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欧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欧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欧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欧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欧央行比较

2010091206张旭

一、中美欧央行建立历程

1、美国央行的建立历程

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体系,他的建立几经曲折。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反对集权的国家,这使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由于美国人民对集权的反感使得当时主张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即中央银行的议员们没敢选用“中央银行”这样招眼的字而选择了“联邦储备体系”。1873、1893和1907年,美国国内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信用危机,这突显出当时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时银行业的混乱情况,也正是如此促生了“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1913年美国议员埃瑞施极力主张建立中央银行并形成了“埃瑞施计划”,在这之后《联邦储备体法》形成标志着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在之后经过1933年与1935年的《银行法》,1951年协定以及1980年的《货币管制法》促使“联邦储备体系”最终走向成熟,在美国金融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中国央行的建立历程

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相比我国央行的建立相对就比较顺利了。我国是一党专政的国家,加上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民对中央采取什么样的金融监管措施并不是太热心,只要经济有发展,生活水平有提高,存款的银行不会倒闭、破产那一切就都好说。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民银行是一种复合型银行,即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又具有商业银行的功能。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而到1995年八大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从而在法律的形势上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逐渐形成了我国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四大国有资本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主体的二元银行制度。

3、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

欧洲银行在1990年正式启动后,需要就有关的货币政策进行协调和统一,央行行长委员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后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最后确立了欧洲中央银行的地位。欧洲货币局于1994年1月1日在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开始时建立,其任务是在货币政策上进行协

员国政府保留。欧元参加国政府一致同意并任命了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副行长,标志着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向前迈出重大的一步。自1999年1月,欧洲中央银行(ECB)一直负责货币政策的欧元地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二、中美欧央行的组织机构比较分析:

(一)美国央行的组织机构:

由于美国人对集权的反感,使得美国央行——联邦储备体系是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顾问和咨询委员会三个部分组成的。他的核心是7人委员会,12家美联储银行和公开市场委员会。而美国央行的实质是一家注册在特拉华州的私人企业。

1、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部门,设在华盛顿。有7名理事组成,每名理事的任命均有参议院批准总统任命。任期为14年,期满不得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直接对国会负责。

委员会对内制定货币政策,对12家联邦储备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对外代表美联储向国会做书面报告,同政府各部门及外国政府商谈货币信用问题。

2、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的决策和业务领导机关。有12名委员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名理事)其中5个是各联储银行董事会推选的代表,该委员会有权决定存款准备率和贴现率,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关和业务领导机关。

3、顾问和咨询委员会

该机构下设四个咨询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学术交流委员会、消费者顾问委员会、互济储贷机构顾问委员会。它由12个联储银行各选出一名代表组成,任期一年,可以连任。

4、联邦储备银行及所属分行

联储银行不是按行政区划分而是按经济区设置的,每区中心城市有一家联储银行,并以该城市命名,全美一共25家分行。12家联储银行中,纽约储备银行的规模最大,资产相当于整个联储银行体系资产总额的1/3。

(二)中国央行组织机构:

在中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任何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的事业部门,一定会设立一个

党委部门来对其进行思想指导。这一点在中国央行的组织机构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国央行直接设立有一个党委宣传部,而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中国央行系统进行党的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说明白了就是对央行的监督,而且在中国各企业中党委的权利往往大于企业领导的职权,这就使得央行做出一些货币、金融政策时往往受到一些不懂经济的政客的干扰,很难想象这样做出的政策效用有多大。

中国央行的组织机构比较庞杂,主要有办公厅、条司法、货币政策司、金融市场司、国库司、国际司、审计司、征信管理局、反洗钱局等有关机构组成中国央行的管理、运营机构。中国央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受国务院领导,央行的分支行的业务管理实行垂直领导;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作为协调决策机构。中国央行的从属地位非常显著,无论从组织机构还是管理运营的角度上看中国央行的独立性都比较差。这就使得央行在做出一些货币、金融政策时受政府部门的限制,很难真正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三)欧洲央行组织机构:

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是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所有成员和参加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管理委员会实行一人一票制,一般实行简单多数。当表决时赞成和反对票数相等时,管理委员会主席可投出决定的一票,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会10次。

执行委员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和其他四个成员组成。只有成员国公民可担任执行董事。这些人员必须是公认的在货币和银行事务中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由欧盟委员会咨询欧洲议会和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后提议,经成员国首脑会议一致通过加以任命。执行委员会的表决采取一人一票制,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实行简单多数。

欧洲中央银行的资本为50亿欧元,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惟一的认购和持有者。资本认购的数量依据各成员国的GDP和人口分别占欧盟的比例为基础来确定。各成员国缴纳资本的数量不得超过其份额,欧元区的成员国都已全部认缴,英国、丹麦、瑞典、希腊则都只缴纳了其份额的5%。各成员国认购的份额5年调整一次,份额调整后的下一年生效。显然在组织结构上类似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欧盟成员国央行类似美联储中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两者都属二元的中央银行体制,地方级机构和中央两级分别行使权力,两级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的任期最短为5年;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任期最短为8年,不得连任;只有在不能履行职责或严重读职时才可免除其职务;欧洲法院对职务的任免争议有管辖权。

三、中美央行与政府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1、美国央行与政府间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来看,美联储是一个独立性相当高的中央银行。美国央行独立于政府,特别是独立于财政部。美国央行的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直接向国会负责与总统和政府不存在隶属关系。总统只有在国会授权时才可干预其活动。(2)政策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独立制定有关金融政策,履行自己职责时美国央行无须政府批准,即使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对立时,美央行仍可以维持政策不变。(3)资金上的独立性,禁止美国央行直接购买国债,为政府财政性发行货币提供方便。(4)组织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的7名理事须经国会批准后由总统任命,且其任期长达14年远长于总统任期。(5)财务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的行政费用开支,由12家联邦储备银行负担。(6)独立于财政部,美央行没有支持财政部发行债券的义务。

正是由于美国央行的独立性,使得它可以从当前国民经济的宏观形势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受政客们为提高自己业绩而牺牲长期利益做出的政策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经济在长期中的健康发展。然而美国央行毕竟是国家组成的一部分,在促使国民经济的增长上还是要与政府及财政部取得合作的。而且在经济增长、稳定国家金融业秩序方面二者也是有相同目标的。前面说过美国央行是家私人企业,这就决定着他的利益归属带有着阶级的倾向性,这点放在后面的央行的金融监管中介绍。

2、中国央行与政府间的关系

与美国央行比较起来,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就比较差了。因为我国的央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这就说明我国央行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隶属于国家政府机构管辖。我国央行与政府的关系决定了他所做出的金融政策必须是与国家的行政政策是一致的。我国的央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工具,为制定的财政政策而服务的。这使得我国央行无法从经济专属领域做出自己独立的决策,并且多年来央行一直包办专业银行信贷资金而这种局面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虽然我国政府一连出台了很多紧缩型政策,然而信用失控仍屡发不止,这不能不说是与我国的央行隶属于政府机构有关的。

再者我国央行的分行划分是按行政区划分的,而央行又从属于政府机构,党的领导机关对其实行垂直领导,干部垂直管理。这就使得各区政府为谋求本地区的快速发展而要求央行给予一定的

支撑性货币政策,而事实也往往如此。这就使得央行无法正确的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相应政策。地方政府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采取一些极端的金融政策,这就使得当地的金融政策混乱,央行职能无法得到真正实现,使得地区的长期利益受到损失。

3、欧洲央行与欧洲各政府间的关系

欧洲中央银行是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联合筹备成立的,以避免受到政治的影响。虽然其成立的目的及权力均来自政治,但其决策权力却由欧洲中央银行自身掌握,不受各国的影响。而那些不在欧元区内的欧盟国家的中央银行,亦受这些条约束。

欧洲中央银行不会发布其决定,亦不会接受意见。当执行决策后,其主页并不会收集市民的意见。因为要保障理事会成员的权益,所以其内部会议的纪录不会披露。欧洲市民可以通由选举欧洲议会议员而间接影响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然而若然经济环境不许可,政客亦可能没法改变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不过欧洲中央银行需要向欧洲议会负责,主要官员的委任亦需要获得其通过。而法律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需要每年向欧洲议会提交年度报告,除此之外,欧洲中央银行董事会成员亦需每年四次与欧洲议会进行会面,以交待中央银行自身情况,若有需要,可以举行更频密的举行。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综合国力1、经济规模从GDP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为11.20万亿,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8.57万亿,尚有7.37万亿的差距,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895美元和52195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7.6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美关系分析 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台湾、人权、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就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的问题,中美关系虽然有合有分,有聚有散,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维系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终归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缔造新的中美关系,需要登高望远,着眼大局,以图开创新的局面。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中美关系,似乎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割舍不开又带有一定排斥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很独特,它不同于昔日的英美关系,也不同于冷战时代的美苏关系,它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国倡导和平图强理念的必然产物。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其启示

控制的难度。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控制度创新 建立科学长效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互联网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各种可能的风险,我们就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做到有备无患。在这里主要指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一)应建立风险评估的信号和指标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 险等。建立一套风险预警指标,就相当于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安装了风险警报系 统,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所出现的风险。 (二)应健全风险控制运行体系。收到 预警信号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风险的 发生,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防火 墙”。 (三)建立风险处理快速反应部门。目 的是帮助企业能迅速地对事故及故障做 出反应,将事故及故障造成的损害降到最 小,并通过对已发事件进行分析来监督此 类事件,达到进一步防范风险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杰,金光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 境下内部控制的研究[J].上海会计, 2000.1. [2]王继强,徐东书.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 化的探讨.今日财会在线. [提要]近年来,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对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审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2日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上市公司出现的财务舞弊事件让投资人、监管机构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各国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有效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披露。美国是在内控审计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的国家,比较中美两国内控审计制度,有助于实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 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一个重要分水岭。 (一)萨班斯法案颁布前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COSO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96年美国独立审计人员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提出风险 控制的意识理念,促进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进一 步发展。 (二)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内部控制审 计的发展。本世纪初,安然倒塌等舞弊事件相 继发生,再一次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 美国率先于2002年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 法案》,该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要求所有在 美国上市的企业,除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及相关 资料外,还要提供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 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真伪及内部控 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要对经 营者评价后报告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 分别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中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 在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基本规 范》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一)《基本规范》颁布前的中国内部控制 审计发展。从1996年到2005年,是我国内部 控制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我国社会各界认识 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开始推动内部控制工 作的发展。1996年财政部颁布《独立审计准则 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2001年起, 财政部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会计 控制与监督的要求,逐步发行了一系列内部会 计控制的相关规范。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 计师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会计报表相关 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进而发表 审核意见制定规范,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内部控 制审计制度。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实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从 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 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监督五个方面评价内 部控制系统。 (二)《基本规范》颁布后的中国内部控制 审计发展。2006年以后,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 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国于2008年6月,由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 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又联合发布了《企 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 引》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此举必将有 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及大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的提高,为投资者正确决 策提供相关信息。 三、两国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比较 (一)内部控制审计定义比较。我国内部控 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 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首先,内部控制审计基于特定基准日,但这并 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只关注企业基准日当天 的内部控制,而是要考察企业一个时期内部控 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其次,定义中的内部控 制的设计和运行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其启示 □文/刘峥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财会/审计 73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2月号下(总第459期)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比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及对比 在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过程中,在危机不断加深、变广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缓解或消除危机的影响。中央银行,作为负责金融体系稳定的货币政策当局,在危机中自然是首当其冲,展开了大规模的救市活动。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当局的美联储首当其冲没在常规货币政策—降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以及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等方式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用于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以期提振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增长。“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防止了市场崩溃和经济急速衰退。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中国受危机影响相对有限,中国政府亦高度警惕,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也做出了降息等政策反应。两国货币政策的差异对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同影响,彰显了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各自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存在较大不同。 资产负债表项目构成不同,从资产项目来看,中美两国央行总资产大体可以分为:国内信贷、国外资产和其他资产,但具体构成却并不完全相同。首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构成,其国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性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国内信贷包括对政府(基本上是中央政府)、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再来看美联储的情况。对其总资产作类似的分类,国外资产来自于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和黄金账户;国内信贷包含的项目较多,包括证券、回购协议、对各种机构的贷款以及几家公司的债权;其他资产包括硬币、银行房产等余项。 从负债项目来看,中美两国央行总负债大致包括:国内债券、国外债券、其他负债和自有资金。主要不同体现在国内负债项目上,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内负债包括储备货币、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准备金存款、发行债券、政府存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内负债包括:流通中现金、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支票存款与现金、联邦政府负债。 危机之后项目比重,结构变化不同。从资产规模上看,危机发生至2009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增长了68%,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增幅则高达150% 从资产组成和贡献比重看,人民银行总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外汇储备,从2007年底的68%上升至2009年底的77%,而美联储总资产中比重最大的是国内信贷,从2007年的83%上升至2009年的90%。 从负债组成和比重上看,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比重在60%左右,发行债券在20%左右,而美联储基础货币占比一直保持在90%以上 首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人行总资产自2007 以来的增长相比之前数年并没有出现跳跃,实际上是以前年份里增长的延续。在国外资产中,货币性黄金是一个持续稳定的量;外汇和其他外国资产是国外资产增长的原因,而它们的增长则源于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的增加,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6。相对而言,国内信贷变化较小。第三项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其变动正好跟前二项的升势相反,反而在下降。最后一项是对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这一项数额相对很少,并且在2008 年1月进一步下降到44.12亿元。总的来讲,国内信贷中只有对政府的债权在观察期里有所增加,其他几项之和基本上是在下降。因此,综合来看,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持续增加的最重要的来源。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纵观近现代科技史与经济史,16-18世纪,英国首先凭借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与瓦特的蒸汽机发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而后随着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奠定量子力学,德国一举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头号科技强国;二战前后,爱因斯坦移民美国、1945年世界上首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晶体管,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并保持至今。 科技是历史的杠杆,是世界霸权更迭的根源,是大国崛起的支点。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从机械革命到信息革命,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与工业革命,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技术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成为全球经济军事争霸的大玩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也被称为“汤浅现象”。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提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量占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就可以称之为世界科学中心,并依此将历史上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分为5个阶段: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之后),平均维持时间为80年。按照这一总结预测,2000年前后美国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将受到新兴势力的挑战,这一角色正是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打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号,剑指中国经济崛起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战略遏制和“围猎”。2018年3月的《301报告》和5月的美方要价清单多次提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2019年5月16日,特朗普更是不惜代价签署总统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禁止美国企业与包括中国高科技旗舰企业华为公司在内的一切被控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进行商业交易,试图切断华为供应链。 本文旨在客观评估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实力所取得的进展、中美科技实力的真实差距以及中美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地位。基本结论是:中美科技实力在整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年中国科技实力在快速而醒目地崛起,在通讯设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b2417290.html, 作者简介:高霞(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赵妍(1980-),女, 山东菏泽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2008级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高 霞 赵 妍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美国的COSO 报告。对国外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所带来的启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2420202201 1 国外内部控制的渊源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双人记账制度规定”,一 笔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由双人同时记录在账簿上,并定期进 行对比考核,审查有无错弊,从而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的目 的。15世纪末出现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则标志着内部牵制 已走向了成熟。现代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 的控制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职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 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RB )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 验证》,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 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 2ment 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 s ),该文件将内部 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 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2 各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有名的内部控制模式有美国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和加拿大的CoCo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2.1 美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 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制度二分法)。该时期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 )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1949)的报告中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使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 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其后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该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结构三分法)。1988年AICPA 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 段———旧COSO 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 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COSO 委员会在2001年成立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项目咨询委员会,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COSO 委员会在2003年7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29日颁布正式稿。COSO 委员会在ERM 内容摘要中,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ERM 涵盖了内部控制,但并不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取代。2.2 英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从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到1999年的特恩布尔指南,英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 )、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 )以及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 )堪称是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 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全称为公司治理的财务面(The Financial Aspect s Of Corporate G overnance )。它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卡德伯利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所确认的公司治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将公司治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内容缺乏新意,委员会主要由 既得利益者组成,责任不够明确。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它认为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特恩布尔报告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强调通过战略参与为公司创造价值,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202—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上课时间:周四晚上班级:工管0902 姓名:蔡川露 [摘要] 各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企业文化呈现出各异特色。文章从观念意识、企业精神、企业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企业文化。 [关键词] 中国美国企业文化比较 企业文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劳伦斯。米勒在文献中写道:“公司唯有发展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这样公司才能在竞争中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源,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社会文化,而企业文化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管理,不断学习国外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西文化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不同文化体系下所产生的企业文化必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有15%左右的企业预定寿命提前终止,其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企业不稳定占主要成分。中美双方的社会制度、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在文化冲突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观念意识的比较 中国企业强调集体主义,经济与政治关系紧密。中国企业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强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等,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十分注重和谐,强调员工的归属感,强调以企业的利益、荣誉为重。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鼓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注重培养职工良好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以企业为家”的思想。例如海尔企业文化便有“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一条。 美国企业奉行个人主义,政治对经济的干预较小。美国企业提倡个人奋斗,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竞争,强调个人作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被发挥到极致,及其注重和突出个人的作用,奉行个人主义。他们尊重个人隐私,强调自由,注重个人表现。他们在尊重个人价值、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了,为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企业精神的比较 中国企业缺乏企业精神。在中国的企业里常常会用到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拼搏这些词语,但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是缺乏企业精神的。实用、功力、形式、经验主义对中国的企业影响较深,许多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常持有实用主义的态度,功利特征明显,形式主义泛滥,凭经验和感觉行事,没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因而就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竞争力不强,生命力不足。 美国企业精神鲜明。美国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富有个性特色。美国的企业文化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变革的创新文化,他们强调在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竞争。美国企业不满足于现状,事事追求卓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美国企业文化的一

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分析中美关系

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分析中美关系 某年某月某日《马哲》课程论文作业 对立统一原理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下面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中美关系问题。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是缓和—紧张—缓和循环的周期性局面,但是这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走向缓和,和平共处,因此,要乐观地对待要认识到这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发展道路上得曲折,但总趋势是向着双方共同利益——和平发展的因此,对中美关系应该辩证的方法,坚持用两点论来看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下条件下相互转化。中美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如双方在贸易往来、国际反恐、人员交流、技术合作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不断地加以巩固和加强,尤其是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及美国深深地陷入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不能自拔的情况下,美国更需要跟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然而,中美双方也有很多差别和斗争,中美双方在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人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台湾问题关系到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中美双方的关系。而最近因为贸易摩擦,对台军售,谷歌威胁退出中国,人发币汇率等问题更是使中美关系陷入了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的最低点。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一直以来,美国看待中国的想法,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冷战时,美国既想拉拢中国来对抗前苏联,来缓解苏联对美国巨大的安全威胁,又担心中国的强大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当苏联一解体,美国马上对中国下黑手,对中国实施种种制裁,中美关系也因此由“蜜月期”迅速滑落到自中美建交的低谷。一方面美国乐见中国的强大,

[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与思考

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目标;控制要素 【论文摘要】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较完善的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比较,找出我国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一些建议。 1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管理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理论。 2我国内部控制的不足 2.1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较低,且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只局限于差错防弊、会计资料 的合法和保证业务的有效进行,而并没有把营运的效率和效果包含在内,更没有把其提到目标的高度,来增加企业价值,实施风险管理。 2.2我国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实务指导上尚缺乏一个统一指挥和协调机制,主要 是从单个作业环节上进行规范的定义,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不具备完整性,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 2.3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且多是从审计角度出发,视野范围过 于狭窄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上,已经有相关法规提到信息技术控制和风险控制,理论界也有相关的研究提到信息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问题,但并没有系统地从信息化的角度去透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运作流程。 3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国的现实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提出了严峻挑战。综合以上差异比较,以及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具体情况,应该有一下的建议可以采纳。 3.1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 际状况,量身定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特别要注意应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上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陷,从根源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来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报表的可靠性和法规的遵循性,并最终服务于社会。 3.2建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建设应由内部控制逐渐转向内 部会计控制、控制、风险控制以及信息评估等多个要素结合的体系。既要充分体现它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现实性,也要考虑其前瞻性、系统性。从而形成前后统一的完整的系统。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xx格局是21世纪国际体系的理想境界 近年来,人们——至少是那些具有起码洞察力的国际问题观察家们——就国际政治经济前景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世界正在从作为冷战时代基本标志的大致两极的格局,迅速地向多极格局转变。〔1〕多极格局不仅将有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2〕因而有利于各国的独立自主和经济成长,还将为世界上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尽可能平等的交流提供必要保障。在现代国际体系初创年代即所谓欧洲国家体系的生成时期里,由荷兰和英国领头的欧洲多数国家联盟以“欧洲自由”(the Liberty of Europe)为道义依据,凭借与之休戚相关的均势机制,先后挫败了一度占有巨大优势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王路易十四建立“普遍君主国”(universal monarchy)的称霸努力。〔3〕与此相似,即将步入21世纪的人们有理由期望和追求并非两极、更非单极的世界自由和世界均势,虽然此类目标的实现不像过去那般往往有赖于战争。 二、xx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态度: 从拒斥到不情愿的接受 在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时,必然碰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亦可称为唯一的世界强国)美国对这一趋势持什么态度。在冷战时代,除了主要从冷战需要出发支持西欧、日本经济成长和同样从冷战需要出发改善对华关系外,美国根本不愿接受任何真正的多极化动向,以至于社勒斯把第三世界国家的中立主义和不结盟——世界多极化的萌芽之一——斥责为“不道德的”。〔4〕即使那赋予美国空前的世界政治和战略权势的两极格局,也是美国鉴于严酷的美苏军事对峙逻辑(尤其是核恐怖平衡逻辑)很不情愿地忍受的,哪怕这一格局在美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里,因其包含的超级大国共同控制机能而使美国获得不少额外便利。苏联解体加上海湾战争大胜造就的兴奋感和陶醉感,导致美国朝野当真规划起美国权势及其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图景来,其状若撇开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末期不谈,肯定为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正如思想颇为激进的著名国际法学者理查德·弗尔克不无厌恶地描述的那样,从行政当局领导到大多数政治家,精英们“容光焕发地谈论全球安全

中美贸易战专题:中美经济实力对比

[Table_Summary] 中美经济实力对比 宏观研究专题报告2019/6/3 导读: 中美贸易战爆发前后,关于中美竞争力的比较主要有三种观点:1)过度 膨胀派,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美国,中国有实力全面挑战美国;2) 过度悲观派,否定中国制度、文化,认为改革进入深水区而难以推进, 内忧外患导致中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3)理性客观派,主张全面、客观、 理性分析中美的竞争力,认为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有可能实现高质 量发展,持续追赶美国,不断改善民生,迈向发达国家行列。 中美的差距有多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将从经济、科技、军事、教 育、营商、民生等各领域全面对比中美实力。本文从经济实力方面客观 分析中美差距,肯定进步,正视问题。 摘要: 四十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占 全球经济份额上升到16%,中美GDP之比上升到66%。第一,1978-2018 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不到1500亿美元增长至13.6万亿美元,从低收入国 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占美国GDP比重从6.3%上升到66.3%, 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从1.8%增长到16.1%,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从2% 增长至约30%。四十年年均实际增速为9.5%,同期美国和日本仅为2.6% 和2%。假定中国GDP年均增速6%,美国增速2%,2027年即十年后中国 GDP总量预计将赶超美国。第二,工农业生产能力快速发展,资源从短 缺到丰富。1978-2018年,粮食总产量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7 倍,工业增加值为全球第一。铁路、公路里程分别增长4.5倍和1.5倍, 其中高铁占世界高铁总量2/3以上,建成全球最大移动互联网。第三, 货物贸易居全球第一,占全球12.8%。201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50 亿美元,较1984年增加106倍。第四,外汇储备连续十三年全球第一。 第五,城镇化率攀升至59.6%,进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阶段。四十年来, 就业规模增长超3亿,从第一产业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但第一产业就 业人员占比仍高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20.2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要正视不足,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在生产效率差、 产业结构、金融发达程度、城市化水平、企业竞争力、科技教育文化、 居民生活等方面与美国比仍有较大差距及发展空间。第一,中国人均GDP 仅相当于美国的16%。第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 美国的43%和12%,每单位能耗创造的GDP低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第 三,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上升,但投资仍占较大比例,美国为消费 驱动型经济。第四,中国第三产业低于美国30个百分点,但金融业占比 略超美国。农业占比偏高,但效率偏低,我国广义粮食自给率84%低于 美国的131%。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整体低于美国,但高技术行业产能利 用率高于美国。中国的钢铁产量约为美国的10倍。第五,虽然货物贸易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少数的几个政治和军事大国,两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都对世界局势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两国始终没有放弃与对方发展良好而平稳的关系的意愿,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两国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所以存在着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更有广阔的前景。本文致力于研究中美关系现状,并展望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意识形态,区域稳定,共同利益,合作共存 一、中美关系现状 中美贸易关系以从世纪之初的罗曼蒂克到当前的恶毒拒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的提升,这些与美国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与国内的选举因素交织在一起,迫使布仕政府调整对华经贸的政策。再有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停滞不前,也加大了布仕政府对华贸易问题的压力。但是,中美两国领导都充分看到了中美关系的利与弊,美国对中国更是既爱之又恨之。中美的贸易关系正处于微妙之中,美国的发展要靠中国,中国的发展亦离不开美国。中国应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呢? 二、具备友好发展的基础 1、两国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合作乃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据中方统计,在贸易领域,今年1至10月,中美贸易额达102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其中中方自美方进口27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在投资领域,今年1至10月,美新增对华投资项目3308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中方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增加。据美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9月美对华口增幅达18.5%,大大超过美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中国现以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对华出口每年给美国创造5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美消费者每年节省开支200亿美元。除双边贸易取得积极增长外,两国还就经济和金融等问题保持密切磋商和对话,可见中美关系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受损都必将导致另一方受损。“9.11事件”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肿没共同利益和分歧点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中美关系友好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与美国虽然在有的地方存在分歧但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共同利益。中美应努力寻找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 三、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美关系为何从罗曼蒂克步入了当前的恶毒拒绝?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贸易收支方面,由于美国对华年年贸易收支逆差,且贸易逆差额逐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概要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1、前言 (3) 2、企业文化的内涵 (3) 2.1 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的含义 (3) 2.2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功能和特点 (4) 3、中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 3.1 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 3.2 美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5) 4、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7) 4.1 宏观层面的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7) 4.2 企业层面的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8) 4.3 个体层面的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9) 5、中美两国企业文化优缺点评析 (10) 5.1 中国企业文化优缺点评析 (10) 5.2 美国企业文化优缺点评析 (10) 6、对中国企业发展先进企业文化的启示 (11) 参考文献 (12)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 每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美两国也不例外。研究中美两国企业文化间的差异,使中国企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企业文化,使中国企业在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重点论述了中美企业文化各自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中美企业文化的特点具体有哪些,它们又有着怎样的优缺点;以及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企业文化。 关键词:中国企业、美国企业、企业文化 Abstract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enterpri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y help Chinese enterprises awaring mor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has a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in discussing how to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to get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of the unique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he enterprise culture formed, what the history origin they have; and how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should be learn more from other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to perfect themselves.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s 、American Enterprises、Corporate Culture

浅析当今中美关系

浅析当今中美关系 工管1310 方桥云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准确认识、把握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实现双方共赢,进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双方国家元首特别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定会取得积极成果。 中美关系新定位立足新起点,面向未来,它要求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正如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言,“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 同舟共济、合作双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中美都强调了两国同舟共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不久还引用中国古语“毋临渴而掘井”来形容中美携手合作的紧迫性。两国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这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双方将继续加强就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讨论,不断增进互信与合作。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的形势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这也是当前中美合作的重点。展望明天,即使世界经济的列车驶入较为平坦的地区,它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引擎联手拉动持续前进。 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中美加强合作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双方不仅应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一致,但是也会出现立场不一样的情况。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对整个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都肩负重大责任,有义务开展全方位的全球治理,并且和整个国际社会一道来解决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之间互相合作与协调,寻找利益之间的汇合点,相互之间沟通与协调,逐渐形

中美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INTERNALCONTROL 内部控制·综合(中)2009年第2期 中美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 刘娟 内部控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经历过安然、世通等重大会计舞弊事件后,内部控制更是得到了来自社会公众、学术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内部控制理论有了突破性。而在中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探索开始得比较晚,历经的时间也很短,因此,国内的内部控制理论势必有其特殊性,与美国也势必有所不同。 一、中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 其一,美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1988年4月AICPA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开创性地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马金花,2005)。在该准则中,“内部控制结构”一词首次替代了“内部控制”,以要素取代了原来简单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划分。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的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2年以来美国Sarbanes———OxleyAct(SOX)第302款、第404条款要求管理层、独立审计师必须提供内部控制报告,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还必须以个人的名义表明其对内部控制负责(储稀梁,2006)。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作出严 格规定。其中的404条款明确规定了管理层应承担设立和维持一个应有的内部控制结构的职责(刘君,2006)。 西方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含义模糊狭窄到后来内涵清晰完整、涵盖范畴更广泛的过程。COSO报告自从发布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程了,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纷纷效仿,中国也不例外,于20世纪80年代起以COSO为模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二,中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作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 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评审方案实施步骤》《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办法》《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试行办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 《教育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试行)》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决定》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暂行规定》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 《关于加强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营业部内部控制若干措施的意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保险中介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试行)》《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表1中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汇总表颁布机构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交通部电力部财政部、中注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教委中国农业银行煤炭工业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中注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保监会卫生部 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 日期 1994年4月1995年11月1996年7月1997年1月1997年5月1997年7月1997年12月1998年1月1998年2月1998年12月1999年8月2000年4月2001年2月2002年2月2002年9月2003年1月2003年12月2003年12月2004年12月2005年2月2006年1月2006年6月2006年6月2006年7月2007年7月2008年5月 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