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海南史概况

明朝海南史概况

明朝海南史概况
明朝海南史概况

明代海南文化发展概况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官职之广,数量之多,历时之长,举世罕见。这些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宗派争斗、政治倾扎中失志的贬官谛宦,墨者文人,被贬人到海南岛不仅是仕途的不得志,就是生活上不

也如意。但他们还是克服了个人的困难,在海南从事生活奋斗的同时还积极地传播中原文化,传播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以中原的文明教化当地人民,千方百计地使海南各

族人民“王化”。他们的到来对当地人民“熏染过化,岁异月或不同,世变风移”更为海南的文运兴盛,教化打开打下了文化教育的坚实基础。多元文化的并存交流和相互影响,必然会促进海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共荣,从而整合、催生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根基,又有海南地域特色,多元而又有共同文化认知和一致性的全新地域文化,从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宾庭中增添了新的成员,这是海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性嬗变。这种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南文化。这种新的地域文化虽然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底,但不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虽然它跟汉族的一些地域文化有渊源的关系,当时它有别于这些地域文化,更有别于全国其他的地域文化。我经常听到一些刚刚来到海南的大陆人士说,一到海南岛听到海南话,就好象听到外国话一样,有这样的感觉。海南的语言确实跟全国语音不同,它不仅不能跟全国其他的方言直接交流,跟闽南方言都不能直接交流。可以这样说,海南文化是海南化的中原文化同黎、苗、回等少数民族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正是这种十分明显的差异性,造就了海南本土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形成、发展、成熟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清时期。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形成海南文化,之前还不能说是海南文化的形成呢?这在之前,宋元之前是多元文化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共同认同的文化形态,到了民清时期出现了,形成了,而且走向成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有了条件。

第一,明朝建立以后,朝廷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海南的行政治理和加快海南的开发,为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一,明太祖建朝以后,首先发布了《劳海南卫指挥敕》,称海南是“南海奇甸”,在这里把海南的地位提升了,不再视为流放罪臣的蛮荒之地。

其二,在海南设立了琼州府,作为全岛最高的行政机关,结束了海南岛的行政机构互不相干、各自为政分散的状态,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行政机构,这样改善了行政治理。

其三,将海南由广西管辖改为广东管辖。原来一直是广西管辖,甚至在汉朝的时候,我们曾经跟越南那一带合为一个区域,在明朝以后划为广东,相对来说,广东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为海南跟先进地区的交流创造的条件,促进了海南文化更好的发展。

其四,对黎族进一步实行安抚政策,明朝时期,明朝的封建统治深入到五指山黎族地区,大多数黎峒成为封建王朝的基层的组织。

其五,加强了海南岛的农业、水利、盐业等的开发,清朝初期、中期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措施,这些措施加快了海南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海南经济和社会稳定,为海南各民族各族群文化交融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大增,为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创造了文化条件。明王朝对海南采取的开发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族人移民海南,苗族这个时间也向海南移民。到了乾隆时期,发布了一个开垦琼州荒地令,之后又引发了大陆汉族向海南移民潮,每年有上万大陆汉族移民到海南,明清大量移民的涌入,主要是汉族移民的涌入,使海南岛的人口大增,汉朝3万,元朝17万,而明朝仅大陆移民就增至47万,至清嘉庆年间,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更是增加到140万之多。由于大量的大陆汉族移民的涌入,明清时期,大陆汉族移民已经占了海南岛人口的大多数,已经取代黎族成为海南岛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大量的增加,人口结构根本性的变化,使得海南的文化创造和各民族、各族群文化交流的社会空间更为广阔,使得中原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以前。

第三个原因,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化,兴办官学书院,发展教育,确立了中原文化传播的官方地位,从而使中原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到黎苗少数民族地区。明朝的时候,由于官府的倡导和带动,一时文教兴起,明代由官府和私人创办的书院有20所,官办的社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有200来所,加起来学校有200多所,此外还有招收穷苦人家和少数民族子弟的学校。乾隆期间,修复和新建书院有33所,社学也很多,现在也无法统计了,仅仅文昌那一带就有70多所。各类学校的

创办,使得中原文化的思想、道德、价值和学术等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海南文化的根基。

第四,明清时期,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各自文化彼此间文化的磨合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时期,从西汉一直到明清,有上千年的磨合,海南地域文化的创造已经有了充分时间。明清时期,海南文化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发展势态:一方面,明代以后,迁移海南的汉、苗、回以及各汉族的族群在海南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已经将他们带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加以海南化的改造,变成了海南本土文化,从而创造出富有海南特色的多彩地域文化。比如语言,闽南移民把他们带来的闽南话经过上千年的改造之后,创造出海南话这一种新的语种,我个人看法,这种语种的形成应该在明朝。这种话同闽南话的差异是非常之大的。此外,海南其他的语种,像儋州话,就是粤东方言经过改造形成了儋州话,儋州话现在说起来也同粤方言也不一样,还有是临高话,临高话的语系来说是属于壮族语系,但是现在的临高话跟壮话也不能交流。海南的苗话跟大陆苗族所讲的苗话差异非常大,不是同一种语种,等等,都是经过的海南化的改造。又比如宗教信仰,汉族都有对祖先、对神的祭祀活动,但是海南的祭祀活动有它的特点,比如公期,在定安我不太清楚叫什么,海口叫做公期,这种祭祀形式跟大陆汉族祭拜祖先和祭拜神的形式就不一样,很独特,特别是军坡冼夫人节,汉族地区里面可能这种祭祀形式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方面,明代以后,海南的汉、黎、苗等民族的文化,以及各种汉族地域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碰撞、磨合、交融以后,创造出了海南各民族、各族群中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一致性的文化形态,其主要是海南话、海南艺术以及宗教祭祀活动。这种形式已经得到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认同。如果大家都不认同,你的文化是你的文化,我的文化是我的文化,没有一致性的东西怎么能够形成地域文化,肯定有一致性的东西。我概括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海南话,就是语言。第二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主要是指琼剧、八音、黎民歌舞艺术。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太祖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后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时,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至北京,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后,历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进军南犯,英宗与宦官王振领兵五十万出击,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所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瓦剌军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谦果断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景泰帝),组织全城军民准备与敌决战。经过艰苦的战斗,明军终于打败瓦剌军。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并与明朝议和。英宗回国后,于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帮助下夺回了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朝天子"。在英宗复位之后,立即逮捕于谦,而助其夺权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这样一来,使此后历代的皇帝身边宠信的宦官的权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权利,明朝的统治几乎落在他们手中。其中以武宗时的刘谨及熹宗时的魏忠贤最为甚之。 处于明朝中后期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改变当时混乱的政局,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张居正为首辅来进行整顿。张居正是当时明朝最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于经济、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农业的发展,万历六年,张居正不顾大士绅的反对,丈量全国土地,增加了财政税收。此后,他又兴修黄河水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生产逐步稳定下来。此外,张居正还撤裁了冗余的官员,在山海关至居庸关之间建敌台三千余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务。自张居正改革之后,经济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对稳定下来,明朝进入了自英宗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高三作文(写景)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海南的乡土文化更是具有特色。海南省是我国热带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这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山峦叠翠,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海南四周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海湾,那儿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净,阳光明媚,岸边翠绿的椰林中鸟儿争鸣,旖旎的滨海风光令人心驰神往。海南省的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灿烂,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海南的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陵水县光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电影放映、歌舞联欢、体育比赛、科普讲座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指山市番茅黎族风情村和三亚鹿回头文化村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中外游客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建设一条线,带动一大片。文昌市以建设文化长廊为依托,结合当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化乡镇”活动,突出抓好农村文化站、室建设,使文化长廊建设由点及面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长廊点;琼海市在建设国道线上的文化长廊点的同时,构筑了万泉河沿岸文化长廊线,大长廊套小长廊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白沙黎族自治县制定并实施的无门至邦溪的“百里文化长

廊”,万宁市制定并实施的龙滚至南桥的“万州南北线文化长廊”等,都生动地展示了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海南的文化产业犹如朝阳般喷薄而出,9项民间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图书馆全面竣工;省博物馆破土动工;乡土文化大放异彩,民族歌舞艳惊世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农民足不出村即可看电影……曾几何时,说到海南,总有人套上“文化沙漠”这个名词。但过去几年来,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慢慢感受到身边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海南的文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一点一点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此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是夺目光彩,除了琼剧文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在几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人们兴奋的神经。以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种山兰的女人》,海南人偶剧《鹿回头》、黎族歌舞诗《达达瑟》、大型黎族舞剧《五朵红云》、《甘工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节)目,带来海南民族艺术创作上的重大收获。 海南的文化活动在热热闹闹的展开,海南的节日文化旅游,海南佛教文化旅游,海南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也正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海南的旅游业。目前,海南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开发了相应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调声节”、苗家的“花山节”、府城的“换花节”、“冼夫人文化

海南省的气候类型是

海南省的气候类型是 1、海南是什么类型的气候? 海南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海南岛地处热复带北缘,具有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两季的 特点,属热带季风气候。海南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 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制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知10月份是多雨季,道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 2、海南岛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海南岛属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受东北和西南季风影响,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 全年气温海南年均气温23.8℃,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至2月,平 均气温18℃,气温最高的月份为6至7月,平均气温27.7℃以上,最 高气温为38℃左右。海水温度年均海水温度26℃。湿度海南湿度较大,年均湿度为 77至86%。 日照量: 海南岛全年日照量在 300天以上,日照量最充足的地区是三亚市。 年降雨量 年均降雨量 1639毫米,季风雨和台风雨是海南雨水的主要来源,雨水调节了整个地区的气温,古诗曰:"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是秋。" 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为琼中县。 季节分布 海南四季如春,一年仅分干、湿两季,其中 4至11月为湿季,12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 台风季节集中在夏末、秋初, 8月份至10月份是台风高发期。 3、海南岛是什么气候类型?

三亚属于热带,三亚以北属于亚热带,总体来说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 4、海南的位于什么气候类型区?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约 110-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 1750至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降雨季 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夏秋雨量多,光照率为50- 60%。日照时数按地区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区最少;按季节分,依夏、春、秋、冬顺序,从多到少。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中部山区 较低,西南部较高。全年没有冬季,1至2月为最冷,平均温度16- 24摄氏度,平均极端低温大部分在5摄氏度以上。夏季从 3月中旬 至11月上旬,7至8月为平均温度最高月份,在25-29 摄氏度。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 26.5 摄 氏度。海南岛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东湿西干明显。多雨中心在中部偏东的山区,年降雨量约 2000至2400毫米,西部少雨区年降雨量约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节分配 不均匀。冬春干旱,旱季自11月至翌年4、5月,长达6至7个月。 夏秋雨量多,5至10月是雨季,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 年降雨量的70-90% ,雨源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等。海南岛全年湿度大,年平均水汽压约23百帕(琼中)至26百帕(三亚)。中部 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 5、海南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 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 温为8200℃,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7~24℃,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

海南历史名人

海南历史名人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海瑞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王弘诲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琼州(现海南省)定安县人,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 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流芳千古。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进士。 邢宥 邢宥(1416—1481),广东文昌人,现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小时候就聪敏异常,五岁读《三字经》,日记数十言;10岁作《勉学诗》,初露他已具治国齐家之志。入乡校时,每次月试季考均名列前茅。十四岁补文昌弟子员,26岁乡试中举,正统十三年(1448)年,登二甲进士第。 邢宥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学问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中非常喜欢读书写作,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著作有《湄丘集》传世,对于海南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将其同海瑞、邱浚誉为海南三贤。 张岳崧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

2016年最新海南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名是以方言命名的,“那”是()意思 A. 田 B. 水 C. 河 D. 村 满分:3 分 2. 鱼茶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3.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4. 中国最大的海洋省,最小的陆地省是() A. 海南 B. 福建

C. 浙江 D. 广东 满分:3 分 5. 打柴舞是海南()民族的舞蹈 A. 汉族 B. 回族 C. 黎族 D. 苗族 满分:3 分 6. 来自全岛各地的回族后裔,因为信仰、文化特征及其生活习俗上的一致和特殊需要,逐渐融为一体,以至形成为至今举世瞩目的我国“天涯海角”一隅的三亚市 ()回族聚居区。 A. 育才 B. 崖州 C. 羊栏 D. 海棠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20 1. 海南汉族人的饮食有 A. 打边炉 B. 老爸茶 C. 海南粉 D. 清补凉 满分:4 分

2. 苏东坡向儋州的居民传授的食品有 A. 东坡肉 B. 东坡酥 C. 万家春酒 D. 咖喱牛肉 满分:4 分 3. 汉武帝在海南设置两个郡 A. 儋耳 B. 南海 C. 桂林 D. 珠崖 满分:4 分 4. 黎族的信仰有 A. 自然崇拜 B. 图腾崇拜 C. 祖先崇拜 D. 冼夫人崇拜 满分:4 分 5. 海南的三大河流是 A. 南渡江 B. 昌化江 C. 万泉河

D. 太阳河 满分:4 分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62 分。)得分:0 1. 2 你如何看待海南闲适从容的慢生活氛围? 2. 浅谈海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试题 02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距今7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来自中国南方的“骆越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海南岛最早的世居民族———()。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2.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3. 五色饭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黎族 B. 汉族

海南史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第四章 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

第四章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南岛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海南岛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海南岛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地区,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正确认识海南岛气候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珍惜海南岛气候资源,关心气象带来的灾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阅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 (2)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 (2)认识海南岛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海南岛的气候特点和河流等两部分内容。海南岛的气候从气温和降水、台风、气候的评价等方面展开;河流则从水文特征、水资源、水力资源等方面展开。 教材设计了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等读图分析和分析海南岛的河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两个活动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特征。 四、教法与学法:读图观察、讨论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出示三亚美丽风光图片,问“三亚为什么是我国避寒胜地?“[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冬季气温状况:最低气温在16℃以上,说明海南岛冬季温暖。最低气温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三亚成为全国避寒胜地的主要条件是偶遇寒潮南下,但有中部山地的阻挡,致使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变化不大,三亚市的月均温仍在20℃以上;

海南概况

海南概况: 海南省简称“琼”,古有“南溟奇甸”之称,今有“南海明珠”之誉。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35%;海洋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洋总面积的60%,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热带海洋岛屿省。其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海南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次于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 海南省现辖2个地级市(海口、三亚),6个县级市,10个县(含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属海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省会设在海口市。2005年全省户籍人口819.03万人。其中,男性428.66万人,占52.34%,女性390.37万人,占47.66%;非农业人口313.73万人,占38.31%,农业人口505.30万人,占61.69%;汉族675.55万人,占82.48%,黎、苗、回等少数民族143.48万人,占17.52%(其中黎族129.60万人)。海南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侨乡之一,有海外华侨、华人近300万人,归侨、侨眷100多万人。华侨、华人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地区居多,仅泰国就有10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的海南华侨、华人成立社团组织310多个。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作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海南岛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穹隆状,中部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猴猕岭、霸王岭、吊罗山等。从中部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向外围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涂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总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土壤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水稻土等15种。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西、南、中沙群岛地势低平,多在海拔4至5米之间,西沙群岛的石岛最高,海拔也仅有15.9米。因受地势影响,海南岛上江河呈辐射状,由中部山地向四周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集水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淡水总面积205.4万亩。海南岛海岸线长约1618公里,有天然港湾84个,浅海滩涂38.5万亩,渔场面积6.56万平方海里。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6℃,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生长。但全年常风较大,夏秋有热带风暴、台风侵袭,冬春易发生干旱等灾害性天气。 海南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是中国重要的富铁矿、水晶矿、钛矿、锆英石、钴矿生产基地。动植物资源方面,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海南气候

我所认识的海南气候特点 (2014-05-01 09:55:06) 分类:好文摘录 标签: 杂谈 我与海南岛结缘于1987年底,那时国务院将在海南建 省的消息传出,全国涌现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洪流,我由此两次来海南寻求到中国最大特区工作的机会,最终未成。其间,我从海口沿海南岛东线沿海公路到了三亚,又乘了据说是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三亚--八所铁路火车,最后回到海口。虽说那次没留在海南工作,但从此我心里埋下了一个海南情结。 2006年ll月,我到海南文昌东郊椰林度假村探望在这 儿过冬的父母,来去都在海口停留,这里的阳光、椰林、沙滩又勾起我对海南的留恋,面对大街上到处贴看二三千元一平的房产广告,勾得我心跳不已,就此萌动了在海南购房的念头。到了 2007年3月,梦想成真,我在 三亚买了房,从此成了半个海南人。到2009年以后至今,我几乎每年开车自驾海南回三亚家过冬,每次都会住上四五个月。这些年我多次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兴隆、陵水、三亚、五指山等地活动,对海南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一)最近,我看了2013年的一、二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两期 分别是南海和海南的专辑,对以前停留在感性方面的认识,有了一些 理性的体会。

按《中国国家地理》的分类,海南岛地理气候分为五大区域: 1、北部为半湿润区,包括海口、定安、儋州、临高、澄迈以及屯昌的 一部分。2、东部为湿润区,包括文昌、琼海、万宁。3、西部为半干 旱区,包括昌江、东方。4、南部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包括三亚、陵水、乐东、保亭。5、中部为山地湿润区,包括五指山、琼中、白沙。 我最有兴趣的是海南的海口、三亚、文昌,以及琼海、万宁、陵水这 些市县之间的气候差异。最近几年有很多朋友问我关于在海南购房涉 及到的气候等环境因素的问题,我虽然对这几个地方有些亲身体验感受,但毕竞知识不系统不专业,这次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海南 岛按地理气候因素进行五大区域的划分这点,一下子就有一种点醒了 自己的感觉,以前只是感觉到这几个市县气候上有差异,现在才知道 这些差异正是由于海南岛的地理构造带来的,根据地形地貌把海南岛 划分成五大气候区域,正好解释了造成上述几个市县气候上差异的原因。 具体来看看上述市县的气侯差异,据《中国国家地理》和我收集的资料,以2012年12月31日为例,这天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海口、文昌最低气温跌破10度,市民在阴冷寒风里换上厚厚的棉服。在海南 中部山区,最低气温降到了6度左右。而在五指山以南的三亚、乐东、保亭、陵水等,仍处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十七八度到二十四五度 之间。 海南南部是海南岛上唯一最接近北纬18度的地方,加上中部山岭阻隔,冷锋到达南部大多锋消,所以这里不只温暖,更有着弥足珍贵的冬季 艳阳。当海南岛北部、中部冬春季节阴雨连绵之际,当“晒太阳”成为 你的冬季渴望,海南岛的南部恰好身处旱季,干燥少雨、阳光明媚。 海南南部以三亚为例,年均气温25.5度,年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1 月份平均气温为20.9oC。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旱季降水量仅为全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_朱竑

第27卷 第1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127,N o 11 2007年1月 TRO P I CA L GEOGRAPHY Jan .,2007 收稿日期:2006-05-13;修订日期:2006-07-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0301011)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朱竑(1968-),男,甘肃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E -m ail )eesz hh @m ai.l s ysu .edu .cn 。 1 5元史6卷63,志十五,地理六。 o 5元文类6卷47,5屯田6条,嘉靖刻本。 ? 5元史6卷38,本纪38。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朱 竑1 ,许 然2 ,韩亚林 1 (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15) 摘 要:明清是大陆文化在海南迅速扩散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建置的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土官制度、卫所制度和屯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陆先进文化 的推广。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环带状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明清时期;文化扩散;海岛型文化;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K 90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7)01-0086-06 海南岛早期开发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 殷周[1]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之后,乘势进入海南,置儋耳、珠崖两郡十六县,把海南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从而拉开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陆文化在海南扩散的帷幕。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但总趋势是大陆文化逐渐被吸收而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从历史的大视野看,明清时期是海南文化快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该时期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明显地表现出中央王朝在对待/蛮夷0的政策上由专制走向宽容、由政治和军事征服向文化渗透与影响转型的特点。 1 明清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宋以降,随着我国东南部的开发,国内经济重心发生转移,徐闻、合浦作为早期对外交通中心已逐渐衰落,而广州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港口,海南作为广州通西洋必经之地与广州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另一方面,朱明王朝为加强集权统治,将/诸蛮0多有起义的广西分而治之,结束了壮、黎、瑶三大少数民族同留一省的局面,将海南划分出去,明洪武二年(1369年),海南岛第一次划归广东,结束了海南岛长期与广东大陆行政分离的历史,本岛自此成为广 东的一个地方行政区1 。历史证明:这一举措,在政 治、经济或文化等诸方面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 意义的事件,可视为一个重要的开疆举措。在具体的行政建置方面,明代较之前朝诸代虽无形式方面大的变动,州县建置比元代也无增加,但一些局部的区划性调整,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度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如洪武元年,改琼州乾宁安抗司为 琼州府o ,到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统辖全岛三 州十三县,后省为十县? 。海南行政建置自汉开郡以来,虽间有唐都督府、宋安抚都监之类兼领军政的机构,但全岛没有统一的治理机构,缺乏一个统割各州的首府,因而弊多利少。琼州升格为府,成为全岛的行政中枢,无疑是海南政区沿革上的一件大事[2] 。也是明朝注重经略海南,肯定海南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与元代/夷平城廓0的政策不同,明王朝实现了对海南岛的统治以后,便积极构筑修理州、县城,巩固各州、县据点,彻底改变了过去大多数州、县有治无城的状况,形成日后州、县较少搬迁,建置更趋固定的新局面。此外,明代建置地域的扩大和深入,还表现在以少数民族的归附和受编为标志的实际统治区域的变化上。换言之,建置更侧重于/质0的改进,而不仅是/量0的变化。不少黎峒相继招抚,加入熟黎之列。居住在沿海平原河口地带的,以及州、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摘要:海南海口骑楼街区可算海口年岁最高的历史街区,自骑楼建筑风格流入海南以来,近代骑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的特色种类之一。由于历史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现在的骑楼老街遭到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骑楼建筑文化的维修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骑楼,南洋风格,年久失修,历史文化 一.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骑楼故事 i[所谓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我国传统意义上一般多指我国南方地区,无论城镇乡村,人民大众为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等要求,于面街出入口部分楼层或屋顶要素“骑”在人行道上,左右绵延成公共敞廊的建筑或建筑群。]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的骑楼一般是2至5层建筑,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延街立面经常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加以丰富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海口被设为对外贸易出口,《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成为中国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海南当时正是南洋的商贸中心,底层设敞廊的骑楼建筑在此流传。海口的骑楼建筑与海南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同时与形成了地道的“南洋”风格商业街。海口骑楼建筑风格呈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成分,又有对西方建筑店铺的立面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细部装饰,并且还有明显地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的拱券和图案。海口骑楼的华丽壮观,在我国及东南亚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海口的骑楼建筑连绵,二、三层楼则“骑”在人行道上,骑楼街的柱廊让行人避免阳光辐射和突然而来的暴雨。海口骑楼老街为不仅承载了海南的历史文化,也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ii按人类学分析,影响海口骑楼建筑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 (1)英法等国殖民人士。西方殖民者在南洋留下大量殖民文化后,又纷纷到海口扩张西方势力。他们兴建零事故、学校、医院等,有效的影响当地建筑的设计趋向。与广大民众相比,殖民者人数虽少,但他们掌握了物质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具有强势文化的地位及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推广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很容易的

海南各地民俗或文化庆典

一.海南特色的著名传统节日 1.军坡节(屯昌、万宁、海口) 军坡节,也称“公期”(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军坡节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军坡",以海口最为隆重。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和屯昌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军坡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2.换花节(海口)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换花节原是海口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3.三月三(五指山)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

海南地理和气候

海南地理和气候 地形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位置与疆域: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山脉与河流: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为绵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长垣。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 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 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 气候与降水: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约 110-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降雨季节分配不均

海南琼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班级:高一362 组长:林师喻 组员:符圣坤、李雪凌、李根长、李顺、李小厚、刘业荣、黎梦娜指导老师:王海凤

目录 封面---------------------------------------------------< 1 > 目录---------------------------------------------------< 2> 前言---------------------------------------------------< 3 > 开题报告---------------------------------------------< 4 > 课题研究---------------------------------------------< 6 >附件一(调查问卷)------------------------------< 10 >附件二(采访记录)------------------------------< 12 >附件三(心得体会)------------------------------< 16 > 结题报告---------------------------------------------< 20 >附件(参考文献)------------------------------ -< 24 >

前言 在四面环海﹑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有一枝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最令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 海南的热土里,茁壮成才,闻名遐迩。 它的存在,像一个枢纽,连接着海南一 代又一代人民对它的喜爱,以其独特的 魅力,不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朵艺 术之花就是——琼剧。 依昔记得小时候,总是嚷着奶奶一 起去看琼剧,哪怕是走几十分钟的路程, 也不愿错过一场精彩绝伦的琼剧表演,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温馨!而 如今随着海南日益的改变和发展,人民 生活的提高,海南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 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走向濒临灭绝的边 缘。就琼剧而言,昔日绽放的花朵如今逐渐走向调落,前景令人担忧。 介于此,我们研究性小组决定对海南琼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起初这个课题我们也是商议了很久才确立下来的,尽管这个课题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和不理解,但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将这个课题圆满完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