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 第3单元 优秀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 第3单元 优秀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重头戏。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无非就是创设情境,读读译译赏赏背背了事,乏有美感,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思路打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古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回归传统吟诵。

金盾出版社《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吟诵”:“吟咏;朗诵。如吟诵诗歌。”事实上,真正的吟诵是吟咏,包含着吟唱诗歌。“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沉潜诗歌,理解诗意,进入诗境的目的。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使至塞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者在诗教吟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来自章丘的刘霞老师着一身黑色稍宽松的类似唐装的衣服,袖口是一圈红边儿,黑色的秀发自然地飘在脑后,戴一副近视眼镜,朴素中透着智慧,灵秀中有天然的温情,即使不说话也显得儒雅光鲜,她不愠不火,恍如宋代的才女李清照;她秀外慧中,又如勤奋不倦的祝英台,一定是读过那么多的书籍,尤其是唐诗宋词,才落得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无法不心生一种莫名的敬畏与尊重与爱戴来,真是“惟贤与德,能服于人”。而刘老师的这身衣服正好与所讲课题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相关,仿佛正要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那个诞生了无数杰出俊彦的盛唐时代一般。

关键是她这节能够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课,让我们当时即刻想化为课堂上的一员,和她一起去学诗,一起去读诗。

我以为,这首仅有四十个字的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好讲,倘若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深刻的挖掘,也一定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即使你有孙悟空一般变化多端的组织课堂的本领,效果也一定不好。可是刘霞老师起始阶段谈到自己对诗歌,对于王维的认识与体验的导语竟是那样的入情入心,便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了,刘霞老师的导语大致是这样的(也可能是这段话早就写好了):

“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起来重读王维,重读王维的这首诗,它使我的心沉静下来------我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的静下来,生命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

富有诗意的导入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虽然多是自身事先感受的发挥,然而却极能引领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唐诗,走进王维,初步了解王维,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就为整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氛围。

其实绝不容质疑,这段话她一定写得出来,因为她有深厚的诗歌阅读的底子,后来刘霞老师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点。

这个导入稍微有点长。更精彩的设计还在后面。

刘老师情境导入后的课堂主体部分的设计基本上分为四个部分:“《使至塞上》寻迹—

—《使至塞上》寻情——拓展延伸——整体升华。”板书而为精练的八个字:左侧竖排:起承转合;右侧竖排:取景入情,一如其人,多了些内涵,少了些花里胡哨。相信这都是刘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惟其如此,更能表现处她过人的才力与才情。

“《使至塞上》寻迹”部分,教师先让学生关注题目中的“至”,然后找出诗中所涉及到的地名,旨在很巧妙地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这个设计透漏着智慧,可谓巧妙。过渡部分教师让学生说出这是一次“的边疆之行”,主要侧重于初步理解作者的心情,结合“征蓬”、“归雁”可以看出并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别有一种情绪在心头的。

如果一节语文课尤其是古诗词教学课没有朗读该是多么枯燥无味啊,而如果有了朗读却读不出情味儿,读不出诗歌的节奏与音韵之美,不能通过音声传达出诗歌的情感,也是一件令人极为遗憾的事情。于是多才的刘霞老师一反平时课堂上泛泛朗读的积习,而改为中国古老传统“吟诵”诗歌,于是这就变为了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动,不断使课堂上充满了赞赏的、会意的掌声。刘老师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传统朗读回忆,旨在唤醒学生。屏幕上打出了寿镜吾先生读书入情、入境的一段话:“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咦,千杯未醉呵------”启示学生要真正沉下心来,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才能读好。

第二步:平仄朗读指导,旨在体验音韵。教师首先强调关于“平声之美”,平声有绵延之感,含强调之意。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接着教师点拨“入声之奇”,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并且教师教给学生一首古诗词朗读技法歌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学习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第三步:示范朗读引路,旨在提供读法。教师很巧妙地在平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短横“—”,在仄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竖线“│”,在屏幕上打出来: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师结合自己平时吟诵诗歌的体验给学生做了个示范,虽然读法稍有夸张,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教的生趣一下子就创设出来了,这首本来很美却也极难懂的诗歌到了刘霞老师那里一下子就变得活泛了,真丰富她就是创作这首五言律诗的诗人一样,不能不让人钦佩,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掌声,这掌声不是教师邀来或要来的,而是学生真心实

意地发自内心的赞美的掌声。

第四步:学生朗读体验,旨在学以致用。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真仿如鲁迅学生读过书的“三味书屋”一样。读了几遍以后,教师让几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次学生读得真是出乎所有听课者的预料,其中一名同学的朗读音韵谐美,停顿适中,已经沉浸在这首千古绝唱之中了,教室里再次发出欢快的掌声。

第五步:逐联体会情感,旨在入情入境。教师在前两联让学生明确:本诗是作者情绪、情感的堆积,而着重把欣赏的重点放在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上。教师启发学生:“你读这两句时是否有视觉冲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师生明确全诗是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情感的。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教师对比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涉及的九种景物,并适时吟唱这几句元曲,刘老师的吟唱再次将课堂推向高潮。在这种对比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明白了诗歌留给我们的那种极为壮观壮阔的景象,极令我们视野开阔,极易让人激动兴奋的情感,正如王国维评价本诗一样:“千古壮观”。

第六步:师生吟唱诗歌,旨在回归传统。教师兴之所至,又吟唱了一遍《使至塞上》,然后学生开始朗读诗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有的同学选择了有感情朗读,有的选择了吟唱。我注意到吟唱诗歌的那名男生语感并不强,也许语文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他能像教师一样唱诗,沉潜到诗意、诗境之中,只凭这种精神就很难能可贵了,这启发我们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充分挖掘与调动所能产生的潜力,只是我们平时不敢放手或是包办惯了,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

拓展延伸阶段,师生共同赏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师生共同归纳理解到本诗亦取景入情,只是写景的色彩有所不同。

整体升华阶段,教师又念了一段自己写的对于王维感悟深味的文字,并引用后人苏轼对他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和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赞誉“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启发学生课外读一读王维。刘霞老师的发自心灵的文字再一次触动了我。

没有心灵的沉静就不会有诗歌的诞生,没有心灵的吟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教学,甚望诗教回归传统吟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诵,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有诵读的兴趣,但大部分同学读诗歌还不能够读出意境,不能很好地领悟诗中的感情,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提高。另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在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情感。 学时重点 重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学时难点 难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教学活动 1【导入】渡荆门送别 【第一段:教学导入创设情境】 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那么大家所知道的都有哪些送别诗呢?这样,我来说诗名和作者,大家一起来背诵诗句,准备好了吗? 《赠汪伦》李白,《送友人》李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直接看出来。那么,这次“送别”是谁送别谁呢?送别时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先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反复朗诵,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是有很多种方法的,老师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古诗鉴赏四步法。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读得流畅,读懂诗意; 3.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4.读出韵味,读出深情。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相信大家对李白都不陌生,哪位同学能来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呢?(找两三位同学来说) 看来大家果然都是从小读着李白的诗长大的呀!关于李白,老师给大家再总结一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杜甫给予李白高度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现在让我们也带着一份对李白的无限崇敬之意一起把诗歌读一遍。 大家的读音都是正确的。我们来听一下名家朗诵,看看节奏该如何把握。 老师再放一遍,大家可以跟读,注意用心揣摩。 下面就请师友互读,自己试试自己能不能读出“别”的这种节奏来?一会请师友进行展示。学友读,学师点评,学师读。 这几对师友已经读得非常棒了,读出了一定的节奏感,可是我们要想读出这首送别诗的真正韵味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先从诗意入手吧。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诗句,要求师友互助,学友讲,学师补充强调。 师友展示。 首联两句: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颔联两句: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颈联两句: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霞在江水上空凝结,成为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尾联两句: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再次齐读诗歌。 【第二段: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题目是“渡荆门送别”,我们先不探究是谁送别谁,我们先看一下这次送别时的场景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诗人李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在诗中是哪几联? 颔联和颈联。颔联写了什么景物?山、平野,江、大荒;颈联:月、云。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一)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培养朗诵能力。 3.积累羁旅诗相关知识。 4.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学会羁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历史上的佳作更是灿若星河。在座的同学们一定也掌握了不少诗词名篇,那么,我们来一场温故知新的诗词大抢答,同学们敢迎战吗?通过四首学过的诗词的回顾引出——羁旅诗。下面就以《商山早行》为例来了解一下羁旅诗。 展示羁旅诗的概念: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情感的诗歌。 明确学习目标 1、知人论诗,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深入理解,赏析诗歌,领会情感,学习方法。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解作者 温庭筠,代、。本名,字,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其他方面由同学补充) 写作背景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

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明确两点:1.作者认为杜陵是故乡 2.宦游表明作者仕途之路不顺 二、与君山中初相逢——读一读、译一译 1、初读,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 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 4、全班齐读。 5、结合注解翻译诗歌。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赏你之妙 赏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补充)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3.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4.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绘 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两幅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感 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外古诗默写赏析题考点梳理

人教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外古诗默写赏析题考点梳理 第12课《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古诗理解性默写 1、《野望》/王绩 (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优秀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重头戏。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无非就是创设情境,读读译译赏赏背背了事,乏有美感,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思路打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古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回归传统吟诵。 金盾出版社《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吟诵”:“吟咏;朗诵。如吟诵诗歌。”事实上,真正的吟诵是吟咏,包含着吟唱诗歌。“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沉潜诗歌,理解诗意,进入诗境的目的。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使至塞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者在诗教吟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来自章丘的刘霞老师着一身黑色稍宽松的类似唐装的衣服,袖口是一圈红边儿,黑色的秀发自然地飘在脑后,戴一副近视眼镜,朴素中透着智慧,灵秀中有天然的温情,即使不说话也显得儒雅光鲜,她不愠不火,恍如宋代的才女李清照;她秀外慧中,又如勤奋不倦的祝英台,一定是读过那么多的书籍,尤其是唐诗宋词,才落得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无法不心生一种莫名的敬畏与尊重与爱戴来,真是“惟贤与德,能服于人”。而刘老师的这身衣服正好与所讲课题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相关,仿佛正要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那个诞生了无数杰出俊彦的盛唐时代一般。 关键是她这节能够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课,让我们当时即刻想化为课堂上的一员,和她一起去学诗,一起去读诗。 我以为,这首仅有四十个字的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好讲,倘若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深刻的挖掘,也一定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即使你有孙悟空一般变化多端的组织课堂的本领,效果也一定不好。可是刘霞老师起始阶段谈到自己对诗歌,对于王维的认识与体验的导语竟是那样的入情入心,便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了,刘霞老师的导语大致是这样的(也可能是这段话早就写好了): “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起来重读王维,重读王维的这首诗,它使我的心沉静下来------我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的静下来,生命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 富有诗意的导入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虽然多是自身事先感受的发挥,然而却极能引领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唐诗,走进王维,初步了解王维,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就为整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氛围。 其实绝不容质疑,这段话她一定写得出来,因为她有深厚的诗歌阅读的底子,后来刘霞老师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点。 这个导入稍微有点长。更精彩的设计还在后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三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9课《三峡》 ◇单元目标◇ 1.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3.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策略◇ 1.注意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本单元所选文章有三篇(《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属于骈文,特别适合朗读。 2.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注意感受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感。本单元的诗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4.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相对完整的结构。 5.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字词。如前后勾连,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注意古今汉语的贯通性,如借助现代汉语合成词或成语积累文言文的词语义项;关注古今汉语的差异性。 9三峡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绝妙的写景散文。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山水以及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自然风光。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 2.针对课文内容涉及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借助录像、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情分析◇ 1.重点:(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2.难点:(1)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2)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里,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 二、预习成果展示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X阳涿县(今某某涿州)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做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大大丰富了原著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第(其二)》 教学设计

<《赠从第》其二>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赠从弟》其二>是初中语文人教部编办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目的是培养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和积累。<《赠从第》其二>是东汉末年魏晋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之作,这首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诗人通过对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进行描写,明确自己坚贞的志向,同时勉励堂弟即使遭遇人生坎坷也要保持“本性”。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学习本诗,意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诗歌方法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象征手法,分析松树形象。 3.赏析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涵,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学习象征手法,品析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美,理解诗歌内涵,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些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课堂上我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既发挥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走进诗歌 同学们,去年在我们央视一套中有这样一个火热的节目,很多人因此节目爱上了诗歌,投入到了“诵诗歌,品诗歌”的浪潮之中,其中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视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播放视频)。视频中,我国运动员孙杨不仅传唱了一首经典老歌,更传唱了一首经典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佳作<《赠从弟》其二>,(板书课题及作者刘桢)。 【设计意图】用央视火热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一段视频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很好的切入课题。 (二)读法指导,诵读诗歌 师:“古人云:三分诗歌,七分读。今天让我们从读开始学习这首诗吧!” 1.自己尝试朗读,并且思考:读好这首诗需要注意哪些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探究——以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探究——以部编教材八年级 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摘要:立足学情,在学习任务群的助力下,教师将单篇的碎片化的知识和技 能整合起来,打通其中的人文关联,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构建 新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学习,以便更好地在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此, 以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阐述学习任务及活动的设计,让 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过程,在任务推进中加深对单元主题“山水情怀”的 感悟,更好地服务于单元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意义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整合教材单元后, 确立单元核心目标,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设置驱动性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 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它是在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 知识、技能、教学活动及问题的结构化。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 布实施,“学习任务群”这一探索、实践的新形式日渐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学 习任务群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 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 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落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将单篇的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打 通其中的人文关联,并在学习任务群的助力下,引导学生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

提升迁移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学习,以便更好 地在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强化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效用。 下面将以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 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 二、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探究 (一)聚焦大单元概念,设定学习任务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构成——诗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写作:学习描写景物。从精读诗文到写作 指导,清晰地呈现了由欣赏领悟到模仿创作的教学路径。在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 优秀篇章中,我们感知文人墨客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审美自觉和细腻情思,学习他们描绘山水之景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志趣、追求与抱负寄于其中。 因此,我们将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山水情怀”的单元大概念统领下,确定 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山河有尽,情意无边”,并围绕“自然山水”“联想和想 象”“体悟情怀”等元素,基于学习任务群,搭建学习整单元的跳板,以更广阔 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山水情怀。具体目标及任务设定如下: 1.诵读目标 学习任务一:诵读品山水之妙 反复吟诵本单元诗文,设计AI朗读脚本,体会诗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 特点。 2.感知目标 学习任务二:描绘撰山水之美 融入诗文情境,借助联想和想象,为景致创作宣传文案,在笔墨中传承山水 之奇美壮丽。 3.情感目标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古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①通过美读诗歌,我能理解诗歌内容并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②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能掌握七言律诗的节奏韵味,感受格律之美。 ③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法,我能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13课《古诗五首》,其单元目标为感知内容大意,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结合单元目标,总结出本课的几个教学重点:1.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领会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3.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学情分析】 所交班级为中考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于是我将语文的核心素养定位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目标设计则着眼于学生能够读懂读通诗歌的前提下进行。那么课前要求学生自我预习并查阅有关作者白居易的相关资料是相当有必要的。唯有这样,文本的解读也需要师生答疑后方能展开。 【教学过程】一、引诗步入诗境 三分钟演讲后通过展示北二外的美景图引入——早春二、读诗——感知诗韵 1 .律诗四三四三——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律师二二三——沉醉于美景中的喜悦 三、问诗一一理解诗义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合作探究。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词义及地名(钱塘湖、孤山寺、贾亭与白沙堤) 云脚:指低垂的云。暖树:向阳的树。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2 .诗中的春景本事一些零散的片断,使人是如何把它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的?明确:游踪。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提止。(首联与尾联) 3 .个别诗句意思四、赏诗一一品析妙联 1 .诗之画赏读中间两联,用下列句式说话: ①“在……中我看到了……” ②“在……中我听到了……”③“在……中我感受到……” 如: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我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 .诗之味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黄莺婉转唱歌,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新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字贬词褒用,极言花多花艳,“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 一问: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什么时节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工①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送友人》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送友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州利川民族实验中学的邹雄艳,今天执教的篇目是人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中的一首古诗《送友人》。 《送友人》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但此诗的写作背景不详,不知作于何时,不知别于何地,也不知送别对象。因为这个原因,试图从写作背景着手,或者从走进作者的心理历程入眼的方式来解读文本,就不能成为现实。 因此,在教学构思中,我摒弃了常用的讲析方式,采取了回归传统的吟诵古诗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采取了“读、诵、吟”三个相对独立但又逐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每个环节中,从不同角度安排了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如:在“读”这个环节中,解决了读音、读形、读基调,完成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在“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诵景、诵境,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具体的认识,为后面“吟”这个环节中的体情打下基础。“吟”这个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吟有形、吟有调、吟有情的认识,为师生共同吟诵、吟唱的尝试作了相应的准备。吟唱是传统古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长中,不可能进行过多的创造性地尝试,于是,我选用了具有有样感情基调的《送别》这首曲子作为《送友人》吟唱的旋律,是想告诉同学们,古诗吟唱就是将诗歌和音乐结合,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我们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恰好与我们吟诵的教学策略一一切合,就形成了读诗之“形”,诵诗之景(境),吟诗之情的三个板块。体现了板块教学的思想。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活动进行了高度关注。构设了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比如:读诗之“形”时让学生进行词语辨析;诵诗之景时,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选择意象写小诗;吟诗之情时,让学生进行吟诵的尝试,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均得到训练,使课堂有实效。注重小组合作与探究,一般问题自主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如用意象写小诗,自主写作的基础上,小组内展示,本课的难点即吟诵,进行小组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赠从弟(其二)》敎學设计 【敎學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抓关键词、讲解大意、交流感悟、欣赏相关视频等多种方法赏析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學生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敎學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建安文學的深远影响、“建安风骨”、“建安七子”、作者、有关《赠从弟》,激发學习兴趣 同學们,说起中国古诗,你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不错,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學史上的“盛唐气象”。但是,同學们是否知道中国诗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呢?“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盛世大唐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那就是盛唐诗人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可见建安文學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是中国文學史上两个诗歌的范式。“建安”“盛唐”同是两个诗歌繁荣的时代。 建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學繁荣时期,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时代,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形成了以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學风格——“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 c àn )、徐干、阮瑀( yǔ)、应玚( yáng )、刘桢。 刘桢,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刘桢的代表作《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苹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尤以第二首名盛于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二、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學习刘桢的经典名诗《赠从弟(其二)》。我们的學习目标有三: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体味诗歌的内涵;3、唤起同學们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简而言之,就是“读经典名诗,励自我心志”。 三、敎學新课 (一)读中感知 课件展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3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 教学目标 1.朗读,感受音律美 2.品读,揣摩语言美(重点) 3.悟读,欣赏意境美(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习 2. 修改“几处早莺争暖树”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与诗词相遇,是一种幸福。读诗赏词,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今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再次重温那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点诗意。 齐读目标: 1.朗读,感受音律美 2.品读,揣摩语言美 3.悟读,欣赏意境美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律诗简介 三、朗读,感受音律美 1.两生朗读,一生比较评价。引导学生明节奏,定韵脚。 2.朗读练习,感受律诗音律美。 引导语:诗歌之美,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叫做“戴着镣铐跳舞”。指的是中国的诗歌讲究平仄,讲格律。而正因为这样诗吟诵之时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3.学生分句读,教师范读领读,学生仿读跟读。 四、细读,通诗意,明诗情 1.通诗意 引导语:听同学们朗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继续学习,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课前同学们提出不少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我们来观看一段微课,大家用心聆听,把新的收获记和问题记下来,一会交流。 学生交流 预设:(1)对第一句的理解,比较“在孤山寺的北边和贾公亭的西边”,和“从孤山寺的北边到贾亭的西边”。的不同。一静一动。明确游踪。 (2)(白板)师补充解释“云脚”。 云脚:游荡不定,像在行走的浮云。 脚:(1)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 脚:(2)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的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朗读感受诗人看到水天一色美景的心旷神怡。 (3)早莺,新燕的理解 新燕:理解为刚刚飞回的燕子比较恰当。后面写啄春泥干什么?筑巢。说明此时是春天刚开始。 联系诗句理解早莺。 明确方法:我们理解一个词的意思要把它放在句子中整体中,前后对照,才不容易出错。这是一个方法。 还有哪些词紧扣早春来写? (4)理解“乱花”,是“各种各样的花” 引导:眼前会浮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可以联想之前学过的一篇文章中的哪段文字呢? 大家眼前出现乱花的场景了么?有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理解诗歌。这又是一个方法。 (5)“杨”即“柳” 唐诗里的“杨”大多是指柳树,传说在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乘龙舟出行,当时太阳很毒辣,柳树遮阴有功,隋炀帝就赏赐柳树,随自己姓“杨”。传说很美丽啊。所以古诗词中经常是杨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曹操诗歌为例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曹操诗歌为例 【摘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提高,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也逐步扩展到古诗文的学习。据统计,最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共收录古诗词81首,在这种情况下,“群文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群文阅读”并不是一股脑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确定议题,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人”或“诗”上;精心选择文本,根据议题选择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多用关联、对比、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由一首诗的学习带动到一类诗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以八上第三单元“曹操群诗阅读”为例,探讨群诗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群诗阅读部编版教学案例曹操诗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学习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不断增加,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也逐步扩展到古诗文的学习。据统计,最新部编教材一共选入古诗词81首,其中课内古诗词33首,课外古诗词48首,总数较以往增加51%。受课时限制,教师不可能每一首都精读精讲,而“群文阅读”是其中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群文阅读教学概念,始于台湾赵镜中教授。他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即“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i]浙江省名师蒋军晶也曾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ii]在下面将以八年级上册曹操的《龟虽寿》为例,探讨课外古诗词群文教学策略。

一、确定议题,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人”或“诗”上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堂课的起点,在群诗教学上,教学目标往往可以落实到“人”或“诗”上。 落实到“人”,可以将议题落实到诗人的形象上,通过阅读同一个诗人不同 类型、不同时期的作品,建构诗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归结到一个相同的形象,如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可以是分析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形象, 如李清照在《如梦令》和《渔家傲》中前期和后期不同的形象。 落实到“诗”,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议题,既可以落脚到诗歌写作风格,如 曹操的“慷慨激昂”的诗风,也可以以诗歌题材为界,如探讨边塞诗的写作风格,还可以以诗歌的情感为线索,如以“家国情怀”为议题,学习这一类的诗。 至于哪方面有所侧重,主要看该诗的实际情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两者皆 可涉及。以曹操诗为例,落脚到曹操的“诗”,不仅要带着学生读懂曹操的诗,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还要落脚到“人”,体会作者“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从诗歌里,构建曹操的文学形象,完成对人物的理解。这两条线一直贯穿教学的 始终。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人”导入,让学生先谈自己所了解的曹操,在结束环节,同样的问题,再让学生来谈对曹操的认识。而理解曹操“慷慨悲凉”的诗歌 风格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来把握语气、理解情感。 二、精心选择文本,根据议题选择教学内容 文本的选择决定了教学内容,而议题和教学目标影响着文本的选择。教师在 选择文本时首先要根据议题,对相关文本进行广泛阅读,然后再选择符合教学目 标的内容,深入阅读。同时,文本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初中生的认知 发展规律,不可过于简单或者过难。尤其是对有难度的文本,可以选择容易理解 的部分,或者标注、解释部分字词、句子的意思。 曹操作为文学家,最大的成就在诗歌上,他现存诗二十余首,内容大体上可 分三类。一类是有关时事政治的,一类是表述理想的,一类是游仙诗。与时事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材解析清单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唐诗五首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二、关于诗词的诵读 一般来说,诗词的朗诵需要突出音律感和韵味. (一)、诗歌的特点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的显著特征是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鲁迅先生曾经说:“散文是走路,而诗歌是跳舞。”所以诗歌的朗诵更要强调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 音韵 音韵是诗歌富有音乐性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古诗词,必须押韵合辙,就是说在每一句诗句的末尾或隔一句的句末字都必须落在相同或相近的音节上。如果考生的归音比较好,那么在朗诵的时候听上去自然就和谐优美,如果考生本身的语音基础不是很好,朗诵诗歌就很容易暴露自身的这一弱点。 音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其一,通过诗句末尾韵脚的串联把在内容上有极大跃进的各行诗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音韵协调上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包含五首唐代律诗。“唐代是诗的时代。”五位诗人笔下描绘的山川风物各有灵秀,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歌咏,寄寓了五位诗人不同的情怀。学习这五首诗歌,要指导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X颢等诗人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的方法,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并不陌生。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时必须依学定教,充分考虑学情起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预习提示】 (1)我搜集的资料(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创作成就)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读准字音:东皋、萋萋、燕然、某某、白沙堤。 注意字形:徙倚、落晖、征蓬、候骑。 (1)诵读五首诗,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大意。 (2)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思考:借助描绘的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体会五首诗不同的写作手法。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文学长廊中,“唐诗”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有人说,唐诗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读,都能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读唐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步入唐诗的殿堂,领会唐代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赏读《野望》 (一)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2.作者档案(关于王绩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某某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 3.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某某万荣)之时。 (二)角色扮演,进入诗境 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4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角色:1名扮王绩,1名扮牧人,1名扮猎人,1名旁白。 情节:王绩称病辞官回到老家,心情比较郁闷,秋日傍晚,登上东皋,纵目眺望,满山秋色,落晖染霞。这时牧人赶着牛群下山、猎人扛着猎物回家,他们从王绩身边走过,看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