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

殷剑峰;《中国金融》2015年第6期

通货紧缩指的是主要物价指数(PPI和/或CPI)的持续下跌。虽然有所谓“好的”通货紧缩(主要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总供给线外推造成)和“坏的”通货紧缩(主要由总需求萎缩引发)之分,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通货紧缩都对应于总需求的萎缩和经济的持续衰退。而且,通货紧缩要比通货膨胀更加难以对付,因为许多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尤其是货币政策通常会因经济中的各种“刚性”(如“流动性陷阱”)而失灵。

当前,我国的PPI已经连续下跌3年,CPI虽保持在正增长,但也跌到1%以下——按照一些国际组织和央行的看法,核心CPI的增速连续3个月在1%以下即为事实上的通货紧缩。所以,可以判断,我国经济至少处于“潜在”通缩的状态。

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通货紧缩相比,目前的“潜在”通缩既有类似的短期和中期原因,突出表现为产能过剩、债务累积、资产价格下跌以及外部传导的影响,也有一些不同的、更加长期性的因素,如人口老龄化。从日本1990年以来的教训看,我们既要有针对通货紧缩短期和中期因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要有应对长期通货紧缩的准备。

成因分析

1.债务累积与通货紧缩

债务累积与通货紧缩的关系源自美国经济学家费雪(Fisher,1933)对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观察: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大量借贷投资,而当负面冲击来临时,这些债务就显得“过度”了。过度负债导致两个结果,其一,为偿还负债,企业拼命降价销售,去库存使得短期总供给线外推;其二,企业销售的现金流和新的负债不是用来投资,而是用来偿还债务本息,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萎缩。负债之所以“过度”是因为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低于真实利率,后者又等于名义利率与通胀预期(或物价上涨率)之差。相对于资本回报率本身,费雪更加强调通货紧缩的影响:持续的物价下跌使得通胀预期变为负值,从而使得真实利率过高,并超过了本来合理的资本回报率。因此,费雪建议扩张货币以降低名义利率和改变通胀预期。

按照费雪的标准,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债已经处于“过度”的状态。以市场化的拆借利率为例,1月份隔夜拆借利率为2.81%,PPI负增长4.38%,以PPI来计算的真实利率高达7.13%。虽然这依然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后8%到12%的水平,但是,这已经超过了许多上市公司的资本回

报率,更勿用说以实际贷款利率来计算真实利率了。除了费雪的标准,以杠杆率来看,实体经济负债程度也是太高了。表1显示,2014年我国实体经济的杠杆率继续攀升至211%。如此之高的杠杆率带来了巨大的偿债压力:2014年,实体经济偿债本息额已经达到了新增GDP的138%。换句话说,实体经济新增的收入不足以覆盖到期债务,部分偿债依靠“借新还旧”。

表1 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和M2/GDP(单位:%)

注:“总杠杆率”为实体经济(政府、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全部负债与GDP之比;“信贷”为境内外信贷余额,包括短期、中长期贷款余额、票据融资余额、委托贷款、融资租赁余额、其他贷款余额和境外贷款等;“债券”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银行同业”指的是通过银行同业业务为实体经济提供的净信用余额;“非银行金融”指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的信用余额,包括信托公司投资于基础资产、房地产和工商企业的余额、证券公司通道业务余额和保险公司债权与不动产投资计划余额;“偿债本息”是在对偿债利率、期限做出一定假设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季度偿债本息额。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

不过,与往年相比,2014年杠杆率上升的速度有所趋缓。这种趋缓可能反映了去杠杆的进程,但也可能是政策过紧和银行部门“惜贷”的结果:其一,银行同业业务自2013年底以来受到严格控制,导致2014年银行同业业务为实体经济创造的净信用下降,其与GDP之比和2013年相同;其二,由于宏观上对信贷的控制和银行部门逐渐表现出来的放贷意愿的下降,2014年信贷与GDP之比只比2013年上升5个百分点,而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银行部门“惜贷”的迹象不仅表现为信贷增速的下滑,还表现为贷款风险加成的提高。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查,一般贷款中执行基准利率上浮的比重从2012年3季度的60%上升到去年的70%,上浮利

率的比重远高于2005到2007年的繁荣时期。在微观层面,“惜贷”就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贷款增速的下滑,实体经济部门越来越依靠其他渠道获得负债融资,从而使得2013年和2014年的杠杆率超过了M2/GDP。

2.资产价格下跌与通货紧缩

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通货紧缩与债务累积机制类似,但更加侧重经济当事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根据日裔经济学家Richard C. Koo(2009)对日本1990年后十几年通货紧缩的分析,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崩溃使得企业的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此时,以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就显得“过度”了。另一方面,尽管负债过度,但是,企业的产品依然有市场,企业依然有现金流。此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企业的行为模式从原先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转变为追求债务最小化。企业销售现金流完全用来偿还债务,以修复资产负债表。由于企业不再进行投资,整个经济陷入资产负债表式的衰退,物价、尤其是反映企业产成品价格的PPI持续下跌。对于这种通货紧缩,如凯恩斯在《通论》中所分析的流动性陷阱那样,货币政策完全失去作用,因为即使是零利率,企业也不会负债融资;此时,只有政府投资才能抵补企业投资下降留下的总需求缺口,即必须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至于如何走出资产负债表式衰退以及与其相伴的通货紧缩,关键就在于使经济从“阴”面走向“阳”面,也就是说,企业的行为动机要从债务最小化再次回到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债表式衰退和通货紧缩的起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房地产价格。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虽然尚未出

现日本1990年那样雪崩式的暴

跌,但也在经历深刻的调整,。

并通过两个渠道产生通货紧缩

的压力:其一,房地产市场产能

过剩对房价和相关行业的价格

形成长期的下行压力。2014年我国房地产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时出现了同比负增长,在过去十年中只有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时才出现过。与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时下滑相伴的是房地产市场全面的过剩。如图1所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新增商品住宅的套数就超过了新增城镇家庭。如果加上保障房,则住房供给的套数

已经是住宅需求套数(新增城镇家庭)的2倍多。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不仅将导致房价的长

期萎靡,还将对房地产的前向(如钢铁和水泥行业)和后向产业(如建材和纺织行业)形成价格下降的压力。其二,房地产押品价值的下跌将形成缓慢的资产负债表式衰退,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上。2014年,不仅工矿仓储用地出现了30%的负增长,房地产用地也出现了同比26%的负增长。土地供应的下降将直接影响负债主体——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并抬高偿债压力。

除了房地产价格只是缓慢下调之外,当前我国经济与1990年日本的另一个最大不同是,2014年我国的股市逆势上涨——这似乎是一个靓丽的指标,因为从未有那个经济体会在牛市的时候发生通货紧缩。不过,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股市也有类似表现:在经济最困难的1998年到2001年,上证指数从1200点左右上升到2200点;而在经济曙光初现的2002年后,上证指数却跌回到1500点。我国股市的这种“逆向晴雨表”效应是“过剩”资金和杠杆从实体经济向资本市场转移的结果:从2014年8月份开始,券商融资融券的净融资额由此前的3000亿飙升到年底的8000亿,每个交易日融资买入额最高达到当日交易额的20%。进一步观察个股也可看到,上涨较快的板块(如非银金融)也是融资买入额较大的板块。所以,融资买空构成了股市逆势上涨的重要动力。如果未来发生异动,资本市场可能会发生类似的债务—通缩和资产价格—通缩过程——后面我们将谈到的国际原油市场正是如此。

3.外部传导与通货紧缩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部传导也是影响国内物价走势的重要因素。第一种外部传导机制来自于资金的跨境流动。2014年3、4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分别净减少0.66亿美元和300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只增长1178亿美元,比2013年少增加3千亿美元以上。外汇储备的减少使得外汇占款的增速在去年12月份跌到3%以下。由于外汇占款占到央行资产的80%,因此,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增速大幅减缓,扣除准备金后的货币发行只有不到4%的增速,这远远低于2013年前平均15%左右的增速。基础货币增长乏力,加上银行部门“惜贷”和实体经济停滞导致的货币派生能力下降,就从货币层面形成了物价下行的压力。原因很简单:通货膨胀是因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通货紧缩则是过多的商品对应着过少的货币。

外汇储备减少源于资本外流和外逃。观察图2可以看到,导致外汇储备减少的第一个因素是“误差与遗漏”项的迅速扩大。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由于资本外逃,“误差与遗漏”一直为负值,在通货紧缩严重的1998年到2000年,“误差与遗漏”的规模甚至高达储备资产的1-3倍。从2009年开始,“误差与遗漏”再次有正转负,并逐渐扩大。根据已经公布的经常项目和储备资产数据推算,2014年的“误差与遗漏”可能在1千亿美元以上。导致外汇储备减少的第二个原因是美元借款的大规模回流。2014年资本与金融账户只增加200多亿美元,比2013年少增加3

千亿美元。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中,资本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都是净额增加,唯有反映企业

境内外借贷的其他投资是净额减少。如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情形一样,资本的外流和外逃给我

国的汇率政策造成了两难:应对通货紧缩需要采取汇率贬值措施(如日本所做的那样),但汇率

贬值预期也可能因此而加强,从而加速资本的外流和外逃。

机制是国际大宗商品

价格的传导。以原油

为例,国际原油价格

从去年7月份的100

美元/桶左右急剧下

跌到目前的40美元/

桶左右。在亚洲金融

危机后的通货紧缩时

期,我们也观察到类

似的变化:1997年初油价为35美元/桶,到1999年初降到15美元/桶以下。不过,国际清算银

行(BIS,2015)认为,这两个时期油价下跌的机制有很大不同: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油价下

跌主要是前期欧佩克组织产能扩张和危机时期原油需求下跌的结果;而在当前,原油的供求没有

发生大变化,油价下跌主要是油气企业、特别是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气、油砂)企业负债过度的

结果。由于这种差别,在欧佩克组织不采取限产措施的情况下,类似的资产价格下跌、债务累积

和通货紧缩机制将会一直把油价打到原油生产的边际成本,而不会止于40-60美元/桶的勘探成

本。因为勘探成本是沉淀成本,只要油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债台高筑的油气企业就会拼命生产

以偿还债务。

4.人口老龄化与通货紧缩

在过去两百年间,上述三种通货紧缩的机制我们都已经体会过。目前,一种从未经历过的、

更加长期的通货紧缩机制正在来临:人口老龄化。长期以来,学界和政策层只注意到人口老龄化

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对物价的影响则甚少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与物价总

水平的关系并不确定:它既可能产生通缩效应——如总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会导致总需

求下降,也可能产生通胀效应——如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会导致经济长期总供给能力的下降。不过,

最近关于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IMF,2014),人口老龄化的通缩效应要远远强于通胀

效应。由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其造成的通缩压力也将是长期性的。对于这

种背景下的通货紧缩,迄今为止的理论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上尚未有成功应对之经验。

人口老龄化之所以会造成通货紧缩,首先是因为它会通过三个渠道压低资产价格,从而形成

长期性的资产价格下跌、债务累积和通货紧缩效应:其一,随着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市场需求下

降,房地产价格下跌。其二,除了房地产之外的其他资本品需求也在下降,如交通、通讯设备以

及人力资本积累所需要的教育。其三,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的下降,资本的边际报酬也

将下降。人口老龄化的第二个通缩效应是产出缺口,即总需求小于潜在产出水平。造成产出缺口

的因素有二:其一是总量因素。在私人部门投资下降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造成的财政压力要求财

政政策实施加税减支计划,这通常源于人口压力之前财政过度开支的李嘉图效应。其二是供求结

构因素。由于经济供给弹性低,供给结构难于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总需求的

结构逐步从传统制造业向养老、医疗等服务产业转移,这就造成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价格下

跌,并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下跌。最后,人口老龄化的第三个通缩效应是通缩预期,萎靡的资产

经济当事人的通胀预期扭转

为通缩预期,从而进一步维

持了通缩的现状。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

资产价格效应和供求结构缺

口效应已经显现。首先看人

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的潜

在影响。从购房的人群特征

看,25岁以下一般不具有购

房能力,也没有购房需求;首次购房者集中在25到44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是住房

新增需求的主要来源;45岁以上群体也会有购房行为,但这主要是改善性住房需求——这种需

求不会净额增加市场需求,因为买一套房增加了需求,卖一套或者出租一套又增加了供给。值得

关注的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45岁以上人口就超过了25到44岁人口。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

加上前述的房地产市场产能过剩,将对房地产市场带来长期的下行压力。其次看人口老龄化造成

的供求结构失衡。由于供给弹性跟不上总需求的结构变化,不同的物价水平正在分化:其一是

CPI和PPI的分化。由于CPI中包含制造业之外的服务业价格水平,而PPI主要同制造业相关,

所以,在PPI持续下跌3年之久的同时,我国的CPI还保持在正增长状态。将这种分化与亚洲金

融危机后的情况做一对比是有意思的:在那个时期,我国尚处于人口红利阶段,因此,通货紧缩

表现为PPI和CPI同时的负增长。其二是CPI构成成分的分化。可以看到,自2006年以来的十年间,服务类CPI的增速一直超过了非食品CPI和核心CPI的增速。

应对通货紧缩的思路

为了防止经济陷入通货紧缩,需要保持住当前在消费、投资和金融方面呈现的积极因素,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去杠杆”进程。具体来说,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既采取着着眼于长期的改革措施,又采取立足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第一,实施广泛的“债转股”,减少存量负债,降低杠杆率。这是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的首要任务。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通货紧缩,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在于与各种改革措施相辅相成的“债转股”和债务清理核销。当前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切实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股权融资市场。我国企业负债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股权融资渠道狭窄,为此,应该切实加快股票主板市场中的发行、过程监督和退出制度的改革,加快建设做市商发挥重要作用的场外股权融资市场,以场内和场外的股权融资置换债务融资,从而实现“债转股”。(2)对于暂时困难、未来现金流有合理市场预期的企业和债务融资平台,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兼并重组,利用公私合营、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实现“债转股”。此外,利用国家新的开放政策(如“一带一路”)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企业走出去也是必要手段。(3)对于未来明显不可能产生现金流、特别是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政府职能改革方向的企业和债务融资平台,应该果断清理核销,避免无效和加大系统风险的“借新还旧”。

第二,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增量负债。为了防止出现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惜贷”局面,当前需要做的主要事项是:(1)加快全社会信息系统和信用体系建设。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体系欠缺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提高信用评估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增量资金的融资效率。当前,应该加快建设包括银行系统、公安系统、工商系统等在内的统一数据信息平台,打造覆盖全社会的信息和信用体系。同时,合理合法开放公共数据源,鼓励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2)推动债券市场改革和发展。相对于其他债务融资品种,债券的融资成本较低,期限较长,是降低偿债压力的重要工具。为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和快速发展,应该将目前分辖于人民银行、发改委和证监会的分割的债券市场打造成一个统一的互联互通的市场,统一改革债券发行制度、债信评估制度等基础性市场制度,统一市场的发行主体和交易主体,避免刚性兑付。(3)在适度监管的基础上鼓励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于面广量大、对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的小微企业,典当、小贷、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类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融资渠道,应该在合理监管、防范进一步风险累积的基础上,以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政策措施鼓励其发展。

第三,实施有所作为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关键产业领域的改革,稳定和扩大总需求。(1)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积极的财税政策首先是通常意义的扩张财政政策,即适度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此次全球危机之后,我国的财政政策呈现出顺周期的特点,国债存量规模与GDP之比、国债存量在实体经济全部负债的比重持续下降。这不符合财政政策应该在经济衰退时扩张、在经济繁荣时收缩的逆周期原则。适度加大国债发行力度不仅可以优化实体经济负债结构,也是稳定总需求的要求。积极的财税政策还包括税收刺激政策,与扩张财政政策相比,这一政策更加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更具有精准发力的效果。适度降低消费环节和投资环节的税率,既可以起到直接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效果,又可以通过支持信用中介机构、类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稳定就业和收入,从而间接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该出手时要出手”,应该及时采取降准、降息的措施。否则,一旦陷入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将首先丧失效力。(3)加快关键产业领域的改革,形成新的投资需求。只要体制改革能够切实展开,不仅养老、医疗、教育等第三产业的领域投资需求旺盛,即使是第二产业中看似夕阳的产业也具有潜在、巨大的投资需求。

至于人口老龄化形成的长期通货紧缩压力,从国外的实践看,除了鼓励生育和移民之外,尚没有十分有效的宏观政策手段。人口问题归根到底需要由人口政策予以解决,因此,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甚至采取鼓励二胎生育的措施,将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BIS, 2015. “Global liquidity: selected indicators”, 2015. https://www.doczj.com/doc/b510982724.html,.

Fisher, 1933. “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 Econometrica, 1933, 1, pp. 337-57.

IMF, 2014. “Is Japan’s population aging deflationary”, IMF Working Paper, August 2014. https://www.doczj.com/doc/b510982724.html,.

Richard C. Koo. 2009. 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 John Wiley & Sons (Asia) Pte. Ltd.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它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价格指数出现负值;二是负值状态持续半年以上。自 1997 年10 月开始,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一路下跌, 1998 年 4 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负增长, 1998 年全年,这两个物价总水平都出现了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负增长。进入 1999 年市场物价继续走低,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 3 、 2% ,居民消费价格下降 1 、 8% ,可见,我国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 一、形成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 通货紧缩的出现,有其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通货紧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结构错位较大,大量的潜在的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沦为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货紧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爆发的结果。 (一)体制缺陷。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我国目前 90% 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独资形式,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只有 10% 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

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实际上这种制度转化也是很不彻底的,表现在各投资主体的股权代理关系扭曲,企业资产控制权、资产剩余控制权,资产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残缺上: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的国家,授权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职工代理经营企业资产,这种承包经营是为了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产权的国有形式,其剩余控制权归属企业内部人,剩余索取权却归属于国家,这种典型的产权残缺使企业经营决策者为自己及内部人谋利益,追求企业内部人的效用目标,偏离所有者的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受到破坏。另一方面,企业承包责任人名义上可以由推荐、选举、招投标方式产生,但实际上,企业承包人多数是由主管部门任命产生的(占 81 、 5% , 1999 年数据),这使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附属物”,无法摆脱政府对其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得企业的经营机制与市场需求极不适应,市场调节力弱,价格机制呆滞,竞争力较差,奖金周转慢,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等,产不适销,造成生产与需求脱节、效益严重滑坡,产品大量积压。产品积压,生产被迫压缩,这样企业困境的不断加深,是经济收缩持续下去的原因。 第二、经济活动的扩张机制缺陷。 经济活动的扩张,在适应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建立在提高生产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产权不明确,风险约束机制失效,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使得这些企业为了保持增长,只能依靠大量增加投资来扩大规模,增加产出而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顾,

人教版必修三:专题2(第4课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业及答案

第4课时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学习目标】 明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深入了解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物质基础。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高思想认识,热爱社会主义。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实质:______________。 2.根源: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3.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______和______;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____________,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______________,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__________。 1.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角度 阐释 基本 特征 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被资本家纷纷销毁 实质 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一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物质 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 后果 ①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经济危机中,社会生产力受到破坏,社会财富遭到浪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程度的倒退。 ②对于企业来讲,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力量薄弱,经不住沉重的打击,纷纷破产;一些大资本家吞并那些破产或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使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③必然加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 按通缩的程度不同分:轻度通缩、中度通缩、严重通缩。 2、通缩的原因 (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2)经济周期的变化。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4)结构失调。 (5)国际市场冲击 [习题] 1、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B) A、印钞厂 B、银行 C、财政 D、政府 2、现代经济中,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使货币流通符合客观的流通规律,保证信用货币的正常流通,所以,西方经济学中把信用货币称为(D) A、准货币 B、第三代货币 C、电子货币 D、管理货币 3、广义货币的投放发生减去回笼后的结存额为(B) A、货币投放量 B、货币供给量 C、货币发行量 D、现金发行量 4、(C)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A、现金发行 B、现金回笼 C、银行信贷投放和回笼 D、现金归行 5、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是(B) A、Md=n’+P’+v’ B、Md=Kpy C、Md=f(y,w;rm,rb,re,1/p(dp/dt);u)P D、Md=L(y,r) 6、已知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1000亿元中,赊销商品价格总额120亿元,到期应支付的总额20亿元,相互冲销的总额90亿元,在原货币流通速度9次不变的条件下,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为(A)亿元。 A、90 B、80 C、70 D、50 7、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将(D)

A、增加 B、不变 C、上下波动 D、减少 8、下列关于货币需求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DE) A、货币需求量通常是一种存量指标 B、考察货币需求量需把存量与流量结合起来考察 C、货币需求量的研究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D、货币需求量是一定时期内商品生产和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E、研究货币需求量时,需做静态与动态的全面分析 9、下列关于现代货币量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有(CDE) A、M0=活期存款货币 B、M1=M0+现金货币 C、M0=现金货币 D、M2=M1+活期存款以外的其他存款 E、M1=M0+活期存款 10、按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量同下列各因素的关系正确的有(ABCD) 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恒常收入越高,货币需求越多 B、在总财富中,人力资本比重越大,对货币需求量越大 C、存款、债券、股票等资产的收益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少 D、物价上涨,则货币需求量减少 E、货币需求量受未来利率不确定的影响,因而是不稳定的 信用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成因分析及对 策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从维护投资者权益和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出发,按照法定要求将自身财务经营等会计信息情况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告。其目的是保证所有相关的信息得到最公平的披露,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的运作透明度,保护股东的利益。但近期我国证券市场的虚假会计信息披露事件层出不穷,这给资本市场、投资者以及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严重损失,上市公司的公信力降到了低谷。目前,中国股市进入了“信誉短缺”时代,中国会计市场承受着“信誉危机”的灾难。正因为如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会计界、法律界和关系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社会各阶层致力解决的燃眉之急。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需要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决策。而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披露不可靠,缺乏真实性 信息失真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普遍存在的信息披露不真实并伴随着大规模的信息造假,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目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虚增利润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交易、股东配股、终止其股票上市等法律法规中的条文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使得上市公司产生了追逐账面利润、操纵盈利的动机。具体表现在:企业出于利益机制驱动,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为了达到少上交利税的目的,人为地加大成本费用,采用多提多摊等手法,把本不该列入本期的成本费用列入本期;企业还在收入和收益上做手脚,该冲减的收入不冲减,把销货退回应冲减销售收入的仍作本期销售处理。 (2)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不实 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所列的资金用途使用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如果改变用途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可是我国上市公司常常出现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招股说明书不符。某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其绝对的控股地位,改变资金用途时不征求其他股东的意见,不履行及时公告义务,任意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招股说明书中所谓的投资项目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工具。 (3)披露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 比起虚增利润,上市公司披露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似乎有着更多更复杂的动机,比如虚假的财务报表,让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失误。 (4)盈利预测弄虚作假 很多公司发行上市时为了尽可能多的募集资金,在盈利预测方面弄虚作假,甚至恶意操纵盈利预测,对广大投资者产生恶劣的误导作用,最终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投资损失。 2.披露不规范,缺乏主动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强制性信息披露阶段,他们往往把会计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一种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披露相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够不披露就不披露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后习题补充

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的补充 导论(第30页)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两者的辨证关系如何? 4.劳动三要素?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一章商品(46页) 1.解释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3.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及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关系? 5.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6.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第二章:货币(65页) 1.解释概念:货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货币流通量规律及其公式?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82页) 1.解释概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4.价格对价值的背离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129页) 1.解释概念: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5.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6.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7.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第六章资本循环和周转(142页) 1.解释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 2.资本的循环时间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又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4.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是什么? 5.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 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2.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练习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2 一、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B.流通中货币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就业不足的危机 【解析】生产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答案】 C 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这里的“外壳”是指( ) A.资产阶级 B.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D.生产的绝对过剩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其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会破坏生产、强制性调整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但却无法消除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随着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带来的经济复苏,同时也在准备着下次危机的到来。如此循环往复,表明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相容性。A、B与题意不符,D不能说明危机的真相。答案为C项。 【答案】 C 3.下列关于经济危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经济现象 B.经济危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现象

C.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有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的必然结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据此可以得出A、B、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 ) ①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进一步加剧③促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④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抓住“必然结果”这一切入点,危机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矛盾尖锐,所以③不符合题意,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一场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西方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就在欧美各国开始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评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 (1)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马克思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义。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及其影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从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合理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2)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

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 曾康霖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 610074) 通货紧缩是近年来决策层和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这一话题中,什么是通货紧缩,我国存不存在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社会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是什么关系等问题,不少人提出了看法,但未必讨论清楚,达成了共识。 一、研究通货紧缩的不同视角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较早提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其巨著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多次分析了流通中货币的膨胀和收缩问题。他认为通货的膨胀和收缩可能由产业周期引起,可能由投入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价格变动引起,可能由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引起,还可能由于技术因素产生,如在支付国债利息时,通货会膨胀,而在纳税时通货会收缩。马克思这样分析旨在表明:货币流通必要量是由进入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与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有其他因素,如经济周期的变化、货币收支的技术因素等渗入,则就会使货币流通必要量过多或过少。马克思讨论这一问题,都假定货币是金,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因而其过多或过少都不会引起币值的变动,只有在价值符号如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其过多或过少才引起币值的变动。所以马克思论述通货的膨胀或收缩,实际是讨论金币流通与替代金币流通的价值符号流通的关系,并非是讨论货币供应的多少与价格涨落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联系货币流通规律来讨论通货紧缩问题。 继马克思之后,联系到货币政策来讨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凯恩斯。凯恩斯于1923年在 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 中分析了1914年到1923年9年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他描述说: 从1914年到1920年间,所有的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可购买的物品而言,支出货币的供给出现了极大的扩张。从1920年起,重新恢复对其金融局势的控制的那些国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 ( 凯恩斯文集 预言与劝说 ,第64页)凯恩斯提出通货紧缩问题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货币流通状况:战前欧洲各国实行金本位,流通中的货币与黄金挂钩,有一定的含金量;战争使欧洲各国放弃了金本位,流通中的货币以黄金作为价值标准极不稳定,而且黄金本身的价格也极不稳定;因此,战后是恢复金本位,让流通中的货币的含金量恢复到战前水平,还是不实行金本位,让流通中的货币稳定在现在价值的某一点上,是各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选择问题。如果要恢复金本位,让流通中的货币的含金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则要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即减少流通中的货币的数量,提高通货的价值;如果不恢复金本位,让流通中货币的价值稳定在接近于现在价值的某一点,而不考虑战前的价值,则实行的是货币贬值的政策。他在同年发表的 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目标 一文中系统地评析了这两种政策主张的利弊得失, 1999年第11期

通货紧缩及对策

1,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就叫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就叫通货紧缩。2,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的工具: 1.预算政策 2.税收政策 3.公债政策 4.投资政策 5.补贴政策 3,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货币政策的优势: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与储蓄关系。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缓和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 第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干预,因而这种调节作用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也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相结合的过程,政策实施起来灵活性相对较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直接和有效。 4,“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乡镇政府财务违法案件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乡镇政府财务违法案件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发表时间:2018-12-05T09:26:11.21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2期作者:沈福荣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深入,乡镇政府财务违法犯罪行为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违法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专业化,并且数额巨大,财务人员犯罪不仅给国家造成很大的资产损失,还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沈福荣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江苏苏州 2152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深入,乡镇政府财务违法犯罪行为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违法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专业化,并且数额巨大,财务人员犯罪不仅给国家造成很大的资产损失,还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本人结合多年乡镇财务工作实际,就乡镇政府财务违法案件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务;违法 一、财务违法案件的主要原因 深入剖析乡镇政府财务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总结多数财务违法案件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追溯其问题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财务制度执行不规范。有些乡镇政府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不规范、不到位。如票据、印鉴管理不规范,票据的领用、作废等缺乏相应的登记手续,应当分开保管的印鉴未分开保管,造成票据、印鉴使用失控。 (二)信息化财务软件规范机制失灵。近年来,信息化财务软件系统的普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监管的规范化水平,但是再先进的信息化财务软件系统仍然依赖于财务人员的规范应用。财务人员执行财经制度的不规范,是信息化财务软件规范财务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被人利用。 (三)财务岗位设置不当。有些乡镇政府对财务岗位设置不合理,存在财务职权分配不当、权限不清。会计岗位核算职能被弱化,而出纳却赋予了部分会计岗位应有的职能,造成财务职权分配混乱,导致会计监督职能缺失。另外,财务关键岗位人员长期未轮岗,一定程度上为不法分子提供便利。 (四)缺乏审计监督机制。虽然按照乡镇政府财务管理要求,要定期开展审计监督活动。但实际执行中,有些乡镇政府流于形式,简单走过场,未能真正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五)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财务人员之间的监督制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不同财务岗位设置不同的职能权限,相互监督制约,但在一些乡镇政府的实际工作中,不同岗位职能履行缺失,难以形成有效制约。有些乡镇总出纳直接与银行对账,总账会计则根据总出纳提供的银行对账单核对余额而不核对明细,导致难以发现银行余额与会计账目不一致的事实。 二、财务违法案件的预防措施 (一)开展财务大检查,全面查找财务内控薄弱环节 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财务检查,全面查找财务问题和内控薄弱环节。 1.对各部门开展日常财务督检。乡镇政府对内设部门实行季度财务督检制度。财务督检方式,要突出重点、分批检查,确保检查取得实效。在财务督检实施中,注重检查程序,加大检查结果的运用。每次检查后形成详细的检查报告,内容涵盖针对问题的对策建议,并反馈被查部门,督促整改并完善相关制度。 2.部门下属单位的内部检查。有下属单位的各部门,组织开展全面内部财务检查。在检查力量的组成方面,可以抽调部门业务骨干组成检查小组,也可以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检查。在检查方式上,各部门对整个资金收付环节进行全过程检查,确保不留盲区。在检查内容上,涵盖各项财务指标、财务会计制度、操作流程、岗位权限设置等方面 3.对国有企业开展多项重点检查。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国有企业相对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镇政府承担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职责,要明确具体管理部门,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管。定期开展资金安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等检查,确保企业资金安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建章立制,健全和完善各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建章立制,是解决共性问题,检查出成效的体现,可以巩固检查成果,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在全面实施各项财务大检查后,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1.制度汇编成册,并实行财务流程化操作。 乡镇政府要修订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将各项财务制度汇编成册,分送至政府各部门,便于有关人员的操作执行。各财务集中核算部门,总结操作环节风险点,修订完善财务操作流程,规范财务操作。 2.多措并举,推进资金安全管理工作。 乡镇政府要建立并完善印鉴、密钥管理制度、财务人员汇报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轮岗制度等。同时,乡镇政府可以建立公共资金账户大额资金变动提醒制度,将变动信息通过短信发送给部门负责人。 3.修订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工作规则意识。 乡镇政府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规范日常工作行为,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制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4.建立审计监督制度,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乡镇政府按照上级监督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审计监督制度,明确监督机构职责、监督范围、监督程序,规范操作程序,有效防范财务内控风险。 (三)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财务人员监督管理。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而提高制定执行力关键在于人本身。乡镇政府在注重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监管制度的同时,强调领导干部和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推行风险防控,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1.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 乡镇政府各部门负责人明确为部门资金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须认真履行职责,落实责任主体,牢固构筑资金安全运行防线。分管领

第11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习题及答案精编版

第14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填空题 1.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 _______ 贬值、 ______ 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2. 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 流通,通货膨胀是其所特有的现象,但不能因此推断存 在 _____________ 流通就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3. _______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______和______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幅度可分为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_____ 、______ 、______ 和 ______。 5. 在实际操作中,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同时编制和公布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测定和分析时,一般都是以 _____________ 为主,参考其他物价指数综合考虑。 6._______________ 来度量通货膨胀,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 7 .通货膨胀对社会成员的主要影响是改变了原有 _______________ 的比例。 8 .通货膨胀时期对于债务关系中的 ________ 有利而对 __________ 不利。 9 .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是_______ 。他们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_______ ,而不是货币量。 10. 后凯恩斯学派则用________ 解释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归咎于_______ 提高。 11. 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完全一种________ 现象,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_______ 和________ 。 13. 通过宏观紧缩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有: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 14. 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三大对策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_。 15. 国外学者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 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16. 对温和型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三种观点:______ 、______ 和 ________。 17. 1997 年以来中国的通货紧缩趋势是以________ 和______ 为主要特征的。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 B.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C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上涨 D.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 2 .通货膨胀时期债权人将()。 A .增加收益 B. 损失严重 C .不受影响 D. 短期损失长期收益更大 3 .我国目前主要是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A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 GDP 平减指数 C .批发物价指数 D. GNP 平减指数 4 .成本推动说解释通货膨胀时的前提是()。 A .总需求给定 B. 总供给给定 C .货币需求给定 D. 货币供给给定 5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类型是()。 A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 结构性通货膨胀 C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D. 预期型通货膨胀 6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是个关键。 A .社会总需求 B. 收入分配 C .财政收支 D. 经济结构 7 .下列各项政策中,()可以解决通货膨胀中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A .限价政策 B. 指数化政策

应用文-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一、形成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 通货紧缩的出现,有其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通货紧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潜在的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结构错位较大,大量的潜在的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沦为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货紧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爆发的结果。 (一)体制缺陷。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我国目前90% 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独资形式,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只有10% 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实际上这种制度转化也是很不彻底的,表现在各投资主体的股权代理关系扭曲,企业资产控制权、资产剩余控制权,资产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残缺上: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的国家,授权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职工代理经营企业资产,这种承包经营是为了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产权的国有形式,其剩余控制权归属企业内部人,剩余索取权却归属于国家,这种典型的产权残缺使企业经营决策者为自己及内部人谋利益,追求企业内部人的效用目标,偏离所有者的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受到破坏。另一方面,企业承包责任人名义上可以由推荐、选举、招投标方式产生,但实际上,企业承包人多数是由主管部门任命产生的(占81 、5% ,1999 年数据),这使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附属物”,无法摆脱政府对其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得企业的经营机制与市场需求极不适应,市场调节力弱,价格机制呆滞,竞争力较差,奖金周转慢,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等,产不适销,造成生产与需求脱节、效益严重滑坡,产品大量积压。产品积压,生产被迫压缩,这样企业困境的不断加深,是 收缩持续下去的原因。 第二、经济活动的扩张机制缺陷。 经济活动的扩张,在适应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建立在提高生产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产权不明确,风险约束机制失效,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使得这些企业为了保持增长,只能依靠大量增加投资来扩大规模,增加产出而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顾,反正“赚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使得超高速投资成为支撑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最直接原因。其结果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这种简单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严重浪费,无法发挥其应有效用。据 ,90 年代以来,每年新上3 万个建设项目,大约有1/3 项目亏损,1/3 项目取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每年将近5000 亿元投资没有发挥效益。如此低下的投资效率,实在无法使增量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而且重复建设的矛盾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暴露不出来,只有在过剩时重复建设的隐患才全部暴露出来。所以随着“软着陆”的实现,投资规模的缩减,泡沫破灭,企业立即陷入困境。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进而导致产品供大于求,企业负债增加,效益下滑,而靠扭曲生产要素价格,靠大量资金投入推动的生产模式越来越难以维持,因而盲目过度的竞争不可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物价自然下调。 第三、企业退出机制缺陷。 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包括转产、兼并重组和破产引起的企业消亡,即存量资源的再配置。通过兼并重组,可以使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水平及扩大市场范围等具有正向效应。破产机制的健全,对于减少企业资产的有形和无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

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

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就叫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就叫通货紧缩。2,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的工具: 1.预算政策 2.税收政策 3.公债政策 4.投资政策 5.补贴政策 3,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货币政策的优势: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与储蓄关系。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缓和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 第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干预,因而这种调节作用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也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相结合的过程,政策实施起来灵活性相对较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直接和有效。 4,“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会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而抓好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对策 会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会计工作薄弱不仅影响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必将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规范会计管理工作,是建立会计工作正常秩序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现在中小企业在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制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当前,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法制观念淡薄,忽视会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企业会计工作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不少企业会计机构人员站在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上,不是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而是成为部分经营者营私舞弊、掩盖真相的“合法”工具,造成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混乱,财务监控不严;账目严重混乱,账外设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会计信

息失真,使会计基础工作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核算方法简单。没有发挥会计应有的管理职能。会计方法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是全面履行会计职能的关键。目前对于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使企业会计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忽视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没有将会计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会计管理工作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会计人员仅完成自己职责范围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与其他部门配合较少,忽视了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提供的产量、产值、成本、销售额、利润方面的数据较多,而对资金的如何有效利用、成本费用如何下降、盈利能力如何提高等等在企业管理深层次问题研究的较少。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会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联系少,不能有效地发挥企业整体功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监督不力。一些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财会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不明确、不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监督作用,这与企业经营领导者不懂会计工作和对会计作用认识不足有关。此外,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亟待提高。 二、解决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经济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的成因和对策(一)

经济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的成因和对策(一) 今年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也好于去年。工业、投资、出口三大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大大超过了人们年初的预料,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的回升。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7.6%,二季度则提高到8%,三季度估计接近8%,四季度可能会有一定的回落,但全年经济增长好于去年已成定局。估计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7.6%左右。目前学者们对今年短期经济运行趋势的判断已形成了共识,但对宏观经济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却存在明显的分歧。这些体现在:对今年经济回升的性质判断,目前是否存在通货紧缩以及产生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缘何经济回升而物价水平却继续回落,即产生“缩长”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对今年宏观经济的总体判断是:经济回升主要是受短期利好因素的刺激,真正反映内在增长的因素如消费、物价则呈现相反的走势,表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物价持续走低与消费增长的回落有直接关系。通货紧缩是一种内在的长期性趋势,是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矛盾的综合体现。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以反通缩为主要目标,在制订具体措施上要实现两个重点:一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要进一步放松金融政策,并努力将它们与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快供给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深化以金融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以求“治本”。 一、今年经济回升的性质仅是又一次反弹 对今年上半年经济回升的性质,基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回升基本是自主性的、内在的,经济增长正在反转或不久的将来会反转;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回升从性质来讲又是一次反弹而非反转,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是靠短期政策的作用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今年的内需增长强劲,而且是自主性的增长:一是居民消费继续快速增长;二是内生性增长的重要证据之一是,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明显加快;三是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且近几年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我们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年的经济回升仅有“两好”,没有达到“三好”。“两好”是指好于预期,好于去年,但没有做到“第三好”,即离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如果扣除短期政策因素的影响,这种差距更大。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消费增幅回落(尤其是农村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物价持续走低、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收入差距扩大等,是经济存在内生性紧缩趋势的反映,这些都是内在增长因素,当前它们基本都处于欲振乏力的状态。这些问题中最根本的是消费不足,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费不足又是由于就业严重不足。产生消费不足的原因,除了大家讲的就业压力增大、物价持续下降、消费环境不佳等因素外,这里有两个不被大家重视的因素需要强调:一是消费率长期偏低的问题,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的消费潜力和GDP增长形势相比,发达地区消费增长明显偏慢。对消费率偏低的问题需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消费率低是由于投资率高,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整体投资效率不高,近期最明显的是反映为城市建设成本过高(这实际也反映了城市化的成本过高,如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以及城市建筑、道路设计粗糙导致频繁改建、翻修等),使得GDP的一部分本来应该用于消费的却无法用于消费;另一方面,新兴消费热点(如住房、汽车等)由于价格长期偏高以及其他政策性限制而难以加快形成,使得消费结构升级不顺利。一些数据显示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消费不足,而且是越发达的地区越是消费不足。发达地区消费不足,使得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受到限制,使主要为国内需求生产的中西部地区产品市场变窄,东部地区投资率过高也产生了明显“挤出效应”;同样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消费不足,也大大限制了东部地区生产能力的发挥,并强迫其不得不依赖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外部市场。二是近几年来,公共物品价格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的购买能力。如教育、医疗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物品价格每年都呈两位数增长,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上的支出大幅攀升,从而不得不相对减少其他方面的支出。 二、通货紧缩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长期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