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再次摘取桂冠,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

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分析归纳江苏与其他创新先进地区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韩子睿

(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收稿日期:2013-10-17

作者简介:韩子睿(1984-),男,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区域创新研究。

摘要:多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立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

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探索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大发展。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年以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的数据为基础,把江苏的各主要指标数据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创新先进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找出江苏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归纳江苏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科技;区域创新;创新能力;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 (2014)02-0124-05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

HAN Zi-rui

(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42,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su provi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giving it top priority in overall provincial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thoroughly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provinc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science-technology productivity.According to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published by the researchteam of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ranked first all over the country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since 2009.Jiangsu is one of provinces containing the strongest innovation vitality ,the most innovational fruits ,and the densest innovational atmosphere in China.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compared main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at of Guangdong ,Zhejiang and Shandong ,etc.,the result tease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iangsu'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science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making further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nnovative-driven are provided.

Key words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Regional economy

124

··

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江苏创新能力争取保持全国领先位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省份推动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势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方面,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予以分类评价。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达57.58,位居全国第一,高于第二名广东(53)4.58,且分差进一步拉大,北京(50.73)、上海(47.18)、浙江(42.4)、山东(37.73)分列第三、四、五、六位。其中,江苏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排名继续保持首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充分反映了江苏正大踏步地走上创新驱动发展轨道,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知识创造方面,江苏省近几年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显现,江苏研发人员数达34.3万人年,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的41.1万人年,高于浙江的25.4万人年和山东的22.9万人年,而研发人员的增长率则高达21.3%,均高于以上三个省份。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创新的投入导向,财政研发投入达117.6亿元,高于广东的94.2亿元,是浙江的2倍多。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建设,江苏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人均发明专利申请数等多项指标均多年高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数达8.5万件,位居全国第一,比第二名广东多3.3万件,是山东的3倍多;每十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07.2件,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广东的49.5件、浙江的45.3件和山东的26.6件。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江苏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高等院校分布密集的北京,居全国省份第一位。其中,国内论文数达4.9万篇,高于广东的3.8万篇、浙江的2.7万篇和山东的2.6万篇;国际论文数达2.9万篇,领先浙江和广东。

在知识获取方面,江苏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居全国第二位。江苏积极开展基础研发合作,主要体现在合作发表科研论文上,异省合作科技论文数达5394篇,仅次于北京,高于广东(3510篇)和山东(3186篇);异国合作科技论文数达434篇,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广东的409篇,分别比浙江和山东多一倍。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横向科技合作十分活跃,高校院所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资金高达29.6亿元,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浙江的15.9亿元、广东的10.2亿元和山东的8.9亿元。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市场交易金额达375亿元,高于广东的225亿元,是浙江(95亿元)的四倍;技术市场交易金额的增长率高达73%,位居全国首位,高于第二名重庆7个百分点。

在企业创新方面,江苏省已经连续5年排名全国首位,这是江苏省保持全国区域创新领先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逐步形成了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类企业研发机构,以及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人才工作站点构成的两大类体系,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5327个,位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广东的2316个和山东的1742个。从企业设计能力来看,该指标全国排名第一位,各项分指标均列全国前列,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和每十万人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均列全国首位。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的意识明显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金额高达673亿元,居全国首位,是第三名山东的2倍多。

在创新环境方面,江苏排名全国第二位。其中,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电话用户数居全国前列,达1.37亿户,居全国前列,高于山东的1.33亿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保持较高的水准,达368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低于广东,高于浙江的3052万人。从中介市场环境来看,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改善程度达38.1%,位居全国第一。从金融环境来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高达10亿元,居全国首位,高于第二名山东的6.2亿元和第三名广东的6亿元。此外,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也位居全国前列,达4061家。

在创新绩效方面,江苏省仍位居全国第二位,与前两年持平。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等4项二级综合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体现出强劲的实力。其中,江苏人均GDP达62290元,高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浙江的59249元和广东的50807元。产业结构提升效果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0842亿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山东和浙江;信息产业增加值达1.51万亿元,居全国前列,比山东多3倍,是浙江的近7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产值达1.9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达233.4万人,均居全国第二。

二、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

总的来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之所以多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要取决于四大关键因素。第一,始终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

125

··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自主创新,十分注重对科技的投入和利用各种创新资源,保持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并与时俱进地提升战略高度、丰富战略内涵。第二,企业创新能力非常突出,企业拥有较多研发人员,注重研发的投入与外部创新合作,企业有很强的设计能力,重视技术改造,投入市场的新产品较多。第三,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坚持靠环境集聚资源、靠环境吸引人才、靠环境吸纳资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和科技金融结合的推进力度,营造出了适合企业、适合人才、适合创业的良好环境。第四,经济发展绩效突出,成为江苏创新的巨大拉动力,主要体现在人均GDP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产业国际分工层次高、居民收入水平高等“四高”特征。然而,但对照创新型领先区域的更高标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的问题在江苏显得尤为突出。

从科技政策机制分析,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还不够、导向还不明显。政府科技投入虽然总量较大,但是占GDP比重不高,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据报告中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仅为0.24%,列全国第十二位,落后于第一位的北京(3.06%);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14.48%,列全国第十七位,落后于第一位的山东(26.5%);地方创新基金匹配资金186亿元,也低于山东的235.9亿元。各级政府部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传统模式的惯性还比较大,许多地方仍然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重大项目开工率等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创新的考核力度和导向效应不强,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2011年,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经济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仍然超过50%,高于上海(26.4%)、北京(37%)、浙江(44.6%)。

从创新主体地位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主体作用还不够突出。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创新整体效能的最大障碍。一是企业研发强度偏低,据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43.61亿元,列全国第三位,落后第一位的广东(54.62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84%,列全国第六位,落后于第一位的北京(1.05 %),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4。二是企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足,2011年江苏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数达36.25 万人,落后于第一位的广东(41.6万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中R&D人员比重达3.41 %,列全国第七位,落后第一位的北京(5.74 %);高学历人才大部分不愿去企业,工业企业研发人员中的博士学位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博士学位比重仅为21.65%,硕士仅占全社会的2/5。三是企业灵活运用市场资本能力不强,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达2.32万元/个,列全国第七位,落后第一位的北京(12.87万元/个)。全省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占全省当年GDP不足0.2%,而美国、日本创业投资机构年投资金额一般相当于当年GDP 总额的1%左右,欧洲为0.58%。

从知识创造水平分析,原创性成果不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专利获取方面,尽管江苏主要专利指标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体现水平的国际PCT专利申请明显偏低,2012年江苏申请总量915件,只占全国的0.37%,不到广东(9211件)的1/10,仅相当于深圳华为的1/3、中兴的1/4。专利密度方面,2012年江苏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2件,居全国第六位,仅为北京(34.45件/万人)的1/4,上海(17.17件/万人)的1/3,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更大,2011年日本这一数值为105.2件,美国为35.6件,韩国也高达96.1件。学科建设方面,江苏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重点学科数量约占全国的1/10新能源汽车、纺织、冶金等行业缺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布局,远不能满足产业培育发展的需求。

三、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站在新的起点,针对目前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瓶颈制约,江苏应按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进一步确立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主导作用,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方向,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奋斗目标,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找准具有全局意义的建设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技术、体制、管理等方面创新,显著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创新体系富有特色、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机制健全高效、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文化鲜明活跃、创新环境日益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巩固在全国的创新领先地位,成为亚洲地区有

影响

的创新高地。

创新型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快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依靠“江苏制造”加“江苏创造”,江苏的经

126··

济格局和产业竞争力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要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大学、科研院所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转变。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扶持资金规模,资助小微企业研发科技项目。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大做强。加快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实施一批省科技支撑计划前沿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和重大标准研发项目,引领支撑行业技术进步。到2015年,培育形成由百家创新型企业、千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的创新型企业梯队。

产业大而不强,是当前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

瓶颈,如果不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即使制

造业规模再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加工基地,缺少产

业分工话语权和市场竞争主动权。要准确把握新一轮

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技术前沿、产业高

端和未来发展,加大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力度,促进产

业从低端向高端攀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高技

术领域,加大对代表国际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的形

成和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先导技术研发支持力度,重

点推进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温超导、未来网络

等前沿领域的研究部署。面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层

次提升,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探索建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完

善产业研发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

先进信息技术,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技术和

装备水平,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

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率和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统筹规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重点实验

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

台,增强科技创业载体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区域创新

整体效能。高起点规划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搭

建省市联动工作推进平台,指导各地制定实施方案和

年度计划,加大体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力度,打

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

地,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加快发展。深化南京国

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南

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总结推广“科技

九条”、“创业七策”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高校院

所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的制度。加

强创新型园区建设,更大力度吸引省内外高校院所、

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入高新区,引导支持经济开发区等

各类园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统筹推进创新型城

市、创新型县(市、区)和创新型乡镇建设,进一步

优化城市、县(市、区)和经济强镇的科技和产业布

局,加快形成“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

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

局。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构建一支规模宏大、

层次较高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目前,江苏已全面确

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

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人才已经成为江苏创新

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强化载体、项目、金

融、服务“四位一体”联动配套,改善人才发展环

境,完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

素质高的创新人才队伍,努力以人才优势构筑创新发

展新优势。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

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支持地

方、企业、科技园区与高校院所联合引进高层次人

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作用、流动

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外

部环境。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面向高成长性的

科技型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行“人才+项目+科技金

融”的培养模式,在能力素质培训、科技项目扶持、

科技金融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

支持力度,省市两级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

略思维和持续

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家。

整合各类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完善扶持机制和使

用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投资金、社会资本积极投

向创新创业,形成与发达国家完全接轨的多元化科技

投融资体系。一是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充分发挥省新

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积极发展天使投

资,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初创期科技型小

微企业。积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各类私

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吸引和扶持力度,完善私募股权投

资退出机制,努力使江苏成为全国私募股权投资集聚

高地。二是发展科技产权交易市场。借鉴先进地区的

成功经验,在有效整合现有产权交易机构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区域科技产权交易中心,构建机制灵活、功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

127

··

能完备的科技创新要素流通体系,为知识产权和科技企业产权提供及时交易,促进创新链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三是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推进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科技支行,扩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逐步建立科技信贷专营服务机构考核评价和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适当提高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加快推进多品种科技金融业务,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加快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步伐,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开展国家股份

代办转让系统试点,

努力形成江苏科技企业上市板块。

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引导科技人员走进市场搞创新、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水平的重要激励手段,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突出有效发明专利、PCT 专利、国际注册商标等绩效评价,提高知识产权获取效率和质量。深入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推进计划,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转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结合体制创新,研究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试点,发展创业投资,探索组建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公司和专利银行,强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努力缓解创新主体融资难矛盾,加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建设一批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推行江苏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并拥有发明专利。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鼓励地方、园区以及各类社会力量探索创建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盘活知识产权资源。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构建专利行政执法体系。设立知识产权维权基金,制定发布知识产权维权指引,建立境外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重大项目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扩大评议覆盖

范围。

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要普遍促进民众改善生存和生活状态、增加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要把民生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需求,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要畅通民生科技需求渠道,面向卫生、教育、交通、环境、社会工作等社会公共服务,广泛征求当前江苏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重点,着力解决人口健康、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技术研发,加快转化应用,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推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加快建设科技社区,使之成为民生科技成果的展示区、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区和科技惠民的先行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加强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和管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柳卸林,高太山.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 [M].科学出版

社,2014.

[2] 韩子睿. “十二五”时期创新型省份建设总体思路研究———以

江苏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

[3] 皮宗平,韩子睿. 江苏何以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

[J].群众,2013(40).

[4] 张战仁.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新经济

地理学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3(6).

[5] IUD 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 区域创新:五大数据看能力[J].

领导决策信息,2013(23):28-31.

[6] 王玲玲,李芳林.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量化情景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

[7] 夏天.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及其最新启示[J].中国

软科学,2009(2):113-118.

[8] 张来武.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

2011(12).

[9]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09).

[10] WANG Xue-Jun ,CHEN Wu. Reg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 hubei province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8(09).

[11] LI Xiao-zhong ,ZHANG Xiao-di. Jiangsu based on FDI is to

raise the capacity of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7(12).

[12] 王学军,陈武. 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构建及其相关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03).[13] HE Ya-qiong ,QIN Pei ,SU Jun. China's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growth efficiency evaluation research [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01).

[14] XU Wei ,LIN Hai-ming. Guangdong provin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dynamic analysis and theory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J].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2009(04).[15] LI Heng.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2(04).

(责任编辑:WDY )

128

··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自主创新能力 彭顺昌1、施瑜2、李波2、黄慧玲1 科学技术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市委在“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因此,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厦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是厦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抉择 科技发展对厦门经济的做强做大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厦门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省产业集群研发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城市管理创新等,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全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厦门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从而发挥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 全社会应正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

【精品报告】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科睿唯安

课题组 杨耀武: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郝莹莹: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显扬: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统计师李 宁: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龚 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王 慧: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研究助理孙希昀: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工程师张 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工程师

前 言PREFACE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成为面向国际的创新策源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主体,应当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领跑者。2018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吹响了时代号角,也向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提供了机遇挑战。本项研究着眼于创新机构的发展,重点基于专利数据的分析,旨在为各类创新相关者提供参考借鉴。 为区域创新者画像,为示范引领者导航,本报告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的系统梳理,通过对其创新产出?专利情况的深入分析,旨在发现具有创新实力的机构,并通过梯度、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这些机构的梯度表现、行业支撑以及地域分布,从而为更加清晰的勾勒机构创新表现,更加鲜明的揭示机构创新差异提供指引。致力于描绘出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的坐标系和晴雨表,建构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线图和服务网。

在报告研究中,我们特别凸显几个关键词: 更高质量 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内涵更多地体现为质量,而非数量。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区域本身发展,还是区域之间的协同进步,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数量增长,而是如何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也是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正基于此,在机构分析中,我们更加强调了体现质量的比例性指标。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质量”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于“数量”,对于创新发展而言,打造一流机构、培育一流人才、产出原创成果更为重要。面向国际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愈加开放,面向国际,既是创新发展本身规律的需要,更是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其在国际化方面必将有所布局。因此,在报告中,我们特别选择了国际专利的指标,作为标引机构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应用导向 应用重于拥有。一项好的成果,无论是专利或者论文,都必然有被使用或被引用的需求。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衡量成果的关键因素是其被引用的情况。基于此,报告中着重分析了专利的被引用情况,从而体现创新的价值实现和影响力。 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发展,既需国家区域整体创新产业链共同建设打造,也与适度的差异化区域分工息息相关,需要更加打造各区域的长板优势,形成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报告分析中,我们基于客观数据的呈现,重视发掘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创新差异和优势特色,以期为更好的引导区域协同发展提供辅助支撑,为落实国家区域创新战略提供意见建议。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 ve-b i nom i a 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区域创新能力;计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3-0052-06 The I mpact of Regional I nnovation Environ m ent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ANG W en-juan,Z HANG Zong-y,i KANG Ji-j u 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Chongq i ng Universit y,Chongq ing400040,Ch i na) Abstrac t:O ur na ti ona l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i m ba l ance l eads to t he d iffe rent levels of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prog ress and government i nterventi on.T his paper ana l y ses t he e ffect o f reg iona l env iron m ent on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 ility a dopt N egative-bi no m ial m et hod i n counti ng mode l based on the reg i onal patent.It show s that the gove rn m en t has no d i sti nct infl uence on i m prov i ng t o ta l reg i onal i nnova ti on capab ility,but has the acti ve i n fluence on t he i nven tion patent wh ich i m prov i ng capability o f i ndependent i nnovati on and strengthen i ng orig i nal science and techno l ogy explo itati on ca pab ility.R eg i onalm a rke t deve l op m en t has an i m portant i m pac t on reg iona l i nnov ati on capability.The level o f reg i onal m arketization is an i m portant fac t o r o f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On l y i m prov i ng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degree and govern m enta l i nnovati on gu i dance f unc 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 i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 K ey word s:t he leve l of m arketization;the level o f gove rn m ent 一、引言 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Todtli n g(1992)[1]对区域资源相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区域资源相同,但是创新能力相差很大。说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Brac zyk、Cooke等(1998)[2]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差 收稿日期:2007-09-08 修回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525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 J L010)。 作者简介:党文娟(1972-),女,陕西韩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国家统计局2008-11-13 09:58:58 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 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

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创新网络推动创新组织互动,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打破了组织边界扩展为组织间学习。创新组织以合作为纽带加速了知识的聚集、流动、传播和创造.拓展了创新组织获取知识渠道。 3创新组织间学习特征。组织问学习是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为获取需要的创新资源,采取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学习行为。组织问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组织间学习平台是区域创新网络,仓0新网络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等多种组织联为一体创新资源获取、知识共享是组织间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学习是多个组织学习价值观共享的过程,根据组织特征、学习层次、内容等形成多种学习模式。组织间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的多维度的集体互动学习的过程。创新组织问学习具有社会性、强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05513230.html,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谢雅丽王晓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3期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通过对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寻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定位,探讨破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20-02 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1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弱。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实力、形成品牌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多数机构小、散、乱,主营业务不明,存在无序竞争,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2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中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多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内容较单一,与企业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反映了技术服务市场总体量小、层次低的特点,技术交易的状况与中国整体经济地位相比不相称。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发展的巨大需求,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以安顺金星啤酒厂为例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调查对象:安顺金星啤酒厂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法 调查人: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严峻,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总之,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长青的根本秘诀。本文正是立足于企业自主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贵州金鑫啤酒厂,了解了目前啤酒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使企业在困境中谋生,通过走访,我深深体会到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2 主体 本人通过假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安顺金星啤酒厂,对近年来金星啤酒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啤酒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调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为何进行自主创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以我的调查,走访结果结合安顺金星啤酒厂浅谈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以及目前啤酒行业面临的困难及金星啤酒厂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发展等。 2.1 企业为何要自主创新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的占有范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竞争角逐从根本上说就说创新能力的角逐。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2.2企业自主创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 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2000)对沿海10个主要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

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新的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石。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能力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创新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潜能

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有重要意义。在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设备、全新的知识和高新技术的高等学校,对新世纪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区域经济 我国通过研究,并没有对产业聚集能否对区域创新起到作用这方面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都是以高技术产业聚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没有对传统产业聚集作出总结。因此本文将研究大范围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能力,并根据研究方法总结出经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这不仅使理论的价值更高,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设计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是最基本而且最常见的因素。为了能对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精确的测度,就要把上面说到的几个变量 作为控制变量。那么我们把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PATENTit、AGGLOit、PINPUTit、EINPUTit 和INSTIit 分别表示不同地区各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聚集指数、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向量,其它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这里的地区都是指我国的省级地理单元。 (二)变量说明 1.专利授权数(PATENT)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专利授权数来衡量的,这里所指的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衡量创新效果上,专利受理数是低于专利授权数的,因为经过专利局审查的专利才能授权并确认为合格的专利。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衡量创新能力也存在很多研究当中,时间过长是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特点,因此就可以认为新产品产值的精确率比专利授权数要差。 2.产业聚集指数(AGGLO) 产业聚集指数通常是以区位商方法来计算的。用来衡量产业聚集的常用方法就是区位商,它的优点是用区域的角度来对产业聚集及其特性进行研究。t 时刻地区i 的产业聚集指数 AGGLOit 为: 其中,Mit为地区i 在t 时刻的制造业人口,Pit为地区i在t时刻的就业人口,Mt 和Pt分别为t时刻的全国制造业人口和全国总就业人口。那么由以上定义可知,不同地区制造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与各地区就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之比就是产业聚集指数的本质。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就表明在这各地区存在着非常高的制造业聚集度。由于还有些差异性在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还具有影响,那么就可以表明区域创新是受到产业聚集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3.科技人员投入( PINPUT) 能最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的就是科技人员的投入。只要投入越多的科技人员,就会获得越强的能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我们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人员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4.科技经费投入( EINPUT) 科技经费投入也是能够对区域创新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衡量的标准是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总额。我们可以假设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经费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5.制度创新( INSTI) 强调了制度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还认为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创新,这就是以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必然是选择了好的制度,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衡量制度变量。 二、结论 (一)对于科技人员投入的多少、科技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创新的力度进行控制后,利用这几个条件进行产业聚集,能够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更加稳定地加强的。从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贡献大小的角度来看,低于传统的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要高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并略高于制度创新。 (二)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多数高技术产业聚集和传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创新,而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抑制区域创新。 三、通过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获得的启示 (一)大力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 为了能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培育产业集群式发展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创新,尽管产业聚集不如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这些方式更能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从上述几种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的因素来看,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科技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来带动区域创新,但是科技人员的数目和经费投入的总额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科技人员和经费还是有差距的存在。相比较起来,东部地区会投入较多的科技人员和经费,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总面积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只能够投入较少的科技人员,且严重缺乏科技经费。因此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这两个条件对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起到了不必要的限制性。除此之外,制度创新虽然能够促进我国区域创新,但是由于制度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或与制度的变革而进行更改,且我国各级政府实行的制度都是以渐进式制度进行变革的,因此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当中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这也就说明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创新由于进程相当缓慢,需要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旦出现有限制性的制度就会对区域创新起到抑制的效果。 上述三种因素通常都会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对约束了我国区域创新的能力。在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新策略。 (二)培育各地区的特色产业聚集 能有效加快我国区域创新的途径就是产业聚集,但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提高不同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能最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培育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由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能够更有效率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崔小娜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进步,产业聚集开始对区域起到创新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比科技经费的投入还要低,因此必须结合产业聚集的效果才能使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出作用。本文就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聚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427-02 427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3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4 2003总第204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04 [收稿日期]2002-12-28 [作者简介]谷国锋(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滕福星(1942-), 男,辽宁建昌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谷国锋1,滕福星2 (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环境;评价指标;模糊数学 [中图分类号]F 0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4-0024-07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1](P475)。区域科技创新处于一个中观层次,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对于其运行机制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及微观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区域为范围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并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 区域科技创新既涵盖科学创新又涵盖技术创新,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因素互动的结果。所谓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保证区域经济发展[2](P3)。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区域科学与技术组织、高校、企业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网络。这种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主要特征,而且是开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就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就是实施科教兴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就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意识就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与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就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与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就是人格,而不就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就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就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创新能力一般就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就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就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与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就是单一的与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与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报告

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在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他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相对大企业在各个领域创新中的优势。所谓中小企业的创新不单单是指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创新,同时也是经营观念、战略方针、管理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好坏。本组对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了不同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不同问题,为政府决策者解决问题时提供依据。以及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与阶段,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运用综合评价体系对国中小企业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分析和论证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区域经济解决途径 一、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创新能力自然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能力上。而进入20世纪以来,

中小企业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外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从企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其创造的产值来看,中小企业都是一支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而在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庞大,在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中小企业都是一直非常重要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科技能否稳定持续的得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中小企业能否有效的开展企业创新活动。 而在国外,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不但在创新的数量上占较大的比重,而且在创新水平和影响上也都不亚于大企业.不仅如此,在技术创新成本与创新效率方面,中小企业也比大企业更具有相对优势.所以,从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说,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由企业构成的产业及其区域经济整体的升级起到基础性作用。那么,区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 本文运用综合评价体系,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区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对此进行实证分析。对区域中企业数量众多,分布面最广的广大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其发展进行评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无疑将大大提升其所在区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对中小企业创新具有外部支撑作用.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其所在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较高的区域经济水平可以保证区域部科技投入的高水平.并为中小企业技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和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尽可能包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 (2)规范。无论是从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还是从计算方法上,都力求符合统计规范。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为纳入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以国家或部门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不采用以地方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 (3)公开。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公开出版物,以便于社会各界进行核实和索引。 二、区域创新能力包含的内容 正确理解创新概念和准确把握区域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环节。创新能力监测体系建立过程中对涉及创新型国家、区域创新和创新城市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计分牌》,欧盟的《欧盟创新计分牌》(包括《全球创新计分牌》),国内较为知名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借鉴这些报告,在对区域创新能力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监测: (1)理想的创新环境。创新以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条件,并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可持续的创新人力资源,社会各届对创新的重视以及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 (2)充分的创新资源。没有创新投入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创新水平的高低特别体现为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及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持。 (3)积极的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是全社会创新的基础,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最为重要的场所,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应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进行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重视外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有。 (4)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是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向其他区域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专利,在技术市场上扩大技术交易规模,以及商品品牌的塑造推广,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新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