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打好国学基本功底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

-------初中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初探

福州秀山中学连圣宝2004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在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山陵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令国人惊讶;接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等相继访问大陆,在与我国领导人交谈或者是发表演讲中频频用典,触动国人的神经(据说,清华学子聆听宋楚瑜演讲,为提好问题看了一天书);台湾学者李敖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自如引用国学经典,更是让这个最高学府的莘莘学子感到汗颜。此后,我们渐渐发现国学在大陆越来越受重视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也经常引用先贤名言,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就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温家宝同志在看望两会代表是也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既能恰当地表达出讲话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讲话的内涵。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因为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发现,随着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面临着上级部门、社会、家长的主管一直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日益加深,社会道德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越来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社会上有识之士开始引起重视并尝试着如何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未成年人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未成年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一、目前初中语文对国学认识之现状

1、初中语文教师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曾经在语文学科教研时与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绝大多数教师对国学认识肤浅,所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三字经》内容,最多只会前面一两句,内容是什么也不得而知;《弟子规》也是从“百家讲坛”里听到一些,对于内容更是一无所知;对于“国学”的认识就更谈不上了。随着幼儿园、小学对“国学”渐渐开始热,有些语文教师开始有了紧迫感。

2、初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也曾经与学生座谈,想了解学生的国学基本常识,结果遗憾地发现;学生基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极少学生在幼儿园是读过“简易三字经”,或者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背了一些古诗,但只是单纯记忆,都忘差不多了。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三字经》、《弟子规》后,发现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兴趣。

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现状。

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极大地弊端,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强行记忆占大多数,让学生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文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时代隔阂和古今汉语差异、情感上缺乏共鸣、教学的枯燥,对古文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更加难以理解。只是为考试而学习文言文。

4、初中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

初中生在小学的时候六年只读56首诗歌,初中课程六册书只有81首诗歌,在加上《论语》十则、以及《大道之行也》(选自《大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不大,学生根本无法从中了解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在拓展阅读中也没有对国学有任何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最起码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5、目前中学学习国学学情。

目前国学学习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国学学习。但纵观各校学习方法,教学时,采用的是背诵法,即要求全篇背诵或者是经典中的名篇名句。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避免教师的水平问题,因为国学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国学涉及面非常广,仅仅对某个方面了解还不够,教师总体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背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也有着极大的弊端,教师对国学的认识没有提高,或者本身国学造诣不深,无法对学生予以指导,学生自然时无法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势必收效甚微。

二、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或人生价值得到肯定,首先这个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经典思想则正是圣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终极思考。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相比幼儿园、小学所注重诵读,只是单纯记忆,初中生在学习国学方面应该更具备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常识,如果此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

“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青少年最为薄弱的。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正本清源。

2、诵读能力增强,识字量增加,记忆力大大提升

经典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在文字组合方面,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并且在诵读过程中,识字量肯定会大增,如《千字文》一千个字,没有一字重复。经常背诵经典,反复积累,形象思维获得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3、对文言文由畏惧走向亲近,增加古诗文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言文比较畏惧。如果通过大量诵读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相信学生不会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反而要求教师选一些经典来读;又可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生知道了自己平时运用的语言大都出自国学里的,还有故事、轶事、典故、格言等等,自然而然积累就多了,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一举多得。

4、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5、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说过,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做那么多行而上学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文章,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是中国魂,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古诗文诵读效果短期内不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未成年人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东西,甚至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运用。

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中获得产生国学的思维,用各种机制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国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如何为人处世,;开拓自己的思

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其一抓住重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诵读,倡导学生先求读熟,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二贵在坚持。国学学习其实并不难,非常简单。佛家有个故事,有为禅师对僧人们说,学佛其实很简单,就像举起自己的双手一样容易,就让这些僧人练习举手,日日联系,不得间断。这些僧人开始还都在练习,日子一长就怀疑了,说这不是佛法,都不练了。只有一个僧人,独自一人坚持不懈。终于禅师对这个僧人说,你已经悟到佛法的真谛了,遂传其衣钵。它告诉我们,坚持就是修养,克服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使自己的心态趋向于安和镇定,而少为外界私心所干扰。但很多人就是如此,因为简单而不去行,不去实践,所以失去了修养的基础,如此就无法进阶学问之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层的高楼都是一砖一瓦添加上去的,我们在学问之初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实际简单做起,使自己确实感到有体会,确实感到乐在其中。国学很简单,就像迈开自己的腿一样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学问虽简单,确贵在坚持,有信心,一定会有收获的。

其三学其精华。国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我们拥有这些国粹,拥有这些国粹中所蕴涵的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性格,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国学的精华在于活的东西,而不是死背古书,我们要学习到气节(精神、骨气)、高尚(不鄙俗)、仁爱(有爱心)、节制(诸事有度)、开悟(求学)、吃苦(苦己心志)等等。

其四弄清国学的内涵和外延。五千年中华文明,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按权威说法,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个有必要向学生做一些简单介绍。我们可以效仿古人读书方法。国学启蒙从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先从国学外延入手,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要靠悟,靠读是读不出来的。我们读国学,应重于实质而不要流于形式,领其意悟其道,并用于实践。

当然,对于在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有益的兴趣活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强制,也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参加其他各项活动,毕竟现代学校不是私塾,一心只读四书五经;不要提太多硬性要求,以免让学生认为学习国学是一种负担,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尽量不搞全面全员掌握,国学博大,初中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记忆力、理解力差距等因素,大多数学生懂得入门就可达到效果。

四、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

“国学启蒙”是目前我校正初步尝试的校本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入门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

能力的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初中学生热爱学习,尊老敬幼、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国学打下良好基础,

初一初二年段用一年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诵读和理解,以诵读为主。初二有可能就可以教学《论语》,初三面临中考,学习任务繁重,但要是能见缝插针地进行国学经典名句教育对学生成长是有益的补充。

1、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先行过关,认真阅读这三篇,能流利诵读并且理解内容,并且写好教案。在教研组会议上认真交流。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国学功底差,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事要做,一是在于读书,读原典,读别人的介绍,读各种各样高人的研究,跟随着原典感悟国学,跟随着介绍知道传统文化大略,跟随着高人去思考很多不同的问题;二是,国学并不是机械地放在那里,它不是一种标榜自己身份的砝码,而是一种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内心生命之中的感动。三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即在感悟的同时思考,从而真正领悟到国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才真正具备给学生传授国学的本领。

2、每周用一个早读时间,先《三字经》,次《弟子规》,再《千字文》,平均三个月一篇。开始时,学生肯定认为很难,有排斥情绪。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文字上的障碍。初一初二学生对白话文比较熟悉,接触的文言文不是很多,读起来肯定有障碍,先让学生过字词关,再试读、熟读直至诵读,一开始就要坚持,良好的读书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二是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学生肯定会觉得国学过于高深、过于广大,内容那么多,课业负担又重,读得下吗?学无止境,哪一门学问都事实学不完的,国学也是这样,学习国学,原不需要面面俱到,广大不广大,并不影响学习。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三是解决情感上的障碍。这是最大的问题,前两个只是觉得难,经过努力,可以克服,而这个会导致的结果是不想学,因为很多人觉得学国学无用。实际上国学不是一个供研究的学术,而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点滴的学问。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

3、教师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解说这三篇的内容,并检查学生背诵以及对文章掌握情况。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讲故事等,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国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有许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这些字词的音义掌握清楚,既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设浓厚的学习国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专门开辟国学学习专栏,介绍国学内容、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条件许可,可专门开辟一间内容丰富的“国学馆”。

5、各班级开设“国学启蒙”专栏,上有学生书法、笔记、读书心得、手抄报等等,

学校、年段定时开展国学学习辅助性活动,对此项活动起推波助澜作用,如讲故事、明道理、重践行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或者对“百家讲坛”一些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

国学书籍浩如烟海,掌握国学启蒙后,如果喜欢儒家经典,就从儒家经典中找出一两本,要根据个人情况,但一定不要贪多,认真读,把其中的道理学透了、学精了,并且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得到真实的利益的时候,再学习其他经典,那就很容易了,正是一经明,百经通。反之,就很容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把心都读乱了,容易对经典产生误解,认为经典过时了,不管用了,此非经典之过也,而是我们读书方法不当。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目标就是要塑造现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格,也就是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命运。

让初中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从最精华、最永恒、最有用的书中,汲取中华源头文化的精华而终身受益。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2010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篇一: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人格的养成,是在童年就做好铺垫的,及早让儿童接受中国国学经典的教育,就是趁孩子在最纯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慢慢开启他的智慧,培养其福德。 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一:养正我们的心,看问题多角度,由主观任性变得客观公正。 二:我们的心容量变大,原来或许针尖大的地方,容不下一粒沙子,诵读完国学经典后慢慢的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三:遇事冷静客观爱思考!原来可能冲动急躁好事变坏事。慢慢的这种冲动易怒急躁不见了,冷静思考使得做事有智慧,坏事可以转忧为喜! 四:变得会经营家庭了,夫妻关系更融洽,婆媳关系更融洽,家庭美满和乐幸福!五: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喜欢推己及人,站人家角度看问题,人际关系越来越好!六: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启成人智慧,说话写文章陈述事件简单明了,并且文笔越来越好! 七:对待生活乐观坚定自信,自己人生开始有规划,家庭开始有规划,获得幸福能力增强! 八: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教育变得简单化!期待孩子的样子慢慢如我们所愿一步步实现!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就像是一张纯白的纸,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四岁至十三岁这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覆熟读。以这种方式来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孩子在学习这些经典之后,就会被里面的知识熏陶。从而奠定孩子成长的基础。 中国的国学经典若能广泛接触,并且让孩子熟读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帮助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坚持理想奋斗的勇气。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若能把握这段记忆力最好的十年,每天能读诵3O 分钟,持之以恒,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可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 篇二:国学包括内容 国学包括那些内容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自汉代以来,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 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快步向前追寻的同时,当人们逐渐发现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东西的丧失时,猛一回头,顿时醒悟,原来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那些精神财富是丢不得的,我们应该带着他们出发。于是,最近这些年不少领域出现了“国学热”。也许有些人仍然不明白,那些“过时的”的东西对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到底有何意义。我想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朝代怎么更替,人性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必须长存的,一旦真的缺失,那将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就拿《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来说吧。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踌躇满志,徘徊于列国之间,虽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失败的,但很显然,他十几年的传播与游说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身处乱世,依然能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学和主张并道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般敬重的话,足以寂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仪人奉劝孔子的弟子,不必为丢失官职二忧虑,这个世道早就乱了套,唯有你们夫子的仁义主张才能安抚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世安稳。孔子这几个学生就像如今满腔热血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应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共同去创造太平盛世,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则小小的论语故事便能给世人以重大警示,时过境迁,这样的品德难道不适用了吗?显然不是。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教育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中学生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的美德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是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指导他们健康走入社会的重要航标。因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国家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传承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为人风范、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理想;有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的社会风尚……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正能量。 2、促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长大,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粮食却出现了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的青少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还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私、懒惰等不良的习惯。国学经典教育,将让他们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更加健康成长。 中学生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十分需要理想主义的引导。如让学生学习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讲解,细细体会,使其明白人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动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会发现自己要实现理想,实现理想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尤其对青少年来讲,有个近期目标,就有了重心,再也没有其他心思了。当然,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方向,是当代中学生最迫切的任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国学经典教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教学心得体会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 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 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 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 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 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 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 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 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 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 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 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 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方案(正文)

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学术典籍与学术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二、教育目的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三、实施范围 本学期三、四作为试行年级,下学期小学阶段全面实施。 四、教育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国学教育内容

各年级学生重点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三、四年级:《大学、中庸》。 五、六年级:《道德经》。 六、课时设置及教学方法 1、三、四年级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为国学指导课。 2、语文早读课开设2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3、大课间。上午,各班语文老师在班内放录音师生跟读,或教师领读。下午,校园广播配古琴曲,学生抄经典或描经典。禁止各科教师占用读经、抄经时间写作业。 4、教学方法(参考):“以量变,求质变。” (1)一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先规定任务,然后第一遍让学生高声自己读,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和容易读错的地方。第二遍教师带读,正音。第三遍、第四遍,指导学生断句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点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分小组读,推火车读,相应的播放音频或视频。诵读要求学生达到读通顺、读正确,追求量和遍数,不求一步到位,但求磨杵成针。每次诵读,能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基本上很熟练地读出来,就可以放一放了。一节课要有一定的量,长短夹杂,不断调换孩子的胃口,把旧的内容换成新的,不要总是停留在昨天学过的书页间,要有新的内容不断补充,在读经的过程中,根据时间,扩充诗文。大课间诵读主要用来温故,重复指导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2)国学课堂的精讲和体验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说课讲解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的作用 授课人-----王峻岭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但国学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国家国一体的和谐文化,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为核心的八德思想。 二、国学的作用 1、国学形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主聚会上,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2、国学可以开发智力。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很多智力很一般的孩子,由于读国学经典,实现了由愚变智,由凡成圣的转变。曾国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偷躲在走廊,想等曾国藩睡下后偷点东西,可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是很聪明的,他听来听去听会了,可曾国藩有毅力,一直背下去,这个小偷实在是憋不住了,出来说:“你这个样子读的什么书,连我都会背了。”小偷大模大样的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可曾国藩继续诵读,后来曾国藩正是靠毅力,用传统的诵读办法实现了由愚变智。 3、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2017年国学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读、诵、议、评”,使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中华文化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研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通过研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师生民族情感,增强爱国意识,树立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远大志向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5)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6)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国学经典教材中的诗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早晨预备铃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5分钟。 五、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 学生兴趣是确保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明德学校 2017年2月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 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 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 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 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 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 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J 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 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我这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一一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 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 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一一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国学经典教育有什么好处

国学经典教育有什么好处 读经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4.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9.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75723324.html,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孙方中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0期 【摘要】“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国学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性,升华自身人格,深明法度真义,谨依法度行事。国学于人,教人如何待人接物,处理自己周边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国学于人,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地追求个人发展与自然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国学于人;利在修身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百年以前,西学在列强不断冲击大清之时,乘了一股强劲的西风肆意横行于中华大地,面对国人们日渐崇洋媚外、打压国学的丑行,章炳麟在如清帝国般摇曳的烛火下写下这句话。 國学不兴,何以兴国? 然而,作为亿万国民中极其渺小的一员,如何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助国学复兴,这又是一个困扰了国学家许久的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记载了这句箴言。依我之见,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必在于修己身,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兴国在于兴国学,而于民众,兴国学必先修其身。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然,何以修身?以鄙陋之见,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上下五千载,纵横几万里,中华大地古今不乏名人高士,或入世,或出世,或超然于世外,以修养心性为毕生追求者甚多,大抵离不开修为人言行、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仁者爱人,儒生们试图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大同社会;“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释家的“戒定慧”之学,修戒修定修慧,僧人们以三无漏学修习心性平静内心,平和地引人向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道家的“道德”之说,上善若水,老庄们超脱于世俗之外而心系众生,致力于修人品性。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010年春季法学本科杨帆导师:何正明中国古代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清代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为“汉学”,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桂馥、王念孙等,他们重考据之学,称为“朴学”,也称“汉学”。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国粹”一词,即“国之精粹”。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中华国学其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这些古文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大能看懂,很多字连怎么读都不知

道,有人就会说:已经没有必要学习国学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还是要学,而且要努力、认真、用钻研的态度继续学习国学。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人说,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研究《易经》有什么用?《易经》不是天命之学,不是神学,它是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辩证之学,通过卦辞和爻辞,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不停变化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最坏的爻可能存在着变好的原因,最好的爻也可能存在着变坏的原因。无论拿到什么爻,它都不提供结论,而只提供你思维的方法。这在当今世界是很有用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与这个道理相同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部悲剧,一部是屈原,一部是孔子。孔子是有大怀抱、大的坚毅精神、大爱支撑着的人,他才能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世上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孔子、屈原;一种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螳臂挡车、杀鸡取卵;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如商代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圣人,不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愚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者是贤人,这里有圣人、愚人和贤人的区别。现在有很大的危机,电脑一打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关闭电脑,头脑一片空白,这怎么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学问呢?知识文化是要经过心灵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中国人以机械为淫巧,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个农民抱瓮而灌,子贡说,现在的人发明了桔槔,用力小而作功大,你为

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深远意义、影响 我们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校内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深远意义及影响。 一、深远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我所说的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后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后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后妈看了以后,后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