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师说教学学案

课题:师说教学学案

课题:师说教学学案
课题:师说教学学案

课题:师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

2、了解有关于韩愈的文学常识

3、疏通第一自然段文意,掌握本段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会翻译第一自然段。

学习难点:。掌握第一自然段中古汉语基础知识。

学习设想: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自主探究学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传道()从容()

聃()蟠()苌弘()阿谀()贻()怡()

冉()潘()长少()须臾()师襄()郯子()

2.文学常识填空

⑴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二)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死后谥号“文”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写作背景

《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43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威权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师说》就是为了指责唐代上层社会这些不良风气而作。《师说》的问世也是韩愈被贬阳山的原因之一。

(四)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

的道理。《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积累韩愈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劝学解》

翻译: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3、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昭序》

4、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送石处士序》

5、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6、大凡物得其平则鸣。(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7、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8、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石处士序》

(六).世人对韩愈的评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

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二课堂交流:

(一)疏通第一自然段文意,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1、重点词语

(1)总结“之、师、而”意义和用法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学者————解惑———无贵无贱—————闻道——————

2、通假字:受-授

3、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今吾从而师之:古今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5)重点句式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介词结构后置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

问,意为“难道……吗?”

(二)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教师的职责?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④择师的标准。

⑤从师的原则?

明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三.扩展阅读(诗词举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文为诗”。他常常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用于诗歌写作中,使诗的形式散文

化;又喜欢在诗中横生议论,有的通篇以议论为诗;还喜欢用赋的铺张雕绘方法,洋洋洒洒直陈其事。这些表现手法产生了一些风格独特的佳作。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课题:师说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背诵第一自然段。

2 、疏通第2、3自然段文意。

3、掌握2、3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学习重点:会翻译第2、3自然段。

学习难点:掌握2、3自然段中古汉语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⑵其可怪也欤()

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⑷李氏子蟠()

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⑹作《师说》以贻之()

二课堂交流:

(一)疏通第二自然段文意,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1、重点词语辨析。

实词

惑而不从师(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师道之不复(从师)吾师道也(道理)

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复(风尚)不耻相师(学习)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②其: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其为惑也:其,代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2、古今异义辨析

众人古:一般人今:很多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3、通假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4、词类活用(参看《绿色通道》)

①而耻学于师(形→意动以……为耻)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不耻相师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5、重点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理解分析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

3、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三)反思总结

课题:师说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背诵第1、2自然段。

2 、疏通第3、4自然段文意。

3、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4、品味本文的语言,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会翻译第3、4自然段并掌握3、4自然段中古汉语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

虚词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自主学习探究(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⑴孰能无惑()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⑷是故无贵无贱()()

⑸犹且从师而问焉()

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⑺士大夫之族()()

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⑼圣人无常师()

⑽术业有专攻()

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⑿余嘉其能行古道()

⒀作《师说》以贻之()()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彼童子之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二课堂交流:

(一)疏通第3、4自然段文意,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1、重点词语辨析

圣人无常师()

术业有专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2、词类活用

①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以……为师)

3、古今异义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

4、重点句式、

不拘于时(被动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5、重点句子解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理解分析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三)、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

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三、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四、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提倡尊师重道,写作目的——推进古文运动。

五、当堂强化

从下列各题的加黑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与〔〕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道中迷雾冰滑

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与〔〕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与〔〕

B.圣益圣,愚益愚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明确:1.C、D 2.A、D 3.A、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