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企业在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中

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俄语1班冷旭 20114243

从福尔马林炮制的水果,到“掉白块”蒸制的馒头;从地沟油烹调的蔬菜,到苏丹红制作的的辣椒酱;从冠生园陈馅月饼,到金华敌敌畏火腿;从太仓黑心肉松,到广东用双氧水浸泡鱼翅与开心果……

企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社会资源的枯竭,严重的环境污染,安全事故,质量问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些都引起人们的疑虑和反思:企业存在的唯一价值,是否就是利润最大化?换言之,企业除了承担经济责任,创造利润外,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消费者,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这一概念漂洋过海遍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刘俊海教授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的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企业对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

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应预先判定是非、对错、并且积极努力地去追求基本的道德真理。

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纲领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激励因素,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过于强调“效率优先”,导致公司偏执于营利性,结果酿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如文章开篇所说的不择手段的方式毒害消费者的现象;还有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康菲公司蓬莱漏油损害渤海海洋生态等等,无一不与人民群众日常息息相关。公司的诚信度和社会信用度整体在沦丧。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形式的交换关系,都为企业提供某种形式的资源或是贡献,相应的就要求企业满足他们的某种期望。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做出的贡献不同,期望也有所差异。顾客为企业带来收入和利润,他们希望得到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希望物有所值;股东提供了资本,期望得到适当的投资回报;员工贡献了劳动和技能,期望得到适宜的收入、工作满意感、安全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供应商为组织提供输入,期望得到可靠的买主并获得合理的收入,从而获得继续经营的机会;社会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环境和空间,如基础设施、公平竞争的环境等,相应地,它期望能获得可信赖的社会服务,并要求组织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承担责任。企业要想持续获得支持,就应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要求,要将这些要求反映到组织的战略中。

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在毒害了无数无辜幼儿的身体后,这个曾经辉煌的三鹿集团从此黯然地永久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国的企业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

明白企业到底应该承担何种的社会责任,这不是关乎法律的问题,而是一个企业的良心的问题。

地球上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与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二者之间的矛盾越

发尖锐,该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热议的话题。每时每刻地球上都在发着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地质灾害,它们肆意地吞噬着地球上无辜的生灵,给受害国造成无法计数的损失。这一切的发生无一不与人类企图征服地球的欲望有关。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人类不顾一切地发展工业,不计后果的破坏着他们生存所依托的地球。时至今日,才发觉自食其害。、关于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二者存在着必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对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将有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而我国不仅要应对这些共有问题,而且要面对本国国情中,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水土流失等问题。这对我国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树立了严峻考验。从广大企业来看,并不是不做环保工作,而是不够重视,对于日常监管有疏漏。例如,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体污染。双苯厂发生爆炸固然是因为人员工作不到位,造成监管纰漏,对松花江水体造成重大污染。再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公司人员为减少成本谋取暴利而在在其奶制品中添加了三氯氰胺,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很多。如果这些与事件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企业能像关注其经济利益一样,加强社会责任,关注其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反过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会给企业一个再次飞跃的大环境,这样相信企业与生态环境会共同良性发展。

新时期,致力于企业加强社会责任进而促进生态环境与其自身协调发展的论述研究很多,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要实现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确保这项机制的条件就是服务型政府的支持及完善的法律规定。在这一层面的辅助下企业这一内因通过外部支持,提高能效及生产技术,进而以高度社会责任态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因企业不科学发展而恶化的表现

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21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拿不出巨额资金来保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 ,以至于

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目前,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企业对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在环境责任承担方面仍处在被动状态,常常是迫于政府和社会压力,产业链中跨

国企业等合作伙伴的压力之下的非自愿举动,更多地将其看作消耗企业利润的减项,很少看到承担环境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和竞争力 ,不少企业还停留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企业理念阶段,忽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企业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概况

纵观我国传统工业发展道路,整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类征服自然、掠夺资源、改造自然地过程,是一条非可持续发展的工业道路。它破坏了经济与社会、

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当时我们国家在未解决温饱问题努力奋斗,但当时由于缺乏对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的了解,指定了众多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经济的方针路线,结果是许多地方过早的出现了污水横流,烟雾弥漫的“工业病”现象。直到近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分严重,地震、台风、洪水、旱灾、蝗虫等多种灾害不断地肆虐地球上的各个角落 ,给人类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数以亿计。人们才深刻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由于受传统“末端治理”范式的影响,现行的相关法律要求企业遵守相应的环境标准、污染预防与治理的责任就可以了,所以“先污染破坏后治理”就成为了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当然选择,而无法从长远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保护环境。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全球性,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世界问题,全球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生态环境因企业不科学发展而恶化的原因

因企业内部因素而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缺失。企业责任问题错位,缺乏承担责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企业做了政府的事,试图实现各种社会职能,包括学校、公检法、医院、街道社区等等,而政府又去干预企业,做企业的事,造成政府和企业双方的错位。如今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当强化企业责任运动到来之际,由于缺少对企业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的宜传,使得企业未能意识到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自愿地强化这一理念并履行这一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值论的误导,现有会计、税收制度中没有将环境资源消耗计人成本中,企业自然无须从企业成本角度去考虑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经济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理念认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地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兼顾环境责任会违背其原则,带来负面效应。把经济责任作为企业唯一追求的目标,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践踏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缺乏诚信,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经营。

结论与企业政策建议

如果说19世纪是效率的世纪,20世纪是质量与效率比翼齐飞的世纪,那么21世纪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世纪。在要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世纪,企业必须要明确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把环境作为生产经营中优先考虑的事项,将对社会的环境责任与对顾客的质量责任和对自己的经营责任密切结合在一起。

总之,企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如何解决发展与污染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企业管理当中。希望我国企业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成为真正负责的企业公民,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摘要: 人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而核灾难就是最为残酷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展现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今对于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方式。 关键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辩证法核灾难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导致30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绿色和平组织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放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相类似的灾难还有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以及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 核电站的产生与发明本身是为了使得人类社会更加迅速的发展,在依靠能源发展的人类文明中,核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自然界发展相一致,在人类发展的疏忽中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最后还是以灾难的形式反射在人类的身上。在以上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经久不衰且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1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 ,首先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从哲学高度对人类的起源、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的概括 ,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说 :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也说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 ,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1212231 作者简介:王长征,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KZCX -3)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资助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3 王长征 刘 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干预超出了生态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主要是二者的“U ”字形关系,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 态学等学科,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与经济结构等。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以承载力为标准,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关键词 经济;环境;协调;研究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104(2002)0320032205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1],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2],严重地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探求当代经济与环境矛盾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与解决途径便成为关注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对经济与环境作用机理的认识 当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二者的协调关系尤为重要[3]。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一致的[4],而且从任何区域范围来看,可持续发展都要求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5]。反过来说,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6]。协调发展是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协调发展是保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7]。 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在经济起飞初期,环境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环境恶化会得到遏止,并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向好的方面转化。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倒“U ”关系, 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 )曲线[2][8]。许多经验和数据都验证了环境退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种倒“U ”关系的存在[9]。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变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以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可以使“突兀”的倒U 型曲线改变为“平扁”的曲线。如果搞清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可以促使环境质量的转变提前发生[10]。 2 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对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年 第12卷 第3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 T Vol.12 No.3 2002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研究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的必然联系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以对控制、使用水流为目标而建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满足日常生活中供水、航运、防洪、发电等需求。为了控制水流,必然会改变水生态系统,或者将水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当水体在改变的生态系统中或在某种人工环境中脱离了生物群落,自净能力就会降低,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用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水环境的污染也使得水资源有效利用量在减少;严重自然灾害,加剧了供水紧缺,这些都是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这样,如何使水利工程建设既满足人们需求又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它对维持水循环、净化空气、抵御自然灾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持。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长,水土和植被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出现了大面积水土流失、草原严重退化、荒漠化进程加剧、水生生态失衡、生物多样化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水资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并不总是有利的,通常一项工程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重视起来,从项目设计时就考虑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目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对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各类用水需求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结果导致了水污染严重,库区富营养化,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流断流、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大面积超采、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也遇到水污染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调水就会成为调污。北京的两大水库之一的官厅水库,就因为水污染在 1997 年退出城市生活用水体系,造成北京缺水形势更为严峻。所以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的意识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己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论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关键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应当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生态自然环境系统中获取各种资源,加工成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各种文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最大生态系统即生物圈中进行的。生物圈一旦被破坏,自然物质如果出现严重短缺乃至枯竭,就会给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威胁。由此可见,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人们只有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很好地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力才会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发展。因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无论其人口密度大小、资源赋存贫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坏,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发展中国家都要轻得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达。而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滥伐森林、自然生态退化等几乎全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贫穷和经济不发达则是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显然,发展中国家要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有效保护与利用,离开经济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缺陷 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新增长理论,都将生产看作要素投入的函数,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问题则被忽视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要素在生产函数中都近乎于非必需。这些理论都严重忽视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可替代性和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西方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也不例外,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绩考核中主要看GDP指标,忽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研究(一)

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研究(一) 【摘要】本文着重从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入手,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要遵从自然规律,以生态的观念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总结生态型工程建设的发展模式。最后,展望了未来水利工程建设是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结合生态及景观等要求,将防洪、排涝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工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自然生态协调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的必然联系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以对控制、使用水流为目标而建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满足日常生活中供水、航运、防洪、发电等需求。为了控制水流,必然会改变水生态系统,或者将水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当水体在改变的生态系统中或在某种人工环境中脱离了生物群落,自净能力就会降低,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用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水环境的污染也使得水资源有效利用量在减少;严重自然灾害,加剧了供水紧缺,这些都是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这样,如何使水利工程建设既满足人们需求又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它对维持水循环、净化空气、抵御自然灾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持。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长,水土和植被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出现了大面积水土流失、草原严重退化、荒漠化进程加剧、水生生态失衡、生物多样化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水资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并不总是有利的,通常一项工程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重视起来,从项目设计时就考虑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目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对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各类用水需求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结果导致了水污染严重,库区富营养化,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流断流、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大面积超采、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也遇到水污染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调水就会成为调污。北京的两大水库之一的官厅水库,就因为水污染在1997年退出城市生活用水体系,造成北京缺水形势更为严峻。所以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的意识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己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4.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学,是以对水流的控制为目标建造水工建筑物,经过设计计算,保证水工建筑物承载的强度、稳定及耐久性,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等需求,但同时也忽略了水体自身的需求,如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建设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城市水域往往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使河流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生机勃勃的生命。所幸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本理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它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加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经过分配、流通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生产模式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扩大再生产较之简单再生产要求较多的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都是把环境作为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资源这个基础,无论是哪一种生产都将无法进行。保护好环境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遭受污染与破坏的环境必定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总有一定数量的废物排入环境,而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物的机能,利用环境这种机能可以减少人工处理设施的投资与费用。如果保持环境的这种机能,就要危害人类健康,要付出昂贵的处理废物和恢复环境机能的费用,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不论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经济再生产,还

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物,都说明经济发展以环境资料为条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主导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牧童式”的方式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自然界有丰富的资源,人类可以享用,因此,他们对周围的资源索取要求不高,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不大。 当人类逐渐学会经营畜牧业及种植业后,生产方式由游牧生活过渡到耕种土地,实行定居生活时,人类通过各种劳动增加生活资源。这种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是在自然再生产遵循环境的生态规律,不但可以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够使自然再生产实现永续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当今的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中。 工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采掘工业直接面对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富集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照社会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这些都离不开资源。所以工业生产也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是,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目前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两类环境问题,一是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产品;二是废物再生资源化,既可以增加资源,又可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

浅论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工程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解析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就与过失,并反思在工程活动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从而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但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于工程的需求不断膨胀,工程的数目急剧增加。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人们忽视了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入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活动中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社会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三部分 热点4 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二十二)P155]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5·3原创预测卷四)下表示意地处长江下游的合肥市2018年1月2日至8日由强冷空气影响而引起的天气变化统计,完成1~2题。 A.冷气流在此处加强 B.冷气流在此处减速 C.冷气流在此处遇地形阻挡 D.冷气流在此处遇建筑物阻挡 解析:B[冷锋天气,冷气流主动且势力强,若冷气流在此处加强,则天气变化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A错;合肥及周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或建筑物对冷气流的影响不大,C、D错。] 2.在该时段内,同样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的太原市降水量明显偏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 A.暖气团的势力B.冷气团的势力 C.暖气团的湿度D.冷气团的湿度 解析:C[太原市位于北方地区,合肥市位于南方地区,暖气团湿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太原附近,冷气团势力更为强大,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弱;降水量的大小与气团势力强弱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完成3~5题。 3.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 解析:A[夏季绿洲是冷源和水汽源,则近地面风和水汽由绿洲向周边荒漠运动,使绿洲边缘的荒漠大气有一定水汽;荒漠地区近地面水汽若遇到降温,就易使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从而形成逆湿现象。] 4.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解析:B[荒漠地区夜晚降温快而气温低,蒸发弱,水汽更易凝结。] 5.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B[西北干旱区土壤缺水严重,而逆湿现象可以增加土壤或近地面水分,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利于植被恢复,从而减轻风力侵蚀、限制沙漠扩大;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 (2019·广东广州一模)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靠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1.科学技术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面。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