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

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不仅事关国家南水北调总体工程建设大局,而且事关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工程规划

一是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保障能力。我省天然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22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属极度缺水省份。我省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又是受水区,省内渠道最长,计划用水量最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年调水量可达95亿立方米,其中分配我省37.69亿立方米。这将有效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二是有利于增强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从我省境内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到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其中731公里在我省境内;主体工程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达670亿元,加上一些配套工程,总投资要达到700多亿元。这项工程的开工建设不仅能优化我省的投资结构,加强水利、环保等薄弱环节建设,而且还能持续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量,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省境内绵延数百公里,沿线流经地区不仅有伏牛山、太行山等众多雄伟壮丽的自然生态景观,而且还有黄帝故里、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靓丽的绿色旅游线,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届时,河南有望形成沿黄“三点一线”

历史文化旅游线横贯东西、南水北调中线人文生态旅游线纵贯南北的“十字”形黄金旅游架构,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有利于加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个供水工程,更是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其开工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围绕总体工程建设,各方面还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池清水”北送,让沿线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新闻背景:南水北调三条线路

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二十七日正式动工。图为南水

北调工程示意图。(中新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王立彬董峻)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

调工程总体规划再次对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提出东线、

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规划分三期实施。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

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

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

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

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

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

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

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

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

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

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

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

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7日开工,广大民众急切地想了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南水”能分给我省多少?

我省水资源缺乏,由于干旱缺水,许多河道干涸断流或变成间歇性河流,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能分配给我省多少水?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人士说,2010年工程全线贯通后,可以分配给河南37.69亿立方米的“南水”,基本能弥补河南的水缺口。

那么,各地又将如何分配水资源呢?据了解,我省已基本确定了分配方案。计划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优先、多方开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供水战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受益者民主协商和水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供水体制;坚持“一生活、二工业、三高效农业”和“先城市、后农村、再生态”的供水次序。

”南水”会不会贵如油?

近来,一些城市居民用水价格不断上涨,水价开始牵动民众神经。已确定为准市场化运作的南水北调工程将千里之外的汉江水调往华北,水价是否会贵如油,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规划阶段按照筹资方案中的资金结构和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测算,中线平均口门水价为0.62元/立方米,到距离最远的北京口门水价为1.20元/立方米。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投资总量的变化及投资结构的调整,通水后的口门水价将会有所变化。

据此业内人士测算,南水北调工程还贷期沿线各地的水价分别为:河南省平均口门水价为0.27元/立方米,河北省0.59元/立方米,北京市1.2元/立方米,天津市1.19元/立方米。不过,这些价格相当于“批发价”,各地还要建设与南水北调相配套工程、供水管网,对南来之水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再“零售”给城市居民或企业。水利专家估计,今后,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的城市居民等用水户在一定额度内支付的实际水价可能大致在每立方米3.2元至4.8元。

会不会造成人们出行难?

河南沿南水北调总干渠带状分布有11个省辖市、30个县和县级市,对总渠700多公里两侧的居民来说,150米宽的输水渠道可能会给他们的通行增加诸多不便。在渠上建这么多座桥,费用由谁出?

南水北调河南段总干渠原设计总工程师郭志熙说,原有的桥如果遭到破坏,工程中会修建。除此以外,总干渠上平均1公里左右要建一座桥,最窄的桥宽约4.5米,费用由工程上出。同时,还会考虑实际情况,修建生产便桥,费用从移民经费中出。

血吸虫会不会北上?

血吸虫病是与水密切相关的疫源性疾病。国内外一些事例表明,水资源开发可引发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加剧。因此,人们对血吸虫会不会随水北上危害人体健康表示关心。

水利专家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血吸虫的寄生体钉螺多在湖北、湖南等地的浅水中生存,在大水库能生存下来的很少。再者,河南气候较南方偏冷,钉螺来到北方后很难生存。

郭志熙说,工程设计中已采取措施。如加强工程沿线的安全用水和粪便管理,渠堤设计

得很高,当地的水是进不了总干渠的,总干渠外围还设有截水沟,能及时把积于干渠附近的水排走。再者,众多桥都设有高护栏,可防止水污染的发生。

土壤会不会盐碱化?

不少农民朋友问:“南水”经过当地后,会不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还有人说,北京的京密引水渠总长110公里,年运水4亿立方米,到水量3亿立方米,损失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长度是其十几倍,宽度也是其几倍,自然性的渗漏与蒸发率会高达3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调450亿立方米的水,将损失150亿立方米。这种损失该如何避免?

郭志熙说,总干渠过水的外层全是用水泥衬砌的,下面一层铺有防渗漏的土工膜,二层铺有防冻胀的沙碎石,三层铺有聚苯乙烯板。向地下渗漏量可谓微乎其微。

引来的水会不会闲置?

不少人担忧说,华北平原丰水年及雨季时,“南水”能否按设计指标继续足量输水?有老天爷免费的降水,谁还肯掏大价钱买远道而来的水?

我省水利专家说,调来的“南水”主要是供城市用水,所以,用水需求不受丰水年和雨季的影响。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到2010年我省年缺水量达70亿~1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省会郑州由于缺水,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一些县(市)地下水位下降了80多米,漏斗面积不断扩大。郑州市城区漏斗面积1972年是11.9平方公里,1998年扩大到147.9平方公里。全市42个名泉干涸,28条河道无水,仅有的12条河道水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水利局副局长赵佩璋直言:“只有南水北调,才是解决郑州严重缺水的最佳选择!只有南水北调,才能再造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辉煌!”

水利专家认为,如果有了南水北调的水源,在丰水年就有机会回补超采的地下水,给子孙后代留下安全的水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在此期间,还完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科学比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南水北调工作的指示,按照2000年12月国家计委、水利部在北京召开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座谈会的部署,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本次规划是在以往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修订。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的规划相比,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本次修订规划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论证东线工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订供水范围、

供水目标和工程规模;研究东线工程建设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北方城市的需水要求,结合东线治污规划的实施,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一、东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规划的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地市级及其以上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徐州等特大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蚌埠、淮北、宿州等大中城市。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城市化率23.6%,耕地880万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75万亿元,粮食产量为15576万t。 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南向北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出现。 东线供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黄河以北供水区处于海河流域下游,大部分河流已经干涸,可利用的地表水日益减少。由于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引发了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海河地表水已高度开发,地下水又严重超采,已到了仅仅依靠当地水资源难以解决缺水问题的程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

了规划阶段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严重性主要表现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出现全面紧张的态势。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部分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物质含量超过标准的深层地下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激化,甚至爆发冲突,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影响。 京津华北平原的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仅靠节水和污水回用已不能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应量,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一) 摘要:阐述京、津、华北平原缺水情况,缺水对京、津、华北平原地区的种种影响,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京、津及华北平原区域生产、生活及环境用水的主要途径。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北方缺水日益严重。京、津、华北地区平原尤为突出,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自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构想以来,经中央、有关省市领导和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就形成了从长江的上、中、下游向北方调水的西、中、东三条线的格局。近期水利部又修定了三条线路的总体规划。现阐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解决京、津、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1京、津、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为全国之最 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3%,而人口约占全国的1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05m3,比全国2000年人均用水量还少125m3。该流域京、津及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缺水更为严重,以海河南系为例,人均水资源仅为251m3,只相当于世界贫水国人均1000m3标准的1/4,比以干旱著称的以色列国还少22.7%,属资源短缺型严重缺水区。这就决定了除继续千方百计的推进节约用水外,必须从外流域调水来解决。 由于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大量增加,使

自产水和入境水大量减少。海河流域自产水1956—1998年系列比1956—1984年系列减少了11%。河北省减少了17.1%,海河南系减少了27.6%,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使下界面产生很大变化造成的。 该流域入境水的减少更为明显。北京市密云、官厅两水库20世纪50年代平均年入境水量36亿m3,到90年代平均入境水量只有10亿m3左右。河北省50年代平均年入境水量99.8亿m3。而90年代年均为30亿m3,减少了近70亿m3,海河南系由50年代年均入境83.35亿m3,减少到90年代年均22.8亿m3,减少了72.6%。今后还可能进一步减少。由于入境、自产水量的大量减少,经济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海河南系平原1980—1998年累积超采地下水760亿m3,平均年超采40亿m3,大体上是深层浅层各半,最多年份超采达70多亿m3。北京市1961—1995年间累计超采地下水40亿m3,超采面积占平原面积的41%。天津市更是以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发展。 该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水资源、改变缺水状况,地表水资源将进一步枯竭,地下水超采将无法控制。水资源衰退与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2缺水给京、津、华北平原地区带来了严重影响 海河流域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又大量超采地下水,不但制约着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河流干涸,湿地减少,海口淤积,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建设要求

广州·台山 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1、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办公楼、厂房等建筑物以及其他与水务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无关的项目、设施; 2、禁止从事网箱养鱼和其他污染饮用水源的养殖活动; 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 禁止设置固体废物填埋场,禁止填埋固体废物; 在水源准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内: 1、除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配套的项目须按规定报批外,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造纸、制革、电镀、化工、冶炼、炼油、酿造、肥料、农药、水泥、玻璃、陶瓷、采石场、砖厂、矿物纤维生产等生产项目或者排放含国家规定的一类污染物的项目和设施; 2、禁止设立剧毒物品的仓库或堆栈;禁止存放、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设立工业废物和其他废物回收、加工场,禁止倾倒、堆放、填埋危险废物。 3、禁止饲养猪、牛、羊等家畜;禁止设立污染饮用水源的养殖场、屠宰场等; 4、禁止向饮用水源水体新设污水排放口; 5、未按规定建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或者处理设施达不到饮用水源保护要求的地区,不予审批新的建设项目。 6、不予审批可能对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或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有关项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07年9月30日前,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人民政府,在总干渠两侧划定出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明渠段和非明渠段组成。通知规定,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明渠段和非明渠段组成。通知规定,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的 意 义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水 工 程 的 意 义 姓名:裴守强 班级:微机1102 日期:2013.11.20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工程简介 (3) 二.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4) 三.中线主体工程 (5) 3.1 水源区工程 (6) 3.2 输水工程 (6) 3.3 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8) 四.关键的工程技术 (8) 4.1穿黄工程 (8) 4.2 高原强震区高坝及隧洞设计与施工 (9) 4.3 工程地质问题 (9) 五.工程的重大意义 (10) 5.1 社会意义 (10) 5.2 经济意义 (11) 5.3 生态意义 (11) 六.工程的利与弊 (12) 6.1 工程效益 (12) 6.2 负面影响 (12) 6.2.1 对环境的破坏 (12) 6.2.2 不利生态因素 (13)

摘要 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整体提升我国北方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 一.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005年8月16日 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 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1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44

课时1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线工程方案。2.理解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路线。3.学会运用对比法分析东、中、西三线方案的利弊。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概况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3)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 (1)我国的丰水区:流域广、水量大,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调水距离近??? ? ? 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 分析华北平原严重缺水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答案 自然原因: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季节不均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社会经济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包括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知识点拨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背景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底通水,大大缓解了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①________②________ 单位调水量 耗能大小③________④________原因⑤________⑥________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答案(1)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 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②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 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③小④大 原因⑤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⑥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 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拓展提升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调出区:①资源丰富;②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资源需求量少;③资源不具有流动性;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区域 总面积 /万k m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长1432公里,其中,输水总干渠长1246公里,天津干渠长144 公里。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基本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清泉自山中奔流而出,河水清澈见底,这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江。2014年12月27日开闸送出的汉江水,又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的闸口流出,继而又从北京千家万户的水龙头里流出。从此,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增幅超过50%。工程的供水范围为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不止解了首都“口渴”的燃眉之急,也有效改善了沿线141个县级以上城市的供水。工程计划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实施全线统一调度,水量调度以国务院批准的规划为基本依据。其中河南省37.7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主要任务是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约占92.7%,同时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约占6.3%。最新评估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干线输水水

质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中线工程的贯通,能使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2014年11月1日,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筑物主要有引渠、重力坝、引水闸、消力池、电站厂房和管理用房等。渠首闸坝顶高程176.6米,轴线长265米,引水闸底部高程140米,分3孔,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可达420立方米/秒。电站为河床径流式,装机容量5万千瓦,安装2台2.5万千瓦机组。陶岔到团城湖,一渠碧波走了半个月。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013亿元,足足“走”了十一年。创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建筑上的奇迹。“长高”的大坝,南北两利老丹江口大坝开建于1958年9月1日,1967年11月大坝下闸蓄水。1968年具备发电功能,至1973年第6台机组并网发电,装机容量90万千瓦。老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工程最大坝高97米,坝顶高程162米。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2009年6月20日,混凝土坝坝顶全线贯通,坝顶高程由原来的162米增至176.6米,坝顶长度由原来的2494米增至3442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增至170米,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九重镇),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

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总体布局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调水线路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以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在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约为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方。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15985176.html,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现状分析 作者:赵良辉 来源:《名城绘》2017年第03期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以实现我国水资源整体配置合理化以及优化减轻华北一带区域的水资源缺乏问题为目标的伟大工程,也是部分北方城市缓和水资源匮乏的重要措施。整个中线工程中的主要水源区包括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区域,这其中包含着陕西、河南、湖北这三个省的五个地区,正因为中线工程的牵涉广、作用强,所以对其水源区水质的保护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作水源区水质现状以及探讨一些有效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现状分析 认清水源区的水质现状并增强水质保护与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关乎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与否,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紧紧相连,也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用水问题,其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以下即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各个流段水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并通过水质现状探讨更深的水质改善建议。 一、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域概况 要想做好水源区的水质调查,明确水质现状,首先应当对中线工程的具体范围进行准确了解。本文所探讨的中线工程水源区,主要是指自丹江口水库实施扩容措施后,在其沿线开始进行的引水工程。经过的河流流域主要包括唐白河流域,江淮分水岭流域,所跨越的河流包括了黄河、淮河、海河。所流经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40多个城市[1]。其中,丹江口区域既是中线工程的核心区域,又承担着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将水质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完善的重点,立下为完成“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使命做出阶段性贡献的目标。 二、水质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研究 (一)水环境恶化,动植物品种锐减 这里所指的水环境恶化,主要是指河流和溪水发生断流现象的频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影响到河水或溪水中的鱼类和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另外,在中线工程的周边区域由于农民居民大量的使用农药,使得一部分经过雨水淋溶的含有农药的雨水流入河道中,影响河水的自净能力。另外,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破坏了生态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则会连锁影响到多个动植物环节的生存。最终导致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工程已由国家批准建设,建设资金已落实,具备招标条件。本次招标项目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工程西黑山进口闸至有压箱涵段、保定市1段、保定市2段、廊坊市段工程安全监测,招标人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招标代理机构为天津普泽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现通过国内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承包人。 一、工程概况与招标内容 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起点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黑山村西,终点位于天津市外环河出口闸,全长155.344 km,共分6个设计单元。 西黑山进口闸至有压箱涵段为天津干线第1设计单元,共涉及1个土建标、1个监理标。该段位于天津干线首端,西起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黑山村西,东至徐水县丁家庄南,起止桩号为XW0+000~ XW15+200。设计输水流量为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m3/s。本工程段包括西黑山进口闸枢纽、曲水河倒虹吸、张石高速公路涵、通气孔以及小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和公路交叉建筑等,共计30座。 保定市1段为天津干线第2设计单元,共涉及5个土建标、2个监理标。该段起点于保定市徐水县丁家庄村西,终点位于大清河左岸雄县辛许庄村东,沿线经过河北省徐水县、容城县、高碑店市、雄县等县(市)。起止桩号为XW15+200~XW60+842。设计输水流量为 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 m3/s。本工程段包括保水堰、检修闸、通气孔、京广铁路涵、京深高速公路涵、萍河倒虹吸,以及小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和公路交叉建筑物等,共计81座。 保定市2段为天津干线第3设计单元,共涉及1个土建标、1个监理标。该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沿线经过河北省雄县、高碑店市,起止桩号为XW60+842~XW75+927。设计输水流量为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m3/s。本工程段包括河渠交叉建筑物、分水口门、通气孔、公路交叉建筑物等(包括津同公路和津保公路穿越),共计26座。 廊坊市段为天津干线第4设计单元,共涉及5个土建标、2个监理标。该段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境内,沿线经过廊坊市固安、霸州、永清和安次,起止桩号为XW75+927~XW131+360。设计输水流量为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m3/s。本工程段包括检修闸、保水堰、通气孔、分水口门、倒虹吸、铁路交叉建筑物及公路交叉建筑物等,共计93座。 天津市1段和2段工程分别为天津干线第5和第6设计单元。该两段均位于天津市境内,目前正在实施阶段。 2、招标内容 本次招标为1个标段,合同名称:西黑山进口闸至有压箱涵段、保定市1段、保定市2段、廊坊市段工程安全监测标,合同编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数据汇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数据汇编 一、中线工程建设相关数据 1、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坝长由2.5公里增至3.45公里; 2、坝顶高层由162米增至176.6米; 3、正常蓄水位由157米增至170米; 4、正常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增加了116亿立方米); 5、库岸线由3524.8公里增至4610.6公里(十堰3524.8公里,占76.4%); 6、水域面积由745平方公里增至1050平方公里(十堰620平方公里,占60%); 7、十堰水源区面积208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的88.1%; 8、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年均汇入水库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 9、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37亿立方米、河北35亿立方米、北京11亿立方米、天津12亿立方米; 10、总干渠全长约1277公里,天津干渠154公里;

11、陶岔取水口设计流量500立方米/秒,工程落差近100米; 12、校核洪水位由161.4米增至174.35米; 13、校核洪水总库容由209.7亿立方米增至339.1亿立方米; 14、死水位由139米增至150米; 15、死水库容由76.5亿立方米增至126.9亿立方米; 16、防洪库容由56-78亿立方米增至81.2-110亿立方米; 17、调水后年发电量由38.3亿千瓦时减至33.8亿千瓦时; 18、水库来水量最高761亿立方米(1983年),最低145亿立方米(1999年); 19、水库弃水量最高381.8亿立方米(1983年),最低78亿立方米(设计均值); 20、水库入库流量最高34300立方米每秒(1983年),最低124立方米每秒(1985年); 21、水库出库流量最高20900立方米每秒(1975年),最低207立方米每秒(1979年); 22、水库水位最高160.07米(1983年),最低131.28米(1979年)。 二、南水北调移民相关数据 1、丹江口水库共淹没我市土地55.2万亩,占总淹没面积95.7万亩的57.7%。其中,一期30万亩,占总淹没面积49.5万亩的60.6%;二期25.2万亩,占淹没总面积46.2万亩的54.6%。 2、共搬迁移民46.9万人。其中,一期28.7万人,占工程移民总数48.9万人的58.7%;二期

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并进行初审。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水电部上报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9月水利部会同有关省市共同审查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甫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 工程规模与调水量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m3,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规划中考虑了东线工程合理的最终规模,以2020年发展水平为目标的规划规模和在本世纪内把水调到华北的第 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一)输水工程 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枢纽工程、穿黄河工程。 1.输水河道 引水口有淮河入长江水道口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口六圩两处。输水河道工程从长江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51km,穿黄河段9km,黄河以北490km。分干线总长740km,其中黄河以南665km。输水河道90%利用现有河道。 2.泵站枢纽 东线的地形以黄河为脊背向南北倾斜,引水口比黄河处地面低40余米。从长江调水到黄河南岸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m,穿过黄河可自流到天津。 黄河以南除南四湖内上、下级湖之间设一个梯级,其余各河段上设三个梯级。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上设泵站30处;主干线上13处,分干线上17处,设计抽水能力累计共10200m3/s,装机容量101.77万kW,其中可利用现有泵站7处,设计抽水能力1100m3/s,装机容量11.05万kW。一期工程仍设13个梯级,泵站23处,装机容量45.37万kW。 黄河以北各蓄水洼淀进出口设5处抽水泵站,设计抽水能力共326m3/s,装机容量1.46万kW。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的特点是扬程低(多在2~6m)、流量大(单机流量一般为15~40m3/s)、运行时间长(黄河以南泵站约5000小时/年),部分泵站兼有排涝任务,要求泵站运转灵活、效率高。 3.穿黄河工程 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穿黄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开挖一条。 (二)蓄水工程 东线工程沿线黄河以南有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略加整修加固,总计调节库容达75.7亿 m3,不需新增蓄水工程。黄河以北现有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可继续使用,天津市团泊洼和河北省的千顷洼需扩建,并新建河北省大浪淀、浪洼,黄河以北五处平原水库总调节库容14.9亿m3。 (三)供电工程

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江苏专用学案:第三单元 第三节 第2课时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Word

第2课时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分析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用书P55])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可进一步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城乡居民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严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5)东线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一、判断题 1.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将有效缓解调入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调入区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区域。() 3.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4.西气东输工程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5.西气东输工程一定会加剧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据此回答6~7题。 6.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线全为平原,建设难度小 B.途经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水污染严重 C.可自流引水,工程量较小 D.取水点在长江干流,可输水量大 7.该工程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可完全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不足问题 B.带动沿线相关产业发展 C.缓解沿线土壤盐碱化问题 D.加剧北京市地面沉降 解析:第6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多平原,但是也有山地和丘陵;南水北调东线经过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取水点在汉江的丹江口水库。第7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缓解北京市水资源不足的状况,但不能完全解决其缺水问题;不能缓解沿线地区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可缓解北京市地面沉降问题。 答案:6.C7.B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学生用书P55] 【合作探究】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 豫政办2010 76号文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 省南水北调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五日) 为切实加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保障用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商请对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进行法律解释的函的意见》(法工办发…2008?112号)、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部门《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的通知》(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水源保护区涉及行政区划范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在我省境内全长731公里,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8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详见附件1)。 二、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水源保护区划定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主要技术依据是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在我省境内的工程类型分为明渠和非明渠。按照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规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一)非明渠段(隧洞、渡槽、暗渠等)。一级保护区范围自建筑物外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各外延50米;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各外延150米。 (二)明渠段。根据地下水位与总干渠渠底高程的关系及地下水内排、外排等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设计地下水位低于渠底。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各外延5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外延1000米。 2、设计地下水位高于渠底地下水外排段。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外延1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左、右侧分别外延2000米、1500米。 3、设计地下水位高于渠底地下水内排段。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外延2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左、右两侧分别外延3000米、2500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