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浅析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背景下,国内大量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滨河景观相继开发,但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为了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造景,没有从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出发。大多数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而忽略了各个空间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景观功能分区在整个景观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改变独立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1、功能分区的定义: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最终决定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大致范围和相互关系。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

滨水景观设计任务书

滨水景观设计任务书 设计要求 一、景观设计内容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东临金堂赵镇,南靠青白江清泉、福洪,西界西江河与日新镇相望。地理坐标约在东经104°19′,北纬30°42′,海拔472—490米。北邻的毗河为沱江三级支流,水源来自岷江,上段为柏条河,通过都江堰枢纽蒲柏闸分流,向东南,至郫县石堤堰,是东风渠引水的主水源,不仅是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之一,而且是都江堰渠系的灌排两用河道。研究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春干旱,夏季多雨,全镇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6.5℃,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年日照时数1298.2小时,常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风速1—2级。 目前姚渡镇境内毗河景观主要存在一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河道自然形态破坏严重;毗河南岸是姚渡场镇所在地,每年雨季的抗洪防汛压力大。近年来,姚渡镇政府逐年对河道进行修整加固,导致河道被截弯取直,河岸硬化比例逐渐增加,致使蜿蜒曲折多变的河道自然形态消失,河岸缓冲带植被减少,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失衡。二是,河流水污染现象普遍;目前姚渡场镇排水设施较为落后,部分沿河的农家和居民区生活污水为经处理直接排入毗河。另一方面是沿岸农业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不佳,化肥和农药残留随着灌溉水流入毗河,造成水体溶解氧下降,自净能力减弱。三是、沿岸场镇区建筑风貌杂乱无章,各片区景观建筑不协调,新旧建筑风格不统一,居民区自住房屋违章加层现象普遍。场镇道路未形成系统,断头路较多,道路绿化率低,没有形成绿化网络和系统,城镇整体风貌瞻观效果差。 为改善毗河沿岸景观,塑造姚渡镇新形象,拟对毗河沿岸滨河景观及场镇区域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范围为姚渡镇域内毗河段以及部分场镇区,具体范围为南至金石路,北至毗河北岸,东西为姚渡镇域界(如下图)。总面积约18.5公顷。 项目区详细资料见附件内容。 2、规划设计原则 (1)自然生态及多样性原则 遵循水的自然运行规律,模拟自然水系的

景观功能分区

★首先打开我们做好的彩色总平图 大家肯定觉得直接在上面做功能分区会看上去很杂乱 所以第二步是弱化底图的视觉效果,以便突出功能分区 ★选择:图像—色相/饱和度(如图) 在跳出的对话框中,把明度调高一点,饱和度调低,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效果为止

★接下来做的是分区,在工具里选择选框工具(根据需要选择椭圆或者矩形,如下图) ★在底图之上新建图层(如下图) ★用油漆桶填充,然后在图层那边把填充的100%进行透明度的调整(如下图)

注:完成后别忘了取消选择哦,就是圆周围的虚线不能有 这个时候有人会觉得这样太简陋了,所以我们还要给它描个边 ★双击图层1或者下面的fx按钮后选择描边(如下图),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调整

注:如果你想画圆形,先选择椭圆,再在如下图的菜单栏修改(如下图,样式选1:1时是圆形) ~~~~~~~~~~~~~~~~关于画笔制作的分割线(已有画笔的同学可跳过)~~~~~~~~~~~ 当然,还有一种分区的效果,是用到路径的 在使用路径前,我们先来做个画笔 *新建一个图层,然后用(如下图)矩形选框工具画一个矩形,用油漆桶填过颜色后,先不要取消选择 也就是让周围那圈虚线先留着 *然后在菜单栏里选编辑_定义画笔预设(如下图)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确定,刚才的矩形就成为画笔了喔 ~~~~~~~~~~~~~~~~~~~~~~~~完成那个画笔了我们继续:-D~~~~~~~~~~~~~~~~~~~~~~先新建一个图层,等下用路径做出来的分区会在这个图层上面 重复前面的步骤 用选框工具画个你需要的形状 然后选择路径的选项卡(如下图) ★先点1指的按钮生成路径(如下图)

论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论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背景下,国内大量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滨河景观相继开发,但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为了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造景,没有从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出发。大多数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而忽略了各个空间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景观功能分区在整个景观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改变独立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关键词:滨河;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 1、功能分区的定义: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最终决定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大致范围和相互关系。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3、从“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与自然是相协调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滨河景观上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为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中间,我们可以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分区,进而调节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将滨河景观划分成一些小空间,这样可以使整个滨河景观有一种大众性、可观性。同时又不显得压抑或离散。因此,滨河景观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进行功能分区。

分区景观设计说明

、分区景观设计说明 1.主入口水景广场: 主入口是中心景观轴线的起始点,也是展示校园风貌的地块。从大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智慧之窗”雕塑,它放置在车行道与中央景观道交汇处,白钢构架,它抽象的造型暗示着美好的未来,设计为红色,富有激情;周围是旱喷泉广场,水柱喷起,生机盎然;景观道中间设计一个长条形的喷泉水池,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两侧绿地规则整齐地种植模纹大树,体现了校园规整洁净的环境,谕示着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严谨态势。 2.学苑广场: 位于综合楼前,两侧是教学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弧线形怀抱式的环路象征着教师宽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赢得桃李满天下。 入口与综合楼距离的中心点是校园主次轴线的交点,也是前校区的中心位置,设置升旗台,几步台阶上去,作为此空间的最高点,从主入口进入校园就能看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提升人们心中的爱国心。南边设计放射形的花坛,北边是一处大的铺装广场,作为学校的大型集散广场,用于集会、升旗等活动。 广场中间位置布设旱喷泉,是水景在轴线上的体现;广场两边也设置旱喷泉,布设长条座凳,两侧种植应季花卉。喷泉飞洒,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放射的花坛、散植花灌木,谕示着桃李满天下。高大的雪松,谕示着教师形象的伟岸。 综合楼东入口出来是景观次轴线与车行次干道的焦点,设置一组瘦高雕塑小品取名为“积累”,下面铺之白色砂砾,寓意折叠的书本向上生长,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 东侧绿地构图以弧和直线交错,局部运用次轴线衍生出的斜线元素,它们共同组成有开放式的铺装场地、大线条的植栽和开敞的草坪,人们可以在场地上休息、纳凉、观景,小孩可以在草坪上嬉戏、晒太阳,是一个多功能区域,与开敞的集散广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设计精细,疏密有致,空间丰富。 3.教学区: 小学教学区 校园南部东侧教学区是小学教学区。建筑把学生主要的活动区域界定在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中。东边,2号、3号和4号教学楼围合两个区域,用简单的几何构图元素——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组成大小不一的绿地和小场地,放置的长条座凳和树池座凳,供学生们看书、游戏;中间两排方形小草地延伸进入环境空间,尽头布设一处圆形涌泉,好似孩子们的智慧源泉正一点点源源不断地涌出,也谕示着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着“祖国清晨的太阳”。 西边,1号教学楼和实验楼围合一个区域,设计一处开敞式的台地,人们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息、赏景,使得绿地不仅在平面上有所变化,也在竖向高低上有所不同。中间围合一片阳光草坪,为学生们提供一处广阔交流、玩耍的空间,草地上设置一组雕塑——“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节减的好习惯,寓教于乐。 两侧区域用三块绿地分割开来,上面规则种植三种小乔木,它们也分别用于教学楼围成的三个区域内,使空间植物景观随季节的变化,视觉焦点也随之迁移。 中学教学区 校园南部西侧教学区是中学教学区。“梅花香自苦寒来”,初中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曲折的小路深入,到达高起的灯塔雕塑,谕示着学习是要经过一番波折,才能达到科学的顶峰;南边设置景墙花架,上刻一则名人典故自强不息,创造文化氛围。设计还有铺装场地、读书竹林等,放置座凳供学生看书,逗留。绿地局部微地形处理,形成舒缓的绿地空间,植物以文人最爱——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突出文化内涵。 教学区整体设计严谨又不失活泼,与均衡舒展的建筑群体相协调。

景观分区设计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某滨水小区景观设计构思 专业:资源与环境系 班级:09园林2班 学号:091109 姓名:赵倩 指导老师:许娟老师

摘要:建筑是生活第一意志,它的格调凌驾于人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我们追求城市繁荣的生活,但绝不放弃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文化口味的追求。景观是土地和土地上物体与空间的综合体,是人类在大地上的栖息地。它不仅只是表层意义上的视觉风景,更重要的含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本小区景观设计以水为线索,以木化石为点睛之笔,配合丰富的植被,营造出多样的滨水景观和动水效果。结合周边河流,将水元素渗透到景观其中,使整个小区体现出水般的灵动;同时也将现代的生活方式融会贯通于对景观细节的追求之中,让饱受城市喧嚣的人们有更多充满人情味社区的归属感。从景观设计出发,保护环境,达到自然、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共同和谐。 关键字:小区绿化、景观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目录 摘要及关键字 (1) 一、设计总说明 1、项目概述 (3) 2、基地分析 (3) 3、设计构思 (3) 4、规划原则 (4) 5、主要技术指标 (4) 二、设计主题 (5) 三、景观分区设计

1、北区入口区——造化 (6) 2、北区溪流——等待 (7) 3、南区溪流——重逢 (7) 4、南区休息广场——感悟 (7) 5、主入口区 (8) 6、售楼处 (8) 四、景观元素 1、周边景观及围墙 (9) 2、小品与标识 (9) 五、小区植物配植构架原则 (9) 六、略举景点植物设计说明 1、溪流景区 (10) 2、北入口区 (10) 3、其他区域 (10) 七、致谢 (11) 八、参考文献 (11) 附录: 小区景观工程方案估算 (12) 小区景观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13) 小区景观设计方案总平竖向 (14)

滨水景观设计任务书

) 滨水景观设计任务书 设计要求 一、景观设计内容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东临金堂赵镇,南靠青白江清泉、福洪,西界西江河与日新镇相望。地理坐标约在东经104°19′,北纬30°42′,海拔472—490米。北邻的毗河为沱江三级支流,水源来自岷江,上段为柏条河,通过都江堰枢纽蒲柏闸分流,向东南,至郫县石堤堰,是东风渠引水的主水源,不仅是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之一,而且是都江堰渠系的灌排两用河道。研究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春干旱,夏季多雨,全镇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时,常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风速1—2级。 目前姚渡镇境内毗河景观主要存在一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河道自然形态破坏严重;毗河南岸是姚渡场镇所在地,每年雨季的抗洪防汛压力大。近年来,姚渡镇政府逐年对河道进行修整加固,导致河道被截弯取直,河岸硬化比例逐渐增加,致使蜿蜒曲折多变的河道自然形态消失,河岸缓冲带植被减少,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失衡。二是,河流水污染现象普遍;目前姚渡场镇排水设施较为落后,部分沿河的农家和居民区生活污水为经处理直接排入毗河。另一方面是沿岸农业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不佳,化肥和农药残留随着灌溉水流入毗河,造成水体溶解氧下降,自净能力减弱。三是、沿岸场镇区建筑风貌杂乱无章,各片区景观建筑不协调,新旧建筑风格不统一,居民区自住房屋违章加层现象普遍。场镇道路未形成系统,断头路较多,道路绿化率低,没有形成绿化网络和系统,城镇整体风貌瞻观效果差。 为改善毗河沿岸景观,塑造姚渡镇新形象,拟对毗河沿岸滨河景观及场镇区域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范围为姚渡镇域内毗河段以及部分场镇区,具体范围为南至金石路,北至毗河北岸,东西为姚渡镇域界(如下图)。总面积约公顷。 , 项目区详细资料见附件内容。 2、规划设计原则 (1)自然生态及多样性原则

广州某小区景观设计说明

广州某小区景观设计说明 作者:jia0424网友评论0 条 摘要:广州某小区景观设计说明,这是本人参与设计的广州某项目的设计说明,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多提富贵意见。 前言 一个优秀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楼盘的文化品味,渲染扩张其独特个性,强化楼盘的买点,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房地产市场 上让人眼前一亮、脱颖而出,给楼盘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增量和源源不 绝的客流,这一点已经是勿庸置疑的。所以说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 重要,但如何才能让设计出的作品拥有一个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 色呢?我们可以从市场上去获得启发。当前广州市场上接连打出的江南 园林、皇室御花园、日式园林直至巴厘岛风情、加州风情、澳洲风情等 各式风格各异、主题独特的小区园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无 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一个人性化 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 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 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 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 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一、概况(略) 二、规划设计理念及构思:

现代小区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小区内所有居民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因而这首先决定了它要以大尺度和大气度的概念来规划设计,我们在设计中从全方位着眼考虑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不仅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及功能分区,还注重于全方位的立体层次分布,运用堆土成坡、下沉式网球场、铺地落差、植物配置等等手段进行高差的创造和空间转换。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再加上满园的植物随季节变换造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鸟瞰,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立体视觉效果。 本设计中自然生态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相互辉应,相得益彰。 园林的功用性亦是小区园林设计的重点之一,小区的功能划分井井有条,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追求各自的特色,考虑全面周到,分布人性科学,强烈地吸引着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户外,投入自然的怀抱,溶入绿色的环境,享受这美好的优质生活。 三、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整个小区环境设计的总体轴线构图明确,由两横一纵构成,由此将总平面划分为五大功能分区。 1.纵轴景观带:来到小区主入口前,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气势宏大、极富异国情调的罗马广场。置身于此,一切的视线均无可避免地被其牢牢吸引,使人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在这仿若从电影<<罗马假日>>中搬

大黑山景观功能分区

大黑山景观功能分区 旅游103班张喆09582044 (一)宗教文化观光区:观音阁,响水观,朝阳寺,石鼓寺 (二)遗址保护区:点将台,卑沙城 (三)自然特色区:关门寨,杏花里,天然石佛,滴水壶、来鹤石(四)自然民俗保护区:仙人台,狐仙洞,仙人桥 (五)服务区:游客中心 (六)运动攀登区:大黑山主峰 根据大黑山旅游景区资源分布、资源特色、功能差异和开发价值,按照景观特色一致性、山岳景观分布性、空间管理方便性等原则,将大黑山的古代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突出出来,景区规划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因此本规划将大黑山旅游景区分为六个区,并进行了相关的开发策划。 一、宗教文化区: 主题定位:佛家遗址传承文化 分区原因:宗教文化区是以宗教以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为主要方向而确定的景区区域。大黑山是历史悠久的山,位于金州,山上的大部分古迹都颇有来头,并且有部分寺庙是建于唐代,还有部分建于明代。 宗教文化区现状:大黑山宗教文化区是以综合山岳式分布,以交通线路为主要方向而形成的网状分布,因此从大致看来宗教文化景点是分布在外围部分。主要是包括了:观音阁、响水观、朝阳寺、石鼓寺等。

规划构思:走进山水间,感受古人隐居的氛围。在山间树林中行走,心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对生活以及古代佛教的向往,晨钟暮鼓,怀揣着对宗教神圣的瞻仰,游览的途中,也不忘了怀念历史的宗教文化,在宗教最为盛行的唐代,我们的先人用智慧将从波斯传来的佛教融入自己的文化,惹得无数人虔诚而至。古代遗址是满足现代人的求知欲最佳地点,因此需在大黑山宗教文化景区设置休息亭以及宗教文化向导服务中心,可以促进自助游的旅游者对佛教历史的深入了解。根据四座宗教遗址分布,应该将宗教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观音阁以及石鼓寺附近各两个,而响水观与朝阳寺中间有游客中心,可以将向导服务增设在那里,这样可以节省占地面积,保护自然资源。 二、遗址保护区 主题定位:历史遗址重温古人故事 分区原因:遗址保护区区别于宗教文化区的主要地方在于,遗址保护区没有宗教文化区的宗教范围,但是也是有历史背景的需要保护的著名遗址。比如点将台是唐太宗时期,出征点将之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卑沙城是兵家必争之地约建于晋代。 现状:大黑山历史脉络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曾经是唐朝征东时的古战场,至今仍然保留着部分遗迹。点将台和卑沙城是大黑山较为有名的古遗址。 规划构思:唐代可以说是古中国最为开放的一时期,因此当时的一些

居住区滨河小游园景观设计

居住区滨河小游园景观设计 摘要:在城市居住区建设小游园,不仅给居住区的居民方便快捷地提供了一个可以游玩、休憩、娱乐的活动场所,同时能够促进人们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缓解人们由于紧张的工作带来的压力,解除繁忙的工作带来的疲倦。此外,小游园也美化了环境,使城市的绿化水平达到更好的效果。小游园的设计要与周围环境融合,与当地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地域的气候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气息紧密结合,要被当地居民所喜爱。以临夏市西南角居住区滨河小游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在总体布局与景观规划,以及节点详细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游园的设计方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多样化景观,并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休憩需求。 关键词: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小游园 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建筑密度大,导致“热岛效应”逐渐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市民迫切需要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城市之中寻找自然之绿,急需在工作之余能有一片空间来休憩、娱乐,贴近自然,舒缓压力。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小游园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在城市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视[1]。城市居住区建筑多以单门独户为单元,邻里之间往往缺少交往,而居住区的绿地是最接近城市居民现实生活中的园林,历来人们习惯把门前屋后的绿地看作是美化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大型居住区内的小游园绿地,为居民的活动和交往提供了场所,既供人游玩、休憩,又让人享受美感,缓解压力,消除疲劳的结合体[2]。本着游憩、健身、娱乐、审美并举的原则,并结合国内外现代小游园景观设计的理念和实践,运用传统式融合现代式的园林设计手法,精心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情景交融的庭院式山水园林,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设计背景 临夏市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空气新鲜,清爽宜人,自然灾害少,平均海拔2000m,年平均气温6.3℃,降雨量537mm。滨河小区依大夏河而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周边视野开阔,无明显遮挡物。该小区品质高档,建筑风格为现代中式。 本设计位于该小区东南方向的一个小游园,面积约为2.38hm2。滨河小区目前人口集中,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很低,在小区东南角有大片土地,未充分利用资源,其中树种单调,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物种不丰富,群落称定性较差,绿化效果不佳,住宅小区缺乏较大的绿地。 二、设计理念

浅析城市公园的功能分区

浅析城市公园的功能分区 ——以寸金公园为例 08生本4班杨观兰2008574436 (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我国的现代城市公园却起步很晚,它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其中最早的城市公园类型就是后来发展为综合性公园的文化休息公园。综合性公园在我国现代历史上不仅出现的早,而且一般规模大,内容多,功能复杂,建设周期长。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内容名目繁多。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公共设施区、安静休息区、文化教育设施区、体育运动设施区、儿童休息区和经营管理设施区等。企图在一定的范围里,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爱好、不同情趣的人们的需要,包罗万象的统统纳入以公园内。下面以寸金公园为例来介绍城市公园功能分区。 关键词:城市公园;功能分区;休闲游憩;使用功能 公园是向公众开放的,具备多种功能的城市绿地,属于公共开放绿地空间范畴,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1]。公园绿化好,空气新鲜,是各种体育活动如晨练、健身的好场所。Gobster 对芝加哥林肯公园的调查发现,使用者中 45%的人游园目的是用于个人锻炼,如散步、跑步等,23%的人都加入群体锻炼队伍[5],公园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群体运动的氛围,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6]。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城市公园却起步很晚,它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于对人民文化休息活动的关心,在全国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了大量城市公园,其中最早的城市公园类型就是后来发展为综合性公园的文化休息公园。综合性公园在我国现代历史上不仅出现的早,而且一般规模大,内容多,功能复杂,建设周期长,可以说最集中体现了建国以来城市公园演进的历程。 城市公园包含于广义的公园范围之中,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在《城市公园设计》一书中,孟刚、李岚认为: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 [2]。 美国的克莱尔和卡罗琳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针对广场、邻里公园、老人住宅区以及托幼保育中心等几个方面,从空间使用人群和行为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地空间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比较详尽且可实施的设计导则[3]。 我国现有公园类型较多,按照各种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可分为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经市政府及以上单位批准的风景名胜区等多种公园。城市综合性公园也称作普通公园,相对于现代公园中的专类公园,属于中国现代公园的范畴[4]。其中综合性公园是指供城市居民作良好的休息游览和文化娱乐的、综合性功能为主的有一定用地规模的绿地。综合性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览、社交、娱乐、健身和文化学习等活动场所。综合性公园的内容、设施较为完备,规模较大,质量较好。园内一般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如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3681217.html,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作者:赵娜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 摘要:滨水地区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世纪的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在发展动因、规模、区位、功能和目标上都呈现出一定的新趋势, 滨水地区的建设已不能只从形象的改善、景观的整治着眼, 而更应该从城市生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建设过程。这样, 不仅可保证滨水地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而且可使这一地区真正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就此,本文探讨了基于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一些特点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生态开敞自然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一方面是追求自然、渴望回归大自然, 而另一方面是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漠视, 甚至肆意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 伴随而来的是现代城市病的蔓延。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度被人们遗忘的城市滨水地区正日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的热点。滨水景观设计也成为了热点的话题。我们从分析滨水开敞空间的特点入手,来讨论如何进行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一)滨水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 1. 自然性 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城市中滨水的地带一般包括有城市的水体、绿化、植被等, 是自然群落的集中地, 自然特性明显。 2. 兼容性 滨水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的交错区, 是水陆两种自然环境交界融合的区域。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 兼有水陆两种气候的特征 3.生态性 滨水地区的生态是一种独特的系统,从纯生态角度来讲, 河流地区水域和陆域环境构成了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水中生长着各种藻类、水生昆虫、鱼类、虾类和蟹类等; 水边陆地上长着植物、昆虫、鸟类等多种生物。河流地区对于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作用。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 ——李斌 重庆是一个三峡两水的滨水城市,滨江道路环绕山城,山地景观与滨江特色地貌有机的结合,为我们打造滨江景观提供大量得设计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滨河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地滨河景观相继开发,滨河公园大量实施,为重庆特色的立体山水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没有从“人”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需要出发。大多数滨河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功能性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各个空间要素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才会出现功能单一的没有绿化带和休闲场所滨江公路,滨江堡坎。 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交通功能和滨江公路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1、功能分区的定义: 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3、以“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与自然是相协调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滨河景观上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为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中间,我们可以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分区,进而调节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将滨河景观划分成一些小空间,这样可以使整个滨河景观有一种大众性、可观性,同时又不显得压抑或离散。因此,滨河景观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进行功能分区。 以下是从人性的角度对滨河景观的几点认识: A、动静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在滨河景观中,较多的分区是结合动静原则给予片面设计,未考

景观设计中功能分区的重要性

功能分区人性化 ——从“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滨河景观功能分区要真正围绕人群而不是围绕雕塑或者建筑进行设计,合理功能分析是设计构思阶段的第一步,已成为设计考虑的重点。 关键词:功能分区(Function cent area ) 、功能 (function) 、人性(human nature)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背景下,国内大量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滨河景观相继开发,但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为了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造景,没有从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出发。大多数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而忽略了各个空间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景观功能分区在整个景观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改变独立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1、功能分区的定义: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最终决定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大致范围和相互关系。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以“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与自然是相协调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滨河景观上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为了给城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滨水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没图)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滨水区域景观 规划设计(没图)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滨水区域景观规划设计 说明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原为大家洼镇,1958年及1986年,国家在境内分别兴建山东羊口盐场和山东潍坊纯碱厂两大国有企业,20世纪90年代,两大企业实行跨行业联合,1995年8月15日,以山东潍坊海洋化工集团总公司为依托,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83平方公里(大家洼镇、海化集团总面积)。2002年9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xx年12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评定为省级开发区,并定名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2021年3月,央子镇并入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陆域面积为616平方公里。 2、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维坊中央商务区位于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地带,南靠寒亭区,北面濒临渤海莱州湾,东以虞河为界与昌邑市接壤,西临寿光市,陆域总面积3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 规划区域地处潍坊市北部沿海,原为晒盐区;其地势较平坦,总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北方向平均坡度1/5000~ 1/10000,东西方向在一条水平线上。最高海拔3.5~3.7m,是第四系全新统的海积地层,属海岸地貌。在3m等高线以上属近海浅平洼地,3m以下是滨海滩地,系高潮水位淹没地带。1.2m以下为海岸线,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3、气候特征 地处北温带,又在东亚季风区内,西靠亚洲大陆,北临渤海莱州湾,形成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温暖干燥、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风寒干冷。 3、设计范围、内容 本次方案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容包括沿白浪河岸线景观设计、滨水区域景观规划、广场概念性景观设计。 - 1 - 4、现状分析与评价 目前,维坊中央商务区尚未开发利用,其地块原为大片晒盐区,均为填海整平区域;在对中央商务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以下评价结论: 优势:

某厂区景观设计说明

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工业经济的发展,在新兴的城市以及在城市新兴的工业园区内,工业用地都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工业企业厂区景观与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以及其他城市空间的景观一样是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与其他城市空间相比,工业企业厂区在空间特性上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抄袭很多在其他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相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自身特性来思考和完成工业企业厂区景观的设计。 2005年春,我们接受了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景观设计任务。几个月来,我们把整个的设计过程作为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在完成方案设计任务的同时,我们对工业企业厂区景观设计的要点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文结合项目实例对此做一简单阐述,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园林界前辈和同仁就此展开探讨。 一、项目实例分析 1. 项目概况 雅戈尔生产基地位于重庆市茶园新城区入口位置,北靠世纪大道,西邻科创中心。世纪大道为新区主入口道路之一,科创中心又是新区管委会办公所在地,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基地是展示新区城市景观的第一道门户。 同时,基地是雅戈尔在其本埠外首次建设的生产基地,是集团公司实施西进战略的开始,未来的重庆基地应该、也必将成为雅戈尔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其生产基地的景观设计对提升企业形象、弘扬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在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从环境景观的角度看,基地厂区规划对景观的营造形成了较大的局限。主要包括: 1) 由于基地集合了生产厂区和集团公司西部营销展示中心等功能,分区布局较为分散,对景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基地被市政道路强行分隔为两个区域,从而打破了厂区的地块完整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重点考虑解决厂区的交通合理性以及分区之间的景观协调与统一。 2.设计目标 1)充分展示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精神 环境景观是展示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设计开始之前我们就对雅戈尔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浅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浅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依水系而发展,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滨水区商业贸易繁荣,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各种活动相当频繁,因此滨水区逐渐成为城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在这里以滨水区为对象,以新的观念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创造出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并提出遵从自然的系统化设计途径。 关键词:滨水区资源景观设计 Abstract:City develops along with the water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front areas are often the first area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Its prosperity of the commercial trade promote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such human activities as people’s gathering, exchange, trade and dock over there, thus making it gradually become the birthplace of the city and its civilization. As a precious resource, urban waterfront areas will be surveyed in this essay with a new perspective. Based on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iversity of urban waterfront area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e, the only

景观设计住宅区规范

住宅区绿化植物: ·宅旁绿化 4.10.1 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4.10.2 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 ·隔离绿化 4.11.1 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4.11.2 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的安静,居住区内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架空空间绿化 4.12.1 住宅底层架空广泛适用于南方亚热带气候区的住宅,利于居住院落的通风和小气候的调节,方便居住者遮阳避雨,并起到绿化景观的相互渗透作用。 4.12.2 架空层内宜种植耐荫性的花草灌木,局部不通风的地段可布置枯山水景观。 4.12.3 架空层作为居住者在户外活动的半公共空间,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平台绿化 4.13.1 平台绿化一般要结合地形特点及使用要求设计,平台下部分空间可作为停车库,辅助设备用房、商场或活动健身场地等;平台上部空间作为安全美观的行人活动场所。要把握"人流居中,绿地靠窗"的原则,即将人流限制在平台中部,以防止对平台首层居民的干扰,绿地靠窗设置,并种植一定数量的灌木和乔木,减少户外人员对室内居民的视线干扰。 4.13.2 平台绿地应根据平台结构的承载力及小气候条件进行种植设计,要解决好排水和草木浇灌问题,也要解决下部采光问题,可结合采光口或采光罩进行统一规划。 4.13.3 平台上种植土厚度必须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一般参考控制厚度见下表,对于较高大的树木,可在平台上设置树池栽植。

苏州河滨河景观详细规划解读

苏州河滨河景观详细规划解读 文/施华来源:理财周刊第82期 近日,记者从市规划设计院获悉,该院在国际方案征集的基础上设 计的苏州河滨河景观详细规划已报市政府并获批准。多多地了解这一 方案,就会对我们未来的不动产投资产生不小的参考作用。 增绿地、增空间、降容量 该方案是在国际方案征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结合了历次苏 州河沿线详细规划方案,以美国EDAW公司方案所确定的功能布局 为主,吸引了另外两家方案的优点,特别是美国RTKL公司方案中对 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本着市领导在视察苏州河综合整治情况后提出 的“增绿地、增空间、降容量“,力求高起点、高标准,带动并指导沿 线土地的有序开发,切实改善苏州河景观。 苏州河滨河地区规划全长13.3公里,范围东起黄浦江,西至中山西 路,规划目标是把苏州河沿线建设成为水质清洁、绿化延绵、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生活休闲区域,成为中心城区一条重要的生态景观轴线。沿线将建设与周围自然、建筑环境相协调,体现不同的形态、风貌的集中绿地。规划还严格制定地块开发控制条件,降低沿线建设容量,以保证滨河公共空间的开敞性,对具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通过整治重现历史原貌,在保护和恢复外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其历史与人文内涵,将多种形式新的使用功能纳入其中,使其真正焕发光彩。 扣除水面后,苏州河滨河地区陆地面积为6.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6个节点地区,吴淞路桥地区、浙江路桥地区、乌镇路桥地区、恒丰路桥地区、昌化路桥地区、曹杨路桥地区,其中吴淞路桥地区和昌化路桥地区为特殊重要地区。 退界,减容,控高,建“绿色走廊” 关于广大投资者所关心的未来可发展空间大小,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功洲副总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解释,他介绍说,苏州河滨河地区陆地面积为680公顷,现有容积率3.5,沿河平均高度70米,某些项目达到100米,严重影响了沿线景观。规划重点调整的是“退界”,即加宽沿河绿化带,南岸后退道路红线10米,北岸控制为20米;“减容”,即降低容积率,住宅低于2.5,办公、商业低于4.0;“控高”,即控制建筑物高度,沿线第一层面建筑南岸26米以下,北岸30米以下。规划道路143公顷,占总用地的21%,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要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 上传:老四时间:2005-5-8 阅读:164 次 自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以来,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被国际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界普遍接受和应用。 1 城市滨水区——城市与自然共同作用的地带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想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它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同时这里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水滨空气环流过程,河流水文及地貌过程,水滨生物过程是发生在滨水地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三种自然过程,也是对城市等人类聚居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三种自然作用力。因此,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深入了解以上三类自然过程,挖掘出与之适应的各种自然形式,并制定出具体规划和设计的策略。 我们首先从对未受人工干扰的自然状态的滨水地带的分析入手,探索三种自然过程和对应的自然形式之间存在的适应和契合关系。 2 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 2.1 滨水区空气环流自然过程 在滨水地区,由于水陆下垫面的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程度异不同,大面积的水体吸收和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出现空气环流,产生我们通常在水边都能感到的凉爽、清新、湿润的“水陆风”。滨水区水陆之间的这种空气环流过程通过把太阳辐射热转化为潜热,减弱了地面温度的骤变,发挥了天然空调器的作用。对于夏季和底纬度地区,这种气候过程正是水滨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明显的一个气候优势。另一方面,无论是河流、水库、还是湖泊、海湾,朝向水面方向的水滨空间都呈开敞形式,正好适应并促进了水陆之间的空气交换过程。 2.2 滨水区生物自然过程 河流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Ecotong),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因此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河流滨水地带处于水陆交界边缘,正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水滨的植被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