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标志:1 社会变革的需要2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 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孔德马克思斯宾塞。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 科学的分类在圣西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将其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发展过程。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3 研究方法主张社会学科学化,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1 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2 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 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仅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注重实际,有其科学的的方法。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社会有机体轮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区别1 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2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生物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体里3 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为整体而存在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社会进化论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主张渐进式改良反对破坏自然规律的革命或改造运动。涂尔干学院派社会学家《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社会学观点: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现在性、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2 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其核心和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3 失范理论4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准则第一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第二应该放弃以抽象的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而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第三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第四注意正常现象和病理现象的区分第五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明确地划分出历史探讨模式和功能探讨模式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带来什么结果,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失范理论: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原因1 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个人的发展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2 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欲望,3 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学思想1 理解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 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传统性行动。3 理想类型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学和社会学比较研究的根据。4 科层制理论是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的,它既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结构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方式。芝加哥学派:1 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 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 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 创建了符号互动论结构功能论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适应达鹄整合维模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冲突理论科塞《冲突的社会功能》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辩证冲突论。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符号互动论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埃尔弗雷德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福柯《巅峰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沟通行动理论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生成结构主义。五脏六腑五脏: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六腑: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科学。特征:1整体性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综合性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综合性还表现在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寻找规律性。3经验性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4 应用性帮助人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和个人也可以用。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规律。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的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2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3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反馈信息 4 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性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规律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观点:1 社会现象和自然想想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于研究社会现象2 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 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方法主要代表狄尔泰韦伯基本观点:1 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2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 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微观层面。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流派:后实证主义波普尔证伪理论库恩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布东压力山大瑞泽尔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主要代表基本观点:1 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相对性2 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有合理性和局限性3 强调在社会生活纬度中对数据的定量处理4 强调价值无涉的研究。新人文主义:共同点反对实证主义的本质观和深层结构观。埃利亚斯强调社会的生成性布迪厄强调实践理性洛克伍德强调日常生活的运作和整合,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福柯分析了日常生活的权力运作。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将批判理论与释义学综合基本观点:1 强调反思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不完善之处加以不断改造2 强调通过非强制的沟通达成共识。后现代主义; 1 反对研究主体与客体之分2 反对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反对现存的以整体观对时空、历史的认识3 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观4 反对表象的和本质二元论,强调差异性独特性5 反对实体论认为社会现实是虚构的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精神活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前人社会研究的积极成果提出了更加科学的社会学方法论其基本观点是:1 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结果3 唯物史观强调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主要方式:普遍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的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行为态度主要类型自填代填式。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对象内部,以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典型研究观察和访谈等指导范式)。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足:1 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2 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3 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受到质疑。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结构访谈;用高度结构化或标准化的调查提纲进行访谈,范围明确所得资料便于分析,如民意调查。非结构访谈;不使用或简单使用调查提纲,只围绕主题提出一些开放性、较为笼统的问题。观察法:指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

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知觉过程。特点:自然直接广泛性。优点:1 可以直接获得第一首资料2 借助现场录像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3 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缺点:对观察者的要求高不易达到2 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给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带来困难3 容易受观察者个人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给收集资料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现象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因果联系的方法。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非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作用: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优点: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由于实验有明确的范围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并可重复实验增强了效度和信度。不足:实验环境的人为性过程的反应性对象的有限性结果的适应性。文献法的优缺点:优点:资料信息恒存不变费用较低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适于作纵贯分析。缺点: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部分文献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实地研究的要求;1 要有准备,搜索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 制定实地研究方案3 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4 尊重对方,忠实于所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5 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统计调查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实验法文献法。研究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分析类型: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偏重于人文主义)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偏重与经验实证主义)定性分析步骤:资料的审查分类汇总和编辑。分类要遵守有效互斥和完备性原则。定量分析的步骤:资料的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为深入统计分析作准备便于保存调查资料。筹划阶段的工作: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工作。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二者实质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和非数据化1 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 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 3 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4 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 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有精确性和概括性,定性分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征。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在实际研究中二者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定量分析之前借助定性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定性分析过程中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特征:1 以人为主体2 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 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结构类型:关系性社会结构: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这种相互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方面。

人口: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均衡性社会:社会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环境: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环境的功能:对人类有支持作用供给作用调节文化启迪作用。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1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2 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3 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文化: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积累性特殊性和共性。文化传播:指

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流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状态。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所倡导,并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疾奔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行为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库利米德的自我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互联网社会实践。社区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1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理解3 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及这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4 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样式5 社区为个人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6 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学会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结构。

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涵义;1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 是一整套行为规范、行为期待3 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4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的而明确的规充当这类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开放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功利性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失调: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扮演角色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角色差距,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

1 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

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就会产生矛盾,产生角色紧张。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2 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由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之间和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于是产生了角色冲突。要想摆脱角色冲突必须正确处理角色关系。3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常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自身过去所习以为常的范围,以至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角色该怎么做。针对此种现象,如果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可能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角色的理解。4 角色中断: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作为角色承担者应该正确设计人生,提前为未来的新角色作好准备铺垫。5 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成功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角色失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角色的承担者半途退出角色,一是角色扮演着虽然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实践证明其角色扮演已经失败,角色的扮演者应当正确处理自己角色扮演将坏事变为好事,还可以通过及时调换角色扮演,减少损失和不利影响。过度社会化: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的成人化、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社会化不足:社

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段所要求水平的现象,造成社会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

第五章.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暗示、模仿、交换、竞争、合作、冲突、调适)构成因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题互动主题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的意义。暗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交换:在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形式。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形式。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方面分为经济政治科技竞争微观层面可分为地位声望恋人竞争。冲突: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冲突的类型:从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从性质上分经济政治文化种族及阶级冲突从方式和程度上分显性和隐性冲突。调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景加以适应的状态和过程。社会调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是解决个人或团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的一种行为方式。产生的原因:由冲突引起的调适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种类:源于冲突而发生的(和解妥协统治和服从) 源于环境变化(容忍权变突转顺从)社会互动的符号:(语言身体语言个人空间)符号: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事物的象征。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论(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库恩)拟剧论(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社会网络的形态: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稳定和松散形态互利和互补形态社会网络的特征: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和隐蔽性。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特征: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3进行许多经济和社会交换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5 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有某种权威,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养的义务。6 孩子之间存在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家庭的功能: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人口再生产、精神生活、教育、抚养赡养功能。家庭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弱化抚养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生育偏好开始转变养老功能的挑战。

离婚率高位运行:1 经济因素考量相对下降,妻子实现经济独立对丈夫的依赖性下降2 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3 离婚手续的简化4 夫妻双方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忍让、郁闷的生活。5 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6 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即离婚低龄化明显增多。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群体: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群体。组织过程:组织决策沟通控制。人群指那些偶发聚集体偶然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些成员之间不发生具有意义的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时间十分短暂,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群体。人际关系理论:1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规范而非生理能力2 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认为组织成员通常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非正式群体的身份参与组织活动的3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组织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人际沟通影响组织行动的效率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集体行为: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性分制度化特征)X理论:一种专制型的管理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好逸恶劳,会尽可能的逃避劳动,一般的报酬远不足于以使他们振奋精神热爱工作。因此要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只有采取强制、监控和胁迫的方式。管理者应制造出一种充满畏惧感和

依赖性的气氛以督促组织成员尽其最大努力来工作。Y理论: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假设人并不是怠惰的,他们的偷懒表现,都是他们对组织的消极感受和以往负面经验的结果,如果管理者能够提供合适的组织内部环境发挥个人的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会变得十分愉快,组织管理将更为有效。

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勒庞乌合之众理论斯梅尔瑟价值累计理论奥尔森(搭便车)麦卡锡扎尔德(资源动员论)理性选择理论。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感染,使得个人丧失理性行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回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状态。这一理论把集体行为描述为一种根本上基于情绪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行为,即使是理性的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会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价值累加理论:斯梅尔瑟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只有六个因素不断叠加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1 结构性助因社会结构的构成方式必须满足集体行为形成的一般外部环境条件。2 结构性紧张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这些冲突因素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和不满。3 一般化信念人们对结构性紧张引发的怨恨情绪必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共享同一种信念。4 促发性因素:某种突发性事件导致了人们情绪上的强烈刺激从而成为集体行为的导火索。5 行动动员人们开始集体行为时会产生出行动领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一定的共同行为规范来引导集体行为。6 社会控制集体性一旦形成,并趋于严重的话,国家的社会控制力量就会介入,控制得当集体行为可以停止,控制不当集体行为就有可能继续。搭便车理论:对于公共物品人们往往会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促使其作出搭便车行为,即让其他社会成员来承担公共物品的费用,所有人都不愿意承担公共物品所需的成本其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的缺失,而这种结果又是任何理性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搭便车理论的假设: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解决途径:由于集体行为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只能为个人提供一种集体性激励,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就需要一种选择性激励,所谓选择性激励;给予在集体行动中付出较多努力的群体成员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引起个人在集体行动中作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动员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参与者规模金钱与物质资源外界支持理念资源。

第八章.教育、劳动、消费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生存教育:为适应当下社会的基本生存而鼻息接受的教育。地位教育: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教育之外的出于维护社会地位需求的教育类型。三个特点(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接受某种教育是出于地位角色的需要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直接手段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学校教育的显功能:1 社会化的功能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式2 社会选拔的功能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分配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3 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4 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只是技术创新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小就业压力社会控制的功能。杜威的教育观点: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等观点;通过创设社会情景,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教育的次级功能体现在教育的刺激社会功能,通过个体的发展来维持社会系统的运作,维护社会制度的在生产。伊里奇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1 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2 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3 除常规的知识传授外,学校还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4 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育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的本来意义。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一个社会关系网络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社区的功能:1 经济生活功能(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甚或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成员的需求)2 社会化功,能(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迁入的居民,使其融入到社区生活)3 社会控制功

能(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4 社会参与功能(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5 社会保障功能(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帮助遇到问题的社区成员,具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公共福利等,还可以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特点(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相对简单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变迁比较缓慢)。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分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生活方式的特点: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家庭和初级群体的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是组组织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社区发展的目的和原则;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则(民主民众需要自力原则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十章.城镇化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同步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原因: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伪城镇化的发展提供里基本前提2 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了,他们要寻找非农职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力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4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重要空间载体,创造了劳动力转移机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拉力。5 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6 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7 文化观念的变化,打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铁饭碗的思维方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中国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一方面从城市引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使得小城镇本身成为工业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载体,同时它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对乡脚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传输了城市文明,对改变农民观念、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社会学概论> 2016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滕尼斯的()。 A. 类型学研究 B. 区位学理论 C. 社区全貌研究 D. 系统研究 2. 对于结构性社会问题和偏差性社会问题,是()。 A. 可治不可防的 B. 可防不可治的 C. 可治可防的 D. 不可治不可防的 3. 那些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机构性利益群体 C. 社团性利益群体 D. 自组性利益群体 4. 中国现代化变迁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是()。 A. 一国两制 B. 全国人大制度 C. 全国政协制度 D. 市场经济体制 5. 年青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以下哪一个社会化 ()。 A. 基本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 C. 反向社会化 D. 正向社会化6. 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 A. 社会关系 B. 社会行为 C. 社会制度 D. 人 7.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 A. 经济制度 B. 家庭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教育制度 8. 工会、学生联合会、妇联等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政治与社会权益利益群体 C. 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D. 以上都不对 9.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泰罗和法约尔 B. 梅奥和西蒙 C. 摩尔斯和洛斯奇 D. 韦伯和麦克雷戈 10. 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 ) A. 夫妻离异 B. 子女离家出走 C. 家庭解组 D. 家庭暴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根据组织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哪几大部门()。 A. 公共部门 B. 私人部门 C. 集体部门 D. 第三部门 E. 特殊部门 2.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显著发展的国家是()。 A. 法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E. 苏联 3.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 A. 行为导向功能 B. 行为协调功能 C. 文化创新功能 D. 宣传引导功能 E. 社会化促进功能 4. 谢尔顿通过对不良少年的观察研究,把人的体态分为三种,分别是 ()。 A. 圆胖型 B. 瘦长型 C. 健壮型 D. 粗壮型 E. 矮小型 5. 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 A. 人口 B. 权力 C. 环境 D. 组织 E. 技术 6. 下列命题中哪些属于人文区位学理论创始人派克的观点?()。 A. 社区的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B. 竞争是社区生活的主导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C. 社区体现了人类生物竞争的本性 D. 社区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E. 技术、文化和社会组织是当地人口适应环境的关键机制 7. 就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 A. 萌芽阶段 B. 开始阶段 C. 起飞阶段 D. 增强阶段 E. 巩固阶段 8. 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 A.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B.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C. 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D.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E.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社会学概论部分答案

思考题(可选5;每题5分×5=25分) 1.全球化是否将导向一种全球文化? 我认为目前来看,说全球化导向一种全球文化还为时尚早。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虽然从目前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作为孤岛而存在是越来越不可能了。人际网络跨越国家边界甚至跨越洲界,构筑了各自出生地和移居国之间的文化关联。这个星球上曾经有数千种语言在流通,而今只有十几种语言居于主导地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完全取而代之。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将被涤荡,而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将取而代之。有证据表明,代表着文化全球化强有力武器的互联网正以多种方式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谐共处,甚至成为增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比如课本上所举到的例子,惠勒对于互联网影响科威特文化的研究指出,科威特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了全球聊天室,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威特文化正在采纳美国的性观念,哪怕只是采纳西方社会男女之间日常关系形态,反而网吧里仍然有男女分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国文化都有其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不太容易仅仅接触了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就轻易转变。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中最终兴起的文化不会是与发达国家如出一辙的,它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跨国公司真的比政府强大吗? 3.如果社会成员之间没有共享的背景假设,社会生活是否可能? 4.电子沟通能够取代面对面互动吗? 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 电子沟通又称E-沟通,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组合而产生的信息交流技术为基础的沟通。它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包括传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它具有很多固有的优势。电子沟通除了具备书面沟通的某些优点外,还具有传递快捷、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因此电子沟通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电子沟通也蕴含着面对面社会互动中不曾发现的大量问题。总的来说,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沟通技术过于局限,不能防止使用者隐藏在虚假的身份背后。这也滋长了欺骗、纵欲、操纵、玩弄感情之类的行径。 从另一方面讲,个体有一种在大家共同在场或者面对面互动情境下与别人相见的需要,即所谓的接近的冲动。人们主动出来参加会面,是因为关于别人如何思考,如何感受,是否真诚,共同在场的情景所能提供的信息比任何电子沟通形式都要丰富的多。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站在那些其决策对我们有重大影响的人面前,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到底在发生些什么,才有把握用我们的观点和真诚打动他们。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面对面互动仍是人类所珍视的。 5.自我认同和我们的社会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根据米德的理论,“主我”指的是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