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英比较句对比简论

汉英比较句对比简论

汉英比较句对比简论

1, 英语比较句式特征分析
孙琦《英语比较句式特征分析》:英语比较句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对称结构。可在实际使用中,两侧分句比较项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结构、动词句法特征属性、句式极性、蕴含结论项成分的功能和结构层次等方面都表现出结构的非对称性。但这并不影响两侧分句比较项在语义概念属性上的对称性,及结论项在两侧分句句法功能上和在[+静态]语义特征中量比或质比的对称性,这也显示了比较句式的本质特征。
魏榕平《英语比较手段探讨》:对英语“同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语句手段以及本身带有“比较”意义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词汇手段来表达比较,进行了叙述和探讨,以期找出其中的规律。

2, 汉语比较句式特征分析
李杰《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可分为五种,其语义结构在前提句,“比Y”短语的省略,重音位置和W后的数量短语性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根据“还”在格式中的语义,可将它分化为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
王健瑶《和汉语_比_字句相关问题研究》:“比”字句是汉语特有的表示差比的句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往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更多地从描写出发以展现其句法、语义特征,“语法化”理论兴起后也出现了对其起源的探讨。不过,对诸如“比”字句为什么能够取代汉语中原来己经存在的“于”型差比句、“比”字句中的程度副词的语用价值、“比”字句在人类语言表示差比结构中是否独特等问题却一直鲜有人问津。因此本文试图对这些和“比”字句相关的问题作一番研究。

3, 汉英比较结构对比分析:
陆长缨《英汉比较结构的系统对比》:英汉比较结构的主要异同分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对比:
(1)涉及词类及句法功能;
(2)等级词:显性比较与隐性比较
(3)比较维度:一维/二维比较与一维比较
(4)比较关系:三级/二级系统与二级系统
(5)基本比较格式:多样化的复杂句结构与单一化的简单句结构。
谢筱莉《英汉语比较结构对比研究》:从五级比较关系、两种比较维度和四个比较方面出发,就英汉比较结构的主要异同分等级词、比较维度、比较关系,比较方面和省略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在微观对比中本文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英汉比较结构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对比,内容涉及结构、语义和语用。
李成军《英汉典型比较句句法特征探》:英汉典型比较句(XW than Y及X比YW)格式存在如下差别:句法构成成分不同;比较项繁简度与线性长度不一致;语义类型有别;结论项句法功能不一样。
李明楷《英汉比较句式

的认知对比研究》:在对比分析英汉比较句式的基础上,考察两种语言的句法语义特征,探讨它们的特殊形式,如“物价比兔子跑得还快。”此类句式虽为比较句式,却表“比喻”义,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能产性,但目前对此尚缺乏深入研究。此外,论文还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考察该句式对句式变量—比较项的选择与限制,指出比较项原则上必须在同一基本范畴「怪具有共同句法性质和语义特征才能比较,突破这一语义限制则须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一寻找共同的比较点来实现,从而获得句义的理解。同时说明其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阐释力。此外,对比较句式的最重要元素—比较点的省略动因进行了探讨。对于句法现象的解释,单纯从句法结构本身出发是不能够完全揭示其本质的,参照语义和认知则能获得充分的解释性和一定的预测性。
贾霓《英汉比较句式对比研究》:从逻辑划分等级比较的五种关系出发,就它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现形式作一比较,揭示英汉等级比较句式存在的异同。
丛岩《试论汉英比较句结构的共性》:对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语言中的各种比较结构,正是人们对事物异同意识的外化形式,比较结构就是这种外化形式的基本表现形式,它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共有的语法现象。通过汉英比较结构的对比,可以发现汉英比较句具有深层次的共性特征。

4, 对外汉语教学与比较句:
张蕾《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研究》:收集了留学生使用汉语比较句时出现的大量偏误,在借鉴本体和对外汉语比较句研究的基础上,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结合学生的母语背景、学习策略、教材、教学方法等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
季艳《特殊“比”字句的研究与教学》:以汉语特殊“比”字句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与一般“比”字句进行比较的方式,对其句法结构作了较为全面而简要的描述,并将这类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揭示出它与一般“比”字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区别。此外,还运用认知言学的“突显”理论(Prominence)对一般“比”字句和较为典型的五类特殊“比”字句的区别作了简要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被筛选出来的五类“比”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排序,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梁玉峰《谈谈英语比较句的翻译》:阐述了英语比较级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指出只有由表及里,领会其中蕴含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译文才能文从字顺,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再现原文的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