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许艳妮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详细论述,阐明了一体化教学的定义、特征、实现的途径、意义,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指明了当前职业学校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教学设施 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相应地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宗旨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 目前中职学校中,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技能培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覃雪梅)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覃雪梅 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教学做合一》《艺友制的教育》等论著中多次阐发“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对后世众多教育学家、学者、师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做合一”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在强调从真正的、实际的实践中求学问、寻教书育人之道,陶行知曾把它作为晓庄师范的校训,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他说:“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回到中华故土,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主张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教授法,但这一意见未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通过。1919年,陶行知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编蒋梦麟之征,发表了《教学合一》一文,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陶行知先生坚持知行统一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他对教与学之间本质关系的深刻见解。 时过境迁,我们重温陶先生这些针砭教育时弊的主张,仍然深受

启发。深入研究、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并给予充实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改进教法。陶行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法。根据这一思想,目前,首先应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学习,授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第二,在课堂上,实现“学”与“做”相结合。在科技突飞猛进、信息瞬变的今天,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只有理论知识,没有操作能力是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热爱学习,这是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中“做”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更应加强实验、实习,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总之,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社会生活买际出发,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第三,师生间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陶行知先生很重视“教学相长”,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他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要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陈燕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某一种模式来上课。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应该是凯洛夫的五环节三中心教学模式,能够说它统治了中国课堂教学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还在受着它的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凯洛夫也不是要摒弃它,毕竟,他有其科学道理,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需要培养大量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以及我国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的局面,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被持续的改革、创新着,于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持续涌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人本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数学、物理、等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不知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才是最佳。 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曾风靡数年的布鲁姆目标教学模式。那时候,似乎没有多少新的教育理论能够让教育者们找到更好的教学改革的路该怎样走,也没有多少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借鉴,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大显神威,如何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所有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应用自如,目标教学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一大批目标教学研究的专家诞生了,有的研究理论、解读布鲁姆,有的学科方面的专家就解读教材,把每本教材里的几百几十几个知识点分属于识记还是理解还是掌握做了详尽的论述,到了基层老师那里,就是要在上课时必须先用小黑板(那时还没有多媒体电脑)将教学目标挂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再开始根据目标逐一讲述、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总结回扣目标。那几年,全国涌现了大批目标教学的典型,也在很多地区推广目标教学的经验,召开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研讨会,于是,很多的评优课中,假如不是用目标教学就等于是没有教学改革意识,就必然要影响到评比的成绩,所以,凡是参评的课、公开课,必挂黑板、必出示目标,在这当中,我也学会了怎样使用目标教学模式,并且还常常指导教师怎样实行目标教学。 不同的学科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模式上课,比如要讲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讲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乡愁》,这怎能用一样的模式?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也不可能用同一的模式,比如讲生物学中的细胞的结构”和讲动物的行为”又怎能用一样的模式上?所以,选用什么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内容的需要, 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

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

技能培训实战化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技能培训实战化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全军深化实战化训练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技能培训实战化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设想,并在士官学员中进行了实践。该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对士官学员实战化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烂熟拥有实战必备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战场需要,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能打胜仗的士官人才队伍的目的。 一、当前我院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实战化教学的要求。 我院是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的军事院校,大多数教员具有较高的学历、较浑厚的理论功底,但是由于受到学历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员往往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而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不重视,因此教员掌握的专业技能科目较少且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实战化教学的要求。 (二)技能培训所需装(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实战化训练的要求。 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快,部队装备更新换代也快,我院作为一所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所实际配置的装(设)备不仅数量少,而且陈旧且滞后于部队实际装备。这些陈旧的装(设)备,不能满足实战化训练的要求。(三)技能培训科目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从我院的士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多数课程的技能培训科目设置不够合理,存在与实战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培训内容比较单一,学员能够学到的技能项目少,且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二、技能培训实战化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紧贴实战聚焦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紧贴武器装备发展,聚焦一线实战需求,优化培训模式;瞄准部队岗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部队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部队岗位职责要求组织考核评价。

“学讲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学习

时间:2016.10.10 地点:阶梯教室 浅析新课标视域下“学讲方式”教学模式 主讲人:张珊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和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中,学讲方式是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就对“学讲方式”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论述了新课标视域下“学讲方式”教学模式。 为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现代教育全面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讲方式”,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其表述上来看,毋庸置疑它是一种和新课标完全吻合的“教学方式”。关于这种学讲方式的“理论依据”、“学讲内容的理解”、“学讲环节的设计及原则”及“实施学讲方式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学讲方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著名世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应该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的去认知。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积累自己的知识,不应该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的一个过程。当然,每个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形成其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据此,“学讲方式”强调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与合作

探究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这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中的主动性。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活动家马洛斯和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们关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学讲方式”教学观点和理论,他们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智慧和潜能,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他们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潜能,当合适的条件具备的时候,人的智慧、潜能都可能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讲方式”来创造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也是“学讲方式”较有力的理论支撑之一。陶行知先生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认为: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学讲方式”实行以“做、讲、练、教”为主要内容的“讲出来”、“教别人”,使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反刍内化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达成学生自己的“教学相长”。 二、学讲方式的内容理解 (一)我们要理清“学讲计划”与“学讲方式”区别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今称之为国民音乐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当人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位蜚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巨人的时候,不得不在惊叹于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因为“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 一、何谓“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由陶行知在1926年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正式提出。“它的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教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针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死”教育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来自他的老师杜威。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于1895年提出的“教育活动‘儿童是中心’,要求课程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改革推至高潮,并提出“于做中学”(LearingBy Doing)的主张,极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的“做”的作用。这一主张对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国教育影响甚大。从“做”中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要求,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同样以“做”为中心,但不仅仅要求在“做中学”,还要求在“做中教”。“做”一方面体现了“行——知——行”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做”是纽带,是有效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扭转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家的局面。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开出的历史硕果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人才,逐渐成为了预防医学重要的教育发展目标,但若想实现该目标,首先便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明确 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理念,长期以来都是以人为本,并实现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效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压迫和束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理论,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训练,该教学思想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例如,南华大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便创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三三三”,其中三个环节主要是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三层次即基础实践、创新型实践和综合设计实践;三早即早参加科创活动、早进入社区和早进入实验室。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医学实践中心,实现课程的全面整改现阶段,很多院校的预防医学科课程教学都会存在以下问题:即重复性内容较多、验证性实践众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课前准备多等等,对于学生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直接影响。面对上述状况,国内的很多医学院校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齐齐哈尔医学院、南华大学蚌埠医学院等等。实践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建立医学实践中心,实现了课程的全面整改,丰富了实践内容,除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外,还产生了研究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等,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把帮助其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灵活的应用于课外,实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学科改革方面,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实践教学分离、重复内容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课前准备多等问题,同时也对实验器材设备进行了优化配置和全面优化,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资金。 3提前使学生接触医学实际,实现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现阶段,很多公共学院教育都处于封闭状态,学生在校期间接最多的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医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在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应用,将信息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善了课堂的质量,为我国高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更有效的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伴随这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层面开始熟练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各方面的效率。在新的教育体质改革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方式,无局限性的教学空间限制,致使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极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和转变,开始大规模的被我国高校接受和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及现状 1、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明显,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将信息化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须,但是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课堂中无法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高校课堂的效率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将学生转变为技术人才从而送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明确的目的下,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备随时接受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态度。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1] 首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在我国高校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都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表现为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到什么,而课堂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围绕更好完成这一目的来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节课学生必须要学会一些相应的知识。将整个课堂定义为学会,学生就存在一个很强的被动性,同时也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将课堂看作是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场所。 其次,课堂以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为与老师共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是主要利用老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加入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实践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研究计划 我校承担的崇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关于《“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在我校所有领导的有效指导下,在所有课题组老师的不断努力下,该课题已经完成了前四个阶段的研究,顺利进入了第五阶段。现将课题研究第五阶段的计划制定如下: 一、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2月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制定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规划,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规律、模式和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服务。遵循课题研究的规律,以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研究要求和精神为指导;让课题研究为教师教育教学一线实践服务,为课程整合服务,为提高学生能力服务。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阶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的基本经验和模式。 2、通过本阶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收集与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全面总结第一轮研究试验,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四、本阶段课题研究主要工作安排 1、学期初,学校课题组召开学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研究上学期的课题研究情况,布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2、继续加强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3、所有课题组老师按照本阶段课题的研究计划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相关活动。 4、学期末,指导课题组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典型案例、专题经验论文。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点在杜郎口中学能充分得到体现。我校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前的杜郎口中学有诸多相似之处。转变思想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强化其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势在必行。只要我们所期望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局面一旦形成,我们的教改实验就成功了,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是水到渠成。 一、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面向全体,不能关注到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久而久之,导致一些学生上 课表现怠慢、不动脑筋,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生源较差,有本地农民子弟,父母识字的较少。有来自各地的打工子弟,父母工作不固定,各地辗转,导致孩子学前知识欠缺,学习较为吃力。 3、老师备课中不能很好的兼顾学情,重教轻 学,学生以听为主,不敢大胆地放手组织学生自主学 习、探究知识。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的先进办学理念为依据,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转变观念,以“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实施内容,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三、教改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邢丽平 副组长:邬琴 组员:苏瑞兰靳俊燕杨艳梅杨秀玲祁海荣吕海霞高思邬宝王春溪李慧杨慧张晓燕张瑞利周瑞琴 四、教改实验班级:三年级 实验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实验教师名单:邬宝王春溪杨慧张晓燕周瑞琴刘慧秦丽媛 五、课改教学模式 现暂命名为“125”课堂教学模式。1--“一条主线”即先学后导;2--“两种课型”即自学跟踪课、合作展示课;5--“五个环节”即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 六、教改实验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10月中旬、下旬) 1、召开全体实验教师教师会,组织学习实施方案,把思想统一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来,明确学习杜朗口教改实验是三年级近期教学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一切围绕教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改。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 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 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 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 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 6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 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

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 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 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 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 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1999 年 1 月, 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该计划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所确定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 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能力而制定的。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 评价制度,2000 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

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xxx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xxx专业作为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按照建设任务书,为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积极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现将xxx专业教学模式项目改革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情况 1、建设思路 面向全校教师进行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并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做为xxx专业教师在教学一线优先尝试采用的教学法。为配套项目教学的实施,创建、完善教学环境,并以xxx专业的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以点带面,促使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2、建设内容 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3、建设目标 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室的重建,完成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并在xxx专业课程中重点推广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满意率达到时薪90%以上。 二、完成情况 教学模式改革任务自启动以来,完成了以下工作内容(任务):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由学校xxx专业骨干教师形象秀XXX老师先后做了题为XXX等新理念、新教法的培训学习,使老师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了项目教学法操作技术。为新型教学法的推广实施做好了铺垫。 2、请进来,走出去。X年x月聘请了专家中国职业教育学会xxx做了《xxx》的讲座,就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让老师们对全国教学改革的形势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紧迫感。2012年10月24日,聘请xxx市教科所xx主任、xxx市xx学校xx老师、xx老师,到我校开展新教学法交流培训活动。活动中赵淑辉老师的计算机实训课,段保林老师的说课,堪称是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模版,将“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完美阐释,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及xxx的“四教”专题报告,让老师们受益匪浅。在两年示范校建设期间,我校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改所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文章从五方面来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收获。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文;更新;模式;促进;兴趣;空间;技能;创新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成为 当代教育的方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 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教育,尊重了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 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在生活的说明方面,他主张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先生拿做的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而不做, 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 学模式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正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了“教学做合一”,受益匪浅。 1.更新了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 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 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 你服从的师生关系;不再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有异议,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 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否听老师的话或老师的个人喜好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教师应主动地和 学生去沟通,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改变了课堂传统教学的模式 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 儿倒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 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 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 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在语文教改中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时隔八十年,近一个世纪了,这一理论对如今的教学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是主体与主导的统一 “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陶行知说:“首先是先生做,在做上教,学生才可在做上学。”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必成“待装知识的容器”,成了陶行知所说的旧时代学生读书的特点:读死书。他强调,教学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以最短的时间,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二、教学做合一,是自主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是主体的投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就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三、教学做合一,是创造的动力 陶行知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在于培养手脑双全的人。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四、教学做合一,是发展的根本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可以说,“做”是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教学做合一”是一切人发展的根本。 首先,教学做合一,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教,然后知不足。”一个不思进取,拿已有陈旧知识去向学生灌输的老师绝不是一个好老师。陶行知告戒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在“做”中学,是学生主体的体现,也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整体过程。在“做”上教,乃真教,在“做”上学,乃真学。“做”是生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陈燕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李婆墩中学陈燕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某一种模式来上课。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应该是凯洛夫的五环节三中心教学模式,可以说它统治了中国课堂教学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还在受着它的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凯洛夫也不是要摒弃它,毕竟,他有其科学道理,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需要培养大量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以及我国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的局面,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被不断的改革、创新着,于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人本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数学、物理、等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不知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才是最佳。 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曾风靡数年的布鲁姆目标教学模式。那时候,似乎没有多少新的教育理论可以让教育者们找到更好的教学改革的路该怎样走,也没有多少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大显神威,如何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所有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应用自如,目标教学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一大批目标教学研究的专家诞生了,有的研究理论、解读布鲁姆,有的学科方面的专家就解读教材,把每本教材里的几百几十几个知识点分属于识记还是理解还是掌握做了详尽的论述,到了基层老师那里,就是要在上课时必须先用小黑板(那时还没有多媒体电脑)将教学目标挂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再开始根据目标逐一讲述、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总结回扣目标。那几年,全国涌现了大批目标教学的典型,也在很多地区推广目标教学的经验,召开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研讨会,于是,很多的评优课中,假如不是用目标教学就等于是没有教学改革意识,就必然要影响到评比的成绩,所以,凡是参评的课、公开课,必挂黑板、必出示目标,在这当中,我也学会了怎样使用目标教学模式,并且还常常指导教师怎样进行目标教学。 不同的学科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模式上课,比如要讲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讲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乡愁》,这怎能用一样的模式?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也不可能用同一的模式,比如讲生物学中的“细胞的结构”和讲“动物的行为”又怎能用一样的模式上?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从提出校企合作的定义、作用、本质和宗旨出发,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提出了校企合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以资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标签: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G4 1如何正确认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动态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在资源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化和功能整合,进而促进校企双方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和共长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基本作用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结合,培养学生以工程素养为主的一种教育形式。 首先,校企合作的宗旨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应当牢固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原则。因此,在制定校企合作保障措施和合作机制时,做到一切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能单纯为了完成实践的任务而开展实践活动。其次,校企合作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校企合作为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提供了场所,但是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应当多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既不能片面强调理论,也不能片面强调实践,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2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 本科实践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牵涉到学校和企业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单位,在当前政府部门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激励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必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尤为重要。另外,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是本科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实施中缺少监督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可能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流于形式的局面,达不到两者合作的预期效果。尽快出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