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案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案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案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案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黄芳

前期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大危机的爆发,之后的第二第三课为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课在本专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调整的重要原因,而且它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通过了之前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基本上适应了高中的历史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历史分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拥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不再满足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法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识记:经济大危机的表现、理解特点、意义,运用分析大危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经济危机没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通过图片及数据的引导使学生从现实的现象中感受到危机存在的方方面面,加深学生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的认识

难点: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涉及到的概念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材料,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增加试题训练来加强对实质的理解和把握。最后,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关于世界经济建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显示

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办G20峰会刚刚落下帷幕,世界政界商界云聚一堂共商世界低迷问题,G20成立于1999年,其目的就是为1998年经济危机提出药方,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下出现了世界金融危机,C20升级为政府首脑参加会谈,世界各国的这种合作推动了人类共同的发展进程。但是在80多年前的那场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各国并不是这样,结果让人类经历了一场浩劫。

好,就让我们回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去了解一下当时这场危机是如何发生,又如何产生巨大影响的吧!

【新课内容】

探究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教师设问:从地图上看经济危机爆发有何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地域范围:从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过渡:这场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教师设问:从图示上看,哪国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你认为以上国家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对外贸易的缩减问题?

(美国。军事侵略、经济侵略)

教师点拨:30年代法西斯对外扩张就是在这种动因下推动的,另外经济作侵略手段主要是推行贸易保护,转嫁危机。30年代的中国为了反击,分别在军事和经济上作出了一努力,如法币政策、适度调整工业结构及人民的一些抗日运动。世界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列强与列强之间,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法西斯与非法西斯国家之间,最终酿成了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设问:从经济危机各国的对策中,联系今天国际社会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加强合作,打破贸易壁垒)

阶段小结一:

教师过渡:如果说以上我们是从经济危机的横切面来研究,下面我们从经济危机的纵切面来了解这场危机进程。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屏幕图片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归纳其特点、影响(经济范围:从股票市场开始,银行工业、农业、失业、饥民)

阶段小结二:

(注:利用图片及表格来说明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及影响,对部分图片及教材文字的分析,通过引导式的讨论,让学生得出特点、影响。)

教师出示试题,学生随堂练习(附后)

探究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

教师过渡:当我们看到如此可怕的灾难,一定会追问是谁打开了这潘多拉盒子?即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当时的一些材料来挖掘其中的原由。(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学生思考并归纳经济危机原因,教师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现实结合)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用图示的方式来表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后作品放在展台上展示、分享)

教师点拨: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在今天中国看到的经济发展过热或经济发展过快出现泡沫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就如同开车一样,车速过快就会引起车祸。所以今天中国经济主动降速是为了更健康的经济运行。

总之,可以用一句话表达我的希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希望今天的探究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

阶段小结三:(出示整体板书,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

教师出示试题,学生随堂练习(附后)

教师课堂结束语:面对这场经济危机并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当时许多国家都以邻为壑,孤军奋战,人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许多人都提出了同一个重大问题:资本主义文明还能继续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这一问题。

教师反馈反思

1、教学反馈

学生反馈:总体上能够过手本课的线索以及重点难点,并能吸引同学进一步思考现实一些经济问题。认为这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较恰当,也能够体验到历史学科素养:论从史出。

同事反馈:主线清楚,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问题探究较为深入,在启发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突出了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统一。但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2、教学反思

整体上对本课自己教学的情况还算满意。优点主要有:一,整体上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难点和主要线索都比较清楚,没有含糊,学生也比较容易把握;二、所采用的图片教学法、教师启发引导教学法、学生讨论法、材料探究法等都应用得比较到位,能够达到较好的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效果;三、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一定学习能力的作用,学生整体上表现较好。

缺点也存在,需要改进:在探究问题的时候,有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足。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设计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也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以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论证方式——破立结合和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杂文文风和特点。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沉浸文本,互动探究,把握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对现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体会学习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鲁迅杂文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是议论文,主要针对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时评文章,可运用破立结合论证方式。写时评是地,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这种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容易出彩。 二、分析课文,理解破立 1、什么是破立结合的方式? 明确:“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和生活中的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2、作者鼓吹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痼疾弊端,面对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姓名:学号:班级: 工资水平有差距的原因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与次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工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不同所决定的,而我们所说的工资只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由各种因素决定。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从表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从而,表面上,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自己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也得到了报酬,但实质却是: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它不能被买卖。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劳动都不可能是商品。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即为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属性。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过程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这就等同于商品交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工人与资本家交换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交换的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因而,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工资不是

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价值反映的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本质关系,反映的是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而实际工资只是这种本质关系的转化形式,即货币与商品量之间的交换关系。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完全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抹煞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事实,使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带有更大的欺骗性与虚伪性。关于实际工资变动趋势,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使平均工资水平提高,而是使它降低,也就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力的价值降至到它的最低限度。 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不同 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工资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资本家付给工人劳动报酬的形式多种多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就决定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而对资本家来说,成本就包括了工人的工资,利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 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 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 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 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 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 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着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有了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 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迫 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一、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三、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四、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外国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传,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哟“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恶,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解课文前半部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知识学习】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分析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分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指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雇佣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商品,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转化形式。但在表面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格”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这一假象,科学地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强调“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生存、延续后代、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另外,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工资水平。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不同,体现出来的就是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 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其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计时工资受工资量、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三个因素综合地加以考察,才能揭示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对雇佣工人剥削的实际程度。计件工资是根据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例如,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的日工资为6元,每日生产6件产品;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就按每件产品1元的工资来支付。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这是因为:第一,在实行计件工资时,资本家常常借产品质量问题克扣工人工资;第二,资本家往往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确定计件工资标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第三,计件工资本身具有控制工人的劳动质量和强度的作用,可以节省资本监督工人劳动的费用,而且某些产品还可以让家庭劳动者去完成,节省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支出;第四,实行计件工资,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五,实行计件工资,拉大了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工资收入的差距,加剧工人之间的竞争,影响工人之间的团结。 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一切内在因素都会外在化为影响工资的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内在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价值。因此,凡是能够影响劳动力价值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及其构成,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对食物、衣服、燃料、居住等等自然需要的范围的不同。另一方面,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及其构成,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也是历史的产物,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取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一般的生活水平,等等。马克思指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这就是说,在某一国家或某一时期不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东西,在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期可能是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时期内,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总是一定的。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工资

授课课题§2—1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任课教师汤笑瑛 目的要求知识U标:了解商品和货币的一般性质,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理论,认识商品经济的一般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徳育U标:明确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和价值量的决定,劳动二重性,货币以及货币 流通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的基本矛盾 课的类型授新课 时间分配2课时 作业 1、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金华市蠶奮《政治经济学》教案 教案号- 教案审批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旧知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了解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本节课我们來学习一F有关商品的相关内容。 【重点回顾】: 【新授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人岀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在匸人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并不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开始时才存在. 而这时劳动已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了,因此,工人也就不能再把它出卖了。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2.工人作为商品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存在丁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不是商詁,而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胡,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匸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抹煞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界限和对立,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H 工资、小时工资,等等。它们是工人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口价值、小时价值等等丫1勺转化形式。 考察计时工资的实际状况,不能只看工资额,必须把工资同工作日的长短、劳动强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要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就要考察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即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马克思在剖析这个问题时,借用了“劳动价格”这个概念。“劳动价格"即工人劳动力一小时的价格,用公式表示就是: 劳动价格二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 对计时工资现实运动的分析,可以看到计时工资运动的一般规律,即在劳动量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总额的多少取决于劳动价格;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量。计时工资运动规律作用的后果是:劳动价格越低,工人要想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额,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越长,每个工人劳动的越多,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加,资本家乂可以乘机压低劳动价格。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它同计时工资一样,本质上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的单价,即每件产品的工资标准,是以计时工资的日工资额除以工人每天生产的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

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与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您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不?”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就是您,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就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她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就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她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与“八德”(忠、孝、仁、爱、信、义、与、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就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就是国民党反动政权与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与“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 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

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 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 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 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封建社会:以农民对地主的依附为基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全 部被地主阶级掌握,农民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租用地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00521133616)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 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 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 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 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 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 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 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 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轮回。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位居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拿来主义》教案5

《拿来主义》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三环五步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架构。 (二)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杂文属文艺性散文,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从实用文体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细化到这篇课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议论说理的能力,鉴赏文章蕴含的哲理美、语言美,能够运用课文传递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等。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训练后,基本掌握了议论文体的基本特点,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校学生在经历了学校多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适应了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适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开展。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自主学习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读辅导资料和课文为主,完成导学案,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主旨,理清文章思路。设计以下流程: 教师导入:时下,吃洋快餐,穿洋品牌,看美国大片,哈日韩潮流正在成为中学生的一种时尚,而另一方面,以背《三字经》《弟子规》,读“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对待西方文明和传统文化究竟应该采

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 投影学习目标: 1.自读导学案“知识链接”,明确“杂文”的文体特点; 2.读课文,明确“拿来主义”针对的社会现实; 3.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指出“拿来主义”在课文中的含义。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导学案”练习。 (二)合作探究 此部分解决目标中“掌握课文运用比喻形象说理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两大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故放在“合作探究”部分完成,意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碰撞,探求真知。 (三)探究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讽刺与幽默是杂文语言的鲜明特点,而这一点在鲁迅杂文中体现得更为鲜明,请从含义、方法、效果诸方面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 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1)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示例: ①不知那些古董下落如何(含义);②仿拟说书套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方法);③暗刺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效果);④语言调侃诙谐(效果)。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态度恭敬,做派张扬―与“几张”的数量之少形成强烈反差―刻画出“送去”的丑态―极尽讽刺奚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