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主题学习是什么

语文主题学习是什么

语文主题学习是什么
语文主题学习是什么

二、语文“主题学习”内涵界定

1、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合乎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实验改革。

我们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围绕某一“主题”(指的是主题的唯一性,教学目标的简约性,可完成性)、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考什么,是怎样思考的。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课堂生成的基础,也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基本目标(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基本途径(语文学习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文本,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用主题学习材料来解读文本,丰厚学生的认识,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基本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面大力提倡的学习形式,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价值取向。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构建主义学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汉字头脑里到底在相什么。只有在作出许多假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或修正学生的思维。

我们只有在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了,把注意力放在倾听孩子的话语上了,我们才能明确:那些是学生已知,而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那些是学生未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那些是学生未知而不能解决或现场教学不必解决的。学生位置的未必一定要列为教学目标,如果列入需要一个条件,即通过现场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的。这是有效教学所要求的。如果漠视学生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那么,教学的针对性又在哪里呢?当然,对于学生的错误的认识,老师一地更要及时进行纠正。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莱特”,但是文本意义本身的规定性也不应是其成为可以随意曲解的东西。

三、主题学习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关系”

1、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自主互助学习型”策略强化“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实效,他们之间互为表里。(自主互助学习的相关策略:自主: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合作:小组划分策略、任务分割策略、交流汇总策略;探

究式学习:实践探究策略、对比探究策略、假设探究策略等等。)

2、追求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所达到的目的相同)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培养目标。

*自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互助: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

*学习型:在课堂上强调的是一种生成性。这种生成性是落实在课堂师生学习活动之中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始末的;同时也在强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主题学习既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互助的学习活动,更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也是主题学习的其中一个意义,后面有论述)

四、“主题学习”之意义解读

1、主题学习是一种生活。

既然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提升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哪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重塑学生的精神生活。自杜威从实用哲学主义的角度提出儿童为本位以后,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就成为了国际语文教育的主流。这一理论的有人指出就在于:把教育与课程直接与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对过去的封闭的以经典文化学习为取向的传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现行的教材,不论苏教版也好,人教版也好,都是以“生活单元”编排课文,把编选的范文当作了视为扩展儿童经验的材料,批判过去传统的语文教育只注意“讲得精深”,而不求“读的广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如果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实际需求的,于是,我们开展“主题学习”试验,就是想要通过主题学习丰富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在大量的阅读中使学生接触它们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间接的获取了生活经验,从而获得了对生活的丰富的认识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生活的学习,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因此我们提倡要与文本,要与作者进行对话。为什么要进行对话呢?因为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对文学的一种解读,在解读中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这样才能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教育本身并不仅仅等同与生活,就语文教育而论,语言和文学教育毋庸置疑的居于和心地位。于是,在我们的编写的“主题学习”丛书里面就有了一些古典的经典篇目。这也是我们在现代和传统、生活和经典之间寻求均衡发展,重塑语文教育精神之所在。

2、主题学习是一种积累。

一说“积累”大家都明白,语文学习的却是一种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知识性积累而在其它方面造成偏失,不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过程方法的积累,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僵死不化的东西,知识掌握得多,但整体语文素养却不高。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语言,语文课得干什么?叶老早已精辟地回答了:“语文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毫无疑问,语言积累是语文积累的核心。因为文化也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李老师以前曾经对此曾经做过解释: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积累的是语言,语言积累多了可以形成一种积淀,从而可以为学生所用,可以形成一种共鸣。这就是我们以前强调的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那么语言学习学习什么呢?我们小学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落脚在识字和解字的层面,但是一个孤立的字和词是没有生命的,没有色彩的,它必须放在句子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才有了生命力,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命,所以阅读成为了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的一个阶段,没有阅读积累根本就无从谈起。我们都说要学生学会表达,但是没有学生充分的阅读做基础,那么这种表达只能说是一种形同虚设的东西。因为他没有生命。阅读实际上就是在学生在共鸣中得到一种提高,就是说人在整个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再到全面的一个过程,这个认识的全面必须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我对这件事情或事物有这样的认识,但是又无从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认识,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生某种碰撞,会感觉这恰恰是我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那么这样对语言的认识对你来讲可能也是刻骨铭心的。

3、主题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活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探究活动。所谓的探究活动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或者集体探究一个虚拟的或者真实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构建证据,然后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的结论进行争论的一种学习方法。”从中我们可以找出如下三个要素:1、提出问题。2、搜集资料。3、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先前主题学习的内涵界定:围绕某一个主题(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问题的提出),主题学习丛书或者余外搜集的相关文章可以看作是资料的搜集,学生的广泛阅读可以看作是学习资料,“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可以看作分析,综合资

料,那么最终学生对主题认识的丰厚,感悟的明晰就可以看作是得到的结论。

比如说我们认识一个人,如果只从一件事上进行辨别是很片面的,但是我们通过对这个人一生的观察,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事物或者某一个观点都是如此。所以说大量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大量的与这个人、事、物的信息,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个人、事和物。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反复的撞击,互相的印证,才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助于推动我们去深入探究一些我们需要探究的内容。所以说主题学习是这样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丰富的、互相去验证的一些材料。你比如说在每一个年级,特定的学年段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和积淀以及大量的阅读做基础,那么我们去完成大学里面的文学研究都是未尝不可得。你像有很多文学院的教授他们对文章的解读都不是自己谈个人的认识,它必须要依托于文本,要找根据,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多理由都是从很多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其他的文字中、文章中去寻找规律,去验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变成了我用其他的文学作品,其他的文章来帮助我解读文本,就是成了一个文本互证,文章与文章之间互相验证,互相解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有层次。

4、主题学习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

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接受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使其心灵受到熏陶的一个过程。美的的东西总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记,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颤,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进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染,感悟丰厚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同时鉴赏能力提升了,他们就能够从读书中得到一种享受,得到一种乐趣,从而才能做到如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我们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把这种审美鉴赏活动的所得及时的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最大的享受。

5、主题学习能促进人的提升。

大量的阅读积累下来以后,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形成流畅的语感。这个时候学生的阅读、表达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家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大量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

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我们说主题学习能促进人的提高。

五、实验的运作

这个运作主要是学校教师层面的基本运作。当然,这里面还应该有教育行政部分运作;听评课制度、评价制度。这个属于学校管理体系里面的了,所以不再赘述。

1、主题学习丛书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有关丛书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这里可能是实验初期所面临的问题。面对主题学习实验中,主题学习丛书数量不足的现实,确立了两个班级共用一套丛书的思路,建立了丛书管理机制。具体办法是 ①学校图书室把一个足额班数量的主题学习丛书分配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明确教师的管理责任。②教师组织学生包上书皮,贴上图书管理表格,指导学生填好表格中的每一项内容,明确学生的管理职责。③充分发挥自主课堂中已经建立起的学习小组的作用,负责图书的收发和传递。这样的从书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学生课堂用书的及时和自由,又因为责任明确,丛书使用状况良好,为主题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

也有的学校订购的主题学习丛书数量较少,那就由图书管理人员统一编号,存放在阅读课教室里,以方便借阅与使用。各班上阅读课,学生按要求履行借阅手续,填写阅读记录。节假日或者星期天,学生可以借回家继续阅读,但返校后要及时归还,以免耽误其他同学上课时使用。

2、合理安排课程,保障阅读课效率

语文主题学习是课内学习语文,必须以充足的课时保证学生充分阅读主题学习丛书,进而保证主题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在科学测算学生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阅读课时。并且要调整阅读课的节数和排课方式,尽量采用两节连排形式,减少书和学生的轮换次数,提高阅览室和主题学习书目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为现在语文的可是安排比较少,只有五节课,可以以开设课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或者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通过课外活动的时间学生自由阅读。

那么前期的阅读如何保证,做到充分有效呢?需要我们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点就是老师要尽量的给予学生阅读的指导,但是不能占用和肢解学生阅读的时间。在以前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一节课我

们给学生阅读了,但是老师还是牵着学生走。“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先阅读第一篇文章”,然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边读边强调,一会儿注意这个,一会儿注意那个,然后再读第二篇文章,期间也是不断的强调注意事项。我就在想这样的阅读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充分的自主的阅读?老师给指导是需要的,但是你应该在你学生的活动之前考虑清楚,把他们明确下来,有很多东西不要现想到现去强调。提前考虑好这一节课中应该有哪些需要强调的要求,明确下来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第二点就是要任务明确。要有重点,有目标的指导学生阅读。阅读不是没有任何要求,任何限制的“休闲式”的阅读,他与我们要进行主题学习的重点是有关系的。我们在这一课,这一单元到底探究的是什么,我们是主题、是思想情感还是语言、还是表达方式等等,这些我们必须有所限制。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和目标。第三点就是一定要保证分层阅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我们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老师们为了便于把握,往往确定阅读几篇文章。我觉得有一定的要求还是可以的,但是在要求之外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层次。就是让他们完成一个基本任务的情况下,好学生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差点的学生你可以有哪些放松的要求,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习惯或者是明确的认识,让学生指导该去做什么。比如说一节课有些学生可以读到十篇或者二十篇文章,而有些学生只能读两篇文章,那么对于这样的一批学生来讲,我们完全可以给予他们这样的一点空间,但是他们在读完两篇文章的时候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觉得还应该是有所要求的。这个分层阅读还是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的。最起码说这个在课堂中不一定要反复的强调或讨论,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我应该有我自己的阅读的空间。

3、加强集体备课制度

现如今集体备课制度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一个常规制度要求,而且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其列为教学常规检查的一项内容。主题学习是一项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没有什么成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那么就更需要集结大多数人的智慧,一起坐下来仔细研究。为了更好的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我们必须改变以前传统集体备课的一些做法,使其变得更富有实效性。

我们先看一看传统的集体备课,他们有几个特点:讲求求同存异,追求“五个统一”,忽略学生课堂的本体,忽略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学习需要。受旧的教学和课程观的影响,传统的集体备课思维指向是求“和”。即如何吃透教材和怎样把教材教给学生,是从教师“本位”、教材“本体”、教法“本身”着眼,以追求教材的承载量、教师的传递量和学生的接收量。这样,集体备课的终极就是形成集体意见,

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列举例子:主备人,其他老师没有什么准备,即使有准备,也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的。)。

利用大家的力量来设计教案,这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集体备课就是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各类教材、确定教学整体目标以及找寻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相对的统一,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我们应该将“和而不同”作为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倡导把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切勿使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别人俘虏。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感觉应该在集体备课中做好以下几点:

①研究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经验的生成过程。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不应是让学生“齐步发展”,而应该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要反对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反对整齐划一,提倡丰富多样。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的个性化方案,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和探究中领会知识、理解文本、提高认识、增强能力,把文本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态系统”。

②研究主题内涵意义。在每个单元学习以前,备课组成员需要共同安排单元课时,共同确立学习主题,一起整合学习材料,解读文本,共同探究主题内涵, 通过研讨共同达到对所讲授主题的深化和提升,做好单元学习的准备。

③研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就是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各类教材、确定教学整体目标以及找寻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相对的统一,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我们应该

将“和而不同”作为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倡导把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切勿使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别人俘虏。研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教学活动安排的有效性。以前在参与学校语文活动的时候,也给老师们一些意见,就是每人都有一个教学设计,然后经过几个轮回,形成一个教学资源库。

4、建立主题课堂基本规范

在“主题学习”课堂实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最主要的

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因而实验过程中,课堂规范的建立也很重要。这个课堂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学习讨论小组的划分。②小组评价的基本原则。③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规范。④小组内讨论问题的规范。⑤课堂回答问题时的倾听、补充、质疑的规范等等。因为这些都是在前期“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一些基本要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六、课堂上注意的几个问题(策略)

1、强化“主题学习”之“主题”探究

这实际上说的是教学主题的确定问题。以前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麻烦。为什么说麻烦呢?例如说一个单元,里面所选取的文章语言精美,结构严谨,意蕴深长,到底我要选取一个什么的主题呢?是语言鉴赏,是文章的主题研究还是情感意蕴?我想,主题的确立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文本的教学重点,二是单元的教学重点。三是根据选文或者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实际上,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从多个侧面确定不同的主题对一个单元甚至一篇文章进行解读。

再一个就是可以尝试着进行研究,制定一个初中三年的整个的主题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确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呢?那就得依据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分解了。也就是说要分解“语文素养”落实到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培养目标上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解读“语文素养”的内涵,因为课标当中对此的表述很模糊,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也是对其内涵界定的诠释不完全统一。最后找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我们可以现根据上面的解读进行分解。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说:“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还有一种细化的解释解释,仍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又将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细化:“《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知识和能力: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态度情感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这个课题比较大,老师们可以尝试着研究一下。

2、正确处理好读本与文本的关系

举例说明以前上主题阅读课时认识上的误区。

不是对比阅读。

也不是1+2,1+3,甚至1+n.

可以用这么一种说法(尽管这种说法不尽然正确):我们学习的还是文本(课文),读读本的目的是在丰富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一种学习和解读。当然,这种解读有的时候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晰,可能是一种交互的解读,但是这个度老师们要把握好,因为我们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还是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课本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层次性上,还是在文章的选取上,都是经过很多专家论证实践并却经过了精挑细选的。当然,如果你有精力自己编一套系统的语文教材的话,你甚至可以用课本来解读你自己所编写的教材。

我想,我们用这种方法实际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阅读的能力,一种迁移的能力。

三、提升师生之间“对话”的质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话”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之一,它应成为课堂中师生的主要交往方式。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这一里面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或以为“对话”就是师“问”生“答”,或以

为“对话”就是一般的说话交流,于是不少课堂的表面热闹而掩盖着教学内容的虚空。

我们先来看看《课标》之中对“对话”的表述。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如果说初中课标里面对“对话”的表述还是比较模糊的话,高中的课标当中就比较清楚了。阅读教学是书而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细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对话的前提是平等,而平等的前提是民主。离开了学生“个体阅读”的对话是不能称之为平等的。对话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阐释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自己对文本作出怎样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对文本有怎样的理解,使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如此才能体现出课堂的生成过程。

这里面需要避免几种倾向:1、对话过程并不能信马由缰,成为一种空泛的语言交流氛围。对话是有限制的,受教学内容的牵引,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还要通过对话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能力。2、尊重学生的独特

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体验、发现一概肯定。对学生的发言一概以“好”“不错”“精彩”“观点新颖”等赞美的夸奖的语气给予肯定,老师成为“好好先生”。二是在肯定学生感想干说的同时引导学生会想、会说,同时,对于学生对话中的“错误”,也要及时而巧妙的说“不”,绝不能以讹传讹。3、教师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及时跟学生分享。为了触发学生的感悟可以适时抛出相应的材料对文本进行解读。在课堂上通过大量(阅读)信息的碰撞引发学生的美感、新奇感和震惊感,从而引发学生的一种阅读期待。这“三感”的触发不仅仅来自与学生,更重要的也来自与教师,因为教师的阅读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讲比学生更加开阔。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书,多感悟,多思考。教师应该对文本有个性化的体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来自于教参以及各种参考资料,关注点不在文本本身,如何谈的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不带有任何现成结论的阅读,不带有任何框子进行阅读,以读者的角度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进行阅读,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新途径,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有真正的阅读体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体验。

四、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我们知道,教科书是基本的教学媒介,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应限于教科书,因为阅读是伴随人到终身的,阅读活动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不写作,却不能不阅读。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是靠阅读来完成的,而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组织与主题有关的各种语文活动,是实验成功的有力保障。构建大语文学习氛围就是全方位、多途径引发学生的主题学习的兴趣,丰富课下内容,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理解活动,充实学生的文学世界,落实大语文教学观。即由课内带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主题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主题学习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深度开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丰富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创造性地整合了教材内容及活动内容,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主题学习的热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