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那些翻译得好的国外品牌名

那些翻译得好的国外品牌名

那些翻译得好的国外品牌名
那些翻译得好的国外品牌名

:如今是个品牌社会。你我不顾一切的当加班狗,月光族,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用上大宝,开着昌河,穿件班尼路,吃片脑白金,冬天来之前能在义乌商城里买件恒源祥,回家一起看喜羊羊吗?

但比起总能让人欲罢不能的天朝品牌,外国的企业,名字就远没有这么拉轰,高下立判了。

国外的品牌进入中国首先需要翻译。然而翻译和青年一样,分普通翻译和文艺翻译两个凳次。

首先普通翻译可以分成下面五类,分别是:

音译:

这类是最直接的翻译法,基本上翻了等于没翻。

主要用于人名,比如迪士尼(Disney),西门子(Siemens),福特(Ford),地名比如亚马逊(Amazon),原创词比如奥迪(Audi),耐克(NIKE),组合词比如阿迪达斯(Adidas),还有主人没钱雇翻译的词比如傅拉基米尔(Vladimir)。

意译:

这类是最实诚的翻译,基本都是良心企业,童叟无欺。

主要有物名比如空客(Airbus),脸书(Facebook),壳牌(Shell),概念名比如通用(General

Electric),大众(Volkswagen),组合名比如微软(Microsoft),软银(Softbank),还有水果名:比如你现在正在看的这个很闪的东西。

混译:

这类是一半音译,一半意译混在一起。看似是包容并济,实则是存在感不济。

混得最好的就算是星巴克了(Starbucks),勉强及格的有联合利华(Unilever)和达

美航空(Delta),至于第一太平洋戴维斯(Savills)和很久以前的(不惜暴露自己年纪)第一信贷波士顿(First

Boston),听第一耳时就不知所云了。

不过中国深圳有个有名的混搭天王很快就会在这个朋友圈里混出来了——那就是微信(WeChat)

乱译:

这类翻译不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基本上要靠大家丰富的想象和发黄的老相片才把

两个名字联系到一起。

比如汇丰(HSBC),花旗(Citi),辉瑞(Pfizer),大通(Chase),香港的镇港之宝——国泰(Cathay)和他的英国亲爸爸太古集团(Swire)。

不译:

这是一个无招胜有招,我不翻不翻你烦不烦的流派。这些牌子基本上由字母组成,识

字的人不用翻,不识字的翻了也没用。

比如IBM,BBC,3M,AMD,GFW,BCG,KKR;我这层楼的BP和楼下的ING。(嗯,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去了。。)

所以光品牌的普通翻译就分了上面五类,连读起来肯定就是你现在的感受:音意混乱不?

好在下一个境界是文艺翻译。

文艺翻译要求音意一体,神形兼备。让人一看到这个品牌就知道这个你是做什么的,

情怀有多大,逼格有多高。这显然很高级,所以一般也只有国际大公司才能做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Google),思科(Cisco),领英(LinkedIn),必应(Bing)这种科技精英;优衣库(Uniqlo),家乐福(Carrefour),百安居(B&Q)这种零售

巨头;以及这几年吊炸天的赛百味(Subway)和最近一下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保时捷(Porsche)。

既然是搞文艺,就有高下之分。有些品牌的翻译不仅音意一致,神形兼备;而且还要

画龙点睛:使名称和产品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生出巨大的品牌价值,成为品牌经久

不衰的一个原动力;同时还能意境高远,诗意盎然。

(这时脑海中立刻想到爱马仕,法拉利,兰博基尼和百达翡丽的盆友们,请不(jia)

用(wo)再(wei)看(xin)了,因为土豪世界的品牌水太深,我们没有游艇,知道

了也没用。。)

5.香奈儿(Channel)

很简单,这个法国女人的名字迷倒了众生:这是一个让每个男人闻到会忘掉自己女朋友,而每个女人看到会想起自己的男朋友的一个神奇的名字。

嗯,我不说了,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4.万宝路(Marlboro)

你可能不抽万宝路,但你不可能不认识抽万宝路的人。这个世界上最畅销的香烟,是

最早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这个翻译和它的香烟一样让人朗朗上口,风靡中国。

由于对烟草广告的禁止,现在很少见到这个牌子的消息,但它却永远活在我们的肺里。

3.浪琴(Longines)

我们的时空就像蜿蜒起伏的海浪一样,时间就像记录那潮起潮落的琴声。

就算你还没有参透宇宙的奥妙,但浪琴作为手表的名字还是能让人不觉明厉。每看一

眼时间你是不是都觉得离宇宙的尽头又近了一些呢?——是的,我说的就是你的deadline!

2.宝马(BMW)

给中国三个字母,还世界一个奇迹。宝马简直就是神翻译的定义。

我不知道宝马这个名字给MM们带来了多少眼泪,但却知道它给BMW带来了多少光环。满街跑着带X的车那可不是差评的意思,那在英语里可是赤裸裸的Kiss。

1.可口可乐(Coca-Cola)

可口可乐在1927年进入中国的时候曾经被哪个不开眼的翻译成了“蝌蝌啃蜡”。估计后来发现开始和耗子药一起卖了,才痛定思痛,改了这么一个喜气的名字。

然而这是个让任何稍懂中文的人都目瞪口呆的神翻译,配上大红色的背景,简直就是

为中国量身定做的商标。

当然也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古代成语里早就有一个同义词叫:心宽体胖。

上面这十大神翻译固然让人拍案叫绝,一般的水文到这就结束了。

但要是不满足于拍案,还要让消费者献出膝盖跪倒在地的话,还必须加入深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古典文学的素养;要有想象力,还要有冲击力;要妇孺皆知,还要意境深远。

能达到这个级别的翻译我只能想到一个,在文章的最后介绍给大家,就是下面这家英国户外用品公司:

翻译的名称是:西门庆的野性生活(Simon King Wildlif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