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说史复习

经济学说史复习

经济学说史复习
经济学说史复习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1、公平价格:最初出现在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的。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2、整个经济学说框架的划分

答:(1)经济学说演化的基本脉络:西方经济学说迄今为止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a)前古典实经济学: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经济思想,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以及原始积累时期的

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启蒙阶段。

b)古典经济学阶段:包括从18世纪下半期亚当·斯密的经济学,19世纪初李嘉图、马尔萨斯和萨伊等人的

经济学,19世纪中期约翰·穆勒的经济学,以及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包括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德国历史学派。

c)新古典经济学: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包括马歇尔、瓦尔拉斯、门格尔等人的经济学说。以边

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为特色。

d)当代经济学阶段: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说,包括现代各种经济学流派,比如新古典综合派,现代货币主义

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剑桥学派等。

(2)经济学说史的架构框架

3、色诺芬

答:(1)著作:《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2)主要经济思想:

a)重农思想。色诺芬重视农业的发展,他认为只有农业发展,奴隶制的经济才能发展。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的职业。认为农业是最愉快和最有益健康的经济部门;自由民不应该从事其他“粗俗的技艺”,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也体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思想。

b)关于价值和货币的思想。色诺芬知道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这里已经触及到了货币的流通手段和储藏职能。c)关于财富的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只有卖掉才是财富,即使卖掉得到货币,如果不会使用货币,货币也不是这个人的财富。使用价值即是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他强调农业是财富最重要的来源,除此之外,开采白银,从事商贸活动,出租房屋、土地、船只和奴隶等,也可以增加财富。不过他较为轻视手工业生产。

d)社会分工思想。《经济论》中提到了社会分工问题。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社会分工能使产品制作更加精美。

e)如何增加国家的收入思想。主要体现在《雅典的收入》中,他从国家角度考察了增加收入的问题。吸引外来外国来雅典侨居;主张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的劳动。

4、亚里士多德

(1)著作:《政治论》、《伦理学》

(2)主要经济思想:

a)交换思想。他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就是物品固有的。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违反自然的。他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认为“一切财货必须由某一事物来度量”,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属于货殖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采取否定的态度。

b)关于财富。认为人类活动的目的在于幸福,而幸福的全部意义在于正义、健康和最愉快的成功,实现幸福有赖于若干外部的手段,财富就是达到幸福目的手段的集合。财富可以分为两类:为善良生活所需要的、有限的财富,人们取得这些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是为了满足消费,它是合乎自然的;为积蓄并以货币形式累积的财产是没有限制的,也是违反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有自然和不自然两种,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包括农、牧、渔、猎,这是真正的生财之道;不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包括商业和借贷业。

c)奴隶制思想。他竭力证明奴隶制度是自然的和合理的制度。应用自然观念说明事物的合理性与否。所谓自然,是指合乎事物的本性。他把奴隶制度看作是出于自然的劳动分工的结果。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1、贸易差额论:又称“贸易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主要代表者是英国的托马斯·孟等。贸易差额论鼓励输出货币从而输入更多的货币,这在资本原始积累后期,对西欧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曾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2、货币差额论:又叫“货币主义”,是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认为所有的购买都会减少货币,所有的售卖都会增加货币。因此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坚持扩大出口、减少进口甚至不进口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贵金属或者货币才能流入国内,增加一国的财富量。

3、格雷欣法则:是一条经济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意为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

4、重商主义的含义。

答: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5、重商主义早晚期的思想主张。

答:(1)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中叶,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主张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将货币吸收到国内和阻止货币外流,以储藏尽量多的货币,达到积累国家财富的。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或货币差额论,马克思称之为货币主义还有人称之为重金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约翰·海尔斯、法国的博丹、孟克列钦。

(2)晚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中叶,属于重商主义的鼎盛时期。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赚取到更多的货币。强调多卖少买中的多卖。被称为贸易平衡论或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之为重工主义,或真正的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意大利的塞拉、英国的托马斯·孟、法国的柯尔贝尔、奥地利的霍尼克和德国的尤斯蒂。为了保证对外贸易中出超,他们主张增加本国

制造业和农业的出口,并给予奖励,同时限制本国能生产的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主张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晚期重商主义者是贸易差额说的代表,意识到货币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不断增殖。

(3)共同点:

?都把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以外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

?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

(4)不同点(在如何增加货币问题上):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用行政手段严禁货币输出国外以贮藏更多货币。——货币差额论

?他们“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心爱的钱袋,用妒嫉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保证外贸出超,就可以赚取到更多的货币。他们主张发展本国制造业,并采取保护关税政策。——贸易差额论

第三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的高低决定于生产自然必需品所需要的人手的多少。

2、自然价格:自然价格使用货币表示的自然价值。

3、政治价格:在各行业中实际存在的人手与实际需要的人手不一定相符,在实际需要的人手的自然基础上,按实

际存在的人手计算出来的即是实际的政治价格。

4、市场价格:将政治价格以货币衡量,所得到的即是实际的市场价格。

5、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也叫地价,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

6、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在李嘉图以前,

休谟曾被认为是这个理论的代表者。李嘉图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并把这一原理运用到货币上,他说:“这种减色银币的数量超过了在只使用不减色银币情况下流通过程所能保持的银币数量,因此它便贬值而又减色了。……

通货贬值与否,完全取决于其数量是否过剩,而不是取决于它是辅币还是主币。”

7、让渡利润:作为地主贵族阶级代表的马尔萨斯,将利润说成是“让渡利润”。他认为,工人在劳动中获得的要

比他们所创造的、付出的少,而资本家又用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工人,这样就使工人受到双重损失。

马尔萨斯看到了劳动和资本交换的不平等,并从生产领域最后转向流通领域去探求利润的来源,确实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实。但他认为工人阶级的贫困是必要的,只是资本主义不合理,所以应该退回到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去。

8、威廉·配第

答:(1)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爱尔兰政治解剖》、《货币略论》。

(2)经济思想特征:

配第的经济学著作都是论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配第的优点是不满足于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现象上的说明,而是要力求探索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

在思想方法上他接受了F.培根、T.霍布斯等人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进步的哲学思想,并且把它运用于研究经济问题。

配第反对根据主观意愿去作推论,提出要从具体的统计资料中去寻找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由此他逐渐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最先提出了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作了一定的考察。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

(3)主要经济观点:

a)价值论

配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第一个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事实。

配第把一定数量谷物能同一定数量白银即货币相交换,看成是由于两者在生产中花费掉相等的劳动量。如果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动,那么商品的价值也随着发生变动。

此外,配第还论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认为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时间越节省,商品的价值越低。

配第探讨商品价值或财富时,认识到作为物质的财富,不仅需要人类的劳动,还要依靠自然界及其自然力,或者说,还要依靠土地。

配第不是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除了劳动之外,还有土地即自然界。因此,他把劳动和土地看成共同决定价值,事实上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另外他要寻找一个价值不变的尺度。

b)分配和货币理论

配第的分配理论包括工资、地租和利息的学说。配第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工资理论为前提,以地租理论为中心展开的。

工资理论。工资的自然基础就是维持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是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由于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而有高低不同;配第反对增加工人工资。

地租理论。配第认为,地租就是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后的余额。配第还考察了级差地租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级差第租的最初概念,分析了级差地租Ⅰ、Ⅱ。配第提出了土地价格问题,认为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土地价格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价格,所以他把土地价格定义为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货币理论。配第明确指出,货币并不是富裕的标志,一个货币较少的国家并不一定就比较贫穷。在政策上,他不仅仅重申限制利息的法律是行不通的,而且认为禁止货币输出的法律“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对增进国家的富裕是有害的。同时,配第认为货币过多或过少有其不利之处,一个国家富有并不在于货币的多寡,而在于不断地使货币变成各种能为自己带来大量利益的商品。同时,配第认识到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数量一样重要。

利息理论。配第把利息看作是“货币的租金”,提出利息量在安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至少应等于借到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土地产生的地租;在安全不可靠的情况下,还应加上一比保险费,否则货币所有者就不会出借货币,而宁愿用货币购买土地。他把地租高低看作利息高低的基础,同时指出利息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配第反对国家用法律来对利息作强制性调整,认为利息的高低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

c)分工和赋税理论

配第已经认识到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又取决于分工的水平与规模。他还把科学看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认为科学和技术发明会使财富得到成倍的增长,因而他主张重视普及教育和选拔技术人才。

配第把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看作一国财富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配第非常重视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他把一国人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土地耕种者、手工业者、海员、商人、士兵;第二类人包括医生、僧侣、律师、政府官员,主张限制第二类人的数量,增加第一类人的数量,以增进一国的财富。

配还讨论了赋税,认为赋税对于一国实力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主张利用赋税限制不必要的消费和促进生产;论证赋税应征自土地所有者和贵族;说明向资本家征税会减少资本积累,阻碍生产的扩大。

第五章重农学派

1、自然秩序: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

2、真正的财富:魁奈把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看做是“真正的财富”、“真实的财富”。

3、纯产品:纯产品是生产活动所生产的财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消费的财富之后的余额,它是一种生产剩余。

不过,纯产品只生产农业生产中,而在其他生产活动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纯产品就是在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以外

的产品。

4、生产阶级与不生产阶级: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属于生产阶级;而从事农业以外的工商业活动的阶级则

属于不生产阶级。

5、原预付与年预付:魁奈把农业资本区分为两个部分:(1)原预付,即用来购置农业设备的基金。通常

几年预付一次,用来添置耕畜、农具、仓库、房屋等;一般部分地纳入每年的生产费用,并从每年产品的售价中逐年收回。(2)年预付,即每年花在耕作劳动上的支出。每年预付出去,包括种子、肥料、工人工资等;一般全部纳入每年的生产费用,并从每年产品的售价中一次收回。

6、单一地租税:魁奈提出土地单一税主张。认为赋税的根据不在于赋税协助权,而在于封建的君主共有权。

在间接税方面,应以葡萄园税代替饮料税。认为纯产品源泉在于农业。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生产才创造“纯产品”,其他部门包括工业生产在内,都不生产“纯产品”。对纯产品课征直接单一税,是负担最轻的赋税。

7、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

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竟争的贸易政策。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

8、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杜尔哥理解的主观价值是商品出卖者对自己商品的估计;客观价值就是商品在

交换中由市场决定的价值。

9、重农学派的含义与代表人物。

答:重农学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重农学派是指所有反对重商主义和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而狭义的重农学派只是指法国18世纪中叶以魁奈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学家集团。魁奈是这个集团的创始人或奠基人。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克托·里凯蒂·米拉波、杜邦·德奈·穆、麦尔西埃·德·拉·里维埃尔和杜尔哥等。

10、魁奈

答:(1)著作:《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人口论》、《赋税论》、《经济表》、《农业哲学》、《自然权利》、《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规则》、《中国的专制制度》等。

(2)“纯产品”学说

纯产品学说是魁奈经济理论体系和经济纲领的核心和基石。魁奈纯产品学说及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交换的等价性原则。

魁奈认为,在自然秩序下,也就是在充分的自由竞争条件下,交换是按等价交换进行的。他们所谓的等价交换实际上是指生产费用相同的产品相交换,因而等价的基础就是商品的生产费用。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只有彼此价值相等的东西才能相互交换。

魁奈认为农业为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在生产中,只有农业生产才会使物质本身增加,即使用价值的增加,而在其他经济部门,只不过把已经存在的各种物质因素结合起来,即把各种使用价值结合成一种新的使用价值,但并没有使物质本身增加,并没有创造财富。魁奈认为物质本身的增加,就是在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的产品,所以农业能够引起财富的增加。魁奈称这种剩余产品为“纯产品”,它构成国家的收入和获得或购买地产的土地所有者的收入。认为,农业之所以能提供纯产品,完全是土地或自然力发生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的赐予。(3)《经济表》

《经济表》是魁奈最重要的经济著作,它集中扼要地表述了魁奈几乎全部的重要经济思想。

《经济表》第一次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魁奈在“纯产品学说”基础上,力图从三大阶级的交换关系上说明财富如何被创造和增加,一个国家每年的总产品怎样在这三个阶级之间流通,从而使得再生产得以周而复始地继续进行下去。实际上是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经济表》描述了一个理想的、自由竞争经济的商品与货币的循环流动。是对财富流动的第一次系统的分析,后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经济表》还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先驱,现仍为经济学家们所广泛应用。

魁奈为分析“经济表”首先设定了以下前提条件:实行租佃制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农业,舍去小农经济;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用固定价格;主要研究简单再生产;只考察三大阶级间的流通,舍去各阶级内部的流通;每年度内各阶级之间的买卖合为一个总数;农业家庭手工业被看作农业的附属品;略去对外贸易,即国民只在

本国进行贸易,不考虑国外贸易等。

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1、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在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论,再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

析上常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和论述,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

2、分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

3、三个阶段和三种收入: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阶级;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

4、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自然价格即指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总和。市场价格是在供求竞

争中围绕自然价格而上下波动的,是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

5、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不同资本交换,而直接同

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

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需易主或无需进

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成为固定资本;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的资本为流动资本。

7、“斯密教条”:斯密曾断言:“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三部分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合起

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那三个部分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这种断言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只分为三种收入,由三种收入构成的观点,一直被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遵循,因此被称为“斯密教条”。

8、国家职能:国家的职能主要有三项: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

保护社会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益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补偿所费而有余,但代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

9、税收四原则:第一,公平。一国国民必须按各自收入的一定比例或各自能力纳税,做到负担公平。第

二,确定。纳税日期、数额、方法都应明确,并且避免随意变更。第三,便利。纳税方法、日期都要顾及纳税人是否方便或容易。第四,经济。赋税征收尽量减少税收费用。

10、经济自由主义: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

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

11、分工优势原理:分工优势原理分为绝对优势原理和相对优势原理。绝对优势指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

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而相对优势度常常用经济收益,低初始成本,适应性的增强。一段时间内储蓄的增加,社会声望。回报的快速性等来表示。一项革新较前一方案的相对优势度越高,改革新方案的使用率越高。

12、亚当·斯密

答:(1)著作:《道德情操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等。

(2)主要思想理论:

a)“看不见的手”理论。

斯密从“经济人”观念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他认为,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

的支配,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却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利益。在“自然秩序”下,能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促进社会财富增长。

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经济人”

的利己本性,符合“自然秩序”的要求。

b)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正如国内的分工和自由交换一样能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好处。每个人把自己的劳动用来生产他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他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花费最少,比他去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有利。

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于生产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就高,成本就低,劳动和资本都会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会更多的东西,就能增加国民财富。

c)成本论。

绝对成本论,他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

(3)斯密问题

亚当·斯密问题,指19世纪末期在德国提出的以下问题,即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同感原理与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心原理相互矛盾。因此认为斯密是受了法国唯物论的影响导致了从前者到后者的思想上的转变。对于亚当斯密在强调同情的道德情操论与强调私利的国富论两书间是否存在矛盾一直有很大争论。“亚当·斯密”问题这个称呼,是熊彼特用德语首先给出的。

(4)《国富论》的框架

全书共分五篇,三十二章。

第一篇(共11章),他从分工开始进而论及与之有关的交换(货币、价值)、分配(工资、利润、地租等问题。

这一篇实际上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力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的规律。斯密又认为社会上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取决于资本量;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从而产品的增加将是资本增加的结果。

第二篇(共5章),他着重分析了资本的性质、资本积累和资本的用途。以上两篇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基本内容。

第三篇(共4章)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因素,主要论述了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农业受阻抑的情况,和都市勃兴商业发展的作用。相当于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

第四篇(共9章)评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学体系。对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等同起来的观点、贸易差额论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重农主义进行了温和地评价。一方面,肯定其认为在完全自由、完全公平的制度下国家才能繁荣的观点“最接近于真理”;另一方面批评了其片面地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工商业是不生产的观点。相当于经济学说史的部分内容。

第五篇(共3章)论述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主张限制君主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相当于财政学的部分内容。

第七章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1、土地利润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

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肥力递减律、土地收益递减律。

2地租理论: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3、李嘉图

答:(1)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黄金的价格》、《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关于一种经济而稳定的通货的建议》、《论对农业的保护》、《绝对价值和交换价值》、《建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等。

(2)主要经济理论:

a)相对成本论。(比较成本)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劳动生产力水平不等的国家,按照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节约劳动。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是19世纪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土地贵族、争取自由贸易的理论武器,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中业已成熟的要求。促进了自由贸易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另外,比较成本学说所揭示的节约社会劳动的比较成本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和合理的内核。

比较成本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联系,但也应该看到,国际分工的性质和内容不能不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比较成本学说强调单项商品出口和进口效益,忽视了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因而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从发展本国国民经济的需要出发,不立足于本国工业的发展,而仅仅根据现有的生产力状况和眼前的利益来确定生产什么和不生产什么,那么,它就很难摆脱贫困和落后,甚至可能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b)自由贸易论。

对外贸易与利润率。

自由贸易的意义:商业完全自由,在一国,个人就可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本和劳动社会利益,就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增进;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就可以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世界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就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增进。

自由贸易与利润率的关系。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取得较高的利润,不能提高该国的利润率。

要使利润率提高,必须设法降低工资,只有进口廉价的谷物,从而使工人的生活必须品价格降低,才能使一般利润率提高。

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1、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内在价值是生产品和取得这种产品的劳动之间的比例;相对价值是生产品与需要这种

产品的人们的需求之间的比例。

2、西斯蒙第

答:(1)著作:《论商业财富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商业立法中的应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等。

(2)经济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则是第一个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发生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其成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的重要标志。

?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从他的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论观点出发的。他认为,生产与消费是相互决定的。

保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既是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生产要随着需要的比例相应地增减,这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定理。”

?西斯蒙第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保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存在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却在不断缩小这样一个矛盾。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财富的增长,生产者之间受自由竞争的支配,工业应用机器生产,企业不断地集中,这一切都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相反,由于资本主义的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占国民大多数的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越来越窄。

因此,使生产和消费的平衡遭到破坏,产品的实现遇到严重的障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西斯蒙第认为,现在资本主义所以还能发展这是由于存在国外市场。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求助于国外市场的国家越来越多,使世界市场也变得越来越窄,最终使产品实现问题成为不可克服的困难。

?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强调了个人消费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但西蒙第不了解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只是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其次,他从分配关系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性,但他不懂得分配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形式。不能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无法知道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途径。

(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有效需求就是人们的购买愿望加上购买能力。市场有效需求充足,产品就能顺利实现,否则就会发生生产的普遍过剩,出现经济危机。商品除和商品相交换外,还与劳动和服务相交换。商品的价值在交换中会因供给过剩而下跌。资本主义本身的内在缺陷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要避免经济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保证和扩大非生产消费阶级的利益。)

第九章 19世纪初英法的经济学说

1、萨伊的“三分法”

答:萨伊区分了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认为前者是研究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是“阐述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以及各国相互关系的科学”,后者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法”。

从萨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三分法“可以看出:(1)他把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是与他把政治经济学看做是实验科学的一部分相联系的。他在条理化、严格科学规律的名义下,把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研究改变成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抽象地、一般地谈论财富生产、分配、消费替代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的分析。(2)萨伊的“三分法”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这样,就为用物质生产的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研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分析开辟了道路。(3)萨伊“三分法”也割裂了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把分配、消费等看做是与生产有同等和并列的地位,抹煞了生产的决定作用,抹煞了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其他经济过程的社会特点。

2、萨伊的效用价值论

答:萨伊认为,任何社会的生产都离不开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就是三要素共同协作,使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适宜于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萨伊认为,物质不是人力所能创造,物质的量也不会忽增忽减。人力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形态。所改成的新形态,或提供此前所不具有的效用,或只是扩大原有的效用。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萨伊认为,既然三要素共同生产效用,也就共同创造价值,因为当人们承认某东西的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价格是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而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效用的尺度。也就是说,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可以由市场的价格确定。而生产商品的各要素的价值自然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来确定:工资等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利息等于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地租等于土地所创造的价值,即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价值。这三者又是企业家为进行生产需要在市场购买或租用三要素所要会出的费用,也就是说,生产费用决定价值。

市场价格是受供求及其它影响价格的因素而变动的,因此价值又要用随时变动的价格来测定。由此可见,萨伊的分析在逻辑上陷入了混乱。起初是效用决定价值,随后是生产费用、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都可以决定或影响价值。归根结底,萨伊的价值论不过是三种收入构成的生产费用论、供求论再加上效用论的混合体。

萨伊的价值理论虽然混乱,但他在论述价值生产中各种不同的劳动时,把劳动分为三类:一是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科学家的劳动;二是应用科学家的知识而创造新产品的农场主、工厂主和商人的劳动;三是在前两种人的指挥和监督下生产产品的工人劳动。他认为,产品是三种劳动的成果,这三种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萨伊的这种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4、萨伊的销售理论(萨伊定理)

答:萨伊的销售论在经济学说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萨伊全部经济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研究的是产品能否销售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做实现论。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认为生产和销售可能脱节,从而导致经济危机;萨伊则断然否认资本主义有发生全面经济危机的可能。

关于经济危机。萨伊否认全面经济危机的理论,理由有三:一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价格机制将使各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趋向平衡。二是除价格机制外,资本主义市场的利息率能够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不到因消费不足而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因为:消费不足意味着储蓄的增加,储蓄的增加将使利息率下降,利息率下降将促进投资的增加,这样,消费不足将为投资增加所带来的需求相抵销。三是商品是用商品来购买的,即所谓“萨伊定律”。这是萨伊销售论的核心。萨伊认为,商品交换的最初形态是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直接交换。有了货币充当媒介后,情况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货币只在瞬间起作用,最终还是以商品购买商品。因此,卖主同时也是买

主,供给本身就会创造出需求,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从“萨伊定律”,萨伊还推出四个结论:(1)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售的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不存在矛盾,不会发生危机。(2)每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这说明人们之间的利益和谐一致。(3)购买与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于损害国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这说明对外贸易应采取自由政策。(4)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因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的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生产能提供供给的手段。所以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生命力,可顺利发展。

5、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答: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以人的两个“本性”开始的。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马尔萨斯从“两个公理”出发,提出了他的人口论的核心命题,即“两个级数”命题。即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既然人口和粮食存在着不同的增长率,两者间的平衡就必然会被打破。但是,“按照人类生存必须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平衡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由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受到土地有限性的限制,因此,保持两者平衡的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长。

马尔萨斯认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有自然规律限制的,在人口增加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两者间出现不平衡的时候,自然规律必然使两者之间恢复平衡,所以就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的增加。

在《人口原理》第一版第七章的末尾,马尔萨斯把对于人口问题的全部见解归结为如下三个命题:(1)“人口的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3)“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与生活资料保持均衡”。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1、价值构成三要素:效用、稀少或供给有限、可以转让。效用是一种人对于物品的主观心理感受;供给有限是指事物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有稀缺性;可转移性是指财富可以被交换或出卖。

2、节欲论:把利息看成是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资本放弃当前消费而“节欲”的报酬。西尼尔认为,“利润的定义是节制的报酬”。由于资本来自储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享受的消费者的一种报酬。

3、最后一小时:西尼尔提出了“最后一小时”论。西尼尔认为,工人每天劳动11.5小时,其中10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预付资本价值,0.5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工厂和机器的损耗,最后1小时生产资本家的利润。就是说,工人给资本家生产的剩余价值是在最后一小时生产出来的。如果工作日缩短到10小时,不仅没有利润,甚至机器的损耗也无法补偿。西尼尔鼓吹“最后一小时”论,目的是维护工厂主们的剥削利益,为他们反对工厂法,延长工作日制造理论根据。

4、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

5、西尼尔的理论贡献

答:西尼尔阐明了经济学的四个原理(或基本命题),他认为它们是经得起实证检验的,并且可以从中推出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

a.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在他看来,这一基本命题是一切经济学推论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差不多一切其他命题只是对这一基本事实的注解。(收入或效用最大化原理)

b.各阶级中各个人,由于担心财富不足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会自行限制人口的增殖。(人口原理)

工业生产力不断地无限扩大的倾向。他认为,劳动能力借助于资本无限增加,即劳动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可以无限提高。(资本积累原理)

c.农业报酬递减倾向。他认为,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所得到的的报酬会按比例递减。(收益递减规律)

d.西尼尔以纯粹理论来建立经济科学,是实证经济学的先驱。

经济学说史 课程大纲

【课程功能】 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内容介绍】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 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 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出说明主要经济学范畴或概念的演变,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记住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本课程也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与阅读书目,并介绍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教学大纲】

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

重商主义:一方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性商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在英国为首的西欧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期出现的经济学说(经济思想)及经济政策的总称。 萨伊“三分法”:最先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为了经济学的内容划分和体系的构建尊定了基础。 “戈森第二定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知道最后达到饱和状态;2、边际效用相等规律,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随着一个人拥有的商品数量的增加,最后效用程度是逐渐减少的。价值的大小就是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大小,即边际效用的大小。 斯密的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影响甚大。 代用原则:生产者的知识和经营能力所及,他们在每一场合下都会选择最适合的生产要素,使这些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总和,一般都小于可以用来替代它们的任何其他一组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总和。 菜单成本: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虽然菜单成本的数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的次数很多,那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如使顾客感觉不快和麻烦等。 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因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1)对获取和增加货币财富方法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2)对生产的态度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生产→重工主义。(3)对货币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把货币看做贮藏手段,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开始把货币看做货币资本以及在运动中自我增值的手段,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 重农学派学说的特点:⑴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认为只有农业才会创造财富。坚决反对重商主义。⑵把“自然秩序”的学说作为整个学说的基础。他们认为凡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都会健康发展,反之,违反自然秩序社会就会处于病态。⑶他们的学说带有浓厚的封建外观,重农学派的学说虽然在本质上看是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但从表面上看却有着一块封建招牌,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封建阶级的代言人,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的身上。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1)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劳动作为商品,也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有它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2)工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3)给劳动者高工资。主张“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给劳动者以较高的工资。

大学生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试卷代号:2143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西方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经济学上的需求是指人们的( C )。 A.购买欲望B.购买能力C.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D.根据其购买欲望所决定的购买量 2.供给的变动引起( 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B.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C.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D.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3.如果需求的弹性系数为1.5渐格下降时总收益将( A)。 A.增加B.减少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 4.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 D )。 A.等于O B.等于1 C.降至最小D.达到最大 5.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B )。 A.产量将保持不变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6.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C )。. A.1年内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而调整的时期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D.只能调整一种生产要素的时期 7.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B )。 A.劳动的供给量一直增加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C.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了D.劳动的供给量先减少,后增加 8.搭便车通常多被看作是公共物品,是指( c )。 A.有些人能够免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有些人能够以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使用公共交通工具C.无法防止不愿意付费的人消费这些商品D.由于公共物品的供给大予需求,从而把价格压低,直到实际上免费供应为止 9.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 A )。 A.制度、资源、技术B.劳动、资本、资源C.资本、劳动、制度D.劳动、资源、技术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 “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 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政治论》、《伦理学》“古代的黑格尔”,自成“逍遥学派” 经济思想:“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财富是达到幸福目的的物质手段的集合;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和交换;认为,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开始,再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最后又过渡到以赚取货币为目的交换,即大商业;为财产私有的辩护;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2古典经济学? 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 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3重农主义?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4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 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5戈森定律? 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是现代“效用论”的基础。戈森认为: 1.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因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2.假如有人在几种享乐之间有选择自由而无充分享受的时间,则不论这几种享乐起初的绝对量如何不同,要取得最大的享乐总量,必须在他们之间依次消费其享乐量(个量)最大者,直到各种欲望之数量(个量)彼此相等为止3.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6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而需求价格的决定和供给价格的决定有很大的区别,他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提出均衡价格论,指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庸俗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7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理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相对抗. 认为利息相对现在财物和未来财物的主观评价的差额。从需求的角度.认为同样数量的现在物品比未来物品更有价值,价值时间差的存在使放弃现在换取未来价值必须给予利息补偿。从供给的角度看,利息主要来源于迂回生产的多产性,即迂回生产比直接生产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但耗费的时间较长,利息就是这种时间的间隔。(他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时期的需要与资力不同,对将来欲望及其满足手段的评价较低;现在财富比将来财富具有技术优越性。庞巴维克的理论所依据的

经济学说史阅读书目

经济学说史阅读书目 1,柏拉图:《理想国》,《申辩》; 2,色诺芬:《经济论》,《回忆苏格拉底》;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约翰·海尔斯著,拉蒙德编:《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5,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利益》; 6,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7,霍布斯:《利维坦》; 8,威廉·配第:《赋税论》、《政治算术》; 9,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10,约翰·洛克:《政府论》(下);《论降低利率及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11,大卫·休谟:《休谟经济文选》,《人性论》; 12,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 1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4,魁奈:《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经济表》; 15,杜尔哥:《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16,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和军备的演讲》、《亚当·斯密书信集》;约翰·雷:《亚当·斯密传》; 17,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19,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20,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21,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 22,巴师夏:《财产、法律与政府》; 2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论自由》,《穆勒自传》; 24,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2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6,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 27,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 28,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29,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 30,维塞尔:《社会经济学》; 3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分析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32,哈耶克:《通往奴役的道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致命的自负》、《科学的反革命》; 33,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 34,约翰·贝茨·克拉克:《财富的分配》; 35,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

经济学说史重点资料(DOC)

经济学说史重点资料(DOC)

第一章 一、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1、著述:《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经济思想:重视农业、鄙视手工业、商业存在有必要 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1、著述:《理想国》和《法律论》 2、柏拉图以分工学说为基础论述了理想国家。认为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产业思想: 柏拉图提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商业是必要的。商品交换中必须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三、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经济思想 1、著述:《政治论》和《伦理学》 2、思想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他还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

矛盾。 评价:阿奎那也被称为中世纪“神学的泰 斗”。 2、.阿奎那主要依据“自然法”观念来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 阿奎那接受了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阿奎那的价值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 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其学说的折衷主义特点。 六、恩格斯根据异教的阶级内容,把异教分为城市市民异教(温和派)和农民平民异教(激进派)。 1、城市市民异教:主要代表在意大利和德国是阿尔诺德,在英国是约翰·威克利夫,在捷克是胡斯。 2、农民平民异教:代表人物在英国有博尔、在捷克有杰士卡、在德国有闵采尔。 3、.尼科尔·奥雷斯姆:著作:《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和统计学创始人的是(),福利经济学之父是(),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2、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理论是(),科斯论证了企业本质,并提出了()的概念,亚当?斯密在1176年完成《国富论》,它的基本思想是()。 3、亚当?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分别是()、()、()、()。 4、萨伊定律是指(),凯恩斯定律是指()。 1)中。2 3 4 D、拉弗 5、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宾逊 B、萨缪尔森 C、卢卡斯 D、拉弗 6、亚当?斯密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 A.政府管制 B.自由放任 C.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7、古希腊思想家中谁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不同()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色诺芬 D.苏格拉底 8、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9、魁奈认为,纯产品是() A.商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B.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 1 2 3 4 5 6 7 8 9 ? 1 2 3 4 1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是什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威廉?配弟、庇古、熊彼特; 2、均衡价格论、交易成本、经济自由; 3、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4、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 5、享乐递减定律、享乐均等定律、享乐扩充定律;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空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和。 2.宏观经济学是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宏观经济有关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说明国家与政府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的整体运行。 3.吉芬商品一般是指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商品具有价格上升,需求的特点。 4.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_方向变动。 5.由于竞争与垄断程度的不同,市场被划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即、____、和。 6.恩格尔增定律是指随着收入加,用于中的支出在整个货币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 7.洛伦茨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的曲线。 8.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的 之总和 9.中央银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率叫做。 10.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衰退中引起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供给时的失业,是一种非自愿失业。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需求的弹性越小。( ) 2、一般来讲,生活必需品的弹性是小于1的,这说明消费者在此类商品低价时的总支出将小于高价时的总支出。( ) 3、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可以通过收人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加以解释。( ) 4、实证经济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的区别在于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位基础。( ) 5、一种商品在其既定的需求曲线上,需求弹性肯定是相同的。( ) 6、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 7、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大于1的商品更适合于薄利多销。( ) 8、某种产品的价格下限一定高于其均衡价格。( ) 9、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 10.对于消费者均衡,如果从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则结果肯定不同。( )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则会( )。 A.增加 B.减少 C.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D向左下上方平行移动2.当消费达到饱和点时,总效用曲线呈( )。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水平状 D.向左上方弯曲3.当产品A 的价格下降,产品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应归结为()A.A和B是替代品B.A和B是互补品

经济学说史重点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1、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5)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在政治上拥护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首创了“经济”这一词汇,对奴隶主的家庭经济提出了一定的见解,代表作《居鲁士的教育》、《雅典的收入》。 2、理想国:由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的以分工为基础的设计。对应于人的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理想国三个自由民阶层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及平民。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 3、公平价格:由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提出,指某一时期不受市场影响的,大多数人一次进行交易的稳定价格,其实质是商品的价值。 二、问答题 1、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家庭管理与货殖。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是相对有限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是相对无限的。前者是合乎自然的,后者是违背自然的。 2、阿奎那经济思想中的折中主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他学说折衷主义的特点。关于货币:一方面,货币的价值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另一方面,货币有内在的稳定性,反对任意贬损货币价值。关于商业:一方面把商业看成是卑鄙的行业,但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在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关于利息: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另一方面又认为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1、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最早出现于公元14、15世纪。是18世纪前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2、柯尔培尔:17世纪末法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家,1665年做了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推行了一套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是重商主义的实践家。 3、重工主义:晚期重商主义主张通过贸易顺差增加本国货币。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晚期重商主义又叫做重工主义。 二、问答题 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思想? (1)社会财富观念: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2)财富源泉的观点: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3)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采取干预经济的措施。 (4)奖励增加人口: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主张增加人口。 2、托马斯孟有哪些主要的经济思想? (1)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外贸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2)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3)发展对外贸易是孟的重要主张。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4)论证了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如发展转程运输业等。

经济学说史_试题选择简答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 A ) A、消费不足 B、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过剩 D、储蓄过多 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 C )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B、《赋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 D )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 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 A、重金主义 B、重工主义 C、重农主义 D、重币主义 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 C )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A、凡勃仑 B、富兰克林 C、亨利?乔治 D、克拉克 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C ) A、李嘉图 B、威斯特 C、安德森 D、华莱士 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 A、亚当?斯密 B、詹姆斯?穆勒 C、萨伊 D、西尼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 B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D ) A、物品的客观效用 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 C、物品的生产费用 D、物品的主管效用 12、亚里斯多德认为( B )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 A ) A、供给最重要 B、需求最重要 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 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 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 D ) A、约翰?洛克 B、大卫?休谟 C、威廉?配第 D、托马斯?格莱辛 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C )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 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 16、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息取决于利润并是利润一部分的经济学家是(C ) A、威廉?配第 B 、亚当?斯密 C、约瑟夫?马西 D、约翰?洛克 17、以下学者中最早提出货币数量论观点的是( B ) A、大卫?休谟 B、范德林特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18、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主要是( D ) A、历史演绎法 B、抽象演绎法 C、经验归纳法 D、历史归纳法

经济学说史_试题附答案

经济学说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 A ) A、消费不足 B、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过剩 D、储蓄过多 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 C )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B、《赋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 D)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 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 A、重金主义 B、重工主义 C、重农主义 D、重币主义 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 ) A、凡勃仑 B、富兰克林 C、亨利?乔治 D、克拉克 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 A、李嘉图 B、威斯特 C、安德森 D、华莱士 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 A、亚当?斯密 B、詹姆斯?穆勒 C、萨伊 D、西尼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 B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 A、物品的客观效用 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 C、物品的生产费用 D、物品的主管效用 12、亚里斯多德认为()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 A、供给最重要 B、需求最重要 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 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 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 A、约翰?洛克 B、大卫?休谟 C、威廉?配第 D、托马斯?格莱辛 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 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一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一、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economy)提出了“经济”这一概念,其含义是家政管理 ·《经济论》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经济着作。 1、重视农业,鄙视手工业: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最好的职业。 2、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3、考察了社会分工 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一)分工思想 1、如何进行社会分工取决于天性。 2、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基础 (二)主张“共产主义” 三、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和货币的学者 2、区分小商业与大商业 (1)小商业:从物物交换开始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而后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目的是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2)亚里士多德对货殖和高利贷持否定的态度 (3)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4、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是商品成为同类的或相等的,使商品具有等一性。 第二节古罗马经济思想 一、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克优斯·贾图 二、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奥古斯丁 1、提倡生产劳动,认为劳动就是祈祷。 2、奥古斯丁首先提出“公平价格”的思想:指某时期内部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济思想(经院学派) 1、主要着作:《神学大全》 2、思想特点:调停神学教条和经济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

2018经济学百年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在生活中,一个人是为了他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出自()。A、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B、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C、 《经济分析史》 D、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 我的答案:B 2关于明治维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推翻了德川幕府 B、 它使大政归还天皇 C、 它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D、 它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革命 我的答案:D 3经理人员,甚至包括高级雇员拥有的权利是()。 A、 所有权 B、 支配权 C、 经营权 D、 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4亚当斯密认为()是唯一和谐的体制,只有它能够使国家富裕起来。 A、 商品贸易 B、 市场经济 C、 计划经济 D、 社会经济 我的答案:B 5()是最早研究企业的,研究原始意义上的企业。 A、

凡勃伦 B、 钱德勒 C、 伯利和米恩斯 D、 李斯特 我的答案:A 6李斯特认为西班牙、葡萄牙等工业、权力的奔溃是与()的丧失共同发生的。A、 民主 B、 自由 C、 独立 D、 创新 我的答案:B 7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里假设每个人都是()。 A、 自私自利 B、 理性的经济的 C、 大公无私 D、 注重集体 我的答案:B 8现代股份公司的优点是()。 A、 聚集资本 B、 分散风险 C、 管理的专门化 D、 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9李斯特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的消耗应用于()。 A、 当代生产力的促进 B、 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C、

当代生产力的创新 D、 未来生产力的创新 我的答案:B 10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于()出版。 A、 1867年 B、 1876年 C、 1869年 D、 1872年 我的答案:A 11根据加里·贝克尔的婚姻经济学理论,()的婚姻较稳定。A、 知识分子 B、 富人 C、 穷人 D、 农民 我的答案:B 12()认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财富的极大增长。 A、 恩格斯 B、 马克思 C、 亚当斯密 D、 刘易斯 我的答案:C 13“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由()提出的。 A、 凡勃伦 B、 钱德勒 C、 科斯 D、 李斯特 我的答案:C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 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 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 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瓦罗的《论农业》: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把农具分为:(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3)无声的农具—马车。 4,公平价格: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 相符的价格。 三.问答题 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答:(1)色诺芬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之中。 (2)《经济论》中,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教学提纲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平价格: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2、休谟的货币数量论:(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 (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3、比例价格:比例价格是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要使一切产品都按比例价格交换。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的教条: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三个收入的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三种收入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 6、相对工资理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段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7、再生产理论:收入虽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本身不是收入,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获得这一名称,才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恰恰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

8、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9、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10、工资基金理论: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11、生产力理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 12、戈森定律: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得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他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习要点

09级《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 一、题型: 单项选择题(40分)、判断题(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在两题中任选1题,10分) 二、名词解释的答题要求: 1、基本概念(定义); 2、简要内容陈述(代表人物); 3、基本评价。 三、简答题:答出基本内容的核心要点,不必详细解释,但内容要完整。 四、论述题:既要阐述其基本内容,又要略作评论分析。答题一般不少于300字 各章的复习要点: 第三章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 2、晚期重商主义在英国和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3、柯尔培尔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 4、主要名词: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贸易平衡论 第四章配第的经济学说 1、威廉·配第的主要经济理论: 包括方法论、价值论、分配论、货币论等。 第五章布阿吉尔贝尔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布阿吉尔布尔与坎蒂隆 2、重农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3、自然秩序学说及其在重农学派理论中的作用。 4、魁奈《经济表》的主要理论贡献。 5、主要名词:重农学派、自然秩序、年预付、原预付、纯产品 第六章斯密的经济学说 1、为什么说斯密经济理论思想的核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2、斯密的价值学说的理论贡献及其庸俗观点。 3、主要名词:《国富论》、三大阶级与三种收入、“看不见的手” 第七章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1、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及其缺陷。

2、李嘉图的分配论的主要观点,及他的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见解的重要意义。 3、主要名词:比较利益说 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1、西斯蒙第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2、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论观点。 3、主要名词: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第九章马尔萨斯和萨伊的经济学说 1、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及其错误。 2、马尔萨斯价值论和危机论的基本观点。 3、萨伊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4、“萨伊定律”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5、主要名词:三分法、三位一体公式、萨伊定律 第十章西尼尔、巴斯夏和穆勒 1、西尼尔“忍欲说”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巴斯夏“经济和谐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3、约翰·穆勒关于商品的分类和各类商品的价值决定。 4、穆勒提出“两分法”的理论依据——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 5、主要名词:服务价值论、经济和谐论、忍欲说、“并连生产” 第十一章李斯特和德国历史学派 1、李斯特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2、简评李斯特的经济理论 3、罗雪尔的历史主义观点。 4、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5、主要名词:历史学派。 第十二章边际主义的兴起 1、边际效用理论的先驱及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2、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 3、主要名词:戈森定律、边际效用学派、数理经济学派 第十三章奥地利学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