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手工业:

一纺织业

1.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有养蚕缫丝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2.西周:平织、斜纹提花、刺绣

3.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4.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种的丝绸。西汉的长安、临淄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丝织品。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麻织业发展迅速。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

6.隋唐: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宋州,亳州,吴越,宣州

②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③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7.五代十国:规模大、品牌多(蜀绣、吴绫、越锦)

8.辽宋夏金:①北宋以两浙、四川两大中心;花色品种繁多。②南宋棉纺业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

③辽纺织业空前发展,辽墓中出土一件刻丝夹被,惊绝天下。④西夏毛织业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9.元:黄道婆把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松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江南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10.明清:生产工具革新: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纱绸机。地区行业分工:如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二、陶瓷业

1.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技术,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有了新品种黑陶和白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典型器物。

2.商周: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3.秦朝: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

4.魏晋: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

5.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6.辽宋夏金: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②南宋、元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④金

代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

三、冶铁业

1、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2、西汉:规模大,用煤作燃料,发明了淬火技术,铸铁技术传导西域。

3、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低温炼钢技术发明推广。

4、魏晋: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发明灌钢法。

5、隋唐:产地分布广,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次。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6、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清代,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四、造船业

1.秦汉:水军拥有多种舰船。汉代发明了橹、舵、帆、锚。

2.隋唐: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北宋: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长江最大航船称万石船;海船设置隔离舱;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

4.南宋: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能建造大型远洋海船,可载粮几万石。

五、造纸、印刷业

1.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魏晋:纸的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等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中国古代都城沿革

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六大古都及当时名称: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

开封:魏国(大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

北京:燕国(蓟);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

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在古代历史上,统治者从统治需要出发,有过七次重要的迁都: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宋金议和以后,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公元1421年明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

后金夺取了辽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后,把都城迁到沈阳。

公元1644年清政府迁都北京。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

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

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

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

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⑸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⑹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Ⅲ思想、教育、史学篇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概况

⑴春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举贤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⑵秦汉:①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②汉武帝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建立起中国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①官学时废时兴,私学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倍受重视。②少数民族和落后地区教育同时起步。③儒、玄、道、佛各类学派共占教育殿堂。

⑷隋唐:①唐太宗和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官方在京师办有国子学、太学,在地方办有州学、县学等,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②专科学校开始建立,如律学、书学、算学等。③除官学外,私人聚徒讲学也很兴盛。

⑸两宋:①由于印刷术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过前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法时曾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②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时兴起,南宋时大盛,有书院20余所。

⑹明朝:中央官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学生称监生,地方有府、州、县学,体现出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适应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中期以来,书院较兴盛。

⑺清朝:沿袭明制,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2、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概况

⑴春秋:《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⑵两汉: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②东汉班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风盛行,仅撰写晋史一项就有20多家。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和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编撰水平最高,被后人列入“前四史”。

⑷唐朝:我国开始确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规模超过前代。突出成就有刘知己撰写的《史通》,这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还有史学家杜佑撰写的《通典》,这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通史。

⑸两宋:①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②南宋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的特点是将编年与纪传两种体例合而为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编纂学的新体例。③《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是我国史学领域中开创的新体例。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

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

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

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

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⑸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⑹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⑻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先行公历同,但早于先行公历300年问世。

3.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⑴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⑵春秋:九九乘法表。

⑶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⑷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⑸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⑹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一书。

⑺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辑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史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300多年,比欧洲早600多年。

⑻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的基础。

⑼清代:蒙古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

⑴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⑵战国:扁鹊石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⑶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⑷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隋唐: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

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自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⑵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⑶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⑷北魏的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⑸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遭遇欧洲约2个世纪。

6、农业、手工业论著

⑴《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作,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⑵《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⑶《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⑷《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7、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⑴先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养蚕缫丝。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⑵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的耕犁上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式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欧洲早1700多年。

资本主义萌芽

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

前活跃。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过程: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富有

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发展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

规模大。缓慢原因: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⑤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①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

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②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③“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④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⑤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⑥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4 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

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十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评价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奉行重农政策,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的方向倾斜。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汉文帝的重农,历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明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压抑等,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所以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目的上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抑商政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萌生。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四民分居定业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抑商之意,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抑商政策。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思想,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打着重视农业的幌子,抑制商业的发展,给中国商业发展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规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势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明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贫穷落后,也就失去了初期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无法到达。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靠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相继西传。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②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商路,水、陆并进。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一.人们的衣食住行

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农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园林式住宅。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驮。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二.城市文化生活

1.瓦舍:城内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宋代全国各地的茶肆应该数不胜数,与之相关也产生了多种社会角色和行业。茶肆是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门行业,坊肆数量众多,人流杂处,往往体现出市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宋初灭熟时,后蜀宫中金银玉器书画全部都被宋军收藏,“太祖阅蜀宫画图,问其所用,曰,以奉人主尔。太祖曰,独揽孰若使众观邪?于是以赐东门外茶肆”。他认为把图画挂在茶社能与民众一起观赏,可见茶肆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平民的广泛性。而蔡绦述及宋代“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遇执政、侍从等杂学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谓“快行家者,昧爽多就执政、侍从之门,茶肆民舍取火爇烛,执之以烧”,举“茶肆民舍”以指称社会中的市民阶层,亦可见茶肆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

茶肆除了经营茶饮,或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和多收费的由头外,还会随着时节经营一些其他物品。如《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潘楼东街巷的“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叶梦得《石林记》:“余绍圣间春官下第,归道录壁县,世以为出奇石。余时正病中,闻茶肆多有求售。”南宋杭州“自旧夕冬孟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说明茶肆在元宵节前亦同时经营灯市。

2.瓦舍产生的原因: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3.宋代东京在城市布局、经营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与唐朝长安的异同点:①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朝长安。②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以及唐以前的坊都制度,开辟了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商业发展史的新阶段。③北宋东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④北宋东京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⑤北宋东京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其中尤以汴河水路最为重要。它不但可以通往江淮、两浙、荆湖,就是岭南、川蜀入京的货物,也大都经由此河。

4.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3)娱乐活动商业化。(4)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5)对外贸易活跃。

三.丰富的节日生活

1.宋代的节日很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宋代的春节叫元旦或元日,是一年中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元宵节也叫灯节。

3.宋代过春节,也称元旦,最为重视。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连妇女也出来游乐。

中国古代史复习(二)

孝感2019年历史中考考试说明考点整理(二) 【秦汉时期】 考点1:秦兼并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①秦王嬴政,先后吞并六国,完成统一, ②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建立皇帝制,称秦始皇定都咸阳 (2)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百官。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①经济上:统一货币:度衡量,修筑驰道,统一车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探远的影响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④思想上:进行了“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⑤军事上:反击匈奴,为防范匈奴而北修长城。 考点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统治 2.措施:(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但不放弃法家(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边患(4)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学校。大力发展儒家学说 3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化上实现高度统一,进入鼎盛时期

专题训练: 板块综合(一) 中国古代史

板块综合训练(一)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南京调研测试)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选B。“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指的是分封诸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2019·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4.(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 5.(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 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必修一至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专题一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 1、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1) 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②商周时期: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 (2) 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手工业 (1)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 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 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 3. 商业 (1)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 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 宗法制 (1)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2)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 1. 汉字 (1)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 (2) 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 汉字按照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 中国画

最新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精品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古人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有(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⑤大汶口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⑤ 2.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最北和最南面的是( ) 。 A.鲁、卫B.齐、楚C.燕、楚D.卫、晋 3.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国家分裂的影响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奴隶制度的崩溃 4.典型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装饰艺术进步的作品是( ) 。 A.四羊方尊B.越王勾践剑 C.嵌错赏功宴乐铜壶D.随县编钟 5.“秦皇”、“汉武”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活动是类似的,但却造成了“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 )。 A.根本目的不同造成的 B.用人不当造成的 C.背景条件不同造成的 D.修建陵墓造成的 6.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 A.兵皆罢归家 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7.“焚书坑儒”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之处是( )。 A.实施背景 B.实施过程 C.实施结果 D.根本目的 8.史书记载:用牛牵车,由人扶车,车足空心,一播三行。这种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 )。 A.战国 B.西汉 C.三国魏 D.唐朝 9.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有( )。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 B.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D.士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 10.西晋王朝在内迁的少数民族进攻下迅速崩溃,主要是因为( )。 A.统一时间短暂,政权尚不巩固 B.汉末以来的经济破坏未得到恢复 C.豪强地主控制人口拥兵割据期 D.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 11.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主要原因在于( )。 A.司马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 B.放弃北伐求得南北妥协 C.南渡大地主与南方大地主的支持 D.依靠长江天险据有江南 12.隋文帝与武则天政治活动的相同点在于( )。 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B.派人到流求和西域 C.设立学习自然科学的专业学校 D.在全国广建庙字,大造佛像 13.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推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1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的原因有( )。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3、《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4、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王安石设想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B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 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10、“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2、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 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 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线索 (一).封建社会的五大分期及历史特征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元: 明清: (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 政治上:(1)(2)经济上: 文化上:(1)(2)二.古代政治

(一)关于国家统一 1、结束长期分裂的四次大统一 ①史实: ②促成统一成为主要趋势的因素 △中央______制的建立与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南北______发展和交流,经济联系加强,促进统一。 △儒家_________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______使民族间的交往、关系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 △人民_____________(历史趋势) △统一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 2.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 3.对统一的认识 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是主流;统一的时间长,统 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的_____性越来越大。 ②统一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 △有利于______发展,文化____________ △有利于边疆的_______

△有利于抵御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 4.主要统一王朝的相关内容作比较(秦、隋、元) (二)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根源 △封建经济基础决定 △分散的小农经济 △地主阶级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与特点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个人______专行,集各种_____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包含三层:一是个人独裁;二是个人终身制;三是家族世袭制。 △中央集权是政体形式,特征:是地方政府在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官吏是任免制 △总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听命皇上;,皇权至高无上。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时期、主要内容、评价) △初步形成—— △确立—— △巩固—— △完善——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4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简明中国古代史期

《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 一、填充题 1、现代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___甲骨_____文。 2、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有 170万年。 3、氏族公社的历史共分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阶段和父系氏族阶段。 4、汉武帝时,派_张骞__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时,派______经营西域。 5、夏朝是夏族首领禹建立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070年。 6、夏禹死后,其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禅让制,确立了世袭制。 7、商朝在盘庚在位时,由奄迁到殷,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铸造业。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 9、我国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是封建领主制阶段。它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0、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私田;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谓之公田。 11、公元前772 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雒邑,西周结束。 12、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 13、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4、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15、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共有两次。第一次是由宋大夫华元倡议;第二次由宋大夫向戍倡议。 16、战国时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有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甘石星经》。 17、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18、南北朝时期,南朝相继的王朝为宋、_____齐___、梁、陈。 19、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 20、明末清初三大唯物主义思想家是黄宗羲、__王夫之_、顾炎武_____。 二、选择题 1、丁村人是( B )的代表性人类化石。 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母系氏族时期 D. 父系氏族时期 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B )。 A.孙膑 B.孙武 C.孙权 D.孙坚 3、我国人类使用弓箭是在 ( C ) 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新人时期 D、现代人时期。 4、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 D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5.北魏是我国哪一个民族建立的王朝( B ) A.匈奴 B.鲜卑C.羯D.羌 6. 黄巢起义军在长安建立的政权是( D ) A.大顺 B.张楚 C.大蜀 D.大齐 7、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 C ) A、封建领主制 B、封建地主制 C、奴隶制 D、农奴制国家。 8、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 ( D )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细石器文化 D、二里头文化 9.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C )。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C.《古今图书集成》 D.《四部丛刊》 10.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是( C )。 A.黑海 B.里海 C.红海 D.地中海 11、商朝中央机构的百官之长叫 ( D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1卷 中国古代史综合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卷中国古代史综合卷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24.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地。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 B.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C. 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 D.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答案】D 【解析】“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表明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考查分封宗法制的解体。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5.学者对秦始皇陵修陵人乱葬坑中的人骨取样进行 DNA 检测,数据显示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体。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这一研究说明 A. 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 B. 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 C. 现代科技为考古学提供了精确方法 D. 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 【答案】D 【解析】A.题干信息只是个案,不能由此得出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故不选A。 B.从题干中看不出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故不选B。 C.项说法与题干“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信息相悖,故不选C。 D.由题干信息可知,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史实,这表明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故D正确。 故选D。 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四

江苏省徐州市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综合训练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中心是在 A.长安 B.江都 C.余杭 D.洛阳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5.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6.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7.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人面鱼纹盆 B.兵马俑 C.骆驼载乐俑 D.渔樵耕读碗 8.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 水 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 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9.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草 10.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2.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唐初,完善于唐末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