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日期:2011年09月20日09:59:39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市六次党代会勾画了濮阳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段喜中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城建、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肩负着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要使命。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濮阳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用市场经济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支点”吸纳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实施“北进东扩”战略,着力打造省级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北进东扩”城市发展战略,推进濮阳县城“中心城区”清丰县城一体化,加速濮阳中心城区与现有油田基地、老城区的融合,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核心增长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豫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体系。按照“新区树形象,旧城换新貌,建筑有品位,文化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城市特色,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通过管理、改造、建设、教育等有效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大提升,带动城市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至2011年春节前)以集中整治市容环境“六乱”为重点,启动部分设施改造和规划建设项目;第二阶段(至2011年5月1日前)以城市设施改造为重点,巩固市容环境“六乱”整治成果,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建设;第三阶段(至2011年年底)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出规范、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第四阶段(至2012年年底)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大发展、大提升。

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管理提升成效显著,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改造提升效果明显,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进展顺利;建设提升态势良好,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路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区在建房屋加快推进。当前,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新区“五纵四横”路网和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庆路南延、胜利路东延等8条道路建设,年内新修城市道路力争突破50公里。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在建房屋建设,完成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升级改造、地下水源续建工程、外来气源输气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旧商业中心、旧商业街改造提升。四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理念,严管重罚、严防死守,完善

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增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绿色低碳、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实现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全覆盖,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全面完成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社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区)域村镇专项规划、各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和编制,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注重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统一配套的规划体系。认真开展了濮阳新区总体方案构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编制方案和濮阳新区规划建设研究等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并重,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濮阳在豫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大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力度,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按照“组团式、集群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组团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的大城市,充分彰显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

提升城市功能。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大项目为载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发展的功能支撑。用2到3年时间,打通城市断头路。抓好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和引黄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完成与渝济供气线连接工程,敷设高压外环储气工程,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增加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增加中心城区绿量,三绿指标逐年增加,到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启动污泥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场等环保工程项目。2012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

打造城市水域亮点。加快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打造城市亮点。加快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建设,谋划金堤河北岸开发,加强马颊河、濮水河综合治理,实施“亲水临河”城市水系工程,引水入城,引水入园,形成“清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实现沿河两岸污水排放的根本整治,建设高效可靠的地下污水排放网络,彻底实现城市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

加快旧城改造。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建,争取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旧住宅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15年前现有建成区城中村要全部完成改造。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集体资产处置、身份转变等问题,加快中心城区内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向心布局、组团发展、两规衔接、四个层次”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优化行政区划,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临近中心城市的县改设区,使中心城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南北两个副中心城区。按照复合型新区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区,优化居住、产业、生态布局,实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加速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整合,南部副中心城区以濮阳县城为主向南亲水临河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和商贸服务区;北部副中心城区以清丰县城为主突出居住、文化、教育功能,作为产城互动和生态宜居示范区。二是提质扩容发展县城。支持南乐、范县、台前县城与周边城镇组团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小城镇。支持中心镇特色发展,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撤乡建镇,“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经济基础好、特色突出的乡撤乡建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四是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用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重要载体,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中。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部的清丰县重点发展食品和家具制造业;南部的濮阳县重点发展医用新材料。其他县城产业错位发展。南乐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范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台前县重点发展羽绒服装和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广泛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形成依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林高速东延、濮范高速东延、德商高速范县段的规划建设,在我市境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络,实现河南高速公路网与山东和环渤海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对接,彻底打破豫东北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积极开展市区—东明黄河大桥、柳屯—濮城、清丰—南乐、濮阳县城—黄河、范县—台前等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推动三条干线铁路在濮阳境内交会。协助推进晋豫鲁铁路尽快通车。加快郑州经鹤壁、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安濮荷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来源:濮阳日报)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2020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2.1 第二课时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课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域发展差距。 (1) 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 造, (3) (4) 1 A.①② C.①④ 【解析】解答表格题要求既从横向上看,又从纵向上看。本题从横向上看,城乡居 【答案】 C 2.珠江三角洲与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的“瓶颈”,在省政府扶持和促动下,珠三角企业纷纷到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投资,力求最终实现共赢。对此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以地方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设题,考查学生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四个选项中,“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的表述是与“共同富裕”的含义不相符的,很明显是错误的;其他三个选项分别点明了实施经济帮扶的意义,是正确的。据此分析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 【答案】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一、单项选择题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作者:刘勇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9.9. 点击数:295 更新时间:2009-9-9 10:36:17 ——“十二五”时期制定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以新的100万—200万人口城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速中国特色城镇化步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区域政策就是一切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区域政策体系应当取欧美政策之长处,并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规范完善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政策体系。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为重要的时期,此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开头,这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一些重大决策和布局安排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总体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经济等,都是“十二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里仅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善的区域经济区划体系应该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宏观区域经济层次。其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在自然条件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划分若干大区域。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 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多元化丰富化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政企分开政企对立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军属家庭零就业家庭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核心关键因素前提条件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公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企业财产公共财产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年度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当地财政部门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要靠全国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资产异地管理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相适应。 消费水平消费喜好消费环境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一二三四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①→②→④→③③→②→①→④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阶段。 大力兴农先工业后农业一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提出的。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内容摘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国土优化开发。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因此~目前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重要目标~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改善~但区域间差距仍然巨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并应在制度建设上迈出扎实性步伐。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 理论界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大体有四种定义~都是从区域关系的相互联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渐缩小、区域利益的共同增进等方面进行刻画~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其视角主要集中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上。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空间布局合理~总体经济社会效益最佳~人民 — , — 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即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二、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1、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后东部地区持续加速发展导致全国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在区域政策和经济周期等多种力量的影响下~进入21世纪后~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逐渐放缓~自2004年起地区差距开始逐步缩小~最近几年地区差距缩小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显著提高。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1.1 1 0.9 0.8 0.7 0.6 0.5 0.4 1978 1980 2、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1982 1984经济圈 1986 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日趋1988 1990丰富~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区域一 1992 体化程度明显加强。在推进区域合作中~城市群和经济圈开始逐步1994 1996— , — 1998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协调。 正确错误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核心。 正确错误 3、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其主要依靠的手段是市场调节机制。 正确错误 4、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正确错误 5、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体制和机制的保证,另一个是资金上的支撑。 正确错误 6、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错误 7、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错误 8、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错误 9、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错误 10、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正确错误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正确错误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正确错误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正确错误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正确错误 1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总体战略概括如下:深入推进()大开发;全面振兴()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崛起;积极支持()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7、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正式根据邓小平同志( )的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两个方针两个大局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 18、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资源、市场及各方面情况,大力发展具有( )的产业与产品。 区域特色绿色无污染高产性民族特色 19、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在第三步(本世纪中叶)时,我国能够达到或赶上( )的水平。 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0、作为老工业基地,( )对我国实行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东南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21、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的调整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商业结构 2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 )是不断地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目标方式策略核心 23、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从()到()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增长方式;收入发展方式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2020年实现的小康是全面覆盖的小康的重点,因此考生在进行2020考研政治复习时也要重点复习相关知识点。文都考研政治名师通过梳理和总结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内涵和具体措施,为2020考研政治复习中的考研学子提供帮助。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单纯指的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涵盖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首先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为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地域协调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首先,要破除资源分配、市场竞争、政策扶植方面的不平衡;其次,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潜力,针对各地的发展瓶颈对症下药。 2.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收农业税、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就是文都考研政治名师对《毛中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希望2020考研学子能够考上理想院校。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三部分 热点4 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二十二)P155]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5·3原创预测卷四)下表示意地处长江下游的合肥市2018年1月2日至8日由强冷空气影响而引起的天气变化统计,完成1~2题。 A.冷气流在此处加强 B.冷气流在此处减速 C.冷气流在此处遇地形阻挡 D.冷气流在此处遇建筑物阻挡 解析:B[冷锋天气,冷气流主动且势力强,若冷气流在此处加强,则天气变化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A错;合肥及周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或建筑物对冷气流的影响不大,C、D错。] 2.在该时段内,同样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的太原市降水量明显偏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 A.暖气团的势力B.冷气团的势力 C.暖气团的湿度D.冷气团的湿度 解析:C[太原市位于北方地区,合肥市位于南方地区,暖气团湿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太原附近,冷气团势力更为强大,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弱;降水量的大小与气团势力强弱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完成3~5题。 3.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 解析:A[夏季绿洲是冷源和水汽源,则近地面风和水汽由绿洲向周边荒漠运动,使绿洲边缘的荒漠大气有一定水汽;荒漠地区近地面水汽若遇到降温,就易使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从而形成逆湿现象。] 4.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解析:B[荒漠地区夜晚降温快而气温低,蒸发弱,水汽更易凝结。] 5.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B[西北干旱区土壤缺水严重,而逆湿现象可以增加土壤或近地面水分,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利于植被恢复,从而减轻风力侵蚀、限制沙漠扩大;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 (2019·广东广州一模)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靠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小组作业 641pet computer [选取日期] 目录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近年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新的要求和部署 五.区域政策的明显效果 \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的提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 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的四大战略要件,即调整和完善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西部各省各自的战略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西部各省经济社会的战略发展政策、健全西部与东中部地区区际间协调发展的机制,以逐步形成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科学、清晰,主体战略功能定位科学、准确,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科学、完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联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西部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4.帮助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第一,加快形成西部地区的主体功能区。统筹考虑未来西部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西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营造西部优化开发区的环境。环境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营造和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为进入优化开发区的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二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政策环境;三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体制环境;四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机制环境。五是提升优化开发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第三,大力建设重点开发区。在有方便交通、通讯设施相连、开发强度低,有充裕的可供新建项目摆布的土地和环境容量,适于承载新产业、新项目或有利于从优化开发区迁 出企业的地区建设重点开发区。 第四,优先保护开发区。在环境生态底子较差,承载力弱,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已造成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性演变,关系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者(如大江大河上游和河流水源涵养补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等),要限制开发区,坚持保护优先。要限制有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各种经济活动,适当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 第五加大禁止开发区的保护力度。在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重点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