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生产管理新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新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新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新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新理念

在社会大生产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安全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鉴于安全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并落实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促进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也在逐步推进。

第一节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模式

一、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安全问题是伴随着社会生产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的,只要有生产,就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就会有杜绝伤害、保障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的要求。根据国外经验,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是事故高发期。目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安全生产管理进入高风险阶段。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703美元,2006年达到了2042美元。根据“十一五”规划,按现行汇率计算,2010年我国GDP将达到3.2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达到2400美元,第二产业仍是主体。目前我国每年仅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初步测算每年10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达2000亿元,占GDP的2.5%。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体系化管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风险识别、控制与管理,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逐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是可以实现本质安全的。

安全生产管理理念是在社会大生产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安全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从事故学理论的产生、以及后来的风险控制论,直到现在的安全哲学理论、安全逻辑科学、安全法学理论、安全信息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仿生理论、安全文化理论、事故灾变理论等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与安全生产理念相结合,对现代安全与健康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安全系统工程

安全系统工程最早起源于航空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火箭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同时在制作、维护、运用中发生的事故使人们认识到没有“系统安全”的系统是个无用的废物,因此,提出在系统的构思、设计、制作、使用、维护全过程中考虑到安全保障子系统的问题,形成“安全工程”的思想,逐步形成安全系统工程体系。

现代化大生产的细密分工使得人们必须建立一个生产系统才能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使生产具有系统性,随之生产事故也因此具备了系统性,也使生产事故的影响波及于整个生产系统以至于波及社会。生产安全及生产事故的控制管理必须由生产系统中安全保障子系统来负担,即必须从系统性这一点上来处理生产安全问题。所谓系统性,是指生产系统的总体性决定生产安全的总体性,即对事故的总体控制采用四E科学,从法规(Enforcement)、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 ,经济(Economic)方面入手。系统性包括生产系统内外的各种关联性。这些关联性包括了复杂性、非线性、模糊性、随机性等特性。这些关联性必须得到很好的协调,否则将产生内部或外部的冲突而发生事故。

2、安全经济学

安全经济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生产安全中的经济关系、经济形式,分析并阐述安全生产投资、安全生产效益、安全生产事故损失的数量与变化,从而在人、财产、安全三方面取得最佳效益,研究用经济手段调整与生产事故有关的各种关系及人的活动,从而对生产事故实现最优控制。

安全经济学将安全状态划分为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绝对安全观认为:安全就是无事故,无危险。但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相对安全观认为:安全是指客体或系统对人类造成的可能的危害低于人类所能允许的承受限度的存在状态。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劳伦斯教授在稳定性和风险管理国际会议的论文观点认为:“安全就是被判断为不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性,也就是指没有受到伤害或危害,或损坏概率低的通常术语。”即安全是相对危险而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即意味着人员和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

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是事故发生、预警、预防中的经济关系,对生产事故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安全有两大经济功能:第一,安全能直接减轻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给人、社会和自然造成的损害,实现保护人类财富、减少无益消耗和损失的功能;第二,安全能保障劳动条件和维护经济增值过程,实现其间接为社会增值的功能。安全经济学研究经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发现生产安全是有经济效益的。这个效益包括企业自身安全生产所产出的效益以及对社会的安全作用而提供的社会效益。生产安全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与产品产生利润的时间规律有所不同。对产品而言,只要产品售出,利润即产生,而生产安全的投入一般分为投资无利期、微利期、持续强利期、利益萎缩期、失效期五个时期。

当安全投入量为零时,无安全可言或完全处于自然状态。投入量越大,安全度越高。一般而言,安全投入量与安全程度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投入量的加大,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量所提高的安全度是递减的。在安全经济学中为了考察生产安全与经济增益之间的关系,综合上述两层关系推出安全程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产事故产生损失,称之为负效益,生产安全使之避免损失,负效益的减少与效益的增加等效。当安全程度为1时,即绝对安全,不存在生产事故损失。当安全程度为0时,无丝毫安全可言,此时损失极大。一般而言,损失额随安全程度的变化是指数型的,显然,要求的安全程度越高需要的经济投入越多,即安全标准越高,安全成本越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他们的关系是指数型的。安全利润曲线表明,对一个生产系统而言,太低的安全度不仅带来对人和环境以及社会的伤害,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理的。但追求极高的安全度,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此时的安全成本可能达到负担不起的水准上。

依据抽样调查安全生产基本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安全生产贡献率大约是3%。而实际不同行业由于危险性及安全生产作用的不同,其经济的贡献也不一样,高危险行业则高达7%。在安全经济学上,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即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工业实践中,还可以得到一个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则”,即设计时考虑1分的安全性,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效果。

3、行为安全理论

根据国外的专家对事故的统计表明,事故中98%的原因是人为的,而只有2%的事故是自然的,即人的不正常行为,导致了事故的后果。如果人们在生产中能够按照理性进行工作,排除利益和其他外界环境的干扰,人为的不利因素将会在事故中不复存在,生产安全就成为了现实。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若能把握职工及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及其原因的话,无疑是有利于采取主动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预防的效果。行为安全理论正是据此产生,它是生产安全实践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安全科学和心理学、决策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交叉性、边缘性的新兴理论。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行为主体的认识行为和决策过程,并以这种对决策心理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去探讨人们行为的微观过程,从而能很好的解释安全事故的原因所在。

从生产事故统计可知,绝大多数的事故是人为造成的,而只有少量的事故是自然事故,所以安全的监督监察应加大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察,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条款,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行为理性化操作。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则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4、事故致因理论

美国20世纪50年代统计,在75000件伤亡事故中,天灾占2%,即98%的可以预防的。在可以防止的全部事故中,从人的系列分析,由于人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全部事故占88%,与不安全行为无关的占12%;从物的系列分析,属于机械不安全状态和物质危害所造成的事故占78%。日本1969年制造业歇工八天以上的事故中,因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占86%;因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产生的占14%。日本1997年使制造工业歇工四天以上的104638件事故统计表明,从人的系列分析,属于不安全行为的为98910件,占94.5%;不属于不安全行为的占5.5%;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的事故为87317件,占83.5%,不属于不安全状态的占16.5%。在人的连锁系列中,不安全行为是基于生理、心理和动作几个方面而产生的;后者又取决于遗传、社会环境。人有行动自由性生产劳动易受环境条件所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因而易于发生误动作。人同机器相比,因易于自由行动,故其可靠性差。但是,正因为人有行动自由性,才能使人具有积极研究安全生产手段的特有功能。

生产现场包含着来自人和物两方面的多种隐患,为确保安全作业,就必须分析和查清隐患,并加以消除,将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做到预防为主。在多数情况下,由于企业管理不善,使工人缺乏教育和训练或者机械设备缺乏维护、检修以及安全装置不完备,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人与物两因素又互为因果。如有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进设备出现不安全状态。但从构成伤亡事故的人与物两方面来看,人的失误占绝对的地位,即使某类伤亡事故完全来自于机械或物质的危害,但机械还是由人设计和操纵的,物也是由人支配的。从设计开始,经过现场的种种加工程序,直到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各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事故发生的原因有:设计上的缺陷:设计中产生的事故隐患;制造上的缺陷:包括使用材料的缺陷及加工方法、工艺和技能上的缺陷;维修、保养和使用上的缺陷:机械系统随着时间的延续,产生磨损、耗伤、腐蚀等故障,致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高;使用时超过机械的定额负荷,操作技术不熟练以及缺乏安全作业的技巧等都能导致不安全状态,增长了机械伤人的可能性。人和物轨迹相交的时间和地点,就是发生伤亡事故的“时空”。若排除了机械设备或处理危险物质过程中的人的隐患,消除了人的疏忽,则两个连锁系列进行的方向发生了转变,事故系列的连锁中断,两系列运动轨迹则不能相交,危险就不会出现,即可达到安全生产。从这一意义上说,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人的教育培训,提高人的素质,是消除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直接有效办法;建立安全装备保障体系,对危险和重要装备进行安全认证以及加强在用设备的管理,是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有效措施。

由此可见,事故是多重原因决定的,任何特定事故都具有若干事件和情况联合存在或同时发生的特点。构成事故最基本因素有人、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事故不是在真空之中,它总是与某种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社会因素以及各级管理机构等有关诸因素紧密相联系的。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所有的复杂相互关系,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二、国外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鉴于安全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并确实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促进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国外安全法规十分完备,具有很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适时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以正确调整各种关系。在20世纪年代和70年代期间,美国政府除了管理价格和企业标准外,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保护安全、健康和环境,国家试图通过越来越严格的社会管制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在政府监管方面,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体上具有立法和执法分开、依法设立机构、机构相对集中的特点。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统一由一个机构管理,事故调查处理机构集中由权威机构来承担。如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督管理由劳工部负责,劳工部设立职业安全与健康局和矿业安全与健康局,交通运输安全则由其他监察等机构负责,与道路交通有关的是警察局、交通局、车检所,他们都是独立的政府部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National Trans-Potation Safety Board)是1972年由国会成立的运输事故调查机构,不是政府的运输部门,每年预算由国会直接拨款,与政府部门没有资金上的任何关系,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核心部门是事故调查办公室和事故善后办公室,分别负责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运输行业的事故调查以及事故善后工作。英国现行的健康与安全监管体制,是依据1974年颁布的《工业场所健康与安全法》建立起来的。英联邦健康与安全委员会(HSC),是相对独立的机构,主席由政府任命,9位副主席分别由企业业主、工会和有关独立中介机构各3名代表组成。该委员会的宗旨是使从事危险工作的经营者负责保护工人和公众免受相关危害,其主要职能是健康与安全方面的立法及法律的修订工作、保护工人健康安全和保障工人福利、保护公众不受因工作导致的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影响、监控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使用和储存安全、资助健康与安全方面的科研和培训,并提供相关服务。英国健康与安全委员会下设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SE),对危险性行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实行国家监察、垂直管理,是相对独立的健康与安全行政执法机构。

在政府财政支持方面,发达国家也普遍加大对安全生产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使安全生产保障有足够的、长期的、稳定的财政资金投人,以保证安全生产作为公益性的工作予以支持。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 2001财政年度的经费为4.26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各项工作。美国矿山安全健康监察局财政拨款大约2亿美元,其中一半左右用于矿山安全和健康技术保障。联邦政府向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提供的资金支持也达到2.12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国的26个州还分别有自己的经费投人,如阿拉斯加州2000年度在职业安全方面的投人为262.2万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投人131.1万美元。英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主要由安全健康委员会(HSC)和安全健康执行局(HSE)负责管理,2001/2002年度,实际由HSE执行完成的经费为2.027亿英镑。澳大利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安全科技工作,1985年煤炭科研经费为3710万美元,1995年增加到6140万美元,经费大部分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日、韩、泰等国的安全科研机构都会从国家得到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

在技术保障方面,国外普遍建立了较完备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应用先进的现代信息传输系统,公布相关安全信息和技术支持内容,以促进各种新技术迅速在现场得到推广,加强了技术与实践的结合。美国安全技术科学研究研发工作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研究与发展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咨询机构四部分组成。较大的公司一般设有研究与发展部;高等院校按政府合同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此外,还有一支重要的研究与开发力量,即各类民间科技咨询公司。以矿山安全技术支持体系为例,美国矿山安全技术支持体系以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MSHA)匹兹堡安全健康技术中心、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为主体,其它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介机构也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匹兹堡安全健康技术中心在围绕MSHA的职能范围,为日常安全监察、事故救灾处理和调查职能提供各种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注意为矿山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除获得联邦政府科研拨款外,还建立了全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计划(NORA),吸收了500家公司、机构和个人提供的资助和委托项目资金。

在装备保障方面,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设备安全认证体系。美国矿山设备材料安全认证由MSHA技术保障司下属认证中心负责。美国《联邦法典》“矿产资源”卷对认证标准、技术要求和认证申请程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法国职业安全与卫生,实行双元制监察体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设16个地区监察机构并建有16个测量实验室。法国矿山设备安全监察执行欧盟的《机械安全指令》(Directives98/37/EC ),并实行CE安全标志。除CE标志外,法国政府和欧盟其它成员国还要求对某些特别危险设备如木工机械、矿山设备、冲压机等机械设备的制造厂进行质量管

理体系认证和产品型式安全认证。欧盟各成员国都认可了这类第三方认证机构;荷兰执行欧盟的《机器设备安全指令》,低风险设备或产品由制造商自己认证,高风险设备或产品由授权的认证机构认证。法律要求强制性认证的机器设备或产品,必须由就业与社会事务部指定的机构进行检测和认证。

在信息保障方面,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信息还是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重要。发达国家采用Internet网作为技术平台进行技术交流,优点突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消除了传统技术交流方式的欠缺之处。美国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MSHA)设置了项目评估与信息资源司,对相应的信息给以管理。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共有2000多名安全监察人员,主要通过信息网络对全国2000多个煤矿的安全监察执法进行管理;通过跨地区分支机构和地区办事处采集第一时间的事故隐患,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对灾害事故救护也大量采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数据库、视频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救护效率。MSHA认证中心将所有被认证的产品用文件方式通过Internet网公布,读者可以任意下载。

在安全技术培训体系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建立有较完备的安全培训机构,也确实重视和加强安全技术培训的监督管理,使其为安全生产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如美国就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制约保障机制。美国安全与健康监察局负责技术培训的部门是教育、政策与发展司,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为促进全国安全和健康而制订的安全与健康教育及培训方案,并实施州拨款计划,每年培训经费大约1000万美元。美国安全与健康监察局还充分利用Internet建立远程安全培训体系,充分利用MSHA的安全培训环境,提高安全技术培训的时效性。为了保证从业人员必备的安全素质,国外对从业人员安全资格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法定的认证程序。在英国,成为一名正式矿工前后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地面培训知识、井下知识培训、生产实习和实际操作等多个环节,并必须取得采矿合格证书。在德国,矿长必须由现职工程师提拔,26岁以上,持有采矿毕业证书和国家高级采矿学位证书,通过采矿资格审查委员会采矿法的考试和采矿工程师学会准会员考试部门的考试。技术工人必须为正式职工,再经过3年的学习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技工证书。

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传媒,采用各种手段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在美国,一些安全教育资源(影视片、资料、书籍等)免费提供。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已开始大量利用网络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和远程安全技术培训。国外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普遍很强,是国外长期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结果。

在事故应急救援方面,体系非常完整。在工业发达国家,应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危机处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把应急救援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事故应急救援已成为维持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例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包括应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应急队伍、资源保障和公民知情权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建立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SEMS)方向发展,使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国外对各类事故事件的应急救援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对应急管理的集中程度,各国应急体制基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高度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上的高度集中,成立了专门负责规划、协调应急工作的政府部门,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和俄罗斯;第二、相对集中,分类统一。国家设有专门的常设机构,负责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但不同部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分属各部门进行管理,代表性的国家有日本等;第三、地方、部门分散管理。国家层面没有专门的常设机构,应急管理以地方政府或国家部门为主,各地方、各部门按照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预案等要求维系应急机制的通畅。一些法律健全的小国多采用这种方式,如瑞士等。应该说,发达国家

的安全生产管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日趋成熟,这些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模式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二节国内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介绍

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安全生产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安全生产被视为生产的一部分,强调“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后,安全生产工作曾被作为政府“市场监管”或“社会管理”职能之一。党的十六大以后,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安全生产被视为事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头等大事,被不断予以加强。近年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强化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力度。逐步树立了“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事故是最大的浪费”观念,使安全工作从防范工伤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员工生命价值的尊重,促进了员工自身价值提升的实现。

长期以来,广大施工企业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列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首,始终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围绕“三全”(即:全员管理、全过程控制、全方位预防)和“三个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的管理方式,通过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和各类安全生产竞赛,深入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现场安全检查和危险作业审批监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基本实现了全体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转变,有效地减少和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传统安全管理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围绕和处理“人是最大的安全隐患”这一课题,从主动安全着手,建立了一套安全管理理念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管理绩效。

综观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历史,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凸显期,也是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走过这一时期,英国用了7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26年。因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安全发展指导思想的提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产物,将会使安全生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最欠缺的不是制度和措施,也不是方法手段,而恰恰是安全管理理念创新动力的缺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念比方法和手段更重要。而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只有切实解决人的隐患,实施主动安全,才能真正确保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运行。

二、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在安全生产管理领域构建了一个以政府部门、企业和生产项目各方现场安全管理相结合的安全管理系统。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和条例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强制性约束;第二个层面是鼓励企业通过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使企业的安全管理走向国际化、标准化。第三个层面是具体生产项目各方的现场安全管理,结合现场情况,各参与方通过安全生产要素管理,群众参与监督,使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国务院2004年1月9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该《决定》指出:要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1.政府统一领导。指国务院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进行的

综合和专业的管理。主要是监督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预防和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现象。

2.部门依法监管。指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制定建设行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对建设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指导企业搞好安全生产。

3.企业全面负责。指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同时也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所有有关单位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和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4.群众参与监督。指群众组织和劳动者个人对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工会是代表群众的主要组织,工会有权对危害职工健康安全的现象提出意见、进行抵制,也有权越级控告,工会也担负着教育劳动者遵章守纪的责任。

5.社会广泛支持。指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三、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广为采用

(一)严密有效的安全生产组织制度保障体系

作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安全生产的制度保证,是法制、体制和机制相互结合的体系,是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项手段的综合运用。安全生产的制度保证,容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建设,监管体制、应急救援体制的完善,以及一系列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的推广实施等诸多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活动规模急剧扩大;一方面安全法制尚不健全,安全监管机制不尽完善,安全基础薄弱,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这样的客观实际,更加要求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否则特别容易导致重特大事故多发,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为了有效实施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所建立的用以规范、指导、协调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管理和工作行为的规章体系。是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实行和运转的依据和方法。它是生产经营单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满足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同时,还要和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紧密联系,达到有效控制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目的。因此,生产经营单位从主要负责人到所有从业人员都必须按照安全组织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自己的生产、工作。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设有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总经理担任委员会主任。公司和二级生产单位设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项目设有专兼职安全员。同时,在各层次还设有劳动保护监督员、青年安全监督岗等安全监督人员。各级安委会的职责较为明确。

(二)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的安全生产监督保障体系

实行安全监督管理层次化,明确各级安全监控的职责,能促进安全自主管理的深入。目前,多数施工企业明确了安全监督管理实行“三级安全监控”,即组成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三层安全监管体系。公司检查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自检自查结果及落实,同时抽查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项目部监督检查班组和岗位的安全工作、现场的安全文明生产的监督落实。

1.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多数施工企业在坚持“日常安全巡视检查、特种设备检查、节假日前安全检查、季度安全检查以及交通消防安全检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专项的安全检查,如:交叉安全检查、每月重点安全检查。同时,实行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监督检查月报表制度,2.严格执行危险作业审批、监护以及确认制度。针对危险作业容易发生事故的特点,将危险作业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凡达到一定级别的危险作业分别由公司、项目部和班组审批和现场监护。审批认可后的安全措施,要求参与作业人员集中学习讨论,并签名认可,保证了各类危险作业中不发生事故。

3.加强舆论监督,发挥群众监督参与作用。为了体现安全工作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使广大职工及其家属参与到安全工作中,营造一个声势浩大的安全氛围,开展诸如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将收集的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安全制度、违章事故等及时告知企业员工等。

(三)强制性的安全生产投入保障体系

安全是需要投入的,并且也会有很高的产出和良好的社会影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保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更明确地规定: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施工单位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

这些法律和条例的出台,对企业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保障安全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监控地投入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事故应急救援和响应保障体系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原则。然而无论预防工作如何周密,事故和灾害总是难以根本杜绝。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或灾害的损失,应付紧急情况,施工企业建立了一套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针对施工中危险因素较多且为野外露天作业,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台风、地震、雷雨、洪水、潮汐、泥石流等均有可能对工程施工人员、工程施工设备乃至工程本身的安全造成威胁,施工企业普遍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积极推动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我国推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标准,即: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28001-2001)。该标准充分体现了管理的系统性、先进性、持续改进性、预防性以及全过程控制。可以说是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水平,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由五大功能块组成,即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而每一功能块又是由若干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组织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并为实现这一方针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按照认可的体系要求运作;要求组织按照体系规定的手册、程序、作业文件进行操作和维护,从而保证操作和维护规范化,满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并尽量符合建议性要求。

四、“科技兴安”的思想广为认同

实现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安全技术,是为发现并掌握因工伤亡事故发生的规律,控制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防止人身事故而研究采取的专门的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是以防止生产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的发生为主攻目标的。因此,可以看出安全技术是以最基础、最本质、最直接的方法,来保证安全生产的。

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就是为了控制或消除施工生产现场,包括施工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内的可能对相关人员构成危害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而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各项施工生产任务安全顺利地完成。目前,施工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基本上贯穿到了施工的全过程。即:在投标工作中考虑施工方案的安全可行性和用于安全技术管理与实施的预算,要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危险源

的辨识和评价,制定初步的控制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并加以控制;在施工结束时,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文件、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和归档,以备查证有关问题。

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可以分为安全技术规程、标准和落实安全技术规程、标准的手段、办法和有关工作流程的规定两大部分。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标准是施工企业实施安全技术管理的主要依据。

应该承认,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这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安全生产科技含量低有直接关系。差距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的科技设施相对落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相对不快等。

要发挥技术支撑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保障作用,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兴安”思想。科学技术是安全生产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凡是安全科技先进的地方和企业事故就少,安全生产形势也较为稳定;凡是安全科技落后的地方和企业事故就多,安全生产形势也被动。五、加强了教育培训,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得到提高

大量事实表明,意识淡薄和愚昧无知正成为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一个烟头,一次打盹,一回脱岗,一个指头摁错了开关,都可能酿成惊天大祸。因此,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作为加大安全生产治本力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中都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入矿山、建筑等高风险、重体力劳动行业和领域。3000多万建筑工人中,八成左右为农民工。据统计,在农民工中,文盲与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占29%,高中以上仅占13%。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引发的。如果从业人员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掌握了过硬的安全技能,他就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去影响和带动同事、家人、朋友,共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遵章守纪。“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涓涓细流,终究会汇成“人人事事保安全”的滚滚洪流。

按照1997年5月4日,建设部建教[1997]83号文《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建筑业企业职工必须定期接受安全培训教育,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培训对象是: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主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和企业总工程师;项目经理(独立承包工程负责人、施工队长);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企业特种作业人员(主要包括电工、焊工、架子工、司炉工、爆破工、机械操作工、场内各种移动式机械设备的驾驶人员、起重工、吊车司机及信号指挥人员、人货两用电梯司机等)企业新进场的从业人员;重新上岗的待岗、转岗、换岗、复工人员;企业其他的所有从业人员。

按照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建筑业企业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30学时;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除按照建教(1991)522号文《建设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岗位合格证书并持证上岗外,每年还必须接受安全专业技术业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通过培训教育,上述人员应当掌握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了解、掌握有关安全生产责任制、技术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掌握本单位主要设备及其安全防护装置、设施的构造、性能、作用等;掌握有关处理因工伤亡事故和紧急救护的知识;了解、掌握有关劳动保护用品、用具的使用与管理的知识;了解与本单位相关的典型事故案例及其事故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掌握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等。

六、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强化目标管理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制度。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级领导以及各类从业人员安全职责和履行职责的程序以及约束机制。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也就是说:生产经营单位不

建立、不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都属于违法行为,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就是犯罪。

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多数施工企业的做法是:在由总经理任主任,主管生产、安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任副主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所属项目经理任组员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协调落实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决议,开展安全管理活动,检查指导各项目经理部安全领导小组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工作,处理日常工作。项目经理部建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主管生产、安全副经理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所属工区主任或工班长任组员的安全领导小组,用以计划和决策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并专门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本项目内,牵头组织落实安全规章制度,贯彻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决议,检查指导各工区、工班兼职安全员的工作,处理日常工作。

为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持续性,许多施工企业在建立长效机制上,积极探索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推广提取安全费用和风险抵押金、加大事故赔偿力度三项政策。强制企业加入工伤保险,推动高危行业加入意外伤害险、雇主责任险等保险。行政手段上,落实两个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政绩、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分解控制指标。

安全目标管理就是企业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按照规定的目标体系,展开目标,发挥所属单位、领导以及全体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对实施过程实行以自我控制为主的一种管理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是管理中的管理。

安全目标管理,强调安全管理的结果。要求按既定的目标(结果)开展安全管理活动,一切决策(包括经营决策、管理决策、技术决策)都必须以实现目标为准绳。

安全目标管理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一个纵横方向都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层层、人人在计划期间内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实行的以自我控制为主的安全管理活动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需承担的安全责任、义务和工作任务。

安全目标管理随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持久地进行。并按照PDCA往复循环,每一次新的循环都是在上次循环的基础上进行,使安全管理水平按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不断有所提高。

安全目标管理是通过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把“以作业技术为中心”和“以人的因素为中心”两种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目标管理中,目标的设定是目标责任者本人,由于人的固有的自尊心和进取精神,促使目标责任者自觉担负着更大的责任感。

安全目标管理是通过不断对上一计划期的目标达成结果的测定与评价,使各级目标责任者通过对目标达成的反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去追求新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新目标而采取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安全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是考核与评价的前提,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考评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推进下一计划期的安全目标管理活动。

检查方式有自我检查和上级检查两种。自我检查可以随时进行,上级检查一般在目标完成后或者在月、季、年终,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检查。检查要实事求是地坚持既定目标的标准,以便为后来的目标评价打下良好基础。

一般在一个循环周期结束后,必须对目标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使达标者更加增强信心,没有达标者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推进安全目标管理不断向前滚动。

对于目标评定工作,一般包括各执行层次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汇总,存在各类问题汇总,目标管理的思路和办法的优劣等内容。

第三节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信息系统, 为本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对于改进和创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方式和手段,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效率,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大幅度减少人员伤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历来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及与信息化的关系。《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机制,推动安全发展”。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的内容。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也已将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列为“金安”工程,“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计划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投资估算为47亿元。《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到2010年,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为了完成安全生产“十一五”的主要任务,信息化是强有力的支撑手段和重要保障,因此将“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列为安全生产“十一五”的重点工程之一,同时,在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工程、法规、标准及安全文化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中,信息化工程建设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十一五”期间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信息化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应急救援指挥和行业安全管理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将会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十五”期间,随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各级机构逐步建立,也逐步开展了安全生产监管和监察信息化基础性、起步性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信息网络基础、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应用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对全国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和应急救援工作发挥出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由于各级机构组建不久,经费投入较少,各地、各级机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一些行业信息化实际状况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信息化的基础资源(包括网络设施和数据资源)难以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所以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目前仍然存在安全生产情况不明、反应不快,不能科学、快捷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监管、监察、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由于安全生产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党和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和应急救援指挥以及行业安全管理的实际要求,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还没有形成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到省、地、县各级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实施安全监管和安全监察、应急救援管理和指挥协调工作的信息网络资源;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适应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的信息装备和通讯手段。

2、还没有建设全国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应急救援以及煤炭行业安全管理的基础资源数据库。

3、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全国统一的、运行可靠的为各级实施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应急救援以及行业安全管理业务所需的共用共享的应用系统。

4、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能够统领全局的、普遍适用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及应急救援信息系统、行业安全管理业务所需的建设、管理及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安全生产各级机构之间,安全生产领域与社会相关领域和部门之间尚未建立基础信息的共享机制,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社会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5、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各级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尤其是地、县级机构普遍存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6、各级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刚刚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资金投入较少,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与国内其他部委或行业相比差距

较大,与国外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7、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安全救护、检测检验等技术支撑体系的信息化也是刚刚起步,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安全生产信息体系的建设中来。

8、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级机构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综合协调机构,因此,难以形成全国统一有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保障机制。

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另一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推进和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科学化管理与国外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近几年来,我国的许多企业开始引进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国内许多大型企业的大型或者特大型项目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但能够有效运行的并不多。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结果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除了CAD等基础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之外,现阶段企业信息化涉及到管理信息化层面运用均不理想,并没有在整体上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工程建设行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个别国有大型企业开始这方面的立项和建设外,大部分企业和项目一般采用项目信息管理软件中的安全控制子系统和风险控制子系统对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其功能主要针对项目中的安全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包括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安全施工法规、安全生产交底记录、安全生产施工会议记录、安全生产监理检查记录以及安全信息的发布等,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统一的、运行可靠的;为各级实施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监察、应急救援以及行业安全管理业务所需的共用共享的应用系统,局限性很大。同时,企业缺乏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目标不明确,缺乏高水平的安全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复合型人材,缺乏规范的信息化安全生产管理业务流程。

二、安全生产信息化基本原则和目标

1、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基本原则

按照《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要求, 安全生产“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急用先行;注重实效,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1)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从安全生产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和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信息化建设,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合理界定建设规模和内容,分步实施,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实行分类指导,分级建设,稳步推进,在重点项目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促进领域内的信息化协调发展。

(2) 需求主导,急用先行:紧密结合安全生产领域发展需求,立足企业、公众和政府机关的相关业务需要,重点建设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业务中需求紧迫、业务关联度高、条件具备、综合效益好的应用项目,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3) 注重实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以业务为主线,以核心部门数据为基础,按照“一数一源、共建共用”方式, 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协同,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已有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基础数据库资源、充分利用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以及其他部门已有数据库资源,加大信息整合与共享;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并提供标准接口,实现信息共享。

(4)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评价和信息发布技术标准,强化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管理的要求,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推进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跨密级、跨安全等级的应用。

2、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

系统以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建立,保证系统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遵循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施工设计和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规范,编制规范的行业信息编码,运行后可提交规范的技术成果。

(2)实用性原则

最大限度满足项目安全生产和施工管理的业务要求是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系统按照实际的需要进行功能定制,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实现切实必要的功能,使每个功能方便易用。

(3)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在保证各项功能完满实现的基础上,以最好的性能价格比配置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界面友好,用户易学易懂,操作简单、灵活。

(4)可扩展性和开发性原则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接口和方便的二次开发工具,便于系统不断地扩充、求精和完善;系统在输出方面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进行各种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

(5)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系统应采用严格的安全措施,设置多级安全机制,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3、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目标

围绕国家电子政务“三网一库”的基本架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实现全国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资源专网;建设供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共用共享,实施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煤炭行业安全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的数据库群和应用系统,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建立和完善电子办公系统功能,不断推进各级机构应用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日常办公效率。建立和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机构的政府网站,提高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网上互动的效果。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煤炭行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4、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

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计算性能和优秀的数据管理能力,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投资控制,提高工作效率,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有利的工具,实现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建设管理的各项业务处理信息化、网络化。具体的功能目标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1)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的巨大潜力,利用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管理人员组成完整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建设管理的各项业务处理信息化、网络化。

(2) 为公路安全生产建设提供一个高效、快速、集成化的管理信息平台,规范项目安全生产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公路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的新台阶。

(3) 提供功能完善的集成化业务信息处理系统,使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者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管理,通过综合实施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来有效的控制项目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4) 充分实现数据、信息处理自动化、规范化,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的严密整合,为项目建设管理者快速、准确、全面地提供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实现项目的全程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5) 实现工程建设的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项目业主、监理和企业项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保证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业务数据库的动态一致,实现各类数据流的实时传输、自动汇总和各种业务的协调合作,使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相关数

据,实现“无纸化交流”。

(6) 实现用户内部信息的网上共享和交流,不仅能够实现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公文传递,还能够完成公文批阅之类的工作流程,协同完成工作事务,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领导决策。

(7) 通过基于B/S结构的综合查询功能,为领导提供一个先进的决策分析工具,无论上级领导身在何处,都随时可通过Internet访问查询业务数据,实现先进的移动办公。

(8) 实现网络数据交换。各级单位、各部门之间可通过网络进行项目数据传输、统计也可通过网络互传数据文件。

(9) 实现以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为主、辅助以相关信息管理内容,保证系统内容全面实用。

(10) 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的网络化。系统能够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处理。建立高速公路安全生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其数据项不仅能满足当前管理需要并能考虑其发展需求。

(11)选用的开发模式应能使整个系统界面及提示信息友好,方便用户使用;易于开发人员维护和扩展。

三、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模块

1、系统设计与组织结构

系统设计应包括各种模型的建立、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查询系统的建立、辅助系统的生成、分析系统的建立、图形显示、帮助文件的提供等。包括企业基本数据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文件管理、安全检查、专项安全生产技术方案、应急预案、风险管理、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查询、安全生产数据报送及信息发布等,通过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可以进行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工作,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数字平台。

系统应立足于项目的安全生产建设管理,其业务范围涵盖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项目业主、监理和企业项目各方,集成公路项目建设企业基本数据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文件管理、安全检查、专项安全生产技术方案、应急预案、风险管理、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查询、安全生产数据报送及信息发布等各项业务,通过办公自动化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之间,实现异地自动化管理的功能,为公路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管理信息,实现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真正的全程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2、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可以包括企业基本数据管理、机构人员与职责、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文件管理、安全检查、特种设备管理、应急预案、风险管理、危险源管理、消防管理、易燃易爆物品和危险化学物品管理、专项安全生产技术方案、环境控制、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查询、安全生产数据报送、信息发布和系统维护等内容。系统开发时可以根据企业要求和项目管理特点选择适当的相关功能。

(1) 企业基本数据管理

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输入、输出和维护等功能,包括企业所属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承接项目情况和所在地等项内容, 帮助企业在项目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控制体系。这个管理控制体系可以结合现有的企业管理和业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和项目全周期的管理控制,形成正确决策和高效工作的模式。

(2) 机构人员与职责

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及其机构职责分工等信息进行管理,以便设定目标管理和落实责任到人。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及建设行业企业特点,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发展管理,创造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优势,达成项目式与集团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力资源管理从项目管理实际问题出发,动态适应项目与企业组织的多变性、地域的广泛性,实现人力资源

的组织管理、人事信息、人力资源计划、招聘管理、人事事务、工资福利、考核管理、技术培训等。系统应充分考虑企业机构与项目组织人员的协调与统一,优化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并针对工程项目管理特点而设置KPI(关键绩效指标),充分体现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内部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及时整改各种安全事故隐患以及日常的安全生产检查。

(3)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施工单位的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施工船舶作业人员、爆破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超重信号工、电工、焊工等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企业应对各类特种作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安全培训、作业种类、技能等级、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管理。

(4) 安全教育和培训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指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并将这种教育和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以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减少、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各种措施。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对新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基本教育制度。培训制度主要包括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对作业人员的培训。主要用于安全内容的企业内外培训,包括企业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新职工和特殊工种的培训发证管理。

(5)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逐步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进行规范化管理,帮助企业对OSHMS的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建立体系、如何编写体系文件、如何进行体系认证等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建立每个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档案。系统还应实现贯标与评审过程的在线控制和执行管理,通过系统的多方参与和数据共享能力进行贯标过程的互动执行。系统还应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处理能力,将各个应用模块产生的数据和文件集中并运用到贯标管理过程中,提高贯标过程中的文件处理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6) 文件管理

主要用于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程、规范、标准、通知、报告、培训材料等文件的处理。长期以来建设企业往往由于对施工过程、设备及管理档案等资料的把控不严,给项目的后期运营带来了相关的风险,当出现资料缺乏情况时,又无法追溯源头,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系统针对于建设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助建立各自的工程资料库,在技术上实现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的流程化管理。一方面以项目为单位,通过界定项目周期阶段性及专业属性的区别,存档项目前、中、后期工程相关资料;另一方面结合流程审批功能,提供编制、标注、收发、归档、借阅及追踪的项目工程资料管理应用。该功能可以提高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7) 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包括上级安全检查和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现场检查。对安全检查内容(检查记录表、检查标题、组织单位、负责人、检查时间、记录人、纠正内容纪要)进行登记管理。并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监督,以达到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对整个项目中的安全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包括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安全施工法规、安全生产交底记录、安全生产施工会议记录、安全生产监理检查记录以及安全信息的发布等。系统应提供安全文件管理、安全目标、安全作业以及安全事务记录等功能,行业企业可以基于自身的实际安全管理控制的实施情况,可以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安全量化目标和标准,针对实际项

目工作分解情况,建立相关任务的指导性文件、控制点区分与评估、安全隐患识别与登记。系统结合工作分解建立安全过程控制,针对于项目安全控制的需要进行控制计划制定,按照行业规范及企业标准性安全文件进行登记、存档及分解,基于实际操作进行登记和处理,包括安全事故和安全事件;其次经过项目实际操作积累,改进和优化执行措施及相关准则,形成安全知识库,不断改进与创新,实现安全施工。

(8) 特种设备管理

特种设备管理是用来对企业使用的特种设备、工艺装置等进行登记管理,如压力容器、电梯、锅炉、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客运索道、机动车辆等设备的安全状况。系统应运用先进的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以机械设备的生命周期为管理基础,规范设备管理的操作过程,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设备管理体系,实现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全面科学的优化管理,优化企业机械设备资源,提高设备可利用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和维护成本,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配置,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率,实现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经营生产,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系统以项目进度计划为基础,通过强大的计划功能,细致周密的功能设置,使得机械设备的管理融入项目管理过程,提高了项目协同运作的效率。

(9) 应急预案

帮助企业制定和管理应急预案,其主要内容:应急预案名称、应急预案具体内容、应急预案程序与组织机构图,指导企业对潜在的紧急情况采取预案措施,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反映程序,包括可能的事故性质和后果、与外部机构的联系、报警及联络步骤、应急指挥的组织机构、应急措施等。

(10)风险管理

能有效分析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事故风险,通过定性、定量等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来帮助企业客观、系统地认识企业安全生产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大小,从而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实施有效风险控制及管理措施,提高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能力。

(11) 危险源管理

应包括危险源的分类、危险源的识别, 危险源的分类可以按诱发危险和有害因素失控的条件、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引起的事故类型、职业健康等进行分类, 识别施工现场危险源方法有许多,如现场调查、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现场调查法是安全管理人员采取的主要方法。根据危险源的分类,系统帮助企业按照不同类别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对危险源进行普查建档登记,并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制定企业和项目相应的应急预案。

(12) 消防、易燃易爆物品和危险化学物品管理

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消防器材和危险化学品数据库,包括一些常见的危化物品的相关信息,企业现有危化物品的使用情况及一些危化物品常识。

(13) 专项安全生产技术方案

按照国家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规程的要求,编制专项安全生产技术方案, 从技术上采取措施,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危害。在工程施工中,具体针对工程项目特点、环境条件、劳动组织、作业方法、施工机械、供电设施等制定确保安全施工的措施。建立专项安全生产技术方案数据库。

(14) 环境控制

根据环保总局出台的建筑施工单位现场环境管理相关制度,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涉及的建筑噪声、扬尘、烟尘等环境问题进行加强管理,避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系统结合各地现场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客户的实际业务开展模式,提供了环境文件、环境目标、环境记录、环境事故等功能,帮助企业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工作,建立环境管理工作的

目标,对环境管理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并对已经发生的环境事故,进行记录,事故原因、发生地、污染范围、危害程度、主要污染物资、采取的措施以及事故处理工程的管理和记录。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知识的积累,能有效地避免重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辅助企业客户做好环境控制工作。

(15) 安全生产费用管理

按照国家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必须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编制企业和项目的安全生产费用概算,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数据库。

(16) 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查询

为企业提供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熟悉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编制施工方案、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时,要注意施工方案、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有关规定。安全法规主要收录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主要收录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提供增加新的法规、标准,也可将企业及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增加到数据库中。

(17) 安全生产数据报送

帮助企业定时按照上级规定,对企业基本情况、安全生产报表、伤亡事故统计、事故隐患整改、重大危险源及事故隐患信息等数据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上报,减少企业安全生产数据报送的工作量,使企业能够及时的上报企业安全生产数据。

(18) 信息发布

主要是为企业内部发布各种通知、文件的发布和为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信息沟通、协调提供的一种平台。为方便工程项目组织或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协调工作,提供沟通协调功能。系统应集成标准企业级邮件服务器、手机短信、视频会议及视频监控功能,为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文字、语音、图像等丰富的沟通媒介、渠道和协调手段,实现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发布、通知、会议、工作联系、工作报告、现场监控等各类的信息的高效传递。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对象发布或传递不同类别的协调信息,具有广泛的应用效益,有效保障企业内各部门、各组织、各单位、各项目之间及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协调,充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与时效性,并能够保留原始信息,极大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确保项目的正常稳定运作与目标的顺利实现。

(19) 系统维护

包括系统数据的备份、权限的管理,以满足公司各个管理层次人员的管理需求。查询需要在系统管理员授予的权限范围内进行,各用户只能在其所被授予的权限范围内查询到相关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