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如最早(1829年)把通识教育(GenearlEduaciton)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它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把通识教育定义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韦伯“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专业教育(specialty education)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按专业实施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分化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有关。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

知识和技能。在这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并列的概念。

(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在这里,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

(3)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专业教育不等同于专才教育。前者是按照一定的专业划分实施的教育,后者是一种培养模式,与通识教育相对应。专才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又称专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在专才教育模式下还是在通识教育模式下,都要实施专业教育。但在不同模式下,具体实施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前者更“专”,后者更“通”。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与西方历史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译为博雅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之间具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在内涵上也有共通之处,但是它们所处的历史情境、培养目标以及各自所对应的教育类型很不相同。

自由教育首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核心概念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自身的素质,如果通过学习某种技巧而达致实用的目的则是“非自由”的教育。以个人身心自由的发展为理想。自由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专为有闲阶级和统治阶级而设立,以培养绅士为目标。自由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快乐、成功等外在事物,而是将人内在禀赋的卓绝作为可欲的目标,它们自身即是内在的善。

从两者所针对的其他教育类型而言,自由教育所对应的是职业教育,通识教育所对应的是专才教育。

虽然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一样都重视对完整的人的培养,但比较而言,自由教育的整合点更多的在“人”,通识教育的整合点更多的在“识”———更多、更“通”的“识”,前者更多地从人生观的角度培养人,后者更多地从知识论的角度培养人。

2。国内的通识教育发展历程

1)缘起:

中国:从孔子主张培养“仁人”或“成人”,到儒家追求广博通达、博古通今的博学鸿儒、硕学闳才;从变法维新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引入西方大学的理念,提出培养中西贯通、智仁勇并存之人才,到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无一不闪烁着通识教育的思想光辉。但是,从1949—1976年,经过学习前苏联模式,大规模的院系

调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办学模式遭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通识教育的思想传统基本完全断代。

专才教育模式在解放初期曾经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实施专才教育模式对迅速培养出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常必要。但改革开放后,其固有的弱点日益发展为严重的弊端,如重理轻文、急功近利、专业狭窄、比例失调等。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重新拉开了通识教育的帷幕。面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知识体系交叉综合的趋势以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需要,过分专门化的教育被证明不符合学生、社会和知识创造的要求。专业分化过细和知识结构单一已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更高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2)为什么需要通识教育?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如果教育仅仅为了培养学生从事某种狭窄的专业工作,很容易忽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成为单向度的人。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支离破碎,但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非像专业划分那样界限分明。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知识过分分割,使各系科学生所学内容的差异过于明显,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从就业的角度看,目前毕业生面临的是比传统社会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需要开阔的视野,关注并利用其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需要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挑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

3)国内通识教育实施现状

主要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实施方式:以北大元培计划为例:

实施途径:元培计划采用的是对“通识教育”的狭义定义,即只包括专业教育之外的那部分教育,主要途径是通选课、学科大类平台课和通过学生集中管理和住宿而创设的隐性课程。北大于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选课(全称“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生必须在五个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各选修一定比例的学分,总共16个学分;(2)举办元培实验班,

从2001年开始招生,分文理两个班,至今(2006年)共招收五届659名学生。

元培实验班对学生学习时间和内容的阶段性安排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具体措施有:

(1)学生人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一年半主要学习通选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

(2)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教学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课,在对自身特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后,选择专业领域;(3)弹性学制: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可在3一6年内完成学业;

(4)导师制:学校从各院系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的指导,介绍本专业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5)管理和生活制度安排: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专业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统一由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居住,为跨学科交流创造条件。

元培计划学生满意度:根据2005年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有68.3%的元培学生认为自主选专业制度“受益很大”和“比较大”,72.8%的元培学生认为自己从自由选课制中`’受益很大”和“比较大”。导师制和跨专业混合居住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对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以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②经过四年学习后,71.3%的元培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评价是“符合意愿且有兴趣”,高于非元培学生的比例(54.9%)。01至03级元培学生共329人,选择的专业分布在全校22个院系,而且出现了文理之间的调整。作为这一艰难实验的参与者,元培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在毕业时明显高于非元培学生。

存在的问题:理念:“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

(1)它在概念上将“通识教育”基本等同于“通选课”(包括学科大类平台课),将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一类课程(甚至课程内容)相提并论。

(2),该提法似乎在教育内容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有可能架空前者,使其沦为为后者服务的“次等课程”,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回到“专才教育”模式。(广博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钻研专业问题,而对专业问题的深刻理解反过来有助于学生进人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3)它在时间安排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段而治,统一规定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虽然这样做主要受制于现行制度,但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选择带来了很多困难。(第一,元培学生在第三学期末正式进入专业学习时,由于双轨制带来的学业管理冲突而面临

种种困难。第二,学生进人专业以后又回复到传统的专门教育模式,基本上不再上通选课。)尽管赞成改革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用心良苦,元培计划的实验也已经进行了五年,但制度环境的制约、传统习俗的惯性、各方利益的冲突、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教师整体水平和物质资源不足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对它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产生了牵制作用。

思考:目前各大学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即本科教育(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当改变把学生限制在过分狭窄的专业领域的做法,应该“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然而,专业到底如何“拓宽基础”?每个专业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拓宽到什么范围才是“合适的”?“专”到什么程度才被认为不是“太”专?具体如何“淡化”专业?“淡化专业”与“通识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专业教育中“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通识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到底有什么作用?

通识教育的内涵、作用和限度是什么?与专业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如何改造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如何营造一个适合通识教育的学校文化?不同学科(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如学术研究与职业训练)和不同类型的大学(如研究型与教学型、综合性与专科类、普通大学与职业高等学校)需要什么不同类型的通识教育?各类利益相关者(学校内外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人才市场)对通识教育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动机、需要和期望,如何协调这些异同?

4)美国通识教育实施现状:

1828年《耶鲁报告》对自由教育在学院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的辩护,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今天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奠定历史根基。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首次使用通识教育这一术语,标志着美国现代通识教育的发端。

1947年杜鲁门总统制定的一个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报告《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批评当时过度专门化的本科教育,提出把通识教育提高到与本科教育相同的位置。

哈佛报告和《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之后,美国掀起通识教育的高潮。

1978年哈佛大学提出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该报告规定大学本科

生在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全部学习共同基础课(核心课程),共同基础课由“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哲学分析”、“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领域组成。基础课的最终目的,是要给学生确定一个知识广度的最低标准。这使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90年代,高等教育的职业主义再次兴起,通识教育相对萎缩,已不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议题。直到1998年4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发布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博耶报告》)(指出本科教育已成为研究型大学“常常忽略的问题”,许多学生直到毕业时仍对不同知识间的关系一无所知,忽略从其它学科中获取知识营养,不知如何合乎逻辑地思考、条理清晰地写作或连贯地表达。)通识教育又重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

在美国,通识教育主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在高校课程中,它是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一个概念,如“中国教育史”这门课程,对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专业课程,而不是通识课程,但对非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通识课程。(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

1991年盖佛指出,虽然人们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己无异议,但对如何实施则分歧较大。他把人们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分歧归纳为4qocninet,ocherence,ocmprehensiveness,ocmmonality),亦即课程的内容方面、连贯性方面、综合性方面和共同性方面,并指出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从而推动通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根据莱文(.AL君vnie)等人的研究,迄今为止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它们是:核心课程型、分类必修型、自由选修型、名著课程型。

(一)核心课程型(CoerCurriculum)(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

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美国大学“核心课程”是共同的、紧密结合的,内容广泛,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为5到7类),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选修若干课程,其中以哈佛大学1978年以来的“核心课程”最具代表性。

在哈佛大学2005一2006年核心课程目录里,上述7个领域的每个领域由若干课程组成。

外国文化领域有26门,历史研究领域有41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20门,道德推理领域12门,定量推理领域13门,科学领域14门,社会分析领域13「],要求学生用本科时间14/左右时间来学习上述7个领域选至少7门课程,每个领域至少应选1门。否则,将不能获得学位。

核心课程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理念上最能准确传达通识教育精神和理念的一种实施类型。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一般的院校根本无法完成象哈佛那样的核心课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哈佛核心课程量多质高,可谓是通识教育中的“贵族”,它那博大精深的设计以及对高素质师资的要求,是一般院校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做到的。

(二)分类必修型价sitribuitonReuqiernetn)st(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

分类必修是“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做出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分类必修的指导思想是“宽广”,努力向学生展示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力求使学生在知识上突破某一狭窄领域并最终达成“广博”的目的。

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仅要求学生到各院各系修习现有的科目,因各院各系现有的科目颇多,适合各类学生的修读,学校也无须另作安排设计,省事省力。实践表明,任何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各系科现有的力量,分类必修制就可以实行,因此它被认为是最易于实施的通识教育的形式,成为美国多数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模式。

分类必修制存在两大缺陷。首先,它很难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知识观,一般地,分类必修制要求学生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其他学科领域分别修读一定数量的课程,这从表面上看是合理的,因为学生可能会在各种知识类型之间达成某种平衡,但是,由于学生在单个学科领域内作出的选择是相当随意的,他们最终只不过修完一些彼此不相关联的课程,获得一些杂乱的知识。学生采用饮食服务业的人们所说的“拼盘方式”选读毕业所要求的这类课程。这种自助餐式的课程安排提供一堆散乱的课程。学生在狭隘的系科必修课程之间流动,很少发现它们之间的某些联系。其次,它的教学效果不太好,由于学生只需修满限量的课程或学分即可,而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不满的学生不敢作过多要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自由选修型(FereElecitves

自由选修型,意味着学校既不为通识教育的课程编排设计,也无特别指定的必修通识课程,只规定通识学分的最低要求,让学生得以在全校各科系自由随意选择修习,偶尔也会对英文写作等少数的基本技能有所规定,但绝大部分的课程,均由学生自由任选,既无分类必

修,更无所谓核心课程,甚至有些大学对于通识学分的规定都很模糊不明确,如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Bekrelye)和布朗大学。自由任选型的学校,在美国大学院校的比例不多,仅有大约2%,而且教师的认同或支持度不高,仅为6%。

自由选修是风险最大的一种形式,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意识,对于一个没有自由传统而又旨在推行通识教育的院校来说,一般不容轻易尝试。

当前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市场和就业因素冲击着通识教育课程

如今,一些学生带着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来学习,他们进入大学学习,计划着成为医生、工程师、律师或教师。尽管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会改变主意,但几乎所有人心中最重要的还是极为特定的职业目标。因此,在学费昂贵的研究型大学,学生和家长常会质疑占了大学课程将近一半的通识教育,究竟对学生将来的出路有何益处。

2.通识教育课程自身存在着争论和分歧

课程变化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晴雨表”。从美国高教史来看,历次大学教育改革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围绕课程的改革来展开。几乎“每过四十年左右,美国就会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一次大辩论”

如,1991年盖佛指出,虽然人们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己无异议,但对如何实施则分歧较大。他把人们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分歧归纳为4qocninet,ocherence,ocmprehensiveness,ocmmonality),亦即课程的内容方面、连贯性方面、综合性方面和共同性方面,并指出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从而推动通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内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连贯性:各课程之间缺乏理论和相互的连贯,甚至全部课程都难以衔接.”

共同性:课程到底是为了共同性还是个别性而存在?通识教育是要塑造共同的人还是发展个别的人?如果是前者,通识教育不就变成统一和一致的代名词了吗?如果是后者,通识教育不就违反了原意,助长了专门化而更趋向千差万别吗?

综合性: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弥补专门教育的不足,让学生达到综合与广博。基于这种观点,学校便会在选修通识课程中有许多的修习规定,如人文类学生,不能再修习通识课程中的人文类科目,对其他社会、自然科学类学生的规定亦然。

3.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水平不高

对教师来说,通识教育对于他们的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起负面作用,因为教师在作自身专业以外的服务,占用了很多本可以用来做研究、发表论著的时间。因此研究型大学的

教授更愿意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

4.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兴趣不大

多数的本科生更乐于选择专业化和市场化的专业,比如商业、会计和工程。因此,通识教育计划不受学生欢迎,他们往往认为专业教育比通识教育更重要。

教育通识测试题

教育通识测试题 (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共30分,答案序号填入表格对应处) 1.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凯兴斯坦纳C.涂尔干D.沛?西能 2.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B.华虚朋C.伯克赫斯特D.克伯屈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 4.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7.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 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9.()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B.知觉C.表面特征的D.深层特征的10.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11.学校教育始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 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 12.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学生B.教学内容C.教师D.教学环境1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中学教育应该开展通识教育

当有的人认为人大附中是一所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学校,是教育不均衡的罪魁祸首时,芝校长却派出最好的老师去无偿帮扶薄弱校。她说她愿意做探索教育均衡的先行者。对于培养人才,她有她独特的理解,她说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谋生的技能,也不能只停留在精神的境界,而更应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灵魂境界。她说要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 当代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 孔子是全人类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誉为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之后改变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欧洲的考试制度乃至文官制度,就是从借鉴科举制而来。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学校制度,则是从欧美传过来。一直到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深受欧美影响。因此,一部世界教育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中国教育和欧美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历史。今天,我们要推动世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还要坚持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最美莫过多样化,我特别欣赏费孝通先生关于世界文明的那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各国的教育,都

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应该彼此欣赏,彼此借鉴,春兰秋菊,各擅胜场,在和而不同中共同营造世界教育事业的百花园。 当代中国的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主席有句话说得极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怎样才算最合适?我的理解,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有因有革,返本开新;另一方面,科学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培养人,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 办任何事情,都既要有具体操作,也要有顶层设计,既要有现实目标,又要有远大抱负。超越阶段,激进冒进,只会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中国有两三千年崇文重教的传统,独生子女政策让崇文重教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急切。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充裕,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教育条件与老百姓的预期之间,有很大反差。中国的优质学校承担的压力,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恨不得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能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招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明明知道很好,但不能实施。比如小班制,一个班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24人,好

通识教育

目录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本段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编辑本段概念论述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校级通识平台课程(有课号)

校级通识平台课程 课程组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 课内 学时 课外 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 方式 修读 学期 最低学分要求备注 思 政和军事类Ⅰ 组 5291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36 18 考查 1 14 52910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 4 36 18 考查 2/3 理2文3 529100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6 24 12 考查 2/3 文2理3 5291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 3 5 4 36 18 考查 4 529100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 3 5 4 36 18 考查 5 52910006形势与政策 2 36 24 12 考查 6 2 Ⅱ 组59810002 军事理论 1 36 18 18 考查 1 1 体育类54810008 体育(一) 1 30 30 1 4 54810002 体育(二) 1 38 36 2 2

课程组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 课内 学时 课外 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 方式 修读 学期 最低学分要求备注54810003 体育(三) 1 38 36 2 3 54810004 体育(四) 1 38 36 2 4 数理类Ⅰ 组 52110035 高等数学AⅠ(一) 5.5 100 90 10 考试 1 10 理工专业52110019 高等数学AⅠ(二) 6 108 108 考试 2 52110016 高等数学AⅡ(一) 5 90 90 考试 1 52110017 高等数学AⅡ(二) 5 90 90 考试 2 Ⅱ 组 52110036 高等数学BⅠ(一) 5.5 100 90 10 考试 1 9 52110023 高等数学BⅠ(二) 5 90 90 考试 2 52110020 高等数学BⅡ(一) 5 90 90 考试 1 52110021 高等数学BⅡ(二) 4 72 72 考试 2 Ⅲ 组 52110037 高等数学CⅠ(一) 5.5 100 90 10 考试 1 7 经贸管理 类52110027 高等数学CⅠ(二) 3 54 54 考试 2 52110024 高等数学CⅡ(一) 5 90 90 考试 1 52110025 高等数学CⅡ(二) 2 36 36 考试 2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 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其二,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其三,介绍科学发展、方法、精神的课程。而这三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实施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少而精原则。二是独立原则。三是渗透原则。 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首先要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第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使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跨系选修制等各显其能。第三,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四,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建立起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不过,在实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应该注意处理好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红皮书》中写道:“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10-04-21 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第一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两个方面;“史学经典”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学家的经典作品。

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哲学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进入此模块的经典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哲学经典,一类是西方哲学经典,一类是宗教经典。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的思想境 域的门路。 第三模块: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打开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 的意义。 第四模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展示数学思想史、自 然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原理史,以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形成科学探索 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第五模块: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 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 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进入次模块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范围包括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生命伦理学。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雅思听力》 《雅思听力》是一门听力专项训练课程。此课程依托雅思考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雅思听力的题型、所涉及内容范畴以及解题方式。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水平,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力求改善学生在英语学习进程中应对听力时的恐慌心理。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尤其适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后期望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的学生群体。 《英国社会与文化》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英国社会与文化相关知识,如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城市风情、体育娱乐、民族特点、家庭生活、文学艺术、新闻传媒、民俗习惯等,为学生提供了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的知识平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知英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各个相关方面;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中国与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异同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于英国社会文化的介绍,在提升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进一步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文化多元化,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查找网络、阅读图书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充实文化知识,丰富思维方式,提高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英美报刊选读》 《英美报刊选读》是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语通识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英美主要报刊简介、报刊基础知识、报刊重要词汇短语、报刊词汇特点以及英美报刊选读及其思维导图的画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报刊英语语言、文体、词汇、语法等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最新鲜、最丰富的报刊语言材料,充分利用报刊文章的语言典型性和行文结构的可模仿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逐步训练学生的摘要写作和观点陈述能力,从而提高其提炼、整合及评论信息的能力,同时训练其学术写作的基本技能。 《高级英语口语》 《高级英语口语》的目的在于通过语境教学,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协调自如的运用论据、观点和推理,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为学生提供各项技能综合集成和应用的平台,以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学生在求职、就业甚至是生活等多种语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级英语写作》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英文写作的差异,写作标准,写作与修辞,一般文体写作及应用文写作。其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文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有幸参加了继续教育通识培训的学习,感悟许多。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一生目标。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我非常清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一切,也是我不足和欠缺的,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长期的浸淫,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何来纵横捭阖,驾轻就熟。网络学习让我和同行们走到了一起,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相互交流,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友谊。从“通识模块”到“小学数学”,巧妙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名师一步步引领,促我不断成长。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有艰辛,也有喜悦和欣慰。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初上网时的应付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变得灿烂无比。 一、培训学习情况 在这次通识培训中,我观看了教师讲解视频,参与专家辅导答疑。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我还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将所学理论与自己教

学实际进行对比,积极进行反思,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培训学习的收获 通识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因材施教,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看视频、做作业很累,可是我的心里是充实的,甜蜜的。因为我分享着智慧,享受成长的喜悦。在通识培训中,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思想活跃了。 通识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通识学习的形式多样,视频、课程简介,与专家、同仁互动式的交流等深深地吸引着我,朴素、真实的交流与评论,让我感动,得到启发。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原来在教学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为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搭建了一条光明通道。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

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学生学习心理与有效教学》讲述了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请选取你感受深刻的一两个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说学生学习心理与有效教学有的关系。要求:原创,拒绝网抄,紧扣课程内容进行阐述,字数在400字以上。 李亦非---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注入式教学只是授之以鱼,实行“满堂灌”、“填鸭式”,学生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我认为,学生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不断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进而达到乐学的学习境界。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过去漫长的教育史上,许多人都孜孜不倦地研究教法,我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也曾提出并试验过不少教法。随着头脑中思想的更新,我认识到光重教法还不行,必须研究学法,使教与学和谐统一,学习效率会不断提高。 我曾教过一个姓赵的学生。她说起话来一板一眼,背起诗来一套一套的,谁见了,都说她是个天性聪慧的孩子。 可是她上学以后,这种天生的智慧非但没有表现出来,反而越落越远了。 家长着急,老师补课,全无效。 此后,我天天都在琢磨。一天,我讲完课,让学生做练习。我一边在桌间巡视一边下意识地重复讲过的加法交换律,偶然一回头,发现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我立刻感到有些诧异。 “你在干什么?”我问她。 “我在听你讲加法交换律呢。” “怎么不做练习呢?” “刚才您讲的我没记住。” 我马上意识到她的学习方法有问题。

第二节课正好是数学练习课,我边讲课边观察,哦!我发现了她的眼睛总是盯着我。我叙述黑板上写的话,她也不看黑板。我初步认定她是不会听课,不会学习。 下课了,我把她叫到一边,师生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 “讲课时你为什么总不看黑板呢?” “我想把你讲的话都记住,不盯住您怕落下。” “当你背书上的法则时你是想方框里的黑字怎样写的还是想老师在课堂上怎样讲怎样算的呢?” “我想方框里的黑字是怎样写的,哪个字挨着哪个字。” 得了,不必再问,我完全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从此以后,我开始对她进行个别指导,这指导不是指导怎样做题,而是指导她怎样听课,怎样看书,怎样做作业,怎样预习……她渐渐地会学习了,成绩上来了。 我体会到,必须让孩子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在学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道算式: 同学们都刷地举起小手。我叫起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口算得数,从右向左,一步一问,2乘3得6,是哪位?是个位;2乘1得2,是哪位?是十位,20;2乘2得4,是哪位?是百位,400。然后,我连续叫起许多学生,让大家反复说明运算过程,突出每次得数应写在哪位上。学生都脱口而出,无一错误。 我接着问:“如果在乘数2的前面填上个‘1’,怎样算呢?”说着,我随即用红色粉笔在乘数的十位上写了一个醒目的“1”,原算式变为: 学生在认真地看着、听着、思考着。 “继续乘。”另一个男生抢着回答。 “怎么乘?”我接着问道。 “像用2乘一样,一位一位地乘。” “对,你请坐。现在这道题已由一位数乘多位数变为两位数乘多位数。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会做,两位数乘多位数,怎么乘呢?”我说:“乘数中十位上的数也和个位上的数一样,要分别与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的顺序也是从个位开始,但1乘3的积往哪里写呢?”我讲到这里,稍加停顿,然后加重语气说:“如果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那么乘数是多位

新教育通识考试试题(带答案)

2020年新教育通识考试试题(满分:120分) 学校: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1*20=20分) 1、 2002 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新教育实验扬帆起航。 2 3、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新教育实验的四大改变:即“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5、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教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素质教育应当从阅读开始,阅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6、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 7、新教育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实现心灵的真正沟通。 二、选择题(3*5=15分) 1、理想课堂的“六纬度”不包括( D ) A、参与度、亲和度 B 、自由度、整合度 C、练习度、延展度 D 、发展度、行动度 2、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是( B ) A、潜力论和个性论 B、发展论、行动论 C、崇高论和和谐论 D、自由论、和谐论 3、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是( A ) A 、潜力论和个性论 B 、发展论、行动论 C 、崇高论和和谐论 D 、自由论和谐论 4、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是( C ) A 、潜力论和个性论 B 、发展论、行动论 C、崇高论和和谐论 D 、自由论和谐论 5、新教育的两大愿景:即( D ) A、追求理想,超越自我 B、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C、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自己,让每一处学校都办出特色。 D、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 三、多选题(2*10=20分) 1、新教育的九大教育定律包括( ABCD ) A、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 B、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 C、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 D、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 2、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 ABC )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归纳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院系课程不同,院系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继续学习本专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则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本研究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 2.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什么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存在的价值? 3.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公民社会做贡献? 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评审后都将获得编号和标签,每类标签之下都应有适当数量的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定期复审重新获得批准,大部分“伦理和公民”课程可以拥有两个标签。 哈佛大学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完全符合通识教育原则的课程,后半部分是250门左右满足专业兴趣的院系课程。今年秋季改革后,后半部分院系课程将被移到分配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仍可选修。分配必修课要求学生分别从哈佛文理学部“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分部,以及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院系课程里各选一门。不能选修初级和中级语言课程充数,同时要避开主修专业的课程。 此外,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量化技能要求,让学生运用数据时能够审辩性思考,为他们进行更高级的量化研究做准备。哈佛大学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当前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指导此类课程做出必要调整。通识课程应有多种水平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哈佛大学还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院系必修课,包括论文写作、外语和量化工具课程等。 教育支持系统 制定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 改革后,哈佛大学升级了行政管理和经费支持系统,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一流质量。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将增加人员、资源和权威,以便更好地募集、开发并维持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性教师、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将做出更大努力,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达成目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跨越专业领域,哈佛大学制定了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以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科、广度和数量。 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小组协助建设课程网站,获得经费聘请研究助理协助工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的教师,还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将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为他们提供培训,协助教师招聘有经验的助教,提供经费用于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和课外作业,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享受优待等等。助教主要负责主持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学生数将控制在12—14名,通识教育课程助教将获得额外补贴,接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主持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作业等内容),表现突出者将得到奖励。文理学部三个分部负责人在评估院系年度聘任计划时,将统筹考虑支援通识教育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字助教、导师及其他教学和行政岗位。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以“学习心理学”为例,构想并实践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于通识课教学的三种模式: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课后拓充式,并对这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效果进行了分析。基于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明确了三种应用模式各自适用的知识领域,即“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更适用于认知领域,“课堂嵌入”应用模式更适用于情感领域,“课后拓充”应用模式更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各种约束性条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通识课;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课后拓充式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短时间内便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在通识教育中有效应用这些优质资源,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通识教育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通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华中师范大学以“学习心理学”这门通识课为例,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索。 “学习心理学”是为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学习究竟是什么——对学习的概念解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对学习的理论解释;你是如何学习的——对学习实践的反思;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学习文化创新——学习的未来展望,共18个学时,其中课堂讲授8学时,其他形式的教学(如研讨、汇报、社会实践等)10学时。学生在选修该通识课之前,需先修心理学基础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来自“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优质资源,把观看视频、教师讲解、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索。 “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主讲的,是我国首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20门大学视频公开课之一[1]。该视频公开课共12讲,每讲半小时左右,总时长387分钟,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基本内涵、三类学习(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动机的分类、六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创新学习、多媒体学习)的适用条件等,因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具体应用中需采用不同模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通识课教学中视频公开课应用模式的构想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

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 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

教育学通识

2011年教师编制考试重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