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对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书籍的翻译引进_唐吟

二十世纪对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书籍的翻译引进_唐吟

二十世纪对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书籍的翻译引进_唐吟
二十世纪对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书籍的翻译引进_唐吟

二十世纪对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书籍的翻译引进

唐吟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美术史方法论是关于美术史的书写工具和方法的理论观念。近现代西方美术史方法论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以美术家轶事传记和作品品评为主的美术史书写方式。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理论随着其被翻译的书籍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续传入中国,历经了近一百年的东渐过程,从二三十年代的初步萌芽,到五六十年代的匮乏和和时代局限性,再到八九十年代的繁盛。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理被翻译引进的重要书籍,对这一过程进行历史性的回顾,梳理二十世纪翻译引进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过程的脉络和特点,并探讨其时代成因、特色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翻译引进;书目

美术史方法论是有关美术史的书写观念、方法工具或书写模式的理论,它关乎美术史家对历史研究从何种哲学意义、思想方法、何种独特的视角出发,来切入自身美术史的表达或编写研究,使美术史的编写能够在一种可操作的、明确的目的和有效的方式下进行。

[1]方法论概念的诞生使美术史的考据和研究在思想方法上进入了科学系统的状态。

与以一元的、单向的、线性的和带有朴素英雄史观的西方传统美术史相比,西方近现代美术史学是多元的、多向的、结构化的美术史学观。[2]体现在方法论上的不同就是,传统美术史多以美术家轶事传记、作品描述与品评为主的撰写形式,通常是与考古文献紧密相连的考据学。而近现代美术史在撰写上更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考古资料文献的大量出土,和诸如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近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在坚持考古学、文献学和鉴赏学的基础上,还将触角伸入到现代科学成果中找寻更加科学有效的美术史编写的胶合点,因此也就形成了诸如鉴赏学、材料技术学、图像学、形式学派、心理学、符号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等近现代流派纷呈的美术史方法理论,使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理论走向了多元、多维、综合、科学的发展道路。

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的引进介绍是靠对原版书籍的翻译或转译,这是最直接也是保证完整再现他者理论的有效途径。二十世纪20年代,一些留学西方,掌握了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中国学者开始注意到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变化,在翻译介绍西方美学成果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将关于西方近现代方法理论的书籍介绍进中国,由此开始了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东渐旅程,从而使单一、简单化、非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中国传统美术史编写方法加入了异族活跃的基因,逐步形成了丰富、多样、综合化、系统化科学化、多层次空间的中国本土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在这个近一个世纪的“异族”方法论的迁徙过程中,受到了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特别关照,也注入了学识各异、经历不同的人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就使得方法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留下了它时代的足印和丰欠的年轮。因此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的翻译和介绍传入再到流传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和时代的局限性,所选择翻译的西方方法论书籍和产生的规模及其影响也就成了历史的回音壁。从此,西方方法论的东渐脚步及其与中国的亲疏关系就随着中国社会的脉搏历经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孕育萌芽,到五六十年代的饥谨和社会主义的红色血统,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怦然勃发、枝繁叶茂。

一、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影响和清政府外交需要下,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初设英文馆,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等馆,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和引进介绍西方书籍。1872年开始派遣公费留学生直接学习西方科技和培养外语人才,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二十二年间,中国政府每年派遣的三十名学生大多留学英美等国。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震惊中国朝野,开始承认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学习西方卓有成效,认为中国人不能盲目学习西方,可以通过日本人学习西方,中国于1896年向日本派出留学生,[3]从那时起出国留学便以赴日为主,通晓日文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因此日文中译的书籍较多,也是中国人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

二十世纪20、30年,中国美术史论界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日本学者关于西方美术史的著述,开始了对西方美术史理论的间接了解。以下是翻译日本学者著述的重要书目:大村西崖著《文人画之复兴》(陈师曾译,1922年)、《中国美术史》(陈彬和译,1928年);黑田鹏信著《艺术学纲要》(俞寄凡译,1922年)、《美学纲要》(俞寄凡译,1922年)、《艺术概论》(丰子恺译,1928年);板垣鹰穗著《近代美术史潮论》(鲁迅译,1929年);上田敏著《现代艺术十二讲》(丰子恺译,1929年);滨田耕作著《考古学通论》(俞剑华译,1930年);木村庄八著《西洋艺术史话》(钱君甸译,1932年);外山卯三郎著《现代绘画概论》(倪贻德译,1934年);金原省吾著《唐宋之绘画》(傅抱石译,1935年);中村不折与小鹿青云著《中国绘画史》(郭虚中译,1937年)等。[4]

同时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位美术史领域专业性学者”的滕固,在1924年获东京帝国大学文学学士之后,又于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美术史博士学位,留学归国之后,直接引入了西方科学化的美术史理论和方法,使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成果用于本国美术史研究成为了可能,也创造了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画史的写作面貌的契机,使绘画史从“艺术家本位的历史演变而为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滕固在美术史理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地位。他直接翻译引进的著作有:《汉代北方艺术西渐的小考察》(1935年)、《先史考古方法论》(瑞典考古学家蒙德留斯著,1937年)、《美术史》(戈尔德史密特著,1937年)、《五十年来德国学术》(1937年)。[5]此时还有部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理论的俄文、英文和法文版著作也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诸如,普列汉诺夫著《艺术与社会生活》(雪峰译,1929年)、《艺术论》(林柏重译,1929年;鲁迅译,1930年);罗斯金著《近代画家论》(彭兆良译,1929年);弗里契著《艺术社会学》(天行译,1930年;胡秋原译,1931年)、《艺术社会学的任务及问题》(雪峰译,1930年)、让·马里特·居耶著《从社会学见地来看艺术》(王任叔译,193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生活与美学》(周扬译,1942年)、伊波利特·丹纳著《艺术哲学》(沈起予译,1949年)。这些著作中的部分论点成为1950年以后中国文艺思潮的核心概念。

二、二十世纪50至70年代末年代

建国后,由于国外国际局势的紧张,国内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再加上向苏联学习“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中国与欧美和日本的学术失去了联系,译著较少。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翻译引进占据主导地位,也奠定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基础。这一时期译介主要书目有:《艺术的社会主义》(弗里契著,刘百馀节译,1952年)、《艺术通史》(阿尔巴托夫著,译者不详,1957年)、《生活与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周扬译,1957年)、《美学原理》(克罗齐著,朱光潜译,1958年)、《印象画派史》(约翰 雷华德著,平野、殷鉴、甲丰译,1959年)、《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即《论艺术》的曾用名。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等译,1962年)、《艺术哲学》(丹纳著,傅雷译,1963年)、《论艺术》(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1964年)、《现代绘画简史》(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译,1979年版)、《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周扬译,1979年)等。

三、二十世纪80、90年代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开放意识增强,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翻译引进也加快速度,规模扩大,理论界也倍加关注新理论观念的到来。西方主流方法论形态也在这时大量被直接翻译介

191

绍进来,为本土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科学的学术标尺,也使中国的美术史理论界繁盛活跃,表现出强烈的吸收力、接受力和普遍的认同感,弥漫着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致使八十年代出现了“方法论热”和“方法论年”。这一时期被翻译介绍的书籍包括西方各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流派研究的最新成果,诸如图像学、形式主义、心理学等等。以下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翻译引进的重要书籍的分类介绍。

(一)图像学

翻译介绍德国潘诺夫斯基主要论著有:《图像志与图像学》(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4年第3期)此文对图像学的方法进行了原则性的阐述,这个原则的基本点就是确认艺术品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来的,因此也只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解释,美术史的考察从艺术的自身语言开始,逐步进入一个历史的氛围,最后实现对意义的阐释;[6]《图像学的目的和范围》(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4年第3期)、《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1987年)、《理念: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姚晶静译,《新美术》1993年第1期)、《造型艺术的意义》(李元春译,1996年)。

英国贡布里希的理论研究中综合图像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的方法理论,其中涉及图像学的主要著作有:《“维纳斯的诞生”图像学研究》(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4年第2期)、《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象学文集》(杨思梁、范景中编选,1990年)、《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1988年)、《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1999年)、《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编选,1989年)、《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曹意强、周书田译,1989年)、《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徐一维译,1991年)、《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1998年)、《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李本正、范景中编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二)形式主义

翻译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主要论著有:《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1987年)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比较分析确立了五对相互对立的视看方式,即线条和涂绘、平面和纵深、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从而证实了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视觉经验和视看方式,而艺术形式则是它们以符号形式的体现;[7]《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潘耀昌、陈平译,1992年)阐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在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本土文化的条件中形成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理想化风格,任何地域或个别的艺术家无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风格,风格具有历史的和文化的规定性,美术史就是一部人类自身的哲学、审美、历史与文化的历史书。[8]

奥地利的李格尔,他将美术文化的历史变迁看作不受人类劳动实践所支配的精神现象,而依照他所提出的“艺术意志”将艺术的编年史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将“艺术意志”视为人类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和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也就发生艺术风格的演变,同时他还将在美术史视为次要艺术的工艺美术纳入美术编年史的范围。[9]他的主要著作有:《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刘景联、李薇蔓译,1999)系统阐述了几何形图案和植物图案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阐明艺术风格发展的自律性;《罗马晚期工艺美术》(陈平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重点阐述美术史的构成在于空间感的变化模式,即“触觉——视觉”的艺术发展模式。

除了以上主要的两者外,还有其他形式主义论著,如符号学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滕守尧译,1983);德国的威廉·沃林格尔著有《哥特形式论》(张坚、周刚译,2004);德国的阿道夫·希尔德布兰特著《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等译,2004);瑞士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1991年);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1984);罗杰·弗莱著《视觉与形式》(易英译,1994);柯耐尔著《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欧阳英、樊小明译,1992)、《立体派》(弗赖伊,陈品秀译,1991)等等的书籍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

(三)心理学

1.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西格蒙德·弗罗伊德,他认为性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在接触到具体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时,不是主观的猜测,而要利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艺术家的性意识与无意识创作动机的关系,[10]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引论》(译者不详,2005)、《论文学与艺术》(常宏等译,2001年)、《弗罗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奇伟译,1987年)其中包括弗罗伊德将其精神分析学观点直接运用于美术史的两篇论著《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的童年的一个记忆》和《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弗罗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奇伟译,1986年)等。

2.知觉心理学:英国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1987年)利用知觉、信息和交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理论对再现艺术的历史做了探讨,提出视知觉是对预成图式的一个不断排错、矫正的过程,即“预成图式——修正”的公式;《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杨思梁、徐一维译,1987年)从内在心理方面对装饰设计做了解释,关注结构问题,提出“探照灯”原理;《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范景中等译,1989年)。

3.格式塔心理学: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滕守尧、朱疆源译,1984年)在这部书中阿恩海姆主要讨论了感觉、知觉以及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色、运动张力和表现等相关概念,《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1986年)从感觉到知觉、再到概念、而后到认识、最后到思想,逐级做了讨论,还对象征、想象、灵感以及创造性也作了相应探讨,试图建立新的知觉和思维的有机整体,认为视觉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它与理性思维具有同等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方式。其次还有论著《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翟灿译,1994)、《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2003年)、《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张维波、周彦译,1991年)、《心灵右面的剪影:直觉的觉》(翟灿译,1990年)、《还我右边的心灵:直觉的直》(郭小平译,1990年)。

4.荣格心理分析学:瑞士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荣格建立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的精神分析学体系,他将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归结为某种文化原型以无意识的方式时代相传的结果,他的主要著作有《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卢晓晨译,1988年)、《性与梦:无意识精神分析原理》(梁绿琪译,1989年)、《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罗志野译,1992年)。

(四)历史文化学

翻译的书籍有德国约翰·亚奥希姆·温克尔曼著《论古代美术》(邵大箴译,1989年)、《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2001年);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译,1982年)、《艺术的真谛》(王柯平译,2004年);匈牙利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1987年)、美国梅·所罗门《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杜章智、王以铸等译,1989年)等。

在整个二十世纪,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书籍的翻译引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在二十世纪初的萌芽阶段,被翻译引进的书籍规模数量十分有限,但对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五六十年代翻译的书籍则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以后几十年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方主流学派的研究成果大量被翻译介绍进中国,丰富和活跃了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也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科学有效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注释:

[1]郭小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 美术史的方法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P8-11.

[2]郭小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传统美术史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P39.

[3][4]邵宏.《西学“美术史”东渐一百年》.文艺研究,2004(4).

[5]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P207.

[6]郭小川.《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P271.

[7]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8]参见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陈平译.《古典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0]郭小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P232-240.

192

论婚姻的道德基础

赵京娟

(苏州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

[摘 要]婚姻家庭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其产生和存在的道德基础也有不同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婚姻的自然法则基础,私有制社会婚姻的利益基础和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爱情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婚姻家庭

只能以爱情为道德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形式,也只能坚持以爱情为基础。

[关键词]婚姻;道德基础;爱情

婚姻家庭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永恒不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的,人类两性和血缘关系借以建立、赖以确定的社会形式。相应地,人类婚姻的道德基础,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其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婚姻家庭形式,其产生和存在的道德基础也有不同的标准,遵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规律。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作为一种群居性的社会动物,最初的“婚姻”是一种基于自然本能基础上的“血缘群婚”。由于自然法则一一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人类原始时代婚姻的发展,就在于不断缩小最初包括整个部落并盛行两性共同婚姻的那个范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交关系,第二个进步在于对于姊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系。这一进步,由于当事者的年龄比较接近,所以比第一个进步重要得多,但也困难得多。这一进步是逐渐实现的,起初是血统较近的,后来是血统愈来愈远的亲属,最后是仅有姻亲关系的。由于次第排斥亲属通婚,任何群婚形式终于在实际上成为不可能的了。结果,只剩下一对结合得还不牢固的配偶,即一旦解体就无所谓婚姻的分子。因此,原始时代的婚姻是一种自然婚姻,这种自然婚姻的道德基础就是自然法则,在自然法则这一婚姻道德基础上,产生了原始婚姻“道德观”——“乱伦禁忌”和“贞操观”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人的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觉”色彩,即人的外在社会活动乃至一些生理活动总是受人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意愿或自我意志的支配。

随着家庭私有制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产生了。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是人类摆脱野蛮走上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古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共同之处,因为婚姻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1]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冶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而确定出生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2]很明显,这种婚姻家庭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父系继承权基础上,是为私人的财产占有权和继承权服务的。结婚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继承父系的私有财产。男子在家庭中占有绝对的支配权,妇女则处于屈从地位。对剥削阶级来说,婚姻关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决定的,是权衡利害的婚姻,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以世家的利益来考虑,借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财产,至于婚姻当事人的意愿则是无足轻重的。因此,婚姻不是与爱情相联系,而是以家庭出身、等级秩序、财产多寡等社会条件为基础的。于是,恩格斯说:“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3]因此,这种婚姻的道德基础是利益。在这种利益婚姻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以排斥和压抑个人性爱和自由幸福为前提的道德义务。

在奴隶制时代,由于私有财产和奴隶的出现,形成了家长奴隶制的家庭形式,家长支配着妻子、儿女和奴隶,并且对他们握有生杀大权。在这种男女极不平等的家长奴隶制家庭中, 婚姻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如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要求平等地位,提出以爱情为基础缔结婚姻,“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4]

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只能建立起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由于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等级关系,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必然是等级森严,讲究门第的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在封建家庭里,全部财产为家长所有,家长统率、监督全家“男耕女织”,同时也掌握和支配全家的劳动果实。而妇女不过是男人的玩偶、生儿育女的工具、做家务的奴隶。正如恩格斯所说:“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5]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支配着一切,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关系是以金钱为纽带的,妇女被当作商品,婚姻对妇女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永远出售的商品而已。他们也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然而这种婚姻观依然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也带有反动的本性。他们所谓的“婚姻自由”实质上是商品买卖的自由。资产阶级夫妻关系,实质上是金钱关系,根本谈不上以爱情为基础。在剥削阶级统治下,恋爱只算附庸,是为资本主义所支配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一夫一妻制之中,发展起来了人类婚姻史上一个最伟大的道德进步——整个过去的世界所不知道的现代的个人性爱,并且它逐渐成为现代婚姻的道德基础。真正幸福的婚姻只有在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做到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社会主义社会使爱情作为婚姻的道德基础成为可能。社会主义社会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妇女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经济、政治上取得了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夫妻结合不再以经济考虑——即财产多寡为主要的条件,而把爱情作为婚姻的主要动机,夫妻关系建筑在共同理想、志趣和相互爱慕的感情基础上。因此,这种婚姻关系带有稳定的持久性。社会主义社会确认,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是合乎道德的。实践证明,也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会美满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婚姻应当以爱情为基础,当事人双方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婚事,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

什么样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呢?恩格斯说,爱情是“人们彼此之间以互相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6]对于恩格斯“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婚姻的道德基础只能是两性间的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这里讲的爱情是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爱情,其实质

~~~~~~~~~~~~~~~~~~~~~~~~~~~~~~~~~~~~~~~~~~~~~~~~~~~~~~~~~~~~~~~~~~~~~~~~~~~~~~~~~~~~~~~~~~~~~~~~~~~~

参考书目:

[1]郭小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邵宏.西学“美术史”东渐一百年[J].文艺研究,2004(4),P106-160.

[3]邓福星,郭小川.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 [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5]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6]范景中编,傅新生,正本译.美术史的形状I: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7]范景中,王彤.美术史的形状II:西方美术史的文献和书目[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3.

作者简介:唐吟(1980-),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2004级艺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收稿日期:2005-10-9

193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的翻译活动#若从公元前(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问世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罗马的西赛罗!)*+,-."’贺拉斯!/.-01*23"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方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学派的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的历史$国内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与评价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由于不同学者对西方翻译流派划分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一度出现了流派名称混乱的情况$有人把文化学派归于(翻译研究)学派的框架之下456(5%(7#也有人用(文化学派)来统称(翻译研究)学派!张南峰’陈德鸿##$$$"$同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人把它归为(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456(7%(8#也有人把它归为翻译研究学派4#6$本文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的梳理与评价#一方面呼吁国内学者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正名)#以方便学术界的理论交流*另一方面希望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中获得启示#以促进国内翻译理论流派的形成$ 一对翻译理论流派的概括和梳理是翻译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翻译理论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尤金+奈达!5&8!"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9*:0;5&’7"$埃德温+根茨勒!<:=0-:>,?1@A,-"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 B5&&(C中#根据二战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派!并且在大流派下分出小流派的划分方法比较合理"首先!他划分的目的明确#$$为了强调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这种方法以时间为线!把各个流派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姻亲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楚!脉络分明"他的缺陷是在当代翻译理论的划分方法上显得有点混乱!而张南峰的划分更易于被学术界所接受"当然!要想得出公正合理的划分还是得考察一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渊源" 二从古代的西赛罗到!"#"年!可以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科意识!理论均零碎而不成系统!作者大多是翻译实践家!理论大多是经验性的"&潘文国!$%%$’%从!"&"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0"1$年!可以叫做现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朦胧的学科意识!认为需要加强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人们把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称之为*语言学派+&陈德鸿,张南峰!$%%%’或*科学学派+&23+45637!0""8’%从0"1$年霍姆斯发表里程碑性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可以叫做当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当代的翻译学阶段是翻译研究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最有争议的阶段%而最大的争端就是*翻译研究学派+之*名+与*实+的问题% 霍姆斯及赞同他主张的一批学者一度被称作*翻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 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 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 起来。 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

2014最新整理 西方美术史 必背重点

史前美术、古代美术 旧石器时代美术 类型:洞穴壁画岩壁浮雕小型雕像洞穴壁画: 拉斯科洞和阿尔塔米拉洞; 小型雕塑艺术:《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要点:1,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2,西班牙阿尔泰米拉洞穴壁画3,威冷道夫维纳斯 中石器时代美术 北欧及俄罗斯地区岩画西班牙拉文特地区岩画 新石器时代美术 建筑物巨石建筑:英国斯通亨治巨石圈; 古代两河流域美术 1. 苏美尔美术(前3500-2000):①苏美尔塔庙遗址;②祭祀者群像;③金牛头竖琴。 2. 阿卡德美术:①阿卡德国王青铜头像;②纳拉姆幸王记功碑。 3. 新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美术:①古地亚人的头像;②汉穆拉比法典碑。 4. 亚速美术(前1900-1600)①萨尔贡二世王宫;②萨尔贡二世王宫守护神;③猎狮图;④垂死的母狮子。 5. 新巴比伦美术(前612-539)①“空中花园”;②巴别塔;③伊什塔尔门。 6. 波斯美术:①大流石接见厅;②波斯波利斯王宫平台浮雕带。 古代埃及美术: 古王国时期美术: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中王国时期美术:神庙建筑、方尖碑、壁画 新王国时期美术:陵墓绘画最显著。另有有神庙《拉美西斯二世神庙》雕塑《埃赫纳吞法老像、那菲尔提提像》, 古代印度美术: 佛教美术 犍陀罗艺术:受印度和希腊影响,雕刻建立在佛教建筑上,题材多取自佛教本生故事.佛像表情宁静祥和、略带微笑,体形圆柔,或站立或盘生,衣纹紧帖肌肤,须鬃由无数螺状组成,体型健硕雄浑,为后来佛像奠定基础. 古代希腊美术: 爱琴文化时期 古希腊美术(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希腊建筑中最典型的三种柱式为 多利克式(没有柱基,柱身粗壮,由上往下逐渐缩小,柱头简单)、 爱奥尼式(柱头带涡形卷,有柱基,柱身细长,凹槽更细密)、 科林斯(爱奥尼式演变而来,柱头更为华丽,像一个花篮) 《掷铁饼者》希腊古典时期雕塑家米隆。 菲狄亚斯作品《宙斯》和《雅典娜》 波利克利托斯在艺术理论《法则》一书中首次提出1:7的人体比例标准,体现在其作品《持矛者》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外国美术史知识点汇总

《外国美术史》知识点汇总 1、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 2、古埃及有两大神庙,分别是(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3、古埃及雕刻程式为(正面律)。 4、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画都有严格的制作程式,画面体现出强烈的(秩序)感。 5、(《纳菲尔提提王后像》)被称为埃及历史上最美的女性雕像。 6、古希腊建筑的基本形制是(围柱)式。 7、古希腊三种基本柱式包括(多利克)式、(伊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8、希腊人献给雅典娜的神庙是(巴底农神庙)。 9、带领建造雅典卫城的雕刻家是(菲迪亚斯),《命运三女神》是其代表作。 10、波留克列特斯制定的标准人体比例是头与人体之比为(1):(7),他的雕刻范例是(《持矛者》)。 11、《拉奥孔》是(希腊化)时期的希腊雕刻代表作。 12、古罗马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广泛使用(拱券)结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万神庙)。 13、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是(科洛西姆竞技场)。 14、中世纪艺术又被称为(基督教)艺术”。 15、拜占庭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16、(大型彩色玻璃窗)取代墙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17、巴黎圣母院属于(哥特)式建筑。 18、拜占庭式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分别是(马赛克镶嵌画)。 19、意大利画家(乔托)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美术的分水岭。 20、《维纳斯的诞生》和《春》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 21、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天顶画作品是(《创世纪》)。 22、提香是(威尼斯)画派的主将。 23、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对油画方法作了重要改进,被称为“欧洲油画之父”。 24、德国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油画家和版画家是(丢勒)。 25、意大利巴洛克艺术最杰出的代表是(贝尼尼),他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 26、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主要代表画家是华托和(布歇)。 27、《纺织女》、《宫娥》的作者是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贵支)。 28、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在绘画方面的杰出代表是佛兰德斯艺术家(鲁本斯),代表作是《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29、《夜巡》是荷兰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其成名作是(《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30、十七世纪意大利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是(卡拉瓦乔),被称为“推开十七世纪大门的人”。 31、十七世纪法国画家(拉图尔)以烛光、火把作为其艺术表现的核心。 32、《吉普赛女郎》是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哈尔斯)的代表作。 33、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是(达维特),代表作《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34、(安格尔)是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泉》。 35、(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旗手,“现实主义”一词即得自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外国美术史考研重点提示

1 外国美术史考研重点提示 目录 一原始及古代美术(1) l.原始美术(1) 2.拉文特岩画(1) 3.古埃及美术(2) ★4.正面律(2) 5.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2) 6.新王国时代的神庙(3) ★7.《书吏凯伊像)(3) 8.《纳美尔王石板》(3) 9.古埃及壁画(4) 10.《老村长像》(4) ★11.方尖碑(4) ★12.《汉漠拉比法典》石碑(5) 13.伊什塔尔门(5) 14.新巴比伦城(5) 15.《纳拉姆辛纪功碑》(5) ★16.爱琴美术(6) 17.古希腊美术(6) ★18.古希腊瓶画(6) 19.黑绘风格(7) 20.古希腊建筑(7) ★2l.古希腊柱式(7)

2 22.古希腊雕塑(8) 23.古典时期(8) ★24.帕特农神庙(8) 25.希腊化时期(9) ★26.《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9) ★27.《拉奥孔》(雕塑)(9) 28.古罗马美术(10) 29.万神殿(10) 30.凯旋门(11) 31.图拉真纪念柱(11) 32.斯通亨治巨石环(1l) ★1.史前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2) 2.结合作品简述古代两河流域亚述的浮雕艺术。(12) ★3.简述古埃及美术的特点。(13) ★4.简述埃及金字塔建筑的艺术特色。(13) 5.简述古埃及雕刻程式。(14) ★6.简述古希腊建筑中三种柱式的艺术特点。(15) 7.试简要概括古希腊瓶画的五种风格。(15) l.结合作品论述古代埃及美术的特点,以及古埃及艺术 对之后的古希腊美术都产生了哪些影响。(16) ★2.试述古罗马美术与古希腊美术的不同。(17) ★3.指出古希腊美术史的分期,结合各时期的代表作品论 述其艺术特色。(18) 4.恩格斯说:“没有希腊、罗马奠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 现代的欧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古希腊美术 之所以繁荣的条件是什么?)(20) 5.试述罗马建筑的突出成就。(21) 二中世纪欧洲美术(23) 1.中世纪欧洲美术(23) 2.巴西里卡武(23) ★3.拜占庭艺术(23) ★4.圣索菲亚教堂(24) 5.罗马式美术(24) ★6.哥特式(25) 7.哥特式建筑(25) ★8.巴黎圣母院(25) 9.镶嵌画(26) 10.祭坛画(26)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一)

英语知识 二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而改变。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二)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焦急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

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3)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

《外国美术史》(重点)

外国美术史(重点总结) 原始美术 1.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 2.中石器时代的美术;拉文特岩画,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性绘画。它们以人类狩猎为主要情节,以表现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表现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表现狩猎场面中的紧张和活力。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3.新石器时代的美术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栏“斯通亨治”是最典型的代表。 4.苏美尔---阿卡德美术;建筑,马赛克。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 5.古王国美术雕刻程式(法则)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1 众;2 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3 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4 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的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5 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6.《拉荷切普王子与其妻坐像》《老村长像》和《书吏凯伊》是古王国时期写实主。义的杰作。浮雕《纳米尔石板》 7.中王国美术:建筑,门图普太普享殿。 8.新王国美术:建筑,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 9.希腊艺术形成的条件: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温和的希腊气候,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些为希腊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0.古风时期;瓶画黑绘风格(代表作《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和红绘风格 11.古风时期,希腊神庙建筑典型形式----围柱式。又分为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在这两种基础上又创造出一种科林斯式。 12.古典时期;雕刻;米隆《掷铁饼》 13.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菲狄亚斯《众神和巨人作战》《希腊人和阿玛戎之战》 (为巴底农神庙创作的雅典娜女神像旁放的盾上刻着) 14.波留克列特斯(是菲狄亚斯的同时代人),写了《法则》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 1:7。 15.古典后期;普拉克西特列斯《赫尔墨斯与小酒神》《萨提尔》《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 16.古典后期;史珂珀斯《尼奥贝群像》 17.古典后期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刻家;留西波斯《赫拉克列斯》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三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翻译学研究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翻译研究呈现出学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既对立有互为补充的多元特征。 重点人物:奈达将当代翻译理论的流变表述为从语文学,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的发展轨迹 根茨勒将当今翻译理论分为北美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起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结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曼迪将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大致分为翻译的功能理论,话语与语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研究和翻译的哲学研究 贝克尔概括为交际与功能研究,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与认知研究和符号学研究本章概括为:语文学翻译研究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 翻译的哲学研究 翻译的文化研究 第一节翻译学传统与语文学翻译研究 纽马克20世纪50年代以前统称“前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这段时间缺少对翻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属于“前科学”的研究,纽马克以重大翻译活动为标志划分翻译理论发展阶段。斯坦纳1,古典翻译理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 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以维纳,奈达,穆楠和卡特福德为代表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 谭载喜将漫长的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 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 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 3)中世纪时期; 4)文艺复兴时期; 5)近代翻译时期,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本章节将西方翻译理论粗略的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奈达的语文学的翻译研究 1,古代翻译理论 公元前3世纪到欧洲中世纪结束为止(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公元前285年,72学者对《圣经》的翻译,众多学者, 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人物: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 西塞罗认为:翻译必须符合听众和读者的语言习惯,并能打动读者听众,翻译要传达的事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学翻译是再创作,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贺拉斯主张:在翻译和创作中不要墨守陈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 哲罗姆:1,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不能逐字对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 1 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 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 ‘ word -for- word '和 ‘ sense -for- 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 核心是'忠实','神似' 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 John Dryden, Tytler 等,而 Barnard, Steiner 等人则是在他 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 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 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 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 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 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 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批评话语分析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话语分析理论 翻 译专业演说分析 语用学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积极话语分析 语篇分析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语用 中介话语分析 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 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 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 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 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 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 Hatim 和 Mason(1997) 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 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 是从静态的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 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Reiss , Vermmer, Nord 等。Reiss (1971, 1988, 2000)强调的是 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 Holz-Manttari (1984)则认为在 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 Vermmer ( 2000)继承并发展了 Reiss 的观点。 5 文化学派 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 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 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 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 审视围绕着翻译文 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 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 意识。 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 Bassnett 和 Trivedi (1999) ,他们认为,无 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 翻译都十分活跃。 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 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 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 但他的著作 《译者的任务》 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 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 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 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 且,没有蜕变, 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 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 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 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 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 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 2000)。 7 口译研究 3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 discourse analysis 功能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 学 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到九十年代, 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

西方美术史复习资料

西方美术史复习资料 受伤的野牛(西班牙):在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有一只“受伤的野牛”可谓是经典之作,他先是用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受伤野牛的轮廓,再用红褐色做渲染使之具有明暗效果,同时还巧妙地利用岩壁自然的起伏凹凸来强调野牛厚重的体积感,这种表现是那只受伤倒地后仍在挣扎的野牛获得了一种野性的张力。 维伦道夫的维拉斯(奥地利):出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它由石灰石雕刻而成,高11厘米,宽5厘米,一般这类雕塑的尺寸都较小,目的是使于人们携带,它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强调女性的生理特征,肥大的臀部和丰隆的乳房,它是一种多产的象征,体现了史前人类对母性生殖的崇拜。 古埃及建筑形式:金字塔,方尖碑,陵墓雕塑。 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命运三女神:是古希腊美术古典时期的头部虽然已被毁坏,帕特侬神庙东山墙的雕刻作品,其视觉效果就让人惊叹,但优美,恬静的姿态,丰满结实的躯体,纤细,繁复的衣褶,以及简约的轮廓却完整的表达了人生的智慧和理性,并展示了作者对人体结构的精确理解。 古罗马建筑形式:罗马万神殿,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图拉真记功柱。 欧洲中世纪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比? 答:从本质上来说:欧洲中世纪美术是基督教艺术,这是因为在当时基督教文化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都必须服务于宗教,基督教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强调所谓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实质上是把学习古典文化作为途径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它的精髓所在就是人文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上说:欧洲中世纪美术以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讲解《圣经》

的故事为宗旨,以一种非写实的,平面化的象征风格竭力营造宗教情绪和气氛;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处理宗教题材时,尽量淡化或减弱宗教的意义,充分肯定人性的真善美和崇高。 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以后,西欧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时代的劵拱和梁柱结构体系,并大量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装饰教堂。因此,史学家们把这个时代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统称为“罗马式艺术”。 威尼斯画派: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派之一,该画派受人文主义影响,题材愈益走向世俗化,其突出特征是对色彩的崇尚,对人体美的赞颂和对自然风景的生动描绘。乔凡尼~贝利尼被公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草地上的圣母》,色彩明亮鲜艳,和谐优美。他的弟子有乔尔乔纳(他是第一位采用光亮效果的艺术家)和提香。 尼德兰美术(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尼德兰绘画主要是细密画和祭坛画。画派的奠基人是凡·艾克兄弟,代表作有《根特祭坛画》。扬·凡·艾克是欧洲第一代肖像画大师,他对解剖,透视和光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教堂中的圣母》,他处理油画的技巧是卓越的,改进了油画技术,采用了含树脂的稀释剂油料和颜料,增强了油画的表现力,长久以来,人们将油画的发明归功于他。 丢勒:16世纪德国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他在油画和版画等领域留下了丰厚的成果,他的作品体现着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的特点:坚实,严谨,缜密,不仅气势宏大,而且富有哲理,画风严谨,素描精确,线条流畅有节奏感。代表作《四使徒》,即约翰,彼得,保罗,马可,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要求伸张正义,谴责邪恶的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四使徒被安排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上作对称式构图,画面左边的是约翰和彼得,代表仁爱;右边的是保罗和马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