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栽机将成为市场新宠

移栽机将成为市场新宠

移栽机将成为市场新宠
移栽机将成为市场新宠

移栽机将成为市场新宠

日前走访市场发现,我国旱地移栽机械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玉米、棉花、甜菜、烟草、甘薯、蔬菜等作物的移栽面积正在逐年扩大。随着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增值,旱地移栽机械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

日前正式公布的2012-2014国家支持和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显示,纳入目录的移栽机达27个品种、12家企业。这还不包括大量存在的没有进入目录的企业。

即将召开的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组织的栽植机械推广鉴定研讨会第一次把移栽技术纳入会议主题。应该是为将来的部级鉴定大纲做技术准备。

2011年11月份在德国汉诺威农机展最吸引中国人眼球的无疑是移栽机械。来自意大利的checchi & magli公司、Ferrari公司等多家企业展示了半自动和全自动移栽机械,中国观众几乎把每一台机械都围得水泄不通,摄影、摄像;恨不得把机械搬回家。

当前,我国移栽机械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的基本现状:

(1)国内的企业,特别是进入目录的移栽机制造企业基本掌握了链夹式、钳夹式、导管式、吊杯式、吊蓝式、挠型园盘式等栽植器的工作原理与制造技术,在适应性与可靠性方面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

(2)移栽技术的普及在我国非常不均衡;在一部分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移栽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例如富来威的烟草移栽机已经连续3年大批量投放烟草市场。

(3)半自动移栽机械可以基本满足油菜、烟草、甜叶菊、蔬菜等作物的区域化种植、小批量移栽的要求,机器的地区适应性、不同作物不同农艺要求的差异化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在株距、行距、深度、垄作方式等与农艺的融合方面基本属于“迁就农艺”的状况。例如油菜的移栽基本停滞不前。

(4)对于半自动移栽机的作业效率,市场有较高的期望值,而手工喂苗的平均速度为40株/分钟。与用户的心理预期有一定差距。

(5)全自动移栽机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无论是农业部所属高校还是浙江、江苏的高校科研机构已经有多个全自动作物移栽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自动取苗机构的研究。

(6)面对明显增加的市场需求,国内移栽技术科研重复投入明显,大多数围绕5-6种常见栽植器克隆。缺乏系统化的移栽技术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突破现有栽植器形式的栽植结构创新还没有成熟产品;日本的网站已经有夹取苗斜插式移栽机械满足非直立苗的要求;欧洲有条状育苗快速移栽机,彻底打破传统移栽思路,把育苗技术与移栽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快速移栽。

(2)自动移栽机、大型移栽机、可以复合式作业(铺膜、浇水、施肥等)的移栽机械还是市场稀缺产品。

(3)与农艺的融合还没有形成工作机制,适合移栽的烟草、蔬菜等尚未有完整的适合自动化移栽的技术方案,苗盘、种植参数、田块要求等各自为政,尚不具备自动移栽的条件。

迎接即将到来的市场高潮,我们认为:

首先是科研先行,为市场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加强不同作物、不同种植习惯的移栽机理研究,以甘署类作物为例,农艺要求移栽苗呈“舟底型”,满足要求的移栽机国内鲜见。同样,适合丘陵地区使用的烟草移栽机械、适合粘性土壤的大型移栽机均是市场热点。

其次是正确引导,我们认为,专家、学者,包括有话语权的移栽机企业应该让农民了解,即使在发达国家,全自动移栽机比例也较低,半自动化移栽机虽需较多辅助人员,但其适应较好、使用方便、适合国情。因而,提高其生产率,完善其作业性能和可靠性,将是今后移栽机的发展方向。

叶菜类钵苗移栽机的研制 挑战杯文本 (1)

摘要 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空、心菜)病虫害比较严重,连作会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中的病虫害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导致蔬菜生长势减弱、产量减少、品质下降。而大棚栽植蔬菜具有以下的优点: 1、安全卫生。大棚蔬菜有大棚膜使大棚内蔬菜与外界隔离,可以减少大棚外病虫害对棚内蔬菜的侵害,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从而减少蔬菜的农药使用次数,更有利于实现蔬菜无公害生产。 2、节省成本。大棚蔬菜由于外面有大棚膜的保护,所以受雨水的影响比较小,肥料不容易流失;同时,大棚膜不透水,棚内水分也不易蒸发,有利于保持棚内土壤的含水量。 3、适栽品种多。大棚蔬菜可选择的蔬菜品种比田园蔬菜品种种类更多。一般当地田园能种植的蔬菜品种,大棚都能种植。 4、提高产量。大棚膜具有保湿的作用,并且膜内湿度还可以调节,所以对环境的敏感度小于田园蔬菜,受环境的影响也小于田间蔬菜。 5、生产效益高。蔬菜只有达到一定的积温才能成熟,由于大棚具有保温的作用,缩短了大棚蔬菜的生育期,可以使蔬菜提早成熟提前上市,从而提高蔬菜价格,增加菜农收入,一般亩增经济效益50%以上。 我们通过去当地农科院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对于叶菜类蔬菜的大棚种植需要一定的自动化设备,待在育苗杯的叶菜长出幼苗,就需要把在穴盘中的育苗杯转移到栽植盘中,栽植盘需要放置在有营养液的水池中。 我们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要实现的是将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空心菜)盛有幼苗的育苗杯由小间距穴盘向大间距栽植盘转移。我们把这个

项目化解成前端执行器,控制器和输送装置三部分设计,每一部分设计实现一部分动作,这样更加简化每一部分的设计,符合我们本科生所学习的内容。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4) 1.3常见的几种移栽机构比较 (6) 1.3.1钳夹式移栽机 (6) 1.3.2链夹式移栽机 (7) 1.3.3吊篮式移栽机 (8) 1.3.4导苗式移栽机 (9) 1.3.5输送带式移栽机 (10) 1.3.6挠性圆盘式移栽机 (10) 第二章项目研究前期工作 (11) 2.1实地考察 (11) 2.2叶菜栽培的三种主要模式 (11) 2.2.1 传统模式 (11)

水稻机插

今年在镇党委政府和市农机局的正确领导下,碾庄镇水稻机插发展很快,已形成了以庙前王文胜、院上鲍百城为代表的大户集中育秧和以六户村为代表的分户育秧两种机插方式。六户、庙前、倪庄、衡集、大兴、陵园、祁庄、大宋等村在机插方面都实现了突破,全镇机插面积近3000亩。特别是六户村水稻机插由过去的杂交水稻转变为粳稻,机插面积达到了500多亩,给全镇的水稻机插带了个好头。机插大户王文胜在去年购置了1台井关牌高速插秧机的基础上今年又购置了2台久保田高速插秧机,育秧面积也比去年翻了一番,为碾庄镇的水稻机插做了很大的贡献,院上鲍百城作为新的机插大户,第一年就育秧6亩多,也是今年水稻机插的新亮点。 水稻机插秧技术具有浅栽、宽行、定苗、定穴的特点,水稻在生长中的通风、透光、低节位分蘖,符合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在水稻目前的4种种植方式(手插、直播、抛秧和机插)中,水稻机插有很多优势,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劳动效率高,降低劳动强度。改变了数十年来水稻生产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局面。二是规模化生产,提高技术到位率。水稻机插集中育秧有利于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播栽季节、统一秧田管理、统一大田种植密度和规格。三是小苗早栽,有早发高产潜力。四是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经济效果十分明显,现在我市范围内承包育秧

和机插每亩收160-180元,除去成本,每亩收益在50-70元之间。五是与常规手插秧相比,机插秧具有“五省两抗两增”成效。五省:即省秧田,机插秧秧大田比为1:100-120,比旱育秧和水育秧分别节约4/5和9/10;省种子,未种先增效,机插秧每亩大田用种量为2.0-2.5公斤,比常规手栽稻省一半;省农药,秧田期不需化学除草,浸种药剂是手栽稻的一半,大田期病害轻,每亩大田比手栽稻节本5-10元;省肥料,育秧苗床小用肥少,大田期可节纯氮2公斤,节省肥本10元以上;省劳资,每亩移栽大田劳务工价手栽稻为50-80元,机插秧为20-30元,可节省30-50元。两抗:即抗纹枯病和抗倒伏能力强,由于机插秧为宽行栽插,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尤其是后期郁蔽程度不高,纹枯病发生轻,抗倒伏能力强。两增:即增产,由实践表明,机插秧比手栽稻每亩平均增产5%以上;增收,比手栽稻直接增收达100余元。 。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草稿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摘要 关键词:价值工程,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层次分析法

目录 第1章绪论 (3)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3)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4) 第2章机械产品设计一般方法 (5) 2.1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 (5) 2.2价值工程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5) 第3章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方案 (7) 3.1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工作原理 (7) 3.2 电机选择 (7) 3.3传动机构设计 (7) 第4章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设计方案评价 (9) 3.4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 (9) 3.4设计方案评价 (9) 第5章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耕地不断减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单产,对保障粮食安全供应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还很低,目前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 48%,其中以机插秧水平最为薄弱,约为20%。而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均已达到 97%以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对这一现状,农业部指出,力争到 2015 年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 45%。2011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主要有直播、毯状苗插秧和钵苗移栽。水稻直播技术省工时省成本,与移栽相比生育期短,适合大规模田间作业(如美国和澳大利亚航空播种),有利于发展集约化生产。缺点是直播田与插秧田相比,对本田整地质量要求高;对气候要求高,不适合北方寒地种植;成苗率低、草害重、易倒伏三大难题一直没有合理解决,导致产量不稳。目前插秧种植方式应用最为广泛,育秧-插秧-收获体系成熟,作业效率高、效果好,缺点是伤害秧苗根系,缓苗期偏长,生产潜力得不到完全发挥。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移栽时不伤秧;秧苗带有钵内营养成分,扎根快,无缓苗期;较插秧相比,采用钵苗移栽技术可使秧苗提早 5-7 天分蘖,有效分蘖增加 20%,平均增产 10%-20%。可见,发展和推广水稻钵苗移栽技术能有效提高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目前实现钵苗移栽的方式以抛秧为主,但是抛秧不能保证株距和行距,作业效果容易受天气条件影响,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发明高效、稳定、可靠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国外欧美地区的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是直播方式,钵苗移栽技术主要应用在花卉、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很少有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研究。亚洲地区的水稻以育秧移栽为主,关于移栽机械的研究也以日本最为先进,例如,顶出式钵苗移栽机、钵苗摆栽机、双曲柄钵苗移栽机等都在日本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依据两条路线:一是成套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机械,二是高校或科研机构自行研制。国内自行研制的有序水稻抛秧机械有 2ZPY 水稻系列抛秧机和 2SP-10型水稻抛秧机,抛秧机效率较高,大概是人工插秧的20倍。

移栽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 移栽团队 1 前言 目前,我国移栽机械的研究和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农机研究与我国农业生产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国内农业生产的真正需要; 没有自行的相关研究体系,大量抄袭、仿制国外先进机型,无法适应国内生产; 现行使用的机型移栽质量不稳定,通用性差,自动化程度较低,且机具造价较高,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不紧密[1],苗盘尺寸、钵的形状和尺寸没有统一标准,给提高移栽自动化程度带来一定困难。传统的农作物移栽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费工费时,且人工移栽很难保证作业质量。因此,实现蔬菜移栽机械化是扩大蔬菜移栽面积和发挥蔬菜移栽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减轻蔬菜移栽作业的劳动强度和提高移栽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2]。 20世纪20年代,欧洲发达国家研制并开始使用手工喂苗的秧苗移栽机具,用于蔬菜生产作业;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手工喂苗的秧苗移栽机具的人工动作被移栽机构所取代。送苗入土过程实现了机械化;50、60年代,多种不同结构型式的半自动移栽机被研制生产并使用。同时,育苗用土钵制钵机开始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半自动移栽机、制钵机已形成完整的系列,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到目前为止,欧洲在蔬菜育苗土钵成型及钵上单粒精密播种和自动移栽机械设备等技术上已经达到完善。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如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丹麦等国,大部分的蔬菜生产和几乎全部的大地花卉生产都实现了育苗工厂化和移栽机械化。日本由于劳动力短缺,移栽机械的使用非常普及,机械化程度很高.广泛研制和使用全自动移栽机,各种移栽机专用性很强,一般只适用于一种农作物。如甜菜自动移栽机、洋葱自动移栽机。据文献,日本是第一个在温室中使用纸筒钵育菜苗并进行移栽的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90%的甜菜已经实现了移栽种植。在美国,蔬菜移栽机械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据文献,蔬菜育苗机械化程度已达到70%以上,蔬菜育苗机械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相应的移栽机械的发展,由于美国农业人口较少,并且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等原因,移栽技术主要往多行作业、自动化和联合作业等方向发展[3]。国外移栽机械已十分成熟,系列多、品种全,性能稳定,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在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得到检验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移栽机械的试验研究。当时研制的移栽机有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机和甘薯秧苗移栽机,70年代研制甜菜移栽机。80年代研制半自动化蔬菜移栽机,此时也从国外引进了多种结构的蔬菜移栽机;据文献记载,1979年四川省温江地区农机所研制了2ZYS-4型钳夹式移栽机。北京市农机所于1980年和1991年分别研制了2ZSB一2型钵苗移栽机和2ZWS型蔬菜无土苗移栽机。 目前国内已经研制开发的钵苗移栽机主要以半自动为主,机型大多是国外产品的仿制品,全自动移栽机因结构复杂,成本高,尚处在研究起步阶段。

优化的水稻机插育秧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优化的水稻机插育秧方法,先根据插秧机的横摆次数和种子的芽率优化印刷播种定位方案,做到精准降低用种量,然后通过改进纸张和播种方式,将印刷播种与泥浆育秧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播种和育秧的质量及效率。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插育秧方法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插秧机横摆次数和种子芽率情况来确定每个盘的定位方案及播种量,具有兼顾秧苗素质、漏插率和精量降低用种成本的功效;采用印刷播种技术,选用吸水不易烂的纸张或布作为粘印种子的载体,播种时反铺入泥浆,前期盖着纸张或布起到保湿、防鸟和防暴雨冲刷的作用,后期及时揭去纸张和布,种子生根发芽出苗皆不受纸张未腐烂前起的隔离影响,对提高成苗率和秧苗素质均有促进作用。 技术要求 1.一种优化的水稻机插育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种子在秧盘里排列的横向和纵向间距; 步骤二、根据确定的种子横向和纵向间距形成不同芽率品种的种子的定位方案; 步骤三、选用吸水不易烂的纸张或布作为印刷播种附着和排列种子的载体;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确定的种子定位方案,设计印刷布胶滚筒,将种子通过机器粘到纸 张或布上,待用; 步骤五、准备秧田,按要求选择土壤肥沃、交通和水源方便的田块做秧田,用旋耕机打烂、整平后,开好秧沟,做秧厢; 步骤六、铺盘上泥浆,将机插秧软盘或硬盘整齐摆在秧厢上,并从厢沟或没摆秧盘的地 方取泥浆,过滤掉石头、硬块和杂质后装入秧盘内,抹平待用; 步骤七、将步骤四粘好种子的纸张或布,铺在步骤六装好泥浆的盘里,铺纸张或布时, 种子朝下反铺,使种子全部落在秧盘内; 步骤八、保温保湿催芽,气温达到种子萌发温度时,观察纸张或布保持湿润状态2-3 天,80%左右的种子破胸后及时揭去纸张或布;气温达不到种子萌发温度时,铺纸张或 布2-4个小时后待种子全部掉落泥中,揭去纸张或布,盖薄膜增温;

水稻机插秧技术概述

水稻机插秧技术概述 水稻机插秧技术概述 newmaker 我国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水稻生产更显特色。20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完善并推广应用的高产栽培模式已成为我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的主要栽培技术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普遍应用的以肥床旱育、中小苗移栽、宽行窄株、少本浅栽为主要特点的群体质量栽培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使水稻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持续多年实现了高产稳产。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世界上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成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水稻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引进消化并合资开发生产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高性能插秧机,实现了浅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栽插,并得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应用。与此同时,这与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相得益彰,并融合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第一节新一轮机插秧技术的基本特点机械化插秧技术就是采用高性能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机的操作使用、适宜机械栽插要求

的秧苗的培育、大田农艺管理措施的配套等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研究使用机动插秧机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7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掀起了发展机械化插秧的高潮。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技术及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水稻种植机械化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新一轮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在解决了机械技术的基础上,突出机械与农艺的协调配合,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实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的标准化。这与我国历史上前几轮推而不广的机插秧技术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一是机械性能有较大提高。水 稻机插秧的核心是技术成熟、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机动插秧机。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率先研制开发的插秧机,是针对大秧龄洗根苗的特点开发生产的,栽插作业时,秧爪不能控制自如,勾秧率、伤秧率高,作业性能极不稳定,不能适应水稻栽插“浅、匀、直、稳”的基本技术要求。新型高性 能插秧机具有世界先进机械技术,适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采用了曲柄连杆插秧机构、液压仿形系统,机械的可靠性、适应性与早期的插秧机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完全能满足现代农艺要求。二是育秧方式有重大改进。历史上曾经推而不广的机插秧技术采用的是常规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标准化程度低,费工耗时,植伤严重,始终未能摆脱拔秧洗根、手工栽插的技术模式。近年来示范推广的新型机插秧技术,采取软盘或双膜育秧,中小苗带土移栽,其

水稻机插秧技术操作规程

间要根据插秧时间倒推15天左右。双季晚稻播种期尽量不要超过7月15日,插秧时间尽量不要超过8月5日,在播种时间和秧龄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在20~25天秧龄范围内要尽量争取早播。双季晚稻要根据不同插秧时期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7月20~24日能够插秧的情况下,选择双季晚稻杂交品种;在7月25~31日能够插秧的,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常规品种如浙粳22;在8月初才能插秧的情况下,要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常规品种如宁88或早稻常规品种翻秋。 4、浸种消毒、床土浇水、播种 常规稻品种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小时~1天,提高发芽率,用1支使百克2毫升加水6~7千克,浸5公斤种子,浸种时间1~2天,催芽催到破胸露白即可。每个秧盘装4公斤准备好的床土、泥弄平。播种前床土浇透水,因为这次加的水要提供种子出苗前整个阶段用,如果喷水不足会造成出苗不整齐。常规品种播种量选择每盘播干谷100~120克较好,最好是每盘100克左右;杂交稻的播种量选择每盘播75克干谷较好,如果估计秧苗不能及时栽插的要适当稀播种,选择每盘播种量65克。播种好后盖一层薄泥。 5、秧田选择、秧田管理、及时插秧 选择地势平坦、路渠配套、排灌分系、背风向阳、地下水位高、邻近大田的熟地作秧田,秧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00。苗床宽1.4~1.5米,沟20~30厘米,沟深15厘米。早稻、单季晚稻秧田管理最重要的是增温保湿,连作晚稻最重要的是增湿保湿。早稻和单季晚稻育秧最好选择在旱地里,用旱育的方式培育机插秧。就是将播种好的机插秧盘子放在整平的地里,如果土壤缺水,灌一次平沟水,土壤吸饱后排干,下次等土壤缺水的时候再灌一次水,吸饱水后立即放干,使土壤一直保持较强的通气性,促进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温度的管理,播种到出苗为棚膜密封阶段,播后3~5天秧苗现青后

机插水稻栽培技术

机插水稻栽培技术 文章主要讲述了使用机械种植水稻的繁殖特点,同时讲述了使用机械种植水稻相辅助的高产量栽培方法,包含培植幼苗的提前准备、种子处置、培植幼苗、栽植幼苗、施肥管制等内容。 标签:机插水稻;生育特点;栽培技术 1 机插水稻生育特点 1.1 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后移 现在,使用机械插秧普遍在粳稻的种植上,拿种植的晚成熟的中粳稻或者中等时间成熟的中粳稻来说,因为受到稻秧的年龄以及腾茬的约束,和使用传统插秧技术一样的种类来说,机械插秧水稻的种植时间会晚十五天到二十天之间,导致水稻的成长时间变短,成长时间比传统种植的水稻减少了十到十五天。因为成长时间的变短,抽穗时间和成熟时间都会比传统的晚一些,所以使用机械插秧最好不要选择成长时间比较长的种类。 1.2 单株分蘖发生集中.群体高峰苗多 移栽后,机插秧苗在大田长出2.3张叶片后开始分蘖。其分叶势猛,茎蘖增长速度较快。机插秧苗I、Ⅱ位蘖不发生或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插秧苗,大田期Ⅲ、Ⅳ位蘖的发生率较低,V一Ⅶ位蘖的发生率大体在60%-90%。这几个蘖位分蘖发生率高,成穗率也较高,是高产栽培利用的主要蘖位。与常规栽培相比,机插水稻的够苗期、高峰苗期均提前1个叶龄左右,而且高峰苗数较多。机插水稻总体表现为:无效分蘖多,成穗数增加,成穗率降低。 1.3 个体生长量较小,穗形偏小 使用机械插秧的水稻每株秧苗一般都比传统种植的秧苗矮百分之十左右,叶片形状相应的也小。在进入拔节生长周期时,叶片明显比传统种植的秧苗小很多。伴随着叶片面积慢慢成长大,抽穗时间内单个叶片的大小以及全部叶片差不多都和传统种植方式的水稻差不多。使用机械方式种植,在种植时,水稻种植的数量比传统方式的少很多,但是因为栽植的不是很深,便于秧苗生长根系以及分蘖,所以,机械种植的水稻从拔节期间到抽穗时全部的根系都生长的很快,但是它在强壮生长时间段根系面积和传统种植方式的水稻差不多。使用机械种植水稻出现分蘖的时间比较晚,主要枝茎上的叶片和分蘖上的叶片数量相差很大,成长起来的分蘖一个枝茎上差不多有6片到9片,比传统种植的水稻少1到1.5张,其叶片主要生长模式:生长的个数少、穗形不大、并且在主茎上生长的和在分蘖上生长的穗形相差很大。 1.4 机插水稻草害严重

(最新)水稻机插田栽培全程技术方案

水稻机插田全程防治病虫草害技术方案 摘要:中国是世界产稻大国,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300万公顷,是种植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水稻在我国分布地域广阔,播种面积约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30%,总产量则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50%。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的平均单产最高。因此,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技术,对水稻高产、稳产,提高稻米品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稻机插田杂草防除方案 1、目前机插水稻田的杂草存在的问题 随着机插水稻田的全面推广,除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提前2-3天平整大田并沉实泥土,才有利于机械操作和小秧苗的定植;另外,插秧后需排水促进秧苗生根。在此过程中,田间土壤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有利于杂草种子的萌发,因此杂草发育提前,发生数量比较大。例如恶性杂草千金子、红梗稗草等比人工插秧稻田的数量要多,危害较重。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使用单一类型的除草剂对田间杂草造成了较大的选择压力,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和耐药性杂草。据许多稻区反映,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红梗稗草对五氟磺草胺等均产生了抗药性。 要解决大龄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就必须加大前期封闭技术的应用;而传统的“一封、二杀、三补”的策略在机插稻田使用并不是最佳的控草方案。要改善机插稻田的除草问题,需要根据机插田杂草的发生特点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运用新的技术去有效控制杂草发生危害。2009—2012年间笔者根据机插稻田的杂草发生规律及市场上可适合的除草剂状况,设计出机插田除草新技术,在

江苏等多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综合除草效果。 2、选择安全的除草剂,避免药害的产生。 由于机插田秧苗比较小,应禁止使用含有乙草胺、甲磺隆、氯磺隆类的复配剂,降低药害产生的可能性。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苯噻?苄或丁?苄类除草剂,这些除草剂对水稻小苗相对较安全,但在施药后,如果秧苗受到水淹的情况下,会造成滞绿现象,分蘖受到抑制,形成暗伤,从而造成田间苗基数不足,影响最终产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了50%苄?丁?异丙隆WP进行封闭处理,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该药剂中的丁草胺含量相对较低,减少了潜在暗伤,并提高了对千金子、稗草的封闭效果,总体防效都在98%以上。 3、优化田间封闭技术,减轻后期的除草压力。 根据机插秧田的杂草的两次出草高峰特点,改变传统的“一封、二杀、三封”的防治策略为“二封、一挑”的除草技术方针。即在稻田平整时先每亩用57%SK-100WP或50%速杰100克除草剂进行第一次土壤封闭,使泥浆土中杂草不能正常萌发,从而控制杂草的第一次萌发高峰期。机插过程中,由于机器对土壤翻动,破坏了药土层,部分杂草种子失去药剂的控制作用,因此在插秧后7天左右,伴随水稻撒施返青分蘖肥时,用50%速杰WP拌成毒土撒施,进行二次封闭,这样可以延长控制杂草的二次萌发高峰,提高封闭效果。如果田间以鸭舌草、莎草为主,可以在二次封闭时,添加10%吡嘧磺隆20克提高防效。 4、及时进行苗后茎叶挑治,减少局部区域杂草的危害。 机插稻田封闭除草过程中,由于田间土壤的不平整性、水层管理不及时以及药剂封闭过程中施药不能够及时、均匀周到,总有局部地区出现杂草,特别是千

水稻机插育秧与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水稻机插育秧与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附件: 水稻机插育秧与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一、品种选择要求 (一)品种选择原则 1、适应当地温光资源条件和茬口布局。小苗机插对秧龄(20d左右)要求较为严格,与传统手栽稻相比,全生育期缩短7-15天,因此要根据当地温光资源条件及茬口布局特点,选择生育期相对偏短的品种,确保能够安全齐穗和正常成熟。 2、选择分蘖性好的大穗型高产品种。机插秧育秧一般采用塑盘育秧,播种量大,秧苗生长完全处在一种密生生态条件下,秧苗素质不及常规育秧,而且机插小苗理论上一次分蘖蘖位一般较常规秧苗少2个左右,且减少的为有效蘖位,中高蘖位分蘖成穗比例高,单株分蘖成穗数比手插中苗低(20%-30%),有效分蘖个体生长量小,因此要选择分蘖发生早而快、穗型相对较大的抗倒品种容易获得高产。 3、重视选择优质高(多)抗品种。应结合近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重发的实际,选择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黑条矮缩病等抗(耐)性较强的优质水稻新品种。 (二)适宜品种选择 1、沿江及苏南地区。以早熟晚粳稻品种为主,江北沿江地区以迟熟中粳稻品种为搭配。早熟晚粳重点选择宁粳3号、南粳44、扬粳4038、镇稻11号等品种;迟熟中粳重点选择武陵粳1号、淮稻9号、淮稻13号等品种。

2、苏中及里下河地区。以迟熟中粳稻品种为主,里下河北部以中熟中粳稻品种为搭配。迟熟中粳稻品种重点选择淮稻9号、武陵粳1号、淮稻10号、淮稻13号,中熟中粳重点选择徐稻3号、连粳7号、武运粳21号、泗稻12号等。 3、沿淮及淮北地区。以中熟中粳稻品种为主,搭配中熟中籼稻组合,重点选择徐稻3号、连粳7号、武运粳21号、泗稻12号、扬两优6号、新两优6380等。 二、壮秧培育技术 机插秧苗采用中小苗带土移栽,一般秧龄为15-20天,在3.0-4.0叶龄内移栽。机插壮秧要求个体茎基粗扁、叶挺色绿、根多色白,植株矮壮、无病株和虫害,秧苗个体和群体生长均衡。机插育秧要求每平方厘米常规粳稻成苗1.5-3.0株,杂交稻成苗1.0-1.5株,秧苗根系发达,单株白根量多,发根力强,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2.0-2.5cm,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形如毯状,亦称毯状秧苗。水稻机插育秧主要有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及工厂化育秧等方式,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高,实际生产应用不广。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是在工厂化育秧的基础上简化发展起来的,投资成本低,操作简便,是普遍采用的方式。 (一)育秧准备 1、育苗方式。采用塑料软盘湿润育秧或双膜湿润育秧两种方式。 2、秧田准备。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作秧田。按照秧田大田比例1:100留足秧田。

水稻机插秧长秧龄大壮苗技术

水稻机插秧长秧龄大壮苗技术 一、水稻机插秧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 水稻机插秧具有省工节本、省时省力、高产高效等诸多优势,是水稻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政府部门对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十分重视,在财政上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扶持。 机插水稻与人工栽插水稻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解放劳动力。人工栽插水稻费时费力,面朝黄土背朝天,工作十分辛苦。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插秧劳动力短缺的矛盾逐年加剧,而机插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使外出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2、省工节本。机插水稻秧田占用面积很少,一般可由机手统一育秧,农户不必自留秧田。与传统手栽秧相比,按一亩水稻大田计算,农户减少育秧冬闲田0.6-1分地,用于种植小麦,可增加的收入30-40元,节省的育秧所用人工与种子、肥料、农药等成本支出40-50元,合计增收节本可达80元左右。 3、增产增收。机插秧栽插秧苗均匀,入土浅,秧苗根系发达,蘖多穗大,产量比传统的人工栽插水稻增产5-10%。 二、机插水稻与直播水稻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粮食安全。直播水稻比机插秧播种期晚15-20天,抽穗开花期也明显推迟,在淮北地区,如果九至十月份气温过低,直播稻不能保证安全齐穗和正常灌浆结实,导致空瘪粒高和千粒重低而严重减产,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而机插秧高产稳产,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2、高产稳产,节本增收。据各地调查,机插秧比直播稻平均产量要高50-100公斤。而且,机插秧的育苗和移栽均由专业服务组织或插秧机手负责,机插秧农户比搞直播稻的农户更为省事。直播稻存在很多风险,如一播全苗问题,草害问题,自生稻问题,安全齐穗和灌浆结实的问题,后茬小麦适期播种问题等。虽然直播稻早期投入较少,但综合起来,正常年景,直播稻比机插秧每亩平均减少收入50-100元。遇上灾害年份,则减产更为严重。 三、现行水稻机插秧存在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水稻机插秧优势,农艺和农机必须配套。本地水稻机插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栽秧龄短、前作滕茬迟、水稻生育季节

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水稻生产用工矛盾十分突出,各地农民群众都热切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十年”原始的水稻生产方式。机插秧是用插秧机高效插秧代替原始手插的高产栽培技术,彻底解除了繁重的人工插秧。机插作为水稻高效栽培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日、等国家以及我国的省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规划明确指出在我国水稻优势产区进行以育插秧机械化着力点,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省政府已经把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列为2012年主要推广技术重点推广。 一、我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现状 我省自2004年开始在各地广泛开展机械插秧示,尤其是2006年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推广任务以来,通过引进外地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已形成盘育、双膜和棚育等比较有特色的育秧办法,使机械化插秧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全省今年新增插秧机3550台,全省插秧机保有量达6700台,完成机插秧面积311万亩,同比增长53.2%。因此,农业部对我省育插秧机械化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被农业部推选作了典型发言。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是有差距的,到2011年底我省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仅 . .

5%,与全国25%(省为75%,省50%)差距甚远,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综合经验与教训,制约我省机械化插秧水平的瓶颈主要一是规育秧技术尚未过关,难育出壮秧,二是机具配置相对欠合理,难实行“增密”栽培,三是机手操作欠熟练,常有插得太深僵苗,或浮苗、缺蔸断行等,这也难免使广大农民的使用机械插秧在热切中慢慢失望。因此,我们必须与农技、科研和厂方合作研究培育机插秧壮秧技术、适宜机型应用于生产,还强化培训机手,提高操作水平,进行规化标准操作,把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迅速向全省推广普及。 二、机械化插秧机具特点与技术优势 (一)新一代插秧机特点 1、能规栽培可对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标可以量化调节,机手可根据所插基本苗对每亩所插蔸数及每蔸株数进行调节。根据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厘米,也有个别机型是24厘米。株距有多档或无级调整,达到每亩1~2万蔸的密度,充分满足农艺技术要求。 2、效率高且稳定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有良好的液压仿形系统,田间作业稳定。 3、灵活适用插秧机机电一体化程度高,充分保证了机具的可靠性、适应性和操作灵活性。 . .

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

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培训资料 大家中午好! 我今天给大家谈谈机插秧育苗技术问题。在介绍育秧技术之前,我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机插秧技术就是用插秧机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机插技术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我国也是世界上研究插秧机最早的国家之一,20 世纪60-70 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掀起了发展机械化插秧的高潮,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技术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插秧机械化始终没有取得突破。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通过引进韩国等国外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消化并合资开发生产了高性能插秧机,也就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机型,这种机型设计和制造技术先进,同时通过农机与农业部门紧密合作,研究形成了与插秧机械相配套的小苗育秧技术和大田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随着我国稻作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进程很快,发展势头强劲。2014 年,湖南省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了820 万亩,全省已有2 个省辖市、9 个县(市、区)、187 个乡镇和3000 多个村基本实现了水稻插秧机械化。 一、机插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它有那些优点呢?机插秧技术有四个方面的优点:第一个优点是有利于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根据我镇2012-2014 年五年机插水稻的平均产量统计,机插稻比直播稻平均增产144 斤。我认为机插稻能够实现高产稳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优势:首先是机插稻播种期比直播提前10-15 天,不仅可以应用产量潜力高的迟熟中粳品种,而且能够保证水稻的生育进程与我市的温光资源同步,有利于高产稳产;其次是插秧机的设计符合水稻高产栽培的要求,插秧机在保证大行的同时,对株距、栽插深度、秧棵大小可以人为的量化调节,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满足了高产群体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的要求,提高了栽插质量,并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