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概论》填空题.

《地球概论》填空题.

《地球概论》填空题.
《地球概论》填空题.

一、填空题

390.地球自转的周期有三种: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其中,最长的一种周期是太阴日,平均约24 小时50 分。

395.地球绕日公转的证据有恒星周年视差、光行差和多普勒效应等。

399.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叫做地轴进动;地球本体相对于地轴的运动而造成的地极位置的移动,叫做极移。

540.由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阳的赤经变化于0°度至360°度之间,太阳的赤纬变化于+23°26'度至—23°26'度之间,太阳的黄纬则是不变的。552.在23°26'N以北,正午太阳高度以北至(夏至)日最大,南至(冬至) 日最小,二分(春分、秋分) 日为平均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 2 次直射阳光。

658.从升分到降分,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南半球的冬半年;从降分到升分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南半球的夏半年。

722、时差的定义是视时减平时。它的极大值约为+16.4 ,出现在11 月 3 日前后;它的极小值约为-14.4 ,出现在 2 月日前后。

725.地方时依据地方经线的时角,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727.理论时区是沿标准经度划分的标准时的区域;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度,其标准经度为15 度的整数倍。全球共分成24 个理论时区。

728、区时是各理论时区的标准经度地方平时,作为该区统一采用的标准时。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区时相差几小时,较东之地大于较西之地。

884.依次写出立夏后两气的名称小满、芒种。天干最后的三个字是辛、壬、癸。

886.格里历属于阳历。每年分12 个月,上半年逢单为大月,下半年(除7月外)逢双为大月。大月长31 天,小月长30 天(除2月外)。

887.格里历的置闰规则是:400年中置闰97 次,闰年多 1 天,加在 2 月份。其具体作法是:凡公元年号能被 4 整除的,为闰年,否则为平年;凡世纪年的世纪数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否则为平年。

987.日食总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月食总是从月轮的东缘开始,西缘结束。

991.通常一年的食季有 2 次;每年至少发生食相(日食和月食) 2 次,最多可达7 次,一般 5 次。

998.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月球的绕地转动变慢,使恒星日变长,恒星月变长,从而改变着地月系的运动状况。

二、挑选题(下列各题的选项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是正确的)

411.在南半球向西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是()

A、向北;

B、向东

C、向南

D、不偏

414.恒星年长于回归年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

B、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由于地轴进动,造成春分点沿黄道的西移

416.太阳赤纬的绝对值在下述()附近增加最快。

A、秋分点;

B、冬至点;

C、春分点;

D、夏至点。

421.某小行星的公转周期是2年,它同地球的会合周期是()

A、2年;

B、4年;

C、1年;

D、3年。

554.在地球上,一年中每天正午都有可能产生日影,方向朝南的地带是()

A、南北回归线间;

B、极圈至回归线之间;

C、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

D、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

562.下列港口城市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新加坡(1°N);

B、伦敦(51°30'N);

C、上海(31°12'N);

D、开普敦(23°33'S)。

563.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下列4个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A、我国植树节;B、国际劳动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574.当太阳δ=+21°时,正午太阳高度为56°4'的地方纬度为()

A、54°56'N;

B、54°56'S;

C、12°56'N;

D、12°56'S。

676.当黄赤交角减少时,()

A、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减小,温带的范围将扩大;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幅将减小;

C、各地昼长的年变幅将减小;

D、南北半球热量分配的差别将减小。

751.1983年3月1日延安(36°36'N,109°32'E)日出时刻是7h13m,同日邯郸(36°36'N,114°28'E)的日出时刻是()

A、7h32m;

B、7h32m44s;

C、6h53m;

D、6h53m16s。752.1984年7月4日北京时间12h29m42s,在郑州太阳上中天,已知当天的时差为-4m18s,郑州的经度应为()

A、122°40'E;

B、109°58'E;

C、113°39'E;

D、114°43'30"E。760.已知某日太阳的赤经为2h51m.7,时差为+3m24s,当织女星(18h36m)在南京(118°47'E)上中天时,北京时间为()

A、3h44m18s;

B、3h40m54s;

C、3h45m46s;

D、15h44m18s。761.某年10月3日,太阳的赤经为12h35.6m,时差为+10h49m,当五车二( =5h15m)在乌鲁木齐(87°37'E)上中天时,乌鲁木齐时间为()

A、16h39m24s;

B、4h39m24s;

C、4h28m35s;

D、4h38m7s。762.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时区的分界线;

B、习惯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东西经的分界线;

D、世界时的标准经度。

766.某海轮越过日界线前后,连续过了两个元旦节,该海轮的航向是()A、自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B、自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

C、自东向西过日界线;

D、自西向东过日界线。

915.按现行公历,如果某年5月1日是星期日,那么同年10月1日必定是()A、星期二;B、星期四;C、星期六;D、星期日。

1000.关于月面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正面的“陆”少于背面;

B、月球上以“陆”为主,“海”被陆分割包围;

C、“海”上的环形山少于“陆”上;

D、月面上的相对高差大于地球。

1003.关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周期是恒星月,其它的都是会合周期;

B、如参考点东移,则该项会合周期长于真周期,近点月和朔望月属于这种情况;

C、如参考点西移,则该项会合周期短于真周期,交点月和分点月(以春分点为参考)就是

这样;

D、各周期中,以朔望月最长,分点月最近。

1013.造成地球上海洋天文潮汐的动力是()

A、日、月的引潮力的吸引和推斥,造成海水水位的涨落;

B、日、月的引潮力的水平分力引起海水流动,流入区涨潮,流出区落潮;

C、太阳的引潮力是主要的;

D、月球的引潮力是主要的。

三、计算题

790.当五车二( =5h14m50s.34)在上海上中天时,格林尼治恒星时为21h9m7s.45,试求上海的经度。

837.一架飞机于1988年5月6日9时(北京夏令时)从北京起飞,于西五区时间5月8日9时到达纽约。问飞机途中经历了多少时间?

938.1987年春节为公历1月29日,19年后(2006年)的春节公历日期大约在哪一天?

四、读图题

1028.下图表示黄白交线的旋转运动,读图并完成下述要求:①在图中填写出黄道平面,白道平面,标出月球轨道、地球轨道和黄白交角及其数值。②用箭头标出地球和月球的运动方向,黄白轨道交线的旋转方向。③在两个半平面上标出第一年、第二年(或先、后)字样。

④由于黄白交点向移动,使交点月于恒星月。

1034.下图为一次日食的示意图,读图并答问:

①A、B、C处观测者所看到的日食各属于什么类型?

②B、C两地何处先见食?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1301001 课程名称:地球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学分: 4 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球概论》是地球系统科学基本物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它是对全球概括性论述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内容首先是天文学,其次是物理学;地球的天文学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概论》起着为其它学科开路的作用,在《地球概论》以后,地理专业还有一系列地理课程。《地球概论》的任务,首先在于为所有这些课程提供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提供同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的天文知识。 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所在。因此,作为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师地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地球概论》课程也是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的。 同时,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关于天体和宇宙的知识在内,都是人类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相联系的。因此,《地球概论》的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方面,在科学普及宣传方面,起着有益的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地球概论》的教学力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有关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地球和天体运动的客观事实,揭示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过程。 《地球概论》的教学力求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务使教学内容符合高师地理系地理专业和其它专业以及中学地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天文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注意适可而止。 《地球概论》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历法和时间的知识,日、月食的知识。 《地球概论》的课外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技能,即认识主要星座,并且在其中识别行星,使用学校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面和行星,从而使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带好中学的第二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概念题 绪论(1/6)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背景值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光、热等)的物质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0/0) 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1/9) 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 成土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现的强弱程度,以pH表示。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性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挥发、扩散、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毒性减少的过程。 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11) 水圈地球表面或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广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狭义) 水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 水硬度水中钙和镁含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高锰酸钾指数法(COD Mn)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重铬酸钾指数法(COD Cr)在一定条件下,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水体污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的现象。 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第四章大气圈环境地球化学(1/11) 大气圈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圈层,是由气体和气溶胶颗粒物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 同温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25km以下气温不变或微有上升的圈层。 逆温层从25km以上到50-55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圈层。 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 其最高浓度在20-25km处。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绪论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与构造.1. 研究对象: 地球地球的时、空、源① 地球的结构:层圈状(slide)②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③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④ 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⑤ 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地质学的基本原理:19 世纪初期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将今论古通过观测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事件,来研究过去曾经发生的地质过程. 第一章行星地质概述●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只是太平洋中一滴水。第一节宇宙演化宇宙、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理论)第二节太阳系及其起源一.太阳系 1.构成:太阳(恒星)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木星最大,土星次之。2.太阳系行星的 3 特征① 轨道共面性:全部行星轨道近圆形,且几乎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偏心率不大的

椭圆即近圆的轨道。② 转动同向性:除金星外大多数行星逆时针绕太阳公转自转也都逆时针大多数卫星亦逆时针绕行星转动。③ 物质一致性:其它星球上发现的元素地球上均存在。3.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特点: 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小、旋转慢、卫星少。但类木行星(木、土、天、海),则反之。二.撞击作用 Impacting1.定义:天外物质对地球的超高速猛烈冲击作用。●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到达地表未被烧尽的部分。是宇宙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陨石一般沿双曲线轨道运动,进入大气层后速度为14.2km/sec。●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1.1 石陨石●占所有陨石的 94。● 密度 3-3.5g/cm3。●多为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斜长石;金属Fe Ni 含量只占20。●球粒陨石:由 1-2mm 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地球岩石中无此结构。1.2 铁陨石● 占所有陨石的 4.5。● 密度8-8.5g/cm3。成分:● 金属铁 80-95镍 5-20。 1.3石-铁陨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5.5-6g/cm3。 2.确定冲击坑 Impact crater的依据 1. 击变矿物:柯石英。2.击变玻璃: 矿

2019年内蒙古继续教育专业课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2019年 1.现代在发育基性火山岩和浅源地震的火山岩带最有可能的是()。(1.0分) A.大兴安岭火山岩带 B.阿尔卑斯-印尼火山岩带 C.环太平洋火山岩带 D.大洋中脊火山岩带 2.下列哪种作用在风的搬运中起主要作用()。(1.0分) A.溶运 B.悬移 C.跃移 D.滚动 3.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那一部分()。(1.0分)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4.下列哪种地质作用最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岩石()。(1.0分) A.成岩作用与灰岩 B.火山作用与花岗岩 C.侵入作用与玄武岩 D.胶结作用与大理岩 5.确定岩石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中,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还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大致时代(1.0分) A.地层层序律 B.化石层序律 C.同位素地质年龄 D.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6.海底扩张意味着()。(1.0分) A.海盆在变薄 B.距大洋中脊越远岩石越年轻 C.地球的海洋在不断地扩大 D.新的地壳物质的形成 7.在水循环中,下列哪一种是目前最主要的淡水来源()。(1.0分) A.河流 B.地下水 C.湖泊 D.冰川 8.界,系,统,阶是()。(1.0分)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9.固体地球圈层划分的主要地球物理依据是()。(1.0分) A.重力值

B.地磁场强度 C.地温梯度 D.地震波传播速度 10.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1.0分) A.U型谷 B.V型谷 C.溶洞 D.波切台 11.牛轭湖形成于()。(1.0分) A.狭窄的山谷,那里沉积物易堵塞河谷从而形成湖泊 B.宽阔冲积平原区的曲河流 C.辫流河 D.很大的湖泊 12.如果岩石中含有(),则不能确定古水流方向。(1.0分) A.粒序层理 B.不对称的波痕 C.化石 D.湖相层理 13.黄土是()。(1.0分) A.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于陆地上形成的 B.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后,被流水再次搬运和沉积形成的 C.风力搬运的跃移物质沉淀形成的 D.沙漠中暂时性湖泊的细粒沉积 14.在大气圈内臭氧含量最多的次级圈层是()。(1.0分) A.对流层 B.中间层 C.平流层 D.暖层 1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1.0分)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16.矽卡岩是哪种变质作用的产物()。(1.0分) A.接触热变质作用 B.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C.区域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17.当断层两盘储存了弹性能应变能的岩石弯曲力超过岩石强度后突然发生回弹,释放所积累的形的形态,这种解释称为()。(1.0分) A.板块构造理论 B.地震空区理论 C.弹性回跳理论 D.地震学理论

地球概论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阐述宇宙中各种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同地球环境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习其它地球科学的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的知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地球概论》的学习,掌握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它们对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掌握一般天象的形成原理和观测一般天象的基本技能,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方式 讲授及视频资料演示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课后作业20%,讨论10%,考勤10%) 2.考题设计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都是考题的重点,试题覆盖到每一章,适当的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二、本文 第一章地球坐标与天球坐标 教学要点: 地理坐标、天球坐标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理坐标(2学时)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地球上的方向和距离;经度和纬度;地理坐标。 第二节天球坐标(6学时) 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了解四大天球坐标系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考核要求:

1.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相关概念(理解) 2.经度、纬度和各种坐标系的内涵及地理意义(掌握) 3.各种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区别(了解)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要点: 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恒星和星系(4+2学时) 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多普勒效应;恒星的亮度和光度;恒星的多样性;恒星的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河外星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4+2学时) 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太阳大气;太阳活动;太阳系的发现和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彗星、流星和流星体;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4+2学时) 月球的距离和大小;月球表面;地月系的绕转;月相和朔望月。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演示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宇宙环境。 考核要求: 1.恒星、恒星的亮度和光度、银河与银河系、太阳活动、月相和朔望月(识记) 2.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恒星的多样性、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地月系的绕转(理解) 3.恒星物理性状及其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了解)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 教学要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证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地球自转的后果;地球公转及其证明,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地球公转的后果。 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 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 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一颗彗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圈是76年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黑子周期平均长度为11.1年。 地球的地轴:由于地球存在绕轴自转运动,人们定义地球旋转轴为地轴 地球的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不同大小的圆,称为纬线。 地球的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同样大小的圆,称为经线圈。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④志留纪(S),是笔石的时代。⑤泥盆纪(D)是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为鱼类的时代。⑥石炭纪(C)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成煤期;⑦二叠纪(P)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的概念?答: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8种元素是?答:O、Si、Al、Fe、Ca、Mg、Na、K。 3、地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Si、Al、Fe、Mg。 4、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Fe、Ni、S。 5、水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H、Cl、Na。 6、生物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C、H、N、S。 7、大气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N、O、Ar。 8、矿物的概念? 答:天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固体化合物或单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 9、下列全由矿物组成的一组是?( D) A.石英、煤、云母; B.辉石、沥青、金刚石; C.人造水晶、矿泉水、方解石; D.高岭石、长石、金刚石; 10、矿物颜色和条痕之间有何区别?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407209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目的: 《世界地理》这门课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获得世界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热爱中学地理教学的思想,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以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开设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第六学期 二、先修课程: 《地图学》、地貌学》、《气候与气象学》、《地质学》、《土壤与生物》、《水文学》、《地球概论》、《人文地理学》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二)、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考试笔答闭卷。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102学时.,讲授102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海陆分布大势 1、全球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洲界线 二、陆地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2、海底地形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 1、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说 3、板块构造说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节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一、气候的时空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 三、风灾与水旱灾害 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五、沙漠化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其分界线 2、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学生掌握要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作业]:画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示意图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学生掌握要点]:主要陆地自然带 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 一、海洋的分布 二、洋流系统 (一)、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二)、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时数]:6学时 [重点、难点]: 1、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2、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学生掌握要点]: 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作业]:画出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图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

绪论 一、相关的名词 地球科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地学历史比较法 二、思考题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球科学主要包括哪些学科?各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试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分支学科? 3、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 4、试述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5、地球科学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相关的名词 银河系银道面太阳系黄道面赤黄交角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线地月系大地水准面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和海沟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二、思考题 1、简述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基础特征。 2、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季节的变化? 3、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何特点?陆地和海底各有哪些主要地形单元? 4、大陆边缘通常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一、相关的名词 宇宙恒星变星星际空间星际物质星际云星云天体系统星系天球星座 二、思考题 1、宇宙大爆炸的假说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星云说的出现有哪些超越自然科学的意义? 3、为什么我们能了解到亿万年前地球的历史? 4、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相关的名词: 陨石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晶体矿物的条痕硬度解理断口岩石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 二、填空题 1、地壳中10种最主要的化学元素按克拉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它们占地壳总重量的__________。 2、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石英和方解石的硬度分别为_______ 和______。 4、长石和石膏的硬度分别为______和_______。 5、云母具有______组______解理,方解石具有________组_________解理。 6、钾长石和斜长石都具有_______组__________解理。 7、占地壳重量达82.5%的矿物种类是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 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 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P156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全球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1、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另外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宽度大,地震频率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球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课程编码:120130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9学时 学分数:2.5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订日期:2004年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 谢献春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根据全国高师或综合大学《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结合中学教学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参照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内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成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地外文明等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使学生理解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学习了解开展天文活动的方式、方法;掌握组织野外天象观测方法和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采用CAI课件、录象、VCD、幻灯、投影等电化设备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结合较大量的实验实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简明天文学教程》作者:余明等科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地球概论教程》作者:刘南等科学出版社 《地球概论》作者: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地球与天球 第一节地球坐标 一、地球自转与地理坐标 二、地球是的方向和距离 第二节天体与天球坐标 一、天体和天体系统: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开课学期:1 学时/学分:60/3 (其中实验学时:14)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专业:地质学、地理科学、测绘工程 选用教材:吴泰然何国琦等编著,《普通地质学》,2003.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汪新文等,地球科学概论,1999,地质出版社。 2、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1999,地质出版社。 3、张宝政、陈琦,地质学原理,1983,地质出版社。 4、李亚美等,地质学基础,1994,地质出版社。 5、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6、夏邦栋等,普通地质学,1995,地质出版社。 执笔人:叶茂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课程的目的是以新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为出发点,采用宏观人——地系统论和行星地球观,使学生对地球各层圈的特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特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球表层和人类的影响有所了解。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下内容:现代宇宙形成的基本论点及事实根据;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假说及证据;地球物质组成和地质记年方法;地球层圈结构和地球物理性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以及风化、风、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岩石特征和岩浆、变质、构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动力系统;地球科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地球科学概论》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46) 绪论 2 一什么是地球科学 二地球科学的特点和工作方法 三地球科学的分科 四为什么要学习地球科学

地球概论实验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实验教学大纲 实践学时:8学时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一、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地球概论》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由于地球天文学知识比较抽象,通过适当的实验实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行星地球的部分概念和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二、实践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1、认识:天球坐标的基本知识;星空分布大势、星空变化规律和四季星空;月面特征。 2、会操作:用天球仪和转动星图等简易仪器模拟星空和求解一些实用天文学的问题;能用望远镜进行基本的天文观测,如观测月面特征。 三、实践内容 1、实践地点:教室、实验室或室外 3、内容及时间安排:

4、实践形式及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附实践内容: 实验一:天球仪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熟悉天球仪结构;了解天球的各种坐标和天体的相对位置;并学会在天球仪上求解一些天文学的问题。 (三)实验仪器 天球仪、圆规等。 (二)实验内容 观察天球仪的结构,演示天球的视运动,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问题或按已知条件在天球仪上求解问题。 (四)实验步骤 1、了解天球仪的结构。 2、天球仪的校正(包括方位校正、纬度校正和时间校正)。 3、天球仪的具体运用 (1)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问题 ①读取恒星赤经和赤纬的近似值。 ②已知赤经和赤纬找出某恒星。 ③读取某日的太阳黄经、赤经和赤纬的近似值。

④量度两星间的角距离。 (2)按已知条件在天球仪上求解问题 ①已知日期和时间求当时当地的可见天象。 ②求已知恒星时的某恒星时角。 ③求某地某日太阳出没时刻和出没方位,上中天高度和昼夜时间长度。 实验二:星空观测 (一)实验目的 通过肉眼对星空的观测,认识天空中主要的星座和亮星及其相对位置,了解星星的分布格局,并掌握星空指示的时间、方向、变化规律和星图的用法。 (三)实验仪器 天球仪、星图、望远镜、手电筒。 (二)实验内容 1、利用星图熟悉星空分布大势,记住全天21颗亮星及其所在的星座、星区和相对位置。 2、认识四季星空,掌握星空变化规律。 3、掌握观星的基本方法 (1)利用北斗星(大熊座)观星。 (2)利用星图观星。 (3)用活动星图观星。 (4)用天球仪观星。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 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咼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 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 度,平均0.1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 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 为解理。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 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 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 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 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 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 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 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

环境地球化学-前言

前言 第一节环境地球化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环境地球化学的一般概念 环境地球化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和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过程中与地球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地球科学为基础,综合研究元素、化合物在地-水-气-人环境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表环境中有机物质(主要为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迁移、转化与归宿),以及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学科。它是环境地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环境与生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离不开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严格的说,环境地球化学必须延伸到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的领域。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从全球各个水平上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的学科。 二、环境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环境地球化学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1.综合性 环境地球化学来自于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相互交融。以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及数学、物理、化学为理论基础,以技术科学和实验科学为学科支柱,并涉及

到生物学、生态学、病理学等学科。 2.多样性 环境地球化学涉及到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复合系统,研究对象包括环境介质、污染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比任何单一的学科多更为多样、更为复杂。 3.交叉性 环境地球化学体现为多学科的交叉,如生态学与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地学与生物化学及分子化学的交叉。 4.实践性 该学科是为了解决全球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设立的,因而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三、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 (一)世界环境地球化学发展阶段 二十年代早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在自然科学的系统中,对地质环境的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60年代环境地球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1965年,美国《地质时代》杂志首次使用了“医学地质”的概念,1969年美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了环境地质组,随后日、法、德等国家的地质机构成立了专门的环境地质机构。在学术界相应的机构也迅速发展起来,如美国地球化学委员会下设了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分会。 2.70年代环境地球化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1)召开国际性会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