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美学基础知识

摄影美学基础知识

摄影美学基础知识
摄影美学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

(一)相机的种类

1、以成像的幅面分有135(24×36mm)和120(60×60mm)

2、以取景的方式分有机背取景照相机,直视取景照相机,反光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和单镜头反光)

3、以成像的介质分有胶片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

(二)胶片(传统)照相机

1、全手动相机

2、自动相机

(1)光圈优先(A模式)

(2)快门优先(S模式)

(3)全手动(M模式)

(4)全自动(P模式)

3、镜头(焦距)

(1)定焦镜头镜头的焦距固定不变,有:标准镜头50mm,广角镜头24mm、28mm,鱼眼镜头18mm以下,中焦镜头、长焦镜头等。

(2)变焦镜头镜头的焦距可以变化,有中短变70mm,中变70-200mm和长变200mm以上,望远镜头。

4、光圈(孔径与f值)

▲光圈是以f值来表示,典型的f值有:f\2, 2.8, 4, 5.6, 8, 11, 16,等。通常被称为“档”。

▲ f值表示镜头焦距相对于镜头孔径有效直径的倍数。

▲由此说明:1、f值是与影像的亮度相关的。2、f值的数字大小与镜头的通光量是成反比的,每一级差为四倍。3、f值与镜头焦距长短和照相机尺寸无关,只要f值相同,影像的亮度就相同,即使更换镜头。

▲镜头的f值越小,通光亮就越大,同一焦距镜头的价格就越高。

▲ f值的大小与快门的时间和景深构成一定的关系。

5、快门

快门是指暴光的时间长短。从30秒到秒1\4000不等,还有B门和T门。快门的级差与光圈的级差形成互补关系。

结论: 1.镜头焦距与拍摄距离有关,焦距越短,视角越大,拍摄距离越近,场面就越大,空间向后延伸;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拍摄距离越远,场面就越小,空间向前紧缩。即:拍近景用广角,拍远景用长焦,但都有一定的变形。

2.光圈值是通光亮的大小,与焦距长短无关,不同镜头只要F值相同,暴光量就相同,F值的数字大小与镜头的通光量是成反比的,每一级差为四倍。即数字越

小,光圈就于大;数字越大,光圈就越小。光线越差,光圈越大(F值越小);光线越强,光圈越小(F值越大)。

3.快门与光圈成对应关系,相同的暴光值,每增大一级光圈,就要加快一级快门,反之亦然。

4、胶片的感光度(ISO)同样与快门或光圈形成对应关系。

6、景深

▲景深是指在一次镜头聚焦调节中,所成影像的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这个影像应有可以接受的清晰细节,即清晰范围。

▲景深与f值的关系:反比关系。

▲景深与镜头焦距的关系:反比关系。

结论:1、可以通过调节光圈来控制景深:需要大景深,就用小光圈;需要小景深,就用大光圈。

2、可以通过调节焦距来控制景深:需要大景深,就用短焦距;需要小景深,就用长焦距。

3、可以通过调节拍摄距离来控制景深:需要大景深,就用远距离;需要小景深,就用近距离。

4、景深越小,就越需要聚焦准确,越需要选择好聚焦点。

什么是摄影构图?根据拍摄意图,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把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拍摄对象作有机的安排,形成画面。

一、摄影构图的要素

(一)摄影构图的要素组成

摄影行为是由三个方面参与:拍摄者,被拍者,相机,由此决定了一幅摄影作品的构成和是否成功,同样离不开三方面的要素:人的主观要素、对象的客观要素和表现的形式要素。

● 人的主观要素:思想、修养、技能。

思想:包括艺术观念、创作方法、创作意图等。

修养:包括情感、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

技能:包括取景(选择)、把握瞬间等。

● 对象的客观要素:故事(内容)、人物、场景。

故事(内容):包括题材(拍什么)、情节(什么事)

人物:包括形体、动作、表情。

场景:包括时空、场面。

● 表现的形式要素:拍摄位置、镜头、光色、影调、线条、制作条件

等。

(二)摄影构图要素处理方式(思维方式)

上述三方面的构图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摄影构图,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存。在摄影活动中如何处理呢?通常有三种方式:以意寻象、以象寻意和形式独立。

● 以意寻象:先定主题,根据创作意图选择拍摄对象和表现形式。这种方式摄影师的意图起着决定的因素。

● 以象寻意:先确定拍摄对象,然后确定主题和表现形式,这种方式拍摄对象起着决定的因素。

● 形式独立:造型艺术毕竟是视觉艺术,目的在于要提供美的享受,单纯追求画面的美也属正常,这种方式拍摄形式和手段就起着决定的因素。

二、摄影构图的特性

绘画:景象——抽象(创造)——心象——构图——形象(作品)

其特性是“创造”。

摄影:景象——心象——构图(选择)——再现(作品)

其特性是“再现”。

这种“再现”的特性就决定了摄影构图的镜头性,现场性,时间、机遇的瞬间性。

(一)摄影构图的镜头性

由于镜头的光学性能,使得镜头摄取的景象与人的眼睛看见的景象产生差异,使得镜头成为摄影构图的重要手段,摄影构图所得的形象,也就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艺术形象。

● 用镜头选择拍摄对象:只要镜头所见的“东西”,都将纳入画面,没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只能用景物之间的遮挡、影调或光线的明暗等摄影手段将其掩饰,或者排斥在画面之外。

● 用镜头结构拍摄对象:画面的结构,景物的位置安排,都是通过镜头来实现,所以,镜头决定了形象的形态及构成形式。

● 镜头的影像透视效果:不同镜头的不同透视效果,给我们提供了运用镜头构图的特殊方法和由此产生的特殊的画面效果,如摄影构图中的“配景缩小法”、空间压缩法等,使画面具有鲜明的摄影景象特色。

● 虚与实的影像构成:这是利用镜头的景深特性处理影象的虚与实,有利于突出主体,有利于建立视觉中心,有利于画面构图,增加画面的艺术魅力。

● 象形的写真:可以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使画面产生质感。

(二)摄影构图的现场性

摄影只能在现场拍摄,面对拍摄对象直接进行摄影创作。

● 现场性给摄影作品带来了其他艺术作品不能带来的“纪实性”的艺术特色。同时也给摄影家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现场性并不意味着画面不可改变,可以通过改变摄影位置、角度、光线,甚至利用其他摄影附件等手段来改变现场的构图、影调和色彩。

(三)摄影构图的时机、机遇与瞬间性

● 时机:同一拍摄对象,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形象效果,摄影作品要想获得完美的构图效果,必须选择最佳时机。

● 机遇:是指偶然出现的特定时空的景象、事物或个别对象的时机。对摄影构图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意义。这种不可再现的画面景象,使得摄影艺术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但抓住这种机遇,需要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 瞬间:一是暴光的瞬间;一是对象变化的瞬间。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因瞬间的“定形”而产生永恒的美。

一、画面构图的影象构成成分

画面构成成分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拍摄对象来看,有主要对象、次要对象和环境对象,于是就有了主体、陪体和环境;从主体位置来看,有主体前面景象和主体后面景象,于是就有了前景和后景(背景)。它们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画面。

(一)主体

1、主体含义:主体就是拍摄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主要构成成分。可以是人、物、景。

2、主体应具备的条件

● 内容条件:是画面的主要表现者:即拍什么(谁)?

● 形式条件: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即摄影构图的依据。以它来确定其他景物的位置、大小,以及线条、影调、色彩等。

3、主体的地位:是画面的主要信息所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4、如何处理主体:鲜明突出。要注意对象的选取和造型形式。

●对象的选取,要选取有内涵意义和视觉鲜明的对象,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 造型形式上要注意主体的位置和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两个问题。

主体位置:一般应在视觉中心——画面中心或黄金分割线(点)上。

面积大小:要考虑画面的适当与均衡。

(二)陪体

1、陪体的含义:陪体就是与主体有密切关系的对象。

2、与主体的关系:主与次。

3、陪体的作用

● 内容上:帮助主体完成画面的内容和主题。

● 构图上: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

4、如何处理陪体:既要与主体相呼应,又不要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三)环境

1、环境的含义:环境是主体周围的景色——人物、景物和空间。

2、环境的作用

● 交代画面的时间、空间、季节等自然因素。

● 帮助叙事、表情、表意。

● 帮助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 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

● 烘托气氛、表现情调。

3、如何处理环境:简练确切,宁缺勿乱。

(四)前景

1、前景的含义:前景是指主体前方,最靠近镜头的景物。

2、前景的资格:前景是一个位置概念而不是内容概念,由此,不论是主体、陪体还是环境,只要在这个位置上,都有资格。

3、前景的特点:视觉上产生明显前突的感觉。

4、前景的作用

● 内容上:可以直接表现主题。第一、前景就是主体,直接表现主题;第二、前景是陪体,帮助主体表现主题。

● 情感上:可以借前景烘托、渲染情感。

● 形式上:可以帮助画面构图。第一,可以展现空间,形成多层次或多景次;第二、有装饰、美化画面的效果。

● 还可以借前景来交代环境、时空等特点。

5、如何处理前景

● 应占有适当的位置和面积。可以在边线、四角、框型,甚至布满画面,但不能影响主体的视觉中心,以免喧宾夺主。

● 构图手段上可以利用虚实、影调、色彩摄影手段来美化画面。

(五)背景(后景)

1、背景的含义:画面主体后面的景物。可以是人物(多为群像)自然景色、建筑物等。

2、背景的作用:与环境相同。

3、背景与主体的关系:图(主体)与底(背景)。所以应使主体突出于背景。

4、如何处理背景:要注意把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因此,主体应与背景在光线的明暗、影调的深浅、色彩、动静、虚实等方面有所差别,以便形成对比,使主体的形象鲜明突出。

二、影象的构成要素

摄影画面是由影象构成,而影象则是由光线的明暗影调、线条、色彩这些视觉要素构成。这些视觉诸要素的处理是否得当,运用是否成功,是每一个摄影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摄影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一)影调

1、影调的性质和特性

影调就是在摄影画面中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的表现。它是黑白摄影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要素。它的自然属性,就是客观景物的立体形状,表面结构的光学性质,在光线的照明下,所呈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明暗变化。

2、影调在摄影构图中的作用和意义

影调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 影调以黑、灰、白为代表。黑白是影调的两极,灰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层次。黑、白、灰,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反光率在75%以上,大体都可以说是白;反光率在10%以下,都可以说是黑;反光率在10%~75%之间,则都可以说是不同程度的灰。从这里可以看出,黑、白只有两极的很小的范围。

● 灰的构图意义:产生层次和表现细节。纵观黑白摄影作品,其影调变化无一不是灰的过渡层次处理,或有或无、或灰的层次多少的变化。由此看来如何处理好灰(黑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就是影调处理的重要的问题了。

● 黑与白的构图意义:产生明暗的视觉效果。在摄影实践中,明暗层次能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视觉形象。并且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是对抗、是调和,是强烈、是柔和,各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从黑到白之间过度的层次少,就显示出对抗的性质,对视觉的刺激也强,就有一种强力的效果;中间的过渡层次丰富就显示出调和的性质,就有柔和的效果。

● 黑与白也要有层次:在摄影实践中,人们常喜欢运用黑白两极的对比,以获得很强的视觉张力。但是如何处理好黑与白,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说来,要使黑得到好的效果,就是要在黑中也显出层次,在诸多黑的层次中的黑才显得特别的黑,这时的黑就显得有神气。如果要白获得好的效果,白中也要有层次,真正的白就显得更白,白得有精神。黑、白、灰是相互衬托的,相互补充的,相互呼应的,处理得好,影调就能表现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3、影调层次处理的模式

影调在摄影构图中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指画面影象上的明暗层次;一个是指画面整体表现出的明暗倾向。

就画面影调层次处理模式而言有如下三种。

● 硬调:

影调特点:两个相邻影调之间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

美学意义:给人以明快、强烈、粗矿的感觉。

优劣评价:影像的整体感强,但影像的细部容易失去质感。

● 软调

影调特点:画面主要由黑白之间的过渡层次组成的,在画面中有较少的黑白影调,明暗对比弱,反差小。

美学意义:给人以柔和、细腻、含蓄的感觉。

优劣评价:对影像的细部层次、质感表现较好,但对景物形体的大结构表现无力。

● 中间调

影调特点:影调明暗对比、反差适中,它接近于人眼观察客观景物时的印象。

美学意义:摄影再现所极力追求的效果。

优劣评价:影调浓淡相间,配置适当,对景物的立体形态与细部层次、质感都有较好的表现。但往往有缺乏创意的感觉。

4、影调的明暗倾向模式

影调的明暗倾向,指的是画面的整体效果——整体亮,整体黑。影调除造型、显现形象之外,还有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

黑有深沉、静寂、厚重神秘或悲哀、恐怖的感觉;

白有轻松、素雅、活泼、坦荡、显露、透明的感觉;

灰有柔和、抒情、舒展的感觉。

在影调的整体倾向(亦称基调)中,人们又以明暗总结为几种模式,即高调、低调、中间调。这种鲜明的明暗倾向,往往都表现有明显的气氛与情绪意蕴。

● 高调(又称亮调)

影调特点: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影调构成的画面。

美学意义: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 低调:

影调特点: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调,只有少许亮影构成画面。

美学意义:给人以肃穆、凝重、神秘的感觉。

● 高调与低调的制作

拍摄要求: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背景:高调背景要亮;低调背景要暗。

第二,要选准暴光点。

第三,人物的衣着要合适。

制作要求:

第一,要选择适合的印相纸:低调应选硬性相纸;高调应选软性相

纸。

第二,配置适合的显影液:通常应对正常浓度的显影液进行稀释。

第三,确定合适的暴光时间

第四,必要时进行局部遮挡。

● 影调除了上述所将的表形、表意和烘托作用以外,还有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均衡画面的作用。这些可以通过黑、白、灰对视觉的刺激程度,来有效地组成不同影调的背景与主体,形成影调的相互对比与呼应。

二、线条

(一)线条的含义

● 在影象构成中,线的含义是指影象形状的轮廓,包括1、轮廓形式的变化、2、影调明暗的分界以及3、色彩的分界。

(二)线条的类型和美学意义

1、线条的类型

● 直线:水平线、天际线、垂直线、斜线、折线;

● 曲线:弧线、波状线、自由线。

2、线条的美学意义

几何学的线条具有简单、明了的性格,较为规矩、单纯,近于理性。但在造型艺术中,线条给人的感受却有很大的不同。摄影中,就可以根据线条的不同的美学特性来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直线:具有坚强、有力、稳定、舒展的感觉。

曲线:具有流动、顺畅、优雅、柔和的感觉。

折线:具有波动、紧张、不安定、有力的感觉。

水平线:有平坦、广阔、稳定、静穆、平衡的感觉。

垂直线:有挺拔、深远、严肃、庄重、希望的感觉。

斜线:有运动、兴奋、不稳定的感觉。

粗线:具有强有力、沉重的感觉。

细线:具有锐利、敏感、快速的感觉等等。

(三)线条的作用

1、线条有表现形状的作用

● 构图时,首先要根据画面形体线条的走向来确定幅面的形式(横幅或是立幅),高大、深远则用立幅;广阔、舒展则用横幅

● 在摄影构图时,我们就要根据主体的形状确立一种主线条,使主体的轮廓线清楚,否则就失去了造型的意义。

●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画面中运用不同的线条组合,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例如:主体线与背景线不同组合,明显线与暗含线不同组合,直线与曲线的不同组合等。

● 线条可以作为组成画面整体结构,也可以在画面局部使用,形成趣味视点.

● 注意:有变化但不杂乱,有组合但不纷繁。要注意主要结构线与其他线条的关系。

2、线条有表意的作用

线条的不同形式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作者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线条的变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例如:水平线表示平稳,但稍作倾斜就产生动感;一种线条感觉单调,多种组合就生动活泼;柔美多用曲线;刚直多用直线等。

三、色彩

(一)色彩的自然属性

色彩的自然属性,是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线选择吸收、反射所形成的。由于选择、吸收、反射的情况不同,色彩就有了色别、明度、饱和度、色温、原色和补色等自然属性。

1、色别

色别也叫色相,是各种色彩的名称和相貌,如红、绿、蓝、青、品、黄。这些色彩之间的相互混合,还能产生一系列其他色彩,如橙黄、蓝绿、黄绿、青紫、红紫等。准确的认识色彩,才能准确的运用色彩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色别在摄影美学中的意义

● 构成画面的色彩,由于色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任何一种颜色的增减或改变,都将使画面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 形成固有色(主体对象的色彩)与条件色(环境对象的色彩)的相互影响,例如,当环境是红色时,由于反光的影响,会对拍摄主体蒙上一层红色。

2、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明度是指色彩反光率的大小,各种纯正的色彩相互比较所产生的反光大小的差别形成色彩明暗的差别。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纯正的光谱色中,黄的明度最高,显得最亮,橙、绿、红、青、紫、递降。

● 明度的这一性质在彩色摄影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被摄体的明暗关系、立体空间关系。

第二、明度受光线强弱影响很大,某一种色彩强弱不同的光线照射,其本身产生了明暗变化,也表现了明度的不同。一种色彩受强光照射时,它的色彩变淡,明度提高;反之亦然。

● 明度的这一性质在彩色摄影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便于我们在拍摄高调(选明度高的色彩、色彩淡)或低调(选明度低的色彩、色彩深)照片时恰当地运用色彩的明度。

3、饱和度与消色

饱和度指色彩的纯度,是以接近光谱为标准。

饱和度越高,色彩越艳丽,越能发挥色彩固有的特性;反之,则被削弱。例如红与绿这一对对比色,只有当都达到饱和状态时,对比效果才强烈;但当饱和度降低时(浅红—淡绿,暗红—深绿),对比的特征被削弱,反而趋于和谐。

黑(光线全部被吸收)、白(光线绝大部分被反射)、灰(等量吸收,等量反射)都不含色彩成分,被称作“消色”,也叫“无彩色”。

● 色彩的饱和度受光线强弱的影响很大。中等照明程度下的饱和度最正常,反之会削减饱和度。一般而言,强光照明会使拍摄对象消色而变白,弱光照明会使拍摄对象消色而变黑。

● 暴光的准确与否也对饱和度产生影响,这是由光线强弱对饱和度的影响而延伸出的相关影响。

4、色温

色温是指各种光源在点燃时的热度对色彩产生的偏色影响。色温的高低是与光线发出的颜色有关,而不是指光线的物理温度。光源的色温用K标示

某些普通光线的色温

色温在摄影美学上的意义:

● 色温越高,偏色越蓝;色温越低,偏色越红。

● 拍摄时,必须注意拍摄的天气、时间段和光源。

● 注意胶片的平衡色温的型号:日光型和灯光型。

(二)色彩的社会属性

1、色彩的心理意义

色彩除受客观条件影响之外,还受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往往与实际的色彩有差异,并赋予色彩以主观的性质。由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往往将色彩与一定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就赋予了色彩一些相关的性质。主要有:

● 色彩的冷色与暖色:将偏重于红色的称作暖色(与太阳与火联系);偏重于蓝色的称作冷色或寒色。

暖色给人的心理定势是温暖、热烈、欢乐、热情、进取、浮躁;它寓意着喜庆、胜利、尊严、高贵、权势、富裕、活力、健康、光明、希望等等。

冷色给人的心理定势是寒冷、理智、宁静、凉爽;它寓意着深邃、理性、朴素、明净、安详、辽阔、空间等等。

● 色彩的重与轻:密度大的物质感觉重,如铁、石等,密度小的物质感觉轻,如棉花、白云等。因此,色彩在心理上就被赋予了重彩与淡彩的性质:重彩是指由色彩鲜艳、相当饱和或明度较低的色彩组成的画面,重彩感觉浓烈沉重。鲜艳色彩和饱和色彩能表现出强烈的色彩效果;低明度色彩可以拍出彩色低调照片。

淡彩与重彩正好相反,是指由色彩较淡、相对不够饱和、明度较高的色彩组成的画面,淡彩形成亮色感觉典雅、清淡。可以形成彩色高调照片。

2、色彩的美学意义

人的审美意识往往将色彩与美感联系在一起,这就赋予了色彩的情感性和审美感受。通常人们感觉到的有:

红色:有温暖、热情、诚挚的性格。另有危险、恐怖、动乱的感觉。

橙色:有热情、温暖的性格,又有光明、活泼的性格。

黄色:有明快、壮丽、辉煌、活泼的性格。

绿色:有和平、宁静、理想、希望、生命活力的性格。

青色:有高洁、沉静、安宁的性格。

蓝色:有冷淡、理智、无限、平静的性格。

紫色:有神秘、忧郁、消极,另有高贵、幽雅的性格。

黑色:有黑暗、阴郁、恐怖,另有安静、庄重的性格。

灰色:有安静、柔和、质朴、抒情的性格。

白色:有明亮、坦率、纯洁、爽朗的性格。

(三)色彩的运用

在摄影美学中对色彩的运用一般是指两个方面:对自然色彩的再现和用色彩进行表现。

1、对色彩的再现

从理论上讲,只要正确使用胶片和正确运用摄影技术,就能使色彩得以正确再现。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往往照顾到了这一部分色彩,另一部分色彩就会出现偏色。因此色彩的再现往往只能控制在某些局部上,这些局部通常被确定在拍摄的主体或人们所熟悉的对象上,如人的肤色、蓝天白云、红旗等等。其他部分的色彩即使有一些偏差,也可以容忍了。

必须提醒,在色彩处理上拍摄者是有极大自由的,特别是在主体情感的表现上,不受色彩真实再现的限制,关键是色彩要能结合特定的生活图景传情达意,并具有审美价值。

2、用色彩进行表现

这是指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下,运用色彩进行构图与造型。具体表现为:

● 对色彩进行选择。要选择好主体色、环境色和烘托色;要注意色彩的

表意作用还是形式(结构)作用。

● 处理好色彩在画面中的位置、面积,以求得构图的平衡。

● 处理好色彩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色彩的和谐。

结论

● 色彩的运用要有表情、表意目的,不要为了色彩而色彩。

● 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色调,它是主题、情感的倾向,也是构图整体性的表现。

● 要注意冷暖色的对比、配置,没有对比,色彩的表现也是无力的。

● 要注意色彩的形式布局,前景、后景的色彩,主色与次色,面积的大小等等。

一、取景

(一)取景的实质

● 取景就是摄影者用取景器(镜头)把未来作品的形象从客观世界中“分裂”出来,建立一个新的形象(画面)——独立完整的新系统。

这里的关键是“分裂”。就是排除那些偶然的、非本质的、零碎的一切事物,截取那些本质的、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美的、完整的事物。

● 取景是主体(摄影师)与客体(客观世界)的直接对话——双向交流。

客体:向主体提供多种信息,有用的、无用的、美的、丑的……

主体:在视觉上对客体进行审视、选择、截取。

对话: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完成取景。

(二)画面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客观世界是画面世界的基础;画面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升华与创造,决不仅仅是摹写和翻版。

1、二者的景象视野不同

客观世界:是无边的,视野无限;

画面世界:是有边的,视野有限。

● 结论:取景就要选取对观众有吸引力和兴趣的、美的画面。

2、二者景象的内容不同

客观世界:是包罗万象的、杂乱的;

画面世界:是简约的、有序的。

● 结论:取景就要有所取舍,画面要能表现作者意图和主题,避免杂乱无章。

3、二者的景象内涵不同

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任何一个部分都只是局部;

画面世界:是分裂出来的,任何一个画面都应有自己的内涵。

● 结论:取景的画面要有完整性和独立的表意性。

(三)取景的步骤

观察——发现——分裂(截取)

观察:寻找拍摄对象。

发现:找到拍摄的对象(有价值)和视点(美)。

分裂:完成画面。

(四)如何取景

1、考虑边框的位置——选取什么?截取多大?有何价值?

2、考虑边框的形式——横幅:宽阔、舒展;立幅:深远、高大。

3、要有感情的投入——选择最动情的对象,激发创作欲望。

二、建立视觉重点和趣味中心

一幅好的作品,不但要让人看到拍摄对象,还要让人有审美的享受。要实现前者,就要建立起画面的视觉重点;要实现后者,就要建立起画面的趣味中心。

(一)视觉重点

1、含义:视觉重点就是光和色对视觉刺激最强烈的地方,即引起人们视觉指向的地方。可以是光、色、形、人等。

2、作用:是构图组织的重要因素。

●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画面的主体。

● 具有画面结构的意义——构图的中心。可以帮助建立画面次序,方便观赏。

3、如何建立

利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点、线、面、形的变化,以及所占空间的位置、面积,给视觉造成强烈的刺激,引导视觉指向。

(二)趣味中心

1、含义:趣味中心是摄影构图中的审美指向的地方。是画面的个性之所在。

2、作用:增强艺术魅力。

● 能引导观众的审美注意力。趣味中心的建立在于:确定审美指向,以引导观众的兴趣,将欣赏主体的兴趣引导到创作主体的审美指向上来。

● 给作品增强艺术意味,产生无尽的情趣。

3、怎样建立

● 内容上,可以利用情节、事件、意蕴、氛围等;

● 形式上,可以利用表情、动作、姿态、服饰等。

(三)二者的关系

视觉重点:形式范畴,突出主体,点睛的作用,视觉作用人人相同。

趣味中心:意识范畴,形成情趣,主旨的作用,审美感受个个不同。

最佳效果:两者能结合为一体。将视觉重点融于情趣之中。

● 结论:没有视觉重点,将无法构成画面,因为画面不知道拍摄什么;而没有趣味中心,就无法成为作品,因为画面不具有审美价值。而注意后者,更需要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对美的敏感。而一般的人,却只重视视觉重点,忽略了趣味中心。

三、拍摄距离(景别)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它的远近与画面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正比)。这就意味着拍摄距离的远近、画面的大小与作者要表现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来选择不同的距离。

摄影构图中通常把距离所形成的景物范围称作景别,根据大小不同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一)远景

● 特点:视野广阔空间广大,人与建筑物比例很小,忽略细节。

● 用途:多用于拍摄自然景物。

● 注意:构图注重整体造型和景色的气势,注意大块的影调、色彩和明显的线条结构。

(二)全景

● 特点:拍摄对象有完整的形象,能体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

● 用途:展现特定环境中的某一具体对象或事物的全貌和特点。

● 注意:构图上主体在画面中要占有主要的空间,人与环境要和谐,人与人的关系要清晰。

(三)中景

● 特点:表现拍摄对象的局部,环境减少,细节增加。

● 用途:展现某一具体对象或事物的局部形象和特点。

● 注意:要选取具有特点的对象,人物之间要注意感情的交流,人物的动作、服饰和表情显得尤其重要。

(四)近景

● 特点:展现拍摄对象的局部,环境很少,强调细节。

● 用途:展现某一具体对象或事物的较小的局部形象和特点。多用于拍摄人物。

● 注意:物体的细部、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在画面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成为画面成功与否的关键。

(五)特写

● 特点:画面范围极小,环境基本消失,细节突出。

● 用途:展示人物的肖像或特定部位,静物拍摄。

● 注意:环境仅为寓意性的衬底或烘托,人物的情感强烈,相貌特征突出,有明确的表现主题。

结论:

● 拍摄距离发生变化,景物范围大小随之而变。距离越近,主体所占面积就越大,环境范围就越小;距离越远,主体所占面积就越小,环境范围就越大。这就需要根据拍摄意图来确定拍摄距离。

● 要处理好景物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拍摄景物,宜用远景、全景、中景;主要拍摄人物,宜用中景、近景、特写。

● 拍摄距离的变化,能引起景物透视的变化和景物清晰范围(景深)的变化。规律是:距离越近,透视变化越强,清晰范围(景深)越小;反之亦然。四、拍摄方向(角度)(拍摄位置横向选择)

在拍摄高度与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拍摄方向会产生不同的拍摄形象以及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不同组合变化。

(一)正面角度

特点:与拍摄对象成垂直角度,形象比较端庄、稳重。

作用:表现某些对象的正面具有的典型性的形象,能表现对象的本色。

注意:构图上主要对象多处在画面的中心,甚至垂直中心分割线上常用对称的结构形式。

(二)斜侧角度

特点:偏离正面或左或右的拍摄位置。

作用:既能表现对象正面或侧面的形象特征,又能使物体形象有丰富多彩的变化,形象较正面形象生动。

注意:在正、侧面角度范围内选择最佳的拍摄位置,位置不同,正、侧面特征所占比重不同。

(三)侧面角度

特点:与被拍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

作用:主要表现某些对象的侧面具有的典型形象,能表现动态。

注意: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左右可有适当偏移,以获得最佳形象。

(四)反侧角度

特点:由侧面角度环绕拍摄对象,背面角度移动的拍摄位置。

作用:往往能将对象的某种特有的精神表现出来,拍的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获得生动的形象。

注意:这种角度对拍摄对象是有要求的,只有适当的对象在适当的时候才可选择反侧方向。

(五)背面角度

特点:正对拍摄对象背面的拍摄位置。

作用:主要表现拍摄对象的背面形象。

注意:拍摄对象的背面形象一般应有某种重要意义和形象特征时才能使用。结论:1、围绕拍摄对象作不同角度的选择时,不能单注意主体形象的变化,还要注意到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2、拍摄角度变化会影响到画面构图形式的变化和表现内容的变化。

3、多种角度没有优劣之分,运用得当,都能获得成功,拍出好的画面和需要的主题。

五、拍摄高度(拍摄位置的纵向选择)

(一)、平角度

特点:照相机的视轴与对象直面成垂直的拍摄角度,形成正常的透视效果。

作用:表现正常的透视效果,人们眼睛所习见的客观影象,显得自然亲切。

注意:注意水平线和大线条的处理,往往容易分割画面,显得呆板,主要对象应没有遮蔽物的影响。

(二)、俯角度

特点:水平线偏下,画面的地平线较高,因此,远处景物的位置也就较高。

作用:主要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或有某种造型效果的对象,有开阔或压抑的视觉效果。

注意:1、表现广阔的地面景物,俯角度是唯一选择。

2、对象会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化,以致变形,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仰角度

特点:水平线上方,画面水平线较低或处于画面之外。

作用:前景突出,后景往往得不到表现。

注意:1、突出前景主体的强有力的手段,有高耸、轩昂的气势。

2、产生透视变形,既能增强艺术表现力,但同时又可能歪曲形象,注意运用。

结论:1、注意修辞效果上往往具有褒贬的意味。

2、根据主体需要来选择角度。

化妆课程理论知识 彩妆基础知识

第一节、色彩的分类: 无彩色系: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混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称为无彩色。 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基本色有红、橙、黄、绿、蓝、紫。由于它们各自又有纯度和明度的不同变化,所以较之无彩色系更加丰富,带给人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 第二节、色彩的基础理论(原色、间色、补色、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五大属性): (一)原色:原色也称一次色(或三基色),用原色可以混合出其他色彩。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二)间色:间色是由两种原色相混合而成的颜色,也称为第二次色。颜料的三间色是橙(黄+红)、绿(黄+蓝)、紫(红+蓝)(三)复色:由原色加间色混合而成的颜色称为复色,也称为第三次色。 (四) 色彩的三要素:每一种色彩都同时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 (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分色彩的主要依据,是颜色彼此相互区分最明显的特征。如红、橙、黄、绿、蓝、紫六种基本色相。通常我们看到一种颜色最先反映的往往是色相,如:绿色的眼影、橙色色的腮红、藕色的口红等。 (2)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称深浅度,是表现色彩层次感的基础。黑白灰之间可构成名都序列,最亮是白,最暗是黑,黑白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灰。任何一个色彩,加白可以提高明度,加黑则能降低明度。由此产生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六种基本色本身也有明度上的高低不同,气明度次序为:黄色明度最高,橙次之,绿和红再次之,蓝、紫明度最低。我们在化妆时选择粉底液常常要考虑到颜色的深浅,比如,这个粉底颜色太深了,选浅一点的会显得明亮一些。打底时我们常用到基础色提亮色阴影色,这就是用明度不同的粉底来塑造脸部的立体感(3)纯度: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凡有彩度的色彩必有相应的色相感。色相感越明确、纯净,其色彩纯度越纯,反之则越灰。纯度较低,色彩相对也较柔和,适合于生活妆,纯度很高的色彩应慎用。同一色相可以有不同的彩度。拿红色来说,有鲜艳无杂质的纯红,有玫瑰红,也有交淡薄的粉红等(4)色性:色彩的冷暖属性,色的冷暖感主要由色相决定的,红、橙、黄、为暖色系,绿、蓝、紫微冷色系(5)色调:色调是色彩运用的主旋律,在构图中大面积的色彩倾向是由色相、纯度。明度这色彩的三要素决定的,其中某种因素居主导地位,即称为某种色调. 化妆的十种表现形式及特点. 1)生活妆:生活状态中的妆面,离人很近,化妆的效果应以不露痕迹若有若无为最高境界,又因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千差万别,故化妆使需要考虑被化者所处的时间、地点、场合、身份、服装、年龄及目的性。素面朝天是休闲的状态,修饰效果过强的妆面会令人有不真实感。恰到好处的展现特征是生活妆的最佳方法。

摄影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 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2.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3. 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印相纸),(放大纸)。 4. 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是(基调)。 5. 纬度小光源强度(大)。 6. 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7. 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8.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9. 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10. 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可归纳为三点;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拍摄,便于摄取较小的景深,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11. 相机的聚焦装置作用就是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地结像)。 12. 镜头的种类主要包括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望远镜头和、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13. 选择拍摄点应从三方面考虑:不同的摄距、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 14. 遮光罩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边的一个附件。 15. 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16.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17. 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18. 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19. 民用数字相机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 20. 数字相机是用各种类型的(存储卡)存储影像的。 21. 家用数字相机可以用(液晶)显示屏取景。 22. CCD或CMOS是数字相机的(影像传感器)。 23. 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 Tv)来表示。 24. 光圈大,景深(小)。 25. 光圈小,景深(大)。 26. 自拍器主要用途是(自拍),或防止相机震动。 27. F/4光圈比F/5.6光圈大(一级)光圈。 28. 数字相机是不使用(胶卷)的相机。 29. 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两部分组成。 30. 马米亚RB67相机是(120)相机。 31. MACRO表示(微距)镜头。 32. 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33. 摄影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34. 透镜分为(平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三种。 35. 焦距短,视角(大)。 36. 焦距长,视角(小)。 37. 光圈大,通光量(多)。 38. 相机内侧光系统,通过镜头的主要有(TTL)(TTL-OTF)通过取镜器的有(TTF)。 39. 用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拍摄会使色彩偏(红),偏(黄)产生(暖调)效果。 40. 正透镜是中间(厚)周边(薄)的透镜,起到使光线(汇聚)的作用。 41. (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象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象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 见图1-2-1。 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 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 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 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摄影基础理论知识

一、相机的基本构成、设置: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不同之处就是可以直接预览照片,如果照片不满意可以删除重拍。数码相机的组成;由镜头、取景器、CCD、液晶屏快门等组成。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也就就是成像的大小。取景器用来取景用的,CCD就是电子成像的元件,CCD的面积的大小决定像素大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液晶屏用来显示图像或构图用,快门用来拍照的按钮,存储卡就是用来存储图像,存储卡越大存储的图像越多。 1、光圈与快门:光圈就是用来调节通光量的,光圈的数值越小通光亮越多,相反光圈数值越大通光量越小,光圈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调节曝光量的,通过调节就是通过的光量达到标准,如果在光线相等的条件下成像暗说明光圈的通光小了,此时开大光圈加大通光量,如果图像过亮说明就是曝光过量,需要缩小光圈使之达到曝光标准。只有曝光标准的图像才能拍出最佳的照片。一定要掌握好曝光量。 2、变焦与聚焦:变焦指的就是改变成像的大小,变焦有自动与手动之分,有推拉式与旋转两种,一般都就是手动变焦,通过改变变焦得到所需的成像的大小,焦距就就是焦点的距离,通常我们讲的清晰的,现在的数码相机都就是自动聚焦的,半按快门按钮开始自动聚焦,再按快门执行拍照。 3、白平衡设置,白平衡指的就是照片的色彩设定,如果白平衡设置不匹配拍出来的图像会发生偏色,通常所说的颜色不正,色温分日光、白炽灯、荧光灯、闪光灯等在室内一般用的都就是闪光灯,白平衡有自动白平衡设定于自定义设定,拍摄大场面多色彩时自动白平衡比较准,一般都用自定义白平衡。 4、存储卡的设定:数码相机成像的大小采用像素设定来决定的,数码相机一般用大、中、小或者高、中、低来表示。同一张存储卡像素越大拍的张数越少,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艺考摄影基础知识

1、认识摄影基础 2、摄影原理与技术(照相机和镜头) 3、光圈、快门、曝光和测光 4、聚焦、取景器、卷片、和胶片 5、景深 6、摄影取景 7、构图 8、摄影用光 9、摄影色彩 10、彩色摄影 11黑白摄影 12 数码摄影 13摄影器材 14静物摄影 摄影的门类 摄影的门类是在摄影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其分类方法的有多种。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做如下分类: ?1.根据有彩和无彩的属性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 ?2.按照光的属性分为:可见光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X光摄影。 ?3.按照摄影工艺分为:常规摄影和特技摄影等。 ?4.按照拍摄题材的不同分为:人文景观摄影、自然景观摄影、表意摄影等。 ?5.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科技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摄影、教学摄影、军事摄影、文体摄影和生活摄影等。 ?6.按照表现方法的不同分为:纪实摄影和创意摄影等。 ?7.按照社会功能的不同分为:实用摄影、新闻摄影、社会纪实摄影、艺术摄影等。 摄影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应用范围是广泛和多层次的,摄影的表现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分类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各种摄影门类和风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一、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指摄影中的艺术部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摄影门类,以艺术性与实用摄影和新闻摄影等相区别。艺术摄影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来表达摄影家主观思想情感及艺术情趣的一种摄影形式。 艺术摄影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与生活原型有着根本的差异;是审美情感的对象化,与生理情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摄影通过对现实的超越和重构,表达摄影家对社会、自然和宇宙的解释和对情感的

摄影理论基础知识答案

2014年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摄影类笔试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计20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1. 2.斯蒂格里兹 3.永乐宫 4.英格玛?伯格曼 5. 6.桃花坞 7.焦点平面快门 8.基调 9.横摇 10.像素 % 12.创意 13.光轴 14.文化性 :8 16.溴化钾 17.震动 30 19.单位面积1毫米 20.热靴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1.密度:指感光材料曝光后,经显影、定影,单位面积中银盐被还原或染料形成的沉积量。 也就是指影像变的黑程度。 2.彗形象差:彗形象差又叫侧面球差,它是由与主轴不平行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会聚后形成的一种像差。 3.偏振镜:偏振镜又称“偏光镜”。(或PL滤光镜)。偏振镜是利用光的偏振作用对光进行选择控制,镜片呈灰色,由两层光学玻璃中间夹胶膜构成。 4.交叉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是属于蒙太奇的一种剪辑方法,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作用是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5.点彩派:点彩派就是新,或称新,是继印象派之后在出现的美术流派。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

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1.摄影画面“留白”的含义及其作用? (1)“画面留白”的含义:画面留白指没有具体形象的部分,既有“亮的、白的”留白,也有“暗的、黑的”留白。烟、云、雾、水、天因其浅淡近乎白色的影调,通常也被看作画面的留白部位。画面空白亦指无物阻挡之空间。(2分) (2)画面留白具有突出主体的作用。(2分) (3)画面留白又具有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作用。对于动体运动方向的前方、人物视线的前方,在画面上宜留有一定的空间。(2分) (4)画面留白是组织视觉元素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2分) (5)画面空白还具有刻画意境、渲染气氛的作用。(2分) 2.摄影辅助光的特点? (1)调整画面的影调节奏和反差。(2分) (2)帮助主光造型,塑造和描绘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表达其全部特征。(2分) (3)帮助表现被摄对象的质感。(2分) (4)增强画面的空间感。(2分) (5)渲染画面的气氛。(2分) 3.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是什么? 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而且也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创立明暗法,发明薄雾法。崇尚古典艺术的人文主义,准确再现自然,科学性和理想化是他创作的最高境界。(4分)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绘画,建筑方面都是伟大的艺术巨匠。他把艺术视为同上帝的创造一样,赋予艺术以力量和激情。作品有着一股悲愤壮烈和骚动不安的反抗情绪。(3分)拉斐尔:他创造出盛期文艺复兴的典雅和优美,具有高度技巧的艺术典型,这是现实美与理想美的统一,被后奉为古典艺术的楷模。(3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1.浅述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1)绘画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视觉文化之一,而摄影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摄影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在其发展中必定会受到同为视觉艺术的绘画的影响,尤其是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对绘画的借鉴,也必定造成两种艺术的融和。(3分) (2)它们同属于视觉艺术,瞬间艺术和平面艺术,造型元素也一致。由于摄影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今日,在进行摄影评判或欣赏时仍有人不忘用绘画的标准来衡量摄影。摄影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摄影基础知识试题库与答案

摄影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 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2.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3. 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印相纸),(放大纸)。 4. 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是(基调)。 5. 纬度小光源强度(大)。 6. 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7. 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8.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9. 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10. 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可归纳为三点;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拍摄,便于摄取较小的景深,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11. 相机的聚焦装置作用就是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地结像)。 12. 镜头的种类主要包括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望远镜头和、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13. 选择拍摄点应从三方面考虑:不同的摄距、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 14. 遮光罩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边的一个附件。 15. 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16.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17. 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18. 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19. 民用数字相机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 20. 数字相机是用各种类型的(存储卡)存储影像的。 21. 家用数字相机可以用(液晶)显示屏取景。 22. CCD或CMOS是数字相机的(影像传感器)。 23. 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 Tv)来表示。 24. 光圈大,景深(小)。 25. 光圈小,景深(大)。 26. 自拍器主要用途是(自拍),或防止相机震动。 27. F/4光圈比F/5.6光圈大(一级)光圈。 28. 数字相机是不使用(胶卷)的相机。 29. 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两部分组成。 30. 马米亚RB67相机是(120)相机。 31. MACRO表示(微距)镜头。 32. 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33. 摄影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34. 透镜分为(平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三种。 35. 焦距短,视角(大)。 36. 焦距长,视角(小)。 37. 光圈大,通光量(多)。 38. 相机内侧光系统,通过镜头的主要有(TTL)(TTL-OTF)通过取镜器的有(TTF)。

摄影基础课程学习大纲.doc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 1. 课程教学目标 《摄影基础课程》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 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主要着重介绍照相机(含相机类型、结构、使用及维护)、 黑白感光材料(含种类、性能和选用等)、摄影曝光(含正确认识曝光、曝光量估计等)、景深与超焦距(含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超焦距含 义的使用价值等)、摄影实践(含人物、风光、静物摄影以及运动、广 告摄影等)、黑白暗房工艺(含黑白胶卷的冲洗、黑白照片印相和放大 的制作)、摄影构图(含构图的原则和要求、影响构图的因素等)、数字摄影系统(数字相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用)等内容。 2.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摄影是艺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掌握传统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对照片的后期处理技能。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知识,摄影所需要的各种摄影器材,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去掌握并创作拍摄全过程和后期暗房操作技能。同时使学生灵活掌握摄影中常用的拍摄方法、技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和拍摄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摄影器材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要求学生掌握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识各种常用镜头、照相机的基本结构;胶卷的类型和成像特点;初步掌握摄影用光、曝光、取景、构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拍摄照片的技巧和黑白摄影暗房后期制作。

化妆师色彩基础知识

初级化妆师色彩基础知识 关于色彩——色彩有七种标准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色中,又有细分:(1)三原色:红黄蓝在所有色彩中,这三种色彩最重,即色彩纯度最大。(2)间色:橙(红加黄)绿(黄加青)紫(青加红)可以发现,上述六色的排列中,原色总是间隔着一个间色,因此,只需将标准色背熟,对于原色及间色我们就可以分清了。事实上,还有一些颜色没有包括在以上色彩中。金、银、灰、黑、白是五种中性色。(所谓中性色就是没有色彩倾向)一般来说,除非染上一定的感性色彩,我们的背景都采用灰、黑、白这三种颜色,因为金银太耀眼了,而灰、黑、白由于是中性色,比较容易与其它颜色搭配。一般的颜色的明度者不同,因此产生的距离感也不同。按明度顺序排列: 1黄、 2 橙、3红、4绿、5青、6紫。我们可以发现,按照16、25、34的顺序,就可以得到对比色。善于运用对比色,对我们的设计是很有好处的。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黑色背景上,黄最近。而在白色背景上,则紫最近。因此,距离感只是相对而言,与我们的背景的对比。在设计中,有明度、纯度和冷暖的对比,而色彩的冷暖是设计问题的主要攻坚项目。这时我们需要《康定斯基定律》,其主要内容:将色彩分成角度:红90度,橙60度,黄80度,蓝190度,紫120度。其中钝角:钝拙、柔弱、冷色锐角:敏锐、强烈、暖色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的掌握了。我们来看看怎样调和色彩。调和色彩的基本法则是:页面各部分色彩一定要构成适当的色彩关系。组成统一的色调,表达某种情绪。这才会有自己的风格。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确立主调统率页面的色彩关系。当页面上有几个色块时,必须以其中一块颜色为主,而且其面积,明度,位置大于其它色块。(2)不但要善于运用原色,而且还要善于运用金、银、黑、白和灰这些中性色进行缓解,中和,以烘托出主题。(3)增加共同点,会使设计更趋向协调。(4)拉开距离,目的是为了主次分开,不要堆成一堆,别人看了都觉得讨厌。可有方法:或者从平面拉开,或者从纯度和明度削弱。① 两色一深一浅。② 同时变化原有明度③ 纯度对比,使一色鲜艳而一色朦胧④ 同时变化原有纯度再来说说色彩均衡问题:要打动别人的视知觉,色彩要均衡。一般:(1)比较全局(2)不同的物体也不同。如:你可以看出页面上是块铁之类的东西的话,那么,潜意识里比看到页面上的一颗小草就会觉得不同份量了。这是我们生活上的体验。(3)色彩不能偏于一方,否则就会失重。如页面中心有大色,则四周一定要有一些小色,左边有一定的物体一定的明度,右边就不能完全灰暗或空白,也要有适量的明色。(4)若说到均衡,则纯度或明度较差的大色块与面积小的鲜明色块也均衡要表达出我们主页的风格,这就需要理解色调的概念。色调,即我们页面的主色彩。我们所要表达的性格或心情,都会在页面上表示出来。如忧郁用冷色,热情开心用暖色等。而如要表达出我们所观察的色调,要用夸张、提炼、强调、概括等方法。为了突出重点,加强对比,表达气氛,是有必要进行夸张和调整的。以下是具体的方法:(1)单色调是指只用一种颜色,只在明度和纯度上作调整,间用中性色. 这种方法,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倾向。如采用单色调,易形成一种风格。我们要注意的是中性色必须做到非常有层次,明度系数也要拉开,才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2)调和调:邻近色的配合。这种方法是采用标准色的队列中邻近的色彩作配合。但易单调,必须注意明度和纯度,而且注意在画面的局部采用少量小块的对比色以达到协调的效果。(3)对比调:易造成不和谐。必须加中性色加以调和. 注意色块大小、位置,才能均衡我们的

摄影基础理论知识

相机的基本构成、设置: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不同之处是可以直接预览照片,如果照片不满意可 以删除重拍。数码相机的组成;由镜头、取景器、CCD液晶屏快门等组成。变 焦距镜头改变焦距,也就是成像的大小。取景器用来取景用的,CCD是电子成像的元件,CCD勺面积的大小决定像素大小,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液晶屏用来显示图像或构图用,快门用来拍照的按钮,存储卡是用来存储图像,存储卡越大存储的图像越多。 1、光圈与快门:光圈是用来调节通光量的,光圈的数值越小通光亮越多, 相反光圈数值越大通光量越小,光圈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调节曝光量的,通过调节是通过的光量达到标准,如果在光线相等的条件下成像暗说明光圈的通光小了,此时开大光圈加大通光量,如果图像过亮说明是曝光过量,需要缩小光圈使之达到曝光标准。只有曝光标准的图像才能拍出最佳的照片。一定要掌握好曝光量。 2、变焦与聚焦:变焦指的是改变成像的大小,变焦有自动和手动之分, 有推拉式和旋转两种,一般都是手动变焦,通过改变变焦得到所需的成像的大小,焦距就是焦点的距离,通常我们讲的清晰的,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是自动聚焦的,半按快门按钮开始自动聚焦,再按快门执行拍照。 3、白平衡设置,白平衡指的是照片的色彩设定,如果白平衡设置不 匹配拍出来的图像会发生偏色,通常所说的颜色不正,色温分日光、白炽灯、荧光灯、闪光灯等在室内一般用的都是闪光灯,白平衡有自动白平衡设定于自定义设定,拍摄大场面多色彩时自动白平衡比较准,一般都用自定义白平衡。 4 、存储卡的设定:数码相机成像的大小采用像素设定来决定的,数码相 机一般用大、中、小或者高、中、低来表示。同一张存储卡像素越大拍的张数越

摄影摄像基础知识

一、摄影 摄影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摄制人员。摄制人员是一部电影造型艺术的体现者。一部电影——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都是通过摄影人员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的。他与导演一起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摄影人员,职责就是在导演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影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二是用电影摄影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使景物形态通过透镜在感光片上曝光,构成潜影; 其次将曝光后的感光片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得到明暗程度与景物相反或色彩与景物互成补色的负象,即底片; 最后,使另一感光片通过底片曝光,再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转感光片拍摄的,经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二、摄像 摄像有两种含义: 一指摄像人员。摄像人员是一部电视教材造型艺术的体现者。其职责是在导演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像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另外,指用电视摄像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 三、录像 录像有两种含义:指使用录像机的人员。 将电视摄像机摄取的景物影像用录像机记录在录像磁带上的过程。 四、曝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过程。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与曝光时间,即:曝光量= 照度×时间。照度可用光圈大小来调节,曝光时间可用遮光器(铱烀庞)速度来控制。电影摄影机中的胶片是恒速连续运转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时也配合使用装在机身内部的俗称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开角度大小调节曝光量。 1.曝光点 电影底片上获得中级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点,也是曝光组合选择的基准点。在电影生产

摄影——理论基础知识

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的联席会议上,法国政府授命巴黎天文馆长阿拉贡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技术的详细经过,在摄影史上,都认为这一天是摄影术的正式诞生日。 第一策略:摄影知识 一、摄影的历史 1、摄影技术的变迁:达盖尔版(1839-1850)→卡罗版(1841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术”的技术,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湿版(1851-1890,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干版(现代摄影雏形:19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马多克思,发明了干版摄影。) 2、相机的变迁:伸缩木箱照相机(1839)→柯达1号(1888)→4又1/2单反相机→莱卡I型(1925)→35CM单反相机(1949)→傻瓜相机(20世纪70年代)→拍立得(Polaroid)(1948)→数码相机(1995)。 3、第一幅照片:1826年用8小时曝光。感光材料:银版的发展,1839年它将曝光时间缩短到2至3分钟。 4、伊斯曼的出现,给摄影史带来了新的革命,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毫米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毫米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方孔,这就是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 达盖尔的伸缩木箱摄影机。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时,被拍摄者需要坐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 美国柯达公司于1934年推出了宽度为35毫米的胶片,很快成为最流行的胶卷和电影胶片类型,并一直持续使用至现今。 5、几次重大变革与相关人物:1931年,美国电器工程师埃杰顿(称为“闪光灯之父”)发明了电子闪光灯。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是真正实用的彩色片。1936年,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彩色片考贝以后,德国阿克发、日本富士、英国伊尔福等相继推出了彩色正、负片。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德发明了一次成像摄影术。1945年,瑞典人哈斯布莱德设计了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设“哈斯布莱德奖”――摄影界的“诺贝尔奖”。1959年,佛克特兰德发明了变焦镜头。1965年,瑞典摄影家莱纳尔特·尼尔逊将电子显微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进行显微摄影,《生命的奇迹》。1981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件(底片)的数码照相(MA VICA)。 第一张彩色照片:1861年由詹姆士-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对丝带三次拍摄成像的。呈现的是花格图案的丝带。 第一张数码照片(195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计算机先驱人物拉塞尔-基尔希(Russell Kirsch)研制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将照相机的照片直接传输至计算机内。 1880年美国人G.伊斯曼(GeorgeEastman) 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并于1888年制造成功第一台柯达照相机。 二、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2、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由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最先提出。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新闻摄影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完整版)初学者摄影基础知识

摄影基础知识 焦距(焦距越大,视觉越小) 焦距镜头名称 18mm 鱼眼、广角镜头 50mm 标准镜头 18mm-40mm 广角或短焦镜头 70mm-135mm 中焦镜头 135mm-500mm 长焦镜头 500mm 望远镜头 景深 概念: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 与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 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 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 红眼: 指在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由于被摄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的现象。 白平衡: 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会偏色,例如,在日光灯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和摄象机可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节色彩设置,以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使颜色还原正常。因为这种调节常常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平衡。 摄影常见名词 明度:镜头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口径大光通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 明度大小以光圈系数按倍数来计算.明度的大小是决定暴光的暴光的重要因数之一. 场曲:在一个平坦的影象平面上,影象的清晰度从中央向外发生变化,聚焦形成弧 型,就叫场曲.原因是中心离镜头近,周边离镜头远.一般拍照团体人像,安排成弧型, 就是纠正这一缺点.

摄影摄像教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教学目标: 1?学员了解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2.掌握摄影的功能与应用;3?摄像的诞生与发展 教学过程: 摄影摄像术是人类记忆的符号。。。。。。 1839年摄影术诞生,人类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再现。 1895年电影问世,使人类的记录发展为动态和连续的。 摄影和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们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由此,我们来看看摄影摄像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1.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 任何景物都因為有光的反射,被眼睛「看見」而「記憶」下來;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發現到可以利用針孔或透鏡來「攝取」景物反映過來的影像,再由感光材料把影像長久「記錄保存」,我們通稱為「攝影」。攝影又稱照相,俗稱拍照日本則是引用

中國古代繪畫的術語稱為「寫真」。英文Photography,是由希臘文Phos與Grapho 兩字的結合。Phos是「光」的意思,Grapho是「描繪」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 摄影的诞生: 相機成像最基本的原理是所謂的針孔成像原理。針孔成像原理早在西元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就已發現這個現象,但並未能應用到攝影上來,經過一千多年後,直到西元1822年,人類才完成世界首幅攝影作品(但是拍画);世界第一张实景拍摄是法国人J N ?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窗外景色》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這原理是說:「光線經過針孔進入暗箱時,外界的景物會在『反射光成直線進行』的原理下,於箱內的另一面呈現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景物影像。」 摄影的诞生: 1825 O NJ尼埃普斯用阳光摄影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 照片《牵马少年》,画面翻拍十七世纪的一幅荷兰版 画。 1826 O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问世,是法国 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曝光时间长达 8小时。 O WH?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 片,大小是25mm2,现存最早的负片。 1837 O法国L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8 O L达盖尔拍摄了《花园街》一片,是摄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风俗摄影作品。 但因為針孔成像的影像太過模糊,後來就發明以透鏡來代替小圓孔,而更求影像的清晰,現在更使用多片透鏡的組合來成像,多片透鏡組裝於鏡筒內,合稱為「鏡頭(Lens)」。 在感光顯影的技術上,公元1725年德國,紐倫堡阿道夫大學的醫學教授,亨利其舒爾茲(Heinrich Schulze 1687—1744)首先發現銀鹽(硝酸銀) 見光變色,是人類第一次找到感光劑,因此奠定了攝影原理的基礎;他是最早提出對攝影有用的光化學之第一人,德國人讚譽他是現代攝影取像片的始祖。 赫謝爾(John Herschel 1729- 1871) 於1819年發現,稱為大蘇打(Hypo)的硫代硫酸鈉(Sodium thiosulphate)能溶解銀鹽,經無數次試驗獲得成功,遂公開宣布大蘇打為定影劑。於是在1839年公認攝影術已告成功。Photography 一詞也是由Herschel所訂定的。

摄影理论知识基础

摄影理论知识基础 一、基础 1、光学知识 ①可见光的波长是380~780mm 波长到波短颜色依次为:赤橙黄绿青蓝紫 ②什么叫光线? 无直径、无体积、有一定方向的几何线条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属法线两侧,且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入射角等于发射角③关于透镜成像 凸透镜的作用是汇集光线 凹透镜的作用是发散光线 凸透镜的种类: 凹透镜的种类: 透镜成像公式:像距—物距=焦距 像距:像点至透镜的距离 物距:物点至透镜的距离 焦距:焦点至透镜的距离 小孔成像原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进行的。 2、化学知识 感光材料的主体结构:感光乳剂层与载体 感光乳剂层主要成分:感光剂、明胶和各种补加剂

补加剂:增感剂,作用:大幅度提高明胶感光度和感色围 增感剂包括:化学增感剂和光谱增感剂 载体:片剂或明胶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8月19日代表人物:达盖尔 *画家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胶卷 胶卷有保护层、感光乳剂层、片基、背面层等 感光乳剂层的含银成分:奥化银、碘化银、氯化银和他们混合体 保护层的作用:防止乳剂层划伤、防摩擦性灰雾 背面曾的主要作用:防光晕、防静电、放卷曲 片基的特点:化学性能稳定、耐酸碱、 物理性能稳定;耐水性强、在冲洗过程中不膨胀、不收缩 光学性质有良好的透明性 有良好的耐光、耐寒、耐热性能 厚薄均匀平整度好 曝光过的胶片产生潜影——显影——定影——相纸 底片与相片之间是一个还原的过程 负片拍摄红花绿叶呈现出绿花品红叶(负像) 反转片拍摄红花绿叶呈现出红花绿叶(正像) 显影: 显影液主要成分是:显影剂、促进剂、保护剂和抑制剂 显影剂作用:使曝光的乳化银还原产生金属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