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

一、病史、主诉、症状、体征(概念)

㈠病史:是诊断疾病的基本材料,其内容包括:⑴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⑵主诉(chief complaints):是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疾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症状、部位、时间三要素。⑶既往史(past history)⑷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⑸月经(menstrual history)与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月经;妊娠与生育次数及计划生育等情况。⑹家族史(family history)。

㈡症状(symptom):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㈢体征(sign):医生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二、常见症状:发热、心悸、呕吐、呼吸困难、膀胱刺激征等(概念、分类)

发热(fever):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非调节性)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

3、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4、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5、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6、弛张热: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败血症、风湿病、结核病等。

7、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多见于流感、风湿热、结核病等。

心悸(palpitation):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1、心脏搏动增强:心室肥大、甲亢、贫血、发热等。

2、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

3、心脏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

呕吐(vomiting):胃内容物经食管逆向流出口腔的反射性动作。

1、反射性呕吐:胃原性呕吐,与进食有关。有恶心(nausea)先兆,呕吐后自觉舒适。多见各型胃炎、幽门梗阻等;其它如肾绞痛、急性心梗、急性肝炎、胆囊炎等。

2、中枢性呕吐:呈喷射状。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无恶心先兆,可见于脑炎、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等。其它:洋地黄、吗啡、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3、前庭神经功能障碍: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眩晕、恶心、耳鸣、心悸、出汗等。梅尼埃病。呼吸困难(dyspnea):呼吸费力,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异常改变。病因:主要是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因素、血液病等也可引起。

尿频(frequent micturition)、尿急(urgent micturition)与尿痛(dysuria)

1、三者合称膀胱刺激征

2、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膀胱结核,输尿管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癌等。

昏迷:高级中枢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

感染性疾病: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

各种病原体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脑炎,脑膜炎等。

脑组织受到破坏、压迫或脑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脑外伤,脑肿瘤等。

三、外科

1.无菌消毒有哪些方法?

手术器具和物品的处理:⑴机械灭菌法⑵化学消毒法:①消灭伤口、皮肤、某些物体和空气中的细菌:碘酊(2%)、碘伏、苯扎溴铵(新洁尔灭)(0.1%)、氯乙定(洗必泰)(0.1%)、乙醇(70%)、中性戊二醛(2%)等。②浸泡消毒器械,时间不少于30min。⑶气体熏蒸法:甲醛(40%)、乳酸(80%),用于空气消毒;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用于不耐湿与热的物品。⑷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压高温维持30min,灭菌后物品可保留2周;设备费用贵,维修要求高,不可用于瓶装液体的消毒。⑸煮沸灭菌法:煮沸后再持续15~20min⑹火焰灭菌法:紧急情况下,金属器械可用此法。⑺微波灭菌法

2.常见术后并发症

①急性大出血:手术时止血不完善、血管结扎线松脱、术中小动脉痉挛术后扩张、凝血机制障碍。

②肺不张:最常见肺部并发症,多见老人、长期吸烟者和有慢性支气管炎者。③急性胃扩张:反射性胃麻痹。④腹胀:腹部手术后,肠蠕动发生反射性抑制,可用新斯的明。⑤尿潴留:疼痛、盆腔神经受刺激和脊椎亲本等,引起反射性膀胱括约肌痉挛或暂时排尿反射障碍;不习惯床上排尿;⑥切口血肿、切口裂开;⑦手术后感染:消毒不严,无菌技术不落实所致;尿路感染:多因尿潴留和

导尿污染所致;⑧静脉血栓形成:过久卧床致血流缓慢、药物刺激或放置致静脉内膜损伤等;术后及早活动,血栓形成后制动患肢,抗凝、溶栓、手术、

3.心肺脑复苏CPCR的概念以及心跳骤停抢救的步骤(九步)

概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紧急采取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称之心肺脑复苏。

心跳骤停抢救的步骤(三个阶段九步骤):

(一)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

A.气道通畅(Airway):头后仰、托下颌、张口(徒手三步手法)

①口腔内容物可用手挖出

②溺水者排水法(俯卧撑法)

③不影响呼吸道通畅,不要因清理呼吸道而影响BLS的开始

B.人工呼吸(Breathing):人工通气——口对口/鼻对鼻

①一次吹气1.5~2.0s,连续2次,吹气量800~1200ml

②暂停心脏按压

③气道通畅,夹闭鼻孔

C.人工循环(Circulation):人工循环——胸前锤击(5J)

①心跳骤停1min以内

②室速或室颤的早期

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④掌握从20cm高处向胸骨中部快速一击

(二)二期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D.药物治疗(Drugs):

①给药途径:首选肘前静脉,第二位气管内,最后选用心内注射

②药物种类: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阿托品

E.心电监护(ECG)

F.心脏除颤(Fibrillation):

①早除颤:室颤3min内除颤,70%~80%可恢复足够灌注心律

盲目除颤,200J,300J,360J

吸氧+肾上腺素+除颤

②早开胸按压:胸外按压10%~14%完全康复

停跳后最初4~5min按压有效

标准按压仅有正常颈总动脉血流3%~30%

(呼吸道的管理:口咽或鼻咽导气管,简易面罩加压通气,气管内插管,人工通气:呼吸机)(三)复苏后期处理(持续生命支持PLS)

G.诊断(Gauge):评估病情和救治,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针对性救治

H.低温(Hypothermia):

①脑复苏是复苏重点和关键,CPCR成功标志

②低温是众多措施中有效、肯定方法之一

③降温:早(<10min)(33~35℃)、快(30min)、够

I:加强治疗(ICU):

①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维持有效循环功能,改善脑及全身血流灌注

②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体液疗法

③呼吸功能支持,参数调节、血气分析指标维持,呼吸监测

④监测与调控内环境维持稳定状态,酸碱、体液、电解质、营养代谢支持

⑤肾功能监测及防治肾衰,肾前性、肾后性和肾性肾衰

⑥消化系统监测及防治胃肠粘膜,肝功能衰竭,胃液pH>4.5,抗酸药、H2受体阻滞剂,冷水

⑦凝血机制监测及防止DIC:3P试验,抗凝治疗,凝血酶原时间小于对照值30%为宜

4.颅脑外伤的分类、主要临床表现

㈠头皮损伤:⑴头皮血肿:①皮下血肿:血肿位于皮下组织层之间,此层致密血肿不易扩散,体积小,周围组织肿胀增厚,触中心有凹感,血肿部位疼痛明显。②帽状腱膜下血肿: 多由小动脉或头皮导血管破裂所致,此层组织疏松、血肿易扩散,甚至遍布全头,疼痛不如皮下血肿明显。③骨膜下血肿: 多因受伤时颅骨发生变形,颅骨与骨膜分离、骨折等,如新生儿产伤、凹陷性颅骨骨折,骨膜撕脱等,血肿范围常受颅缝限制,局限于某一颅骨表面。⑵头皮裂伤:多由锐器所伤,此种伤由于头皮血运丰富,血管位于帽状腱膜与头皮之间的致密层,断裂时不易回缩,故伤口不大,但出

血较多。帽状腱膜裂开时往往伤口裂开、帽状腱膜未裂开时伤口一般对合良好。⑶头皮撕脱伤: 指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或连同骨膜一并撕脱所致,往往伤口出血多,而发生失血性休克。

㈡颅骨损伤:

⑴颅盖骨折: ①线形骨折: 一般系外力直接作用颅骨所致,可单发或多发,除头皮全层裂伤肉眼可见外,一般需经X线证实,但要警惕合并颅内出血及脑损伤。②颅骨凹陷骨折:1、粉碎性凹陷骨折:多发于成年人,颅骨全层深入或内板深入颅腔,甚至刺破脑膜、脑组织。2.乒乓球样骨折:一般发生在小儿,凹陷之颅骨一般不刺破硬膜。

⑵颅底骨折:①前颅底骨折:常累及眶顶及筛骨,常伴有鼻出血、脑脊液鼻漏、球结膜下出血、眼眶周围淤血(熊猫眼)、外伤性气脑,甚至损伤嗅、视神经。②中颅凹骨折:蝶骨骨折伴脑膜破裂时,血液和脑脊液经蝶窦鼻腔流出,颞骨岩部骨折伴中耳鼓膜破裂时,脑脊液经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时经耳咽管鼻腔流出、常合并颅神经周围性损害,骨折波及破裂孔时常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

③后颅凹骨折: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伤后2日出现乳突皮下淤血,如骨折在基底部,有枕下淤血肿胀,如在枕骨大孔感处可有后组颅神经的损害。颅底骨折X线拍片时只有三分之一颅底骨折成阳性,三分之二的颅底骨折拍片显示不清。CT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㈢脑损伤:

⑴脑震荡:表现: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或完全昏迷,但一般地说意识障碍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醒后对受伤当时情况或伤前一段时间内情况不能记忆,称逆行健忘。在意识障碍期间出现皮肤苍白、出汗、血压↓、呼吸浅慢、心跳慢、肌张力↓、各种生理反射消失。意识恢复后以上情况消失,可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短期内恢复,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中无红细胞。

⑵脑挫裂伤:①一般症状:意识障碍多较脑震荡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多在半小时以上,但亦有个别特殊情况的脑挫裂伤受伤时并无意识障碍。有的甚至昏迷直至死亡。意识恢复后常有较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情况。②体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偏瘫、单瘫、失语几及颅神经的改变、癫痫发作等,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有大量红细胞。③继发脑水肿、出血(血肿形成)、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常表现为症状进行性加重,应警惕颅内血肿形成。⑶脑干挫伤:表现:伤后持续昏迷,有相应脑干损伤的症状,如去脑强直、锥体束征,以及相应损伤脑干处的颅神经症状,但相当一部分病人预后不良,部分损伤较轻的病人昏迷可达数月,也有一部分最后形成植物人状态。头颅CT,MRI检查可清楚的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及范围。

⑶颅内血肿:⒈硬膜外血肿;⒉硬膜下血肿:①急性硬膜下血肿;②亚急性硬膜下血肿③慢性硬膜下血肿。⒊脑内血肿: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为主,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甚相似。其意识障碍过程受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和血肿形成的速度影响,由凹陷骨折所致者,可能有中间清醒期。⒋脑室内出血与血肿:病情常较复杂严重,除了有原发性脑损伤、脑水肿及颅内其他血肿的临床表现外,脑室内血肿可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脑积水,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使意识障碍更加严重;脑室受血液刺激可引起高热等反应,一般缺乏局灶症状或体征。⒌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表现为伤后经历了一段病情稳定期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5.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

(一)头痛:呈进行性加重过程,部位多见于额、双颞及枕以早晨和晚上为重。

(二)呕吐:胃肠功能紊乱,与进食无关,呕吐时间多出现于头痛剧烈时,呈喷射性。

(三)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为视神经乳头边界不清,乳盘高起,静脉怒张,迂曲,严重者可伴有视网膜渗出、出血等。晚期部分病人视力减退,查视野生理盲点扩大。

(四)脉搏、血压及呼吸的变化。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时,脉搏缓慢(50~60次/分),若压力继续增高,脉搏可以增快。颅内压迅速增高时血压亦常增高。呼吸多为频率改变,先深而慢,随后出现潮式呼吸,也可浅而快,过度换气亦不少见。

(五)意识及精神障碍。颅内压急剧增高时可致昏迷,或呈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嗜睡等,慢性颅内压增高时,轻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重者可呈进行性痴呆、情感淡漠、大小便失禁。老年及中年患者精神症状多见。

(四)小儿前囟张力增高,颅缝增宽,叩击颅骨有破罐音。

(五)头皮静脉怒张,有枕骨大孔慢性疝时,颈有抵抗。

(六)柯兴氏反应:血压增高,脉搏变慢、有力,呼吸深慢。

6、阑尾炎的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

1.症状:⑴腹痛:70~80% 转移性右下腹痛;程度、性质、部位可有不同;⑵胃肠道症状;⑶全身症状:中毒症状

2.体征:⑴右下腹痛;扣诊⑵腹膜刺激征Blumberg ’s sign(+);⑶右下腹包块;⑷其他:①结肠充气实验Rovsing,s Sign;②腰大肌实验③闭孔内肌实验④肛门指检

3.实验室检查:

4.影像学检查:①KUB、②B超;③CT。

鉴别诊断:

1.溃疡穿孔;

2.右输尿管结石;

3.妇产科疾病;

4.急性肠系膜淋巴节炎;

5.其他。

7.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

病史症状:外伤史、痛、活动受限

体征: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压痛、异常动度、骨擦音、骨传导音减弱

四、恶性肿瘤

1、肿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以局部肿块表现。

基本特征:1、组织块呈过度而不协调的生长;2、即便诱发刺激因素停止后,这种组织块仍不断生长。

2、肿瘤的同型性、异型性。

同型性:不论良性或恶性肿瘤,与发生该肿瘤的正常组织相比较,总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常作为诊断其组织起源的依据。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异型性大小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4.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扩散

生长方式

①膨胀性生长:多数良性瘤的生长方式。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②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的腔面的肿瘤,向表面生长。良、恶性肿瘤。③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瘤细胞分裂增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和血管内。向树根长入泥土一样,浸润破坏周围组织。

肿瘤的扩散

①浸润(直接蔓延)②转移(metastasis):(1)淋巴道转移(2)血道转移(3)种植性转移5.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根据组织起源分类)

肿瘤的命名分类:[部位(器官)和/或组织(细胞)的名称+肿瘤学分类]

分类:①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脂肪瘤);②恶性肿瘤:①癌:上皮组织肿瘤(鳞状细胞癌);

②肉瘤:间叶组织肿瘤(纤维肉瘤)③母细胞瘤:幼稚组织肿瘤(神经母细胞瘤)④恶性××瘤:不宜用上述(恶性黑色素瘤)⑤习惯用法: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⑥交界性肿瘤:良恶性难分辨的肿瘤

6.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及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概念:是指示体内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生物学特性的生化物质。

临床上主要是指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以检测到的、并与肿瘤消长相关的物质。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早期诊断包括亚临床原发灶的诊断和亚临床扩散与复发的诊断。

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①由肿瘤细胞分泌的标志物:甲胎蛋白(AFP);②宿主反应标志物:血清铁蛋白(SF);③不排泌到循环体液的标志物:肿瘤基因或相应肿瘤的特异蛋白等。

7.肺癌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肺癌被分为两类:

⑴小细胞肺癌(SCLC) ;⑵非小细胞肺癌(NSCLC):①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②腺癌(Adenocarcinoma)③大细胞癌(Large cell carcinoma)

临床表现:

1)肺部症状:包括刺激性咳嗽、喘鸣、胸闷、胸痛、咳血丝痰等。

2)胸部侵犯症状:包括胸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心包压塞、恶性胸膜渗出和上腔静脉综合征。3)肺外症状:一般症状: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等。由转移所致:脑、中枢神经系统:颅内压增高;肝转移:骨转移:常见部位有肋骨、脊椎骨、骨盆、四肢长骨。

4)副肿瘤综合征*:伴随肺癌的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引起的各种激素介导的临床症状和表现。例如骨关节病综合征,重症肌无力,Cushing‘s 综合征等

5)Pancoast肿瘤*:肺尖肿瘤的局限性压迫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可以产生上叶顶(Pancoast) 肿瘤综合征, 以同侧肩臂疼痛为特征。椎体旁侵犯和交感神经压迫可以导致Horner’s 综合征。6)Horner’s 综合征:眼球内陷;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同侧面部无汗。

7)大多数的患者被诊为肺癌时存在临床症状,而有6%的患者在诊断时是无症状的。

五、精神神经

1.精神疾病特点,及与神经疾病的关联与区别

精神医学的特点:

(一)患者特点:精神疾病者中除神经症外,精神病者否认自己患有精神异常,即自知力缺乏。因而病人拒诊、拒药。如强制诊治往往发生暴怒、兴奋等。

(二)病程特点:对精神病者的检查和观察应以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进行。要了解病人自出生后各个年龄阶段发育史、生长过程和家庭教养,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影响。在心理学上要了解心理活动状态、性格特点、智力发育、学习成绩、爱好和能力等等。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方面了解和分析。作为诊治的参考。

(三)治疗特点精神疾病的病因迄今还未完全阐明。因此对因治疗是不适宜的。一般强调心理学治疗和环境治疗。药物治疗也是重要不可缺的。需要医院、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进行预防、医疗的康复构成防治网的一种完整医疗体系。

精神疾病特点与神经疾病的关联与区别:

⑴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两种疾病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两者的区别,只是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而已。

⑵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是属于器质性病变。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障碍。

⑶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炎和变性等精神障碍,即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也有各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而无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因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病中,有的两者难以严格区分。有的彼此分离,也有相互关联。

2.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类型

发病机理:(一)生化代谢障碍 1.多巴胺假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脑内某些部位内多巴胺能活动过度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尾状核、壳核及伏隔核内有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多;2.五羟色胺(5-HT)传递障碍假说精神分裂症可能与患者脑内5-HT能活性降低有关。3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生可能与脑内多巴胺系统(活性过强)与5-HT系统(活性过低)之间的不平衡有关。

(二)高级神经活动症理生理学假说(三)免疫学假说(四)心理学发病机理(五)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学说。

临床常见类型:一、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最多见;二、单纯型;三、青春型;四、紧张型。3.躁狂抑郁症的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躁狂型、抑郁型、躁狂抑郁型等。

临床表现:产生情感的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症状,可表现为躁狂与抑郁两种临床表现。躁狂症状特点:情感高涨、思维迅速、言语与动作增多。抑郁症状特点: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4.癫痫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类型:①原发性癫痫:其真正的原因不明。虽经现代各种诊查手段检查仍不能明确。②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指能找到病因的癫痫。

5.脑出血、脑缺血的主要病因及诊断要点

㈠脑出血:

⑴、主要病因:

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②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感染、药物(如抗凝及溶栓剂等)、外伤及中毒等所致。

⑵、诊断要点:①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②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

③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典型的全脑症状或和局限性神经体征。④脑脊液压力增高,多数为血性。⑤头颅CT扫描、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㈡脑缺血:

⑴、主要病因:

①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②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⑵、本病多因脑动脉硬化引起,诊断要点:

①年龄在50岁以上具在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者;②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③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起病缓慢;④意识多清楚,较少头痛、呕吐;⑤颅内压增高不明显,脑脊液常无色透明。

一、传染病学

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介

【颁布及修订时间】: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本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分类】:全文共九章八十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5种)。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0种)。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㈡病毒性肝炎

1.基本概念

【定义】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种类及特点]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即HA、HB、HC、HD、HE、HF、HG)型七种。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己、庚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2.病因病机尽管各型病毒对肝脏的影响及引起的肝炎症状相似,但不同肝炎的传染途径不同。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病原体。【各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甲型肝炎:消化道传播(污染食物、水入口)、接触传播(接触已感染者及污染玩具)。乙型肝炎:体液传播(母婴、性接触、输血、吸毒)、接触传播(与已感染者接触)。丙型肝炎:体液传播(输血、注射)。丁型肝炎:体液传播(母婴、性接触);与乙肝共存。戍型肝炎:消化道传播(污染食物、水入口)。庚型肝炎:体液传播(输血、接种、注射、针刺等)。【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细胞的浸润、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枯否细胞的增生等。

3.临床表现

3.1主要潜伏期

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6周-6个月,平均8-12周;丙型肝炎:2-20周;丁型肝炎:①与HBV同时感染,平均6-12周;②与HBV重叠感染,平均3-4周;戍型肝炎:10-60

天,平均30-40天。

3.2临床分型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其临床表现相似,具体分型如下:①急性肝炎: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黄疸型可分3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无黄疸型肝炎是一种轻型肝炎,发生率要高于黄疸型。因无黄疸而不易发现,所以极易造成传染。②慢性肝炎:指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者,多见于由HBV、HCV和HBV/HDV感染后所致。③重型肝炎:发生率0.2%-0.5%,但病死率高。 A.急性重症肝炎 B.亚急性重症肝炎 C.慢性重症肝炎④瘀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较长期(2-4个月或更长)肝内梗阻性黄疸,与肝外梗阻性黄疸不易鉴别。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加以综合分析而确定。 2)鉴别诊断:肝炎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钩端螺旋体病;②胆囊炎及胆石症;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5.治疗多数肝炎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常规措施包括休息、适当的饮食调整及努力控制传播等。药物治疗:长期滥用药物可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恢复,应予注意。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西医西药:急性期恶心呕吐明显、进食过少可静注葡萄糖、维生素C等。各期活动性肝炎可常服维生素B 族、维生素C、肝泰乐、肌苷等。体重增加、疑有肝脏脂肪变性可酌用去脂药物。慢性肝炎尚缺少特效药物治疗,目前采用抗病毒和调整机体免疫药物,可获得一定效果。

6.预防预防措施包括: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加强饮食管理、诊疗器械的消毒、献血员的选择、保护易感人群。

7.有关肝炎的一些基本概念二对半:显而易见,抗原、抗体共3对,但为什么化验单上大多为“二对半”呢?原来,其中的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周围血液中很难检测到,所以就剩下“二对半”了。但近年来,检测技术有了进步,通过对被检血液中的特殊处理,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也能检测到,化验单上不再是“二对半”,而是“三对”了。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三项组合阳性,这就是俗称的“大三阳”。提示乙肝病毒正在复制,很活跃,有显著的传染性。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俗称“小三阳”,一般提示乙肝病毒非活动状态,复制停止或低复制,没有或有轻微传染性。三抗阳:抗-HBs、抗-HBe、抗-HBc三项阳性:俗称“三抗阳”,一般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已结束,或乙肝恢复期,无治疗价值。

㈢结核病

1.基本概念

【定义】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最为常见。

2.流行病学【结核病疫情上升原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耐药结核菌的产生与扩展,结核菌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双重感染以及许多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则的不完善,使得全球结核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

3.病因病机①结核菌:结核病由结核菌引起,结核菌属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其中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为人型结核菌,牛型感染少见。结核菌为需氧菌、抗酸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生长缓慢。【结核病的病灶中菌群常包括数种生长速度不同的结核菌】 A群:生长繁殖旺盛,存在于细胞外,致病力强,传染性大,多在疾病的早期活动性病灶内、空洞壁内或空洞内,易被抗结核药物所杀灭,尤以异烟肼效果最好,起主要杀菌作用,链霉素及利福平亦有效,但不及前者。 B群:为细胞内菌,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细菌得到酸性细胞质的保护能够生长,但繁殖缓慢。吡嗪酰胺在pH<5.5时,杀菌效果较好。 C群:为偶而繁殖菌,存在于干酪坏死灶内,生长环境对细菌不利,结核菌常呈休眠状态,仅偶尔发生短暂的生长繁殖,仅对少数药物如利福平敏感。B群与C群菌为顽固菌,常为日后复发的根源,仅暂时休眠,可能存活数月、数年,亦称“持续存活菌”。D群:为休眠菌,病灶中有少量结核菌完全处于休眠状态,无致病力及传染性,对人体无害。任何药物对其无作用,多数自然死亡或被吞噬杀灭,很少复发。②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 A.渗出为主的病变 B.增生为主的病变 C.变质为主的病变(干酪样坏死)

4.临床表现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起病大多缓慢,常为午后低热、乏力、纳差或月经失调等症状。肺结核患者可有干咳、咯血(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少数病例急剧发病,有明显的呼吸道和全身毒性症状。

5.诊断①痰结核菌检查②影像学检查③其他诊断方法④结核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新进展:(1)BACTEC技术在结核诊断上的应用(2)聚合酶链反应在结核诊断中的应用(3)纤维支气管镜在诊断肺结核中的价值(4)肺胸膜活检的临床应用(5)CT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6.治疗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对结核病的控制起决定性作用。休息与营养疗法只起辅助作用。①化疗原则: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②适应症:临床上有结核毒性症状、痰菌阳性,X线病灶具有炎症成分,或是病灶正在进展或好转阶段等活动性肺结核。③常用抗结核药物⑴异烟肼(H):属全杀菌剂⑵利福平(R):属全杀菌剂⑶吡嗪酰胺(Z):属半个杀菌剂,

能杀灭吞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⑷链霉素(S):属半个杀菌剂,在偏碱性的环境中方能发挥最大作用,对细胞内结核菌无效。⑸乙胺丁醇(E):抑菌剂⑹对氨基水杨酸钠(P):抑菌剂,与链霉素、异烟肼等联用,可延缓其他药物耐药性的发生。④化疗方法⑴“常规”化疗:使用异烟肼、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12-18个月,已不采用。⑵短程化疗:连用异烟肼、利福平等两个以上杀菌剂,将疗程缩短至6-9个月。⑶两阶段用药:开始化疗的1-3个月内(强化阶段)每天用药,其后(巩固阶段)每周3次间歇用药。⑷督导用药:强化阶段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每日1次给药,由医护人员按时督促用药,可方便病人,提高服药率,增强疗效。㈣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1.基本概念【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临床特点】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

2.流行病学【流行特点】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反复。【传染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期】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带毒,排毒时间可长达病后7天。【病毒存在部位】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中,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污染食具或玩具的接触,也可起传播作用。【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无关。【抗体】抗体于感染后1周出现,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最低水平。抗体存在于血液和鼻分泌物中,但鼻分泌物的抗体仅为血液中的5%左右。流感病毒三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3.临床表现

【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日(数小时至4天)。【临床表现】急起高热,乏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轻度胃肠道症状等。【肺部并发症】可有以下三种类型:原发性病毒性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病毒与细菌混合性肺炎。【肺外并发症】Reye’s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横纹肌肌溶(Rhabdomyolysis)(血清肌酸磷酸酶升高和电解质紊乱)。

4.诊断①流行病史②临床症状③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降低。④病毒分离⑥鼻细胞诊断学:检查深部鼻粘膜压片细胞成分可获早期诊断。

5.治疗①西医治疗:解热镇痛、抗病毒。②中医治疗:中药、针灸、火罐。

6.预防①早期发现和迅速诊断流感②药物预防③药苗预防④其他:食醋熏蒸。

7.补充内容:甲型H1N1流感定义、流行病学特点、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制概况。

二、呼吸系统疾病

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基本概念【定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急性的呼吸系统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名称公布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简称SARS),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主要症状】发热以及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同时伴随着寒战、肌肉疼痛、头痛和食欲减退。【特点】该病传染性极强、传播快、死亡率高。【经典冠状病毒】包括三个群,第一、二群主要为哺乳动物冠状病毒,第三群主要为禽类冠状病毒。【SARS CoV】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 CoV可被归为第四群。【SARS病毒的生存条件及存活时间】在24℃条件下,在痰和粪便中存活约5天,在尿液中存活约10天,血液中可存活15天。在室内条件下,在滤纸、棉布、木块、土壤、金属、塑料、玻璃等表面可存活3天。75℃加热30分钟就能杀死病毒。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按照卫生部推荐浓度,几分钟内就可完全杀死粪便和尿液中的SARS病毒。紫外线照射方法,在距离为80~90cm、强度大于90μw/cm2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体外SARS病毒。另外,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SARS病毒在37℃时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则可杀灭病毒。

2.流行病学

【流行病规律】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青壮年(15岁~55岁)占70%;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现象。【潜伏期】第一代的传播潜伏期在4天~5天,第二代在10天左右,其病原传染力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下降。

3.传播途径①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②接触传播;③微生物气溶胶;④消化道(粪口)传播:虽然SARS患者粪便中发现SARS病毒,但流行病学资料并不支持SARS经消化道传播;⑤血源传播;⑥性传播;⑦其他可能传播途径:如一些动物的饲养、宰杀、食用等;⑧医院内传播。

4.临床表现潜伏期1-12天,大多数4-5天,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少数病人可无发热。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胸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5.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①流行病学史⑴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⑵发病前两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SARS

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区域。②症状与体征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④胸部X线检查⑤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4条及以上,或1.2+2+3+4或1.2+2+4+5条。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条或2+3+4条或1.2+2+4条。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2+3条。

6.治疗①心理治疗②临床治疗:⑴一般性治疗和对症治疗;⑵氧疗;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⑷抗病毒治疗;⑸免疫治疗;⑹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于对疑似患者的试验治疗,以帮助鉴别诊断;二是用于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真菌感染;⑺中医药治疗;⑻重症SARS的治疗原则:监护与一般治疗;呼吸支持治疗。

7.预防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基本概述【定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发病率】1992年我国北部和中部地区调查结果,COPD患病率占15岁以上人群的3%。美国男性成人患COPD者占4%-6%,女性占1%-3%。【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关系】◇当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

◇如患者只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而无气流受限,则不能诊断为COPD,而视为COPD的高危期。

2.病因: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其他(如机体的内在因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气温的突变等都有可能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

3.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或胸闷;其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OPD 病程分期】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分型】气肿型:红喘型,pink puffer,PP型,A型;支气管炎型:紫肿型,blue bloater,BB型,B型;混合型:临床上常二者同时存在称混合型。

4.诊断及鉴别诊断【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血气检查;其他:合并感染有关的检查。【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其他原因所致呼吸气腔扩大。

5.治疗①稳定期治疗:戒烟;支气管舒张药;祛痰药;长期家庭氧疗(LTOT)。②急性加重期治疗:确定急性加重期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支气管舒张药;控制性吸氧;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㈢支气管哮喘

1.基本概念【定义】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2.病因病机【病因】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但其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影响有关。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激发因素有下列数个,如①吸入物;②感染;③食物;④药物;⑤气候变化;⑥精神因素;⑦剧烈运动;⑧月经、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病机】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哮喘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3.临床表现①有反复发作史或致敏原接触史;②常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③患者被迫端坐或向前俯坐,表情痛苦,鼻翼煽动,面色苍白;④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两肺布满哮鸣音。伴有继发感染时可有湿性罗音。久病者,可有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体征;⑤X线检查:发作时显示肺气肿;⑥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均增高。

4.诊断①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上述诱发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④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和体征)至少应有下列三相中的一相阳性:⑴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⑵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⑶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⑤排除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5.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①脱离变应原②药物治疗⑴支气管舒张药: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药。⑵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色苷酸钠⑶其他药物:酮替酚和新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阿斯咪唑、曲尼斯特、特雷他定;白三烯调节剂。

㈣慢性支气管炎

1.基本概念【定义】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病因病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极为复杂,迄今尚有许多因素还不够明了。近年来认为,慢性支气

管炎的发生与如下因素有关:⑴大气污染;⑵吸烟;⑶感染;⑷过敏因素;⑸其他:气候变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老年人性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④营养对支气管炎也有一定影响;⑤遗传。

3.临床表现⑴症状:主要症状有①慢性咳嗽、②咳痰、③喘息。⑵体征:早期可无任何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有散在的干、湿罗音,多在背部及肺底部,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喘息型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喘音,发作时,有广泛哮鸣音。长期发作的病例可有肺气肿的体征。

4.临床分型和分期⑴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①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②喘息型:除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症状,并伴有哮鸣音。⑵分期:按病程进展可分为三期:①急性发作期;②慢性迁延期;③临床缓解期。

5.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状。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后,临床上凡有慢性或反复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诊断即可成立。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6.治疗慢支的治疗可分为两上阶段:⑴急性发作期的治疗①控制感染;②祛痰、镇咳;③解痉、平喘;④气雾疗法。⑵缓解期治疗①疫苗;②锻炼;③保暖;④避免诱发因素。

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基本概念【定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Graves病】甲亢的病因较复杂,其中以Graves病最多见,约占甲亢病人的90%左右。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835年Robert Graves首先描述了该综合征,包括高代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和突眼三大特点。

2.病因病机【病因】Graves病的发生是在遗传基础上,因感染、精神创伤、手术等应急所诱发。【病机】大多数病人血清中存在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TRAb),抗体具有兴奋性或抑制性作用,通过甲状腺细胞膜上TSH受体而发挥其促进或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作用。刺激性TSH受体抗体(TSAb)类同TSH作用,使T3、T4合成和分泌增加。

3.临床表现 Graves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①甲状腺异常:甲状腺肿大。②甲状腺激素增多:代谢率增高症群;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肌肉系统;精神系统症状。③甲状腺外的异常表现:⑴眼征;⑵局部的粘膜性水肿;⑶甲状腺性杵状指。

4.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查:①TT4、TT3,FT4、FT3水平增高;②TSH水平降低;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在T3、T4增高情况下,垂体TSH已处于反馈抑制,故TRH不能使TSH 升高,支持甲亢诊断;④甲状腺吸131I率测定:在Graves病甲亢患者可见吸131I高峰提前,吸碘率增高。

5.治疗甲亢有三种标准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①抗甲状腺药物。②放射性131I治疗: 甲状腺有高度浓聚131I能力,131I衰变时放出β和γ射线(其中99%为β射线),β射线在组织内的射程仅为2mm,故电离作用仅限于甲状腺局部而不影响邻近组织。在甲亢病人131I在甲状腺内停留的有效半衰期平均为3-4天左右,因而可使部分甲状腺上皮组织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甲状腺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③手术治疗。

㈡糖尿病

1.基本概念【定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发病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 5%-10%,我国的患病率已达3%。【分类】新的分类法建议主要将糖尿病分成四大类: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胰岛素相对缺乏)、其他特殊类型、妊娠期糖尿病。

2.病因病机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遗传因素:众所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在糖尿病1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2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2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1型。②精神因素: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③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④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⑤感染: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⑥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诱发糖尿病。⑦基因因素: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3.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症状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俗称“三多一少”)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尚有许多病人并无上述症状,仅在体检时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常见的合并症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神经系统病变、眼部病变及合并肺结核、急性感染等各种感染。

4.诊断实验室检查:①尿糖测定;②血糖测定:正常值空腹为 3.4-6.4mmol/L(70-115mg/dl),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葡萄糖≥7.0 mmol/L(≥140 mg/dl),口服葡萄糖75g后2h应≥11.1 mmol/L(≥200 mg/dl);③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75g):2h血糖浓度介于7.8-11.0 mmol/L(140-199 mg/dl)者称为糖耐量低减,超过11.1mmol/L(200 mg/dl)为糖尿病;④糖化血红蛋白(HbA1、HbA1c):高血糖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⑤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测定: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之用,但可作为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⑥血脂(甘油三脂、胆固醇),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A、B、E等测定;⑦其他:血清电解质、CO2结合力、尿素、肌苷等测定。典型和显著的糖尿病诊断可根据病史、家族史、全面体检、血糖、尿糖、尿蛋白等而明确诊断,对于并发症和伴随病尚需进一步深入检查。

5.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是可防可治。要做到:早诊断、早防治,坚持终身治疗,控制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强调治疗措施个体化。治疗包括:①饮食治疗;②体育锻炼;③口服降糖药:双胍类、磺酰脲类(瑞格列奈)④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合并重症感染及视网膜病变等、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妊娠和分娩、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良好控制、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⑤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治疗对象大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

四、消化系统疾病

㈠消化性溃疡

1.基本概念【定义】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发病特点】我国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DU较GU多见,两者之比约为3:1。DU好发于青壮年,GU发病年龄较迟。消化性溃疡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

2.病因病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这种失去平衡可能是由于侵袭因素增强,亦可能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或两者兼有之。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⑴幽门螺杆菌感染⑵胃酸与胃蛋白酶⑶非甾体抗炎药⑷遗传因素⑸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⑹应激和心理因素⑺其他危险因素:①吸烟;②饮食;③病毒感染。

3.临床表现⑴临床表现:疼痛是DU的突出表现,90%以上病人位于上腹部偏右侧,多为隐痛、钝痛、灼痛或饥饿痛。疼痛的特征为节律性,空腹和定点的夜间疼痛甚至可痛醒,进食或服抗酸药可缓解。GU疼痛不同,常在餐后1h左右发生,1-2h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出现。DU具有长期性反复发作和自然缓解的特点。其他症状有反酸、嗳气、烧心和腹胀等。⑵主要并发症:①出血;②穿孔;③幽门梗阻;④癌变。

4.诊断⑴上消化道钡餐造影⑵胃镜检查⑶胃液分析⑷Hp检查

5.治疗⑴内科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和预防复发。主要包括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和根除Hp。①一般治疗:包括休息、生活规律、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定时,禁饮酒、咖啡和浓茶,戒烟,禁服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②抑制胃酸:a.抗酸药;b.抗分泌药;c.抗胆碱药;d.质子泵抑制剂。③保护胃粘膜:胃粘膜保护剂主要有三种: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和前列腺素类药物米索前列醇。

④根除Hp a.铋盐:其主要作用有溃疡隔离、粘膜保护、清除Hp三方面作用; b.抗生素; c.联合用药:一是以铋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CBS、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二是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二联、三联疗法。⑵外科治疗①手术指征:a.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出血、急性穿孔和器质性幽门梗阻;b.可疑恶变或为反复复发性溃疡;c.顽固性溃疡;d.术后复发性溃疡。②手术方法:a.胃次全切除术;b.高度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

㈡慢性胃炎

1.基本概念【定义】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发病特点】本病是一种非常多见的疾病。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亦见增高。

2.病因病机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⑵自身免疫⑶十二指肠液反流⑷其他因素:功能减退;营养因子减少;残胃易发生炎症;胃腔内H+浓度明显增高;某些疾病时使胃粘膜易于受损;理化因子如饮酒和生物性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粘膜也会使之发生炎症并持续不愈。

3.临床分类按病变解剖部位分为:⑴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十分常见。此型胃炎已明确绝大多数(90%)由Hp感染所引起,仅少数由于其他病因包括胆汁反流、NSAID、吸烟和酒癖等所致。⑵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变主要累及胃体和胃底。本型常有遗传素质参与发病,约20%可伴有甲状腺炎、Addison病或白斑病(vitiligo)。

4.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

以进餐后为甚,和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少数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A型胃炎可出现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在有典型恶性贫血时,可出现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特别是在两足。

5.诊断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检测有无Hp感染。如怀疑为A型胃炎,应检测血中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并有恶性贫血时可发现巨幼细胞贫血,应作VitB12测定和VitB12吸收试验。

6.治疗⑴Hp感染引起:应予根除治疗,可以胶体铋剂为基础和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两大类。⑵非Hp感染引起:分析病因,如因NSAID引起,应停服并用抗酸药或硫糖铝来治疗;胆汁反流,可用铝碳酸镁或氢氧化铝凝胶来吸附,硫糖铝也可能有一定作用。如有胃动力学改变,可服潘立酮或西沙必利作对症处理。烟酒嗜好者应戒。⑶饮食:避免粗糙、浓烈香辛和过热,减轻对胃粘膜刺激。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烟熏、腌制食物,减少食盐摄入量。对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提倡摄入醋类酸性饮食,甚至应使用抗酸药以减少H+的反弥散。⑷其他:A型胃炎无特异治疗。恶性贫血时,注射VitB12可很快纠正。对于胃粘膜之肠化较重度的病变应定期作内镜检查,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宜手术治疗。

五、血液系统疾病

㈠贫血

1.贫血概述【定义】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记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RBC<4.5×1012/L及(或)HCT<0.42,女性Hb<110g/L、RBC<4.0×1012/L及(或)HCT<0.37就可诊断为贫血。

2.分类贫血的分类通常是根据红细胞形态或引起贫血的原因和发生贫血的病理生理而分类的。①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⑴大细胞性贫血:常见疾病为巨幼细胞贫血;⑵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疾病为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②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⑴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缺乏造血原料(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等)及骨髓疾病影响了造血;⑵红细胞破坏过多:由于过度的红细胞破坏,体内的代偿能力不足以弥补和维持红细胞生成与破坏之间的平衡;⑶失血性。

3.临床表现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如下:①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贫血严重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②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贫血患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③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及嗜睡等都是常见症状。严重贫血患者可出现晕厥,老年患者可有神志模糊及精神异常的表现。④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症状较为常见。⑤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严重贫血患者可有轻度的蛋白尿及尿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性欲改变以女性患者月经失调亦较为常见。⑥其他:皮肤干燥,毛发枯干,创口愈合较慢。眼底苍白及视网膜出血偶见。

4.诊断诊断贫血的手段主要有: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地体格检查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涂片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病因检查)。

5.治疗①病因治疗②药物治疗:⑴铁剂;⑵叶酸和维生素B12;⑶维生素B6;⑷糖皮质激素;

⑸雄激素;⑹红细胞生成素(EPO)。③输血④脾切除⑤骨髓移植

㈡常见贫血病

1.缺铁性贫血【定义】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因】⑴铁摄入不足⑵慢性失血【治疗】⑴病因治疗⑵补充铁剂

2.巨幼细胞贫血【定义】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呈现典型的“巨幼变”。【病因】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治疗】⑴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⑵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3.再生障碍性贫血【定义】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病因】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⑴化学因素⑵物理因素⑶生物因素【治疗】⑴支持及对症治疗⑵雄激素⑶免疫抑制剂⑷造血细胞因子⑸骨髓移植

㈡白血病

1.基本概念【定义】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使正常造血受到抑制。【分类】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

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白血病,ANLL)。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白血病)及少见的多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2.病因病机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①病毒②电离辐射③化学因素④遗传因素⑤其他血液病

3.急性白血病【定义】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是造血干细胞的可隆性恶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到抑制。主要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及继发性感染等。【分类】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这两类还可分成多种亚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共分8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急性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共分3型: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µm)为主;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µm)为主;L3: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①贫血;②发热;③出血;④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⑴淋巴结和肝脾大;⑵骨骼和关节:患者常有胸骨下端局部压痛,患者可出现关节、骨骼疼痛,尤以儿童多见;

⑶眼部: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或称绿色瘤(chloroma)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⑷口腔和皮肤:急单和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浸润可使牙龈增生、肿胀,可出现蓝灰色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局部皮肤隆起、变硬,呈紫蓝色皮肤结节;⑸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⑹睾丸:睾丸受浸润,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另一侧虽不肿大,但活检时往往也有白血病细胞浸润。此外,白血病可浸润其他各器官,如心、肺、消化道、泌尿系统等均可受累,但并不一定有临床表现。【治疗】①一般治疗:⑴防治感染;⑵纠正贫血;⑶控制出血;⑷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⑸维持营养。②化学治疗:⑴化学治疗的策略:目的是达到完全缓解并延长生存期。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药物组合应符合以下条件:a.作用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药物;b.各药物间有相互协同作用,以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c.各药物副作用不重叠,对重要脏器损伤较小。⑵急淋白血病的化学治疗:长春新碱+泼尼松(VP方案)。成人急淋常需在VP方案上加门冬酰胺酶(VLP方案)或柔红霉素(VDP方案)或四种药物同时应用(VLDP方案)。⑶急非淋白血病的化学治疗:目前常用标准的诱导缓解方案是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国内常用方案之一是HOAP(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③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甲氨蝶呤鞘内注射,若疗效不佳可改用阿糖胞苷。同时可考虑颅部放射线照射和脊髓照射。

④睾丸白血病治疗:药物对睾丸白血病疗效不佳,必须放射治疗(两侧放射)。⑤骨髓移植。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定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简称慢粒白血病)也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病程发展较缓慢,脾大可达到巨脾程度。【临床表现】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中年最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由于脾大而感左上腹坠胀。脾大常最为突出。【治疗】⑴化学治疗:a.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b.白消安(busulfan,马利兰);c.靛玉红(indirubin);d.小剂量Ara-C;e.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f.其他药物:6-MP(巯嘌呤)、苯丁酸氮芥(瘤可宁)、环磷酰胺及其他联合化疗亦有效。但只在上述药物无效时才考虑。⑵骨髓移植⑶白细胞单采⑷脾放射和脾切除⑸慢粒白血病急性变的治疗:按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法治疗。

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定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简称慢淋白血病)是由于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扩增、蓄积浸润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患者多系老年,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早期可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及贫血等症状。淋巴结肿大首先引起患者注意。【治疗】⑴化学治疗:a.苯丁酸氮芥;b.环磷酰胺;c.氟达拉滨(fludarabine)。也可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有C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等。⑵放射治疗⑶并发症治疗:由于低丙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以及年老,极易感染,应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可用糖皮质激素,若仍无效且脾大者可考虑脾切除术。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㈠高血压(hypertension)

1.基本概念【定义】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分类】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病因不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继发

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高血压为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标准】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120,舒张压(mmHg)﹤80。高血压:收缩压(mmHg)≥140,舒张压(mmHg)≥90。

2.原发性高血压

2.1 发病率地区分布:一般工业化程度高,高血压患病率高。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

2.2 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精神应激;其他因素:体重;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2.3 病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2.4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血压变化】高血压初期血压呈波动变化,血压可暂时性升高,但仍可自行下降和恢复正常。在并发靶器官损害或有合并症之后,血压逐渐呈稳定和持久性升高,此时多数时间血压处于正常水平以上。

白大衣高血压【症状】◇大多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1/5患者在测量血压和发生并发症时才发现。【体征】◇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冬季血压高,夏季较低;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血压迅速升高。◇听诊时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少数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并发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2.5 诊断◆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根据所测量的血压值,必须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一旦诊断为高血压,鉴别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尿常规;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肾功能;血尿酸和心电图等。◇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等。

2.6 治疗【目的】①降低并稳定维持血压至正常范围;②控制症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③防止靶器官损害,减少和防治并发症;④延长病人生命、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方法】①非药物治疗:戒烟、减轻体重、减少酒精摄入、减少钠盐摄入、咖啡类饮料的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其他饮食措施(补钾、镁、钙盐、低脂低热量食物)等。②药物治疗理想降压药:疗效确切;可预防或逆转靶器官损害;防治心脑肾等重要受累器官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少;价格合理。一线首选药(六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血压控制目标值】◇原则上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者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有尿蛋白的>1g/24h,125/75mmHg以下。◇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水平,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mmHg 但不低于65~70mmHg。 3.继发性高血压病因: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缩窄。

㈡心力衰竭

1.基本概念【定义】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类型】①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②急性和慢性心衰;③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心功能分级】①NYHA分级方案来源: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 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I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优点:简便易行。缺点:仅凭患者的主观陈述,有时症状与客观检查有很大差距,同时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较大。②AHA分级方案来源:美国心脏病学会(AHA)1994年提出。根据:客观的检查手段如心电图、负荷试验、X线、超声心动图等来评估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A、B、C、D四级。 A级: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 B级:客观检查显示有轻度的心血管疾病。 C级:有中度的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 D级: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表现。

2.病因【基本病因】⑴原发性心肌损害:①缺血性心肌损害;②心肌炎和心肌病;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⑵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②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诱因】⑴感染⑵心律失常⑶血容量增加⑷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⑸治疗不当⑹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发生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亢或贫血等。

3.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一、左心衰竭:以肺瘀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症状】⑴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⑵咳嗽、咳痰、咯血⑶乏力、疲倦、头昏、心慌⑷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体征】⑴肺部湿性罗音⑵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固有体征外,慢性左心衰的患者均有心脏扩大、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舒张期奔马律。二、右心衰竭:以体静脉瘀血的表现为主【症状】⑴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瘀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⑵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征】⑴水肿⑵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⑶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相应体征外,右心衰时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三、全心衰竭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形成的全心衰,当右心衰出现后,肺瘀血症状反而减轻。

【诊断】一、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肺吸氧运动试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二、诊断: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三、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心包积液及缩窄性心包炎(肝大及下肢浮肿)、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浮肿(无颈静脉怒张)

【治疗】

一、病因治疗㈠基本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缺血、换瓣手术及先天畸形的纠治手术等。㈡消除诱因

二、减轻心脏负荷㈠休息㈡控制钠盐摄入㈢利尿剂的应用①噻嗪类利尿剂;②袢利尿剂;③保钾利尿剂;④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三、增加心排血量㈠洋地黄类药物㈡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

四、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的应用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的应用㈡抗醛固酮制剂的应用五、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六、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七、“顽固性心力衰竭”及不可逆心力衰竭的治疗

4.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30~40次,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极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肺水肿早期可一度血压升高,随病情好转血压下降。听诊时两肺布满湿性罗音和哮鸣音。【诊断】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一般不难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急性呼吸困难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与肺水肿并存的心源性休克与其他原因所致的休克的鉴别。【治疗】①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②吸氧③吗啡④快速利尿(呋塞米)⑤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⑥洋地黄类药物(毛花苷丙)⑦氨茶碱⑧其他:应用四肢轮流三肢结扎法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应着手对诱因及基本病因进行治疗。

七、肾脏疾病

㈠肾小球疾病

1.基本概念【定义】是指肾脏病变起始于肾小球或病变主要是在肾小球的一大类疾病,而不是单指某一种疾病。临床上,它与“肾小球肾炎”是同义语。【分类】肾小球疾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指原发病变在肾小球,其病因尚未明了的一类肾小球疾病,如原发性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等。继发性:指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一类肾小球疾病,如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狼疮性肾炎,由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肾病等。

2.临床表现: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尿量异常)、高血压、肾功能衰竭6方面的异常,以及以其中一种和或几种异常为主构成的不同临床征候群。【临床征候群】①肾炎综合征特点: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伴有轻或中度水肿、高血压者,可统称为肾炎综合征。肾炎类型: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临床上均可表现为肾炎综合征。②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

3.5g)、明显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或血清总蛋白<60g/L)、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6.5mmol/L)及水肿。肾炎类型: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肾炎、结节性动脉炎、肾淀粉样变性、糖尿病性肾病、肾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上均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③无症状尿检异常特点:出现血尿或蛋白尿,而临床上无相应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症状,其尿检异常可持续存在,并可因上呼吸道感染等而加重,数日至数周后又减轻。肾炎类型:无症状尿检异常者,病理学改变多见于局灶性和节段性增殖性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等。④肾功能衰竭特点:多为疾病末期的表现。【肾小球疾病病理分型】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微小病变;局灶性和(或)节段性病变;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如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等;未分类肾小球肾炎。②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IgA肾病(Gerger);全身性感染所致肾小球病变;败血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③血管性疾病所致肾小球病变: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血栓性微血管病(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栓形成、肾硬化等。④代谢疾病所致肾小球损害: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淀粉样变性肾脏损害;血浆蛋白异常之肾病变;肝病性肾病等。⑤遗传性肾脏病:

Alport综合征;良性复发性血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Finnish型)等。⑥其他:如妊娠中毒症性肾病;放射性肾炎。

3.诊断肾小球疾病的诊断可分几个不同的层次。①临床表现水平②临床征候群水平③病理水平

④病因水平

4.治疗肾小球疾病往往需要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具体包括:①一般治疗②对症治疗③对因治疗④去除、防治诱因

㈡急性肾功能衰竭

1.基本概念【定义】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各种疾病导致肾功能急剧损伤,以致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征。【分类】按照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分为: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实质性急性肾功能衰竭3大类。每一大类又可根据临床上有无少尿,而再分为少尿型或非少尿型2种。急性肾功能衰竭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通常是对不同病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统称。狭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指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所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未专门注明,通常是指急性肾小管坏死。

2.病因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①细胞外液有效容量减少②心输出量下降③外周血管扩张④严重肾动脉痉挛⑤其他:外伤;动脉吻合等。⑵肾实质性急性肾功能衰竭①急性肾小管坏死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或)血管性肾脏损害③急性间质性肾炎④其他:如急性肾实质坏死及肾血管病变等。⑶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①肾内因素②肾外因素

3.临床表现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病程大致可分为病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4个阶段。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多无此特征。①病始期:指从原发病开始到少尿期为止。②少尿期或无尿期:成人尿量<400ml/d,即进入少尿期;<100ml/d时为无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平均10~14d,短者数小时,长者数周至数月。一般而言,少尿期越长,病情往往越重,预后越差。临床表现:少尿或无尿,呼吸、循环、神经、血液、消化等全身各系统和心、肺、肝、脑等各脏器都可有症状和体征。伴发肝、心、脑、肺等任一脏器功能衰竭者称多脏器功能衰竭。水电解质失衡,为水中毒、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③多尿期:进入多尿期是肾功能开始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尿量增加可表现为3种形式:突然增加:尿量>1000ml/d;逐渐增加:尿量平均增加200~500ml/d;缓慢增加:尿量增加到500~700ml后即不再增多。预后较差。④恢复期:由前一时期至患者完全康复,氮质血症已基本消除为止。

4.诊断①病史②体检③尿量及尿液分析④影像学检查:(1)B超检查:判断有否肾后梗阻等。(2)肾活检:指征是:不能确立病因者;伴有多系统损害者;伴有大量蛋白尿或(和)持续血尿者;非容量性高血压;少尿>2~3周者;非梗阻性无尿者。注意:严重肾功能衰竭肾活检有风险,特别是对于伴有高血压、尿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者,一定要具备相应的医疗技术水平,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并发症。

5.治疗①药物防治预防措施:包括纠正血容量不足,控制感染,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物质等。治疗药物:主要有利尿剂、血管扩张剂2大类。②血液净化治疗为救治重症急性肾衰的重要措施。透析指征:急性肺水肿;高钾血症;高分解状态;无高分解状态,但无尿2天或少尿超过4天以上;CO2结合力在13mmol/L以下;血尿素氮21.4~28.6mmol/L(60~80mg/dl)或血肌酐>442μmol/L(5mg/dl)以上;少尿2天以上,并有下列任何一项者:体液过多、持续呕吐、烦躁或嗜睡、血肌酐>442μmol/L、血清钾6mmol/L以上、心电图提示有高血钾图形。③并发症防治及对症支持治疗:保持液体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④防治感染: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引流感染病灶,严格无菌操作,对留置的各种导管严密观察,加强营养支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选用并调整有效抗生素等。抗生素选用时疗效与肾毒性一同考虑。⑤营养支持疗法:目的在于维持或改善营养状态,促进创伤或创面修复,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㈢慢性肾功能衰竭

1.基本概念【定义】各种慢性肾脏病变进展,以致肾功能严重恶化,引起代谢废物积聚,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调,出现消化、血液、神经、循环等全身各系统症状,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比较】急性肾衰:若及时诊治,肾功能大都可以恢复正常。慢性肾衰:具有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病变不可逆转,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特点,最终发展为终末期慢性肾衰,需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替代治疗。 [尿毒症]由于肾脏不能从尿中排出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及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为尿毒症。尿毒症大多指终末期慢性肾衰。

2.病因病机【病因】所有引起慢性肾实质性损害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慢性肾衰。【尿毒症病因】肾前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疾病累及肾脏(继发性肾脏病);肾后性尿路梗阻性肾病;肾脏本身疾病如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病变,发展至后期均可发生尿毒症。国外的常见病因依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

3.临床表现⑴慢性肾衰的临床分期根据肾功能受损情况,慢性肾衰可分为4期:①肾功能代偿期:

又称为肾储备功能减退期,肾小球滤过率在50~70ml/min,肾脏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能力尚可满足正常需要,但在摄入过多蛋白质或脱水等情况下,可出现短暂血尿素氮、血肌酐浓度升高。②慢性肾衰早期:又称为慢性肾衰失代偿期,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在25~50ml/min。血钠、钾、钙等离子浓度在正常范围,但肾脏排泄酸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障碍,可出现轻度代谢性酸中毒,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居正常值高限,有时超过正常值,可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疲乏无力、尿液浓缩能力下降等症状。③慢性肾衰中期:又称为氮质血症期,肾小球滤过率在10~25ml/min,肾功能已不能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血尿素氮、肌酐上升。疲劳、乏力加剧,贫血明显,夜尿增多,尿渗透压进一步下降,直至等渗尿,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血磷水平上升,血钙水平相应下降,血钾、钠浓度在正常范围。④慢性肾衰晚期或尿毒症期:肾小球滤过率在<10ml/min,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明显上升,酸中毒严重,血钠常降低,血钾可升高,血钙明显下降。临床各系统症状严重。⑵尿毒症综合征①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口中尿味;口腔炎、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胰腺炎。②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炎;心肌病。③血液系统:正常红细胞正常血色素型贫血;出血性倾向;淋巴细胞减少。④内分泌、代谢紊乱⑤呼吸系统:肺活量降低,肺水肿;尿毒症肺;胸膜炎;肺钙化。⑥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⑦神经系统:乏力、失眠、头痛;思维活动障碍;嗜睡;肌肉应激性增高;周围性神经病。

4.诊断临床上提示慢性肾衰的主要指标包括:慢性肾脏病史;夜尿;无致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升高的急性病因;慢性贫血;骨病;肾功能障碍;皮肤病变、瘙痒、指甲病变;神经系统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显示肾脏缩小。其中,肾脏缩小伴有血清肌酐升高在临床上是诊断慢性肾衰的重要依据。

5.治疗治疗措施包括:①非透析治疗:去除可逆性因素;治疗加剧性因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治疗原发病因;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各系统症状对症处理。②血液净化治疗③肾脏移植。

《临床医学概论》全套精讲教案

《临床医学概论》全套精讲教案【讲授课题】绪论;症状学(I)发热、呼吸困难 【目的要求】 熟悉医学模式的转变; 熟悉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 掌握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了解医学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掌握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症状与体征的概念; 掌握发热、呼吸困难 了解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的问诊方法 【重点难点】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与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症状与体征的概念; 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定义与临床意义。 【手段方法】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组织教学】自我介绍:联系方式;点名。 【复习旧课】提问:体温调节与气体交换? 【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概论绪论 临床医学的概念: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群,属于应用科学。 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健康的完整概念:不仅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 1.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复杂性 2.临床工作的紧迫性 3.医学上的重大课题多在临床实践中提出 4.临床医学是检验医学成果的基础 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大体有五类分类方式 1.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 2.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 3.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学科 4.按病种建立的学科 5.按诊断手段建立的学科 医学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深化了医学的认识水平 2.推动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1.向微观深入与宏观发展 2.学科体系微分化与积分化并进 3.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和渗透 4.现代医学技术具有高科技的特色 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要求和方法 1.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临床医学; 2.注重能力培养 3.培养自学的能力 第一篇诊断技术 第一章症状学 症状: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的不舒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有些异常改变既是症状又是体征。 第一节发热 发热的定义 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如产热多于散热,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临床医学概论》

一、病史、主诉、症状、体征(概念) ㈠病史:是诊断疾病的基本材料,其内容包括:⑴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⑵主诉(chief complaints):是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疾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症状、部位、时间三要素。⑶既往史(past history)⑷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⑸月经(menstrual history)与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月经;妊娠与生育次数及计划生育等情况。⑹家族史(family history)。 ㈡症状(symptom):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㈢体征(sign):医生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二、常见症状:发热、心悸、呕吐、呼吸困难、膀胱刺激征等(概念、分类) 发热(fever):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非调节性)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 3、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4、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5、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6、弛张热: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败血症、风湿病、结核病等。 7、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多见于流感、风湿热、结核病等。 心悸(palpitation):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1、心脏搏动增强:心室肥大、甲亢、贫血、发热等。 2、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 3、心脏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 呕吐(vomiting):胃内容物经食管逆向流出口腔的反射性动作。 1、反射性呕吐:胃原性呕吐,与进食有关。有恶心(nausea)先兆,呕吐后自觉舒适。多见各型胃炎、幽门梗阻等;其它如肾绞痛、急性心梗、急性肝炎、胆囊炎等。 2、中枢性呕吐:呈喷射状。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无恶心先兆,可见于脑炎、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等。其它:洋地黄、吗啡、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3、前庭神经功能障碍: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眩晕、恶心、耳鸣、心悸、出汗等。梅尼埃病。呼吸困难(dyspnea):呼吸费力,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异常改变。病因:主要是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因素、血液病等也可引起。 尿频(frequent micturition)、尿急(urgent micturition)与尿痛(dysuria) 1、三者合称膀胱刺激征 2、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膀胱结核,输尿管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癌等。 昏迷:高级中枢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 感染性疾病: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 各种病原体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脑炎,脑膜炎等。 脑组织受到破坏、压迫或脑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脑外伤,脑肿瘤等。 三、外科 1.无菌消毒有哪些方法? 手术器具和物品的处理:⑴机械灭菌法⑵化学消毒法:①消灭伤口、皮肤、某些物体和空气中的细菌:碘酊(2%)、碘伏、苯扎溴铵(新洁尔灭)(0.1%)、氯乙定(洗必泰)(0.1%)、乙醇(70%)、中性戊二醛(2%)等。②浸泡消毒器械,时间不少于30min。⑶气体熏蒸法:甲醛(40%)、乳酸(80%),用于空气消毒;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用于不耐湿与热的物品。⑷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压高温维持30min,灭菌后物品可保留2周;设备费用贵,维修要求高,不可用于瓶装液体的消毒。⑸煮沸灭菌法:煮沸后再持续15~20min⑹火焰灭菌法:紧急情况下,金属器械可用此法。⑺微波灭菌法 2.常见术后并发症 ①急性大出血:手术时止血不完善、血管结扎线松脱、术中小动脉痉挛术后扩张、凝血机制障碍。 ②肺不张:最常见肺部并发症,多见老人、长期吸烟者和有慢性支气管炎者。③急性胃扩张:反射性胃麻痹。④腹胀:腹部手术后,肠蠕动发生反射性抑制,可用新斯的明。⑤尿潴留:疼痛、盆腔神经受刺激和脊椎亲本等,引起反射性膀胱括约肌痉挛或暂时排尿反射障碍;不习惯床上排尿;⑥切口血肿、切口裂开;⑦手术后感染:消毒不严,无菌技术不落实所致;尿路感染:多因尿潴留和

临床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贫血:指外周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参考值的下限。 2.脑血栓形成: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官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3.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 6.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缺血性致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7.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堵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8.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至产后24小时。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严重时出现抽出、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母婴死亡,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9.腹股沟斜疝:凡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的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于外环穿出,并进入阴囊。 10.腹股沟直疝:凡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简答: 1.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149 (1)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限制钠盐的摄入、减少膳食脂肪,多吃水果蔬菜,摄入足量钾镁钙、限制饮酒。);减轻体重;运动;气功及其它行为疗法(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压力和抑郁、戒烟) (2)降压药物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可单用或联合应用各降压药 (3)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需迅速使血压下降,以静脉给药最为适宜,以便及时改变药物剂量 2.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和治疗:166 特点:(1)慢性过程并反复发作(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3)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治疗:(1)一般治疗:生活要有规律工作应该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2)药物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治疗:以保护胃粘膜、减少十二指肠液反流为主。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治疗:降低胃酸为主(3)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穿孔、幽门梗阻、大量出血和恶性溃疡3.病毒性肝炎的分类(分析)和传播:229 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传播途径: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母婴围产期传播②医源性传播③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源,经粪-口途径而感染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217 防止再出血,防止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防治并发症(1)内科治疗:一般处理,卧床休息防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内科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发热、三凹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无尿、少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铁性贫血、糖尿病 二、简答题: 呼吸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诱因、心功能分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的特点、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特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三、论述题: 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应包括哪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加重的诱因、FAB分型与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另:选择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均在第二版《临床医学概论》中。 诊断学部分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以第二版为教材 内科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将体温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或产热多于散热,以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伴有(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心力衰竭: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时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所以,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心脏激动起源部位、激动的频率和节律、激动传导的速度与次序中任何一项的异常。 恶性高血压: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肾脏损害突出,急进型高血压眼底有出血、渗出,如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则为恶性高血压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腹泻: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伴有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上消化道大出血: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且在数小时内失血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以上,并伴有某种程度的周围 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无尿:尿量≤100ml/d或12h内完全无尿 少尿:成人尿量≤400ml/d或每小时持续少于17ml、 肾病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肾脏损害引起肾小球率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高,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多种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小球率过滤不可逆转逐渐下降的功能诊断,是慢性肾脏病的严重阶段,又称尿毒症。 缺铁性贫血: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糖尿病: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伴有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二、简答题: 呼吸衰竭的病因:1、气道阻塞性疾病;2、肺实质浸润性疾病;3、肺血管疾病;4、胸廓运动障碍性及胸膜疾病;5、呼吸中枢、神经传导及呼吸肌疾病。 心力衰竭的诱因: 1、感染;2、心率失常;3、循环血容量增加;4、过度体力劳累或激动; 5、治疗不当;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心功能分级: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II级:体力活动受轻度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临床医学概述 临床医学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以及对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管理,来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 二、疾病诊断 1. 病史采集: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家族史、个人史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外观、听诊心肺音等方式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如心电图可以用于心脏方面的诊断,CT扫描可以用于骨折等方面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开具药物来治疗疾病。如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医生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复位。 3.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四、预防和管理 1. 预防措施:通过接种预防针、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2. 管理措施: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的方式进行管理。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五、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 患者隐私保护:医生在处理患者信息时要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 诊断准确性: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准确,避免误诊和漏诊。 3. 合理用药:医生在开具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4. 良好沟通:医生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提高诊断准确性、合理用药以及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等方面。

临床医学概论

名解 稽留热:39~40℃,一日之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昏迷:高级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的表现,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丧失,对刺激失去正常反应或全无反应。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类。 闭经: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其他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三联治疗1~2周。 临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为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即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临床医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观察并作出科学解释的一门学科。腹外疝: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关节半脱位: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称关节脱位,失去部分正常对合关系称为半脱位。问答 1.肝脏触诊描述: 1)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人,于深吸气时可于肋缘下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腹上角顶部与脐连线的1/3以内。超出上述标准,但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则首先应考虑肝下移,若肝上界相应下移,肝上下径(<11cm),则为肝下移;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肿大,分为弥漫性肿大和局限性肿大。 2)表面状态和边缘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薄厚一致; 肝边缘钝圆常见于脂肪肝或肝瘀血; 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见于肝癌、多囊肝和肝包虫病; 肝表面呈大众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肝癌或肝脓肿。 3)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如果肝包膜有炎症或因肝肿大受到牵连,则肝有压痛,轻度弥漫压痛见于肝炎、肝瘀血等,局限性剧烈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肿大,叩击痛见深部肝脓肿。4)搏动正常肝脏,以及因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脏并不伴有搏动; 扩张性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用手掌放于肝脏上面即可感到其开合样搏动; 肿大的肝脏波及腹部主动脉,传导其搏动,手放于肝区可感到上下之搏动。 5)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衰竭引起瘀血性肝肿大时,用手压迫右上腹部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 2.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 A(airway):清理呼吸道; B(breathing):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C(circulation)维持正常循环; D(drug):药物治疗; E(evaluation):评估。 前三项最重要,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 3.早期妊娠诊断: 1)停经及早孕反应; 2)尿频; 3)乳房的变化:自觉乳房胀痛。乳晕周围皮脂腺增生出现深褐色结节,称为蒙氏结节。4)生殖器官的变化:停经6~8周时,双合诊检验子宫峡部极软,感觉宫颈与宫体之间似不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要点

1、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以下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2)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期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快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在此期寒战小时,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降至正常水品。 2、呕血发病的原因: (1)食道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 (3)肝、胆、胰腺疾病:如肝硬化门脉高压可引起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癌、肝脓肿或肝动脉瘤破裂出血、胆道结石、胆管癌等可引起出血,胰腺癌、急慢性胰腺炎合并脓肿或囊肿 (4)其他:如血液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性肝炎、败血症、尿毒症等 呕血的原因很多,但以消化性溃疡引起最多见,其次为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再次为急性胃黏膜病变。 3、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和血压。 4、肺部正常的叩音是什么音? 正常肺脏的清音区范围内,如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则为异常叩诊音。 5、心脏听诊的内容有哪些? 听诊内容有: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等。 6、正常人的心率范围: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 7、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6~18次/分,呼吸脉搏之比为1:4。 8、反跳痛的临床意义:触诊发现压痛后,手指在该处停留片刻,然后将手迅速抬起,此时患者感觉腹痛加重,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提示炎症累及腹膜壁层。 9.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有几次? 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4~5次。 10、肌力的分级: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1级可见肌肉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水平移动,但不能克服地心引力而抬离床面。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外界施加的阻力,既检查者稍用力对抗。 4级能做一定的阻抗运动,但较正常肌力尚差。 5级正常肌力。 12、正常成年人血红蛋白是多少?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13、休克的临川表现:1)休克代偿期:病人烦躁不安,脸色苍白,呼吸、心跳加快,血压正常。2)休克失代偿期:病人反应淡漠、迟钝、嗜睡,甚至昏迷。此期皮肤更加苍白,出冷汗,黏膜紫绀,脉搏细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收缩压<10.6kPa,尿量减少或无尿。 诊断要点:脉搏细速(>100次/分)或不能触知: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90mmHg,但脉压<20mmHg;外周微循环灌流不足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黏膜紫绀、四肢厥冷、外周静脉塌陷、神智障碍等:尿量<30ml/小时。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在医学领域,临床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过程,旨在促进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篇文章中,将对临床医学概论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一、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探讨医学行为和医学实践中的道德理论和道德问题的学科。在医学实践中,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因为医疗标准和医疗实践直接涉及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在临床医学中,医生需要面对很多决策问题,例如,是否进行手术,如何进行手术,如何处理患者的遗嘱,以及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等。因此,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守诊断和治疗规范,维护患者的隐私,以及保护患者的尊严和权利。 二、诊断学 诊断学是研究疾病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运用诊

断技术来判断疾病的种类、程度和扩散范围。在临床实践中,医 学诊断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其中,病史采 集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个人史和生活史等, 获取病情信息的过程。体格检查是指医生对患者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检查,以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辅助检查 则是通过各种医学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 检查等,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病情信息。 三、治疗学 治疗学是研究各种疾病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的学科。在临床医 学实践中,治疗学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分为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营养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指使 用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或减轻病症的过程,包括化学药、中药、 抗生素、激素、免疫调节剂等。手术治疗是指采用各种手术技术 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如切除手术、整复手术和植入手术等。物理 治疗是指采用各种物理手段来治疗各种疾病,如磁疗、针灸、按摩、瑜伽、理疗等。营养治疗是指通过营养调节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常常用于治疗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等。 四、疾病预防和保健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分:3学分 学时: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 适用专业:医学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介绍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提供跨科学科的全面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临床医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2学时) 1.1临床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1.2临床医学的历史沿革 1.3临床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关系 2.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学时) 2.1患者评估与临床决策 2.2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2.3临床治疗与监测 2.4临床预防与康复 3.临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8学时) 3.2临床数据记录与管理 3.3临床数据的诊断与分析 3.4临床数据的统计与报告 4.临床与实验研究(10学时) 4.1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4.2临床试验设计与伦理 4.3实验动物模型与临床关联性 4.4临床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 5.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伦理与法律(6学时)5.1医学伦理概述 5.2医学伦理决策与伦理委员会 5.3医学法律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5.4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的处理 6.临床医学教育与职业发展(6学时) 6.1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6.2医学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

6.3临床医学研究与学术发展 6.4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7.临床技能实训(24学时) 7.1临床诊断技能训练 7.2临床操作技能训练 7.3医学检验与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 7.4病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验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主教材:《临床医学概论》 参考书目: 1.临床医学基本原理(国内外教材) 2.临床医学实践指南与技能训练(国内外教材) 3.临床医学研究与伦理(国内外教材) 4.医学伦理与法律概论(国内外教材) 五、考核方式: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 第一篇诊断 一常见症状 (一)发热 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 2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 3病因 (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 4临床表现: 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 (2)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败血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 (二)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 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 (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 (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 (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②癔病 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 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 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 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临床医学概论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着重讲述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实验 室诊断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使得学生对常见症状和各 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课程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 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疾病与信息科学和图像识别 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临床常见症状、临床诊断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手 段,从而 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上,通过充分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结合生理学、病 理学以及 图像识别理论讲解,使得学生能够解释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3.在前期基础知识学习基础上,通过不同系统常见疾病发生规律和相关临床药物,学生能够 胜任临床 疾病诊断相关工作,为将来能够从事医院影像科和临床诊断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三、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四、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内科学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内科学概述及问诊的内容与基本方法;临床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临床常用体格检查。 教学要求:了解内科学基础知识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理解内科学基础知识、常见症状与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性;掌握临床常见症状、相关病因和分类及发病机制;熟练主要临床常见症状的概 念、病因、临床分类及机理。 第二章外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外科学概述和无菌术临床意义;麻醉、重症监护和休克概念及临床处理方法;疼痛治疗、体液失调以及营养支持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外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在临床治疗意义;理解几种典型外科学疾病与临床药物的使用; 掌握无菌术、麻醉、休克和营养支持的概念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熟练无菌术、麻醉、休克 和营养支持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处理方法。 第三章常用辅助检查教学内容:临床常用辅助检查概述及方法手段;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常用器械、影像诊断;不同常用辅助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临床常用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理解不同辅助诊断方法的原理以及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应用;掌握常用临床辅助诊断方法、概念以及正常与异常识别;熟练不 同临床辅助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异常后的相关解释。 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疾病的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 教学要求: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特点以及与解剖生理学相关性;理解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特征; 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方案;熟练呼吸系统疾病特点以 及发病机制、临床常用药物。 第五章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疾病概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和瓣膜病。 教学要求:了解循环系统解剖生理学特点;理解循环系统疾病与解剖生理学特征相关性;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熟练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病 原因以及临床常用药物特点。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教学内容:消化系统疾病概述、胃食管返流、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疾病;肝硬化和胰腺炎。 教学要求:了解消化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理解消化系统疾病与解剖生理相关性;掌握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熟练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常用临床药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本课程重点讲授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诊治技术,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传染性疾病、生殖系统、风湿系统、肿瘤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外科系统、麻醉系统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技术,为医药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实现“三全育人”。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clinical medicine, including respiratory system,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rheumatology, oncology, hematology, neurology, surgery, anesthesiology,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pharmatology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students in teaching, including patriotism educati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ducation, scientific spirit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establish correct "three views", stimulate students "four self-confidence", and realiz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 1 -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03211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 英文名称:Clinical Medicine Summary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要求:必修 学时/学分:3刀(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夕卜、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临床的常见疾病。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解剖与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先行课,与上述课程的联系要求如下: 1.《解剖与生理学》应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化学》应理解DNA复制的半保留机制和半不连续复制;掌握DNA复制的一般特点;理解转录的基本过程、机制。 3.《分子生物学》掌握基因与基因组的概念,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及特点; 掌握真核RNA的转录后加工;掌握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掌握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掌握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规律 三、课程教学目标 1.应熟悉和掌握现代临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 2.2) 2.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及常规治疗方法。(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 3. 了解未来医学的发展及未来的治疗方法(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1,2.2)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多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适当安排一些病例讨论,要求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各种常见多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治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部分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专业文献。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广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改变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抽象、刻板、枯燥的印象。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出勤及成绩、期末大作业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出勤及成绩:30%o考查学生出勤情况及平时掌握知识情况。 期末大作业成绩:70%o小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常见疾病的掌握及理解。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1]《临床医学概论》第一版,胡殿宇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参考书目: [1]《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张明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 (三)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程 (四)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学期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高等职业教育非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根据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需求设置。临床医学概论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关于认识临床常见疾病的表现和治疗的课程。其任务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病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家庭文化需求提供整体治疗,以切合临床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务。教师在系统性教学和实践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人文关怀精神,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各项要求。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医学基础课程等,同步课程包括康复医学、社区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临床医学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的主要内容 2.熟悉临床医学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要点 3.了解临床医学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辅助检查 (二)能力目标 1.学会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 2.学会临床医学常用技术,能进行临床常见病患者的专科操作 3.能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急重症患者 4.能使用临床医学常用器械、仪器和设备 5.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开展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能进行医护团队内的专业交流

七、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中心、网络资源、见习和实习医院为平台,结合学生特点,运用“任务导向法”、“项目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实训”等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评价方法 对本课程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2种。过程性考核成绩包括平日表现成绩、实践技能考核成绩;终结性考核成绩指期终考试成绩。考试课考核成绩,平日成绩占20%,由随堂测验、提问、作业、实验报告、考勤、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等构成,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占30%,由实验实训态度(占15%)、实验实训操作技能及考核(占65%)、实验实训报告成绩(占25%)构成,任课教师在平时的实验实训课中随堂进行或单独组织。期末考试成绩占50%。 (三)教学条件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康复)

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必修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学》、《病因病理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二、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它综合了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学科,重点讲授康复医学领域已涉及的临床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常见临床疾病的诊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康复技术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理念 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以综合课程形式开设,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实践,使学生认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5.《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临床医学概论的认识

临床医学概论的认识 临床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它是通过诊断和治疗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一门学科。临床医学是医学的实践性学科,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并且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临床医学是通过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在临床医学中,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临床医学的核心是诊断和治疗。诊断是确定患者疾病的过程,治疗是针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过程。在临床医学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征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诊断和治疗,临床医学还涉及到预防、康复和疾病管理。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康复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疾病管理是指通过对疾病的监测、预测和干预,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床医学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还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临床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进步,使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医学中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法律规定,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同时,医生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水平。 临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它通过诊断和治疗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同时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临床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