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之四规范篇

弟子规之四规范篇

弟子规之四规范篇
弟子规之四规范篇

《弟子规》

<规范>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译文】早上要起得早,晚上可以晚一点儿睡;人很快就会老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早晨起来一定要洗脸洗手刷牙;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马上洗手。

【小故事】司马光的“警枕”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从小聪明过人,又十分好学。六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认字读书,又时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勤奋好学的人的事迹,帮助他树立远大的志向。

司马光在父亲的教导和熏陶下,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司马光觉得书中的话很深晦涩,弄不明白,往往是同伴们全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他还记不住。可是他没有气馁,他想:一遍记不住我就记两遍,两遍记不住我就记三遍,直到记住为止。

于是司马光更加刻苦攻读,每一篇学过的文章都要诵读于心,一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为止。不仅如此,背完之后,他还要仔细琢磨,认真思考,做到举一反三。当小伙伴们都在外边玩耍时,他依旧坐在家里温书。不论窗外的欢笑声打闹声多么响亮,他依旧不为所动。

司马光整天刻苦读书,白天读得太辛苦了,到了晚上,倒在床上便睁不开眼,一觉睡到大天明。司马光觉得,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晚上的时间都睡过去了,实在太可惜。于是他就想出一个办法:扔掉平时用的松软的枕头,拿一段圆木放在床上,每天晚上枕着圆木睡觉。一开始头枕圆木熟睡之后,一不小心吗,头就从木头上滑了下来。人吃了一惊,立刻清醒。司马光清醒后又爬起来继续攻读。就这样,他坚持日夜攻读,渐渐地学问越来越大,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时间长了,他和圆木枕头有了感情,就亲切地把它叫“警枕”。

司马光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官,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流传后世。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戴帽子一定要把帽子戴正,衣服的纽扣一定要扣紧;穿袜子、鞋子都要绑紧贴切。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要胡乱放置,以致家里乱七八糟、肮脏污秽。

【小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陈藩的人,出生在汝南平舆也就是在今天河南平舆北一带。

陈藩祖上是河东太守,他自己从小就立下大志向,将来要济世救人、名动天下。十五岁那年,陈藩为了刻苦攻读,独自住在城内的一所房子里。

一次,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因为同住一个城市里,过来看望他。刚走进院子里,薛勤就吓坏了,只见满院的杂草落叶,混着各种垃圾,院子里散发出阵阵难闻的味道。薛勤见到这种情况,忍不住劝陈藩说:“你这个孩子,听说有客人来,怎么不打扫院子布置好等客人到?”陈藩握着一卷书,满不在乎地说:“我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以后是要扫除天下的,怎么能够让我来打扫这小小的屋子呢?”

薛勤见陈藩这样说,当即反问他:“连一个院子你都不能打扫,将来怎么去扫除天下呢?”

陈藩听了无言以对,心生惭愧,默默地拿起扫把清扫起院子来。

后来陈藩被举为孝廉,出仕为官。他清正廉洁,注重严刑峻法,所到之处,民众和官员都十分怕他,他治理的地方也都太平无事。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译文】穿着打扮要注重整洁干净,不用过分讲求华丽昂贵;穿衣打扮要先考虑符合自己的身份与出席场合,之后要考虑符合自己的家境。日常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三餐都要适量,不要暴食暴饮。年轻人不要饮酒,喝醉酒容易胡言乱语、丑态迭出。走路的时候要不慌不忙,站立时要昂首挺胸;鞠躬作揖时要攻守弯腰,行跪拜礼时要恭恭敬敬。脚不要踩踏门槛,身体不要歪斜;坐下后不要张开双腿,不要摇晃大腿。

【小事故】长孙俭谨守自重

长孙俭本名叫庆明,北周人,出生在河南一带。他从小就品性高洁、态度端正、不苟言笑,没有普通少年的那种张杨和浮夸。哪怕是在自己家里,他也依旧稳重端庄,邻居亲戚逗引他,他也不失了礼仪。

后来长孙俭入朝做官,曾经和群臣一起坐在周文帝身边陪侍,其他群主皆不如他谨守自持。他的严谨风范深得周文王的赞赏与敬佩,文王对左右的人说:“这位尊公举止沉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谈话,总会肃然起敬,深怕自己有所失态。”文帝甚至还给他赐名为俭,以表扬他高洁的操守。

那时北周刚刚收复了荆州地区,文帝命长孙俭统领三荆等十二洲。荆州地区在当时还属于方外之地,民风民智未开,年轻人目无尊长。长孙俭到了荆州,以身作则,辛勤劝导,在他的努力下,荆州地区的风貌大为改观。当地官吏和百姓一起上书请求为长孙俭建清德楼,立碑赞颂他。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译文】掀起门帘的时候动作要缓,不要让它发出声音;转弯的时候幅度要大一点儿,不要碰上墙角。手里拿着空的器皿,也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皿一样谨慎;进入空无一人的屋子,也要像进入有人的所在一样沉稳。

【小故事】祢衡击鼓骂曹

祢衡是东汉年间著名的大才子,自小就闻名于乡里,但是他个性孤傲,喜欢指摘时弊,不大瞧得起别人,唯独同孔融和杨修关系很好。

孔融当时因才学得到曹操的赏识,趋势向曹操举荐祢衡。谁知道祢衡瞧不上

曹操,居然称病不去,不仅如此,还时常口出狂言贬低曹操。曹操心中十分愤恨,但是祢衡才名在外,不好动手。

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召他为掌管鼓的官吏,想在宾客面前让祢衡出丑。其他击鼓的人都要换上专门的服装才能演出,独有祢衡依旧穿着自己的服装上场。祢衡演奏了一曲《渔阳》,鼓曲悲壮凄凉,在座所有人听后都感慨万千。

小吏上前呵斥祢衡为何不换衣服,祢衡毫不畏惧,当场袒胸露腹换上专门服装,神色丝毫不变,这让曹操十分尴尬。

孔融听说这事,要祢衡去向曹操道歉。谁知道祢衡没有去见曹操,反而坐在军营门口厉声大骂曹操,气得曹操暴跳如雷。曹操知道祢衡这样肯定处处得罪人,但是自己又不想动手杀他,于是将他送给刘表。

刘表一向佩服祢衡的才气和名声,对他十分敬重。但是祢衡不加节制,肆意妄为,辱骂、轻慢刘表,刘表逐渐无法忍受。可是刘表也不想杀他,知道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又把祢衡送给黄祖。

黄祖一开始也能善待祢衡,但祢衡仍旧率性妄为,让黄祖非常难堪,一时气急,便下令杀掉祢衡。黄祖的主簿也很痛恨祢衡,于是立刻拔剑杀掉了祢衡。黄祖事后无比后悔,厚葬了祢衡。祢衡死的时候不过二十六岁。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

【译文】做事情不要仓促匆忙,太过仓促就容易出现错误;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忽视困难。经常打架闹事的地方,绝对不要靠近;不正当或者不常见的事情,千万不要去过问参与。

【小故事】欲速则不达

一个冬天的傍晚,书生周容打算从小港进入镇海县城,于是在前面走,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在后跟随。

两人出发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四周人家屋顶上都冒起炊烟。周容估计着离县城还有两里路,看见前头有一个摆渡的艄公,于是上前询问:“请问您,我这时候还赶得及进城吗?”那艄公仔细打量着周容身后的书童,回答说:“如果慢慢走,南城的城门应该还开着;如果急匆匆的赶路,那肯定就等不及城门开了。”

周容听了很是生气,以为艄公在戏弄他,于是大步往前走,边走边催促书童赶紧跟上。书童挑着一担书,本来就走不快,这时又着急赶路,一不小心就跌了一脚,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落一地。小书童呜呜哭着,半天没爬起来。等到两人手忙脚乱地把书收拾好重新捆扎起来,南城门早就上了锁了。

书生周容这才领悟到艄公为什么会跟他说那样一番话。世间事,许多是因为急躁鲁莽反而把事情办坏了,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译文】将要进门之前,一定要先问清楚谁在里面;进入厅堂前,一定要提高声量跟人打招呼。如果别人问是谁,一定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只是答个“我”,别人会辨不清是谁?

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先向人说明,请求对方出借;如果没有征得对方的同意,擅自拿去就是偷。借用别人的物品,用完后要及时归还;这样做了,以后如果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了。

【小故事】宋濂借书

明代初年有一位叫宋濂的大学问家,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还曾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宋濂的父亲就是个读书人,家中有不少藏书。宋濂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便酷爱读书,他下定决心要把家里的藏书都读完。小宋濂说到做到,再也不贪玩了,每天坚持在家读书,哪怕春节也不间断。就这样,花了六年的时间,他终于读完了家里所有的书。

读完这些书之后,宋濂对书的渴望越发强烈了,他迫切想读更多的书。听说乡里许多富户家中藏书颇丰,宋濂便上门去请求人家借书,但是没人愿意把书借给这个穷小子。

又有一次,宋濂到一个富户家借书,这家人本来也不愿意借给他,但是又不好意思明确回绝,只好说十天之内一定要将书还回来。但是宋濂借的这本书内容很庞杂,十天之内根本就读不完。对方以为宋濂会知难而退,不借这本书了,谁知道,宋濂满心欢喜地答应十天内归还。这家人只好不清不愿地把书借给宋濂。

到了第十天,一大清早就刮起了呼呼的北风,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宋濂记得自己答应过的话,一爬起来就抱着书向富户家中跑去。本来富户家看到这样的天气,认为宋濂今天是铁定不会来还书了,看到宋濂抱着书来,十分惊喜。宋濂恭恭敬敬地将书递给对方,虽然天上飘着大雪,但是书因为抱在怀里,一点儿都没被打湿。这个富人深受感动,当即告诉宋濂,以后只要想看书,可以随时来借。

最新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的解释

最新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的解释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 《弟子规》由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 户晓的蒙学课本。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 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 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 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 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 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 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 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的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的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

弟子规全文讲解

第子规全文讲解(转载) 第子规讲解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guàn) 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易解: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若经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防止肠病毒,要学会洗手,手心、手背、指缝间均要仔细搓洗)(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易解: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著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著眼,小处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易解: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

篇一:《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篇一:《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一、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 二、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如果父母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哭泣来求父母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译。父母有了病痛,侍奉汤药冷热苦甘亲自尝过;早晚照顾,不离父母身边。●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译。父母去世守丧三年,心存哀苦,居家作息有所改变,酒肉美食暂时不去享用。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入则孝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教学目的: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2 、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 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具准备:歌曲:《爱在天地间》;视频:《感恩一切》等 活动过程: 一、爱的初体验。 1、欣赏歌曲——《爱在天地间》师:首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唱首熟悉的歌《爱在天地间》,好吗?(播放歌曲,全体合唱) 2、谈感受师:“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 ,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故事呢?(2004 年非典时期,赞颂医护人员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歌的主题吗?——爱(板书) 3、师小结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找找我们身边的爱吧! 二、古文学习,朗诵古文。 1、交流课前收集资料。师:刚才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爱,老师想从你们收集的资料中 找找爱,行吗?(学生交流资料) (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的爱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对父母的爱 (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对母亲的爱 (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对父母的爱 (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人与人之间的爱(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对民族的爱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民族的爱 (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对祖国的爱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爱 (10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爱。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故乡的爱。 (1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爱。 (13 )、孔隔让梨——兄弟之爱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新、选)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能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子女照料父母,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回家后,要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喜欢的东西,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父母厌恶的事情,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父母就会为我们担忧;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依然尽力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的!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应当耐心地劝导使其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声音一定要柔和。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继续规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即使因此而遭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 泛爱众

五年级上学期“学《弟子规》做文明人”内容 泛爱众篇 第一课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注释:覆:遮盖。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关怀爱护,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天地之间。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远。人们所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他的相貌。 第二课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注释:望:名望,声望。訾:诋毁,指责。 译文: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高。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并非说大话的人。自己有才能,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诽谤。 第三课 勿陷害,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注释:骄:在别人面前骄傲自大。故:故旧,老朋友。 译文: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厌弃老朋友,不要一味喜爱新朋友。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用闲言碎语干扰他。 第四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注释:勉:尽力,努力。 译文: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努力。 第五课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注释:且:就,不久。作:产生。规:规劝。亏:欠缺、短少。 译文:宣扬别人的短处,是一种恶行。如果宣扬得过分,会惹出祸患。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损害。 第六课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注释:取与:取得与给予。分晓:清楚。已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已:停止。译文: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给得要多,拿的要少。强加于人的事,先要问自己喜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第七课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注释:贵端:以端庄为贵。然:这样。 译文: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忘记;对别人怨恨的时间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品行端正很重要,若能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善了。用势力压服人,对方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对方才会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弟子规之泛爱众.doc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 六、《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泛爱众”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 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 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译文】: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 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译文】: 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译文】: 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 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 人情来往的道理。 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 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 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译 文】: 对待家里的佣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 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 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 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

弟子规全文解释(最新)

弟子规全文解释 弟子规解释: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译文全文总计6000多字,加上弟子规原文全文共计1080字。弟子规全文解释和翻译是一篇宏著,对理解认识弟子规原文有积极意义。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

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

弟子规(带拼音解释版)

dì zǐ guī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zǒng xù 【总叙】 ●dìzǐguī● shèng rén xùn ● shǒu xiào tì● cì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 zéxué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fùmǔhū ●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 ●xūshùn ché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dōng zéwēn ●xiàzéqìng ●chén zéxǐng ●hūn zédìng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chūbìgào ●fǎn bìmiàn ●jūyǒu cháng ●yèwú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s hìsuīxiǎo ●wùshàn wéi ●gǒu shàn wéi●zǐdào kuī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wùsuīxiǎo ●wùsīcáng ●gǒu sīcáng ●qīn xīn shāng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qīn suǒhào●lìwèi jù ●qīn suǒwù ●jǐn wèi q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弟子规之泛爱众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 1.3 黎娟 学情分析:古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和陌生,《弟子规》里面也不乏一些生僻的难字。但这并不是我们这节课要教学的重点。朗读依然是本课的主旋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之朗朗上口,进而熟读成诵。并通过身边的真实故事,解读弟子规,源于生活,得到启发。 教学目标: 1. 带领学习《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熟读能诵. 2.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能有节奏的朗诵古文.(可适当讲解一些古诗文吟诵知识) 3重温蒙学经典—《弟子规》,了解其中深意,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例重新定义《弟子规》。从中看到国学经典之精华,让学生初步了解《弟子规》。 教学重难点: 1. 古文生僻字词,古今异义,古文理解等.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古文形成对比,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弟子规》之泛爱众篇的吟诵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弟子规介绍(或提问)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泛爱众介绍(提问)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 有爱心。这个“众”,我们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 3、原文内容及概括(分小组各自进行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概括,每组随机抽选两人提问,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经验,事后进行。总体疏通,讲解,夹杂小故事和小视频、音乐、图片等)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第一部分:不分等级贵贱,人皆爱之,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弟子规全文解释(带拼音)

弟子规全文解释(带拼音) 【总叙】 弟dì子zǐ规guī圣shèng人rén训xùn首shǒu孝xiào弟tì次cì谨jǐn信xìn 泛fàn爱ài众zhòng而ér亲qīn仁rén有yǒu余yú力lì则zé学xué文wén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fù母mǔ呼hū应yìng勿wù缓huǎn父fù母mǔ命mìng行xíng 勿wù懒lǎn 父fù母mǔ教jiào须xū敬jìng听tīng父fù母mǔ责zé须xū顺shùn承chéng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

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dōng则zé温wēn夏xià则zé凊jìng晨chén则zé省xǐng 昏hūn则zé定dìng 出chū必bì告gào反fǎn必bì面miàn居jū有yǒu常cháng业yè无wú变biàn 【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shì虽suī小xiǎo勿wù擅shàn为wéi苟gǒu擅shàn为wéi 子zǐ道dào亏kuī 物wù虽suī小xiǎo勿wù私sī藏cáng苟gǒu 私sī藏cáng亲qīn心xīn伤shāng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弟子规》全文拼音带解释

dìzǐ guī 弟子规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一韵编篡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zǒng xù 【总叙】 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 xué 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 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教学目的: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 典美文。 2、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重、难点: 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具准备: 歌曲:《爱在天地间》;视频:《感恩一切》等 活动过程:一、爱的初体验。5 1、欣赏歌曲——《爱在天地间》3 师:首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唱首熟悉的歌《爱在天地间》,好吗?(播放歌曲,全体合唱)2、谈感受1 师:“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故事呢?(2004年非典时期,赞颂医 护人员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歌的主题吗?——爱(板书) 3、师小结1 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找找我们身边的爱吧! 一、古文学习,朗诵古文。15 1、交流课前收集资料。3 师:刚才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爱,老师想从你们收集的资料中找找爱,行吗? (学生交流资料)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的爱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对父母的爱 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对母亲的爱 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对父母的爱 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人与人之间的爱 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对民族的爱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民族的爱 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对祖国的爱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爱 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爱。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故乡的爱。 1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爱。 13、孔隔让梨——兄弟之爱 14、花木兰替父从军——对父母的爱 师结语:是呀,只要我们有一双爱的眼睛,爱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存在!因为“凡是人, 皆须爱!” 2、引出本课学习的诗句。 师:今天老师也有些资料想与大家交流!(板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3、自由朗读4 (1)、请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后,指名来试着读一读。(重点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师指导后全班读。) 3 师指出此诗句出自《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并板书,学生复习一下总叙)1 (2)、老师知道同学们有许多诵读诗句的方法,能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读一读吗?(指导有节奏读)5 小组读1 请同学读4 一字一拍读;两字一拍读;拍手节奏读;仿古人读等。 3、指名诵读。2 4、全班齐读。1 三、理解诗句,感受“恩与怨”15 1、学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3 小组内先说1 再全班交流。2 2、理解“恩与怨”5 师:你们有什么报怨的事情和大家说说吧?(请生交流)2同学之间的怨,父母老师之间的怨) 板书:怨忘 那“恩”呢?有没有什么感恩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3 (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的互相照

弟子规 完整篇 带解释

弟子規完整篇帶解釋 《弟子規》由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轍押韻,入孝出悌,符合禮教,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蒙學課本。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啟蒙教材作為這一階段人們的必讀書目,對其為人處世和在成長歷程中的經驗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 2、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有益的學問。 3、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解釋】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5、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解釋】冬天寒冷時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後,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解釋】出門時告訴父母去向,返家後,面告父母報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7、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解釋】公物雖小,也不要私自占的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會讓父母傷心; 9、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全力的去做;父母厭惡的事情,要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10、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父母就會憂慮;做出傷風敗德的事,父母親就會蒙受羞辱; 11、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解釋】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不是困難的事情;父母不喜歡我們或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孝順父母才是難能可貴; 12、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解釋】父母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候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 13、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 【解釋】如果父母不高興時不聽規勸,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繼續規勸;父母不聽懇勸,我們雖難過的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要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于不義,鑄成大錯; 14、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弟子规全文及解读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弟子规:泛爱众

泛爱众:天下为公,推己及人 爱心人人都有,博爱却不多见。它要求我们爱天爱地爱大自然,爱一切万物。不仅爱美好的东西,也能心胸宽广地包容他人的过失。不分你我,没有私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泛众爱”,亦即天下为公。真爱要发自内心,要用心去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了大爱,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 1、宽容别人,方便自己 宽容是一种美德,因此《弟子规》对此特别强调。我们要学会不在心中谴责别人,不要因为他们的错误而责怪和憎恨他们。宽容的人能以德服人,其实只要你豁达些,宽容些,处境会很快得以摆脱。学会宽厚待人,是一门课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资本,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要素。这需要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果连接触的人都适应不了,还谈什么要有成功的人生呢? 救人于窘迫,脱人于尴尬,是一种真正的美德,而且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功效。能够巧妙地为别人解围,给别人面子,既是一种很高超的学问,也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本领。给别人面子,也就是给自己机会。 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官至光禄勋,封为逯乡侯。他待人十分宽厚,从不对人乱发脾气。即便是别人有了过错,他也能体谅并宽容别人。 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路上遇见一个农民遗失了一头牛。农民拦住了刘宽的牛车,仔细辨认,认定刘宽的牛就是自己丢失的牛。刘宽听了,也没有辩解,随即下车徒步回家。过了不久,那位丢牛的农民找到了自己的牛。他亲自把刘宽的牛送回来,并且道歉道:?先生,我很羞惭,误把您的牛当作自己的牛了。请您原谅!?刘宽十分和气地说:?这个世界上许多东西都很相似,自然也就十分容易认错。我还要感谢您给我把牛送回来了呢。?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都称赞刘宽的宽洪大量。 得理不让人,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不过得饶人处且饶人,更符合立身处世的法则。对于别入的小错误和小缺点,不要紧揪不放。只要别人意识到了错误,就应该宽容大度地原谅对方。 2、学会赞美别人 好话都会说,可你会赞美别人吗?可能未必,不妨像《弟子规》说的那样“道人善”。这个世上,没有谁不喜欢被他人赞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喜欢被人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 公司里孙、张两人闹了矛盾。一天小张对她的同事李先生说:?你去告诉孙小姐,我真受不了她,请她改一改她的坏脾气,否则我再也不会理她了。?李先生说:?好,我会处理这件事。?之后,当张小姐遇到孙小姐的时候,果然觉得她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了,而且还主动地跟张小姐友好地打了招呼。在以后的日子里,孙小姐变得和气又有礼貌,与从前相比,简直是变了一个人。张小姐就向李先生表示谢意,并且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服她的??李先生笑着说:?我只是跟孙小姐说,‘有好多人都称赞你,尤其是张小姐,说你又温柔又善良,不光人长得漂亮,脾气也好,人缘也好’!如此而已。? 在生活中,有时一味的责备和批评往往只会带来更大的怨恨和不满。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状况改善,为什么不试试用夸奖的方式呢?法国名人拉罗什富科说: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提高了人们,完善了人们。 我们应该学会赏识、赞美他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同是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是满树的郁郁葱葱;而有的人却只看到树梢上的毛毛虫。为什么同样一件事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善于用赞美来激励自己的将领。在许褚与李催(jué,一说“傕”

解读弟子规

解读弟子规

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

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

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