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教案

课题教案

课题教案
课题教案

课题教案:《认识青菜》

活动目标:

1.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比较,认识青菜的颜色和外形特征。

2.简单了解青菜的对身体的营养,愿意吃青菜。

活动准备:

1.每人一棵青菜

2.集体记录纸一张、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盘子青菜)今天,老师带来一种蔬菜,它是谁呀?

教师以青菜的口吻向青菜宝宝问好。

二、幼儿观察、交流。

1.观察青菜。

每人拿一棵青菜,仔细观察。

——青菜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

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

它看上去像什么,它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了解青菜的叶子是一片一片的。

3.了解青菜对身体的营养。

结合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说说青菜对身体的好处。

——你们喜欢吃青菜吗?

青菜对我们身体有好处吗?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氧 气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化学变化中,体验从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重点 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四瓶)、火柴梗、硫粉、木炭、铁丝等。 一、导入新课 (1)检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气体充满试管的1 2时,取出试管迅速把快要熄灭的木条 伸进试管中(如图所示)。 (2)学生观察比较木条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思考:此现象说明什么? 二、推进新课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 (2)闻一闻:氧气有气味吗? (3)思考: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g/L ,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180℃时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在-218℃下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检验 [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是否为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 2),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2.能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1)发出红光,燃烧不剧烈,(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在氧气中:(1)发出白光、剧烈燃烧,(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3.能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演示]实验2—4 [现象]铁在空气中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讨论](1)实验前为什么先加入少量的水? (2)火柴梗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1)防止集气瓶爆裂。(2)引燃。(3)以免火柴梗燃烧消耗氧气。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四)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 [提问]实验2-3、木炭与氧气的反应和实验2-4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在填完课本中的空白表格后,经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主学习②;③。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①;②; ③。 4.常用的灭火器有、、。扑灭图书、档 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可用。 5.可燃物在的空间里急剧的燃烧,就 会在短时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 引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圈划,检查学生预习及自 主完成同步学习学习情 况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问题1:燃烧需要氧气,除了氧气外 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 能燃烧? 问题2:有了可燃物和氧气,就能发 生燃烧现象? 【实验7-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问题1: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 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问题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例1】“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 材料做容器盛放汤 料,当酒精燃烧时纸 张不会燃烧。对此现 象,下列解释合理的 是() A.纸张不是可燃 演示:将小木条、纸 条、小石块、红砖块分别 放在酒精灯火焰烧。通过 观察到的现象,组织学生 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检 验,讨论、交流。认识: 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 烧,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 条件。 通过生活周围很多 可燃物不燃烧的现象,引 导分析、讨论,认识:燃 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可燃物的着火点)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提醒注意体会: 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在该 实验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 流,归纳、总结物质燃烧 需要三个条件: ⑴可燃物; ⑵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 同的着火点; (同时具备,缺一不 可) 分析:纸火锅里的汤 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到 纸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题指导:物质燃烧

最新工程数学(本)电子导学教案

工程数学(本)电子导 学教案

工程数学(本)电子导学教案 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理工系数学教研室 该课程课内72学时,每周课内4学时。 第1周 题目:n 阶行列式 摘要:行列式定义、性质、计算、克莱姆法则 要求:理解行列式定义,掌握行列式性质,知道克莱姆法则 重点:行列式的计算 过程:一、行列式定义 通过回头消元法解二元一次议程组和引例给出二阶行列式定义1.1。注意行列式元素ij a 的代数余子式ij j i ij M A +-=)1(中ij M 是元素ij a 的余子式。演练例2(课外看例3)巩固行列式的定义。 课外练习1.1—1,3,5。 二、行列式性质 通过简单(低阶)举例,给出性质1—性质7,其中例2、4、6在课内演练(例1、3、5课外看),巩固行列式定义和性质。 课外练习1.2—1(1)(3)(5) 三、行列式计算 1、用行列式定义。通过例1演练,指出此法是在选择零最多和行(列)的低阶行列式展开。 2、用行列式性质。通过例2演练,指出此法上把行列式化成三角形再计算。

3、综合法。通过例3演练,指出此法是把行列式定义和性质结合起来,即根据行列式特点进行计算。 课外练习1.4—1(1)(3)(5)、3(1) 四、克莱姆法则 通过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例给出解的表达式(6)这种方法叫做克莱姆法则(教材1—3页),对19页线性方程组(1)用克莱姆法则解的表达式在20页第2行。再演练21页例1巩固克莱姆法则。 课外练习1.3—1。课外看学习指导(34—39),做习题1—1(1)、2、5。完成自我测试题,本章解题方法归类查网上复习指导的附件一。 第2周 题目:矩阵 摘要:矩阵的概念、运算、特殊矩阵、n 阶方阵的行列式,可逆矩阵。 要求:知道矩阵的概念,熟练掌握矩阵的运算及其性质,了解特殊矩阵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可逆矩阵和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法,掌握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重要条件。 过程:一、矩阵的概念 m 行n 列矩阵n m A 的定义2.1,行(列)矩阵,n 阶(方)矩阵,零矩阵0,同型矩阵,负矩阵,单位矩阵I 。 二、矩阵的运算 1、矩阵相等和定义2.2,演练例1。 2、矩阵的加法定义2.3,演练例2,指出加法运算律(47页)。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04 12:29 2086次 地区:江苏省 - 盐城市 - 射阳县 学校: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课题2氧气初中化学人教2011课标版 本节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二氧气第一课时,包含了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两部分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硫和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通过化学实验和小组讨论,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硫和铁丝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工程数学教案12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

教案头 教学详案 一、回顾导入(20分钟) ——复习行列式的概念,按照定义计算一个四阶行列式,一般需要计算四个三阶行列式,如果计算阶数较高的行列式利用定义直接计算会比较麻烦,为简化行列式的计算,我们需要研究行列式的主要性质。 二、主要教学过程(60分钟,其中学生练习20分钟) 一、行列式的性质 定义 将行列式D 的行换为同序数的列就得到D 的转置行列式,记为T D 。 性质1 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 性质2 互换行列式的两行(列),行列式变号。 推论 如果行列式有两行(列)完全相同,则此行列式为零。性质3 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所有的元素都乘以同一数k ,等于用数k 乘此行列式。 推论 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符号的外面。性质4 行列式中如果有两行(列)元素成比例,则此行列式为零。性质5 若行列式的某一列(行)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 性质6 把行列式的某一列(行)的各元素乘以同一数然后加到另一列(行)对应的元素上去,行列式不变。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定义 在n 阶行列式中,把元素 ij a 所在的第i 行和第j 列划去后,留下来的1-n 阶行列式叫做元素ij a 的余子式,记作ij A 。记ij j i ij M A +-=)1(,叫做元素ij a 的代数余子式。引理 一个n 阶行列式,如果其中第i 行所有元素除ij a 外都为零,那末这行列式等于ij a 与它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即 ij ij A a D =。定理 行 列式等于它的任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即 ),,2,1(,2211n i A a A a A a D in in i i i i =+++=。 推论 行列式任一行(列)的元素与另一行(列)的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等于零,即 j i A a A a A a D jn in j i j i ≠+++=,2211 。 行列式的代数余子式的重要性质: ???≠===∑=;,0,,1j i j i D D A a ij n k kj ki 当当δ???≠===∑=;,0, ,1j i j i D D A a ij n k jk ik 当当δ

常州机电学院项目课程教案P4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教案

图4-29 SIEMENS PLC 802的程序结构 程序 中断程序 2 子程序2 主程序 中断程序 子程序m 子程序1 中断程序 n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二、相关理论知识: (一)SIEMENS PLC 802的程序结构如图4-29。 SIEMENS PLC 802的用户程序,由主程序、子程序及中断程序构成。主程序在周而复始地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子程序。这种模块化的软件结构大大地提高了程序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也方便了用户对程序的阅读、修改及编制。 以本模块工作任务中给出的主程序MAIN (OB1)为例,在网络1(NETWORK1)中,当接点SM0.0(ONE )接通时FILTER 子程序才得以执行。 在网络6(NETWORK6)中,COOLING 子程序的执行条件是当SM0.1(SCAN-1ST )= 0并且MD14512-11-0(机床参数)= 1。用户可以通过对机床参数MD14512-11-0的设定,来决定是否激活COOLING 子程序。 在表4-11中列出了SAMPLE 程序中的所有子程序及它们的功能。 表4-11 SAMPLE 中的子程序表 表4-12 子程序调用及子程序返回指令

(二)SIEMENS PLC 802的输入/输出信号滤波原理 SAMPLE程序为不同的机床接线而设计,即任何输入点既可以按常开触点接线,也可以按常闭触点接线。所有输入输出均通过子程序FILTER(SBR62),按机床数据参数MDl4512[0],[1],[2],[3]和MDl4512[4],[5],[6],[7]进行预处理。 根据下图可以了解输入输出信号与内部缓冲寄存器之间的关系。这里SAMPLE使用标志位存储区的MB100、MB101、MB102、MB103构成了输入输出信号的内部缓冲寄存器。在SAMPLE中M100.0表示输入点I0.0;M101.2表示I1.2;M102.3表示Q0.3;M103.4表示Q1.4依此类推。而SAMPLE(实例程序)中的所有子程序均使用MB100、MB101、MB102、MB103信号,而不直接使用IB0、IB1、QB0、QB1信号。 1.输入信号有效性参数 2.输出信号有效性参数 3.输入信号逻辑参性数 4.输出信号逻辑性参数 二、相关实践知识: (一)I/O处理参数的使用背景 SINUMERIK 802Se/Ce数控系统在出厂时,在SIEMENS PLC 802(内置PLC)中预装了一套PLC 的用户程序——SAMPLE,该实例程序SAMPLE涵盖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全部典型控制功能。SAMPLE程序采用模块化结构,以子程序调用的形式集成了数控机床各种控制功能。这样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SINUMERIK 802Se/Ce数控系统的使用——只需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激活相应的功能子程序,就能迅速地建立起对整个机床的PLC控制。 SAMPLE程序使得SINUMERIK 802Se/Ce数控系统的通用性大大提高,为了适应不同机床的硬件接线(输入信号:常开接点、常闭接点;输出信号:正逻辑执行元件、负逻辑执行元件),SAMPLE 程序设计了FILTER子程序。通过I/O处理参数的设置,FILTER子程序可以将不同的输入/输出信号,转化成统一的符合SAMPLE程序要求的信号,不必修改PLC程序。

示范教案(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从容说课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质疑。通过“欧罗巴”号事件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游戏。对于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师采用了学生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 (2)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 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项目管理授课教案

《项目管理》 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中文) 《项目管理》 (英文) Project Management

●授课题目:项目管理概述 ●授课类型:教师讲授 ●授课工具:多媒体 ●教学目的: 介绍项目、项目管理的概念,通过对项目管理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项目与日常运营的区别,让学生对项目管理这一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向学生介绍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 ※本章基本内容包括: 1.现代与传统项目管理 1.1项目管理的发展 1.2传统项目管理发展阶段 1.3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2.项目的基本概念 2.1项目的定义与概念 2.2项目的特性: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制约性、其它特性。 2.3项目与运营的区别: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不同、工作环境与方式的不同、组织与管理上的不同。 3.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3.1项目管理的基本特性:普遍性、目的性、独特性、集成性、创新性。 4.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4.1定义 4.2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

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 4.3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现代项目管理所需的项目管理独特知识;一般管理方面的知识: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实施管理、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管理知识、专门行业知识。 ※重点: 项目的概念及特性,这是学科入门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概念;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只有对此部分深刻理解,才能对整个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感到茫然。 ※难点: 对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因为从狭义上讲,这里所说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主要是源自PMI,而APM和IPMP等组织也有自己的项目管理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好地区分这几个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通过向学生提问诸如“你以前是否听说过或接触过项目”之类的问题来引出项目;然后介绍项目管理的发展史,对项目发展史的介绍以时间为轴线,从中国和国外两个角度进行展开;在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初步印象后,给出几种受到广泛认可的对项目的不同定义,并通过列举一些项目实例来分析引出项目的特性;接下来以同样的方式介绍项目管理的定义及其特性;介绍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并进一步介绍项目管理学科与管理学及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本章思考题:“项目管理过程与一般运营管理过程相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参考资料 1.吴之明,卢有杰编著:《项目管理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美]詹姆斯·哈林顿等著,唐玉宁等译:《项目变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3.[美]杰克·吉多等著,张金成等译:《成功的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课题2 氧气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2 氧气教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 3.掌握化合反应的特点并能利用该特点对反应的类型进行准确地判断。 4.知道氧化反应有剧烈和缓慢之分,并能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打一化学物质名称。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p33,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 一.氧气的性质 小结:此方法通常用于氧气区别于其它气体的鉴别。

2.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3]及[2-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下表: [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可以看出:(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2)某些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中燃烧,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 质。 2、做硫磺燃烧时,(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1)、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柴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何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铁丝为何要绕成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1、化合反应:或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讨论交流 (1).请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3).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两种物质吗? 2、氧化反应: 物质和_______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 3、注意: (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4、讨论交流 (1).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A、碳 + 氧气二氧化碳 B、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 C、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3).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 (4).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呢? 归纳: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小学四年级数学-《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数学-《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 P95 例9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出示小黑板 本班语、数两学习委员分发数学作业本,语文学习委员单独分发要2分钟,数学学习委员单独分发要3分钟,大家猜一猜,两人一起分发要几分钟? 1、学生读题 2、先让学生大胆猜想 3、然后老师提出: 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由浅入深,辅路搭桥 出示小黑板: 1、一迭作业本60本,聪聪分发需要2分钟,每分钟发多少本?明明分发需要3分钟,每分钟发多少本? 2、一迭作业本60本,聪聪每分钟发30本,明明每分钟发20本,两个人合发,几分钟发完? 3、一迭作业本60本,聪聪单独分发需要2分钟,明明单独分发需要3分钟,两人合发需要几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60/2=30(本) 60/3=20(本) 2、60/(30+20)=1.2(本)或者:设X分钟发完? (30+20)x=60 X=60/50 X=1.2

3、60/(60/2+60/3)或者:设两人合发需要X分钟 X*(60/2+60/3)=60 ●三、引导探究,挑战问答 老师质疑: 假如上面三道题都隐去“60本作业本”这个条件,你们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1、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让各小组组长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出来,老师板书: A、1/2=1/2 1/3=1/3 B、1/(1/2+1/3)或者:设需要X分钟完成 X*(1/2+1/3)=1 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一小组,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恰当时机提问: “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 “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 “列式为1/(2+3)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促进思维,拓展发散 解决好“分发本子”问题后,我问学生: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做套装衣服问题”、“相遇问题”吗? ●五、反馈练习,以促双基 1、P95 “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第1题 3、指导学生自学例9 ●六、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些地方你还不太懂? 家庭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题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设计(终审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程问 题教学设计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分数应用题 (工程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的相同结果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口答下列各题 思考:下面各题研究的是哪三种量的关系?仔细读题,了解每一道题已知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 分别写出数量关系式. 1.挖一条全长100米的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几天可以挖完 二、展示交流 1.学生通过交流展示,总结出工程问题就是探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种量之间的关系。 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7.这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三、关键点拨. 1.阅读与理解: ?①从题目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对题意的理解:这道题是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就是公路的总长,工作时间就是修路的时间,工作效率就是每天修的路的长度.如果两队合修,那么工作效率就是两队的工作效率和. ②要解决“两队合修,多少天修完?”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工作总量(这条路的总长度)和工作效率和 ③如果知道了这两个信息,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氧气 【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的性质,掌握硫、磷、碳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认识化学反应,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 【重点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2.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学习内容一氧气的性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3-3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密度略大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2.氧气的检验 操作方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内。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结论: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气的化学性质 同学们分为3个小组,第1小组演示木炭燃烧的对比实验;第2小组演示硫燃烧的对比实验;第3小组演示铁丝燃烧的对比实验,然后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反应现象 文字表达式 注意事项在空气中在氧气中 木炭发红光剧烈燃烧,发白 光放热,生成的 气体能使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燃烧匙应由上而 下缓慢伸入集气 瓶底 硫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 焰 发出明亮的蓝紫 色火焰,放热, 生成带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集气瓶的底部预 先放一些水 铁丝燃烧不能燃烧剧烈燃烧,火星 四射,生成一种 黑色固体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集气瓶的底部要 预先放少量的水 或沙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具有氧化性。【讨论交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有何作用?火柴起什么作用?为何要待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温馨点拨】 防止反应时产生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引燃;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名师归纳】 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反馈练习】 1.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C)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具有可燃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学习内容二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5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项目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 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用A+B―→AB 表示 有氧参加 举例木炭、红磷等与氧气的反应石蜡燃烧、木炭燃烧等 相互 联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 设计 教材简析: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2、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工作总量 甲独修完成时间 乙独修完成时间 两队合修完成时间

30天 10天 15天 3、改变例10中的工作总量,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总量栏中写出:60千米、90千米。 (1)让学生猜完后,计算: (2)订正后问:为什么总千米数不同,而两队合修的天数都一样? (通过工作总量的改变,让学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数,激发学生学习工程问题的兴趣,引起思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4、如果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 改为修一段公路,还能不能解答? (1)组织学生讨论: (2)列式解答、讲算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教案《氧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二氧气导学案 学生: 课题氧气时间2012 年8月日 课型复习课时 2 主备人陈老师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及科学探究。 (2)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师生共同探究,总结】: ●氧气 氧气,空气主要组分之一,比空气重,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升。无色、无臭、无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0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氧分子具有顺磁性。 ●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况下密度是1.429g/L,略大于空气的密度(1.293g/L); 注:标况指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101kPa大气压条件下。应注意温度和压强等外界条件,因为条件不同时,气体的色、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可能不同。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氧气能发生三态变化。在101kPa大气压下,-183℃时变成淡蓝色液氧,-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氧。 ●氧气的检验: 1、检验氧气的实验 实验步骤: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带火星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 补充:(1)在空气中,带火星木条不复燃,并逐渐熄灭;在氧气中,带火星木条复燃,并剧烈燃烧。 (2)带火星木条不复燃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含氧气,二是氧气含量太低; (3)鉴别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是氧气)时,可使用带火星木条;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案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些要素所组成科学探究过程,使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白磷、红磷、蜡烛、碳酸钠、盐酸、火柴、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房屋中的防火措施,并设 计一种合理的自救措施。 【小结】完成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完成练习 学生交流 全教育。 生动有趣的图示激 发学生的答题欲望。 利用习题培养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 通过调查让学生走 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 际去获得第一手信息,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识。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