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德西教授 “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 “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 “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 “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5、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毛德西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6、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7、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毛德西指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

8、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9、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

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10、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萸苦温,佐制黄连之苦寒,又有温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温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三味合用,用于湿热聚中,肝胃气逆者,其清热降逆和胃之效,功效显著。

11、薏苡仁、白蔻仁、砂仁(三仁化湿散)此三味取“三仁汤”之义,以砂仁代杏仁。薏苡仁健脾渗湿,白蔻仁行气化湿,砂仁醒脾祛湿,三味合力,药性偏温,于脾湿、气滞、之中焦湿困证,所见纳谷不馨,口淡乏味,或有秽浊之气,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二味用量偏小。

12、黄连、干姜、半夏(清温降逆汤)此三味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主药,为辛开苦降的代表组合。黄连苦寒清热,干姜辛温开结,半夏苦温燥湿,凡湿热蕴结于中焦,升降失序,纳运失和,症见脘腹痞满,泛泛欲呕,频作呃逆,食欲不振,或有烧心、泛酸,舌苔白腻或黄腻者,此三味为对证之举。

13、马齿苋、生山楂、白头翁(止痢饮)此方为农村流传之治痢经验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德西下乡时从村医那里学来的。主治红白痢疾,取效关键是用量,每味药应在30克以上,马齿苋治白痢,生山楂治红痢,白头翁治红白痢,三味协力,一般二三剂就会起效。

14、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泻散)此三味用于结肠炎之久泻,炒山楂健脾止泻,肉豆蔻固肾止泻,石榴皮涩肠止泻,若是溃疡性结肠炎,可加白及、仙鹤草。还可将锡类散加入汤剂中,冲服。毛德西指出,此方是已故中原名医郭绍纷先生的经验方,已传承三代,药味虽少,疗效显著。

15、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三草降酶汤)近年来转氨酶增高的比较多,毛德西认为是由“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用此三味清热、解毒、和中,服用一二个月,往往能受到良效。垂盆草善“利水排脓”,败酱草善“破结排脓”,甘草和中解毒;体质好者,用量大一些,其降酶作用更快。

16、百合、乌药、甘草(百合乌药甘草汤)此即百合乌药汤加一味甘草,百合乌药汤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原方百合一两,乌药三钱,重在通气和血。毛德西加一味甘草,意在缓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于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无吞酸者烧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

17、薏苡仁、附子、败酱草(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治肠痈。毛德西取其义,用于下焦湿热蕴积所致之疾患,如肠痈、盆腔炎、结肠炎、囊肿、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败酱草,用量可以大一些;附子则要小量,不可孟浪。

18、生白术、决明子、火麻仁(健脾通便汤)毛德西用此三味治疗便秘,常获良效。生白术健脾滋肠,促进大肠蠕动,是动力药;决明子、火麻仁,油脂多,是润肠药。此三味,用量大,则起效快;于成人或小儿之便秘,均有良效;若顽固性便秘,可加牵牛子。

19、防风、荜茇、木香(理气宽肠饮)此三味为毛德西治疗慢性胃肠炎气滞证之主方。表现为:腹胀,肠鸣,矢气多。防风与荜茇配伍,可除肠中腐败之积气,特别是肠鸣频频、矢气多者,服之有效;木香理气行滞,并有醒脾开胃之作用。三味合用,调理脾胃气机,除胀消滞之功效明显。

20、九香虫、木香、香附(三香止痛散)三香止痛散,为毛德西经验方。木香、香附为常用理气止痛药,木香偏于行滞醒脾,香附偏于行气活血,为妇科之常用。而九香虫为温阳行气止痛剂,有人取九香虫与白芷配伍,代麝香开窍醒脑止痛,可见止痛作用非同一般。三味组合,用于脘腹胁肋胀痛,起效快。但阳亢者,须与潜阳药配伍,以防伤阴之弊。

21、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毛德西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22、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德西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23、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毛德西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24、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25、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26、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27、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除风止痒剂)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皮肤瘙痒症。白鲜皮为清热燥湿止痒剂,地肤子为祛风除湿止痒剂,徐长卿为祛风止痛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协同,为治疗皮肤痘疹瘙痒之常用方。但在应用时,应在辨别证候性质的基础上,针对体质的偏颇,选用方药,然后加入除风止痒剂三味,其效更为显著。

28、熟地、生麻黄、白芥子(补肾通络饮)此三味为阳和汤的主药。熟地补肾增髓,生麻黄与白芥子辛温通络开窍,特别是搜细络之风痰,是其他药难于比配的。毛德西用此三味,以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用量可达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黄用量5克为宜。

29、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三藤汤)此三味皆可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善通一身之经络,络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脉,海风藤善祛一身之风湿,三味合力,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除郁胀之效。毛德西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三味还可煎煮外洗,以助药效。

30、绞股蓝、银杏叶、生山楂(化瘀降脂饮)绞股蓝在民间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用来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等,而近年来发现有降脂、降压、调节心律、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银杏叶亦有降脂、降压作用;生山楂活血降脂功效明显。三味合用,沸水冲泡,频频饮用,有降脂、降压、化瘀之功,为民间常用验方。

31、大枣、小麦、珍珠母(麦枣珍珠散)此方取自经方“甘麦大枣汤”,以珍珠母代甘草,以增强镇静安神的功效。用于抑郁症、以及失眠、心悸等。大枣与小麦甘平,养心

安神,但取效较慢,珍珠母对于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具有平肝镇静作用,起效较快。如果说大枣、小麦以“养心”为主,那么珍珠母就是以“镇静”为主,两相配合,安神尤良。

32、大贝、玄参、生牡蛎(消瘰散)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散,原方用于瘰疬,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效。毛德西用其义,扩大用于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门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

33、桉树叶、瞿麦、半枝莲(泌尿三味饮)此方是毛德西学习马瑞亭先生经验方而得来。马先生发现桉树叶对于泌尿系感染有特殊效果,云“桉树叶有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毛德西配以瞿麦、半枝莲清热散结,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远比导赤散等方效果好。毛德西云,这是前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应当认真学习、应用。

34、玫瑰花、灵芝、岷当归(美容三味酒)此三味为毛德西常用的美容三味酒,常用量为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或加入丹参15克,茯苓25克。取黄酒500毫升,浸泡15天为宜。每日50毫升,加热饮用。有润肤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湿浊的作用。用于多例面色黄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见效。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35、胎盘、贝母、地龙(胎盘贝龙粉)此三味为毛德西治疗哮喘的经验方。胎盘粉30克,贝母30克,地龙15克。共研细末,每取3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痰热者,用浙贝母;痰湿者,用川贝母。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修正。

36、柴胡、升麻、枳实(三味升压汤)此三味为升发阳气之主药。李东垣常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而枳实为宽中下气之药,“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但从辨证角度看,只有浊气下降,清气才能升举,这就是有些人不明白枳实能升压的缘故。柴胡、升麻用量宜小,枳实量应大于升、柴。

37、白附子、白芥子、白僵蚕(三白解语散)古代医家治疗中风之语言蹇涩常取此三味,用以祛风邪、解痰郁、通络脉。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的解语汤,白附子祛风通络,白芥子祛痰通络,白僵蚕散结通络,且三味均可通达细络,不但可以缓解语言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38、桃仁、红花、甘草(桃红甘草饮)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取自王清任会厌逐瘀汤。以活血化瘀、清热利咽为组方之义。毛德西指出,慢性咽炎必有“瘀”,不是一般清热解毒所能为,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源,其效更佳。

40、川椒目、瓜蒌皮、白芥子(椒目瓜芥散)此方用于渗出性胸膜炎,以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川椒目辛温通络逐痰,瓜蒌皮宽胸利气,研究认为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白芥子利皮里膜外之水。三味合力,可以入于细络利气搜痰,非一般化痰药可比。

41、夏枯草、谷精草、川芎(清头散)此三味以清头目,散结止痛为主功。夏枯草以清肝火、散郁结为主,是治疗头痛目赤之要药;谷精草“谷田余气所生”,以疏散头部风热,通痹止痛见长;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要药。三味配伍,具有清头目、散郁结、除风热之功效,常用于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起效较快。

关于对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研究

关于对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研究该文主要对内分泌代谢疾病进行了概述,并详细阐述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糖 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甲状腺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良好疗效,以期为广大的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标签: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防治 内分泌代谢疾病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高于5%。糖尿病、糖调节异常、代谢综合征、肥胖症、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血脂障碍和甲状腺炎等都属于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女性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内分泌代谢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以西药治疗为主,该文对西医防治、中西医结合防治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独到之处。 1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多种因素可导致糖尿病的病发,因此,糖尿病临床治疗的重点是综合防治,这与中医从整体上调节治疗疾病的观点相吻合,体现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原则,患者的各种情况不尽相同,相应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也各不相同。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林兰教授对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规律进行了探索,参照前人的经验,从微观上进行检测,并加以客观辨证,归纳出糖尿病的演变规律与共性。参照宏观辨证的观点,总结出糖尿病具有的四大基本证候:阴虚证、热盛证、气虚证和阳虚证,并通过实践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林兰教授等[1]指出,糖尿病患者患病之初燥热较盛,血糖值较高,此时应该及早控制血糖,充分应用控制饮食、中药、化学合成药、胰岛素和运动等中西医各种方法;将血糖控制相对平稳后,再重点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展。中西医各有优势,西药具有较强的降糖效果,起效迅速,而中药具有较持久的降糖作用,改善症状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以辨证论治观点为基础,林兰教授参照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根据病证合理加减药物,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林兰教授还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对于糖尿病病情的缓解具有良好效果,有助于患者减少用药量,对病情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预防和延缓作用。 除此之外,有效结合中医的辨证规律和西医一系列的客观指标,在宏观之中又有微观形式的参与,提高了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使得糖尿病的防治指导更加确切,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和治疗效果。目前,许多地方已逐渐应用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方法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成为当前防治糖尿病的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法。中西医结合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上具有独到的特点,优势十分显著。 程学军[2]曾对2型糖尿病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五大基本证候: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和阴阳两虚证。经过临床實践发现:

推荐722条优秀医学博士论文题目参考

推荐722条优秀医学博士论文题目参考 小编在本文中提供优秀医学博士论文题目共计722条,其中包含中医学博士论文题目135条、中药学博士论文题目143条、基础医学博士论文题目127条、临床医学博士论文题目180条、外科学博士论文题目137条,由于篇幅原因,其它医学专业博士论文题目我们稍后会在向大家提供,这些博士论文题目供医学专业参考。 中医学博士论文题目 1、三种治疗单纯性肥胖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2、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 3、不寐的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影响的临床思路探讨 4、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5、艾灸以温促通效应与TRPV1的相关性研究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 7、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 8、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证候学研究及益肾解郁方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 9、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 10、张代钊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经验的整理和挖掘 11、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 12、林兰教授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渊源与临床经验整理研究 13、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 14、吉海旺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研究 15、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证规律及临床传承研究 16、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 17、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及远期疗效观察 18、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19、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20、健骨颗粒冲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21、薄氏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2、从脑肠轴途径探讨隔药饼灸对FGIDs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影响的作用机制 23、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24、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 25、祛风宣肺方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观察及对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研究 26、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素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 27、不同电针对抑郁症胃肠道躯体症状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28、基于数据挖掘的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对比研究 29、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 30、高血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肝火亢盛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31、痰湿体质人群炎症相关机制研究 32、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 33、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型诊断量表及证候特征研究 34、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35、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36、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37、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损伤细胞凋亡机制及中药单体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38、香港地区成年女性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9、针刺对不同状态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和神经机制研究

大学医学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大学医学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中医学博士论文题目 1、三种治疗单纯性肥胖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2、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 3、不寐的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影响的临床思路探讨 4、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5、艾灸以温促通效应与TRPV1的相关性研究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 7、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 8、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证候学研究及益肾解郁方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 9、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 10、张代钊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经验的整理和挖掘 11、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 12、林兰教授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渊源与临床经验整理研究 13、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 14、吉海旺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研究 15、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证规律及临床传承研究 16、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

预研究 17、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及远期疗效观察 18、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19、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20、健骨颗粒冲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21、薄氏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2、从脑肠轴途径探讨隔药饼灸对FGIDs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影响的作用机制 23、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24、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 25、祛风宣肺方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观察及对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研究 26、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素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 27、不同电针对抑郁症胃肠道躯体症状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28、基于数据挖掘的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治规律对比研究 29、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

刘素荣教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思路浅析

刘素荣教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思路浅析 【摘要】刘素荣教授根据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情志不畅为该病的始动因素,临床可分为肝郁脾虚、心肝火旺、脾肾阳虚、痰凝血瘀四大证型,并分别给予逍遥散、丹栀逍遥散、肾气丸、消瘰丸加减辨证论治,辅以消瘿片、清热抗甲片、散结片、扶正抗甲片、右归胶囊、桂附地黄丸等中成药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抗体水平,为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了临床参考。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瘿病;辨治思路 【中图分类号】R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43-02 桥本甲状腺炎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刘素荣教授,为山东省第三批优秀中医人才,善用经方,崇尚中西结合,古今并举。其根据现代人生活方式特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该病临床可分为肝郁脾虚、心肝火旺、脾肾阳虚、痰凝血瘀四大证型。同时其强调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对明确诊断该病的重要性。目前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既要具

备甲状腺肿大,而又需排除其他病因(如Graves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出现下列检查一项异常即可诊断: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阳性;②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阳性;③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有确诊价值[1]。 1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瘿病,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做瘿病,动气增患”。《济生方》云:“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说明古代医家已认识到瘿病的发生与情志、水土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正如《外科正宗?瘿瘤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治以“行气、化痰、活血”为原则,书中所载海藻玉壶汤等名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1]。刘素荣教授认为“百病皆从气生”,情志不畅为该病的始动因素,长此以往肝气不得疏泄,全身气机不得条达,气血运行不畅,凝滞搏结于颈前而发为此病。 2辨证论治 2.1肝郁脾虚《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2]。气机郁滞多由情志不遂而肝气

著名中医学院林兰教授学术经验之十三尿频急痛皆属淋肾虚湿热是主因——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经验

著名中医学院林兰教授学术经验之十三:尿频急痛皆属淋肾虚湿热是主因——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经验 摹28卷摹9期 2001年9月 豆宁中医杂志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1.28No9 Sep,2001 着名中医学家林兰教授学术经验之十三 尿频急痛皆属淋肾虚湿热是主因 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经验 倪青整理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垂院,北京100053) 摘要: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肫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可归入中医淋证范围认识.其主要病目病 机是肾虚湿热.治疗宜分辨肾虚的性质.灵活运用温肾,补肾,益肾.兼顾不同证侯治标治本.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肫;中医药疗法;老中医经验;椿兰 中图分类号: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又称脊髓膀胱,神经性膀 胱功能失调或无张力性膀胱.是糖尿病膀胱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占糖尿病的27%~85%.排尿障碍易引起顽固性尿路 感染,加重糖尿病影响肾功能.本病早期症状隐匿,仅表现为排尿间隔延长.夜尿次数减少.或轻微排尿困难,有少量残余尿.晚期排尿间隔及排尿时间延长,排尿困难.排尿后有滴尿现象.甚至尿潴留,尿失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膀胱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或尿频,或尿急,或尿痛.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尽,少腹拘急,属于中医学淋证,癃闭范畴. 1肾阴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 消渴病日久,肾阴亏虚,虚火亢盛.热灼膀胱则 小便赤涩,淋沥不已;肾阴亏损,肾精不足则水火不济,心火偏亢而五心烦热.烦劳伤肾,肾精不固,湿 热下注而见腰膝酸软,小便涩痛.本病以肾阴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 2脾肾阳虚湿热留恋 消渴病多为中老年患者,病情迁延日久,阴气亏损,阴损及阳,命门火衰,肾阳不能蒸腾温煦.膀胱气化失常.正虚之后,复感微邪或遇劳即发为本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