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加详细讲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加详细讲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加详细讲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加详细讲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九年级化学

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

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可感知和测量):——无需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

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必需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一一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

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我们周围的空气)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

制得了氧气。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 (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纯净物(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

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02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具有助燃性。

实验室制02的方法是:A、加热氯酸钾2KCI0 3 ——2KCI + 30 2 f

B、加热高锰酸钾2KMn0 4K2Mn0 4 + MnO 2 + 0 2 f

C、双氧水2H2O2 Mn022H20 + 02 f

工业上制0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6、氧气的化学性质: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齐購

①(黑色)C + 0 2点燃CO 2 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

量。

②(黄色)S + 02点燃S02 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

性气味的气体S0 2。

③(红色或白色)4P + 50 2点燃2P2O5 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

于发令枪、烟幕弹)

④(银白色)2Mg + 0 2点燃2MgO 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

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3Fe + 20 2点燃Fe3O4 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

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7、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02、CO、

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8、化合反应(多变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属基本类型之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AB=A+B 《属基本类型之一》

9、氧化反应(必须有氧参加):物质与氧(氧气和氧化物)发生的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

供氧,它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不属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人的衰老、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不属基本反应类型》

10、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

变。(如: 2H2O2 Mn022H2O + 0 2 f此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1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步骤:(I皆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①查(装置气密性)②装药品等③固定装置④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

⑤收集气⑥移出导管(离)⑦熄灭酒精灯

(自然界的水)

1、电解水《通的是直流电》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电解水中正极产 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 1 : 2 ;质量比为8 : 1。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

H 2而生成H 2O ;也不

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 工业上制H 2的原料:水、水煤气(H 2、CO )、天然气(主要成分 CH 4)

2、。■混合物(多种物质组成

)如:空气、河水等

'纯净物(同种物质组成

单质:H 气0、氢气、金属(Cu Fe )

稀有气体等

化合物<■

"氧化物: ^0^20203、、C 三氧化等 非

氧化物

3、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

②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均可 卜构成物质,因此,没

有大小之分。

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4、水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静置沉淀 一一 吸附沉淀 一一 过滤 一一 蒸馏

5、过滤操作: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如:粗盐提纯

操作要点:“一贴”用水润湿滤纸并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

6、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①加热煮沸(蒸馏)

;

②加入化学试剂转化成软水。

利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 卜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

丿水)。

7、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 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 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8、爱护水资源,主要从 :①节约用水;

②防止水体污染两方面着手。水的污染来自于

A 、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

B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C 、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防止水体污染措施: ①生活用水处理后排放;

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9、H 2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点燃前一定要验纯,发出

的火焰。)

作为燃料的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产物(水)不污染环境。

实验室制H 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淡蓝色

(物质构成的奥秘)

1、分子、原子、离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注:质子、中子、电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气体单质如H2、02、N2、C12 (即双原子分子)等、一些固态单质C、S、P 等。化合物如H2O、CO2、P2O5 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如NaCl、CaCl2、NaF、KCIO 3、ZnSO 4。

例:构成氯酸钾的微粒是K+、CIO 3-。

2、原子

障子榜/质子(带正电荷)

-...... (除氢原子外)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1■电子(带负电荷)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5、要记住1 —20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除He只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6、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c.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2)化学符号的书写a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b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 ”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 加。 7、下列由原子结构中哪部分决定: 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③元素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④ 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 +中子数决定。(即:相对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 Fe 、Fe 2+、Fe 3+,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 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质子数(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申元素的原子,如:

Ne 和出0; S 和 02; Na + 和

NH4+。

8、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原子电子层相同,同一族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原子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 9、 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即原子得失电子>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质子数 工核外电子数 10、 (1)化学式的意义:(如H 2、H 2O 等) ① 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 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 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 女口: MgO (氧化镁)、NaCI (氯化钠) ② 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

女口: KMnO 4 (高锰酸钾)、K 2MnO 4 (锰酸钾) MgSO 4 (硫酸镁)、CaCO 3 (碳酸钙) 11、 书写化学式的步骤:(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a. 按元素化合价正价前负价后写出元素符号并标 b. 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 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 12、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离子的电荷数 在数字上相等)

一价氢锂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化合价在数字上相等

一七氯三五氮,硫价常显二四六, 铜汞一二也都有。

(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13、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

== W 二戶二「儿X 100%

该化合物的分子量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前后

三不变:①原子的种类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没变

二变: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2、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书写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写”“配”“注等”

配平方法:①最小倍数法:如, 2KCIO 3 Mn°2 2KCI + 30 2 T

② 奇偶法(两边某一原子多次出现):H 2S + ° 2点燃S°2+ 2H 2° ③ 观察法(从较复杂的入手):4H 2°+3Fe 高温 Fe 3°4 + H 2

3、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

(读出元素质量比)

③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4、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读法:

如:

相对原子量: 元素质量比: C 12 12 + °2 点燃 C°2

:16 X 2 : 12+16 X 2

:

二氧化碳分子

(读出粒子个数比)

②、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12份质量的 碳与

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 44份质

量的

氧化碳 (读出反应物、生成物)

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相对分子量与质量成正比关系。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单质:

金刚石(C):无色透明、正八面体,不导电,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深灰色、不透明的鳞片固体,质软导电,是最软的矿物之一;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C60: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注:木炭(活性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吸附异味、脱色),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

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2、碳(C)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C+ O2—(氧气充足)C+ O2 —(氧气不足)

高温

②还原性:C+ 2CuO高2Cu + CO2 T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得氧,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

Cu 0:失氧,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

(碳还原金属氧化物一般生成C02,碳还原非金属氧化物一般生成CO。)反应条件

一般都可是“高温”。

3、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室制CO2: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CaC03 + 2HC1 === CaCl 2 + H2O + CO 2 T 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I),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工业上制CO 2的方法是: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 + CO 21

4、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确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注:1)CO2、HCI、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 )只能用排水法2)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9,如果某气体的分子量大于29可用向上排空法,否则反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