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伍—海绵城市建设-LID指南解读(课件)

车伍—海绵城市建设-LID指南解读(课件)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pdf

附件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2017年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 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 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 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复习过程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 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目录 前言 (1) 1.总则 (3) 2.术语 (4) 3.建设标准与指标体系 (9) 3.1一般规定 (9) 3.2 生态安全格局 (9) 3.3 水生态 (10) 3.4 水环境 (11) 3.5 水安全 (12) 3.6 水资源 (14) 4.规划 (15) 4.1一般规定 (15) 4.2总体规划层面 (15) 4.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17) 4.4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19) 5.设计 (21) 5.1区域系统方案设计 (21) 5.1.1 一般规定 (21) 5.1.2 水生态 (21) 5.1.3 水环境 (22) 5.1.4 水安全 (23) 5.1.5 水资源 (24) 5.1.6 系统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24) 5.2 建筑与小区 (25) 5.2.1 一般规定 (25) 5.2.2 设计程序与要求 (26) 5.2.3 设计方案的编制要求 (28) 5.2.4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29) 5.2.5 技术措施 (30) 5.3 绿地 (32)

5.3.1 一般规定 (32) 5.3.2 设计 (33) 5.3.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34) 5.3.4 技术措施 (35) 5.4 道路和广场 (38) 5.4.1 一般规定 (38) 5.4.2 设计 (40) 5.4.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41) 5.4.4 技术措施 (44) 5.5 水系 (47) 5.5.1 一般规定 (47) 5.5.2 设计 (47) 5.5.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49) 5.5.4 技术措施 (50) 5.6排水系统 (55) 5.6.1 一般规定 (55) 5.6.2 设计 (56) 5.6.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57) 5.6.4 技术措施 (58) 6.工程建设 (59) 6.1一般规定 (59) 6.2 建筑与小区 (60) 6.3 绿地 (63) 6.4 道路与广场 (64) 6.5 城市水系 (64) 7.维护管理 (66) 7.1一般规定 (66) 7.2 建筑与小区 (66) 7.3 绿地 (68) 7.4 道路与广场 (68) 7.5 城市水系 (69) 8.实施效果评估 (71) 8.1 一般规定 (71) 8.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 (71)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

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

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价的优化探讨

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价的优化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2T15:31:19.8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郭俊敏[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于2015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 长安大学本科生 710021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于2015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有所不同,所以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建设与评价指标也要因地制宜。因此本文旨在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社会效应、自然效应和经济效应三方面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评价体系;AHP层次分析法。 1概述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水问题。而海绵城市不同于以往的工程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是采用生态的处理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来达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目的。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不仅降水量差异巨大,地理特征差别显著,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现状来确定适合自身的“海绵度”,即海绵城市建设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作者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程度和建设质量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同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指导意义。 2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HP模型建立的AHP模型共分为四层,其简化框图见图一。 图1 AHP模型简化框图 2.1总目标层A 其中包括: A: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评价体系。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地理特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侧重,主要考虑解决突出矛盾和核心问题。 2.2子目标层B 其中包括: B1:社会效应。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效应即是对人居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城市内涝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制度建设,旨在改善生态气候环境质量,塑造现代化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和谐城市。 B2:自然效应。自然效应是指通过水生态维护,水污染控制等举措,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逐渐达到城市开发前的水平。 B3:经济效应。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控制了管网漏损率。节约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城市建设成本。 2.3准则层C 其中包括: C1:城市内涝防治。有效结合防、排、蓄、渗、滞等功能,大大减轻城市排洪防涝压力,有效预防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C2: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控制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分为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阶段。 C3: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海绵城市突出规划引领,进行科学建设,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建设进程与实施力度,大力开展试点,落实责任主体的前提。 C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的目标是以城市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与城市开发前自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相接近。 C5:地下水。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地下水回灌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作用使地下水水位和水质达到城市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平。 C6:生态岸线恢复。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C7: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量/降水总量。 C8:污水再生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污水量/总污水量。 2.4基本指标层D

最新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和城区内水体水环境质量低于IV类标准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 ? o A 40% o B 30% o C 20% o D 10% ? 2.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 o A 10% o B 11% o C 12% o D 13% ? 3.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o A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o B 生态恢复和修复 o C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o D 以上均对 ? 4.LID效果包括() ? o A 径流减少30-99% o B 峰值延迟5到40分钟 o C 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o D 以上均正确 ======多选题部分====== ?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总体要求包括()

? o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o B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o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o D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 6.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有哪几个阶段 ? o A 城市自查 o B 省级评价 o C 部级抽查 o D 竣工验收 ?7.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其中“三区四线”是指 ? o A 禁建区 o B 限建区 o C 适建区 o D 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判断题部分====== ?8.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错 ?9.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对错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 ?对错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 析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和城区内水体水环境质量低于IV类标准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 ? o A 40% o B 30% o C 20% o D 10% ? 2.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o A 10% o B 11% o C 12% o D 13% ? 3.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o A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o B 生态恢复和修复 o C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o D 以上均对 ?效果包括() ? o A 径流减少30-99% o B 峰值延迟5到40分钟 o C 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o D 以上均正确 ======多选题部分====== ?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总体要求包括()

? o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o B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o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o D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 6.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有哪几个阶段 ? o A 城市自查 o B 省级评价 o C 部级抽查 o D 竣工验收 ?7.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其中“三区四线”是指 ? o A 禁建区 o B 限建区 o C 适建区 o D 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判断题部分====== ?8.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错 ?9.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对错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 ××××-××-××发布××××-××-××实施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 J×××-×××× 主编单位: 批准部门: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2016年天津 I

前言 本导则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根据《天津市建委关于下达2015年天津市建设系统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科[2015]286号)文件,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规划;4.设计;5.施工与验收;6.附录。 本导则由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39号,邮编:300051)。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中铁五院集团公司天津分院、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天津第四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勘察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生态城、中建新塘(天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赵乐军、王秀朵、孙杰、刘建华、高斌、刘星、金文海、周玉明、李波、梁佳斌、王卫红、刘晓蕊、曹雷、赵洪刚、王新岐、张旭滨、李曦淳、宋现财、曾伟、王绍华、舒昕、李旭东、刘小芳、彭晨蕊、王新亮、张高嫄、彭晨蕊、杨一力、何瑾、孙鹏、张蕊、于海明、路清、赵志峰、温伟光、王凯琳、曹美娟、王方、武文龙、刘欣、朱莹、柴成山、韦立、魏莹、刘婷、张旻昱、崔鸿飞、杨文艳、王烨、段秀莉、尚坤、安鹏 主要审查人: 赵世明、曾捷、阚薇莉、贾海峰、杨宪云、郁片红、王和祥、辛玮光、赵健 I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标准版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某市综合管廊城市排水排污工程 北京XX工程有限公司 2019年X月

目录 第1章运营管理原则 (1) 1.1 运营管理概述 (1) 1.2 管理原则 (1) 1.2.1 依法经营原则 (1) 1.2.2 服从国家、社会及人民利益原则 (1) 1.2.3 市场及服务意识原则 (1) 1.2.4 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 (2) 1.2.5 和谐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 (2) 1.2.6 超前准备原则 (2) 1.2.7 机构设置应坚持集中、统一、高效、特管原则 (2) 1.2.8 现代化管理原则 (2) 1.2.9 加速人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原则 (3) 1.2.10 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原则 (3) 1.2.11 重视经济效益,注重经营开发原则 (3) 第2章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 (4) 2.1 组织管理机构 (4) 2.1.1 组建项目公司 (4) 2.1.2 运营委员会 (4) 2.2 成员岗位职责 (6) 2.2.1 运营总监岗位职责 (6) 2.2.2 副总监岗位职责 (7) 2.2.3 综合管理部 (7) 2.2.4 财务部 (8) 2.2.5 建设部 (8) 2.2.6 维护部 (9) 2.3 人员培养计划 (9) 2.3.1 计划目的 (9) 2.3.2 原则、要求 (10) 2.3.3 培训内容、方式 (10) 第3章运营方案 (14) 3.1 污水管网运营方案 (14) 3.1.1 市政排水管网维护管理的主要任务 (14) 3.1.2 排水管道渗漏检测 (14) 3.1.3 排水管道及渠道的维护 (15) 3.1.4 雨水口与检查井的维护 (17) 3.1.5 市政排水管网的日常巡视检查 (19) 3.2 泵站运营方案 (21) 3.2.1 调试方案 (21) 3.2.2 运行方案 (22) 3.2.3 机械设备异常及解决对策 (24) 3.3 水质净化厂运营方案 (29) 3.3.1 污水处理厂运营方案 (29)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附录一

附录 1 主要术语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for catchment runoff control 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不包括雨水调节容积)。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storage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雨水储存stormwater retention or storage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雨水渗透stormwater infiltration 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 断接disconnection 通过切断硬化面或建筑雨落管的径流路径,将径流合理连接到绿地等透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径流雨水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解读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息息相关,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城市水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提升城市水环境,科学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因地制宜地维持和营造城市水文化,从而使城市具有良性的水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系统。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 二、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1、透水铺装 包括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 100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100~200mm。(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4、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净化,没有雨水调用)

2018年版网络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与案例分析讲课教案

2018年版网络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90分 ======单选题部分====== 1.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A 10% B 11% C 12% D 13%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以上均对 2.海绵城市是以()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 A 低影响开发 B 保护环境 C 可持续再生 D 以上均对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将对各地上报的项目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好且采用()模式整体打包运作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作为优先推荐项目。 A PPP

B CM C DB D 以上均对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的基本原则有:() A 尊重规律,因地制宜 B 科学规划,系统布局 C 保护优先,综合施策 D 以上均对 3.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排放标准。 A 一级A B 一级B C 二级A D 二级B 4.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左右;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在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加快推动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A 60 B 70 C 80 D 90 2.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主要任务有()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涉及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方法,其控制目标也与传统排水系统有很大差异。对这些基础问题、关系与要点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作为系列解读文章的第一篇,结合编制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及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着重阐述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狭义与广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以及综合目标的构建与各子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基础问题,以期更清晰、科学地指导后续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将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超过200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中国城市仍普遍面临内涝频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灾害,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模式弊端显现,难以为继。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国办发(2013)23号、国发(2013)36号政策文件,高度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求各地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这些举措促进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等多部规范标准新编或修编,引发业内对“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调蓄隧道”、“海绵城市”等热点问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也进一步推动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嘉兴等城市雨水调蓄池、调蓄隧道等设施及低影响开发示范区的积极建设。 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北京建筑大学主编,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9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于2014年11月发布试行。《指南》的发布产生了巨大反响,但对指南的理解和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疑问和误读,对科学地理解《指南》和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形成阻碍。 1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国内对低影响开发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缺乏广泛、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和实践。面对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更高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在推行《指南》的过程中会面对许多的困惑: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基本概念、内涵、内在联系是什么?绿色、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否全面解决中国城市雨水系统问题?如何制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兼顾排水防涝、污染控制等综合控制目标?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克服各种障碍,推进低影响开发和常规、超常规雨水蓄排系统(有时也分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或小排水和大排水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为切实实现海绵城市提供必要条件。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规划、环保、给水排水、水利、园林景观、建筑、道路等许多行业和专业,如何取得共识,并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 设计文件技术深度及审查要点 (试行) 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推动珠海市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指导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查工作,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深度及技术审查要点(试行)(以下简称“要点”)。 本要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珠海市地方标准)编写,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为根本依据,除将强制性条文作为必须审查的内容外,还从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中摘录了部分与强制性条文关系密切、对安全和公众利益有较大影响的条款作为审查内容。 本要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专项内容编写,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建设标准;3.设计文件深度及审查要点;4.典型海绵设施审查要点;5.附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类型繁多,主要包含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与水系,工程设计文件审查中如遇到本要点未涉及的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大型建设项目,如大型防洪排涝工程、河道生态治理等,根据项目需求,需满足不同类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工程现场调研、测绘及勘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地区经验及工程师的综合判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施工图技术文件审查附属文件,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提供相应勘察内容,可不涵盖工程勘察的全部内容。 本要点用黑字体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审查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 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E-mail :317169641@https://www.doczj.com/doc/b618351657.html,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 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 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 Water Blue?print ),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邹宇1,许乙青1,2 ,邱灿红1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 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 410082) 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 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 :10.15957/https://www.doczj.com/doc/b618351657.html,ki.jjdl.2015.09.009 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Hilly Area —A Case Study of Ningx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ZOU Yu 1,XU Yi -qing 1,2 ,QIU Can -hong 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The Second City Planning Graduate School ,Design Institute Co.Ltd.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instorm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waterlogging in many cities,which forces them to explo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by taking Ningxiang County ’s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case,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deas and pla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rainy area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Sponge City Theory,Ningxiang ha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ject.Via features of road permeable characteristic and road chosen by level discrepancy,the county itself has improved a lot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Also,the city ’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https://www.doczj.com/doc/b618351657.html,prehensive dealing method of making the hard ground more like the sponge strengthens th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urban areas,increas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which would permeate into the ground,decreases the rainfall runoff peak amount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Based on the case study,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on pre-planning,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improv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current wa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providing a new idea of planning measures which is forward-looking as well. Key words:sponge city;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connectivity;urban impervious rate 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 GEOGRAPHY Sep.,20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