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盐池高级中学武燕蓉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突破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对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铜锌原电池为模型,引导学生更换电极材料以及溶液,并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依据原电池工作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和溶液中阴阳离子定向移动的过程。然后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以及电池反应方程式。4.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二、教法分析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https://www.doczj.com/doc/b310629729.html,/说课稿网站三、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

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教学程序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2)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作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3)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问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流向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见学案)(四)学生小结升华新知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小结,能使学生体会到一堂课中的乐趣和收获,老师做要点补充。(五)布置作业1.(必做题)课本44页1题、2题2.(选做题)制作水果电池。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原电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锌片:负极Zn 2e-=Zn 2+ (氧化反应)铜片:正极2H++2e-=H2 (还原反应)学生活动: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多媒体屏幕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通过预习尝试填写有关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 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二、预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 键 2、) (有关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实验顺序金属 Zn片 1.Zn、Cu分别插入 溶液稀HSO42 Cu片 片Zn 2.Zn、Cu导线连接 SO后插入稀H42片Cu 导线连接、Cu3.ZnZn片、后,再接电流表,插 片Cu SOH入稀4 2原电池地电极(正或负)电极反应现象电极材料电子得失 Zn片 Cu片总地离子反应方程式 3、化学电池地反应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地化学电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地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地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1 / 6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三、学习过程 ㈠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1)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高中试卷}高中化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必修2[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从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培养角度看,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面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正本质、能量守恒原理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构成; 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②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 ②经历探究过程,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而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因此本节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教法分析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 广东肇庆中学曾凯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中的重点。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⑵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⑶增加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⑷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⑸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一课时(课前)说课稿 锡盟二中金占亮一、教材分析 重要理论,《化学能与电能》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承前启后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后续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知能双修本节知识不仅是有关金属、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等内容的丰富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二、学情分析 知识贮备:具备了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日常的的化学电池有很深的感性认识,但由于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所以在理解原电池原理时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层次:此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实验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以及对时事的关注培养学生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锡盟二中金占亮 四、教学与学法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指导发现、微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学习。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 道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的变明确电力在当今化,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和电倾听、思考社会的应用和作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在我国,电能用。主要来源是什么呢,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及反思精品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及反思 精品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与练习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1、分别把锌片和铜片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现象。 2、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铜片上有无气泡产生?在 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讨论与交流 (1)两个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当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和铜片各发生什么反应?

(3)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上述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通过实验与讨论的结果,请总结: 1. 原电池的定义:把转变为的装置。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活泼金属(Zn)→发生反应→向外线路提供电子→ 原电池的极; 不活泼金属(Cu)→发生反应→接受外线路提供的电子→ 原电池的 问题:(1)你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吗? (2)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总结: 思考:观察下列装置,有电流产生的有那些?总结归纳组成一个原电池的条件。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2) (3) 教材P41科学探究: 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4.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化学能→电能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重点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

精心整理高中化学《2.2化学能与电能》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 2. 能力。 [ 二、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35第二、第三段。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5.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师生互动]: 1.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 2.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中的能量转化。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样给出和接受电子?)。

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板书] 实验设计:1.Cu-Zn原电池实验: 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 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板书] Zn片发生氧化反应,Zn:Zn -2e =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 2e=H2↑正极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Zn2++2H+=Zn2++H2↑ 石墨与稀 8.Cu-Zn [课堂小结] [板书] 1.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5)》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分析 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 [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实验2-4]

给出原电池定义 实验 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 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 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1、锌和稀 H 2SO 4 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 1 和实验 2 中的现象的不同? 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 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4、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偏向何方?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分析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Zn 2+ e I e - 2- - + e - H e e - SO 4 Zn 2+ 给出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分析 原电池的微观原理 íaμ??·μ?×ó- ? ¨?òò??ˉ - + Zn Cu òò??ˉ 启发归纳 在原电池中,从不同角度判定电极名称 1. 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另外一极为负极。 2. 从电极材料,金属活泼性判断。 3. 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负极(锌片) Zn-2e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 ++2e -=H 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 +2H +=Zn 2++H 2↑ 实验探究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需要什么组成条件?下 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设计,看谁组装的原电池最 多?请归纳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溶液并且介绍过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必修2第四章学习),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属于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原电池则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引入认知冲突,并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的分析,领悟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再利用原电池原理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解释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必修教材没有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必修教材已经删除该内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思路分析: 本节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当医生,提高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阿呆的病因:假牙)→设计实验验证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3、利用计算机,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董啸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之后,了解了火力发电原理,进一步学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首先展示电池和火力发电图片,引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话题,紧接着提出探究主题: 第一个探究主题: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学生通过两个探究问题和实验探究,从能量转变的角度分析实验中能量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得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完成第一个探究主题。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与稀硫酸是否反应,及铜片表面产生气泡原因,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进行,从而使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从而形成电流。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确定?原电池的工作条件是什么?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从 结构来看,原电池的必须有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以及一些辅助物(容器和导线)。由于负极在反应中提供电子,所以一般用易失 去电子的活泼的金属;而在反应中正极上获得电子,因而用能导电的物质,一般是不活泼的金属;电解质溶液要保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 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在探究活 动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 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

最新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说学法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实录及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实录及反思 为了配合小学课程改革,全国小学教师教育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山东莱芜召开。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教授、化学教研员、教师参加了研讨会。江苏省、山东省的四位教师展出了精彩的示范课。下面是《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的课堂教学实录。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带领学生进行了“发现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尝试解释和假设”、“收集实验证据”、“形成科学概念”、“拓展科学概念外沿”、“尝试运用科学”等七个教学环节,为如何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理论教学做了精彩的诠释。 教具准备 教师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自制二连体电解槽、拆掉电池的音乐贺卡、西红柿一只、电流计、乙醇、烧杯。 学生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烧杯、电流计。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的能量有光能、热能、电能,其中应用最广泛、最方便、最清洁的能源是什么呢? 生:电能。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电能呢?

生:冰箱、电视机、电脑等。 【幻灯片】电池――便携式电能,展示各种各样的电池 师:生活中电池的应用多吗?说说看。 生:手电筒、收音机、复读机、手表、手机等。 【幻灯片】(1)汽车排队加油(2)奔驰纯电动概念汽车 师:众所周知,2008年石油价格猛涨,目前已达139美元/桶。而2004年只有30美元/桶。这对汽车的销售有很大冲击。目前,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在开发电动汽车。它的关键技术就是电池,设计电池首先要了解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电池的工作原理,将来大家有可能参与车用电池的开发。 (考虑到在外地上课,师生需要磨合,所以选择了从生活中的问题切入,让学生有认同感) 科学探究环节1―发现科学现象 【实物投影】实验: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师: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现象会不会有变化呢? 生:思考、猜想、个别同学发表看法。 【实物投影】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课前说课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课前说课 各位教员尊崇的评委大家好,我来自XXXX,我的说课标题是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课前说课。下面我从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学义务。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停止论述:经过对教材的深化剖析这里我摘录了三个,重要实际化学能与电能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化学能与电能的位置和作用可以说承上启下。本节既是对初中化学〝化学与动力〞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响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内容设置充沛表达了学科知识的生长性。知能双修同时本节知识不只是有关金属、电解质溶液、氧化恢复反响、能量守恒原理等外容的丰厚和延伸,也是培育先生思想才干、实验才干很好的素材。学情剖析:该阶段先生已具有了氧化恢复反响等上述相关的实际基础。也具有了一定的剖析效果的才干与协作实验探求的肉体,但由于缺乏电化学基础,所以在了解原电池原理时有一定的难度。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学情的详细剖析,提出本节教学的目的: 1知识与技艺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 构成进程与方法:学习迷信探求的方法,提高迷信探求才干。培育观察才干与剖析思想才干,提高与他人交流、协作

的才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动力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激起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看法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难点为从电子转移角度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实质。教法与学法:孔子在? 论语•?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员设置效果先让先生积极思索,教员再停止适时启示引导,才干使先生愈加有效地学习,同时为了更深化直观的了解原电池的任务原理采用微观演示,先生经过火组讨论、协作探求打破难点。在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去引导先生顺利完成义务。首先教员引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知道化学反响的进程中会发生能量的变化,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和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在我国,电能主要来源是什么呢?教员出现202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饼图。先生【倾听、思索】明白电力在当今社会的运用价值。【阅读体会】火力发电的能量转换方式、这里教员设置将先生分正方、反方争辩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教员接着再切入时政,创设情形:不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是在两个月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所作的承诺,还是一周前的政府任务报告中所作的强调,都传递出了这样一种声响,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必需迈入低碳经济开展形式。教员设疑,针对火电的缺陷并严密联络时政,如何才干愈加高效清洁应用动力,先生思索回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此时先生完成了思想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兰州市六十一中缪炎红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2》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5.教学时间:40分钟 二、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电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以图表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电能的主要来源,以化学能与热能转化,及能量守恒为知识线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展开有关火力发电的利与弊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品质,同时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改变能源转化方式?是否可以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

教材分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有通过铜锌原电池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式,简单介绍生活中存在的电池和钢铁的电化学腐原理。本节课是通过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对氧化还原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灵活应用。为下一课时学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打下基础。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对原电池的学习还会更加深入,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本课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任教的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基本的能量转化,在化学一种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拥有通过实验观察,学习知识的基础。但是对于电池中的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电极两端进行,难以理解。对于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设计过程并不熟悉。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书本知识和课标我把原电池中的能量转化,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的书写作为本科的教重点,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电极反应的书写作为本课的难点。 响应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上,知道电池的能量转换,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会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式。 过程和方法上,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氧化还原知识的联系,培养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电池的探讨和生活中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形成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态度,通过实验,增加对化学学习的学习兴趣。 以上的分析都是为我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所服务的,结合实验探究法,合作讨论学习法,以及教师的多媒体辅助实验方法展开教学。 本人的教学过程可大致分为个环节 【开门见山,新课导入】 本人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例如纽扣电池、干电池、蓄电池,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电池展示,有了直观的感知,本人提问:电池中设计的能量转换是什么,根据这个专题前面的学习,能够回答出,电池中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形形色色的电池,引发学生对电池中涉及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欲望 【示例教学,学习新知】 本人以书本中的活动与探究为出发点,设计铜锌原电池的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根据前期的分析,本人首先做实验4,通过灵敏电流计观察完整的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原电池,首先能够大致的构建出原电池反应的基本条件,本人再一次减少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的实验条件,循序渐进,让学生感知但凡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缺其中之一时,原点池就不能形成,通过这样一个实验设计,学生对于原电池的形成仍处于直观感知阶段,本人在此对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总结和概括以板书形式加以系统的概括,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加以强调。 【问题产生,深入学习】 通过实验四学生可以观察到导线中有电子通过,铜电极上有气泡生成,本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导线中会产生电子呢?这个电子从何而来?难道说铜能和稀硫酸反应?基于这三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可以发现铜锌原电池中事实上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铜并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等简单的讨论结构,同样地,本人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原电池中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首先负极:锌失电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铜电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电极上得电子,产生氢气。通过这样的讲解,便解决了提出的问题。由点及面,从而归纳出电池反应中,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结合物理当中,形成回路的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盐池高级中学武燕蓉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突破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对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铜锌原电池为模型,引导学生更换电极材料以及溶液,并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依据原电池工作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和溶液中阴阳离子定向移动的过程。然后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以及电池反应方程式。4.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二、教法分析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https://www.doczj.com/doc/b310629729.html,/说课稿网站三、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