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

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

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
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是由运动员培养系统和运动竞赛系统构

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竞技体育不仅树立国家形象,反映了综合实力是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实力的窗口之一,而且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促进身心健康建设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但是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严格的规则性。竞技体育必须不偏袒任何一方,必须坚持公正,也因此,高度的公平性就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我们多么的努力去消除竞技体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却依旧不能完全消除,竞争的公平性依然是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

破坏其公平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兴奋剂”。竞技体育就是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而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已达到目的。服用兴奋剂是一种欺骗行为,既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许多直接的危害,又有悖于诚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使用兴奋剂是一种作弊行为,是与体育运动相对立的。服用兴奋剂的行为违背体育道德、医学道德,有悖于公平竞争的精神,并且与尊重运动员身体健康、构成奥林匹克运动基石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也践踏了由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各国奥委会所颁布的竞技体育的法规。同时,它也腐蚀了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危及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而同时也会使整个体育界遭受挫折。为什么兴奋剂对身心有害那么运动员还要不顾一切的服用呢其实就是为了荣誉。或许取得一次奥运冠军就可以一生生活无忧,还可以成为体育明星,但是这与人与己又有什么好处呢正如本届亚运会穆米诺夫,23岁,男子古典式84公斤级比赛选手服用兴奋剂,被查出后并取消比赛资格,即使取得冠军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反兴奋剂依然任重而道远啊!

此外,竞技体育正在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冲击,1984洛杉矶奥运会走出一条商业化运作的道路,从此商业化大规模地介入奥运会赛场和现代竞技体育。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商业化也给现代竞技体育带来了想当大的冲击。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不少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暴力事件,假球,吹黑哨等丑恶现象有增无减。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人格和精神健康破坏了体育公平竞争原则,使竞技体育原有的魅力大打折扣。

现代竞技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鼓励下,表现为一个不断冲向生理极限的过程,破坏了认得生理平衡,致使运动员伤病缠身。这是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样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人们不断的把科技运用于竞技体育之中,这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能力,从心理上有些依赖科技的倾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

竞技体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坚守奥林匹克精神,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得到良心发展,使竞技体育人物精神回归本质,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夏玉宝

农田防护林建设可行性方案

惠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6) 1 . 1 项目提要 (6) 1 .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7) 1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1 . 4 综合评价与结论 (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9) 2 . 1 项目由来与形成 (9) 2 . 2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9) 2 .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12) 3 . 1 自然地理条件 (12) 3 . 2 社会经济条件 (13) 3 . 3 林业生产管理条件 (14) 3 . 4 土地资源条件 (15) 3 . 5 劳力资源条件 (16) 3 . 6 种苗供应分析 (16) 3 . 7 基础设施条件 (17) 第四章建设方案 (18) 4 . 1 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 (18) 4 . 2 项目区范围 (18) 4 . 3 项目建设规模 (19) 4 . 4 建设布局 (19)

4 . 5 项目建设内容 (20) 4 . 6 营林技术措施 (20)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22) 5 . 1 森林管护 (22) 5 . 2 环境保护 (23) 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25) 6 . 1 经营管理形式 (25) 6 . 2 项目管理机构 (25) 6 . 3 项目管理 (25)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 7 . 1 投资估算原则 (27) 7 . 2 投资估算依据 (27) 7 . 3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7) 7 . 4 资金筹措 (27) 第八章项目建设进度 (28) 8 . 1 项目建设期限 (28) 8 . 2 建设进度安排 (28) 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1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2 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29) 9 . 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30) 9 . 4 综合评价 (31)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的调研报告 淄川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013.12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分析的调研报告 淄川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对其重视不断的加强。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不仅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国家要进步,竞技体育要发展,其先决条件是应培养出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县市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和根基。 但就国家对竞技体育研究的范围及对象而言,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人们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单个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如:足球、篮球、田径、乒乓球等在学校经常开展的项目上,而忽视了一些重竞技项目,如摔跤,柔道,举重等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研究的对象多集中在对从事体育的运动员及国家政策方面,而针对某个地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的研究很少。结合我区体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就目前在县级体校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资料显示,作如下具体分析: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困难,体育尖子生人数逐年下降。 很多家长和文化课教师反对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认为体育训练影响文化成绩,影响升学考试,也没有什么好的前景。又加上招生学校太多,学校给的政策不一样,对于家长来说,肯定是选择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而且是能正常上文化课的重点中学,对于县级竞技体校来说,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的方式,在这方面并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但是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材之路百分之九十都是从县级体校出来的,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做保障,很难保证学生有好的成绩,家长的不认可,学校的宣传偏离正常思路,导致选材条件突出的尖子生人数在逐年下降。例如:我区体校在2011年招生61人,2012年招生50人,而2013年招生30人,从近三年的招生情况看每年的计划招生人数都是60人,而2013年的招生明显较前两年下降,与实际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姓名: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谢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谢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 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 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 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 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 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 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 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 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 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 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 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 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 育的发展; 1928— 1937 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 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 1956 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范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 1956— 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 1966— 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 1976— 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 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 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 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 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 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 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 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 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

竞技体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教六班于佰康12110611 序:从小热爱体育赛事的我,现在能作为上海体育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对所感兴趣的问题侃侃而谈,自己感到很幸运也很高兴。 “竞技体育”,课本中对它的定义是:以不断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为基本特征的体育活动。在我看来:竞技体育也因竞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它不仅仅是体育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带来了无穷尽的高层次的生活休闲、娱乐元素。竞技体育还是人类对于自身运动能力的挑战,是人类对健与美的理想的不倦追求,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窗口。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竞技体育也毫不例外。 由于竞技体育本身的利益所在,国家对其的政治功能认识的强化,公众生活对竞技利益的需要,商业经济活动的介入,当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多种利益经常交织在一起时,竞技体育的发展总会暴露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通过查阅和思考,我认为竞技体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竞技体育中使用违禁药物即竞争的公平性。说到竞赛的公平性,其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兴奋剂”。因为竞技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秀运动成绩,这使得有的选手在比赛中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是服用兴奋剂不仅会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许多

直接的危害,又违背诚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使用兴奋剂是一种作弊行为,一种欺骗行为。这种行为也践踏了由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各国奥委会所颁布的竞技体育的法规。服用兴奋剂的实例比比皆是,像在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上,女子中长跑名将孙英杰在女子万米决赛后尿检呈阳性,32岁的“田径女皇”马里昂·琼斯悉尼奥运会前使用了违禁药物等等,最终都收到了严厉的惩罚,更使整个体育界遭受挫折。 2·其次,我国的竞技体育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这表现在我国在乒羽这些小球和传统优势项目上的长盛不衰,但在足球,篮球这些大球和许多田径项目上的成绩却没有起色。而且有关部门也没有很好的长远的措施加以改进。 3·竞技体育正在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冲击,商业经济一方面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就很多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想体育明星商业代言品牌的诚信问题;商业比赛的假球问题,这都是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出现了不少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暴力事件,假球,吹黑哨等丑恶现象。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人格和精神健康破坏了体育公平竞争原则,使竞技体育原有的魅力大打折扣。 4·人们不断的把科技运用于竞技体育之中,这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能力,从心理上有些依赖科技的倾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 5·竞技体育的专业运动员的自我素质问题,例如许多体育明星饱受伤病困扰,除了自我保护能力弱以外,被不道德的恶意犯规所害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利大于弊

今天,我们看到举国体制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历史成就,被称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既是振奋民族精神和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国力的客观要求。 一百年前,国人被西方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一百年后,我国在自己的首都成功举办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高水平奥运会,并且夺得奖牌榜第一的位置。这些成就从何而来的呢?可以说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可以看到,奥运赛场上,有中国体育健儿参与的项目就会吸引全国人民的关注,甚至连六七十的老太太,每当提起中国奥运,也能眉飞色舞说上几句。每当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澎湃的爱国主义就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极大的激发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在政治上,著名的“乒乓外交”,正是为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乒乓球代表队所开启,从而打开了 中美建交的大门。同时,在举国体制 的大背景下,我国成功的恢复了在国 际奥委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合法 席位,解决了台湾问题。 其次,举国体制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被很多西方国家当作“中国模式“加以研究,同时,这又是应对国际竞技体育竞争加剧的有力武器。随着 竞技体育的系统化、科学化趋势加强,竞技体育的参与人群变成了运动天才,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后则是一支专业 化的保障队伍,统计数据表明,一个 专业体育运动员平均要10年的时间锻炼,可想,如果没有举国体制,那么 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竞技体育怎能 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怎能赶上不在 同一起跑线上的西方国家?怎能使得 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而辉煌的成 绩表明举国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 由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所决定。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摘要】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本文主要对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其次还兼有草牧场防护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片用材林、薪炭林及“四旁”绿化,综合构成以护田护牧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1.1农田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防护对象是霜冻、旱涝、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主要功能是通过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木品并美化环境。因此,对农田防护林的树种有以下要求: (1)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在次生盐渍化地区还要有较强的生物排水能力;(2)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3)深根性树种,侧根伸展幅度小,树冠结束不过分开张,对防护林区内的农作物不利影响较小;(4)农作物没有共同的病虫害;(5)能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6)生长稳定,寿命长。 1.2树种的配置 树种配置通常是采取树种与树种混交进行,常见的类型有乔木、和乔木混交、乔木和灌木混交、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配置3种类型,其中以乔木和灌木配置混交最好,可以形成复层林冠,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此外,由于农田防护林所处的立地条件一般较好,在考虑混交配置时,除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外,同时还应考虑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林副产品和干鲜果品。 2.农田防护林的设置 2.1林带结构的选择 林带结构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度状况等综合情况。不同的林带密度、宽度、树种组成构成保护效能不同的林带结构。根据组成因子的不同,林带结构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3中基本类型。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地发展特征

广西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指导教师: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 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1928—1937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式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1956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1956—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1966—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1976—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防护林分类

防护林及林种划分 任何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不能把所有的森林都视为防护林。因此,只有那些为了达到某种防护意义而划定的森林才叫做“防护林”。比如在大江大河的上游集水区的森林叫“水源涵养林”,在表土疏松土壤易于被水冲走的山区陡坡上的森林叫做“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农区所营造的农田林网叫做“农田防护林”。这些都是“防护林”。随着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大气和水质的污染,森林的不断减少和由之而来的环境沙漠化和各种灾害性气候等,经常给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因此,人们逐渐把对森林的注意力从生产木材转向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例如,中国自70年代末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的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全长约7000km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属此目的。根据发挥的主要防护作用不同,防护林又分为若干具体林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等。 一、水源涵养林 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周围以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森林叫做“水源涵养林”。理想的水源涵养林应该是由比较高大的乔木和比较矮小的灌木相结合,并且由多树种和不同年龄的林木组成。林冠密集,多层次,枝叶茂盛。这样的林子,在林学上叫做复层异龄混交林。 森林为什么能够涵养水源呢?在森林覆盖下,每当降雨,会有10%~30%的雨水阻滞在林冠枝叶上。其中林木本身吸收一些,雨停后蒸发一些,其余的雨水顺枝干流下,或辗转周折通过林冠层滴落到林地上。在这种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多,长期堆积在地表,构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叫做“死地被物”。一部分枯枝落叶经真菌、细菌分解成一层厚厚的碎屑和腐殖质。这些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非毛细管孔隙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土壤贮存雨水的空间。在许多情况下,林冠下还聚生了厚厚的一层植物,叫做“活地被物”。它和“死地被物”一起统称“地被物”。滴落在林地的雨水,由于受到林冠的阻隔,大大降低了对地表的冲击力,并且很快被地被物所吸收,然后慢慢渗入到土壤和基岩,被“贮存”起来。这就是森林涵养水源的物理机制。水源涵养林就是在需要的地方专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森林。 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是由树木本身的吸附量、地被物贮存量和土壤、基岩的贮存量三部分组成的。一片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这三部分的条件。通常林冠层次越多、越浓密、地被物和土层越厚、基岩空隙度越大,贮水能力就越大,反之,贮水能力就越小。因为森林贮存的水分缓慢地流动,降水停止后,下游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以溪流、泉水、潜流等形式得到水源补给。根据观测,森林涵养水源保证补给水分的时限,因坡度、基岩、坡面状况而不同,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由此可似看出森林涵养水源的巨大能力。林地坡面平缓、土层深厚、林木郁闭好的针阔叶混交的复层异龄林贮水能力最大;基岩坚硬和空隙度小,土层浅薄,林木郁闭差且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单层同龄林贮水能力最小。不同的林子贮水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十分悬殊。没有森林覆盖的光山秃岭,涵养水源的能力就大不一样。雨水因无林冠阻拦,直接冲击地表。地表又缺少地被物覆盖,雨水直接冲击地面泥沙,来不及渗入土壤,就汇成径流,顺着倾斜的坡面,挟带泥沙,迅速流走。无数径流又汇成大股洪流,激浪翻石,汹涌奔腾,形成山洪暴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都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现在全世界都提倡在河流两岸和河源区以及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强山坡蓄水、保土的能力,力求在雨季能够大量贮存雨水,暴雨不成灾;在无雨或少雨的季节,又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下游的径流量。

“三北”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12711421.html, “三北”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郭丽娟杨小兵郭昊 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33期 [摘要] 本文以新疆地区“三北”防护林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性,其次详细剖析了当前新疆“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客观全面反思总结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建设;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3-68-2 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要性 “三北”地区指的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曾遍布肥美的草原、肥沃的农田和茂密的森林,但是随着气候变迁,受滥砍滥伐、过度垦殖等因素影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三北”防护林工程应运而生。 林业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三北”地区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林业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慢慢建立起了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山区天然林和天然荒漠林等为主体的防、抗灾害保护屏障,使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不仅提升了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已进入了五期工程后5年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许多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急需采取应对措施保证该工程稳定、持续发展。 2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低 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分结构呈现出“纯林多、混交林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的问题,不仅导致森林生态保护功能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森林群落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差的不良现象,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林木生理过熟、林分老化等不良现象。另外,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受经济、技术等条件制约,没有考虑自然规律和生态效益问题,一些砍伐树木的行为没有经过上级部门批准,甚至还出现了允许项目单位以征地为由赚取商业利益的现象。 2.2 造林科技含量不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措施单一的问题,导致苗木存活率降低,例如部分新疆“三北”防护林地区实际操作和设计脱节,无法保证每项工序都合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录

1 总则 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 2.0.1 农田防护林f arm lan d she lterb e lt 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 lt 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 nd ame nt a l be lt 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 a in b e lt 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 ist ant b e lt 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 egr ee of p oros it y 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 lt struc tur e 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 ig htn ess struc ture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2.0.9 疏透结构s parse ness struc tur e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 2.0.10通风结构a ir in ess struc ture 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以上。 2.0.11有效防护距离d is ta nc e be tw ee n be lts 害风越过林带后不造成危害的距离。 2.0.12林带断面 与林带走向成90°将林带截开所形成的断面,称为林带断面。林带断面能够反映林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3林网形状 林网分布状况称为林网形状,不同的林网形状与所抵御的自然灾害紧密联系。

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且末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且末县林业局王河峰 2009年4月25日 且末县四面被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包围,生态环境异常严酷。且末县气候极端干旱,降水极少,蒸发强烈。年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气温为-27.3℃,极端最高气温41.3℃。≥10℃的积温385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5天。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8.6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507毫米。春夏季多大风、沙暴和浮尘天气,常年主风向为东北风,干旱(热)风年出现次数约40多次,八级以上大风平均16天/年,沙暴天气达21天,浮尘天气达193天。多年来,且末人民深受风害沙尘之苦。大风沙不仅给且末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将沙漠以每年5-10米的速度向西南推进,严重威胁着且末绿洲。建设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工程,抵御大风沙对农牧业的危害,具有战略意义。 一、且末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1978年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来,我县全面开展了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为改善且末县农区生态小环境,增强农牧业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工程建设期间,1986年且末县在巴州地区首批实现了二轮承包土地农田林网化,1991年率先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受到前国家林业部表彰。1995年英吾斯塘乡还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2003年底被列为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5年获自治区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目前且末县农区内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洲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9%,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宜林路、渠、荒地基本得到绿化,绿化总长度达800公里。到2008年底,全县天然林面积为198万亩,人工林面积达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为0.77%。 2008年第四季度,县林业部门对全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且末县目前耕地总面积为26.6万亩,其中:二轮承包面积13.2万亩,非二轮承包面积13.3万亩;另有新开荒未耕种土地面积3.6万亩;全县农田防护林保存面积为2.2万亩,其中:二轮承包土地配套农防护林面积1.7万亩,农防林占地面积比例为11.6%,林网化程度68.6%。非二轮承包土地配套农防护林面积0.52万余亩,农防林占地面积比例3.8%,林网化程度13.7%。目前全县农防林缺口面积达1.66万亩。 虽然我县农田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防护林建设步伐已不能适应近年来水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各乡、镇(场)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农业开发大户对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不够重视,存在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带来的长远利益。同时,有些部门与林业发展产生冲突时,协调配合不够,多以牺牲林业发展为主(如防渗渠建设、乡村道路建设),未能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广大农民群众搞农田防护林网化配套建设的格局。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的要求,未能把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ηττπ://σβ?.φορεστρψ.γο?.χν2009年07月14日 中 小】 一、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1.防风减害 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是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效应之一,人类营造农田防护林最初目的就是借助林网、林带减弱风力,减少风害。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防止农田土壤风害的主要措施。农田防护林减弱风力的重要原因有:林带对风起一种阻挡作用,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使林带背风面的风力减弱;林带对风的阻力,会减低风的动量,使其在地面逸散,风因失去动量而减弱;减弱后的风在下风方向短时间内即可逐渐恢复风速。在风沙危害严重的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较我国其它区域更为显著。见表2—2。 表2—2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资料统计

2.调节农田小气候 农田林网能够减少近地层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对水资源状况如蒸发、湿度、水平降水等产生重要影响,调节林网内部的温度、湿度条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林带可通过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引起近地层气温的变化,在不同季节和时间具有调控温度的作用,为农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常情况下,在晴朗的白昼,林带附近的地面和空气温度较旷野高;在夜间,林带内温度比旷野的相应值高。据对宁夏引黄灌区5—9月农田防护林旱柳林带周围空气温度的观测,春季由于林带的影响,可使林网内气温提高0.2℃;夏季林网具有降温作用,5—7月内1m高处的气温比空旷地带低0.4℃,20cm处比空旷地带低1.8℃左右,8月和夏季相似,9月与春季相似。其次,在林带作用范围内,由于风速减弱,使得林网内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水分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含量增加,林网中近地层空气的绝对湿度高于周围旷野,土壤含水量也随之增加。据观测,夏季在新疆和田地区,与空旷区对比,农田林网内温度可降低0.6℃,土壤蒸发量可降低42.5%。另据新疆林业厅提供的数据,在1986年—2000年的15a间,新疆农田防护林每公顷林带累计产生防护效益5422元,折合林带的改善小气候年效益361元/(hm2·a)。 3.改良土壤属性 林带改良土壤属性包括改良土壤盐渍化和增加土壤肥力两方面。首先,林带能够改良土壤盐渍化。通过林带中树木的生物排水、抑制蒸发、提高湿度、改良土壤结构,加强淋溶等作用来实现改良盐渍化土壤,主要体现在林带的生物排水作用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林带减弱土壤蒸发延缓土壤返盐以及林带促进土壤淋溶过程,加速土壤脱盐等三个方面。此外,林带还能够增加土壤肥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

? ?

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 现策略 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蔡睿刘大庆张英波 4.1 1979~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历程 4.1.1 迅速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自1978年至1999年底,我国选手共获得1176个世界冠军,超创世界记录770次,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已稳居亚洲首位。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在前苏联、东欧及古巴等国缺赛的情况下,获得了15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第4位的较好赛绩。经历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波谷时相,在第25、26两届奥运会上皆获得16枚金牌,并连续位列排名榜第4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更进至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三位,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 可以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获得迅猛的发展,已然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4.1.2 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战略获得成功 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运

动的决策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运动项目”的战略。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我国重点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研究。1980、1984、1989年分别确定了13、16、18个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在全国各省市的重点布局作出了统一规划。这一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功(见表1)。我国体操、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是构成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表1 我国参加历届奥运会获金牌项目及数量分布 项目第23届第24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合计 体操 5 1 2 1 3 12 15.0% 举重 4 0 0 2 5 11 13.8% 跳水 1 2 3 3 5 14 17.5% 乒乓球 2 3 4 4 13 16.3% 羽毛球 1 4 5 6.3% 射击 3 0 2 2 3 10 12.5% 柔道 1 1 2 4 5.0% 田径 0 1 1 1 3 3.8% 击剑 1 1 1.3% 游泳 4 1 0 5 6.3% 跆拳道 1 1 1.3% 女排 1 1 1.3% ∑ 15 5 16 16 28 80 100.0% 4.1.3 为国争光、举国体制、团结拼搏、科学训练结出丰硕成果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能够在短短20年中发展为世界竞技体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重要的原因一是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员有着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举国体制”,支持和保证优秀选手的选拔和训练;三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拼搏;四是尊重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体育战线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可喜成果。4.2 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 4.2.1 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社会的“缩影”竞技运动一方面浓缩和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现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强烈。 首先,竞技运动水平的高度发达有助于社会成员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同时,竞技选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的积极参与意识、敢于展示个性的意识都是当今时代所推崇倡导的理念。 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现代人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应是积极进取的,开放包容的,理性坚定的,同时又是个性鲜明的。竞技运动带给社会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观赏需求的满足以及民族自尊的激发,而且在更深的层面,塑造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理念。竞技运动给了我们一个积极进取的舞台,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严格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

基于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2019年第14期现代园艺 1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作用 1.1防风减害 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都是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显著生态效应。建设农田防护林主要是凭借林网或林带来减弱风力以及减少风害。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能有效降低农田土壤风害发生几率,主要是因为林带或林网可以阻挡风力以及改变风的方向,从而减小林带背风面风力作用。 1.2调节农田气候 农田林网不仅能够减少近地层气温和土壤层温度变化幅度,还能有效调节水资源状况,如湿度、降水、温度等,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例如,在不同的面积和不同的时间内,农田林网都具备调节温度的作用。在晴朗的白天,林带周围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较高;在晴朗的夜晚,林带内部温度较高。 1.3改良土壤属性 改良林带土壤属性,主要包括改良土壤盐渍化和增加土壤肥力2个方面。其中,改良土壤盐渍化,主要是通过林带中的树木生物排水、提高树木湿度等措施;增加土壤肥力主要是林带中树木的枯枝落叶,经过地下微生物的分解共生成培 基于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陈伟 (淮南市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安徽淮南232180)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农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田防护林建设,从而为农田提供保护屏障。虽然农田防护林作为天然防护带,对农田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但在实际农田生产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制约防护林建设的诸多因素。针对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作用;问题 易导致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陷入到较大的困境,且无法较快地处理。 2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的对策 2.1提高认知 从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角度来看,很多工作的执行必须在认知上获得良好的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不同的内容安排上,应尽量提高自身说服力。认知的有效提升,可以对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的综合进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能够符合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的发展趋势。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体系,工作存在局限性,对林业资源的调查和规划都立足于眼前的信息,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因而林业单位要加大林业调查力度,高度重视林业规划工作,建立完善的林业工作体系,改革传统的工作模式。林业调查包括对现有的造林和采伐工作、林业管理及木材加工等方面,然后合理规划这些工作,使林业调查规划和林业经济发展形成有机的整体,确保林业建设与林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2强化技术创新 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该方面工作的开展对于很多地方的综合进步都能够产生大的影响。技术对于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能够产生决定性影响,固步自封现象容易导致后续工作的前进,遭遇到非常多的阻碍,无法更好地巩固自身的可靠性、可行性。例如,利用PDA优势,完成无纸化数据的精确采集,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利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需人工录入大量的数据,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现数据错误。2种试验结果对比:30万km2的森林区域,林业局需要30名工作人员连续工作3个月才能完成;若利用PDA采集数据,采集时间等同于 手工记录时间,不用再做大量录入或复制工作,只需检查是否存在逻辑问题,并简单修改即可,用时约15d。从这一点来看,技术的有效创新,能够对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的各项不足开展良好的弥补,整体发展成就较为显著。 2.3完善规划管理 通过对上述几项工作的良好执行,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效率、质量能够大幅度提升,而且在相关不足的弥补上,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日后,应继续在规划管理上不断完善,弥补不足之处。第一,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的管理措施,一定要良好地实施信息化措施。例如,通过加强信息化监督、布控,深入了解林业发展情况,快速发现和解决各项问题。第二,规划管理的开展,必须对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的阶段性成果开展正确的判定与分析,发现任何不足,都要及时弥补,最大限度推动地方林业的有效改进,这样可以在问题的持续解决上,不断得到更好的成就。 3总结 我国的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正不断朝着更高目标来完成,很多地方的任务执行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但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是一项持续性内容,应坚持在多方面工作实施过程中,进行持续性创新,确保未来工作安排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良好地规避同类问题。 参考文献 [1]雍鹏.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方法的思考[J].农家参谋,2019(7) [2]陈凌云.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方法的思考分析[J].农家参谋,2019(5) [3]欧小辉.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方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8(24) [4]季海云.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方法的思考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10) (责任编辑禾初) 经验交流 215 --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相继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约翰逊(Robert Johnson)撰写的《论滑冰》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 花样滑冰的书籍。1863年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双人滑,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 最早的花样滑冰表演。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花样滑冰比赛。1896年在俄国彼得堡举行首次世界男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06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首届世界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5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第一次世界冰上舞蹈锦标赛。花样滑冰的冰场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5厘米。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男女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个比赛项目。每个国家和地区每项限报3人(队)。与其他竞技运动不 同,花样滑冰是一项艺术与运动结合的体育项目,除了要掌握冰 上技术,对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有极高的要求。在音乐伴奏下, 运动员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 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奥运会花样滑冰有四个项目: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和冰舞,比赛均在室内进行。它要求

在60米30米的冰场上,运动员以40公里/时的速度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艺术表演诠释背景音乐,感染裁判、观众。这项运动涵盖了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服装设计、化妆……因此对运动员到教练技术以外的要求都非常之高。 花样滑冰比赛标准场地长60米,宽30米(长不得少于52米,宽不少于26米),近似长方形场地(四个角是弧形的而不是直角),室内冰场室温应保持在15℃以下,冰面温度应调节在-5℃~-6℃,冰面厚度为3厘米~5厘米。花样滑冰是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运动员穿着脚底装有冰刀的冰鞋、靠自身力量在冰上滑行,表演预先以技术动作为基础编排的节目。 花样滑冰是技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个冰上运动项目。在音乐伴奏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国际滑冰联盟规定的比赛项目有单人花样滑冰、双人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3个项目。说到花样滑冰就不得不提冰上的金童玉女,申雪和赵宏博。他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敬佩。1998年,长野冬奥会双人滑第51999年,世锦赛双人滑亚军 2000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冠军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铜牌 2002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 2002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亚军

中国竞技体育

焦点一中国正在迈向竞技体育强国 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竞技体育作为一种不断升腾的社会文化形态,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强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进步的醒目“橱窗”。竞技体育社会功能涵盖度的扩大已引起了各民族、各国家的高度关注,由此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都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杰出体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一切又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形成了社会发展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联,从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轨道。 近10年来,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体育大国的风采,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1至2001年间,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了1008个世界冠军,使我国运动员夺得世界冠军的总数达到了1498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获世界冠军总数的67.29%,是前40年获得世界冠军总和的2.06倍。 中国体育健儿自1984年首次走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后已连续参加了5届奥运会,共获得了223枚奖牌,其中金牌80枚、银牌79枚、铜牌64枚。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举行的三届奥运

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不仅获得了60枚金牌、60枚银牌和43枚铜牌,而且在奥运会上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实现了冲击第二集团首位的目标;在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又以28枚金牌和59枚奖牌,实现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在参赛国家和地区中均名列第三的历史性飞跃。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项目已占到奥运会所设总项目数的55%,其中在12个项目上获得过金牌,并形成了以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和柔道7大项目为核心的传统优势竞技体育项目。 中国的竞技体育已拉近了与美、俄两强之间的距离,迈出了进军世界体育强国的第一步。 中国体育界正在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参加全部比赛项目作为规模目标,以金牌、奖牌居三强之列作为水平目标,以集体项目和基础项目有新的突破作为形象目标,向着世界体育强国的宏愿冲击。 焦点二国内体育赛事:年年岁岁花不同 体育赛事是我国体育改革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也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落实“奥运”和“全民健身”两大战略,与国际接轨,我国举办了一系列国内体育比赛,承接了多项国际赛事。这些比赛较以往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