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总结的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总结的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总结的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总结的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独立与染色体外并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浆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菌毛: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菌毛。荚膜: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性物质,厚度约200nm,称为荚膜。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及细胞壁的脂多糖。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转化。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导。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但并不以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胞。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芽孢为指标。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地经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7.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外毒素:是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漰解后释放出来。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 和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原体:衣原体中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称为原体。始体: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其中大而疏松的颗粒结构,称为始体。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质出现嗜酸性、嗜碱性、大小数量不同的圆形、卵圆形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顿挫感染: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是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此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种细胞时,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抗原漂移:是由于基因突变累积所造成的变异幅度小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抗原转换:是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一种形式,其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菌群失调:在为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称为菌群失调。正常菌群:把那些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细菌称为正常菌群。双相真菌:医学上某些重要真菌的营养体在宿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形成酵母菌型和霉菌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

33.假菌丝: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的细胞串。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物制品。肥大反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乙副型伤寒沙门菌h抗原和受检者血清进行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细菌的生化反应: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亦不同,因此代谢产物各异。检测细菌对各种培养基的代谢作用和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的种类的生化试验。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互利共生:两种生活在一起

的生物均获得益处,如白蚁和鞭毛虫。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宿主。世代交替: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有些寄生虫只有无性生殖生,有些寄生虫只有有性生殖,有些寄生虫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有性生殖,两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及所需的条件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传染源:体内有寄生虫生长、繁殖,并能排出寄生虫活史中某一阶段的虫体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传播途径:寄生虫从传染源排除后,在外界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进入另一种宿主的整个过程。感染阶段:寄生虫的生活史中能够是人体感染的阶段。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但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称为寄生虫感染。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易感者:由于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染状态的人或动物。土源性蠕虫:在生活史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接触土壤而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在生活史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为多细胞结构,少数为单细胞,由丝状体和孢子组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菌丝体:菌丝可长出许多分枝,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无菌操作: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人体,或污染物品和局部微环境的操作,称为无菌操作。内毒素血症: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使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的症状。亚单位疫苗:指去除病原菌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用化学方法提取或经基因工程生产制备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指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核酸疫苗:也称D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体某种抗原的基因和作为载体的质粒DNA组成,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机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表达的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4%的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即为类毒素。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卫星现象: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发育良好,菌落较大,而距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发育越差,菌落越小,称为卫星现象。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和恙螨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体:有感染性、结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成为病毒体。病毒的复制周期:从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到子代病毒生成并释放这一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条件致死突变株:指病毒突变后在特定条件下才能生长,而在原原来条件下不能繁殖而被致死。亚病毒:一类比病毒还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病毒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呼吸道病毒: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侵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引起呼吸到局部病变或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导致呼吸道外器官病变的病毒。虫媒病毒:也称节肢动物媒介病毒,是指通过一大类吸血节肢动物(蚊、蜱)叮咬易感的人和脊椎动物而传播相应疾病的病毒,有自然疫源性。终宿主:终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人是带绦虫的终宿主。中间宿主: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保虫宿主:也称储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

可传给人,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虫宿主。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旦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时,才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机会致病性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力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大量增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及粪类圆线虫等。外斐反应:用扑通变形杆菌的菌株(OX19,OX2,0X4等)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心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凝集试验。

二、填空题

微生物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菌毛、鞭毛、芽胞。细菌生长曲线可划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细菌的性状变异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抗原变异。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可通过: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原生质体融合。皮肤常用消毒:碘酒、硫柳汞、乙醇的、等消毒。粘膜常用消毒:氯己定、新洁尔灭、高锰酸钾。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包括: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癌作用、抗衰老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包括:抗体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抗体对细菌吸附作用的抑制、抗体和补体对细菌的溶解作用、抗体和补体对吞噬作用的调理。病原学诊断包括: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动物实验、药物敏感性试验。病毒的结构包括:病毒核心、衣壳、包膜。病毒的化学组成包括: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4个步骤: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病毒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复制。遗传型变异包括:基因突变、重组与重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整合。非遗传型变异包括: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基因型混合、互补、增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

18.病毒的形态有:球形、杆状、蝌蚪形。寄生虫的类别包括: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长期寄生虫、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宿主的类别包括: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包括: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与免疫病理损伤。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血液各种吞噬细胞的杀灭作用;组织內各种细胞将虫体局限包围以至消灭;免疫系统对寄生虫抗原的识别和消除作用。传染源包括:染有寄生虫的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包括: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传播。

三、问答题

比较G+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G+:1.细胞壁:G+ 2.强度:较坚韧3.厚度:厚,20-80nm 4.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5.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6.有磷壁酸无外膜G-:1.细胞壁:G- 2.强度:较疏松3.厚度:薄,10-15nm 4.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5.肽聚糖层数:少,1-3层 6.无磷壁酸有外膜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固体培养基:1.光滑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2.粗糙型菌落3.粘液型菌落(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的菌落)液体培养基: 1.浑浊生长2.沉淀生长3.菌膜生长

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1.菌群失调:是指在为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菌种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菌群失调症:是指当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由此产生的病症。2.机制: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是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是全身或局部免疫力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的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

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1.因素:1)毒力强弱2)侵入机体的细菌数量多少3)入侵部位是否合适2.物质基础:1)细菌表面结构(菌毛和鞭毛)2)释放的侵袭酶类和分泌的细胞外蛋白(如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以及速度:1.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2)适宜的酸碱度3)合适的温度4) 必要的气体环境2.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3.速度:细菌的生长速度用生长曲线表示,可分为4个期:1)迟缓期:是细菌适应新环境,并为不断繁殖准备的阶段。2)对数期:是细菌分裂增殖较快的时期,以对数的形式增长。3)稳定期: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细菌繁殖和死亡数几乎相等,生长曲线趋于平稳。4)衰亡期:细菌死亡数多于繁殖数出现形态的衰退型。

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1.来源: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 2.存在部位:从活菌分泌,少数细菌崩解后释出3.化学成分:蛋白质4.稳定性:60-80℃,30min 被破坏5.作用方式:与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6.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因其特殊临床表现7.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外毒素8.基因控制:质粒、前噬菌体和(或)染色体内毒素:1.来源:革兰氏阴性菌2.存在部位:细胞壁组分,菌体裂解后释出的脂多糖3.化学成分:脂多糖4.稳定性:160℃,2-4h才被破坏5.作用方式: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6.毒性作用: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7.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8.基因控制:染色体基因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1)定居部位改变:某些细菌离开其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部位生长繁殖,进而感染致病。2)机体免疫力低下:临床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实行放射性治疗或发生某些感染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引起感染灶,今儿穿透粘膜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流扩散。3)菌群失调:在为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菌种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且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而产生的病症。

简述细菌侵入机体后可出现显性感染的类型:1)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数月。2)慢性感染:发病慢,病程长,数年。3)局部感染:感染局限在一定部位,疖,痈。4)全身感染:扩散全身,疟状多种多样,出现毒、菌血症。

根据培养基的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1.根据培养基的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肉浸液琼脂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巧克力色培养基2.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营养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中固盐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尿素培养基;厌氧培养基:小脑琼脂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1)血浆凝固酶2)葡萄球菌溶血毒素3)肠毒素4)表皮溶解毒5)SPA 6)TssT-1(2)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两大类:1)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化脓性感染和全身型化脓性感染。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综合征、葡萄球菌性肠炎及毒性休克综合症。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什么:特点:(1)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一般病灶局限,脓液粘稠。(2) 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一般病灶弥散,脓液稀薄。原因:(1)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血浆凝固酶,其作用是使血浆凝固。(2)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是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可分解结缔组织、DNA等。

简述乙型链球菌感染的重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1)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 1)脂磷壁酸2)M蛋白3)透明质酸酶4)链激酶5)链道酶6)致热外毒素7)链球菌溶血毒素(2)链球菌所致疾病有三大类:1)化脓性感染2)中毒性疾病3)超敏反应性疾病

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以及毒性作用: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的重要致病物质。(1)组成: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

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部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2)毒性作用:当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时,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其A1链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大量的cAMP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之过度分泌钠、钾、碳酸离子及水,导致剧烈腹泻,从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微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衰竭和休克而死。比较支原体和细菌的L型区别:支原体L型: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生长时需胆固醇(除无胆支原体外),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变成细菌,细菌L型:在遗传上与原菌有关,生长时不一定需胆固醇,除去诱因,可恢复为原菌

简述引起人类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1)普氏立克次体以体虱为传播媒介,在虱与人之间传播,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播斑疹伤寒。(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以鼠蚤和鼠虱为传播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性斑疹伤寒。(3)恙虫病立克次体以恙螨为传播媒介感染人类,引起恙虫病。

简述主要病原性衣原体的种类及所致人类的疾病:(1)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1)沙眼:由沙眼亚种A,B,Ba和C血清型引起,主要通过眼-眼或眼-手-眼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2)包涵体结膜炎:由沙眼亚种B,Ba,E,F,G,H,I,Ia,J,K血清型引起。3)泌尿生殖道感染:经性接触引起的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其中有50%-60%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涉及的血清型与包涵体结膜炎的相同。(2)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LGV)生物变种,引起性淋巴肉芽肿。(3)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点:1)中等大小,无芽孢,周身鞭毛或无鞭毛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2)触媒均为阳性,氧化酶为阴性。3)除个别外,均还原硝酸为亚硝酸。4)兼性厌氧或需氧,营养要求不高。5)生化反应活波,分解许多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代谢产物。6)因无芽孢,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流感病毒HA和NA已发生变异,两者的变异相互独立,HA变异的更快,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分为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抗原漂移是由于基因突变累积所造成的变异幅度小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引起甲型和乙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导致新的亚型出现,由于人对新的亚型完全没有免疫力,每次抗原转换都曾引起世界性的流感爆发流行。

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形态结构:呈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的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病毒体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核心功能:病毒核心为病毒的核衣壳,含病毒核酸及核蛋白。病毒核酸为分节段的单链负股RNA,这一特点是病毒在复制中容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株的出现。包膜功能:保护核心,包膜上有血凝素,血凝素具有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的作用,神经氨酸酶参与病毒的释放,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够抑制神经氨酸的水解作用,但不能中和病毒。

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1)病毒呈球形,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2)核酸为单股正链RNA3)耐乙醚、耐酸、耐胆汁4)均能在肠道细胞胞浆中增殖,但多不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侵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导致肠道外的多种疾病。

简述病毒的核心、衣壳和包膜的组成及作用:1)核心除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外,还有少量非结构功能性蛋白参与,其作用是使病毒在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株的出现。2)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组成,其作用是:保护病毒核酸;由于其所含衣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可作为病毒鉴定和分类的依据;决定病毒对细胞的嗜性,介导病毒进入易感宿主细胞;具有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抗体。3)包膜表面有蛋白质的钉状突起。包膜的作用是:保护病毒;介导病毒吸附、穿入易感细胞;具有免疫原性,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包膜是脂质,易被脂溶剂溶解,可作为病毒鉴定的一个指标;包膜蛋白可引起机体发热等中

毒症状。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的组成:(1)HBV呈球形,有双层衣壳,其衣壳外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核衣壳为20面体结构,核衣壳内部有病毒的DNA和RNA 依赖的DNA聚合酶。(2)HBV的DNA基因组较小,仅约含3200bp,基因组为双链部分环状DNA,由长链和短链组成。

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HBeAg、抗HBc、抗HBe均呈阳性,结果分为:“大三阳”,传染性最强。HBeAg、抗HBc、抗HBe均为阴性,结果分析为“小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HBsAg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HBcAg在血清中不易检出,HBeAg为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指标,HBxAg是与原发行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不作为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

沙门菌所致疾病及致病菌种类:肠热症: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胃肠炎(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引起何种疾病:细菌:淋病奈瑟菌:引起淋病和新生儿脓漏眼

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引起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尿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肿。支原体:解尿尿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梅毒

结核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荚膜,脂质(索状因子,磷脂,硫酸脑苷脂,蜡质D),蛋白质。结核杆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部位侵入易感机体,主要是肺结核。

寄生虫

蛔虫:生活史宿主:无中间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感染途径,口。寄生部位,空肠回肠。成虫寿命,1年。致病性: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诊断:直接涂片法,浓聚法。流行: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传播途径(口)易感人群(女性儿童)防治:控制传染源(阿苯达搓,甲苯达搓)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鞭虫:无中间宿主,感染期虫卵,经口,盲肠,3-5年,内芽肿,慢性失血,直接涂片法,浓聚法,流行方式及防治同蛔虫

蛲虫:无中间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感染期虫卵,经口,盲肠,1-2个月,肛周皮肤瘙痒,查虫卵(早上)查成虫(晚上)流行同蛔虫,防治,控制传染源(同上)切断传播途径(湿擦湿扫勤晒被褥,保护易感人群(同上)

钩虫:无中间宿主,人是唯一最终宿主,丝状蚴,经皮肤经口,小肠,5-7年,慢性失血引起贫血,查虫卵(早)查成虫(晚),流行同蛔虫,防治,控制传染源(同上)切断传播途径(补血),保护易感人群

旋毛虫:不易区分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成虫幼虫在同一宿主体,保虫宿主,哺乳动物。幼虫囊包,经皮肤经口,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上段)幼虫(横纹肌)成虫(1-2个月)幼虫(半年)致病性,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囊包形成期。诊断,问病史,活检找囊包。流行,传染源(猪)传播途径(经口)易感人群(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季节性)防治,控制传染源(同蛔虫)切断传播途径(猪圈养)保护易感人群(同蛔虫)

丝虫:中间宿主(蚊)终宿主(人)保虫宿主,感染阶段(丝状蚴)途径媒介,昆虫。部位,淋巴系统。致病性,微丝蚴血症,隐形丝虫病。流行,带虫者(蚊)诊断,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防治,乙胺嗪药盐

肝吸血虫:中间宿主(豆螺,鱼)终宿主(人)保虫宿主(肉食类哺乳动物)感染阶段,囊蚴。途径,经口。部位,肝胆管,胆管。寿命(20-30年)致病性,肝硬化,胆管炎,胆结

石,胆管上皮细胞癌。传染源(蚊野猪)传播途径(经口)易感人群(男>女,成年>儿童)诊断,直接涂片法,十二指肠引流。防治,吡喹酮。

肠吸虫:中间宿主(扁卷螺)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猪)感染阶段(植物媒介,荸荠菱角囊蚴)经口,小肠,1-5年,肠粘膜损伤肠梗阻肿胀炎症,传染源(野猪感染的猪)途径(口)人群(5-20岁青少年儿童),问病史生理盐水涂片法,防治(吡喹酮)

肺吸虫:中间宿主(川卷螺,河蟹)终宿主(人)保虫宿主(肉食哺乳动物)感染阶段(猪兔蛙鸡)经口部位(肺)2-6年或20年。致病性(纤维化和粘连)流行(野猪感染猪)经口。诊断(直接涂片法)活检防治,吡喹酮

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终宿主(人)保虫宿主(家畜野生啮齿类)感染阶段(尾蚴)经皮肤。部位(肠系膜下静脉,痣上静脉)4-5年或40年。致病性(尾蚴:皮炎丘疹瘙痒。意虫: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卵:肉芽肿,纤维化)传染源(耕牛人犬)途径(口)人群(普通易感。诊断,直接涂片法毛蚴孵化法。防治,吡喹酮

绦虫:中间宿主(猪,人)终宿主(人)感染阶段(猪带绦虫病:囊尾蚴,囊尾蚴病:虫卵)经皮肤部位(成虫:小肠,囊尾蚴:皮小肌肉脑眼心肺)囊尾蚴,5年成虫,25年。治病,身体内外感染,异体感染。传染源(猪牛)途径(口)人群(青壮年男>女)诊断(问病史肛门拭子皮下囊虫结节)防治,吡喹酮阿苯达搓灭涤灵

溶组织阿米巴:生活史,包囊小滋养体包囊.感染阶段4核包囊,途径,口.寄生部位结回盲.致病溃疡阿米巴痢疾肠外阿米巴.诊断粪便检查组织检查人工培养.传染源,携带者慢性恢复期病人.易感者旅游者措施灭绦灵

贾第虫:滋养体包囊4核包囊经口十二指肠胆囊胆管突发性恶臭水泻粪便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法肠栓胶囊法活体组织检查携带者患者动物人和动物灭绦灵粪便管理

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滋养体直接间接接触女性阴道尿道膀胱滴虫阴道炎尿道炎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滋养体患者带虫着灭绦灵严禁卖淫嫖娼

杜氏利什曼原虫:宿主白蛉人保虫宿主犬前鞭毛体输血无鞭毛体虫媒传播肝脾骨髓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黑热病骨髓穿刺法皮肤活组织检查带虫着保虫宿主病犬灭绦灵捕杀或治疗病犬灭白蛉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

生化总结 1。蛋白质的pI: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为正离子和解离为负离子的过程和趋势相等,处于兼性离子状态,该溶液的pH值称蛋白质的pI。 2。模体:在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二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现象,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3。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 4。试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其结构特点。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四种类型,以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性。 (2)α-螺旋结构特点:a、单链、右手螺旋;b、氨基酸残基侧链位于螺旋的外侧;c、每一个螺旋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螺距0.54nm;d、每个残基的-NH和前面相隔三个残基的-CO之间形成氢键;e、氢键方向与螺距长轴平行,链内氢键是α-螺旋的主要因素。 (3)β-折叠结构特点:a、肽键平面充分伸展,折叠成锯齿状;b、氨基酸侧链交替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c、维系依靠肽键间的氢键,氢键方向与肽链长轴垂直;d、肽键的N末端在同一侧---顺向平行,反之为反向平行。 (4)β-转角结构特点:a、肽链出现180转回折的“U”结构;b、通常由四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第二个氨基酸残基常为脯氨酸,由第1个氨基酸的C=O与第4个氨基酸残基的N-H形成氢键维持其稳定性。 (5)无规则卷曲:肽链中没有确定的结构。 5。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有:两性解离;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6。核小体(nucleosome):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有DNA和5种组蛋白共同组成。A、B、和共同构成了核小体的核心组蛋白,长度约150bp的DNA双链在组蛋白八聚体上盘绕1.75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之间通过组蛋白和DNA连接形成的串珠状结构称核小体。 7。解链温度/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在DNA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或称熔融温度(Tm值)。 8。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的作用下,DNA双链间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从而导致DNA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称为DNA的变性作用。9。试述细胞内主要的RNA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1)核糖体RNA(rRNA),功能: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它与核蛋白体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为mRNA,tRNA 及多种蛋白质因子提供相互结合的位点和相互作用的空间环境,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信使RNA(mRNA),功能:转录核内DNA遗传信息的碱基排列顺序,并携带至细胞质,指导蛋白质合成。是蛋白质合成模板。成熟mRNA的前体是核内不均一RNA(hnRNA),经剪切和编辑就成为mRNA。 (3)转运RNA(tRNA),功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作为各种氨基酸的载体,将氨基酸转呈给mRNA。转运氨基酸。 (4)不均一核RNA(hnRNA),功能:成熟mRNA的前体。 (5)小核RNA(SnRNA),功能:参与hnRNA的剪接、转运。 (6)小核仁RNA(SnoRNA),功能:rRNA的加工和修饰。 (7)小胞质RNA(ScRNA/7Sh-RNA),功能: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的组成成分。 10。试述Watson-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DNA是一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两条链在空间上的走向呈反向平行,一条链的5’→3’方向从上向下,而另一条链的5’→3’是从下向上;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接触,A与T通过两个氢键配对,C与G通过三个氢键配对,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 (2)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5碱基对,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DNA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37nm,螺距为3.5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DNA双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和小沟。(3)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之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碱基堆积力维持。11。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的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12。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3。何为酶的Km值?简述Km和Vm意义。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

二、各章重点(按照课件顺序) (二)发热: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得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热型及其临床意义(选择或者名解,要注意写“此种热常见于……”)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得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与伤寒高热期。 (2)弛张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型: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5)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指发热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2呼吸困难病因分析(只记病因即可)。“三凹征”必考,肺性呼吸困难临床分类(类型、特点与病因) (1)病因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液性 (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呼气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吸气都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变浅,听诊肺常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广泛肺实变与肺间质病变以及阻塞性肺气肿。 3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得三大特点,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酸中毒性大呼吸得常见两个疾病。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特点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回心血量↓、膈肌位置↓)→强迫体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时迷走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卧位,膈肌上移,肺活量减少; 卧位,静脉回流量增多,肺淤血加重。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 (3)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思考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机制①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下降→心功能下降②回心血量上升→肺淤血加重 5咳嗽得音色等(选择题,老师尤其提到“金属音”),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与红砖色痰(这两个老师没提,顺带瞧瞧吧) (1)音色:指咳嗽时声音得色彩与特性①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等②犬吠样: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调样: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④微弱: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 (2)性质: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金葡菌)、灰绿色/红砖色痰(克雷伯杆菌)

物理考试总结反思

物理考试总结反思 物理考试总结反思怎么写?物理考试之后,总结与反思更能提高自己的成绩。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物理考试总结反思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物理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一:这次月考我对我的物理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因为我有好几分都是因粗心、不认真造成的。其实有很多的基本知识我还是没有学好。上课听着老师讲题,当堂记得很清楚的,但过一段时间就不好说了,明明已经遗忘一些,自己却丝毫不知,还以为什么都会的;作业有时写的认真,有时就有些怠慢了,等发回来看自己也错了那么多。考试,自然不用说,成绩起伏很大,认真做了,成绩就高些,倘是疏忽一点,那成绩便不堪入目了。总而言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重视物理。 就针对这次月考来讲,可以当作反面典型了。第一,复习没有到位。总觉得物理没有什么可以复习的,翻翻卷子也就放下不管了。忽然想起小学班主任对我说的话来:“你虽然觉得擅长那一科但是事实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有时间应该去琢磨自己的弱项,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总听人家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真正自己体会到了。倘若考前认真温习一下书本,或许结果会比现在更好些。第二,做题的时候太急了,觉得这次的题目做起来并非那么的难,很多题目连题都不带看完的就去做下一个,然后不会的连想也

不想就在那空着,继续做做后面的题。在最后的几分钟里我更是不去检查一下哪里有错,觉得我已经写完了也认为那些题做得挺好的,但发下卷子,错的几乎都是那些被我忽略的题。第三,审题不够细致。有些题目并非不会,就是马虎,什么法线应该是虚线我画成了实线,空里添度数的我添成了反射光线,计算题的输给算错了….这些都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这错不知犯过多少次,但似乎是屡教不改,尤其是一着急,就更别说了。而且错的都是老师强调过的题,错的太冤了。 这个学期还有大半,这个局面也并不是无可挽回的,只是我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罢了。以上的缺点我会尽量改掉,相比大喊“我一定要改掉所有缺点”的空口号,我想尽量更实际一些,请老师看我的表现吧,我会尽我所能,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己的成绩。 物理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二:在这次的考试中,明显觉得有很多生疏的题目。有些内容是已经忘记了的,这就需要考试时充分发挥想象,思考与什么内容有关,加以判断修改,写上。一般最好还是不要空题的,至少还有可能答对,有时还会因此而激发出想象。不会的,可以采取各种特殊方法判断,如最值法,枚举法等,有时也可以帮助答题。但是关键的,还是在考前的工作。学完一个单元,应及时看它前面的一个单元,以达到复习的作用。经常翻翻书,看看那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

一、糖类化学 1、糖的概念与分类 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能再被水解为更小的单位。 寡糖是由2~10个分子单糖缩合而成,水解后产生单糖。 低聚糖通常是指20以下的单糖缩合的聚合物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 多糖中由相同的单糖基组成的称同多糖,不相同的单糖基组成的称杂多糖。 按其分子中有无支链,则有直链、支链多糖之分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结构多糖、贮存多糖、抗原多糖等 按其分布来说,则又有胞外多糖、胞多糖、胞壁多糖之别 如果糖类化合物含有非糖物质部分,则称糖缀合物或复合糖类,例如糖肽、糖脂、糖蛋白等。 2、单糖的构型、结构、构象 1)构型是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中各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而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当某一物质由一种构型转变为另一种构型时,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2)单糖的D-、L-型:以距羰基最远的不对称碳原子为准,羟基在左面的为L构型,羟基在右面为D构型。 3)环状结构——葡萄糖的某些性质不能用链式结构来解释: 葡萄糖不似醛发生NaHSO3和Schiff试剂的加成反应;葡萄糖不能和醛一样与两分子醇形成缩醛,只能与一分子醇反应;葡萄糖溶液有变旋现象。 4)一般规定半缩醛碳原子上的羟基(称为半缩醛羟基)与决定单糖构型的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同一侧的称为α-葡萄糖,不在同一侧的称为β-葡萄糖。 5) 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3、寡糖 寡糖是少数单糖(2-10个)缩合的聚合物。 低聚糖通常是指20以下的单糖缩合的聚合物。 4、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基以糖苷键相连而形成的高聚物。 多糖完全水解时,糖苷键裂断而成单糖。 4.1 淀粉 1)直链淀粉: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多糖链。可溶于热水、250~300个糖分子、遇碘呈紫蓝色 2)支链淀粉:由多个较短的1、4-苷键直链结合而成,不可溶于热水、可溶于冷水、>6000个糖分子、遇碘呈紫红色 3)淀粉的降解:在酸或淀粉酶作用下被降解,终产物为葡萄糖: 淀粉→红色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4.2 糖原:α-D-葡萄糖多聚物 1)结构:同支链淀粉;区别在于分支频率及分子量为其二倍。 2)分布: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肌肉中。 3)特点:遇碘呈红色。 4)功能:同淀粉,亦称动物淀粉。其合成与分解取决于血糖水平 4.3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结构多糖 1)结构:由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无分支线形聚合物。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期末考试试题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 细胞;几乎一切生活着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第一章生物化学与细胞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及区别 a原核细胞没有清楚界定的细胞核,而真核细胞有一双层膜将核与细胞其他部分分开。 b原核细胞仅有一层(细胞)膜,真核细胞内有一完善的膜系统。 c真核细胞含有膜包被的细胞器,原核细胞没有。 d真核细胞通常比原核细胞大 f原核生物是单细胞有机体,真核生物可能是单细胞,也可能是多细胞。 第二章到第四章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1、α-氨基酸概念 α-氨基酸分子中的α-碳(分子中的第二个碳)结合着一个氨基和一个酸性的羧基,,α-碳还结合着一个H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2、确定氨基酸的构型L-型D-型规则 a-COO-画在顶端,垂直画一个氨基酸,然后与立体化学参照化合物甘油醛比较,a-氨基位于a-C左边的是L-异构体,位于右边的为D-异构体,氨基酸的一对镜像异构体分别为L-型D-型异构体。 3、酸碱性氨基酸的名称及总体特点 4、含有的巯基的氨基酸 (含S基团的氨基酸)半胱氨酸(α-氨基-β-巯基丙酸)侧链上含有一个(-SH)巯基,又称巯基丙氨酸。-SH是一个高反应性集团。因为S原子时可极化原子,巯基能与O和N形成弱的氢键。 5、氨基酸在酸碱中的两性电离,等电点 所有氨基酸都处于电离状态。 在任意ph下,[共轭碱]/ [共轭酸]([A-]/ [HA] )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ph=pk+lg([A-]/ [HA] ) 等电点:氨基酸的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对外表现净电荷为零时的pH值。 6、氨基酸的几个特征化学反应及用途 由a-氨基参加的反应 (1)与亚硝酸反应用途:Van Slyke法定量测定氨基酸的基本反应。 (2)与甲醛发生羟甲基化反应用途:可以用来直接测定氨基酸的浓度。 (3)和2,4—二硝基氟苯的反应用途:用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鉴定。 (4)和丹磺酰氯的反应用途:用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鉴定。 (5)和苯异硫氰酸酯的反应用途:用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鉴定。 由a-氨基和羧基共同参加的反应 (1)与茚三酮反应用途:常用于氨基酸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成肽反应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份子水形成的酰胺键。肽: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肽平面的定义 肽平面又称肽单位,使肽链主链上的重复结构。是由参与肽键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和它们的四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胺氢原子和两个相邻的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9、蛋白质二级结构概念及三种二级结构的特点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25、间停呼吸(Biots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和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物理诊断历年考试题目整理2016版

【精品】物理诊断历年考试题目整理2016版 【名解】 心源性哮喘 间歇热型 弛张热(4) 稽留热(6) Austin Flint 杂音(2) 腹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2) 问诊 主诉 生命征 奇脉(5) 三凹征(2) 咯血 意识模糊 墨菲氏征、Murphy征(3) 牵涉痛,放射痛(2) 语音震颤 牵涉痛 舟状腹 异常支气管音 振水音 陈-斯呼吸(Cheyne-Stokes呼吸),潮式呼吸(3) 肝颈静脉回流征 黄疸 少尿 肠源性青紫症 代偿间歇 谵妄 开瓣音 Biots 呼吸,间停呼吸 期前收缩 意识模糊 大炮音 猫喘 移动性浊音 Brudzinski 征阳性 急性腹膜炎三联征

【问答题】 【常见症状】 试述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腹膜炎三联征的内容,急性腹痛的病因。(4) 简述咯血和呕血的鉴别。(3) 呕吐的分类及相关疾病举例(至少一个)。(2)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试述呼吸困难的病因有哪些?请各举例。 肺源性呼吸困难临床分哪些类型及其特点。 案例题,一个人黄疸,鉴别黄疸类型,以及化验和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全身淋巴结检查顺序。 淋巴结检查注意事项和病因表现 当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时需要详细描述哪些内容? 淋巴结肿大时应考虑描述哪几个方面的特征?(2)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头颈部】 甲状腺肿大的分度。(2) 【肺部】 正常呼吸音的分类、听诊部位。 试述语音震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2) 肺下界的扣诊过程。 【心脏、心电图】 述心脏杂音强度的Levine 6 级分级法。(3) 生理性收缩期杂音和器质性收缩期杂音鉴别要点。(4) 心脏杂音的比较(器质性,功能性) 典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视、触、叩、听有何表现? 典型二尖瓣狭窄患者视、触、叩、听有何表现? 试述二尖瓣狭窄的症状和体征。 简述心律失常的原因,描述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分别简述房颤的听诊特点和心电图特征各有哪些? 【腹部】 腹部触诊的手法有哪些?各自的适用范围(各举1例) 简述腹部四分法和九分法。(2) 腹部触及肝脏时,应详细体会哪些内容? 肾和尿路疾病各压痛点的名称和体表解剖位置?(2) 【神经】 肌力的分级及各级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绪论 一:概念 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 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7、辩证论治——病、证、症 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3、“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 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 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 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 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 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 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 ④王士雄——《温热经纬》

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 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 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大学物理下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考试专用)

1.相对论 1、力学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坐标变换。(1)牛顿力学的一切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其形式保持不变,亦即力学规律对于一切惯性参考系都是等价的。(2)伽利略坐标换算。 2、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与时空的相对性。(1)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都相同。(2)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具有相同的量值。(3)同时性与所选择的参考系有关。(4)时间膨胀。在某一惯性参考系中同一地点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5)长度收缩。在不同的惯性系中测量出的同一物体的长度差。 3、当速度足够快时,使用洛伦兹坐标变换和相对论速度变换。但是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均使用伽利略变换。 4、光的多普勒效应。 当光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不等于光源实际发出的频率。 5、狭义相对论揭示出电现象和磁现象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即表现为统一的电磁场。 2.气体动理论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212 PV PV PV C =→=; m PV R T M ' = ; P nkT = 8.31J R k mol = ;231.3810J k k -=?; 2316.02210A N mol -=?;A R N k = 二.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2 3kt p n ε= 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1 2kt m ε= 三. 理想气体温度公式 1322kt m kT ε== 四.能均分原理 自由度: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 气体分子的自由度 单原子分子 (如氦、氖分子)3i =;刚性双原子分子5i =;刚性多原子分子6i = 3. 能均分原理:在温度为T 的平衡状态下,气体分子每一自由度上具有的平均动都相等, 其值为1kT 4.一个分子的平均动能为:k i kT ε= 五. 理想气体的内能(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 之和) 1.1m ol 理想气体i E R T = 一定量理想气体 ()2i m E R T M ν ν' == 3.热力学 一.准静态过程(平衡过程) 系统从一个平衡态到另一个平衡态,中间经历的每一状态都可以近似看成平衡态过程。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Q E W =?+;dQ dE dW =+ 1.气体2 1 V V W Pdv = ? 2.,,Q E W ?符号规定 3. 2121()V m V m m m dE C dT E E C T T M M ''= -=- 或 V m i C R =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应用 1. 等体过程 210()V m W Q E C T T ν=?? ? =?=-?? 2. 等压过程 212121()()()p m W p V V R T T Q E W C T T νν=-=-?? ? =?+=-?? C 2 ,1 2C p m p m V m V m i C C R R γ+=+=> 热容比= 3.等温过程 212211 0T T E E m V m p Q W R T ln R T ln M V M p -=? ? ''? ===?? 绝热过程 210()V m Q W E C T T ν=?? ? =-?=--?? 绝热方程1P V C γ =, -1 2V T C γ= , 13P T C γγ--= 。 四.循环过程 特点:系统经历一个循环后,0E ?= 系 统 经 历 一 个 循 环 后 Q W =(代数和)(代数和) 正循环(顺时针)-----热机 逆循环(逆时针)-----致冷机 热机效率: 122111 1Q Q Q W Q Q Q η-= ==- 式中:1Q ------在一个循环中,系统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和; 2Q ------在一个循环中,系统向低温热源放 出的热量和; 12W Q Q =-------在一个循环中,系统对外 做的功(代数和)。 卡诺热机效率: 2 1 1c T η=- 式中: 1T ------高温热源温度;2T ------低温热源温度; 4. 制冷机的制冷系数: 22 12 Q = Q -Q = 定义:Q e W 卡诺制冷机的制冷系数:22 1212 Q T e Q Q T T == -- 五. 热力学第二定律 开尔文表述: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它完全变为有用功的循环过程是不存在的(热机效 率为100%是不可能的)。 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两种表述是等价的. 4.机械振动 一. 简谐运动 振动: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在某一数值附近作周期性变化。 机械振动: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作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简谐运动动力学特征:F kx =- 简谐运动运动学特征:2 a x ω=- 简谐运动方程: cos()x A t w j =+ 简谐 振动物体 的速度 : () sin dx v A t w w j ==-+ 加速度() 2 2cos d x a A t w w j ==-+ 速度的最大值m v A w =, 加速度的最大值2m a A w = 二. 振幅A : A 取决于振动系统的能量。 角(圆)频率 w :22T p w pn ==,取决于振动 系统的性质 对于弹簧振子 w 、对于单摆 ω相位——t w j +,它决定了振动系统的运动 状态(,x v ) 0t =的相位—初相 arc v tg x j w -= 四.简谐振动的能量 以弹簧振子为例: 222221111 k p E E E mv kx m A kA ω=+= +== 五.同方向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 设 ()111cos x A t ω?=+ ()222cos x A t ω?=+ 12cos()x x x A t ω?=+=+ 合成振动振幅与两分振动振幅关系为: A A 1 122 1122cos cos tg A A ???=+ 合振动的振幅与两个分振动的振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有关。 () 20 12k k ?π?==±± 12A A A + )12 ??± 12A A A - 一21可以取任意值 1212 A A A A A -<<+ 5.机械波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2. 波线——沿波传播方向的有向线段。 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点所构成的曲面 3.波的周期T :与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 波长λ:振动的相位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波速u:振动相位传播的速度。波速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二. 简谐波 沿ox 轴正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 程 质点的振动速度 ] )(sin[?ωω+--=??=u x t A t y v 质点的振动加速度 2cos[()]v x a A t t u ωω??= =--+? 这是沿ox 轴负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 动 方 程 。 c o s [ ()]c o s [2()] x t x y A t A u T ω?π ? = -+=-+ cos 2()t x y A T π?λ?? =++???? 三.波的干涉 两列波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相遇区域内出现有的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有的地方振动始终减弱叫做波的干涉现象。 两列相干波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1) ()π π ???k r r 221 212±=---=?) ,2,1,0(???=k 时, 2 1A A A += (振幅最大,即振动加强) ()()π λ π???1221212+±=---=?k r r ) ,2,1,0(???=k 时, 2 1A A A -= (振幅最小,即振动减弱) (2)若12??=(波源初相相同)时,取 21r r δ=-称为波程差。 212r r k δλ =-=±) ,2,1,0(???=k 时, 2 1A A A +=(振动加强) () 1212λ δ+±=-=k r r ) ,2,1,0(???=k 时, 2 1A A A -=(振动减弱); 其他情况合振幅的数值在最大值12 A A +和最小值 12A A -之间。 6.光学 杨氏双缝干涉(分波阵面法干涉) 1、 x d d d r ===-=θθδtan sin r 12波程差 2、明纹位置: λ k D x d ± =),2,1,0k ( = 3、暗纹位置: 2 ) 12(λd D k x +±=),2,1,0( =k 4、相邻明(暗)纹间距 λd D x = ? 4、若用白光照射,则除了中央明纹(k=0级)是白色之外,其余明纹为彩色。 二、分振幅法干涉 1、薄膜干涉(若两束反射光中有一束发生半波损失,则光程差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上 2 λ ;若两束光都有半波损失或都没有,则无 需加上λ )以下结果发生在入射光垂直入射时 ?? ???=+==+ -=)(),2,1,0(12) (),2,1(2 sin 222122暗纹)(明纹 k k k k i n n d λλλ δ 2、劈尖干涉(出现的是平行直条纹) 1)明、暗条纹的条件: ?? ? ??=+==+=) (),2,1,0(2)12() (),2,1(2 2暗纹明纹 k k k k nd λλλδ 2)相邻明纹对应劈尖膜的厚度差为n 2e 1λ=-=??+k k k d d d )(图中为 3)相邻明(暗)纹间距为θλθ λn n L 2sin 2≈ = 3、牛顿环(同心环形条纹,明暗环条件同劈尖干涉) 1)明环和暗环的半径: ) () ,2,1,0()(),2,1(2)12(暗环明环 == =-=k n kR r k n R k r λ λ ③相邻明环、暗环所对应的膜厚度差为 n 21λ= -=?+k k k d d d 。 三、迈克尔逊干涉仪 1)可移动反射镜移动距离d 与通过某一参考点条纹数目N 的关系为 2 λ N d = 2)在某一光路中插入一折射率n,厚d 的透明介质薄片时,移动条纹数N 与n 、d 的关系为 21n λN d =-)( 五、夫琅禾费衍射 1、明纹条件:????? =+±==),2,1(2)12(sin 0 k k a λ??(中央明纹) 2、暗纹条件: ),2,1(sin =±=k k a λ? 3、中央明纹宽度(为1±级暗纹间距离): a 2sin 2tan 20f f f l λ??≈ == 其它暗纹宽度: 2 sin sin tan tan 111o k k k k k k l a f f f f f x x l == -=-=-=+++????? 4、半波带数: 明纹(又叫极大)为(2k+1);暗纹(又叫极小)为(2k )。 六、衍射光栅 1、光栅常数d=a(透光宽度)+b (不透光宽度)=单位长度内刻痕(夹缝)数的倒数 2、光栅方程 ) ,2,1,0(sin ) =±=+k k b a λ?( 明纹(满足光栅方程的明纹称为主极大明纹) k=0、1、2、3 称为0级、1级、2级、 3级 明纹 3、缺级 条 件 ??? ????±±±==+±±±==+±±±==++=????±=±=+主极大消失 、、如果、、如果、、如果( 1284449633364222k sin sin )k k a b a k k a b a k k a b a k b a k a k b a λ?λ?七、光的偏振 1、马吕斯定律α2 cos I =I ( α为入射偏振 光的振动方向与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 2、布儒斯特定律1 20an n n i t = , 0i 称为布儒斯特 角或起偏角。 当入射角为布儒斯特角时,反射光为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并且该线偏振光与折射光线垂直。 7.量子力学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方程W m h m += 2 1 νγ(式中γ表示光子 的频率,W 表示逸出功) 02 U 1e m m =ν(0U 表示遏止电压) h γ=W ( 0γ表示入射光最低频率/红限频率) 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能量: γεh = 动量:22c h m mc γ ε= = 光子动量: λγh c h mc p == = 二、康普顿效应 1、散射公式 2sin 22sin 22200θλθλλλc c m h == -=? 2、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四、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德布罗意波 h = λ 测不准关系 2 ≥ ???x P x (一定的数值) 2、波函数 1)归一化波函数 x n a x n π ψsin 2)(= ( a x <<0) 概率密度为2 )(x n ψ? =a n dx x 0 2 1 )(ψ 粒子能 量 ) 321(2 2 、、== n h n E n 2)标准化条件 单值性,有限性,连续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