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学的理论往往与现实生活是想悖论。自2008初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抑制危机的发展但是效果甚微,据有关学者的预测要想度过危机至少得5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恢复。不可否认的是在每一次危机之后经济都会产生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但是心的繁荣的背后又会产生新的危机,如何克服经济危机,一直以来是经济学家所研究的问题,但是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危机依旧会爆发,在危机来临时我们依旧束手无策,这时经济学中的理论就会与现实社会相悖。

——唐磊

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可以克服资本主义中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的私人占有的之间矛盾所引起的经济危机。但是2008年所爆发的危机我国并没有避免,依旧被风暴所卷入,当风暴来临时我们也做了许多政策性调整,但是其结果是引起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早在1992年前后,当时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阶段,由于经济发展中货币的流通量低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这次通货紧缩并没有对我国经济,因为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来看的话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看似对中国的经济产生的影响较小,这次危机给中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的机遇,这次机遇是一把双刃剑,凡事有利既有弊。

这次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市金融场上的次优级住房贷款的用户在金融市场上的大量的投机和金融市场监管不理所引

起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开始的标志首先是雷曼兄弟的申请破产保护,接下来就是房地美和房利美没够两大房地产公司的经济链条的断裂,很快整个危机就在美国的各大银行之间以及其他行业之中爆发,并且迅速的影响到全球的其他国家。

由于早先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达,许多国家以及企业都对其进行投资,以取得利润,在经济陷入困境之后手中大量持有美国国债以及在金融市场上持有大量股份的国家或企业就陷

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要承受来自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他们还得进一步对美国市场进行援救,这样才不至于先前在美国市场所进行的投资血本无归。

这次危机最大受益国是美国,首先在危机爆发之后他迅速的将危机转嫁给了其他国家使得其他国家来分担自己的危机,其次美国在经济危机危机爆发之后所召开的全球经济会议之中所

采取的全球救市把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引到美国来帮助美国度

过危机,最后美国在危机自后所采取的货币政策通过大量发行货币币来满足流通需求刺激经济,这样美元在全球范围内贬值,手

中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就会因为美元贬值带来经济的实质上贬值,因此美国的对外债务实际上就会减少。

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进出口贸易、消费和投资是带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在我国这三驾马车并不是并驾齐驱,而是以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东南沿海一带的对外贸易型企业,由于国内业务没有拓展开,在一开始受到冲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企业倒闭。我国东南沿海的对挖加工型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在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之后所产生的事业和就业难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民生的问题,这是一连串的问题。

2008年我国开始了进行四万亿的消费投资来拉动内需,鼓励消费,其中有家电下乡和汽车的依旧消费。在这两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保八的任务,消费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首次超过了进出口贸易。08年的汶川地震及后来的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所带来的投资和重建中的就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占有一定的比例。

201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8万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地位的提升,并没有改变国民的生活消费水平。200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一度过热增长,基尼系数一路攀升cpi

指数呈上升趋势。据2010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8大大超过了0.4的警戒线。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在0.3左右,2000年开始超过0.4,并逐年

上升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这是十分严重的信号。这只是官方数据真实的数据远远已经超过了0.5.这表明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上的警戒线。

贫富差距、住房问题、就业压力、物价上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还有教育,这些社会性的问题已经在我国显现出来。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它们很可能就会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的gdp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CPI上涨在去年一度达到11.7%。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西方国家的警戒线以上。居民在面对高昂的物价时,他们的实际收入对比当期的银行利率与CPI上涨率相比较,实际收入呈下降趋势,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富民贫。

在我国通货膨胀已经显现出来,政府在一开始只是强调说是经济发展过热,因为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但现实是通胀已经出现,对此政府已经做出多次调控但收效甚微。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十几所需要的货币量,对此应该增加社会总供给,对此我国多次调整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实施财政政策。

对于高物价的调控,不应该是控而是应该增加社会供给。有的认为物价不应该降而是涨,他们认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时候,如果厂家不涨价涨那么他的生产成本就会上涨,企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不涨价他的利润就会减少,那么他就会以减少社

会供给来提高价格,那么就会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而如果任其自由增长那岂不是又回到了,自由竞争的自有商品贸易阶段。要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就得首先解决收入增长问题,控制物价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还有居民收入增长相持平。利用活动税率来调节贫富差距。最理想的就是收支相平但这就与现实社会中人们对财富的积累愿望相违背。

引起中国经济通货和物价上涨的原因就是社会分配不均,收入水平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再此以房价的上涨为主,尽管我国在2009年已经把房地产从十大国民产业支柱中排除,但谁也不能否认,房地产对于经济的增长是有着重大的推动力。房地产的发展对于一个方的财政收入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政府控制调控房价的时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现这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1、国际上钢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有土地资源的紧

缺。中央提出控制可耕地在18亿亩的红线,限制

了土地资源。

2、近些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城人员的

增加,给城市的住房带来压力。

3、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的推动,房地产开发商一般由

于财力有限,在进行开发的时候都会向银行伸出援

助之手,在向银行申贷的时候他就会将所开发的楼

盘以市场价格质押给银行,如果开发商所开发的房

屋没有售出,那么银行将会收回房屋。房地产开发

商以1亿元的成本建成楼盘,按市场价值1.5亿元

质押给银行,如果卖出,他将会还银行贷款。如果

卖不出他将把楼盘质押给银行,自己从中赚取

5000万,受损失的就只有银行。所以银行不希望

房地产业的萎缩,它会不断地放开对购房贷款的开

放程度,这样就将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进而推动

房价的上涨。

4、由于人们商品价值有期望,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

就会进行抢购以希望其升值。有钱者的抢购推动了

房价的上涨,没房的穷人在预期放假啊还会上涨的

话似乎就会向银行贷款买房,这样房地产业就会兴

旺不衰。

5、房地产对于一个地方的财政收有着重大的推动力,

现在对于政府官员的政绩审评主要看的就是一个

地方的GDP增长速度,所以为了政绩地方政府也

会支持房地产的发展。

6、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所引起的热钱和游资的进

入,他们将会投入到高收益的行业,在中国现在高

收益的行业就是房地产(除过国有控制产业)

截止2010年底,我国所持有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8473.38

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了4481美元,现在我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务国。美国为了减轻其债务压力,多次针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大做文章,逼迫中国采取浮动汇率,人民币的每一次升值对于外汇储备来说都是严重的缩水,现在的人民币和美元的基本汇率是一比六,人民币多美元的升值,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就会有许多外币的进入中国市场,流动进来的热钱在国内的投资引起了新一轮的通货。

这就与理论与生活的差距,按照理论来说大量外资的进入投资,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对于抑制物价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实际上是引起新的一轮的通货。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中国对欧盟出口236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4%,自欧盟进口1278.0亿美元,下降3.6%;对美国出口2208.2亿美元,下降12.5%,自美国进口774.4亿美元,下降4.8%;对日本

出口979.1亿美元,下降15.7%,自日本进口1309.4亿美元,下降13.1%。与东盟贸易下半年开始趋好,全年对东盟出口1063.0亿美元,下降7.0%;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下降8.8%,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在主要贸易伙伴中,与澳大利亚、东盟和美国的贸易比重略有上升,与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比重略有下降。

根据这些数据,中在对外贸易时所积累的外汇储备,主要来自几大贸易伙伴,如果能建立以人民币问流通货币的贸易区,那么人民的外汇储备就会减少,而不受美元区的汇率压力的影响。要想突破美元为首的世界货币的局限,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得保持在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且建立新的产业结构来维护经济实体的实力。

在货币战争中,没有国家或个人愿意看到一国把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抛出,这样对于债务国和债权国的经济来说都是无法预测的损失,很可能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如果中国现在把手中所持有的外汇全部抛出,那么对于美国经济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同时中国经济也将停止甚至倒退3年左右。可见货币战的最坏的结果。

而建立以人民币为重流通货币,经济区对于推动人民币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可以抑制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在东亚、东南亚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

的贸易区,建立多元化的世界货币,这样就可以将经济风险进行平分。

对于住房,就业,产业升级,医疗、教育、社保、贫富差距、通货等一系列问题现在依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以后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限制瓶颈,很可能下一次所爆发的危机就是有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要想保证全面发展与贸易的自由度,那么对于建立以人民币为中心贸易区,也就是十分必要的。

唐磊

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braess悖论问题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东南大学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孙元61008317 2. 于冰61008322 3. 陈魁东61008327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10 年 7 月 23日

41 交通网络中的Braess悖论问题 摘要: Dietrich Braess 在1968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道路交通体系当中的Braess 悖论。它的含义是:有时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或者提高某个路段的局部通行能力,反而使所有出行者的出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为了改善通行能力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误,反而降低了整个交通网络的服务水平。在复杂的城市道路当中,Braess 悖论仍然不时出现,造成实际交通效率的显著下降。我们通过局部分析法构建最简路网模型来研究和解决北京二环内(含二环)的城市交通中的Braess 悖论。 对于问题一,我们首先分析得知“日”字形路网是可以导致braess悖论的最简单路网。所以我们通过局部分析法将二环内路网(含二环)划分成多个“日”字形路网并对其中的六个典型的“日”字形路网分析发现部分路网中确实存在braess 悖论现象,由于增开辟了一些路段导致出行时间增加了。 对于问题二,我们将GPS导航功能反应为司机们都可以选择最短行驶时间的路径,进而得出所有车辆所有路径的耗时都相同的结论。这样我们只需要计算得到六个路网的车流量分配结果和平均耗时并与问题一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出行时间确有减少,说明GPS导航确实可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使系统中的车辆运行总时间减少。 对于问题三,从模型一中的结果可以发现六个路网中只有路网四发生了braess 悖论现象。从模型二中的结果可以发现Q=500时只有路网一和路网四的增设路径增加了出行时间;而当车流量继续增加时(增加至Q=1500时),路网一中的增设路径耗时逐渐接近其他路径,达到减缓道路交通压力的目的,此路径不可以关闭。而路网四恰恰相反,当车流量继续增加时,增设路径耗时比其他路径的耗时越来越多,不可能起到减轻道路交通压力的作用,应该关闭。所以分析得知,应该关闭路网四的S-R路段,以缓解交通堵塞的可行性。其他道路均可以起到减缓交通拥堵的作用。 关键词:局部分析法延时系数判别式用户均衡解 pareto边界

《经济学与生活》部分答案

《经济学与生活》形成性考核 说明: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每位学员在以下10题中任选四题作答,每题答案不少于500字,依次答在题后空白处。每题满分25分,共100分。 1、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以及你认为有效的治理措施 2、“摩的”在许多城市都很普遍,但“摩的”会带来许多危害,现在许多大城市都实行了“禁摩”政策,“摩的”应当被禁止吗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你认为如何治理“摩的”比较合理 3、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又出现的新的一轮“读书无用论”,试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4、2004年,我国煤矿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人数,为减少煤矿死亡事故的发生,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关闭小煤窑,请问这种对小煤窑取缔、严打的政策是否能有效降低采煤中的事故率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5、“囚徒困境”是源自于“经济人”的假设,你是如何看待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没有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的集体理性是否稳定请设计一种机制来避免“囚徒的困境”。 6、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你认为的解决之道。 7、我们发现微软公司推出的操作体统,所占空间越来越大。请问这种现象除了技术因素外,有没有经济上的考虑试说明你的分析。 8、试说明你上电大读大学的成本与可能的收益,现在看来你当初的决策是否明智请简述之。 9、每年春运期间,铁路与公路运输都会涨价,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现象。 10、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各种矿产品等),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多,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能否被用完又为何许多可再生资源,如动植物会绝迹却又是否有过猫、狗、牛的灭绝问题如果没有,为什么 1.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以及你认为的治理措施 当前的这个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传统思想观念问题,数千年的观念习惯不是几十年就可以改变的。当然究其根源也是经济问题,不过是几千年前的经济问题。从不同民族的女性地位来看,农耕民族的妇女地位相对较低,而游牧,商业民族的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其原因是不同性别在不同经济模式下的不同经济地位不同造成的,因为在农业活动中,妇女作用较小,而在牧商活动中作用相对较高。而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是属于标准的农耕民族,所以从进入农耕时代开始,男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就开始明显高于妇女,随之的社会地位就开始逐步提高,并随着农耕文明的延续,而日益增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中国老一辈人们生活都比较贫穷,父母都希望生下的孩子能够尽量多

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自从2008 年金融海啸发生以来,无论是大众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经济学理论已然是失败的。但是人们对其失败的原因和程度却无法达成共识。 我认为这种经济学理论的失败比普遍认为的更为严重。这就需要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直以来,经济学都以牛顿物理学说(Newtonian physics)为模板,试图建立普世且永恒的法则来管理现实世界。但就经济学而言,它是一种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异。在社会现象中,其参与者所做的决定都来自于人们不完全的知识。 然而,过去的经济学理论一直试图忽略这一点。 由此可见,科学的方法需要一个独立的标准,用于客观地判定出理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显然,自然现象可以建立此类标准,可是社会现象却做不到。 因为在自然现象中,发生的事实和任何对这种事实的阐述是相互独立的。而这些理论恰好可以作为客观证据评判科学理论的对错与否,使自然科学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相比而言,社会事件中善于思考的参与者们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意愿。他们并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而是直接影响事件进程的决策者。因此,社会事件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用于判定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偏差。可是,当人们无法证实自己决定的正确

性时,只能根据固有的偏见和或多或少对现实的误解去处理事情。参与者缺乏完善的知识或者易错性,给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不确定因素。而这正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不会出现的。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阻碍了社会科学产生类似牛顿物理学那样的规律和 法则。 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人们曾试图采用类似于欧几里德几何学公理化方法的方法来消除这些障碍。但是欧几里德公理非常贴合实际,而理性预期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s)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却已经远远偏离了事实。比如说,完全竞争理论(thetheory of perfect competition)假定了完善的知识,但是这个假设仅仅适用于实物交换的情况下。然而,在实物交换以外的生产领域,或是在使用货币或信贷时,这个假设就变得站不住脚了,因为参与者的决策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然而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我们很难判断。 我还没有资格去批评合理预期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因为作为市场的一个参与者,我觉得它们根本不切实际,以至于我从未花心思去研究它们,它们将不攻自破所以无需再赘述,而我接下来将讨论其他话题。 参与者的思想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悖论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究 摘要:悖论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悖论到底如何定义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历史上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悖论的?悖论能够怎样被解决?悖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悖论;逻辑哲学;存在;本体论;形而上学 一、什么是悖论? 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与悖论,它们对人类理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大家、巨擘以及无名氏前仆后继地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或怪论,悖论已经成为数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的课题,谈论“悖论”几乎成为时髦。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悖论,亦称为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xos,意思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二、悖论与逻辑哲学 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悖论,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提出:“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我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悖论的存在显然是因为某些命题正在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究。 虽然逻辑不能等同于逻辑哲学,但是逻辑哲学基本上是和逻辑同时产生的,任何逻辑学家都在无形中进行着对逻辑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极其讲究严密的逻辑性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著名的“罗素悖论”的出现甚至引起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所谓的罗素悖论是罗素针对当时建立不久的集合论体系提出的一个基础上存在的矛盾:“定义两个集合:P={A∣A∈A} ,Q={A∣A?A} 。问题:Q∈P 还是 Q?P?”。显然,无论是指定哪个判断为真,最后都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反的结论。为了使其更容易被理解,罗素悖论又被称为“理发师悖论”:“有一个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那么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刮脸呢?无论他怎么做,最后都一定会违背自己当初的话。 悖论的流行引发了世界上的思想风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现有社会中存在的不完美,思维方式不能再局限于既定逻辑,而要尝试打破规则,因为悖论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现有的规则有着无法忽视的漏洞,甚至会动摇社会根基。 三、悖论与本体论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以研究世界的本原为己任, 形成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研究存在问题, 即关于什么样的实体存在, 以及作为实体在资格

经济学与生活部分答案

《经济学与生活》形成性考核说明: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每位学员在以下10题中任选四题作答,每题答案不少于500字,依次答在题后空白处。每题满分25分,共100分。 1、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以及你认为有效的治理措施? 2、“摩的”在许多城市都很普遍,但“摩的”会带来许多危害,现在许多大城市都实行了“禁摩”政策,“摩的”应当被禁止吗?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你认为如何治理“摩的”比较合理? 3、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又出现的新的一轮“读书无用论”,试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4、2004年,我国煤矿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人数,为减少煤矿死亡事故的发生,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关闭小煤窑,请问这种对小煤窑取缔、严打的政策是否能有效降低采煤中的事故率?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5、“囚徒困境”是源自于“经济人”的假设,你是如何看待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没有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的集体理性是否稳定?请设计一种机制来避免“囚徒的困境”。 6、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你认为的解决之道。 7、我们发现微软公司推出的操作体统,所占空间越来越大。请问这种现象除了技术因素外,有没有经济上的考虑?试说明你的分析。 8、试说明你上电大读大学的成本与可能的收益,现在看来你当初的决策是否明智?请简述之。 9、每年春运期间,铁路与公路运输都会涨价,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现象。 10、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各种矿产品等),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多,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能否被用完?又为何许多可再生资源,如动植物会绝迹?却又是否有过猫、狗、牛的灭绝问题?如果没有,为什么? 1.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以及你认为的治理措施? 当前的这个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传统思想观念问题,数千年的观念习惯不是几十年就可以改变的。当然究其根源也是经济问题,不过是几千年前的经济问题。从不同民族的女性地位来看,农耕民族的妇女地位相对较低,而游牧,商业民族的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其原因是不同性别在不同经济模式下的不同经济地位不同造成的,因为在农业活动中,妇女作用较小,而在牧商活动中作用相对较高。而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是属于标准的农耕民族,所以从进入农耕时代开始,男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就开始明显高于妇女,随之的社会地位就开始逐步提高,并随着农耕文明的延续,而日益增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中国老一辈人们生活都比较贫穷,父母都希望生下的孩子能够尽量多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经济学与生活部分答案

经济学与生活部分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经济学与生活》形成性考核说明: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每位学员在以下10题中任选四题作答,每题答案不少于500字,依次答在题后空白处。每题满分25分,共100分。 1、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以及你认为有效的治理措施? 2、“摩的”在许多城市都很普遍,但“摩的”会带来许多危害,现在许多大城市都实行了“禁摩”政策,“摩的”应当被禁止吗?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你认为如何治理“摩的”比较合理? 3、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又出现的新的一轮“读书无用论”,试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4、2004年,我国煤矿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人数3.08 ,为减少煤矿死亡事故的发生,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关闭小煤窑,请问这种对小煤窑取缔、严打的政策是否能有效降低采煤中的事故率?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5、“囚徒困境”是源自于“经济人”的假设,你是如何看待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没有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的集体理性是否稳定?请设计一种机制来避免“囚徒的困境”。

6、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你认为的解决之道。 7、我们发现微软公司推出的操作体统,所占空间越来越大。请问这种现象除了技术因素外,有没有经济上的考虑?试说明你的分析。 8、试说明你上电大读大学的成本与可能的收益,现在看来你当初的决策是否明智?请简述之。 9、每年春运期间,铁路与公路运输都会涨价,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现象。 10、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各种矿产品等),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多,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能否被用完?又为何许多可再生资源,如动植物会绝迹?却又是否有过猫、狗、牛的灭绝问题?如果没有,为什么? 1.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以及你认为的治理措施? 当前的这个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传统思想观念问题,数千年的观念习惯不是几十年就可以改变的。当然究其根源也是经济问题,不过是几千年前的经济问题。从不同民族的女性地位来看,农耕民族的妇女地位相对较低,而游牧,商业民族的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其原因是不同性别在不同经济模式下的不同经济地位不同造成的,因为在农业活动中,妇女作用较小,而在牧商活动中作用相对较高。而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是属于标准的农耕民族,所以从进入农耕时代开始,男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就开始明显高于妇女,随之的社会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页整理版)

精品文档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基本特征? 答:基本框架: 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⑷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⑸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特征: A.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B.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⑴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⑵实现共同福裕-------- 根本目标 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调控办度 2、市场经济弱点与缺陷? 答:市场经济弱点: ⑴自发性;⑵盲目性;⑶滞后性。 市场经济缺陷: ⑴产业结构调整; ⑵经济总量的平衡; ⑶外部性的克服; ⑷公平竞争与垄断; ⑸社会公正与效率; ⑹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3、市场竞争的机制与条件? 答:市场竞争的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完成竞争市场存在的条件: ⑴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⑵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 ⑶所有要素均可自由流动; ⑷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记,充分理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答: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1982 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市场引导企业,国家 调整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⑵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⑷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⑸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有市场”; ⑹1992年十四大: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浅水(表层、微观)改革进入”“深水(经济体 制、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1993年-----) 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⑻1997年十五大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调整国有 经济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 样化”; ⑼2002年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⑽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⑴1949年—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⑵1978年—2002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GDP 崇拜 ⑶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特点?(渐进性) 答:⑴调整发展; 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⑶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 ⑷体制外向体制内; ⑸先试验,后推广。 6、经济形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分别 是? 答:经济形式:生产与交换。 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产 品的分配形式。 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经济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7、政府失灵的表现、原因及矫正? 答:“政府失灵”:政府干预所引起的经济运行效 率的下降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政府失灵的表现: ⑴政府行为目标决定偏离社会公共利益; ⑵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⑶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 ⑷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负效应。 政府失灵的原因: ⑴经济人;⑵信息不充分; ⑶收入主要源于税收; ⑷供给垄断。 政府失灵的矫正: ⑴合理划分; ⑵竞争机制; ⑶激励机制; ⑷监督与约束。 第二讲 8、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任务? 答: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三个阶段): 3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 的过程,它反映了改革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和发 展。 1978-1984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扩 大企业自主权。 1985-1993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 行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994年至今,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9、现代企业制度内涵及特征? 答:现代企业制度内涵(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 度、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产权制度: ⑴投资者-----拥有财产的最终所有权。 ⑵企业-------拥有法人产权。

悖论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公元前六世纪,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就是这个著名悖论的来源。 《圣经》里曾经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中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提多书》第一章)。可见这个悖论很出名,但是保罗对于它的逻辑解答并没有兴趣。 接下来他指出,在一切逻辑的悖论里都有一种“反身的自指”,就是说,“它包含讲那个总体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又是总体中的一份子。”这一观点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这个悖论是克利特以外的什么人说的,悖论就会自动消除。但是在集合论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1-4 理发师悖论 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 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这个悖论是罗素在一九○二年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罗素悖论”。这是集合论悖论的通俗的、有故事情节的表述。显然,这里也存在着一个不可排除的“自指”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一个悖论,我们无法从这句话中推论出苏格拉底是否对这件事本身也不知道。古代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墨子·经说下》中有一句话:“南方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如果在有限中引进无限,就可能引起悖论。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我们不知道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绝对的真理”。 二分法悖论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 摘要: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看起来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之一,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本文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资源配置因素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资源配置 一、城乡居民收入与资源配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绝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城乡收入差距两类。其中相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是指以收入比重或相对份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而绝对城乡收入差距是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差)。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一般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而农村居民收入一般习惯上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1】。 虽然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但却是公认地比较容易获得和代表性强地数据。由于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占用与利用了我国大部分的资源,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地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布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地区上、城乡结构上的不合理。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更加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目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城乡收入收入的实际情况,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数额差距,这也是我国今后在各方面制定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制度模式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绿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绿皮书分析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高于预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粮食增产幅度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年平均水平。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为411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4%;增产1475万吨,占全国增产总量的94.6%。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增产的粮食最多,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4%。根据我国资源统计数据分析,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提升阶段。而且,蔬菜、水果、肉蛋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多样。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亿吨,肉类产量7925万吨,牛奶产量3570万吨,水产品产量5366万

电大春经济学与生活作业参考答案教学文案

经济学与生活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BFHED GACJI 二.1.C2.A3.C4.B5.C 6.C7.C8.A9.A10.B 11.D12.C13.C14.C115B116.D117.A18B19.C20.B 三.√×√√×××××√√××√√√√××× 四. 题目1:什么是经济发展?如何理解经济发展的含义?.1.P34-35 参考答案:经济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①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题目2:什么是劳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2.P42 参考答案:洛伦兹曲线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将洛伦兹曲线与45o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o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题目3: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名话的含义。3.P67—69 参考答案:(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程度大于价格变化的程度,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收益总收益。“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能使需求量有较大幅雅的增加,从而引起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程度小于价格变化的程度,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较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时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伤害。 题目4: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说明下面的两种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研究性课题

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一些现象,看着貌似是对的,但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它是错的,我们把这一类问题叫做悖论问题。 悖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而且其中充满着许多数学乐趣,所以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悖论问题。 一.悖论问题的原理及解悖的方法 首先,悖论是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其次,就是悖论的解决办法,一般而言,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例如,用对称逻辑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二.数学界典型的悖论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

弹性理论在经济学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弹性理论在经济学中有什么现实意义?请举例说明 一.弹性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中弹性理念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以用两个变量变动的比率之比来表示,即弹性系数。 弹性理论的目的在于说明价格变化比率与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 二、弹性理论的现实意义及举例说明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商品A的价格由20元/件涨到21元/件,商品B的价格由2000元/件涨到2001元/件,二种商品价格的绝对改变量是相同的,但其实质意义不同。很显然,商品A的涨幅要比商品B的涨幅大很多。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分析一些经济量的绝对改变量,而且需要考虑一些经济量的相对改变量。如果二个经济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我们亦需考虑一个经济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量的影响程度。 将弹性理论引入经济学,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是用数理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数理经济学或计量经济学,它是把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依据规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理论的精确性。 由经济学知识可知,影响一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很多,除消费者的偏好和对该商品的预期价格外,主要有该商品的价格、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 需求弹性是用来测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 其中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在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其它因素给定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其价格,其需求发生变化大小的程度。 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分别用来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和收入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大小程度。 类似地,供给弹性也可分为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成本弹性。 其各种供给弹性的定义和经济应用的原理比需求弹性都大致相同。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对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等于百分之一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用公式表示就是: ,Ed=(-1)dQ\dP·P/Q 根据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的大小,需求的价格弹性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当>1时,称需求是富于价格弹性的,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充足,因为这是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 第二,当=无穷大,则需求完全富于价格弹性,表明价格的任一微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无穷大的变化,这显然是>1时的一种极端情况。 第三,当<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不足,即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 第四,当=0,则需求完全缺乏价格弹性,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保持不变,这是<1时的一种极端情况。 第五,当=1时,称需求具有单元弹性或单一弹性,因为这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等于价格的相对变化。在几何图形中,具有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是直角形的双曲线。 三、把弹性引入经济应用的实际意义 弹性是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预测市场结果、分析市场受到干预时所发生的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一个有利的经济分析工具。

经济学与生活网考答案

1. 比如,粮食绝收的地方,一斤大米可以卖100元,大丰收的时候,也许只能卖1毛钱,这一斤大米的分子组成一模一样,还是那么多米粒,价格却不同是为什么?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即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来实现的. 三.价值规律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决定的基础。 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对于大多数正常商品而言,一般情况下,是属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 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使用价值和供求关系:使用价值方面,例如,同类产品中质量较好的可以有较高的价格,又例如,对于奢侈品,其价格往往取决于其给人们在荣誉感、自我满足感等心理方面带来的效用,而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的物质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如果将使用价值的内涵扩大而涵盖 心理方面的价值,那么使用价值决定价格仍然是说得通的。至于供求关系方面,同一种商品淡旺季的价格差异是一个例子。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如存在垄断时,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会出现分离的,因为定价权被独占的缘故。如存在管制时,价格可能低于价值,但这样做的成本是很高的。按照边际效用学派的解释,价格的差异与边际效用的差别有关。例如,水对于人类的生存很有价值,但消费量大、供给量也大,边际效用较低,因此价格不高(这个解释其实有问题的,似乎更应该是水的现有开采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价格还取决于资源稀缺性,即供求关系的实质,例如,在水稀缺的条件下,如沙漠中,水的使用价值上升,可能就有很高的价格;价格、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概念和彼此关系,一直存有争论。详细说,最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2. 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了,人们会少买猪肉,这句话对不对?你怎么看 .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了,人们会少买猪肉,这句话对。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 3. 有人喜欢吃爆米花,当他吃第一包的时候,感觉十分美味,他获得了很大的效用,然后他吃了第二包,他的总满足感更大了,效用又增加了。但是,他一定有个感觉,虽然第二包也很好吃,但是感觉没有第一包那么强烈了,虽然因为吃了第二包,总的满足感在增加,但是从第二包中得到的满足感,没有第一包那么多。然后,的三包的满足感没有第二包大,比第一包当然就更差的远。第四包的感觉比第三包的还差,说实话,已经没有多少美味的感觉了,当然,还能吃得下去,他的总满足感为此又增加了一点,但是,他不再想吃第五包了,已经觉得第五包索然无味,甚至有点不舒服了,如果吃了这一包,还不如不吃,就是他吃了它,他的总满足感反而会下降。结果,他只会吃四包爆米花。此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他吃爆米花的总的满足感何时达到最大? 经济学把从消费某种东西中所获得的全部效用,叫总效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