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祖先的摇篮》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祖先的摇篮》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祖先的摇篮》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祖先的摇篮》优质教案

第八单元

23祖先的摇篮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祖、啊、浓”等8个字,正确读写“祖先、森林、浓绿、一望无边、回忆”等词语。

2.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想象,感受祖先生活的快乐。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祖先生活的探索欲望。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认读生字词。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2.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认清字形,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3)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10个生字,学生齐读,指名读。

(2)重点指点读音:祖(平舌音)萌(前鼻音)

(3)重点指点字形:蛋上下结构虫字部,蔷薇上下结构草字部。

3.出示生词:祖先、森林、浓绿、一望无边、回忆、掏鹊蛋逮蝈蝈野蔷薇。(个别读、小组间互相检查读一读)

4.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5.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原始可曾一望无边。

6.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是我们祖先的摇篮了吗?

三、朗读感悟

1.数数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其中哪些小节是直接描写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其他小节又写了什么?

小老师和小学友讨论,统一意见。

2.有不同意见讨论一下。

3.不能解决的和大组长讨论。

4.小结:我们的祖先——最早的人类曾经生活在美丽而古老的原始森林中,美丽的花是他们衣装,可爱的动物是他们的玩伴,这原始森林呀,真是他们快乐摇篮。

四、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重点指导:掏字中间部分。午+凵

摘字右边部分与商区分开。

五、课堂练习

连线合适搭配的词

原始摇篮摘蝈蝈儿

婴儿森林掏野果

浓绿遥远逗鹊蛋

回忆树荫逮松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读一读生词、读课文。

2.指名读下面的词语,并选词语造句。

原始逮住野果赛跑浓绿一望无边回忆

3.指名说说,我们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是古老的原始森林)

这么古老的原始森林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到那里去深深地体味一番!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

诗中写的这古老的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说明。

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美好?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在这原始森林里生活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独立思考,勾画出书上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批注。

(2)小组讨论,统一意见。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理解内容。

(1)认识原始森林,体会原始森林的美好。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那浓密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从这句中你体会了什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这一句写了什么场景。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原始森林中有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逮蝈蝈儿”——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原始森林祖先们的心情怎样?

(2)读重点语句,说说你还想到了什么。

读2-3小节,注意小节中的问句。

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也曾在这里。

美丽而古老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它孕育着无数生灵,那些美丽的植物,那些可爱的动物都曾陪伴着我们人类一代一代繁衍惩生息,直至进入今天的文明社会。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的树荫()的祖先

()的原始森林()的回忆

2.填上合适的动词。

()野果()蘑菇()野菜()松鼠()蜻蜓

()蝈蝈()夕阳()明月()星星

四、总结全文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把这首小诗念给爸爸妈妈听。

23祖先的摇篮

原始森林(美好)

猜想祖先生活(快乐)

23 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汉字,会写9个字,学习新的偏旁部首,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7个汉字,会写9个字,学习新的偏旁部首,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文导入: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席,与果木为伴,与日月为友……

2、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小组之间或同学之间交流。

3、今天这堂课,咱们共同学习——《祖先的摇篮》。(播放音乐欣赏:热闹的森林)

4、齐读课题《祖先的摇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观察一下这篇课文和前面学到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不是自然段的结构,而是从中间空行断开。每断开一次就是一个小节。)认识小节。

2、学生尝试找出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并在每一个小节前面标出序号。

3、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结构有4个小节组成。

4、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小节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7、读一读课文,思考: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8、努力把诗歌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祖、掏、逗、蔷、薇、逮、忆。

(1)比较认知“蔷”和“薇”: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比较容易识记。

(2)“忆”字强调偏旁是“忄”,左右结构。想一想还见过哪些“忄”的字呢?(预设:惊、怀……)(3)“逮”字强调读音为三声。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结合图片,拆解汉字掌握识记。)

5、出示组字方法,进行识记“忆”

6、找一找“祖、组、租”的不同。

7、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1、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

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

一望无边,

遮住了蓝天。

(认真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感叹句要读出惊叹、赞美的语气。)

2、我想——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

摘野果,

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生活很有趣。)

3、那时候,

孩子们也在这里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吗?

也在这里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吗?

(读出诗歌的韵律感。)

4、风儿吹动树叶

“沙沙,沙沙!”

那回忆

多么美好,

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我们祖先的摇篮!

(用深情、赞叹的语气来读。)

5、结合情景,读好课文。

五、课堂展示

小组推荐优秀小选手比赛读诗歌。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祖、啊、浓、望、蓝、摘、掏、赛、忆。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祖、望、赛、忆”的注意要点。(预设:祖:不要多一点;

“望”:不要多一点;赛:不要少一横;忆:“乙”只有一笔。)

4、学生临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祖先的摇篮》”,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进行猜谜语练习:“逗”和“忆”。

2、给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词语,大家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

4、复习生字,出示形近字(祖、组、租),找不同并组词。

5、读一读,记一记。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6、学习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二、课文赏读

导学: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的生活是怎样的?一起来学习《祖先的摇篮》吧。(一)学习第一小节。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

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

一望无边,

遮住了蓝天。

1、“摇篮”是什么意思?

2、在这里指什么?

3、浓绿:原始森林树木生长茂盛。

4、“一望无边”说明了什么?

(二)小组展示。

句子仿写: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三)学习第2—3小节。

我想——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

摘野果,

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

孩子们也在这里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吗?

也在这里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吗?

1、找一找比喻修辞的句子。

2、说一说这个比喻句的意思。

3、说一说作者的想象。

4、人们生活在这里很和谐自在。

(四)学习第四小节。

风儿吹动树叶

“沙沙,沙沙!”

那回忆

多么美好,

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我们祖先的摇篮!

1、这是现实。

2、与第一小节呼应。

(五)交流分享。

1、作者对原始森林里的生活有哪些想象?

2、在原始森林里,我们的祖先还有过哪些活动?

3、句子仿写:

我想——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

摘野果,

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4、日积月累。

关于森林的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课堂展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谁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祖先的摇篮》”,一起来闯关吧!

五、作业布置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始森林里的活动。

2、把积累的诗句写到小本本上。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能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怎样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想,这是以后自己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指出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课前我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原始森林的图片和资料,一上课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森林的美丽神秘。学生滔滔不绝,很乐意说。

《祖先的摇篮》这首诗写得非常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祖先”究竟指的是谁,“摇篮”指的是什么,并不是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的。需要在熟读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所以我想,如果让学生初读诗歌就来回答问题,效果并不一定好。于是我饱含激情为他们范读了诗歌。学生们显然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也不由自主地练读。我抓住机会,布置课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能力的还可以背下来,加上动作和表情,等下节语文课再分小节到台前表演。上课了,同学们各个精神饱满,端端正正地坐好等着我。等我刚说完:“哪位同学愿意上台表演?”他们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有几个甚至已跑到了台上。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也被他们的情感激荡着,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感情丰富,是在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追忆,去想象那古老的原始森林。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理解得还是不够。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怎样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认为方法一定要巧妙,学生也乐于接受才行,例如,理解“一望无边,看蘑菇打伞”,还有动词“掏、逗、逮、捉”等等,当时这节课下来,学生理解得并不好,这也是这节课失败的地方,后来再上课时,我就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说一说并理解这些词,甚至加上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演一演,学生表演欲很强,都很乐意做,看得出学生通过这些表演充分体验了充满童趣的幻想以及文中优美的语言,把我和学生都带到了美丽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我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总之,教学《祖先的摇篮》这篇课文,我真切地感到:孩子们感情很丰富,他们是在用心去想象那古老的原始森林,学生很有兴趣,主动性很强。今后在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努力营造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因为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网上查找了许多图片资料,教学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图片选的过多,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图意,就草草结束了;个别学生图解时语言平淡,缺乏创意。课后作业练习句式“是的摇篮”,少数学生完成的不好,缺乏想象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