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概论意义

临床医学概论意义

临床医学概论意义

《临床医学概论意义》

一、临床医学概论的意义

临床医学概论作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教授和学习医学知识的基础课程。它涉及医学的基本概念、概念构成,其设计追求是保证学生学习和理解医学基本知识,以及掌握并能够运用医学中的方法、技术和系统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临床医学概论包含三个重点:第一,是学生对医学常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第二是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医学方法和术语,深入认识医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理解解决临床问题的策略;第三,学生在学习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思维。

总之,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医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医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临床医学概论的内容

临床医学概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概念:

医学理论、医学实践、医学科学、医学技术、医学教育、医学研究方法、医学伦理、医学语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计算机技术。

2、基本原理:

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病理

学、放射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皮肤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肿瘤学、营养学、运动医学、老年病学等。

3、临床知识

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临床规划和临床综合护理、临床药物治疗、临床手术治疗、临床检验学、临床影像等。

以上是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它们构成了教学概念的基础,为学生深入学习医学提供了基础,为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为医学教育和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篇: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症状: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 2体征: 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3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本条来自百度•百科) 4黄疸: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5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或局部性。 6强迫体位: 为减轻痛苦,患者被迫采取某种体位。 7满月面容: 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8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

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9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11肾病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诊断标准是:①尿蛋白超过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其中前两项为诊断所必须。 第二篇: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二章问诊 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第三章症状学 症状:是指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是指病人主观感受的不适或异常的感觉)第一节发热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而且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稍有波动。发生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 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3~38℃;②中等发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考] 第四节腹痛 √ 临床表现:1.部位;2.性质和程度; 3.诱发因素; 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考] 第四章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第一节基本检查法 √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临床医学概论___格式版

临床医学概论___格式版 第一章症状学 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超出正常范围。 测量体温的部位及正常体温的范围 测体温的部位腋温口温(舌下)肛温 温度36~37℃36.3~37.2℃36.5~37.7℃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活动费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甚至出现紫绀,并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 的异常。临床上常见的呼吸困难有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典型的情况是左心衰竭患者。) 第二章体格检查 基本检查方法有5种:视诊、触诊、听诊、叩诊、嗅诊。 “三凹征”:上呼吸道和大气道梗阻时,可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 第三章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二、超声诊断 B超、心超无放射性 三、X射线、CT、MRI检查 X射线:平面的拍照 CT:断层的扫描,分辨率高 MRI检查:体检做胸片(无射线,孕妇也可) 胸痛(CT)、孕妇(B超)、头颅(MRI) X射线检查的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 1)x射线图像对比度是反应x射线穿透人体后不同厚度、密度组织对x射线吸收衰减不同的图像,高密度、高厚度组织在x线片呈白色,低密度、低厚度组织则呈黑色。 2)X射线图像时受检部位的组织重叠图像。 3)组织器官的分辨率取决于机器的性能,也与组织间的密度对比及人工造影剂的引入有关,组织间密度对比高或人工引入造影剂则图像清晰度好,对比度高。 4)X射线图像为一种放大图像,其与x射线管焦点、人体及照片间三者距离有关,原则上人体照片间距离越小,焦点照片间距离越大,放大率越小。 5)X射线图像的模糊度与x射线焦点大小有关,焦点越小,模糊度越小。 (2)优缺点: ①x射线检查的优点:x射线检查是一种普及、迅速、经济的检查方法;x线片检查可 获得永久性图像记录,对复查疾病的进展有重要帮助。其为目前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的首选造影学检查方法。 ②X射线检查的限制:x射线检查是一种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该检查为组织的重叠图像, 对于组织密度差小的器官组织较难分辨;部分造影检查为有创伤和有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危险的检查。 CT检查的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 1)CT图像不同于x射线检查所获得组织厚度差的重叠图像,而是x射线束穿过人体特定层面的断面图像。 2)CT图像的分辨率由图像的像素所代表的对应体素的大小决定,体素由扫描野的大小、矩阵的行列数及层厚决定,扫描野越小,矩阵数越多,层厚越薄,其分辨率越高。 3)CT图像的对比度由组织的密度决定,组织密度越高,x射线吸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 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 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 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 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 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重点突 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 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3010421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基本内容] 临床常见症状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问诊和体格检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基本要求] 掌握常见症状及体征并掌握其临床意义。 熟悉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和科学的诊断思维方法。 第二章急诊医学 [基本内容] 常见临床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呼吸衰竭、中毒等)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基本要求] 了解常见临床急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悉其临床表现并能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 掌握各种急症的处理方法和抢救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三章传染病 [基本内容] 传染病的感染与机体免疫,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特征。 常见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第—章病症学 第—节发热 1. 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应用:当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药物抑制调节中枢冰敷。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口测:36.3℃-37.2℃,肛测36.5℃-37.7℃,腋测36.0℃-37.0℃ 2. 发热病因分类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外致热原〕→吞噬细胞〔中性粒、单核〕→内致热原〔IL-1、TNF和干扰素〕→中枢→发热。〔占50~60%〕 2)非感染性发热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汲取 理化损害:大手术、大面积烧伤 血管栓塞:心、脑、肺;肢体坏死 组织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溶血等 ②抗原-抗体反响风湿热、药热、结缔组织病等 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 ④散热↓:广泛皮肤病或慢性心衰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 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原发性低热、夏季热等 3. 发生机制 1)致热原性发热〔外源性致热原→白细胞→内源性致热原→ 体温调节→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毒素、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抗原- 抗体复合物〔外源性致热原〕。 ②→机体内白细胞→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内源性致热原〕。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中枢介质。 ④.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⑤产热↑:代谢增加〔脑垂体〕;运动N—骨骼肌阵发收缩 〔寒战〕散热↓:通过迷走N—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 2)非致热原性发热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功能失常: 如: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 ②产热增加:癫痫延续状态,甲亢等。 ③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病,心衰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1.何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那几方面?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 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②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为代表)和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 ③数量: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④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哪些? 4.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病程发展的基本阶段: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 狂犬病 1.发病过程分三期 局部增殖:横纹肌细胞内增殖: 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轴索向中枢神经扩展,在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后入脑和脊髓,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 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向周围各器官扩散尤以舌部味蕾、唾液腺、嗅神经上皮细胞处病毒量最多 2.潜伏期:1~3月(5天~19年) 临床分型麻痹型脊髓、延髓受损,无恐水及兴奋期表现。狂燥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三期。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临床医学概论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着重讲述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实验 室诊断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使得学生对常见症状和各 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课程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 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疾病与信息科学和图像识别 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临床常见症状、临床诊断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手 段,从而 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上,通过充分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结合生理学、病 理学以及 图像识别理论讲解,使得学生能够解释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3.在前期基础知识学习基础上,通过不同系统常见疾病发生规律和相关临床药物,学生能够 胜任临床 疾病诊断相关工作,为将来能够从事医院影像科和临床诊断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三、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四、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内科学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内科学概述及问诊的内容与基本方法;临床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临床常用体格检查。 教学要求:了解内科学基础知识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理解内科学基础知识、常见症状与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性;掌握临床常见症状、相关病因和分类及发病机制;熟练主要临床常见症状的概 念、病因、临床分类及机理。 第二章外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外科学概述和无菌术临床意义;麻醉、重症监护和休克概念及临床处理方法;疼痛治疗、体液失调以及营养支持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外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在临床治疗意义;理解几种典型外科学疾病与临床药物的使用; 掌握无菌术、麻醉、休克和营养支持的概念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熟练无菌术、麻醉、休克 和营养支持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处理方法。 第三章常用辅助检查教学内容:临床常用辅助检查概述及方法手段;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常用器械、影像诊断;不同常用辅助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临床常用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理解不同辅助诊断方法的原理以及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应用;掌握常用临床辅助诊断方法、概念以及正常与异常识别;熟练不 同临床辅助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异常后的相关解释。 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疾病的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 教学要求: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特点以及与解剖生理学相关性;理解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特征; 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方案;熟练呼吸系统疾病特点以 及发病机制、临床常用药物。 第五章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疾病概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和瓣膜病。 教学要求:了解循环系统解剖生理学特点;理解循环系统疾病与解剖生理学特征相关性;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熟练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病 原因以及临床常用药物特点。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教学内容:消化系统疾病概述、胃食管返流、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疾病;肝硬化和胰腺炎。 教学要求:了解消化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理解消化系统疾病与解剖生理相关性;掌握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熟练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常用临床药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 第一篇诊断 一常见症状 (一)发热 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 2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 3病因 (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 4临床表现: 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 (2)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败血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 (二)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 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 (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 (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 (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②癔病 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 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 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 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G4000023 适用专业: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 总学分数:4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学科,它简明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常见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解救方法,重点介绍临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并适当介绍临床医药领域的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种疾病的概述和诊治的过程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药学和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2.课程性质:《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基础 4.课程作用: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十分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本课程在内容上以人体各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内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临床各学科(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和肿瘤等)组织编写。简明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504X6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 课程性质:考试课学分:5学分 总学时:56学时理论学时:56学时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参考教材:刘淼主编,《临床医学概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临床医学概论是面向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临床入门课程,涵盖临床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内科常见疾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疾病、儿科常见疾病和老年人常见疾病等9局部,内容扼要,以临床概念、临床思维、诊治原那么与要点为主,介绍诊断学基础和临床常见病,目的是使学生在有限的计划学时内了解临床医学概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非临床医学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共分九篇: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内科常见疾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疾病、儿科常见疾病、老年人常见疾病。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扎实临床相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考核1 .考核方式:考试,包括平时成绩、见习科成绩、结课考试成绩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10% +见习课成绩20%+考试成绩70%五、课程基本内容 【理论课局部】绪论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新生儿窒息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2,熟悉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新生儿窒息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分度,治疗,初步复苏步骤;.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 设计探索与实践研究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主要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科,主要的授课内 容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及疾病,主要的授课对象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例如临床药学、中药学、影像学等 本科、专科、高职的医学生。要求他们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 临床医学的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本职工作。他 们不仅要求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全面的、高素质的健康守护者的医德,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业务能力、科学知识、 身心健康、人生发展等有机结合的整体[1][2]。在医学教育中,我们要把思政教育 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技术好、医德馨的医 学生[3]。学习本门课程的同学,需要学习的医学类专业课程众多,知识量大, 学习压力大,理解能力有限,造成学生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提高。社会、新闻媒体关于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报道使学生对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下降,在学习 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出现职业取向不坚定,甚至讨厌医学专业的现象。所以,如何 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本门课教学全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业务能力、科学知识、 身心健康、具有爱国、爱岗敬业、医德高尚等有机结合的整体,成为本门课程的 重要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的思政教育,拟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教师自我的思政教育:制定本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计划,要求临床教师 积极参加思政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提高自业务能力,真正做到德艺双磬 的优秀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课程前进行小范围集体备课,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 共同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添加到教学设计讲稿,加入到授课内容中。督促教师 不断完善自身不足,与时俱进。

临床医学概论名解及论述

临床医学概论名解及论述 临床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症状:指疾病作用于机体,致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不舒服的感觉。如头痛、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是通过问诊获取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体征:指疾病作用于机体,致体表、内在结构发生异常,通过体格检查获取的客观存在的异常表现,如黄疸、肝脾肿大、心脏杂音等。体征较症状具有更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3.发热的分度:(1)低热:37.3℃~38℃;(2)中等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1℃。 *4.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5.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升高超过39℃,24小时内体温波动>2℃,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流感、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正常进入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急性肾盂肾炎、严重化脓性感染。 7.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血液经由口腔排除,有两种情况,即咯血或呕血。 8.蜘蛛痣:皮肤末端小动脉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而称为蜘蛛痣。*9.肌张力: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10.肌力: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11.脑膜刺激征:脑膜受刺激的表现,为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加时出现的体征。包括颈强直、Brudzinski征、Kernig征。 *12.胆-酶分离现象:重症肝炎和亚急性肝炎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的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临床医学概论

名解 稽留热:39~40℃,一日之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昏迷:高级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的表现,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丧失,对刺激失去正常反应或全无反应。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类。 闭经: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其他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三联治疗1~2周。 临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为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即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临床医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观察并作出科学解释的一门学科。腹外疝: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关节半脱位: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称关节脱位,失去部分正常对合关系称为半脱位。问答 1.肝脏触诊描述: 1)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人,于深吸气时可于肋缘下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腹上角顶部与脐连线的1/3以内。超出上述标准,但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则首先应考虑肝下移,若肝上界相应下移,肝上下径(<11cm),则为肝下移;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肿大,分为弥漫性肿大和局限性肿大。 2)表面状态和边缘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薄厚一致; 肝边缘钝圆常见于脂肪肝或肝瘀血; 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见于肝癌、多囊肝和肝包虫病; 肝表面呈大众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肝癌或肝脓肿。 3)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如果肝包膜有炎症或因肝肿大受到牵连,则肝有压痛,轻度弥漫压痛见于肝炎、肝瘀血等,局限性剧烈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肿大,叩击痛见深部肝脓肿。4)搏动正常肝脏,以及因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脏并不伴有搏动; 扩张性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用手掌放于肝脏上面即可感到其开合样搏动; 肿大的肝脏波及腹部主动脉,传导其搏动,手放于肝区可感到上下之搏动。 5)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衰竭引起瘀血性肝肿大时,用手压迫右上腹部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 2.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 A(airway):清理呼吸道; B(breathing):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C(circulation)维持正常循环; D(drug):药物治疗; E(evaluation):评估。 前三项最重要,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 3.早期妊娠诊断: 1)停经及早孕反应; 2)尿频; 3)乳房的变化:自觉乳房胀痛。乳晕周围皮脂腺增生出现深褐色结节,称为蒙氏结节。4)生殖器官的变化:停经6~8周时,双合诊检验子宫峡部极软,感觉宫颈与宫体之间似不

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 病症学 1.病症: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 2.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3.发热: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 出正常范围。 4.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 起来形成体温曲线。体温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5.三凹征:上呼吸道局部阻塞患者,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6.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7.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 8.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致组织肿胀。 9.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中的刺激具有的有意义的应答能力。 10.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严重的意识障碍 表现为昏迷。 体格检查 1.生命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质量的指标。 2.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3.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肌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 4.板状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腹壁强直硬如木板。 5.揉面感:结核性腹膜炎时,腹壁柔韧而具有抵抗力,不易压陷。 6.压痛:腹部触诊时由浅入深触诊发生疼痛。 7.反跳痛:腹部触诊出现压痛后,迅速将手抬起,腹痛加重。 肿瘤学概论 1.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人体需要的

过度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2.肿瘤标志物:指肿瘤组织细胞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 物质。 呼吸系统疾病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循环系统疾病 1.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 起的心脏疾病。 2.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狭窄根底上,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 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症。 3.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供给区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导 致的缺血性坏死临床综合症。 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指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而导致胃肠道发生的粘膜缺损,缺 损的深度超过黏膜肌层。 2.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3.肝肾综合征: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流量缺乏及肾内血液重 新分布等因素出现功能性肾衰竭。 4.肝肺综合征:是指严重肝病、肺血管扩张和低血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 泌尿系统疾病 1.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 2.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l或尿蛋白/肌酐比率〔ACR〕>200mg/g。 3.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水肿、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及高血脂症 等。 4.肾小球滤过率: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去除血浆中某一物质的能力。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康复)

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必修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学》、《病因病理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二、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它综合了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学科,重点讲授康复医学领域已涉及的临床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常见临床疾病的诊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康复技术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理念 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以综合课程形式开设,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实践,使学生认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5.《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和简答

临床医学概论名解 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 板块腹:急性腹膜炎时,腹壁明显紧张,可硬如木板称板块腹。 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循环内分泌的激活两个方面的临床综合症 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不能顺利地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 肾病综合症:简称肾病,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由尿中丢失引起的综合征。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病理性超过正常水平的疾病状态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发生局部坏死 语音震颤:是指被检查发出语音时,声波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的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 夏科三联征:是指典型的急性胆管炎症状,即腹痛,寒战发热及黄疸 .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用力呼吸,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主要病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吸气型呼吸困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发生机制为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表现为吸气相延长。 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加快加深,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暂停数秒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呼吸呈潮水涨落样。 甲亢危象:甲状腺毒症病情的极度增重并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合并症。 新生儿黄疸:指在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及组织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以儿童和女性人群尤其是妊娠妇女的发病率最高。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手术、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感染。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源多因素导致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消化道综合症。 肠鸣音:当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的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是腹部听诊主要内容。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是由于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简答 心力衰竭诱因:①感染②心律失常③循环血容量增加④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⑤治疗不当⑥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糖尿病:定义: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

临床医学概论(自己总结的)

临床医学概论(内科)自己整理的重点 仅供参考 1、医师或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 2、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 3、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4、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度之间,一天波动不超过1度,健康人的肛温是36.5-37.5度 5、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两类: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感染性发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 非感染性发热(中枢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坏死物质的吸收等) 致热源内生性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外源性致热原:微生物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 6、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度中等度热:38.1-39度高热:39.1-41度 超高热:41度以上 7、热型:稽留热:39-40度,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持续时间长。 弛张热:39度以上,波动范围大,超过2度,在正常体温上 间歇热:体温急升到39度以后,数小时后下降为正常,如此反复 波状热:波浪型,反复上升下降 回归热:体温急升高持续数天后又回到正常,如此反复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8、头痛的病因: 颅脑病:感染、脑血管病、颅脑外伤 颅外病变:颅骨病变、颈椎病或其他颈部疾病、三叉神经痛、眼耳鼻和齿病 全身性疾病:流感、高血压、心力衰竭、神经衰弱、贫血、低血糖等 9、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病因包括: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临床表现:出血点可见于各个部位,通常不高于皮肤表面,紫癜为直径3-5cm皮下出血,瘀斑为直径5c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皮下水肿,鼻出血,牙龈出血。 10、发绀亦称为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发绀在皮肤比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颊部和甲床等。 引起发绀的病因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大气中氧分压过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11、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 黄疸可分为以下三种:溶血性黄疸,凡引起溶血的疾病部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分为肝内性跟肝外性二类。 18、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动作。 咳嗽跟咳痰的主要病因为: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因素 临床意义:咳嗽的性质(干咳、湿咳),咳嗽的时间与规律(急性、慢性、夜间咳嗽)咳嗽的声音特点(嘶哑、金属音、高调吸气回声、低微或无声)、痰的性状和量(黏液性、浆液性、黏液脓性、脓性、血性) 19、咯血是指喉咙及喉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的症状。 病因: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

12、《临床医学概论》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2、《临床医学概论》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伊聊,学习目标,了解常用医学检验项目把握常用医学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看懂常见化验单〕,,,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上指标有什么意义?说明什么问题?患者有什么状况?用什么药?,,,试验室检查是运用各种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的试验技术,对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进行检测,以求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及与疾病相关的病理改变或病因等有关资料的方法。它对帮助诊断、推想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试验室检查与临床诊疗关系亲密。必需熟识常用试验室检查的目 2、的、以及结果的临床意义。,一、血常规检查,1.血液概述〔1〕定义:在中枢神经的调整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养分、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整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2〕特点:A.占体重8-9%,5000-6000ml,pH7.35-7.45B.构成:血浆〔无形成分〕+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小板计数〔PLT〕,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常规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1〕 3、.白细胞削减:〔1〕疾病流行感冒、麻疹、白血病、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用药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

〔3〕特别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等〔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的影响2〕.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月经前、妊娠、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新生儿及婴儿等〔2〕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药物中毒、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二.白细胞分类计数1.白细胞分类〔1〕细胞质有颗粒:中性、嗜碱性、嗜酸性〔2〕细胞质无颗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2.中性粒细胞0.5--0.7〔1〕吞噬细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2〕临床意义:A.增多:a.急性、化脓性感染局部及 4、全身感染b.中毒、出血及其他疾病B.削减:a.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等b.中毒〔重金属等〕及用药,(3).嗜酸性粒细胞0.5%--5%〔1〕变形运动及吞噬功能〔2〕临床意义:A.增多:a.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等b.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等c.血液病嗜酸性细胞性白血病等d.用药头孢系列抗生素B.削减:a.疾病或创伤伤寒或术后b.用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4).嗜碱性粒细胞0—1%〔1〕无吞噬功能,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2〕临床意义:A.增多:a.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增多达10%以上;淋巴网细胞瘤等.b.创伤及中毒脾切除及铅铋中毒B.削减:a.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 5、荨麻疹等b.用药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等,(5).淋巴细胞20-40%〔1〕参加体液免疫〔2〕临床意义A.增多:a.传染病百日咳、水痘等b.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等c.其他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B.削减: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等〔6〕.单核细胞3—8%〔1〕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