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复习 第3篇 曹刿论战——金题演练

中考语文复习 第3篇 曹刿论战——金题演练

中考语文复习 第3篇 曹刿论战——金题演练
中考语文复习 第3篇 曹刿论战——金题演练

中考语文复习第3篇曹刿论战

金题演练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12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肉食者鄙.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 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分)

4. 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后又改用《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3分)

二、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12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弗敢加.也加:____________

(2)齐人三鼓.鼓: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 文章第2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3分)

4. 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只指第三条。说说你的推理。(3分)

三、(2019湖南衡阳改编)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5题。(12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衣食所安.安: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盈:____________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肉食者谋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可以.一战可以.为师矣

C. 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

D. 吾视其.辙乱欲穷其.林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第3篇曹刿论战

一、1. (1)(1分)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1分)遍及、普遍

2. (1)(2分)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2分)(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3. (3分)示例一: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

示例二: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 (3分)我认为《曹刿论战》更好。本文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并不多。

二、1. (1)(1分)虚夸,夸大(2)(1分)击鼓

2. (1)(2分)(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2分)(说完就)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 (3分)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4. (3分)示例一: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只做好某个方面还不够,而是要做好方方面面,所以,三条都包括。

示例二: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举措中最重要的是“必以情”,所以,特别强调的是第三条。

三、1. (1)(1分)指安身(2)(1分)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 (2分)B【解析】A项“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以”都是介词,均译为“凭借”。C项“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相当于“比”。D项“其”,前者是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的”;后者是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3. (1)(2分)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做到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2)(2分)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4. (2分)A【解析】A项表现的是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精神,而不是自信。

5. (2分)一是鲁庄公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且虚心纳谏;二是战场上有曹刿的正确判断与指挥,选择了最佳的进攻和追击时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