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美术上册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1人美版

八年级美术上册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1人美版

八年级美术上册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1人美版
八年级美术上册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1人美版

6.中国画的形式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学习中国画鉴赏基本知识,突出了中国画的形式之美。主要从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四个方面介绍分析了中国画在形式上的特点,系统地引领学生欣赏与分析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初步解决学生不了解中国画与不会欣赏中国画的难题。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几方面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笔墨、色彩与基本形式有了解,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2、过程与方法

欣赏经典的中国画作品,与西方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中国画的特色,在欣赏过程中分析讲解作品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国画在美术语言方面所体现出的形式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中国画引领学生感悟中国画的形式美,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和独特美感。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蕴含在中国画形式美中深层次的传统文虎,感受中国画作品的意境与情趣。

教具准备:

课件(包括丰富、典型的各种风格的名作),画架、画板、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

学具准备:

准备笔、墨、纸、砚、等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比较过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不同吗?

中国画:散点透视、用笔墨表现静物,更重要表现意境、情感

西方油画:焦点透视,追求光色变化,用明暗色彩真实表现景物

2、你认为中国画美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3、欣赏上海美术电影厂的水墨动画《牧笛》

在欣赏了一些片断之后,请学生回答水墨动画的一些特点。引入本课内容《中国画的形式美》。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形式美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动画,我们知道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

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笔墨之美、章法之美四个因素。在了解了形式美概念的基础上,接下

来让我们走进国画的世界去感受它的形式美。

2、分析作品,学会鉴赏

①《韩熙载夜宴图》——形象之美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什么意思?

如何通过“形”表现出“神”的?

分析画中人物形象,找出他们美在何处?

动作——顾盼生姿;线条——细腻流畅;神态——专注传神

②《露气》——笔墨之美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指墨色的层次变化

中国画通常运用不同浓淡轻重的墨色表现事物丰富的色彩层次与远近虚实的关系。

3、拓展

泼墨法和泼墨法

泼墨法:大写意墨法,干湿浓淡同时进行,用书法的方式一气呵成,多成水墨淋漓的效果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物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

4、小结

①中国画的形式美:形象之美、笔墨之美、色彩之美、章法之美

②形象之美主要指:动作、线条、神态

③笔墨之美主要指:墨色的层次变化,焦浓重淡清

首先让我们走进白石老人的《虾》

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及其他作品

讲解:齐白石(1864~1957),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兰亭,后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非常高兴,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1888年,齐白石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深受群众的喜爱。

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分别找学生回答。

生:回答生活中的虾腿很多,是透明的,直的,显得呆板,不是很美;艺术作品的虾非常有趣,很灵动,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同学得出的结论会很好,如果说到笔墨老师应及时适当讲解,指出下面将对形象进行讲解)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真实的虾与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区别很大,生活中的虾虽然很真实但很复杂呆板,用写真的方法很难表现出来,经过画家的概括、提炼、加工,艺术作品中的虾很简单、灵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艺术作品中的虾形象概括、简单、比现实生动。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了白石老人的大作后,让我们更加理解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教师通过示范作品把笔墨之美展示给学生:

并讲解笔墨的美是体现在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山川、树木、花鸟、蔬果等寄寓自己的情趣、品格及人生的追求,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而且反映出人的精神气质和胸怀。正是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使作品意趣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4、演示课件中几幅青山绿水作品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画的色彩美不美?(演示课件问题)师:中国画用色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有只勾线不染色,具有素雅效果的白描画;有水墨淡彩的浅绛山水画;有以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为主的青绿山水画、金碧山水重彩画;有以色彩运笔造型,将线隐在物象形体之中的没骨画;有以勾勒填彩的工笔画,又有泼墨泼彩等等用色方法。用笔加用墨自有“墨分五色”之说,表示水墨的表现力之丰富,有时加色,要求互不相碍,相得益彰,但色主要是墨的补充,水墨在特别的宣纸上形成了美的效果,如齐白石画虾那适中透明感,像黄宾虹画山石那样浑厚华滋的意趣美;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的气概。表现出既有传统意味又含有现代感的山水画,具有新时代精神面貌。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以上我们的欣赏学习侧重于中国画的内在形式美。那么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美不美呢?

5、展示教师作品:手卷、立轴、长卷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画都有哪些形制呢?

生:立轴、手卷、册页、扇面等。

师:立轴作品易远看可以连续成条屏,手卷易近看表现大型题材。中国画除了外形之美之外,在构图、诗书、画印上也体现了章法之美。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安排表象的物象叫做章法。中国画上的题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中国画的装裱也很讲究,使形制的外在结构形式更加完美。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形式美的各个因素,那么这几个因素是什么呢?

请同学议一议,说一说。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画的形式美?

生:学生回答色彩、墨、色、章法等方面回答。

师生互动并补充讲解。

师:下面就让我们亲自动手去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吧!

四、学生创作

1)学生分成四组

2)。老师巡回辅导并拍下较好作品在屏幕上展示讲解。

五、总结

教师小结:各组同学分别展示创作作品。并派代表阐述创作原因、意图和主题,并评说作品意境美。

总结本课所学的中国画的形式美所体现的四个方面,鼓励学生进行总结性学习。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反思:学生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他们不能感悟中国画的美,这是因为社会和老师总是把艺术置身于高高的象牙塔中,让人们对艺术感到陌生和神秘。其实艺术应该走入生活、走入每个学生心里,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通俗的方式、赞赏的目光把中国画的教学渗透进学生的心中。这节课利用欣赏水墨动画来引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是我的一个教学尝试。效果比单纯的欣赏名家的绘画更好一些,再结合我在课堂上的演示,尤其是我把自己平时创作的山水画长卷展示给学生,赢得了学生的一片掌声,他们第一次近距离地、全方位感受中国画的魅力,立刻对中国画的形式美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美中不足的是学生自己绘画时,效果不太理想,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国画艺术较少,这是由于国画学习工具多、效果慢,不能很快让学生找到成就感。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神奇的口袋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及正确使用。 2、用不同工具和材料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教具学具: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老师事先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放在一只袋子里。 上课时,可让学生通过猜或用手摸等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说出里面放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以便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阶段: (一)以儿歌拍节拍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小口袋真神奇,装着纸剪和画笔, 大家一起来动手,展现多彩新天地。 (二)出示:神奇的口袋(让同学来猜猜里面装着什么?) 1、剪刀 2、蜡笔 3、水彩颜料 4、水笔 5、钢笔 6、铅笔 7、毛笔 8、油画笔 9、橡皮泥10、剪刀11、毛笔12、印13、各种彩卡等 (三)欣赏用各种工具画出来的画 (四)作业要求: A、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及它们不同性能和特点。 B、尽量大胆、自由地表现, C、用简单的点、线、面来组合画面欣赏各种图片和课本 三、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工具的使用和表现。 四、讲评: 欣赏同学用各种工具表现出来的作品 五、收拾整理 第二课大家都来做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2、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具学具:收集可乐罐、沙、石、瓶盖等

八年级上册美术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色彩、笔墨、形制有基本的了解。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感受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分析经典的中国画作品,感受中国画在美术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形式美感。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画的形式之美,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能初步感悟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在形神、色彩、笔墨、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和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了解蕴含在中国画形式美中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画作品的意境与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笔洗、中国画颜料、调色碟、生宣纸、墨汁、胶布、中国画图片、书画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牧笛》片段,提出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生:是水墨动画,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师小结: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因其历史深厚久远,大师巨匠其众如林,传世名作好似烟海,更重要的是它异常独特,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中国画的美深入人心,但它美在何处?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领略它的美?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画的形式美》。 (板书:中国画的形式美) 2.出示实物国画,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中国画作品美在哪儿,引出形神、色彩、笔墨、形制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分析中国画的形式美做铺垫。) 二、感受形神之美 1.分析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问题1:画面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问题2:她们的形象与神态美在何处? (提示可以从动态、服饰、色彩、面部、发型、饰物等方面欣赏) 生答,师总结:(1)发髻高绾,面孔白皙,眉清目秀,姿态优雅得体,衣物刻画舒展自然。 (2)动作——顾盼生姿神态——专注传神 2.结合作品徐悲鸿的《马》,进一步引导学生领略“形神之美”。 问题1:请用一个恰当的词形容徐悲鸿的《马》。 问题2:徐悲鸿要借奔马抒发什么思想感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画中的马匹正竖起耳朵凝视前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它们就像即将要奔赴杀场的战士,英勇而肃穆……国难当头,徐悲鸿借此画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鼓舞同胞士气,团结抗日。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第一:神奇的口袋 第二:大家都来做 第三:彩线连彩点 第四:淅沥的小雨 第五:闪烁的烟花 第六:美丽的印纹 第七:纸风铃 第八:鱼儿游游 第九:我在空中飞 第十:我的新朋友 第十一:鲜花送老师 第十二:我做的文具 第十三:会动的小纸人 第十四:繁忙的交通 第十五:乘上列车去画画 第十六:童话里的小屋

第十七:会滚的玩具 第十八:动物王国 第十九:办年货 第二十:动植物欣赏 第一:神奇的口袋 时:l时 学习领域:造型游戏 教材分析: 本是学生进入小学首次上美术,主要是认识一些美术工具和材料,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用美术用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表述自己的各种想法。激发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对美术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用具和材料能制作不同的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能用工具和材料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游戏相结合、观察比较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蜡笔、水笔、钢笔、毛笔、油画笔、水彩颜料、橡皮泥、陶土、剪刀、图画纸、宣纸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2、教师准备一些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教师收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剪纸、素描等,包括儿童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师生相互认识,教师自我介绍。“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从今天开始,就由我来陪大家一起度过我们快乐的美术,大家高兴吗?” 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收到一份非常特别的礼物!” (教师提前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放在一只或几只口袋里,并出示‘口袋’) “这里面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 (采取猜谜的游戏导入,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神奇的口袋》。”教师板书题。 二、讲授新 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备课人:金婷

初中美术说课模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画的形式美,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方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八年级上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之前,我们学习了山水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中国山水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三位中国美术家的内容,所以学好此内容为今后学好美术知识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趋向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利用图片、图像等直观演示,能够比较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即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兴趣点为: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教学方法 我以观察、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 七、教学过程

2019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6课《中国画的形式美》学案1 人美版

中国画的形式美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2、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画较熟悉,但内涵理解浅显,因此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国画作品,在欣赏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以美的愉悦? 演示课件作品并解说作品、作者、作品特点。 生:可能会回答,中国化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 师: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 活动2【讲授】新知探究 1、演示课件 2、讲解形式美概念 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是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 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章法之美、笔墨之美四个因素。 师:在了解了形式美概念的基础上,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国画去感受它的形式美。首先让我们走进白石老人的《虾》 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合格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兼顾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和学生个别的发展,根据初二学生的特点,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尽显艺术才能,体现个性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表现能力。二、教学目标: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养成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认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创作习惯。 四、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所带八年级现有6个教学班,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部分学生的美术特长有所发展。但每个班的学生的美术知识与能力都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是关键。 五、提高质量的措施: 1、认真备课,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2、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展教学。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锻炼、培养。 4、组织有意义的美术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培养集体荣誉感。 5、适时开展比赛,在比中学,学中比,促进提高。 6、采取美育与德育想渗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做到教书更育人,使他们成为思想素质高尚的人才。 六、教学进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课题 1.认识美术工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和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观察和发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培养爱护学习用具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发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情感目标开阔视野,拓宽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重点、难点 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培养新的思维加深对美术的新认识。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实物。学具:水彩笔、油画棒等美术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老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引导阶段 二、发展阶段今天我们要在课堂上找朋友,这个朋友 是谁,我先不告诉您们,上完课你们就 知道了。请大家想一想下列的问题,小 组讨论,代表回答,要求回答时要完整。 你在画画的时候用过那些工具,请你向 大家介绍一下,它叫什么名字?怎样使 用,能出示你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吗? 你见过那些绘画工具,请你介绍一下, 你在那里见到的?你认为它们能用来干 什么?你最想拥有的美术用品有那 些?为什么? 师小结:在绘画过程中,工具和材料是 蜡笔:是年幼儿童最常用的绘画 工具 彩色铅笔:蜡笔的色彩比较鲜艳、 笔芯也稍软,使用时不会因手在 纸上摩擦而弄脏画面。 油画棒:小朋友最喜欢使用的工 具,色彩鲜艳、浓烈 彩色铅笔:最简单的色彩画工具, 如同铅笔一样,比较适合年龄幼 小的小朋友使用。 欣赏中国画、书法、油画、水彩 画、版画、儿童画作品。

三、实践阶段 四、课后拓展很重要的,它就象一个好助手能帮助你 实现你的绘画愿望。 引导观察思考发现新的工具和材料课 件展示。 课件再次展示(结合作品进行展示),目 的是让学生感悟工具和材料的不同魅 力,引发学生明白工具和材料的重要, 以便今后在美术课的课前准备能有所重 视。 收集和尝试一种你没有用过的美术工具 和材料。 到美术用品店去观察文房四宝是什么? 又发现了什么新的工具和材料。 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1、你能认识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 ()种? 2、通过学习你又认识了那些绘画 的小伙伴它的名字叫()? 3、你能爱护和正确的使用工具和 材 料吗? 作业课内作业 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观察和 发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 课外作业

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集

《捣练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二、新授 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

问题: 1.什么是捣练? 2.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三、思考与讨论: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江西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小朋友的画 教学内容欣赏作品中的不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的 1.通过指导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启发学生美术创造的愿望,提高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2.利用作品使学生初步接受美的陶冶。 3.通过作品不同内容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意志和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解儿童画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感受其生活情趣。 2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表现特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课本准备情况,稳定全班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1、导入课题我们小朋友热爱美术,勤学苦练,也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的画,这些小朋友的画,还在全国甚至国际上的儿童画展览中获得过各种奖呢。(板书课题) 2、逐幅欣赏课本上小朋友的画。 三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过程,教师辅导。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次的学习情况。

涂涂画画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 2、培养绘画的兴趣; 3、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团结合作性。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各种颜色、颜料的性能; 2、画出新奇的图形,涂上鲜艳的颜色。 教学难点: 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颜色自由大胆的涂画中,掌握色彩的涂画方法。 教学方法:示范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工具: 出示工具“今天,我们要用各种工具作画,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有什么工具。”学生观察。“颜料必须用排笔调开,可以混合配色。水杯用来洗笔。” 二、新授课 1、欣赏 图(1)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 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颜色? 学生讨论。(红、绿、黄、蓝、白等。) 师:画面上有具体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 图(2)学生作业 师:这幅画中有什么图形?主要采用哪种色彩? 学生分析。 2、引导绘画 1)出示白纸,剪成各种形状。 师:请各组同学用不同颜色来给这些形状添上不同形状和花纹。 学生尝试画。 2)老师示范画 A、用毛笔、排笔蘸上不同颜色。 B、在画面上任意涂上颜色,注意色彩的变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主要是通过运用上一课对中国画意境的认识,进一步拓宽对中国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学会从形式语言的角度获得审美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感受中国画的社会价值,从而为学生下一课用电脑制作“山水画”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目标: 识记: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和篆刻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理解:理解中国画通过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的形式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 运用:运用现有知识,能对中国画的形式有一定的见解。 B.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运用形式美的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形式,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能依据所学的形式,进行大胆的创作。 C.情感目标: 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升华。感悟中国画具有的丰富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二、教法运用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情况,我主要采取“分组讨论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多媒体,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知道一些美术欣赏的语言,对作品有一定的见解。 三、学法指导 中国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过程中,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归纳中国画的形式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展示,让学生沿着形象、笔墨、色彩、章法均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思路,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 四、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通过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展示、课堂小结四个程序进行教学。 新课导入 上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品评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吗?以这样的问题进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品评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谢赫的《画品》中。 用课件展示《六法》的具体内容:

8、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 备课时间:2014年10月27 主备人:靳娜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2、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能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包括丰富、典型的各种风格的名作),画架、画板、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

学具准备: 准备笔、墨、纸、砚、色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调试多媒体设备,准备教具,组织教学。 生:准备学具。 二、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国画作品,在欣赏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以美的愉悦? 演示课件作品并解说作品、作者、作品特点。 生:可能会回答,中国化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 师: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授课 1、演示课件 2、讲解形式美概念

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是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 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章法之美、笔墨之美四个因素。 师: 在了解了形式美概念的基础上,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国画去感受它的形式美。 首先让我们走进白石老人的《虾》 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分组讨论 师: 分别找学生回答。 生: 回答生活中的虾腿很多,是透明的,直的,显得呆板,不是很美;艺术作品的虾非常有趣,很灵动,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同学得出的结论会很好,如果说到笔墨老师应及时适当讲解,指出下面将对形象进行讲解)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真实的虾与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区别很大,生活中的虾虽然很真实但很复杂呆板,用写真的方法很难表

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美课标版美术教案八年级上 第一周课题《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三、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2)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四)、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年级上册2011——2012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第1课:神奇的口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及正确使用。 2、用不同工具和材料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教具学具: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老师事先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放在一只袋子里。 上课时,可让学生通过猜或用手摸等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说出里面放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以便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阶段: (一)以儿歌拍节拍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小口袋真神奇,装着纸剪和画笔,

大家一起来动手,展现多彩新天地。 (二)出示:神奇的口袋(让同学来猜猜里面装着什么?) 1、剪刀 2、蜡笔 3、水彩颜料 4、水笔 5、钢笔 6、铅笔 7、毛笔 8、油画笔 9、橡皮泥10、剪刀11、毛笔12、印13、各种彩卡等 (三)欣赏用各种工具画出来的画 (四)作业要求: A、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及它们不同性能和特点。 B、尽量大胆、自由地表现, C、用简单的点、线、面来组合画面欣赏各种图片和课本 三、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工具的使用和表现。 四、讲评: 欣赏同学用各种工具表现出来的作品 五、收拾整理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认识诗、书、画、印独特的形式美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尝试创作一幅中国画(2)体现了形式美探索的多样性,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升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2)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题画诗:郑板桥诗一首。展示图片。说说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2)比较下面两幅中国画作品,你认为具有哪些美感? (二)、新课:以上两幅作品,两位画家分别用不同的形象、酣畅笔墨、丰富色彩和灵活 的章法等手段,表现出中国画所特有的形式美感。 欣赏以下作品,说一说你对中国画中形象美的理解? (1)形象之美:“形”的目的是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 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形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画像,称作“传神”。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你是如何理解的?

(2)笔墨之美: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 (3)色彩之美:中国画用色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 (4)你知道中国画的形制包括哪些内容吗? 扇面、册页、手卷、框裱、条屏、立轴。 立轴适合远看,横幅、长卷适于近视。立轴先看整体,后看局部;长卷先看局部,再引伸到全貌。 (5)印章:阳印与阴印;名章与闲章。 (6)章法之美: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安排表象的物象叫做章法。中国画上的题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中国画的装裱也很讲究,使形制的外在结构形式更加完美。 (7)、作业:制作一幅扇面作品。 (8)、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能力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绘画也不例外。以前我们就学习了一些关于中国画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中国画作品,请同学们欣赏,然后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了你以美的愉悦?(课件展示作品) 生:中国画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其实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画的形式美》。 二、探究新知 1、接下来让我们去感受中国画的形式美。 首先让我们走进齐白石的《虾》。(课件展示齐白石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齐白石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生活中的虾腿很多,不是很美;艺术作品中的虾非常有趣,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生活中的虾虽然很真实但也很复杂,用写真的方法很难表现出来,我们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所以齐白石画中虾的形象更概括、简单、比现实生动。这就是中国画形式美的第一美——形象之美。 师:欣赏了齐白石的大作后,接下来再让我们到中国画的色彩海洋中去畅游!2、课件展示作品《万山红遍》、《樱桃》、何海霞的《青山绿水》。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欣赏作品并认真观察,想一想中国画的色彩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生:色彩很鲜艳,很好看,与物体本身的颜色接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补充说明)刚才同学说的不错,说出了中国画用色的一些特点,但不够准确。中国画的用色除工笔重彩外基本上用装饰性比较强的固有色,这一表现手法叫做“随类赋彩”,就是说随着物象本身的颜色赋予画面色彩。而有了色彩的点缀,画面就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下面,咱们来看一看各种不同色彩表现的作品,感受一下中国画形式美的第二美——色彩之美。(课件出示各种不同色彩表现的作品)3、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画多数用色简单,想一想,画中国画的工具是什么?生:毛笔、宣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对,一只毛笔、一张纸、一碟墨,如何表现出物象的生动形象呢?看看下面这幅作品。(课件出示齐白石的《鱼戏莲叶东》)这是一幅纯墨色作品,但无论

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绘画的多元化》word教案

《绘画的多元化》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 艺术是精神产品,不同的世界观、创作观和审美观决定了人们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选择是不同的,因而,艺术不可能有统一的审美标准。各种形式风格的作品都会得到不同人群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当今社会艺术的多元化。 此外,让学生对美术及美术作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形式语言以及作者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社会艺术的多元化有所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素质。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知识。这些普通知识是一个人的快乐之源,它既是专业知识发展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普通知识涉及广泛,美术知识就是其中之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必要理解,是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当具备的普通知识。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以及不同流派艺术的介绍、欣赏与综合分析为主线,试图对艺术多元化形成的原因和对多元化的立场取向进行探索。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了解世界各国的绘画都有其独特的面貌,就像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文字一样。了解绘画作品独特的思维艺术创作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多元化的现象和对现代艺术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现代艺术作品和艺术特点,感受各自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坦诚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发表自我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态度,养成珍惜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人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一)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一)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一)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一)方方的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方形,寻找、观察生活中的方形物。 2.引导学生运用画画、剪剪、贴贴、撕撕玩玩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方形物,同时能表现出方形物中有趣的细节。 3.体验方形给人的感受,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寻找、观察和表现方形物,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事物的能力。在方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大胆想象,添加有趣的细节让画面更生动、更完整。新课标第一网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若干小皮球、若干小箱子、方形物的欣赏图片、学生作品。学生准备:彩笔、彩纸、剪刀、糨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阶段:(导学案)认识方形,寻找、观察生活中的方形物。二、展示阶段:(一)、导入 1、学生参与游戏:请两组学生分别帮皮球和箱子搬家,看哪组学生快。通过游戏,学生们发现小皮球难放稳,而箱子一下就放稳。由此知道:方形具有稳定、对称的美感。 2、揭示课题:方方的物。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寻找、观察、表现方形物。(二)、新授 1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方形物,拓宽创作的思路:(1)你能回忆出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方方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2)老师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请学生们欣赏生活中的方形物。方形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3)分组进行比赛:在相同的时间中哪一组学生绘画的方形物最多,以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最后评出哪组数量最多;哪组刻画最细致?哪组纪律最好(得胜组奖励小星星或小旗等)。 2、指导学生表现方形物,并刻画出细节。(1)出示两幅相同的方形物的作品,请学生们选择哪幅完整?(绘画细致的完整)(2)出示多幅学生作品,着重让学生们观察方形物的细节表现。(甚至可以在背景上添加内容,让画面更充实,更丰富。)三、反馈阶段: 1、小组讨论交流:(1)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现方形物(画画、剪剪、撕撕、贴贴等)(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方形物呢?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四、课堂小结: 1、小结 2、作业展评:大家欣赏作品。 3、互相评论:有哪些独特的方形物?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法?谁的画面最完整?对优秀

八年级美术上册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这一课要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中国画的形式美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极具独特的关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2、认识中国画是通过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能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笔墨情趣及提高国画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包括丰富、典型的各种风格的名作),画架、画板、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 学具准备: 准备笔、xx、纸、砚、等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调试多媒体设备,准备教具,组织教学。 生:准备学具。 二、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厂的水墨动画《牧笛》 在欣赏了一些片断之后,请学生回答水墨动画的一些特点。引入本课内容《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授新课 1、演示课件 2、讲解形式美概念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

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完整版)

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完整版) 第1课:让大家认识我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显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媒材,并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培养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能力及口头发表的能力。隐性内容与目标: 在游戏中体验造型表现活动及与认交往的乐趣,初步建立集体观念大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教材分析:学生从幼儿园走入小学,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老师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的熟悉环境和认识身边的人,解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慌。同时制作名字树,加强同学间的交往,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教学重点:师生一起协作完成“集体大树”的制作教学难点: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教具准备: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 2、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

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3、教师总结并演示实验结果:对折从开口处剪或撕树叶的一半展开成为完整的叶子(教师辅助演示)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6、出示课件: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6、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7、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姓名、年龄、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8、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