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完整)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完整)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完整)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实验研究课题: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

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

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为

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

长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内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

端(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

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

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实验材料: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

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

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

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

使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阳光、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 1到3天换一次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

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阳光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

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

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

组长:苗江江

组员:邢晓庆、陈真、宫晓静、刘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

重力对根的影响的验证

实验思考:尽管这项实验周期较长,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小组成员对此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组决定一试。

实验原理:根在重力作用下会向重力方向生长。

实验假设:根会因重力的影响而竖直向下生长。因此,随着蚕豆的被旋转,根会绕蚕豆生长形成环形根。

实验材料:泡沫小块,刚刚浸泡发芽的蚕豆,大头针几枝,带盖广口瓶一个。

实验步骤:首先,将蚕豆四粒分别固定在泡沫块的垂直四面上,并使蚕豆芽保持水平(如图1)。

之后,将泡沫块放入水中,使水恰好浸到蚕豆的1/2处,最后盖上瓶盖。为防止蚕豆根萎蔫,注意每天换一次水。并始终保持蚕豆的根的顶端处于水平位。即要每隔一定时间转动蚕豆种子,大约每次逆时针转45°。

实验结果观察:由于长期浸泡,大部分蚕豆都已开始腐烂,少量已长出幼根,并开始沿着蚕豆向下的蚕豆已停止生长,根尖出现锈色,并也已出现腐烂现象。因此虽个别实验材料观察到了现象,但并没有全部成功。多数因生长过程中腐烂而无法继续进行。

我组决定改进方法,重新开始实验。并用琼脂代替水作为营养基,重新验证假设。

最后结果:明显观察到蚕豆环形根的生长现象。(如图2)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根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具有向地性。

实验人员:

组长:林永辉

组员:王哲、马小强、卢浩东、张娜、孙雪丹

实验研究课题:植物的根趋向营养土

实验的思考:通过自学,我们了解到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定向的运动,称为向性运动。运动的方向随刺

激的方向而定。在水和肥的刺激下,植物的根会向含水

和肥量多的方向生长,称为向水性、向肥性。由此我们

设计了这个实验来验证植物的根趋向营养土。

实验原理: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定向的运动,称为向性运动。运动的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在肥的刺

激下,植物的根会向含营养量多的方向生长,称为向肥

性。

实验材料:营养土校园内普通土玻璃箱蚕豆种子(种前要泡1-2天)

实验步骤:把干土倒入玻璃箱中,并铺成与水平面成45°角,然后把蚕豆种子种入箱中,每侧各种4—5颗,每颗间距

4 厘米左右。(见图示)

实验注意:(1)种植时要贴壁种,这样便于观察。

(2)不能种得太深,深处含氧量少,不利于种子的萌发,

影响效果。然后在上面覆盖好营养土,适量浇水。

实验结果:蚕豆的根多数朝向营养土生长,有些根沿斜面生长,其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的。

实验分析:通过这次实验验证了植物的根的向肥性,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但有的种子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有的水浇

得太多,使普通的土区水分充足甚至多余营养土,使种

子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快速萌发,受重力因素影响,朝

下生长,从而干扰了实验。另外,一些种子种得稍深影

响生长也是原因之一。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趋向营养生长,具有向肥性。

实验成员:

组长:李龙龙

组员:王欣欣、纪璐雯、韩帅、范娜、屈奇

植物根的趋向水源法

实验思考:通过自学得知,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如:植物幼苗的向光性生长,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等等。那么,如果在一容器的一端提供丰富的水源,植物的根一定会向水源处生长,且靠近水源处的幼苗高挺、茁壮、嫩绿,而远离水源的幼苗矮小、蔫萎、发黄。

实验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在单侧水源丰富的刺激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水性生长的现象。

材料用具: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其它豆类种子也可),玻璃缸,营养土,在盒底两侧对称扎眼的胶卷盒或其他塑料小瓶(眼不要过多、过大)。

──玻璃缸

方法步骤:

①在擦拭干净的玻璃缸中倒入营养土,摇平,使土占据玻璃缸的2/3。

②将扎好眼的塑料小盒放进玻璃缸的一端塞进土中,保证所扎眼对准玻

璃缸两侧且进入土一定距离(约3-5厘米)。

③择选两组种子,每组4~7个,且每一组种子的种类及发育程度相近。

④将种子相隔相同距离,贴着玻璃缸壁塞进土中。(见图示)

⑤把一定量的水注入胶卷盒里,尽量避免将水撒在塑料小盒外。

⑥最后将玻璃缸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每天浇大约半瓶的水。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和测量得出:虽然植物的根同时也向两侧生长,但总体上还是向水生长。一些同学的实验结果为:从第一颗种子

到第三颗种子,无论是根还是幼芽,其长度都是呈依次递增的趋势,而第四颗却很矮小。而一些同学的实验结果显示,第三颗生长的最好,第二颗次之,第一颗和第四颗发育的都不太好,其表现为矮小,发黄。对于这种状况,我们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种子离水源太近,会导致种子因水分过多对氧气吸收不足生长缓慢,因此第一颗没有第二颗发育的好;而只是氧气充足,水分不够,种子依旧不会发育的很好,因此第四颗种子远不及第三颗长的好。而几个同学的不同结果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摆放的种子的距离和所浇的水量个不相同造成的。但总体来说,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植物的幼芽生长的迅速,且健壮、绿嫩;在离水源远的地方,植物的幼芽生长的缓慢,且发黄、矮小。

实验结论:充分证实了植物根的向水性,说明了植物具有向性运动。

实验小组成员:

组长:张丹

组员:李梦雨、陈秋杰、于珍珍、任梦莲、许莉、葛丽丽

植物向光性实验的验证

实验思考: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

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由

此可以设计两组实验进行对比。第一组植物受单向光

刺激;第二组植物不受单向光刺激。结果应该发现胚

芽鞘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如果将胚

芽鞘的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鞘则直立生

长。

实验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在单侧光刺

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

实验用具:小麦种子、琼脂、清水、培养皿、锡箔纸、天平和砝码、大烧杯、不透光的纸盒(可用黑纸贴在纸盒表面)、

塑料小盒、剪刀、解剖针、胶带。

实验步骤:

1、实验前一、二天将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浸泡。

2、用天平称量出3.6克琼脂粉,用大烧杯量取400毫升清水,

(浓度为0.9%)将琼脂倒入烧杯,加热至杯中无沉淀物。3、将熬好的琼脂倒入塑料小盒中,稍静置,将泡好的小麦种子撒入琼脂中,盖上盒盖,放在不透光的纸盒中,蔽光四天。

4、用锡箔纸围绕解剖针卷成长约2厘米、顶端封闭的小帽,套在已长成的其中一些胚芽鞘顶端(对照组)。其余胚芽鞘保持原样(实验组)。

5、在不透光的纸盒与胚芽鞘高度相近的地方挖一个的小孔,把

塑料小盒放入其中,封住纸盒口。

6、两天后,取出塑料小盒,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植物向光性生长现象不明显。

实验分析:实验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播撒小麦种子无规则,致使长出的胚芽鞘位置混乱,不便分组对照。

2 、小麦种子蔽光生长时间过长,使胚芽鞘生长过长并且尖端已长出幼苗,致使后面的向光性实验现象不明显。

对下一轮实验的改进:

通过第一轮的实验经验及所犯的错误,我们对第二轮实验的进行有了一些改进。首先,挑选种子时,挑选一些饱满的种子。其次,在播种小麦种子的时候,使其之间有一定间距,并且使之横成行、纵成列排列,保证每颗种子的生长空间。在给胚芽鞘分组时,去除劣质的和长势不好的,保留优质的粗壮的胚芽鞘,并

以塑料小盒的中线为边界,一边罩上锡箔小帽,而另一边则保持原样,以便对照。再次,对小麦种子的蔽光生长时间进行限制,由4天缩短为2天,即在胚芽鞘长出1到2厘米时,停止蔽光,以便使接下来的向单侧光照方向弯曲现象更加明显。

实验小组成员:

组长:丁浩组员:许雷雨、戚梦如、刘正汉、汪瀚翔重力对根的作用反应在伸长区部分的验证

实验思考:在初中生物课中,我们曾接触过关于植物的根的有关知识。并在这一章节的动手实验中曾要求验证“根的生长主要作用在伸长区”,但由于条件制约我们并没有付诸实验。高中生物课又涉及到了关于根的向地性生长的知识,所以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不仅验证重力对根的影响,而且可见其作用主要反应在伸长区。

实验原理: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

实验材料:已发育约1cm长的根的蚕豆种子、浓度为0.9%琼脂块、清水、君子兰土、空玻璃瓶、碳素笔。

方法步骤:取根长约1cm左右的蚕豆种子,用碳素笔在其根部约

每隔1mm处作一标记,共作10处标记。(见图示1)

然后分别放入装有琼脂、水、土的玻璃瓶中,将瓶盖盖好。放于温度适宜、避光的环境中,简单的实验操作结束了。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静观其变了。

结果分析:蚕豆种子在琼脂中早期长势良好,这是由于空气与水份的比例恰好适宜种子的生长,而水中的空气较少,所以蚕豆种子在水中生长得很慢。土壤中由于各种养料齐全,虽在前期较琼脂中种子生长速度缓慢,但后期长势良好。基于以上因素,由于我们所做的是短期实验,观察现象需要明显,所以选择种子在琼脂中生长较为适宜。

蚕豆种子的根的伸长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个标记处,第二条标记以上部分有明显凸起(即根毛),所以确定这一部分为成熟区,由根尖处成熟区往下即为伸长区,所以确定蚕豆种子根的受重力因素的影响主要反应在伸长区部分。(见图示2)

结论:重力对根的作用主要反应在伸长区

实验组成员:

组长:刘文龙

组员:刘贝贝、牛玲玲、吴新磊、唐探探、姜浩

植物根向地性的验证

实验思考:在书中“植物向性运动”一课中,提到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讲到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在植物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课本中有此插图。我们决定选做此实验,亲手验证向地性运动的存在。

实验原理:通过不同位置的种子生长出的根都指向重力方向,证明植物根向地性运动的存在。

实验器材:24个培养皿,一个500毫升的烧杯,玻璃棒,天平,电炉子,胶带。

实验材料:琼脂粉末,48颗经水浸泡过的黄豆种子。

实验过程:

1)首先配置0.9%的琼脂溶液,在大烧杯里配置大约400毫升,经计算得出x / 400g =0.9% x=3.6g 用天平称取3.6g琼脂粉末倒入烧杯中加少量凉水搅匀,之后再加入热水至400ml(为了缩短

加热时间)。

2)把烧杯放到电炉子上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20~30分钟,至琼脂溶液较粘稠为止,取下烧杯。

3)将加热好的琼脂溶液倒入12个玻璃皿中,放在一边晾凉。

4)待琼脂还未完全凝固时,将黄豆按每个培养皿4颗分别放入,并且放于培养皿的不同位置上(如图)。琼脂凝固后便可将豆子固定住了。

5)将另外12只培养皿当作盖子放上去,并用胶布将两只培养皿的接口粘好。并在胶布上写一个“上”字,方便以后的观察。在标签上写上日期及组号,贴在玻璃皿底部。

6)将12套培养皿竖直放入纸盒中,保持“上”字朝上,避光保存。

实验结论:种子的根全都向重力方向生长。充分验证了植物的根向地性生长,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植物的根向重力生长,这样有利于根向土壤深处生长,有利于植株的固定,有利于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实验延伸的思考与实践:在试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要想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注意不要转动培养皿。这样,我们想到如果将一组培养皿经几天顺时针转动一次,使种子的方向不断变换,经过几次的转换位置,根苗不

受培养皿转动影响,始终向下生长,不久根苗就可绕成圈儿形,更加验证了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我们尝试验证想法,结果取得成功。

实验成员:

组长:石潮林

组员:王保国、乔远远、郭梦雨、田小青、赵鹏

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思考:通过自学,我们对标题《植物激素调节》产生了兴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既有外界原因又有内在原因。其内在原因是否受激素的调节呢?我们想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书中提到生长素,但实验用它不好获得,可用人工生长素类似物替代。我们选用了萘乙酸(实验药品商店或实验室就有)。

实验原理:利用植物的向光性。

实验假设:若涂抹适量浓度的萘乙酸后,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向光性,则说明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有作用。

实验器材:烧杯、天平、剪刀、药匙、牙签、玻璃棒、塑料盒(带盖)

实验药品:琼脂粉、萘乙酸

实验材料:浸泡过两三天的小麦种子或玉米种子

实验过程:

1、配制0.9%的琼脂溶液:称量、加水、熬至稀糊状,大约半小

时。分装在几个小塑料小杯中。

2、冷却后放入几粒小麦种子或玉米种子。

3、将种子保持在合适的温度下并避光,让其生长。

4、配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溶液

5、玉米开始发芽,胚芽鞘竖直向上。挑取一竖直胚芽鞘剪去其上

部2-3mm,将萘乙酸涂于胚芽鞘一侧。

实验应有的现象: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出现向未涂萘乙酸的一侧弯曲,证明涂萘乙酸一侧胚芽鞘生长速度比未涂萘乙酸的一侧生长得快。从而得到结论: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对实验结果分析即展望:我们的实验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分析原因,主要是萘乙酸的浓度掌握不好。因其浓度非常低,配制时量很难掌握。书本中记载:生长素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常老师和实验室宋老师帮助我们到环保局用分析天平称量固体萘乙酸的量。正在继续实验中。虽然我们还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但我们不气馁,一定会进行到底。

实验成员:

组长:刘文龙

组员:赵凯强、张士帅、王常雨、王琴、张文

*在汇报前一天该组经过努力取得了成功。萘乙酸浓度为10-6mol/l 时,对去除胚芽鞘尖端的玉米幼苗和去除顶端的蚕豆幼苗有明显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2019年度七年级生物质量分析报告

2019-2019 学年度七年级生物质量分析报告七年级生物质量分析报告上学期末考试教学工作已完成,现将七年级生物期末考试成绩做如下总结: 一、本学期教学成绩: 七年级 总分人数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及格率优秀人数 优秀路率1 班2538 44 57.68 95 17 22

50 4 9 2 班264 3 46 57.46 87 15 22 47.8 5 10.9 3 班2429 45 53.98 90 20 18 40 3

4.4 总评 7610 135 56.4 95 15 62 45.9 4 8.1 二、检测情况分析。 1、选择题:30 分。考查学生对生物生命现象、结构特点、 生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其中第 3、5、8、11、17、19、2 4、26、36、40 小题失分较多,其次是第1、13、15 小题。 2、读图分析题:8 分。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技能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各结构的功能。此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失分较少。 3、实验分析题:22 分。考查学生: (1)探究实验五个步骤的设置及对照实验的设置。学生不能正确的作出假设。 2)对照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不能准确的找出 (3)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的画曲线图。

4、资料分析题:30 分。 (1)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考查。学生基本能掌握。 (2)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的考查。学生基本能掌握。 (3)可持续发展中提倡绿色生活中,衣、食、住、行,学生所提的建议可行性不够强。 三、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1、教师目前对于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处于学习与研究 阶段,对于七年级新旧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对比已有一定认 识,但对于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还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2、教师的角色有了一定的改变:逐渐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3、对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地不够,师生配合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和要求还需改进。 4、教学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期望值过高,有时比学生还着急,对学生的分析不到位。 5、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处于磨合与适应阶段。 6、对新知识、信息、技能的储存不够,教学中难以信手拈 来。 7、课堂气氛活跃,但程度还应加强,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教学中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不够。

关于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生物识图能力的培养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生物图形是生物知识的载体之一,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识图能力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能够熟练准确地识图用图,对生物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良好的生物识图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我们农村中学教室内由于缺乏多媒题、实物投影仪等教学仪器,课堂上老师缺乏较好的识图教学过程的直观展示手段,发现学生在生物学习上还感到很难学、不会识图或识图速度很慢的现象,还有大多数学生没养成自觉运用生物图形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学生学会生物识图、用图和快速提取相关生物信息”是研究的重点,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大多数初中生生物识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生物学习的 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识规律原则:图形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理性知识,图形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图形,学生识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实际性原则:图形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3、思想性原则:新课改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图形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形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环境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研究目标:生物教学中,通过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以点带面,一图带动全文的学习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落实课程标准。 (三)、研究方法:资料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教育实验法、课堂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步骤: 1、阶段划分:第一阶段(2009.9)准备阶段:组内成员商讨、确定课题名称,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组织人员收集素材、制作素材,整理加工,建立素材库,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等待申请的批准。。第二阶段(2009.11)全面实施阶

高中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古浪三中行道树灌木种类及其数量调查 高二(1)班 指导老师:张岷山 课题组长:李建鹏邸彦荣 课题成员:苏发昌潘治功张晨三范有伟张莹杨兴芬周兴银

一、研究目的 道路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给同学们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作用,行道树种类以及数量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绿化效应的发挥。作为三中小小的一员,每当我们在林前下学习时,我们是否会想到校园中的灌木数量和种类呢?我们是否会想到这些树木的作用以及生活习性呢?为了更好的发挥灌木丛的作用,服务三中师生。因此进行了调查探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测量记录 对校园中操场侧及大殿周围几条行道的灌木进行观测、测量和记录。对整个小区的树木进行普查计算出各种树种的数量以及生长状况和作用,同时测量株距及覆盖面积等。 2、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求出其分布,数量、种类,覆盖面积及覆盖率等。 3、调查访问 访问有关人员或资料,了解本校建校以来种植的树木种类、数量、成活情况,适应的气候区域,土壤条件等。 三、研究的可行性 课题成员的动手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写作能力较好,能吃苦耐劳,做事细心,可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有关老师和技术人员可给予技术支持和计算指导。在剩余时间方便即可进行调查。

研究方案 1、研究步骤 本课题从2012年3月中旬开题始,带2012年4月上旬结题 第一阶段:了解校园区所处气候特征,土壤条件,树木在行道中所起的作用,所有树种的种植方法和种植类型。 第二阶段:对校区的树木种类及数量进行测量、调查、计算出数据并进行记录。 第三阶段:对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三中灌木种类和数量特征,提出现存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出适合三中较为合适的树种。 第四阶段:归纳整理,写出论文,结题报告 一、人员分工 1、组员分头查阅资料、研究:苏发昌潘治功 2、访问绿化相关人员:张景三杨兴芬 3、调查树木种类、数量:范有伟张莹 4、共同整理,撰写报告。 实施记录 整理后的采访记录 问:管理员您好,我们是高二的学生,我们想对三中树木做个调查,但有些数据不是很清楚,所以想咨询一下您。 答:当然可以,只是不知能否帮到你们。 问:三中环境恶劣,我们想了解三中所处的气候环境。 答:三中处于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边缘,风沙频繁,不太适合树木生长。

八年级生物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温泉县 2014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考试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是县教育局统一订购的、由新疆教研室出题的试卷,考试由学校教务处安排按照期中考试成绩分考场单人单桌的方式进行,阅卷由学校统一组织,召集本校理化生组及其他教师进行流水阅卷,从而保证了良好的考风考纪,公平、公正、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考试成绩统计: 三、试题评价: 本次试题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具体说来:1、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容量适当,试题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全卷由两大板块组成,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部分。其中此次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题目都很基础,不算很难,也易得分;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2、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八年级一至六单元的主干知识,紧扣新修订的“初中生物课课程标

准”。非选择题部分试题题型都是书上基础知识,也同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最后的大体也很贴近学生生活。3、注重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通过运用基础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试题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基本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有关基础生物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做题。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客观题答题概况:单项选择得分率较低,由于难度不大,只要细心,认真作答,学生一般均可取得较高的分数。可是实际却是得分不理想,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掌握不到位,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差。 2、非选择题(二)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情况,从卷面可以看出四分之一的学生答题非常准确,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几乎空白,书写凌乱,概念模糊。 3、非选择题(三、四、五)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判断题三分之一的准确率不错,但一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失分率较高。四是连线题学生有部分同学都能做对,但还有一部分显示知识缺乏,连得错误比较多。对于第五题的第二题学生解题能力薄弱,答题规范不严谨,同时得分率比较低,学生审题不严谨是最大的问题,回答的不是很准确。 五、改进与建议 1、抓全体学生,面向大多数。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它可以在比较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即使无升学希望,也要让他们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当有些学生结束学生生活后,了解一定的生物知识,能有一定的生物素养。我们不但要提高成绩,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2、加强开放性试题的训练。每次复习时都要拿出专门课时进行训练,教给学生答实验问题的方法和要求,尤其是得分点。对知识点中运用、体会、懂得类要求,自己抓常考题目题型,大胆对学生进行训练,尤其要以运用放在首位。 3、加强习题的筛选。我们能接触的到好的辅助材料不多,很多学校用的其中一本不错,但不能完全满足复习需要。因此,教师不能拿一本习题集从头做到尾,要从几本中选择针对性强的试题给学生。复习课一定要做到复习与练习并重,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复习。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长期中学苏燕梅 有些学生感到生物很难学,怎样让学生愿意学生物、学好生物。在实践中我感受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还发现,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的乐趣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发动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二、把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讲授"发酵技术"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提前安排学生到酒厂参观酿酒车间,学生们兴趣高,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三、动手动脑,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发酵技术"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生物课本里学到的内容,自己回家制作一份酸泡菜,请父母做出评价。学生们对这样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用这样的情绪去进行学习,怎么会不使他们劲头倍增,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呢! 总之,学习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生活中得到启迪。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关注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实验设计实验方案 【摘要】对学生进行切实的环境教育,实现其从受教育者转变为研究者与实践者,体验环境问题的严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科技进步、关心环境保护的现实态度。引领学生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精神与合作精神。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物课程的目的定位于: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立创:初步学会生物科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 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规定:1、知识方面: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2、态度观念方面: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3、能力方面: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大纲中反复强调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提高保护环境意识等。 生物科学作为新世纪的领先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是国策教育也是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环境意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四坝镇九年制学校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七年级生物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学科成绩统计 (一)成绩统计表(保留一位小数) (二)分数段统计表(单位:人) 三、对本次质量检测成绩的分析说明 (一)选择题: 大多数在25-30分之间。其中2、3、6、9、12、15错误的较多。说明了在这部分的基础上,同学们掌握较差.对一些灵活的题型的训练还不够。

(二)判断题 2、5题丢分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审题较差,知识点没有掌握清楚,今后应加强这方面训练。 (三)简答题 失分较严重,一是审题能力差;二是识图能力欠缺;三是基本的基本的生物概念理解不到位;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这几方面的训练。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低分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已不仅仅是生物知识没有掌握,而是基本丧失了学生物的兴趣,从他们的答卷就可看出这一点。因为很多同学,除了选择题和少量简答题外,其它题目他们是不会动笔的,选择题又含有许多猜测的成分,那么,这样少得可怜的考分中有多少是他们掌握的东西就可以想象了。 (二)基本的生物概念理解不到位。 基本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往往表现在无法准确识别、判断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三)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水平较低。 “三维一体”的新课程目标在冲击着我们脑海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但传统的东西根深蒂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生物教学总是不经意地固守着那个“旧阵地”,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果仅仅是把学生培

养成了一个个知识的容器,无法将自己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五、改进措施及办法 (一)初中生物教学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启蒙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比传授给学生生物知识更重要。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没有了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不讲究教学方法,一味地埋怨学生、责备学生,最后放弃这部分学生,必然会导致这些学生厌恶生物教师、厌学生物这门功课。 (二)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这并不是说基本知识的学习已变得无足轻重,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生物现象,产生生物知识的过程,通过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培养能力的途径和载体。因此,对生物基本知识的教学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要求更高、更科学了。 (三)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任何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清楚,不必在此赘述。但是,无论是此次考试,还是以前通过其他的老师的了解,都显示出实验教学是我校生物教学的薄弱环节。在生物教师中不能准确理解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片面强

新版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课题研究报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一、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

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二、有效问题设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生物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才开始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带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扩展思维。教师设置的问题是联系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的桥梁,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的内容问题式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生物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问题设置的情景中主动探索、发现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即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03 年颁布,就全国范围来讲,在三维目标的实施途经研究方面是一个难点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有老师在实践中开展探索,专家和一线的老师对知识与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但在如何认识过程、生物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情感价值观的分类、生物课程中如何有机渗透情感及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三者的有机整合、如何实施三维目标等方面缺少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有部分课程专家在有关课程改革的论述中谈到过这些问题,如《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等。 目前国内其它学科如数学、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三维目标实施途径的研究,关于三维目标方面的理论和论文也较多。但有关生物学科如何实施三维目标方面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更少。因此,研究本课题可以填补国内外这方面理论空白,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教学理

论、元认知理论。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推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增强生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意识。 2、使生物教师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寻找实现生物课堂三维目标的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我校生物青年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3、探索生物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4、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方式 (三)研究重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的研究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 (二)界定:

初中生物试卷分析报告【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试卷分析报告 初中生物试卷分析报告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初中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题很好地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命题指导思想,依据《中学课程标准》,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考查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导向有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以五四制初一、六三制七年级期末生物试卷进行以下分析: (一)注重基础,强调能力训练 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课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如生命现象、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理变化、生物进化、实验探究以及联系实际的生活常识等知识,在试题中均有所体现。

少。试卷在注重考查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从全卷来看,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的试题比较少见,大多涉及到同一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或几个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有些试题已有相当的综合度,如题28、32、33、34,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学会组合多个知识点来回答问题的迁移、重组能力。 (二)关注社会,突出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性 全卷与生产、生活、社会、新科技有关的试题有1、5、7、13、17、18,21、28、32、33、34共11题40分,占40.4%。试题以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环境和科学发展和实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试题背景,如“嫁接技术的应用、小白鼠的生存条件实验、森林的作用等,在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触及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生物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这些试题很好地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经常注意社会实际问题,常用生物学视角观察问题,感悟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生物就在我的身边,我们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文化素质,同时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有积极的

对生物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对生物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对生物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我认真读了课标“课程性质”解读,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通过教学,使生物学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 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不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而是要在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后,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有:强调了本学科的科学课程属性,但未指出它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课程的属性。 还应该认识到生物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性质,即生物学科的独特性学科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其科学属性和学 科特殊性两个方面。 生物学的进化思想不仅体现在进化论的内容中,还体现在分子、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研究中。 生态学思想也如是。如将人体的细胞作为主体,细胞外液特别是组织液就是它的`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人体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进化思想与生态学思想纵横交错,浑然。 案例: 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1.教学过程: 请学生围绕问题“地球上生命起源?”展开讨论。这个 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因

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 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2.反思: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在这个案例中,我认为,应该注重在智育方面,如认知:认识生命世界,以及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关系;了解自身。 第二,思维方式采用了讨论,不仅训练学生的形式逻辑 思维,在辩证思维、整体式思维(如生态学思维)、复杂性思维等方面更具有独到的价值。 第三还要注意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如分析和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因而,注重生物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学科的本质和特点学科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课程性质及其育人价值。中学生物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育 人素材,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和整体把握。 让我们通过中学生物教学充分彰显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

高中生物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高中生物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课题名称 物教学中分层教学与高效课堂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然有快慢和成度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更加高效。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分层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高效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而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尊重差异,有效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课堂效果的最佳结合,给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渴望。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研究的主体部分:高一年级二班全体学生 2、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水平差异与学习效益的矛盾。 3、解决方法和举措 方法:分层教学 举措: 第一阶段:(XX年5月---6月) 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及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和掌握。然后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对学习生物课的积极程度把他们分为a、b两组(为隐性分组,学生并不知情)。a组为偏文、b组偏理。 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 a组学生主要目标是夯实基础(包括概念、图解、规律等属于识记范畴的内容)。b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适度加强能力的提高(即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 第二阶段:(XX年6月--11月) 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内容,面对全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2-----------2013学年八年级生物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张秀兰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八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从学生期末考试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比平时的都有所提高,都发挥到平时的水平;现结合具体情况对八年级三个班生物考试情况做如下评析。一、试卷特点 试卷在平时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调整,难度有所下降。对学生的考察更细更彻底总的情况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加强生物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大了考查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本试卷从总的来看,难度适中。考查的内容没有脱离书本,贴近生活实际,而且遵循了现在的课程标准。另外,这套试卷在考查学生的生物知识的同时,还在识图和综合分析能力上给予了考查,这也是近来考试发展的一个方向,比如最后一题,是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常识及探究实验;比较贴近生活。它考查了同学们要善于在复杂的文章中抓住有用的信息给予归纳,在基础上也考得比较得体,难易也有序。 二、学生答题的情况 三、教学当中我们存在的问题。

1、低分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已不仅仅是生物知识没有掌握,而是基本丧失了学生物的兴趣,从他们的答卷就可看出这一点。因为很多同学,除了选择题和少量填空题外,其它题目他们是不会动笔的,而填空题则多为乱填一气,选择题又含有许多猜测的成分那么这样少得可怜的考分中有多少是他们掌握的东西就可以想象了。 2,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三维一体”的新课程目标在冲击着我们脑海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但传统的东西根深蒂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生物教学总是不经意地固守着那个“旧阵地”,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果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知识的容器,无法将自己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读不懂题目的含义,使得有些题目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四、今后教学的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中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启蒙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比传授给学生生物知识更重要。在现实的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差”、“蠢”、“懒”,老师讲的记不住,要求的做不来,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完成,有的甚至干脆不做。归结为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没有了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不讲究教学方法,一味地埋怨学生、责备学生,最后放弃这部分学生,必然会导致这些学生厌恶生物教师、厌学生物这门功课。

生物课题研究报告(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课题研究报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一、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报告

社会实践性研究性课题报告 本次在石嘴山市第一中学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在此期间我谦虚诚恳的听取指导老师和学校其他老师的建议,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我也根据需要对一中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了一个调查。 研究课题:一中学生的饮食是否合理 研究原因及目的:中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正处于求知欲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恰恰是在这个阶段,由于 学习的压力及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中学生容易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食、偏 食、过分节食或暴食,不但损坏了身体,而且降低了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 题,我进行了这次调查,我希望调查数据更真实和科学的反映我校学生的 饮食结构和习惯经过归纳分析,探究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我们的合 理化建议。 主要流程:1、对一部分同学的饮食进行每日调查 2、找出同学饮食的不合理性 3、查询青少年每日所需的营养 4、根据查询情况,制定一周合理饮食计划 研究过程中具体工作安排: 1、对同学饮食进行调查 2、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3、绘制调查问卷 4、进行调查问卷

5、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6、对部分调查问题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 1、选择调查对象时,范围要大且具有代表性 2、进行调查时,要做到每日调查。 4、制定调查问卷时,注意问卷范围 3、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 得出结论: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中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接受调查的学生70%都吃零食,对此我们建议大家,传统的饮食消费观认为,吃零食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吃零食应更多考虑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零食是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的,但是不如正餐均衡、全面。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让用用零食代替正餐,还是应该从一日三餐中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实行绿色消费。 2、在当前的消费导向下,对同学们吃零食应更多考虑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家长和 同学们在选择零食时应尽量选择营养相对丰富的绿色食品,使同学在享受美食快 乐的同时,又尽可能地能获得均衡的营养,多吃蔬菜。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有利 于当前的健康,也可能对成年后的一些慢性病预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3、通过调查我发现,一般人早晨都是吃早餐的,这种现象很好。但仍有些同学 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有时会忽略了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然而,不 吃早餐,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坏处: 1)精神难以集中和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经过一晚上的消化前一天所吃的 晚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体内血糖指数较低,需要早餐的补充。 2)容易衰老。不吃早餐人就会用体内储存的糖元和蛋白质,时间长了会导致 皮肤干燥和贫血。 3)容易引发肠炎。因为饿的缘故,中午会吃太多,消化系统承受不了,打乱 了它的活动规律。 4)不吃早餐容易发胖。中餐吃的必多,身体消化吸收不好,最容易形成皮下脂肪。

七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质量检查试卷分析报告

七年级生物期末试卷分析报告 高坝镇六坝九年制学校张志学 本试卷的命题是以《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南,以《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教材》为蓝本,以考查“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重点,以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为落脚点,在命题上立足于“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导向性、科学性”,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识图作答、分析概括、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试题的覆盖面广,题型灵活,能较好地适应新课标下对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的考查。 一、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 本试卷共两大题32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分值为40分;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共9小题,分值为60分,分别是:填空题6小题——分值18分;连线题——分值10分;综合题——分值26分;简答题——分值6分; 2、考查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内容。 3、试卷设计意图 试卷命题贯彻了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理念,通过质量检测而达到:①有效地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社会、生活等;③检查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4、试卷特点分析 (1)紧扣课标,把握教材,立足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试卷结构、题型、题量的设计等方面也较为合理,覆盖面广,难易度适中。(2)既注重了知识的覆盖 面,又突出了教材的主干和重点章节。本试卷基本上覆盖七年级下学期教材的全部内容。反映出重点章节重点考的命题思想,着重考察了教材的主干知识。 1 / 3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料报告材料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实验研究课题: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 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 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为了 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长 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端 (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 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 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实验材料: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 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 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 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使 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 1到3天换一次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 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 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 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 组长:苗江江 组员:邢晓庆、真、宫晓静、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我 们必须思考的.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那这些内 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可以说,教无定法,但 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 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 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 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 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 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什么类型 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问什么?怎么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 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 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 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 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 内容. 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重点内容的确立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 ?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 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 三大课程理念.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 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

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由于面临更多的选择,往往无所适从,青少年是人成长的关键期,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中学生们,为了能融入生存竞争日益残酷的未来社会,他们只能放弃一切,努力学习。他们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一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和一些敏感的孩子,则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他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有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了生命,近几年大量的轻生报道见诸报端。不难理解的是,与对自己生命的轻视相伴随的是对别人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宽容,使得敲诈、欺压,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桩桩血淋淋的惨剧令人震惊和痛心。学生们象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热切盼望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生命教育是人们痛定思痛之后对学校教育发出的呼唤。 生命教育思想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于1960年首次提出,几十年来,生命教育在全球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中国大陆起步较晚。是因为受传统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国内特别在一些落后地区还是影响甚微。

二、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生命教育目的在于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的发展,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珍重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并让青少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使青少年人格获得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由中小学生涉及吸毒、自杀、伤人等直接危害生命健康事件的增多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要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生命教育的思想已逐渐开始突破当初。从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物理保护层出发,开始寻求更为广阔和深层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反思。深化教育改革,生命教育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心;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对生命的理解、珍爱、关怀、敬畏与欣赏是在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自然三种关系中得以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