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流 知识点总结1

河流 知识点总结1

河流 知识点总结1
河流 知识点总结1

河流知识点总结1

一、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④河流流域的画法一般是沿山脊和鞍部。

(2)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

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

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但易造成水土流失。

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3)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三.河流水系特征:水系是流域内具有同一归宿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

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

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四.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文特征是发生在河流中的水文特性和变化规律。主要

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温、流速等方面。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秋末+初春),纬度高,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利有带来肥袄的土壤,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与河口三角洲;弊有影响水质,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不利于航运(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五.河流入海口与海水

(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河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陆地淡水的注入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3)河流入海口海水污染情况:

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

c 影响海洋旅游业。

六.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影响河流流向: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影响水系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河流上游段,多为地势陡峭的山区,坡陡落差大,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冲刷强,往往河道狭窄,多峡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落差与流速减少,冲刷与淤积都不严重,河床多为粗砂;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展宽,多曲流,以淤积为主,河床多细砂或淤泥,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灌溉。

影响河流性质:山地型河流,一般河流短促,富水能,航运、灌溉等水利效益低;平原型河流,一般流速缓慢,水量稳定,航运灌溉价值高;植被条件好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植被条件差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大。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七.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1.影响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流河多以雨水补给为主;干旱地区的内流河和高纬地区的河流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

从气温来看,内流河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决定于气温的变化,气温的高低与外流河冰期长短有关,一月均温大于0℃的亚热带、热带河流无冰期,一月均温在0℃以下的河流有冰期,冬季越长,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从降水影响来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雨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大;降水量的多少影响河流水量的大小。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八、人类活动与河流

1.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2.水库建设:

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3.城市

区位:水源、水运、军事防卫

河运起点或终点;干支流交汇处;过河点;河流入海口。

4.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其提供的

有利条件有:

(1)灌溉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湿润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2)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

(3)便利的水运

5.河流与工业

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1)河流的运输价值

(2)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3)影响具体工业部门的选址:

★对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工厂:水污染工厂(印染厂) 、水厂的布局等。

★提供能源(水能):我国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布局(有色冶金工业)。

(4)平坦的地形

6.河流与旅游业

河流是一种水景,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如:

尼罗河风光、桂林山水、三峡、多瑙河风光、三江并流地区等。

一般欣赏要求:

(1)坐船或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景。

(2)在较高的亭台楼阁上俯瞰: 黄鹤楼——长江

7.河流与人口分布

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长江沿岸、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原因分析: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地形平坦;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

8.修水库

修建水库的综合效益: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养殖、供水和调水、调节气候等。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

对库区本身的影响:(1)诱发地质灾害——岩崩、滑坡、泥石流;(2)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位上升淹没沿岸平原,不利于农业生产;(3)移民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对库区上游的影响:(1)泥沙淤积、危及港口及航运;(2)洪水时回水,扩大洪水的影响河段;(3)水流减慢,河流自净作用减弱,增加环境污染程度;雾日增多,酸雨加重对库区下游的影响:(1)洄游性鱼类的影响;(2)泥沙减少,海岸沉积减慢;(3)流量减少,海水上溯,土壤盐渍化;顶托污水

9.跨流域调水带来的影响——以中国的南水北调为例

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缓解北方用水紧张的态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改善大气环境的贡献。

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利——调洪调蓄;弊——海水倒灌、地下水质变坏

对华北平原的影响:利——缓解用水的紧张态势;弊——内涝、土壤盐碱化

10.河运的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气候、河流(河道宽深、流速平缓、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地形(地势平坦)

运输价值: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的需求量大)、多种

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

说明:

①人为原因大致相同:中上游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

②相同的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分洪蓄洪区等。

③相同的非工程性措施:中上游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等。

④针对性措施:治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具体措施是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梯田等。

九、流域开发模式

(1)以水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五水:水电、水利、水运、水产、水土保持

(2)环境整治开发模式

上游:修水库,发展林业、使调洪调蓄与开发水资源相结合

中游:设置滞洪区和建设分洪工程

下游: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3)流域综合开发模式

以流域中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充分合理开发流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同时兼顾河流的整治。

十、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发育,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

2.根据一条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潜水位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反映地势的高低,即潜水位随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等潜水位线的数值大表明地势较高。潜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可以通过作任意一条等潜水位线的垂线,由数值高处指向数值低处,若垂线箭头指向河流,表明潜水补给河流;若垂线箭头指向潜水或背向河流,表明河流水补给潜水。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平稳,所以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就较小。

4根据城市的合理规范图判定河流流向

城市的合理规划最主要的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区位,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食品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区;会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地区;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处。

5.根据河床两岸的坡度陡缓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流弯曲处,由于受流水侵蚀冲刷,凹岸河床坡度较陡,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坡度较缓;在河岸平直处,由于爱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坡度较陡,左岸则较浅,南半球相反。

6.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基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流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与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代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在我省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实施。黄石市初中是率先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县市之一,经过两届学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广阔性,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但思维的严谨性,推理的逻辑性显得有些不足。加上我市高中教材未与课改新教材接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脱节”。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因此解决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1. 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3.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9.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10. 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二、“脱节”知识点掌握情况调查 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在已进行“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讲授后,我们对学生初高中“脱节”知识点作了全面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初一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3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 正数大于 0,负数小于 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 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 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 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 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 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 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0 的相反数还是 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的绝对值是 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 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一个数同 0 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2.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 0 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 除以 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都得 0。

初中英语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一年级(上) 【知识梳理】 I. 重点短语 1. Sit down 2. on duty 3. in English 4. have a seat 5. at home 6. look like 7. look at 8. have a look 9. come on 10. at work 11. at school 12. put on 13. look after 14. get up 15. go shopping II. 重要句型 1. help sb. do sth. 2. What abo ut… 3. Let’s do sth. 4. It’s time to do sth. 5. It’s time for … 6. What’s… It is…/ It’s… 7. Where is… It’s…. 8. How old are you I’m….9. What class are you in I’m in…. 10. Welcome to…. 11. What’s …plus… It’s…. 12. I think… 13. Who’s this This is…. 14.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15. There is (are) …. 16. What colour is it (are they) It’s (They’re)… 17. Whose …is this It’s…. 18. What time is it It’s…. III. 交际用语 1. Good morning, Miss/Mr…. 2. Hello! Hi! 3.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4. How are y ou I’m fine, thank you/thanks. And you 5. See you. See you later. 6.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7. Goodbye! Bye! 8.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 9. Here you are. This way, please. 10. Who’s on duty today 11. Let’s do. 12. Let me see. IV. 重要语法 1. 动词be的用法; 2. 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第六章亚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A B {|, x x A ∈且 } x B ∈ (1)A A A = (2)A?=?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A B {|, x x A ∈或 }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x x U x A ∈? 且 1() U A A=?2() U A A U =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解集 ||(0) x a a <>{|} x a x a -<< ||(0) x a a >>|x x a <-或} x a > ||,||(0) ax b c ax b c c +<+>> 把ax 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 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 判别式 24 b ac ?=- ?>0 ?=0 ?<二次函数 2(0) y ax bx c a =++> 的图象O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 的根 2 1,2 4 2 b b ac x a -±- = (其中 12 ) x x < 122 b x x a ==-无实根 ()()() U U U A B A B = ()()() U U U A B A B =

初一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 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 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 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 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初一数学知识点汇总(全册)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代数初步知识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3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 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2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3”乘,不用“2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 35应写成5a ;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 32 11 应写成2 3 a ;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 的形式; (6)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 b-a . 3. 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 、n 表示整数) (1)a 与b 的平方差是: a 2-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 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 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 n-1、 n 、n+1 ; (4)若b >0,则正数是:a 2 +b ,负数是: -a 2 -b ,非负数是: a 2 ,非正数是:-a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 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学期)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a b (a 、b 都是整数且a ≠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3)自然数是指0和正整数;a >0,则a 是正数;a <0,则a 是负数;a ≥0 ,则a 是正数或0(即a 是非负数);a ≤0,则a 是负数或0(即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时,则a+b=0;即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a|。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 ·b|)。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b ≠0,那么a b 的倒数是b a ;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则a 、b 互为倒数;若ab=-1, 则a 、b 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人教版高中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3知识点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 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 A 框或 B 框。无论P 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 框或B 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 框和B 框,也不可能A 框、B 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 成立时,执行A 框,A 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 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 框,如此反复执行A 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 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 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 是否成立,如果P 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 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 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 框,离开循环结构。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目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人教部编版小学1到6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1到6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 单韵母:a o e i u ü 2)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 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3.特殊韵母:er 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w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标调: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u并列标在后,i 上标调去掉点;ü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7.隔音符号:以a o e 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海鸥hǎi 'ōu 二、查字典的方法

1.音序查字法。如:鼎dǐng,先在“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出音序(D),再查找音节(dǐng)及所对应的页码。 2.部首查字法。如查“挥”字,先在“部首目录”中找到(扌),再找到部首所对应的“检字表”页码,在“检字表”相应部首下及剩余笔画数(6画)下找到要查的字及正文页码。 3.数笔画查字法。在阅读中遇到不知读音,又很难确定部首的字,就只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来查了。首先,在“难检字索引”中的相应笔画数下找到该字,再打开所对应的正文页码就可查到这个字。如查“乙”,在“难检字索引”中查(1)画。 三、理解词语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四、词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
2、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 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 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如图 1 所示,与互为邻补角,与互为邻补角。 +=180°;+=180°;+=180°;+=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 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 1 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或 90°时,称 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 2 所示,当=90°时,⊥。 垂线的性质性质 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 短。 性质 3 如图 2 所示,当⊥时,====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 直线的距离。
Word 文档

`
6、同位角、错角、同旁角基本特征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 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图 3 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 的两个角叫错角。
图 3 中,共有对错角与是错角;与是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这 样的两个角叫同旁角。 图 3 中,共有对同旁角与是同旁角;与是同旁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 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性质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图 4 所示,如果∥,则=;=;=;=。 性质 2 两直线平行,错角相等。 如图 4 所示,如果∥,则=;=。 性质 3 两直线平行,同旁角互补。 如图 4 所示,如果∥,则+=180°;+=180°。 性质 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则 ∥
Word 文档

初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12课时) 一、正数和负数(1课时) 二、有理数(3课时) 1、有理数 2、数轴 3、相反数 4、绝对值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3课时) 1、有理数的加法 2、有理数的减法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3课时) 1、有理数的乘法 2、有理数的除法 五、有理数的乘方(2课时) 1、乘方 2、科学记数法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4课时) 一、整式(2课时) 二、整式的加减(2课时)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7课时) 一、从算式到方程(2课时) 1、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性质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课时)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1 课时) 四、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5课时) 一、多姿多彩的图形(1.5课时) 1、几何图形 2、点、线、面、体 二、直线、射线、线段(2.5课时) 1、角 2、角的比较和运算 3、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4课时) 一、相交线(1课时) 1、相交线 2、垂线 二、平行线(1课时) 1、平行线 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 四、平移(1课时)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3课时)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1.5课时) 1、有序数对 2、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1.5课时) 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用坐标表示平移 第七章三角形(3课时) 一、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课时) 1、三角形的边 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课时) 1、三角形的内角 2、三角形的外角 三、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课时) 1、多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消元 三、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5课时)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 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 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 万年至约20 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 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 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 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 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a href='//https://www.doczj.com/doc/b811213618.html,/pu/' target='_blank'>乐谱鞴ぞ撸?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 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 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 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 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 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 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 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 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 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知识点汇总 一、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1、单项式 a)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b)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 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 c)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注意:常数项的单 项式次数为0) 2、多项式 a)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 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 式的次数. b)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 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 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 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 高的那一项次数. 二、整式的加减 a)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 项式. b)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 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三、同底数幂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 a n m n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 a a+ 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 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 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 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d)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p n m p n m a a a a ++=??(其中m 、 n 、p 均为整数); e) 公式还可以逆用:n m n m a a a ?=+(m 、n 均为整数) 四、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a) 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m ,n 都是整数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 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b) ),()()(都为整数n m a a a mn m n n m ==。 c)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 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 则化成同底,如将(-a )3化成-a 3 ???-=-).(),()(,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一般地n a n a a n n n d) 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e) 要注意区别(ab )n 与(a+b )n 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 )n =a n +b n (a 、 b 均不为零)。 f) 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n 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 g) 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五、同底数幂的除法 a)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n m n m a a a -=÷ (a ≠0). b)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 中a ≠0。 2)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0(10≠=a a ,如1100=,(-2.50=1), 则00无意义。 c)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 次幂(p 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 的次幂的倒数,即 p p a a 1=-( a ≠0,p 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 -p 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 -p 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41(-2)2-=,8 1)2(3-=-- d) 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第一章函数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中任何一个数,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以及到的对应法则)叫做集合到的一个函数,记作、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是两个实数,且,满足的实数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满足的实数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满足,或的实数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满足的实数的集合分别记做、注意:对于集合与区间,前者可以大于或等于,而后者必须,(前者可以不成立,为空集;而后者必须成立)、(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 1、⑤中,、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的定义域为,其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应由

不等式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的关于的二次方程则在时,由于为实数,故必须有,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