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水的哲学的议论文

关于水的哲学的议论文

关于水的哲学的议论文
关于水的哲学的议论文

关于水的哲学的议论文

关于水的哲学的议论文

篇一:

关于水哲理的议论文高中老子的水哲学思想李宗新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地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因此称老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哲学家。首先,老子对“道”的论述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说:

“道可道,非常道。”第四章中说:

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八章中说:

水“几于道”。第二十一章中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五章中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四十一章说:

“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说:

“道生之而德畜之。”第六十三章说:

“道者,万物之注。”如果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其主要意思就是:

道,是独立存在于天地之先的万物之源。道生万物,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注;道中有象,道中有物,道法自然。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老子唯物主义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但老子又同时说,道是非常道,不能

用语言来表述,是惟恍惟惚,是难于捉摸的,这也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性。其次,水“几于道”说明“道”由“水”而生。唯物论的认识认为,人的任何观念、认识和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老子的哲学把“道”与“水”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他从“水”中得到启示,并用哲学的语言来抽象和概括了水的特性。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意思说,“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之物。最后,水“几于道”也是以水喻道。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水很像道,是道的具象和实体。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这样就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老子除了直接说水“几于道”之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来形容和解释道。在《道德经六章》中说:

“谷神不死,是谓云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是形容空虚,是存水的地方,这里的“谷”与“道”是一个意思。老子在这里继续以谷“几于道”来说明“道”是永恒不死的母性,是天地之根本,它的存在所发生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综上所述,老子的“道”是具有明显的物质性。 2“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胜坚强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第四十二章中说:

“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即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着阴与阳的内在矛盾。“三”是阴阳对立之“和”,

从而形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如:

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利害、祸福、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辩讷、公私、贫富、治乱等等。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同时,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的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五十八章中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都是老子对辩证法精彩的论述。以水为题论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水哲学的重要内容,老子关于以柔弱胜刚的认识据说源于他老师常枞对他的教导。西汉刘向在他的《说苑敬慎》中讲了这么一件事:

老子的老师常枞在临终前,老子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交待,常枞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说:

“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

“还在。”常枞又说:

“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

“没有了。”常枞问:

“你知道原因吗?”老子说:

“舌头还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的柔软的缘故?牙齿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强的缘故吗?”常枞说:

“是的,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你知道这些,我就没有其他的话再告诉你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借水明阐了这一思想,第七十八章中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

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水性之柔,却无坚不摧。的确,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排山倒海的海潮、洪水,能吞没农田房舍,冲毁一切坚固的建筑物,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因此,可以说,以柔克刚是一条重要的自然法则。 3“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又叫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幸福、生死、苦乐、荣辱、爱情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是老子水哲学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是老子“上善若水”人生哲学的总纲。具体包含有3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善利”。老子认为“水”和“道”的基本特征是善利万物的。为了说明水的善利,在《道德经八章》中列举了7种表现:

“居,善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行人性化了,他认为最善的人应该具备7种水德,即:

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别人不愿去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的真诚、包容、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善利万物;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的把握时机。老子认为正因为水有这7种美德,所以最接近他的“道”。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内容。第

二,“不争”。如果说“善利”是水和道的基本特征,那么“不争”就是水和道更高境界的特征。老子的“不争”哲学和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道德经》多处谈到这一思想。在第二章中说: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费始,生而费有,为而不恃,功成而费居。”第八章中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三十四章中说: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八十一章中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无为”和“不争”是作圣人的标准。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张扬自己,不向万物索取回报,圣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做妄为之事,用“无为”的态度看待一切,用“不言”的行为引导大众。要任凭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涉,造福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做了有益的事不要居功,不要去争名、争利。第

三,“处下”。“处下”是“不争”重要表现形式。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论述了“处下”的表现和好处。在第八章中说:

水是“处众人之所恶”。第三十三章说: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六十六章中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常理,所以老子说是“处众人之所恶。”因为水有向低处流这一“处下”的天性,而水“几于道”,说明“水”同“道”一样具有“处下”的特性,像江海的水由百川溪谷的汇聚而成一样为万物所依归。江海能为百谷之王,正因为它处下,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这些就是老子水哲学中“处下”的基本含义。老子认为“处下”为“上德”。在老子看来,“处下”能使人具有“上德”。在二十八章中说:

“知其雄,守其雌,天下为溪。天下为溪,常德为高知其荣,守其辱,天下为谷。天下为谷,常德为足。”四十一章中说:

“上德为谷。”“溪”和“谷”是流水和存水的地方,是低下的地方。老子在这里把“处下”与“守弱”、“守卑”联系在起来了。老

子认为,知道刚强雄壮,而处于雌柔微弱的地位,这就像天下的溪流,德性就永远不会离失,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知道什么是荣耀,而安守卑辱的地位.这就好像天下的川谷,德性才能得到充足,所以崇高的德性好像山谷。“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教导做人要有水一样的美德。水善利万物,是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处于守卑,为其厚得,水之极善也。做人,就应该学习和培养这种美德。宽大为怀,宽容为尚。不以一得一孔之见而自执,更不以一时之利害、得失、荣辱、是非而耿耿于怀。凡事都应超拔达观,善待万物与群类。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自然也能容为一体。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美好的世界就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篇二:

高中哲理散文优美哲理散文欣赏(共16篇)

1、信念决定成败小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呢?原本,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没有贫贱与贵福之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道路上便出现了飞黄腾达、失意落魄与平平而过。同样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何结果却如此迥异呢? 当自己一天天长大,才渐渐明白,其实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从信念开

始的。大多数时候,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医学上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给100个得了同样疾病的人同一种药,然后告诉他们,这药是可以治愈他们的特效药。有40%的病人治愈了,只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药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反之,一旦病人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那他们的病情将很快会恶化,只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救了。当停止并放弃尝试的时候,自己面临的就只是失败,如果相信自己不会失败,也不能失败的时候,就只能去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有这样一个小品,一位催眠大师从观众中选了几个人来做催眠。大师要其中的一个观众在桌子上躺下,他催眠了这个人。然后告诉他,现在他的身体坚硬如一块钢板,大师搬来两张椅子,分别放在这个观众的头和脚部,以支撑他的身体。然后把桌子搬开,这个观众的身体又由两张椅子来支撑头和脚,但竟

然能保持着平躺在桌子上的姿势,他的身体真的如同钢板一样坚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催眠大师坚信他能做到,相信能做到就做的到;反

之,想着自己做不到结果就真的做不到。没有人想失败,然而事实上,真正失败的人是他从未好好地尝试过,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倘若他真去试过,他就会不断汲取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行动会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一个

人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里,你想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你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也就是说信念

决定了你想要什么,得到什么。早在19世纪,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

人类可以简单地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改变自己的生命。这足以证明人的信念是无穷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除非有信心,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我们的梦想。正如韩红所说:

“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弄潮儿”。因而,不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有了信念才会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失意落魄、平平而过。朋友,快快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吧!因为信念能决定你的成败“只要你想要就一定能到得”。

2、栖息寻找一处心灵的港湾。那里,没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更加没有出生入死、至死不渝的友情。在这座港湾里,有的只是一个能懂、能明白自己的一颗心,一颗超脱世俗的心,只有纯洁的一切,不带一丝越界的情感,交流、倾诉、理解、慰藉(èi jiè)仅此而已!纯洁就是这座港湾不朽的代名词!试问,这世间还有比懂得更加重要的东西吗? 人说,文者有一颗柔弱而善感的心,时而不时的会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在文字的海洋里,任其流淌在各个角落,随波逐流! 桃李芬芳,人来人往。时而的相视一笑、一声问好,不为别的,只要还能视、听那些熟悉的言笑与话语,便是一种慰藉。只是为打捞起那些记忆中的花絮、曾经的断断续续的点点滴滴! 不惊不喜,不悲不泣,闲看苍穹云卷云舒,静赏庭前花开花落! 你懂,我懂,大家懂,才是真的懂! 最大的荣耀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总能站起来。

3、酒与历史酒是杜康造传留,能和万事解千愁。酒是一种特殊之物,具有多重性,酒点缀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另据传“酒”字是仓颉所创造,因言:

此水味甘而醇,饮而得神,便造了一个“酒”字。上下五千年,掩卷细品,一股酒的醇香扑鼻而来。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杜康,因在劳动中创造出酒流芳百世,而殷纣王沉湎于酒池肉林,导致亡国亡身,遗臭万年。鸿门宴上项羽以酒作为道具差点改写了历史。三国时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更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宋太祖借杯酒巧释部下之兵权,兼具谋略,然其后人钦、徽二帝,却在金人把酒言欢之时含辱舞蹈。可见,酒能成英雄之事,亦能添懦夫之羞。其实,历史上和酒结缘的不仅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酒更助文人墨客之骚兴,添诗词歌赋之内涵。一部唐诗宋词,酒的踪迹亦随处可见。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其一生更和酒相伴,得意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失意时“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寂寞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落拓时仍豪气不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最终因酒后驾舟醉溺江中!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诗圣杜甫不仅写下“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更在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七律的诗里写下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千古佳句。晚唐诗人皮日休“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亦传诵一时。大文豪苏轼“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才女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以酒入诗写出了相思之情,令人吟诵不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尽了才情满腹、仕途坎坷的柳永的无奈之意。在现代,关于酒的话题更是不胜枚举,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以酒为媒介,广交朋友,用高尚的酒德折服有敌对观念的人,化敌为友,用他超凡的酒量,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开创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其实酒更贴近百姓生活,植根于民谣和乡俗之中。劳作一天之余,三

杯两盏之后疲劳顿消。有朋自远方来,与知己谈心之时酒更是助兴之物。红白喜事离不开酒,逢年过节少不了酒,可以说酒是跨越所有阶层得到最广泛认可的一种饮品,象涓涓溪流从远古流到至今,汇聚成一个酒的大产业。酒在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之间找到了一种共同的语言,那就是:

酒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只要根据自身体质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酒类,不贪杯、不奢侈,酒就可以起到溶解生活纷争、增添生活情趣的功效。以酒为媒,愿天下有情之人喜结良缘、良师、良友;对酒当歌,祝天下酒友们:

工作顺利、平安快乐、生活幸福、健康一生!

4、工作感悟 -----用心工作寻找快乐,享受幸福生活有人说:

“人的一生有健康身体是幸福,快乐生活是健康重要保障。”我说:

“人的一生要想幸福,就要开心对待每天每件事,才能保证有健康身体,这叫知足者长乐”。当我们从二十岁参加工作到六十岁退休,走过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青年、中年时光时,我们会感到人生过的如此之快,转眼间来到了暮余之年;当我们为某人过早逝去为之惋惜时,我们会感到人生中最大幸福是拥有健康身体;当我们相聚一起回忆工作往事,讲述昨天发生的事情时,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快乐工作年代,想起了我们经历每一件重大事情。这时,我们会感到无比兴奋,会共同举杯,庆祝我们已经走过的人生旅途。因为我们有健康身体,所以我们能够回忆过去、找到幸福人生。我们一生为社会创造了许多财富,它是我们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和用心工作的回报,也是我们用心工作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收获的巨大幸福。雷锋说过“对待工作要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工作中要有“螺丝钉精神”,要培养工作兴趣,学会享受工作过程,学会积累知识,学会把握创新,提高自身技能。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使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得到体现,这样就会快乐并且知足,就会带给我们一个健康身体和一生幸福。试想每天所做工作对你没有丝毫快乐,没有一点满足感,对工作有喋喋不休的不满,牢骚满腹地抱

怨,会把所有事情做的一团糟,是失败的先兆,更不会使我们得到快乐。另外,会使工作情绪低落,差错频频,工作得不到认可,甚至造成身体伤害,因此,不要不情愿地工作。不情愿,就一定没热情,没激情,没动力,就不会用心那么,自然在工作时,你就不会穷尽智力。做不穷尽智力的工作,就是浪费生命。人有一种能力叫潜能,它像一粒种子能发挥人的超常遐想,只要我们努力在知识的宇宙中探索寻求,挖掘出自身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积极地面对自己人生,就会开始察觉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再去激励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活出最好的自己。使我们的人生----

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让我们为明天有美好的回忆,用心去做好今天每一件事情,去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一生快乐和幸福。

5、文字的供养要文字的时候,文字不属于自己。书,只是丢着。不读书,不拾慧。当知道所有的看清,最后都要糊涂着去面对。始知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大智慧,需要一点一点懂得,一点一点践行。更愿意亲昵于一些真性情的气息,去和生活中自己的秉性相融洽,相契合。需要一种平等的善待和亲密,无拘无禁,自在欢愉。这是一条蝴蝶的秘密通道,只有对的人,才会在暗道中听音辨曲,洗耳聆听。高山流水,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妙曼无比。因为难求,彰显珍贵。曾经的阅读,是文字。如今的阅读,是灵魂。曾经探寻和学习文字的精进。如今亲昵温暖,亲近的是人心。文字,只是尘世冷暖的一种表达,只是诠释生命的一种语言。这种区别,懂得的人,一语明了。不懂的人,不再解释。文字,渐渐自我,渐渐回归本相的生活。生活中那些繁杂的获取,会在文字中经过提纯和精简,最后留给记忆保存。删除那些藏污纳垢的时光碎片,像新浴后明媚清香的自己。要寻着这种香甜的气息,在阳光下灿烂撒欢,与时光讨喜,缱绻纠缠。去和那些美好的欲念,水乳交欢。这种觉醒,是另一种返璞归真。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文字枯萎着老去,化作春泥去供养灵魂,让生命的花朵,在文字的沃土中开出倾城美丽。在逆境中成长,在绝境中醒悟

篇三:

一滴水的哲理作文500字一滴水的哲理作文500字一滴水的哲理作文500字—天气阴沉沉的,死寂寂的,恰如我经历了考试后的心情。天

篇二:

写水的哲学的作文600字写水的哲学的作文600字水的哲学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思想体系,一种是以古希腊、地中海沿岸为发源地的西方哲学体系。一种是以古希腊、地中海沿岸源地的西方哲学体系,注重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另一个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体系,他们更注重自然的感悟与理解”的确,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世间万物莫不定理,山水鸟兽、草木虫石是我们的老师。以人为师不如以史为师,以史为师不如以自然为师,我们追求的不是支配大自然,而是融入自然,以求天人合一。惠施曾经问庄子: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黄金更值钱的吗?”庄子答:

“有!水!”水是生命之源,正因为如此,无数智者对水怀着感激和崇敬,从水中得到无数感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人的比喻。把政权比做舟,把广大的老百姓比作水,水能维系一个政权,也能推翻一个王朝。历代开明的君主都不曾忘记。《严华经》上说:

“净心水器永远会映现物体的影像,但是破器皿,污浊的心,则是事物本来的面目。”这是为什么呢?清净的水好比一面镜子,当然以影显万物,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自然也就见不着自己的本性了。满渠的流水,只是顺其自然地流向低处,偶尔遇到障碍物,打个漩,绕个弯,就通过了。古人言,做人须如水,可刚可柔,能弯能直,能屈能伸。据说,空间禅功高的人不但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还可以听到自己的血液的流动,甚至可以听到天籁在耳边。忙着辨别各种声音,忙着胡思乱想,我们妄念纷飞,噪音乱波干扰,所以没有了这份灵性。如果我们心静止水,那么天籁之音,就会破空而来,而对水,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感受,对

水的思考也有深浅高低之别,这无可厚非,因为我们都从神奇的水中吸取了无穷的智慧。因此,我们的智慧源泉永不枯竭。

篇三:

老子的水哲学思想老子的水哲学思想李宗新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地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因此称老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哲学家。老子的重要著作《道德经》又叫《老子》。全书仅5000字,而文约义丰,以“道”为核心,建立了他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和中心观念。老子说:

水“几于道”。为此,从老子“道”的含义入手,了解老子水哲学的主要内容。 1水“几于道”的朴素唯物论思想首先,老子对“道”的论述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说:

“道可道,非常道。”第四章中说:

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八章中说:

水“几于道”。第二十一章中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五章中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四十一章说:

“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说:

“道生之而德畜之。”第六十三章说:

“道者,万物之注。”如果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其主要意思就是:

道,是独立存在于天地之先的万物之源。道生万物,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注;道中有象,道中有物,道法自然。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老子唯物主义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但老子又同时说,道是非常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是惟恍惟惚,是难于捉摸的,这也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性。其次,水“几于道”说明“道”由“水”而生。唯物论的认识认为,人的任何观念、认识和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老子的哲学把“道”与“水”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他从“水”中得到启示,并用哲学的语言来抽象和概括了水的特性。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意思说,“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之物。最后,水“几于道”也是以水喻道。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水很像道,是道的具象和实体。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这样就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老子除了直接说水“几于道”之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来形容和解释道。在《道德经六章》中说:

“谷神不死,是谓云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是形容空虚,是存水的地方,这里的“谷”与“道”是一个意思。老子在这里继续以谷“几于道”来说明“道”是永恒不死的母性,是天地之根本,它的存在所发生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综上所述,老子的“道”是具有明显的物质性。 2“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胜坚强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第四十二章中说:

“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即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着阴与阳的内在矛盾。“三”是阴阳对立之“和”,从而形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如:

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利害、祸福、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辩讷、公私、贫富、治乱等等。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同时,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的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五十八章中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都是老子对辩证法精彩的论述。以水为题论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水哲学的重要内容,老子关于以柔弱胜刚的认识据说源于他老师常枞对他的教导。西汉刘向在他的《说苑敬慎》中讲了这么一件事:

老子的老师常枞在临终前,老子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交待,常枞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说:

“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

“还在。”常枞又说:

“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

“没有了。”常枞问:

“你知道原因吗?”老子说:

“舌头还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的柔软的缘故?牙齿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强的缘故吗?”常枞说:

“是的,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你知道这些,我就没有其他的话再告诉你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借水明阐了这一思想,

第七十八章中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水性之柔,却无坚不摧。的确,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排山倒海的海潮、洪水,能吞没农田房舍,冲毁一切坚固的建筑物,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因此,可以说,以柔克刚是一条重要的自然法则。 3“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又叫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幸福、生死、苦乐、荣辱、爱情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是老子水哲学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是老子“上善若水”人生哲学的总纲。具体包含有3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善利”。老子认为“水”和“道”的基本特征是善利万物的。为了说明水的善利,在《道德经八章》中列举了7种表现:

“居,善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行人性化了,他认为最善的人应该具备7种水德,即:

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别人不愿去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的真诚、包容、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善利万物;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的把握时机。老子认为正因为水有这7种美德,所以最接近他的“道”。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内容。第

二,“不争”。如果说“善利”是水和道的基本特征,那么“不

争”就是水和道更高境界的特征。老子的“不争”哲学和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道德经》多处谈到这一思想。在第二章中说: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费始,生而费有,为而不恃,功成而费居。”第八章中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三十四章中说: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八十一章中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无为”和“不争”是作圣人的标准。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张扬自己,不向万物索取回报,圣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做妄为之事,用“无为”的态度看待一切,用“不言”的行为引导大众。要任凭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涉,造福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做了有益的事不要居功,不要去争名、争利。第

三,“处下”。“处下”是“不争”重要表现形式。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论述了“处下”的表现和好处。在第八章中说:

水是“处众人之所恶”。第三十三章说: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六十六章中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常理,所以老子说是“处众人之所恶。”因为水有向低处流这一“处下”的天性,而水“几于道”,说明“水”同“道”一样具有“处下”的特性,像江海的水由百川溪谷的汇聚而成一样为万物所依归。江海能为百谷之王,正因为它处下,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这些就是老子水哲学中“处下”的基本含义。老子认为“处下”为“上德”。在老子看来,“处下”能使人具有“上德”。在二十八章中说:

“知其雄,守其雌,天下为溪。天下为溪,常德为高知其荣,守

其辱,天下为谷。天下为谷,常德为足。”四十一章中说:

“上德为谷。”“溪”和“谷”是流水和存水的地方,是低下的地方。老子在这里把“处下”与“守弱”、“守卑”联系在起来了。老子认为,知道刚强雄壮,而处于雌柔微弱的地位,这就像天下的溪流,德性就永远不会离失,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知道什么是荣耀,而安守卑辱的地位.这就好像天下的川谷,德性才能得到充足,所以崇高的德性好像山谷。“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教导做人要有水一样的美德。水善利万物,是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处于守卑,为其厚得,水之极善也。做人,就应该学习和培养这种美德。宽大为怀,宽容为尚。不以一得一孔之见而自执,更不以一时之利害、得失、荣辱、是非而耿耿于怀。凡事都应超拔达观,善待万物与群类。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自然也能容为一体。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美好的世界就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