汽车、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型、科技型、环保型替代产业,通过整合资源、引进资金、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二是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在东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走高、精、专的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东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区。要把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加快加大再生资源利用等新型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上,使我县尽快形成工业部门齐全,产业优势突出的格局,确保经济稳步协调发展。三是积极扶持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走高起点,高科技工业发展之路,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四是大力培养提高和引进人才技术。人才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优势决定着经济发展优势。要尽快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引进和培育技术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着重抓好工业企业晋档升级工作,不断增强综合实力。通过实施八大工程(实施全面创新工程,促进企业有序发展;实施人才培训工程,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实施环境保护工程,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实施循环利用工程,促进企业节约发展;实施流程再造工程,促进企业高效发展;实施净化简化工程,促进企业清洁发展;实施争做防范工程,促进企业安全发展;实施产业集聚工程,促进企业规模发展),把工业企业打造成形象靓美、管理科学、发展有序、效益集约的现代化企业。县工业促进局要充分发挥好牵头部门的作用,负责活动的开展、督导、评比、考核等工作。要对该项活动进行统一和整体的谋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式,带动全县工业企业逐步实现达标。对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任务的企业,县政府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活动开展缓慢、效果较差,甚至顶着不办企业,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并对达到县委、县政府年终奖励条件的企业扣除一定奖励资金或降低奖励标准。同时,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实行连带奖惩制度,对推动活动开展迅速,服务周到细致,辖区内企业“晋档升级”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推动活动开展不力,应付了事,进展迟缓的,要通报批评。

三、加快园区建设,发挥工业发展集聚效应。按照产业分工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园区建设,构建发展载体。鼓励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集中,建设吸纳幅射力强的工业园区和生产力核心区,形成产业群和产业聚集效应,承载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进一步加快“两城三园”建设,即钢铁城、汽车城、邯郸工业园、河沙镇工业园、南吕固工业园。从我县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在完善城、园及周边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同时,制定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体

现企业和项目需求的政策机制,吸引企业进城进园,方便项目落地。同时,以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引导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好的投资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这个产业集聚有效载体的作用,培植和依托核心骨干企业,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倍加效应,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共享度。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法律、会计事务等中介服务组织,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项目、法规、财务、仲裁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推进技术创新、引进公平竞争、促进行业联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民营企业家协会,加快组建冶炼铸造、建筑建材、服装等行业协会。二是健全完善“五大中心”。担保中心要吸纳更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较好信用的企业为担保机构成员,增加担保金数额,并要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咨询服务中心要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培训中心要通过与名企、名校联姻等方式,为提高企业经营者及全体员工综合素质开展全方位服务。法律顾问室和投诉中心,要为企业提供免费和优惠的法律服务,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为其发展保驾护航。信息中心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平台。三是加强对工业运行的监测调控,对重点企业要逐步建立网络数据共享平台和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建立工业经济动态信息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重大问题,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四是加大全民创业力度。通过开展全民创业,让一切有利于企业的思想活跃起来,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发挥出来,把一切企业主体激活起来,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工促局要加大创业辅导基地的建设力度,为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五是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工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县直部门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各级各部门政策落实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职能服务情况等,作为政绩评定、兑现奖罚、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进程。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013486180.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2019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岭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规划调整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抓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11月份,营业收入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88.6%;税收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8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富士康约完成81亿元(其中,富士康40亿元),同比增长285.6%,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124.6%;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占任务的130.8%,同比增长257.9%;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187.5%,同比增长181.25%。 初步预计,至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可完成亿元,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数将达到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同比增长%,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一)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2.61亿元,完成投资72.23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10个。其中,丰源石油轻烃综合利用、龙星化工四氯化钛、金马焦化苯加氢、济钢高洁净钢锻件、弘鑫电子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7.41亿元;对在建项目,虎岭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建厂房、订设备,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富士康项目以及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产业园、金马焦化苯加氢、洛阳石化惠康物业CTA氧化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新上项目均按时间要求达到了投资进度、形象进度、投产目标“三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2019年,虎岭集聚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44.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至十一月底,完成投资约28亿元。其中110kv变电站及电网配套、济源大道西环—西二环段,沿黄河路、济源大道自来水管网工程等5个项目竣工。目前正在实施的有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调研报告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所在单位: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沈晓 开始时间: 2009年5月1日 完成时间: 2009年6月2日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主题词: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对策措施 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如何围绕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东钱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简况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目前,全区各类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比管委会成立之初均有较大的增长,仅08年一年,全区共引进硕士学历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84人,其中大部分人才均在我区企业工作,极大了改善了我区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企业人才工作机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我区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关于加快引进海外留学人才

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人才政策,发布了《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2009-2010年高层次人才导向目录》,设立了50万元人才基金用于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及奖励等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政府干部进企业的号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积极为企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二)企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是主动赴外招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类人才招聘会,08年全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12次。特别在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区按照省委组织部部署,携带3个岗位和1个合作项目赴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进行抄底人才,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进行双向对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开展招聘。在今年2月的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向80余家企业发放了《关于征集2009年全区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针对企业上报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对一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宁波市人才市场及市人事局留学人才信息库进行人才猎头,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开展网络招聘,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网上招聘,组织企业参加宁波市第二届海外网上洽谈会,通过网络远程洽谈进行人才招聘。 (三)企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和使用进一步加强 一是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选拔,积极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级专家数据库,目前,全区共有3人进入浙江省人才信息库,49人进入宁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67号),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和示范作用,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产业支撑和配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0%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政府要在园区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二是坚持高新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根本任务,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坚持发挥优势、突破重点的原则。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五是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为园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合理利用土地等有限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重点任务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二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二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 新型工业化道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 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的 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 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

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产 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量达 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量达到2.5亿条;绍兴的一个新建的织布 年产量达上亿米布。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浙江有5 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 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 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 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 ”、“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 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 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 (总装)而是几个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一个零部件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配 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来说有多个货商可选 择有利于通过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 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在其前道生产环节也有细致 的分工。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 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IT、家电等产业的聚集已经形成。在这一地区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

关于“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2012/11/15 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十八大大会作报告

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要解放思想、去除偏见,不拘一格用人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大局,本着敢为事业用人才的积极态度,牢固树立人才宝贵、人才难得、人才至上的理念,贯彻实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方针。从服务保障、人文关怀、事业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各类人才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

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综合考试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及集聚效应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研究思路:佛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生产与贸易,并赋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空间维度。基于这一理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对于空间区位的选择以及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是不同的。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根据工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将河南省的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种类型,通过计算不同类型产业在18个市的集聚情况,揭示河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和变化,最后通过对这几种类型的产业集聚情况的集聚效应测度,探寻不同产业类型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研究步骤: 二、使用区位墒公式来计算河南省18个城市2003-2012年十年间三种产业类型的时空变化,反映其专业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的规律。计算公式如下: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P为该区域全部产业的总产值。 一般而言,区位熵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熵>1,表明A产业在某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了总地区,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熵<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总地区,必须从区域外输入产品;区位熵=1:表明该地区A产业专业化水平与总地 区相当,基本自给自足。 三、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空间区位选择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集聚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集聚效应的计算 CES生产函数(即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集聚效应(以h表示)的测量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 , 这里P为某工业部门实现的利润, Q表示工业总产值, K为其某年份固定资产净值,B为产出利润弹性,C为固定资产占用的利润弹性。 当h≥1时,表明具有集聚效应, h值越高,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大。当h<1时,表明整体经济或行业没有集聚效应。 具有集聚效应说明该类型的产业集聚对于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有正向带动作用。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进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时期开发区进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进展,我们采纳咨询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进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进展的总体状况、要紧特点、制约因素和进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进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进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置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样预算收入1 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进展、可连续进展的新时期,出现良好的进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进展出现出四个明显特点: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关于加快集聚院士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集聚院士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解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助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集聚院士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鲁科字〔2019〕52号,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共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条是加大科研条件保障力度。确定对住鲁院士团队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对新当选院士给予经费保障;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向住鲁院士团队全面开放。 第二条是强化柔性智力合作支持。明确省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向省外院士团队开放,鼓励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与我省单位合作申报;对符合条件的兼职合作院士,省级科技资金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第三条是深化海外智力创新合作。鼓励我省单位在海外建设的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聘用发达国家学术机构院士,符合条件的受聘院士可比照享受全职或兼职引进院士的相关政策支持;依托诺奖实验室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按照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政策给予资助。 第四条是支持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院士团队领衔建设各类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对升级为相应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给予经费支持;鼓励院士团队牵头打造能够发挥源头创新引领作用的山东省实验室,支持院士在我省牵头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

第五条是发挥人才团队培养作用。鼓励院士所在单位为院士设置“人才特区”,支持院士自行组建学术团;鼓励院士为我省举荐引进优秀人才,申报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可单设名额;住鲁院士培养团队成员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的,给予院士团队科研经费补助。 第六条是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优先支持院士团队在我省创办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院士团队以我省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取得科技成果的给予政府奖励。 第七条是加强院士工作站布局建设。围绕全省战略重点统筹院士工作站建设规划布局;建立院士工作站定期绩效评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和奖优罚劣;组建院士工作站联盟,推动院士智力成果与我省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第八条是鼓励建言献策创新发展。省委、省政府定期举办院士恳谈会,组建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支持院士牵头参与我省重大战略规划咨询论证、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第九条是积极完善荣誉激励机制。支持以院士名字命名建设高等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通过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齐鲁杰出人才奖、省国际科技合作奖、齐鲁友谊奖等对在我省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院士等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条是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支撑。鼓励各地建设“院士驿站”、“院士之家”,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为院士创新创业服务提供全链条服务。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01.26.No.2 Mar一2007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华k2,梁进社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15) 摘要: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外部性;规模经济 1引言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u.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注意到美国的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少数地区;今天.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硅谷,广告业集中在纽约麦迪森大道。金融业集中在华尔街;H本的大公司总部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和大阪。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逐渐向东部沿海等地区集中.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加.而且还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第一个对产业集聚进行直接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3】。从此,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就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路径依赖以及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集聚㈣,波特从创新和竞争力角度对产业集聚展开研究r刁.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此后产业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综述近年来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首先.本文跟踪了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 收稿日期:2006—08:修订日期:2007—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01015)。 作者简介:张华(1979一),男,湖北松滋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般预算收入

1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着特点: 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讲课讲稿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1、XXX 开发区。截止2012 年,已累计开发面积2.3 万亩,入驻工业企业136 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44 亿元,比增21% ;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占全县的46.9% ,外贸出口6285 万美元。 2 、XX 机电高新产业园。截止201 3 年8 月,已累计开发面积4500 亩,引进XXXX 、XXXX 机械制造、XXX 电子科技等项目26 个,总投资15.6 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个,目前已有9个项目建成投产,17 个项目正在建设。 3 、XX 新材料产业园。截止2013 年9 月,已累计开发面积850 亩,完成项目供地780 亩,共引进XXX 、XX 化工等项目 5 个,总投资8.5 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XX 环保、XXXX 。目前,XX 环保、XX 兴化工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产,XX涂料项目已部分投产,XX生物科技和XX涂料2 个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二、对策措施 1 、先行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当前我县产业 现状、各园区区位及功能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区域布局重点,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做好轻纺高新产业城、高端装备机械产业城、光电高新产业城、百强企业和央企对接城、现代生活配套生态节能示范城以及XX 机电产业园、

XX 新材料产业园和XX 现代物流园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规划制定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引导各区块产业有序发展。二是加强规划的评估与监督,根据规划具体实施情况和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对规划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发展,更好的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有效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项目的短期行为。 2、精心谋划项目,提高对接实效。一是从各园区资源、区位及产业现状出发,结合区块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及产业空间布局,面向央企、面向国内重要民企及行业龙头企业,做好带动我县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生成工作,争取建成一批有规模、能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潜力大的终端产品项目,引领产业发展。二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XX 省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机遇,策划生成一批对接XXX 等沿海经济产业配套协作、产业梯度转移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3 、持续产业对接,加快聚集发展。一是理清思路、突 出重点、拓宽领域,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对有关央企进行走访、沟通、衔接,将央企拓展市场、完善布局的发展项目吸引到XX 园央企对接城落户建设。二是积极对国内重要民营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认真梳理、分析,研究其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结合规划,有针对性的筛选3?5家国内重要民企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对接。三是充分利用我县在XX 建设中的地域优势,抓住XX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现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现有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融入XXX 等沿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 1数量众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这是一个表征距离特征的参量空间上的聚集意味着许多与距离有关的成本的降低以及信息传递和非正式交流的便利。 2本地网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通过价值链体系的关联,企业之间以投入产出的联系方式进行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中,规模各异的大、中、小企业并存且地位平等。二是企业之间指没有接的价值链关联的情况下的合作。三是聚群内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实体之间的相互学习,这包括企业之间的联合科研和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合等形式的共同创新。四是聚群内成员之间通过正式工作关系或非正式交流进行的信息交流。 3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这里的基础设施包括普通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水电设施和通信设施和生活设施与环境。这些方面是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来说,专业性的技术基础设施显得更为重要。比如高水准的当地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高级的公共技术设施如光纤和宽带互联网等,这些设施构成企业创新最基本的要素。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产业集聚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因为高技术产业集聚中的创新技术和其它发展的能力直接来自人力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4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有完善的要素市场,使集聚区内的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合格的生产资料、资金等。尤其是有一批制度先进的风险投资公司聚集在聚群内或附近,为聚群内的高技术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另外,还必须有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技术、信息、财务、法律、管理、政策等的咨询机构。 5持续创新。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聚群,这也成为在产品更新换代快的高技术产业中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聚群的发展特别是聚群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会导致聚群内人工成本、土地价格及其它投入要素价格的上升,故企业只有以创新来降低其成本或制造差异化,从而保持其竞争优势或再重新创造先发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短暂,聚群内以主导产品为核心而网结成的产业集聚也同样会随着产品的成熟和衰落而成熟、衰落,所以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及时地推出新产品才能保证聚群的竞争优势。 6与其它环境沟通。一个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集聚除了聚群内的广泛结网和互动协作外,还应该积极与聚群外的环境进行沟通与学习,以弥补自己资源信息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要重视从外部获得技术升级的动力和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