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样的发展演变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专业化正在渐渐衰减,以至已经出现了取消信息技术专业学科,将其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共同培养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只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还应该承载起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等重要的信息素养的重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和发展的新课题。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中央电教馆和省市计算电教馆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论文评比、教学竞赛规模盛大,参与面广,成效显著。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

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而国际上,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没有专门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即从不同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的课程类型的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

此次我校将课题确定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的教学、学习模式,旨在通过这个整合的信息发现其共性的规律,寻找其个性的特征,以更好地为建立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经验。由此,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三维目标,体现课堂价值,张扬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因此,我们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目标

1、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科学认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形成科学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案。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4、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深入。

5、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

(二)理论基础

1、学习理论

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传统媒体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新的信息为教学媒体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是一个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引下的强化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改革。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它是由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这种学习环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与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将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中都围绕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把多媒体计算机当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求知。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

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学习。不少学者根据他们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为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当代课程观

从静态的、封闭的向动态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具体讲,包括以下五点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

(4)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创造者。

(5)课程是文化再生产。

3、心理学基础

从联想主义心理学来看,统觉原理强调知识间联系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相互性。从认知心理学看,强调学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全域发展。特别是霍华德.加德纳先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存在的现实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三、研究的理论构想

(一)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在广义上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本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较为先进和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

综合实践活动: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科教学,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机整合:就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教与学把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使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的学习方式。

1、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多方

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协作性,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学科教学具有问题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学习为载体,整体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的产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优势在于课题比较成熟,理性成度高,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较容易指导,学生的想象力、兴趣和特长发挥受到一定局限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其潜力。这种模式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给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特别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

5、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相关成果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在实验中,以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为理论指导,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性

学习、获得最多最佳的信息制造“会话交流”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快速地获取信息,综合提取信息,正确的概括要学习的文字、音像等知识,查阅各类在线图书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在活动课程的内容设置安排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

2、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多种模式与实施方法;根据活动领域、主题、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过程中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多式样的整合,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活力和伸展力。例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演示活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协作式活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探究式活动(又称网络探究式活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竞技式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研究式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表演式活动的开展。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等学习能力。

(二)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实验法、比较法。我们将通过“调查”了解我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情况,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然后进行“教学试验行动”,将设想与计划付诸实现,在不同程度的学生中运用。最后“观察行动的结果”并进行反思,将行动得出的一定的模式进行推

广应用,并从应用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就要求教师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具体方法如下:

1、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前提。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仅要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这不是说每个教师都必须精通多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但是渊博的多学科知识和用信息技术武装头脑,使其在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非常重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逐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新观念,并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有可能进发出其巨大潜能。教师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而非具体的技能。因此,教师在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策略。

2、改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对

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伟大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3、创建网络平台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更重要的是,为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式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4、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

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在整个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实际,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缺陷,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肯定。在评估中要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利用正确的评估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6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对课题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1)组建课题组

学校计划课题组由辽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职称、辽宁省劳动模范刘玉芬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由副校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小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人员均是本科学历,是省、市、区级骨干教师,这些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2)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将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的文章进行查询,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教育模式》等,同时学校订阅了《辽宁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育科研》、《现代

信息技术》等期刊,将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及网上的资料复印或下载,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保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3)、调查研究

学生状况:我们对四至六年级的10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家中有电脑的学生有638人,占调查总数的60.1%,并且都上了宽带网,这些学生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的占41%,玩游戏的占36%,学生们对网络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

教师状况: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100%通过了信息技术一级考试,92%通过了二级考试,87%通过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其中课题组成员全部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及参加了英特尔培训。随着研究进展的不断学习,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文字处理、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基本技能。其中石启宝教师具有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他制作的课件多次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同时在录相课的摄录、剪辑及制作等方面都很有研究,在他与王海兵老师的共同协作下,我校几节整合课例均在省里获得较好成绩。

2、中期研究阶段(2007年7月-2009年7月)

(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标、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件资料、课例资料。这一时期课题组将在已取

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3、后期研究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课题组将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在成熟时逐步推广。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效

(一)构建整合课堂的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式基本流程为: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自主探究协作释疑----解决问题网络互动----总结升华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从生活情境入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蕴涵在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经验中,如果学生认知有一定难度的,利用电脑动画等的创设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协作释疑:贴近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欲望,最终解决疑问。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辨论、竞赛等形式使学习活动更生动、有趣。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全作的学习方式对其终身的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解决问题网络互动:学生经历了疑问、辨析、释疑的过程后,在

网络上通过网页制作或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总结升华: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老师对每次主题进行总结,同时适当设计一些拓展性的实践题,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形成了信息技术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评价

传统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仍是由一纸考卷、几位评卷者说了算。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将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真实、民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为此,学校课题组运用网上调查问卷等技术,使用电子表格罗列评定的事项、标准和具体内容,并及时进行统计与刷新,方便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活动小组之间的互评,还可以教师、家长和其它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参与者可以通过上网查找及查阅相关活动资料对被评价者每一次主题活动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而学生个体则可随时进入网站进行查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活动中的言行,开展网上交流以达到再学习的目的。

2、评价过程贯穿活动始终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

我们在学生小组活动主页上创建了网上留言板,同学、老师、家长和其他人士可随时在留言板提出疑问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还有随时对各小队的同学及时的评价,真正落实了评价的过程化

(三)夯实了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校多方筹措资金,投资近1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终端为150个节点的校园网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是一个全新、高效、功能强大的21世纪现代化校园网络教学的应用体系,并实施了四大工程:

1、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网);

投资近80万元建立了中心机房,全校22个班级均配置了多媒体电脑,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为近30个办公室、专用室配备较为高档的微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电化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形成了高效实用的校园网络系统。

2、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含摄录编设备),两台数码摄像机及DV 电视制作系统;

3、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4、打印室(含复印机、速印机1台、多媒体微机2台、激光打印机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2台等)。

(四)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1、推动了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校课题组成员中已有获奖课例5节,获奖课件件,英特尔说课2节。课题组成员无论是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或平时的

常规课,基本上都具有主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能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个人制作的课件各具特色,针对性强,效果好。课题组成员在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刘玉芬校长、辛勤、刘欣、魏传凤等几位教师的论文分别获省一、二等奖。石启宝老师的课件获省一等奖,魏传风、刘新、胡敏的综合实践网络课分别获省评比一、二等奖。韩艳红老师的整合课获省三等奖。王海兵老师的信息技术课获市优秀课。高洪霞、韩艳红老师的说课被评为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优秀实践课。

2、带动全校教师信息素养、教学水平的提高

全校教师受实验教师的影响,都有了强烈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于是学校鼓励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发挥不同的作用,人人都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标志,但不是现代教育媒体的全部。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运用常规电教媒体的教育功效,注重性价比,以较小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效。如幻灯机、投影仪具有经济实用和使用方便的特点,现在还可以利用它传输视觉信息;录音机、CD机属听觉媒体,在学生英语课听力训练和学生普通话训练方面有着较好的功效。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注入了较大的活力。

(五)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该课题地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与

学的方式,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中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具有多种形式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为学生亲手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6、构建综合活动课程体系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编写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综合活动教材。

六、研究效果分析

(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发挥了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能力。例如我校课题组教师刘欣执教的一节六年级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沙尘暴向我们袭来》,课上首先让学生谈感受(是否经历过沙尘暴),让学生能够从感性上去理解沙尘暴,这样就把学生带入这一境界中。然后让学生明白他们所经历的沙尘暴

只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播放关于严重的沙尘暴幻灯片,看过后谈感受,更加调动起学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热情。在学生们的共同探讨下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研究子课题,如沙尘暴的产生原因、我国沙尘暴变化如何、沙尘暴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如何治理沙尘暴。接下来学生们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询收集资料,大家将这些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编入网页。先是在合作组内交流评价,再由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点评。师生共同分享活动成果。在活动中学会了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也为研究防治沙尘暴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发挥了最大的学习潜能,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学习能力。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们将我校学生与区内其他学校的学生在综合实践学科教学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数据如下:

由于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事例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

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激发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劲头很足,自身能力得以提高。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通过一次次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和实验研究,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研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和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例如不仅推进了学校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的进程,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了学校现代化的建设,提高了办学质量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并接入国际互联网,促使每个教师学习、使用计算机,从而有力地支持了电教课题的研究。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拉练课比赛,要求要使用多媒体。通过评比交流,使每个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设想

开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和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尝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甜头,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虽然教师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但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仍需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