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2003年11月27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7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7月26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5次会议《关于修改〈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等二十三项法规的决定》修正 2012年11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8次会议修订 2012年11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2号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经费投入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符合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纳入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并与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等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震减

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民政、卫生、

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教育、环保、气象、应急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

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其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的防

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应当满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省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国务院地

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

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

管部门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纳入同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支持全省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

第十条地震监测台网(站)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国家和省投资建设的省地震监测台网(站)由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站)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同级人民

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并接受上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十一条下列重大建设工程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

(一)核电站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其他核设施;

(二)存在发震构造,且可能诱发五级以上地震的大型水库;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矿山、石油化工、燃气等大型建设工程。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并接受省、市人民政府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也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政府地震工

作主管部门管理,其运行和维护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下列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或者设施,应当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所需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核电站和其他核设施;

(二)特大桥梁;

(三)大型水库大坝。

一百二十米以上的超高层建(构)筑物或者结构特殊、对经济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建设工程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强震动监测设施由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负责管理,并接受省、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制定需要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工程的地方标准。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为社会提供服务。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地震监测信息应当纳入全省地震监测信息系统。

第十四条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海洋地震信息速报制度。海域地震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情况;海域地震可能影响海域作业安全或者引发海啸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还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报告。

第十五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统一由省人民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对社会上出现的地震传言或者谣言,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发布正确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澄清,应急、通信、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新闻媒体应当配合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正确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地震监测、预测等防震减灾相关科学技术活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异常信息处理制度,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所收到的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信息,并视情况公开核实结果。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

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新建、改建、扩建或者已建地震监测设施的技术性能及观测环境保护范围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和公安等有关部门。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地震活动断层调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县人民政府还应当组织开展震害预测,为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提供依据。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城市震害预测及地震活动断层调查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提供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应当采用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图的结果,确保规划符合防震减灾的总体要求。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协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加强区内震情信息交流与会商,开展地区间联防协作。

第二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

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核电站和其他核设施,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质的生产、贮存及输送管道(网)

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二)公路、城市道路、铁路干线的单孔跨径超过一百五十米的特大桥梁和大型隧道,Ⅰ级铁路干线的重要车站与铁路枢纽的主要建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Ⅱ类以上机场,年吞吐量二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

(三)大型水库的大坝和城市上游的Ⅰ级挡水坝,装机容量一百万千瓦以上的热电厂、三十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及其变电站,五百千伏以上的枢纽变电站;

(四)省、市二百千瓦以上大功率广播发射台和电视台,通信枢纽的程控机主楼;

(五)大中城市主要供电、供水、供气、输油管(网)的调度控制工程;

(六)大型工矿企业,大型粮油加工厂,大中型化工厂、炼油厂,大型海洋平台,二

万吨以上大型船坞项目,高度超过一百米(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和Ⅷ度区中软、软弱场地高

度超过八十米)的建设工程;

(七)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以上(含Ⅵ度)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范围内或者位于地

震动参数区划图峰值加速度分区分界线两侧各四公里地区内,占地范围跨越不同地质构造

和工程地质单元的建设工程;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

前款规定之外的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

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第二十二条学校、医院、机场、车站、体育场馆、大型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

当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第二十三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向评价项目所在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向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

出书面申请;

(二)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地震行业及有关行业的技术、管理专家,对申请单位提交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三)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结合建设工程特性确定建设

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受理申请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并通知

申请单位和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国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定程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未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

评价结果,不得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下列区域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震小区划图:

(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镇规划区;

(二)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区域内的新建开发区;

(三)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以上(含Ⅵ度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范围内),或者位于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峰值加速度分区界线两侧各四公里地区内的城市、经济开发区;

(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重点地区。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地震小区划图进行初步审查,并在受理申请后十

五个工作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直接报送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经

审定的地震小区划图应当作为城乡规划和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

求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项目报批时,应当提供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出具的

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各级发展改革和建设、规划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作

为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审查的必备内容。

对未按照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的建设工程项目,各有关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

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将抗震设

防纳入监理范围。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对辖区内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进行抗震性能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建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检测单位承担。

抗震加固工程应当按照建设工程报建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构)筑物使用说明书中说明建筑抗震设施与减震、隔震装置。

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进行装修、维修、改建时,不得擅自破坏主体结构、增加荷载,不得破坏抗震设施与减震、隔震装置。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住宅和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建设抗震设防示范工程,引导农村建设具有抗震性能的房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建设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村住宅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开展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勘察,提供地震环境、建房选址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编制农村住宅抗震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并向建房村民免费提供。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开展农村建筑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时,应当包括防震减灾内容。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宣传活动计划,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知识列入各级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

幼儿园、学校应当将防震减灾知识和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技能纳入公共安全教学内容,每学年组织一次以上地震应急救援和疏散演练;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地震应急救援和疏散演练,增强安全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地震应急救援和疏散演练给予指导。

每年五月开展全省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

第四章地震应急与救援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组织联合演练,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提高地震应急救援、灾后安置组织指挥和应变能力。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

第三十四条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电力、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大型车站、机场、港口、大型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由公安、地震、卫生、建设、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参与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应急启动和联动机制。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当配备相应的装备、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

地震灾害救援志愿服务包括以下内容:

(一)开展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知识科普宣传;

(二)进行地震宏观异常观测活动和震时的灾情速报;

(三)地震发生后,组织开展自救互救、人员紧急疏导;

(四)协助灾区政府和专业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灾物资发放、平息地震谣言、安定民心等工作。

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与演练,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技能,增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利用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与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具备安全避险、医疗救护等功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应当向社会公布,并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学校、住宅区、医院、剧场剧院、大型商场、大型酒店、体育场馆、车站等人员密集

场所,应当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应急疏散通道应当设置

明显的指示标志。

第三十八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启用时应当配置以下基本设施:(一)应急篷宿区设施;

(二)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三)应急供水、供电、通信设施;

(四)排污、垃圾储运设施;

(五)应急通道;

(六)临时流动公厕。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灾害抢险救灾装备储备制度,做好抢险救灾装备所有人登记工作。

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征用物资、

设备或者占用场地。征用物资、设备或者占用场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的,

应当给予补偿。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检查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地震应急保障措施。

第四十一条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预报区内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第四十二条地震灾害发生后,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开展紧急救援行动,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抢险救灾;有关部门

或者机构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震情监视,及时提出地震趋势意见,会同有关部门

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

(二)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协调做好转移

安置灾民工作,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妥善安排灾民基本生活;

(三)财政部门应当统筹安排灾害救助资金;

(四)卫生、医药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迅速开展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工作;

(五)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应当保持通往灾区应急专用通道的畅通,为参加灾区救援

的车辆核发专用通行标志;

(六)通信部门应当开设应急专用信道,保证灾区通信畅通;

(七)建设、市政、交通运输、水务、供电、通信、环保、房管等部门,应当对地震

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对次生

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八)公安部门应当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消防、治安

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九)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对地震引发或者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并做

好应急防范和处置工作。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震情、灾情信息报告制度。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震情、灾情等信息,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地震灾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

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由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对外发布。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一般建设工程未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或者在地震小区划范围内而未按照地震小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保持疏散通道完好与畅通和设置明显标志的,或者未制定地震应急预案、不开展相应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建设厅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办法文档

2020 广东省建设厅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办法文档 Document Writing

广东省建设厅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办法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广东省建设厅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办法新版全文笫一条为加强我省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规范审查程序,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投资,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本办法。 笫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下列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向省或者地级以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初步设计审查: (一)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项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 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划分标准,按照现行国家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标准执行。 第四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地级以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实行分级审查制度。 国家和省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进行审查。 地级以上市和县(市)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本地区的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由工程项目所在地地级以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进行审查。 第六条建设单位申请初步设计审查,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广东省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申请表。 (三)有关部门批准文件。主要包括: 1、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关规划设计要点的批准文件;

广东省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广东省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https://www.doczj.com/doc/b710826294.html,/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路养护工程管理,提高公路养护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广东省公路条例》,交通部《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公路养护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工作实行“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一) 省交通厅主管全省公路养护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公路养护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 省、市、县公路管理机构,市、县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对所管辖的公路行使养护工程的具体行政管理职责。 (三) 乡道养护工程的管理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 (四) 企业或经济实体经营的收费公路,其养护工程由经营企业或经济实体根据省交通厅提出的公路服务质量指标,从收取的车辆通行费中,安排资金组织实施,省级公路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管理机构负责监管。 第三条公路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划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建工程,具体划分标准参见附录。 第四条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依法征收筹集的公路养护资金、财政拨款、车辆通行费和国务院、省政府规定的其它筹资方式。 第五条公路养护工程资金,应当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要求,专项用于公路的养护和改建。首先满足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预留抗灾、抢险费用的需要,再安排改建工程,任何单位不得挪用和挤占。 第六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国道、省道、县道的养护工程管理。 乡道和专用公路的养护工程管理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七条养护工程分级管理范围及职责

四川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备案申报制度试行

四川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备案申报制度(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备案申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四川省消防条例》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消防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确立、变更的备案申报工作,适用本制度。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是指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 第四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单位应当以文件的形式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当自确定或者变更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申报。 第六条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备案申报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备案申报表; (二)身份证复印件; (三)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确定、变更文件; (四)单位与消防安全管理人签订的消防安全责任书复印件。 第七条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接受专业消防安全培训,取得国家认可的消防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消防培训合格证书。 第八条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公告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姓名、职务、照片、联系方式、消防安全职责等信息。 第九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法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备案申报情况实施监督抽查,对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履行法定职责情况进行检查。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确立、变更未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申报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条本制度由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史上最全版

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史上最全版A套题——判断题30道题,单项选择题127道题,简答题259道题。 B套题——单项选择题84道题,判断题105道题。 A套题 一、判断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 方针。(对) 4、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中。(错) 5、震中距是指从地面上的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随着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 造成的损失越小。(对) 6、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比东部地区多,但同样震级的地震一般在东部地区造成的损失比西部地区严重。 (对) 7、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对) 9、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对) 10、在室内避震,应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 撑的地方。(对) 12、地震时被埋压应拼命呼唤求救。(错) 13、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的智利8.9级地震。(错) 14、地震三要素分别是:发震时间、地点、震级。(对) 15、天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异常说明地震要来了。(错) 16、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目前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对) 17、历史上从未记录到发生地震的地方,今后也不会发生地震。(错) 18、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错) 19、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树木、危险物。(对) 20、在200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 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工作三大战略要求。(对) 21、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将建(构)筑物建在 活断层上、建(构)筑物位于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不合理、不按抗震设计施工、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等。(对) 22、1976年唐山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错) 23、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对) 24、通常地震都发生在距地面1000公里以下的地方。(错) 25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不严重的国家,原因是我国国土面积大,地震分布并不均匀。(错) 26、解放后,我国发生的灾害性地震,如邢台、海城、唐山都在东部地区,所以我国地震分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 ( 错 ) 27、地震部门专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向社会发布他作出的地震预报意见。(错) 28、如果发现动物异常(鸡不进窝,狗乱叫),就说明大地震就要发生了。(错) 29、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措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对) 30、我国地震预报已经非常准确,在世界上是领先的。(错) 二、单项选择题 31、让人产生震感而又不会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通常称为有感地震,它的震级范围一般是 B 级。 A、2~3 B、3~4.5 B、5~7 32、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 B 倍。 A、10 B、30 C、100 33、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 A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34、建筑物地基应选在_B___地方。 A、旧沙滩或古河道上 B、基岩完整且稳定的地方 C、活动断裂带上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问题解答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问题解答 2005-09-13 一、什么叫抗震设防要求? 抗震设防要求是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制定的必须达到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它是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及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和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来上确定的,主要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表述。简单地说:就是在工程建设时设立防御地震灾害的措施。抗震设防通常由三个环节来实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抗震设计,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设防要求;抗震施工,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上述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是国家用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执行的。 二、如何正确使用第四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一)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要求进行。 (二)本标准的附录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附录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三)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 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它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两侧各4公里区域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建 设工程; C、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工矿企业、长距 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有什么关系?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是确定抗震设防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一

浙江村镇居住房屋抗震设计技术导则-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浙江省村镇居住房屋抗震设计技术导则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七年六月

1 总则 (1) 2 一般规定 (2) 2.1 建筑设计与结构体系 (2) 2.2 地震作用 (2) 2.3 材料 (2) 3 选址、地基和基础 (3) 3.1 选址 (3) 3.2 地基和基础 (3) 4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4) 4.1 一般规定 (4) 4.2 构造措施 (4) 4.3 施工要求 (6) 5 砌体结构房屋 (7) 5.1 一般规定 (7) 5.2 构造措施 (8) 5.3 施工要求 (11) 6 其他结构体系 (13) 6.1 钢结构 (13) 6.2 生土结构 (13) 6.3 石结构 (14) 6.4 木结构 (14)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以下简称:新版《区划图》)已于2016年6月1日起执行。根据新版《区划图》,我省的地震动参数有了明显的提高:消除了0.05g以下的不设防区,0.10g地区的面积有所增加,涉及杭州、宁波、嘉兴和舟山四个市。 为了有效贯彻实施新版《区划图》、指导浙江省内村镇居住房屋的抗震建设,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建设工程抗震技术委员会共同主编了《浙江省村镇居住房屋抗震设计技术导则》。本导则结合《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的相关要求、补充完善了浙江省标准《村镇房屋抗灾技术规程》DB33/T1093-2013的有关规定,明确了我省村镇房屋的抗震技术措施,内容主要包括:总则、基本要求、选址、地基和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其他结构等。 本导则采用的符号、计量单位和术语均按照现有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本导则的具体解释工作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村镇居住房屋抗震技术导则》编制组(地址:杭州市安吉路18号,邮编310006,E-mail:zadri@https://www.doczj.com/doc/b710826294.html,)。 主要编写人:益德清李冰河周平槐

开平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规定

开平市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规定 (综合各单位意见稿)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和《广东省公路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行政区域公路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由交通运输、国土资源、规划、公路等部门,根据保障公路运行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以及公路发展的需要,划定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范围。 第三条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为:高速公路不少于30米,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设定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范围: (一)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为30米的线路:高速公路开阳高速、江罗高速、高恩高速。 (二)从公路中心线至公路两侧建筑物滴水线的距离为53米的线路:开平大道(翠山湖收费站至稔广线平交)。 (三)从公路中心线至公路两侧建筑物滴水线的距离为38米的线路:1.国道G325广南线;2.省道S274稔广线(石浅线平交至国道G325平交);3.翠山湖大道(乡道Y767石浅线、乡道Y769义二线);4.环城公路;5.开平大道(稔广

线平交至国道G325平交)。 (四)从公路中心线至公路两侧建筑物滴水线的距离为33米的线路:1.省道S274稔广线(龙胜大迳村至石浅线平交和国道G325平交至荻海小巴站控制33米,荻海小巴站至台山武溪控制22.5米);2.省道S273高铜线(水口段控制19米);3.省道S275百大线(国道G325平交至齐塘环岛控制22米、合山桥至蚬冈桥和冲恩线平交至中微子平交控制25米);4.省道S364十水线;5.省道S367冲恩线(赤水东湖村至赤水塘西村控制19米);6.蚬东公路(县道X545台蚬线、县道X543横东线、乡道Y071瓦龙线、乡道Y076赤水支线);7.乡道Y062齐三线;8.乡道Y756城蟠线。 (五)从公路中心线至公路两侧建筑物滴水线的距离为19米的线路:1.县道X555赤马线;2.县道X558江四线;3.县道X561大圣线;4.县道X543马稔线;5.县道X554新宅线;6.县道X556月沙线;7.县道X553荻白线;8.县道X557桥牛线;9.县道X545台蚬线(赤水沙洲至赤水春山);10.县道X543横东线(台山华兴桥至赤水变电站、东山圩至狮山水库);11.乡道Y754交四线;12.乡道Y771长横线;13.乡道Y782联蒲线;14.乡道Y774两西线;15.乡道Y762高墩线;16.乡道Y769义二线;17.乡道Y757黑湾线(苍城下湾桥至马冈湾琴)。 (六)从公路中心线至公路两侧建筑物滴水线的距离为14米的线路:1.乡道Y761水楼线;2.乡道Y775赤祥线;3.乡道Y818赤五线;4.乡道Y060赤坎支线;5.乡道Y770赤三线;6.乡道Y773东合线;7.乡道Y766城岗线;8.乡道Y780金石线;9.乡道Y787大水线。

四川省消防管理条例

四川省消防管理条例 1999年10月14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火灾预防 第一节消防安全责任 第=节公共消防设施 第三节防火管理 第三章消防组织与保障 第四章灭火及救援 第五章消防监督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和公共财产、公民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单化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把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全。政府各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消防工作。 第五条消防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消防机构具体负责实施。 第六条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制止危害消防安全的行为。 第七条每年11月9日为消防日。 第二章火灾预防 第一节消防安全责任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应将消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实行目标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并定期检查考核。上级人民政府应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火灾多发时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进行消防安全检查,落实防火措施。乡镇人民政府及城市街道办事处,应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加强对村民、居民用火、用电、用气、用油及使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消防安全管理,开展经常性的群众防火工作。 第十条 教育、劳动、人事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培训、教学内容。文化、旅游、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出版、宗教等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 规划、建设、市政、供水、供电、燃气、电信、交通、气象、地震等主管部门或单位,应当及时向公安消防机构提供影响消防安全的有关信息、资料。 第十二条 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负责,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按照有关标准建设、维护消防设施、设备,消除火灾隐患,健全消防组织,落实消防经费,组织火灾自救,保护火灾现场,协助火灾调查 第十三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负责;工程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应当对所承担的工程防火设计负责;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单位予以协助配合。 第十四条 多产权建筑以及居民小区、商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和物资集中的场所,由其业主、主管单位、物业管理单位或受委托的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实行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的单位,应当在承包、租赁、委托合同中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第二节公共消防设施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同步编制、修订城市消防规划。制订城市详细规划,应根据消防规划和有关标准对城市消防建设作出具体安排。 消防规划的编制,按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城市人民政府应根据消防规划进行城市消防建设,保障城市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更新及维护经费,并组织计划、财政、建设、电信、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具体实施。 第十六条 计划、财政、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将城市公共消防没施建设、改造纳入城市建设和改造计划,并同步实施。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其维护费用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城市消防通道、消防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建设部门和供水单位负责;消防通信的维护、管理由电信部门负责。公安消防机构对已建成的公共消防设施进行验收、使用。 第十七条

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全文)

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全文)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了合肥市防震减灾,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 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 (2015年6月26日合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5年9月24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完善地震监测、地震灾情速报和防震减灾宣传网络,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做好相关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估工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并与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做好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地震应急救援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工作。 发展改革、规划、城乡建设、农业、教育、公安、民政、财政、

国土资源、交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环保、房产、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以及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未履行相应监督管理职责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或者建议。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鼓励、支持、引导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科技成果运用,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水平。

广东省东江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广东省东江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4.01 【实施日期】2015.05.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12号) 《广东省东江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3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43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朱小丹 2015年4月1日 广东省东江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省行政区域内东江水量的调度管理,发挥东江流域水资源综合效益,保障供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东江水量的调度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东江水量调度应当遵循重要断面流量控制、用水总量控制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统一调度。 东江水量调度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要,并合理安排农业、工业、航运和生态环境等用水需求。 东江流域内的水库、水利枢纽、水电站的发电用水及其调度运行应当服从防洪要求和供水需要。 第四条东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水量调度计划是实施东江水量调度的依据。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东江水量调度工作。 东江流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涉及流域内各地级以上市的水量分配、向流域外调水的水量分配和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以下简称三大水库)、东江干流水利枢纽、闸坝、水电站以及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的其他取水工程的水量调度工作。 东江流域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东江的水量调度工作。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广东省收费公路养护监管的办法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广东省收费公路养护监管的办法 【法规类别】交通运输价格管理 【发文字号】粤交基[2015]1024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发布日期】2015.08.28 【实施日期】2015.08.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广东省收费公路养护监管的办法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广东省交通运输厅2015年8月28日以粤交基〔2015〕1024号发 布自2015年8月28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收费公路养护管理,保障收费公路完好、安全、畅通,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17号令)、《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第593号令)、《广东省公路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收费公路的养护和监督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收费公路,包括设站收费的公路和实行车辆通行费年票制的收费公路。

第三条省交通运输厅指导全省收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省公路管理局负责全省收费公路养护监管工作。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收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其中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所管辖收费公路的具体养护监管工作。高速公路按属地管理原则由项目途经沿线地级以上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履行具体养护监管职责。 本省区域内各收费公路的具体养护监管单位由省公路管理机构报省交通运输厅确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按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有关规定及本办法的规定开展收费公路的养护工作。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在收费站公示所属的各收费公路具体养护监管单位。 第五条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加强公路养护,建立健全养护管理体系,落实养护管理人员和必要的养护设备、经费,确保养护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保证公路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第六条收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 暂行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消防管理 【发文字号】川府发[2013]41号 【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21 【实施日期】2013.09.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川府发[2013]4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已经省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3年8月21日 四川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四川省消防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火灾高危单位是指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或者场所: (一)建筑面积超过 1500平方米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建筑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的其他人员密集场所; (二)生产、储存油品或者其他易燃液体总储量超过30000立方米,生产、储存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或者其他易燃气体总储量超过2500立方米,生产、储存其他易燃易爆物品总储量超过5000吨的单位,或者占地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的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建(构)筑物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易燃易爆物品经营单位; (三)建筑高度超过 100米或者建筑总面积超过 100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 (四)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地下公共建筑; (五)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工程; (六)采用木结构或者砖木结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其他容易发生火灾,且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符合以上标准的

地震工作政策解读

地震工作政策解读 答:我国是个多地震且灾害严重的国家。据20世纪资料的统计:我国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平均每年7级以上地震1次,6级以上地震6次,5级以上地震30次,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 问:我们对我国地震灾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面临这样严重的地震灾害,我们国家如何应对呢? 答: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在震灾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防震减灾道路,国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次,出台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了防震减灾行为,为更好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提供了法制保障。 应对地震灾害的总方针:就是《防震减灾法》第三条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应对地震灾害的三大工作体系建设: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问:请介绍下当前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构成情况。 答: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构成 一是法律层次,法律1部,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二是法规层次,包括行政法规(5部)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即国务院制定的《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方性法规,如安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三是规章层次,包括部门规章9部和地方性规章,部门规章即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章,如省政府制定的《安徽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是在全面总结以往防震减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规范,以保障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更加有效地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 问:单位和个人有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吗? 《防震减灾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答: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备案服务指南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备案服务指南 为进一步服务于相关建设主体,现将四川省地震局发布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备案服务指南”全文转发如下: 一、适用范围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二、法定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二)《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款: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有关项目审批部门

应当将省以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论证、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施工审批、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 第四款:一般工业和民用建设工程,有关项目审批部门在进行立项申请、项目选址和施工图审批时,应当将项目有关文件抄送同级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备案。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在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意见。 第五款: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有关项目审批部门不予批复、核准和备案。 三、申请条件 《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三十三条第四款所规定的一般工业和民用建设工程。 四、申请材料

关于印发《川底乡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川底乡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村民委员会,各单位: 为做好我乡地震灾害的预防和救援,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泽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泽州县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结合我乡实际,现将《川底乡地震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望各村、各单位根据本预案,认真编制本村、本单位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地震应急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组织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切实把地震应急工作落到实处。 二0一0年九月十五日

川底乡地震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提高我乡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抗灾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地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等地质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条: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 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家突发公 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山西省地震应急 救援规定》、《山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山西省地震应 急预案》、《晋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泽州县地震应急预案》, 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指导全乡及毗邻乡村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工作,适用于全乡及毗邻乡村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 第四条:工作原则。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乡人民政府要立即启动本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地震灾害事件。 地震应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部门负责的原则,乡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乡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其中,特别重大和

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分别在国务院和省、市、县(市、区)政府直接领导下实施地震应急。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相互配合、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采取先进技术,实行科学决定,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条:预案体系。本《预案》与川底乡防震减灾领导组成员单位、川底乡重点企业的地震应急预案构成川底乡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乡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乡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 第七条:应急指挥部成员及职责如下: 指挥长:郎云峰(乡人民政府乡长) 副指挥长:尚刚团(乡人民政府分管副乡长) 成员:党委办、政府办、民政办、财政所、国土所、派出所、建设办、卫生院、水利站、粮站等部门和单位。 乡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定、部署和要求;部署、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公路两侧广告标牌设施的管理办法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公路两侧广告标牌设施的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广告管理 【发文字号】粤交法[2012]1633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发布日期】2012.12.28 【实施日期】2013.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公路两侧广告标牌设施的管理办法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2012年12月28日以粤交法〔2012〕1633号发布自2013年2月 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加强公路两侧广告设施和标牌设施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广东省公路条例》、省政府令第142号、第169号、第172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路两侧是指从公路沿线两侧边沟(截水沟或者坡脚护坡道;无边沟的,防撞栏或者防撞墙外侧5米,下同)外缘起算,高速公路80米,国道50米,省

道30米,县道20米,乡道10米以内的范围。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广告设施,是指用于承载、支撑商业广告的各种载体;所称标牌设施,是指用于承载、支撑除公路标志、商业广告以外的标识的其他各种载体。 第四条公路两侧广告标牌设施的位置,应当统一规划,并按照规定程序批准。 第五条广告设施的规划应当不妨碍行车安全,数量适当,间距合理。 第六条下列区域不得规划广告设施: (一)公路建筑控制区; (二)交通标志前后100米范围内;属于国道的,交通标志前后500米范围内; (三)隧道口上方,边坡、坡脚护坡上,交通标志、安全设施上; (四)其他可能影响交通安全、公路安全的区域。 第七条广告设施规划位置,纵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路基宽度、设计速度、中央分隔带、线形等因素。不设中央分隔带的公路,对向间距应当大于交通运输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规定的最小超车视距。 原则上应当符合以下间距要求: (一)高速公路单侧纵向间距不小于2000米,两侧相对纵向间距不小于300米; (二)国道、省道单侧纵向间距不小于1500米,设中央分隔带公路的两侧相对纵向间距原则上不小于200米; (三)县道、乡道单侧间距不小于1000米。

四川省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四川省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规 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经依法登记的、开展宗教活动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第三条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保障消防安全。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宗教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及时研究处理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及其他负有宗教活动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有关机构应当将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内容,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协调并督促宗教活动场所整改火灾隐患。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履行消防监督职责,督促、指导宗教活动场所及其负责人履行相关职责。 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文化、林业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是本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法定负责人是本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和负责人具体负责本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完善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 (二)建立消防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三)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四)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配备逃生器材及使用说明,定期维护保养,保持完好有效;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1995年12月30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根据2000年12月28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2年4月4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06年6月2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012年8月17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5次会议第四次修订 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6号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管理责任制,提高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地震监测、群测群防、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以及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农村住宅抗震示范工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防震减灾装备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水平等。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防震减灾规划和本地区震情、震害预测结果,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应当相互衔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防震减灾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救援演练,支持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 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每年5月12日所在周为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投入,鼓励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水平。 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 务等防震减灾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 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和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合理布设地震监测台网,满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需要,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2006年6月1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1日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湿地是指天然或者人工的,永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淡水或者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水区。 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红树林等植物资源。 第四条湿地保护管理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各级林业、农业、水、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并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制定本地区湿地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确保湿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做到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保护紧密结合,充分兼顾湿地保护等生态用水的需要。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护湿地资源。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点湿地评审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对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湿地资源变化情况,建立湿地管理档案制度和湿地保护管理的信息交流制度。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健全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于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湿地资源保护的科学研究、社区教育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或者非法转让湿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破坏、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有检举或者控告的权利。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保护湿地。 第十三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