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称为“可见宇宙”(总星系),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光年:距离单位。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宇宙间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各种星际物质统称为天体。

2.最基本的天体为恒星和星云。★

3.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

6.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太阳系简图:

8.读下图分别说出行星的名称:★

A B C D E F G H

9.分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是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远日行星。

10.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木星卫星最多。小行星带位于和之间。

11.八大行星具有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12.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约76年。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结合上一页太阳系简图和课本第11页行星基本数据表格概括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的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1)从结构特征看:地球在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方面与相邻行星具有相似性。 (2)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相似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具有了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又叫“金锁链条件”(注意区分条件和产生这些条件的原因):※

(1) 充足的水汽

(2) 适宜的温度 自身条件

(3

)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 稳定的太阳光照

(5) 安全的宇宙环境

产生这些条件的原因:充足的水汽----地球内部重力收缩,水汽不断溢出地表冷却形成水;适宜的温度----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有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地球外围厚厚大气层的保护作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加上大气不断的演化;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正处于旺年期;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是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

(2)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 微米之间,分为 、 和 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 部分。

(3)太阳辐射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大致由南北半球的低纬向高纬递减。(注意:不能答成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太阳辐射在中国的分部规律: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 运动、 循环的主要能源。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标志是 ,能反映太阳活动能量激烈爆发的标志是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气候------统计表明,在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明显 ;反之,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 。

(2)影响通信------耀斑放出的辐射到达地球,引起大气 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 ,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

(3)产生极光------太阳风(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那里的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 。极光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比较常见:如俄罗斯、挪威、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州)瑞典、芬兰、冰岛等高纬度国家。

3. 这些部门:通信部门、航天部门、航空部门、军事部门和气象部门等应该加强对太阳活动的

研究和预报,原因是这些部门都与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的自转

1. 自转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 向

的旋转。 2. 时针观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 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时针方向旋转。

3.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要的时间:

恒星日:自转360°,用时 时 分 秒; 太阳日:自转360°59′,用时 时。恒星日是真正周期。

4.自转速度★★★(见右图)

(1)角速度的分布规律为:全球各地均为 /小时,极点

为。

(2)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最大,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向北

递减,南半球向南递减),极点为。

(3)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和海拔高度======纬

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同纬度地区,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如下图:

根据右下图完成填空:

A.该地在那个(南或北)半球。

B.该地的纬度大约在附近。

C.a和b纬度相当,但是a的线速度却大于b,原因可能是a 。

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加上地球不停的自转,产生了现象。

(2)根据上图进行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进入夜为线,由为晨线。弧ab段是线,弧bc段是线。★★★★

(3)晨昏线的五大特征:

a. 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b.晨昏线始终平分赤道,也平分地球

c.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度地方时为 6 点(见上图)

d.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18 点(见上图)

e.晨昏线只有在二分日才能跟经线圈重合

2.地转偏向力★★★★★

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

分布规律是: 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厉害,赤道上不偏转。地转偏向力的主要运用领域在=====河流侵蚀与堆积、火车铁轨磨损、气旋和反气旋的判断、台风的研究、风向的形成等。

例如:下图为南半球某河流入海口处,图中岛屿面积因泥

沙不断沉积,面积不断增大,岛屿最终将与M、N哪个河岸

连在一起?

答:

例如:右下图中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将与南岸还是北岸

连在一起?

答:

小结得出规律=====河中岛屿最终将与哪个河岸连在一起,与

地转偏向力的偏向相反。即地转偏向力向左,岛屿与右岸连在

一起,地转偏向力向右,岛屿与左岸连在一起。

3. 产生地方时(经度差:同减异加)★★★★★

(1)经度相同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3)越往东边,地方时越早。(早要加时差晚要减时差)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例:已知东经12°E地方时为8点39分,求63°E和111°W的地方时。

解:

12°E 63°E

8 8点39+3时24分=12:03

所以63°E的地方时为12点03分。

111°W 12°E

8点39分-8时12分=0点27分 839分

所以111°W的地方时为0点27分。

4.时区和区时★★★★★

时区的划分:

(1)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占个经度,以该时区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

(2)一个时区相差个小时,同一个日期范围内,越往东区时。

(3)北京时间采用的是东区区时。

(4)区时的计算:(用时区差来求:同减异加)

例子:已知东八区的区时为12点08分,求东二区区时,再求72°W的区时。

解:东八区和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相差6个小时,因为东二区在西边,区时晚6个小时,所以东二区区时为12:08-6=6:08

因为72°W在西五区,与东八区相差13个小时,又因为西八区在西边,区时晚13小时,所以西八区区时为12:08-13:00=23:08

5.日期和日期变更线(见下图)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是沿经线穿行的折线。

自然日界线是地方时为点所在的经线。当两条日界线重合时,全球一个日期。

人文日界线---180°经线自然日界线---0点钟所在的经线

二.地球的公转★★★★

写出右图中ABCD的节气名称:

A

B

C

D

1.公转的方向:

2.公转的周期: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公转速度(见下图)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

在近日点(1月初)较;

在远日点(7月初)较。

4.黄赤交角★★★

地球平面与平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度数约为。

5.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才在之间来回的移动,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为二分二至日中的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二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6.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Ⅰ.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有现象,南半球则相反。赤道上则。

(2)夏至日为月日,北半球昼长分布规律是

直射点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

例子:

读右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示这一为月日,北半球的(节气)。

(2)此刻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3)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

乙地日出时刻是点钟。

(4)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我国

南极中山考察站的夜长小时。

(5)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北京中正午太阳高度是。

(6)按图中所示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是()

A.北京B.伦敦C.悉尼 D.洛杉矶

答:(1) 6 22 夏至日(2)23026′N,1800(3)晨 4(4)8 24

(5)73026′(6)B

变式训练: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要求。(答案参考第12页)

(1)在左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图左所示为北半球(节气日),日期为,此时,地球位于右图中的位置附近,公转速度较(快、慢)。

(3)A、B两点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白昼时间较长的是。

(4)A 地的地方时为 ,B 地的地方时为 。 (5)“两条日界线”所在的经度为 、 。

Ⅱ.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一天中,各地地方时 点太阳高度最大,称为 高度。太阳高度(用h 表示)可以指任何时刻太阳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但是正午太阳高度只能在当地地方时 点才能出现。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 = 90°- 纬度差(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例如:已知某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1°N ,求苍南县(27°N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再求36°S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7°N - 21°

N =6° °- 6°=84°

27°N + 36°S =63° °- 63°=27°

分别求出苍南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解: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

A .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为地方时正午12点。

B .确定当地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计算。

C .确定日影长短:一天中正午12点的影子最短。

D .确定日期: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年中最大时,为6月22日。 E.确定楼间距: (如下面左图所示)

北半球楼间距取决于冬至日12月22日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南楼高度为h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 则最小楼间距L = h × cotH (余切)

F .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α + H = 90°(右上图) Ⅲ.四季的更替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和 的季节变化。夏季就是一年中 较长、 较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 较短、 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3--5月: 春季 6--8月: 夏季 9--11月:秋季 12--2月:冬季 Ⅳ.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年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 ,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 ,寒带与热带之间是 。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

(1)画图(逆时针) (2)夏至日 6月22日 ① 慢 (3) A A=B B (4)12点,18点 (5)135°E 180°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地震波

根本依据: 的传播速度,可分为横波(s)和纵波(p )。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纵波共同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特点

分类

较快较慢固体、液体、气体固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

而改变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

人们有什么感觉?那水面

上的感觉呢?为什么呢?陆地上: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水面上: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直接依据:两个不连续界面,即面和面。

2.分层结构(见上图)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

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

约为千米,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地壳可划分为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因为是双层结构,

由层和层组成;大洋地壳较薄,层较薄或缺失了,是单层结构。所以层连续,层不连续。

地壳的分布规律是: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地幔的下界面距地表约千米处,主要由含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重点中的重点)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的发源地。地幔呈固态。

地核:地核分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态或者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通过外核),内核呈态(原因:是纵波速度明显加快)。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随高度增加密度减小。

2.水圈:

3.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1)形式:有气态、和三种基本存在形式。气态矿物的代表如、液态矿物的代表如、固态矿物的代表如等。

(2)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2.岩石★★

(1)分类:按照成因,岩石可分成(火成岩)、和三大类。

(2)常见岩石: 最常见的侵入岩是岩,常见的喷出岩有岩、岩和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等。

常见的变质岩有岩、岩、岩和岩等,分别由岩、岩、岩和岩变质形成。(3)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二是含有。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

A.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区别就是岩浆是否有喷出地表)

※成因 ====== 冷却凝固形成。

侵入岩的代表岩;喷出岩的代表有、、。

B.沉积岩:如下图中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成因 ===== 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

C .变质岩:

※ 成因 ===== 变质作用(条件是高温、高压)

1.地质循环

(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 (2)示意图:如下图★★★★★(示意图是重点) ※ 分别说出图中①--⑩的地质作用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上图的还原图★

岩浆(高温)

2. 岩石的转化(示意图要会转换)★★★★★(认真对比下面几个图形,找出其不同点)

◆要求◆ )的地质作用名称。

小结:

例题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B 、D 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 A .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 .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 .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 .沉积岩、变质岩

2.图中②表示的是( )

A .外力作用

B .变质作用

C .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D .高温熔化作用 例题2: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图中F 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 风,沙丘是由 作用形成的。

变质岩

变质作

风化、沉积、成岩作用重熔再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

(4)如果D处为石灰岩,E处的岩石由其变质而成,则E处的岩石可能为,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地貌。

(5)按岩石的成因分,花岗岩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岩,根据图示可判断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等。

例题1 答案:A B

例题2 答案:

(1)西北风力侵蚀

(2)东北风力搬运沉积

(3)上升

(4)大理岩喀斯特(岩溶)

(5)岩浆(火成)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主要力量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力作用,二是内力作用

2.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来自

外力作用来自

3.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和固结成岩等。

相关名词解释:

◆风化=====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受温度、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

影响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如下图①过程就是风化作用,②为搬运作用:

◆侵蚀====广义的侵蚀作用指各种外营力对地表的破坏

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和过程。

4.影响

内力作用:使代表变得起伏不平。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结论:主要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观点:

a.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沟、海岭等)分割为六大板块。

b.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并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c.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一定要掌握的几个地方(在右图

中把他们圈出来):地中海(位于

板块与板块的

边界,面积会不断)、

红海(位于板块与

板块的边界,面积会

不断)、阿拉伯半岛

(位于板块)、印度

半岛(位于板块)、

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与板块碰撞挤

压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由

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板块的相对运动状态与边界类型:

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分离张裂-----生长边界

□碰撞挤压-----消亡边界:

◆(陆--陆)====在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

如: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褶皱山)和青藏高原;

◆(陆—洋)====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了→→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海岸山脉);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了→→落基山脉(北美洲西海岸的海岸山脉);

□分离张裂-----生长边界:

◆(陆--陆)====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大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由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红海(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特例: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大裂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分类:两大类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

●褶皱:有两种形态-----岩层中间向上隆起的叫斜,岩层中间向下弯曲的叫斜。

褶皱示意图

◆注意:地质构造、地貌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根据上图完成下表:

附: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有“岩层形态”(适用于剖面示意图)和“岩石新老关系”(适用于平面图、剖面示意图)。判断地质构造看岩层形态,判断地貌看地表的高低起伏,地表隆起为山地,凹陷下去为谷地;构造地貌是构造和地貌的合称。 〒思考题〒上图中甲、乙两处地貌的成因分别是? 答:甲处------

乙处------

●断层:岩层出现的断裂错位现象。相对上升的岩块叫 ,相对下降的岩块叫 ,地垒常形成高地或山地,叫断块山,如华山、泰山、庐山、峨眉山万佛顶;地堑常形成低地或谷地,叫断层谷,如渭河平原(成因:先是岩层断裂下陷,后渭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河谷地。小结:

向斜谷向斜山(外力)背斜山背斜谷(外力)构造地貌中新翼老向斜背

斜中老翼新岩层新老关系形态最根本的判断方法褶皱

地质构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